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最新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30728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最新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一篇】

近日,我重温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再次感受了诸子百家的深刻哲理和睿智思辨。合上卷本、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哲学思想经历了由分化到融合的过程。正如书中所分析,周朝后期中央权威下降,官师一体走向官、师分离,由此产生了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按西汉时期著名学者刘歆所分析,“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随着秦、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与巩固,儒家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官学,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汲取其他各家以及外来的佛家思想所长,在宋朝时形成了儒释道合流的新儒学。通过不断融合实现完善发展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修身养性、追求幸福。无论是作为入世哲学的儒家,还是作为出世哲学的道家,都非常注重人与自身的关系。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内圣外王”,首先需要做到内圣,就需要注重内在修炼,修炼的重点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方法论上,新儒家“陆王心学”引入了佛学中禅宗顿悟的方法,“先立乎其大者”(例如“仁”)然后以敬存之,强调通过“格物正事”实现“致良知”;新儒家“程朱理学”则强调尊“理”养“气”,“气,使人各不相同”,并认为通过个体自由自在地遵“理”行事可以实现个体快乐。道家更关注于人如何获得自身幸福,通过追求个体自由自在地发展实现相对幸福,通过“以理化情”实现绝对幸福。

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仁者爱人、兼爱非攻。儒学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对他人的博爱,并且这种博爱由孔子时期分为“君子”、“小人”有差别的爱演变成了孟子时期无差别的爱。道家虽然不主张损害自己利益去关爱他人,但也反对损害他人利益。就连武士阶层出生的墨家,也强调主张“兼爱”,并将武力使用限制在以自卫为主的“非攻”范围。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家国天下、内圣外王。正如前面提到,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内圣外王”,政治理想是“家国天下”,路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方法是构建一套以“礼”(对君子)和“刑”(对小人)为核心的人伦和社会治理体系(例如三纲五常等)。然而,现实中,“内圣”的人,未必能成为“外王”,例如,奉行“仁义”的宋襄公失败了、而奉行武力攻伐的秦始皇却成功了。对此,儒家给予的“内圣外王”的解释是:“内圣”可以为“外王”,“内圣”是“外王”最理想的人选,但“内圣”不一定最终成为实际的“外王”。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谛,无论在什么状态、无论在什么职位,我们都需要尽力做到“内圣”、主动做好自己、承担好自己的职责,这本身就是在践行“家国天下”的梦想。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知行一体。儒家在早期并未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儒家与道家、佛家的融合,新儒家的“程朱学派”将道家“道”的理念引入儒家,强调“天理”,人的行为应遵循天理,实现“天人合一”。新儒家“陆王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则将宇宙视为一个精神的整体,“心即理也”,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实现“致良知”。而道家则认为“道法自然”,注重探究自然的运行规律“常”。

中国哲学根植于中国社会环境,是中国文化的基石。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提供了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系统解释,然而,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学并未真正解决人们的动力问题。早期儒学认为一切天定,要求人们“尽人事、听天命”,新儒学认为遵循“天理”、“良知”,但并未解决“天命”、“天理”、“良知”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的问题。在激励约束机制上,采用外部的“礼”、“刑”对人们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规范矫正,缺乏可靠的、分散在个人身上的自我监督约束机制,这样必然导致社会监督成本过高、效果不甚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补充,根据道教,个人自觉修身可以实现长生不老;根据佛教,个人据礼行事、遵纪守法是前生“业”的“果”和来世“果”的“业”。事实上,我们知道,促进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新教伦理的核心动力机制也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为了赎自身的“原罪”。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整体国力的显著增强需要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支撑,需要构建适应我国当前历史发展阶段的、统一的、强大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主流哲学思想体系。如何基于个体自我监督而非社会监督建立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动力机制,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这一思想体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因应当今中国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和新变化。

当今中国,日新月异。与高度稳定的传统农业社会相比,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已经从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经济转向以大规模组织生产为单元的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人们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重大变化,家庭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下降,与此对应,集体、组织和单位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上升。同时,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显现,家庭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变化,家族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下降。此外,由于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由基于血缘的家族生活方式向基于共同社区和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会网络生活方式转变,由此,人们的自我修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必将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去血缘”、“去家族”化。最后,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超道德力量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弱,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追求探寻规律性而非神秘力量。这些新变化,对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则,解题者谁?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二篇】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三篇】

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时间过得很快,年轮在无情的转着。谁又能说,我们现在这个时刻,不是历史的尘埃呢。通过这些,能够促使我变得通透。

我想,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对于“得失”的一个拿捏。

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必须要去争取,我们的实际行动也应该去大刀阔斧的干。这个时代,是一个好时代,可以通过努力,成就自己一番。最现实的莫过于财富的增长,“买房置地”是古今人们的做法,也是苟活一世必须要干的。

但是,在现实努力争取之余。我们的思想是否可以静静的去思考一番,是为了什么?因为,社会分工不同,导致我们角色属性也不同,所以,有身份和地位。高贵的,贫贱的,最后都是荒冢一堆草没了。所以,与天地相比,你所追求的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所以,这个问题困扰我很多。我也问过很多人,比我岁数大的,比我小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就像有十个人,每个人都炒一盘宫保鸡丁,那么炒出来的应该是是个宫保鸡丁的味道。诚如我们的人生,每个人虽然做的事大体相同(出生,读书求学,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赡养老人,退休年老、死亡),但具体的做法和行为而又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体会。

事实就是这样~。

我想,既然这样,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那我还是想办法去将生命的宽度继续拓宽吧。长度不可把控,横向的知识积累,人生价值的体验要更丰富。所以,我不断地去折腾,来回跑。因为,我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我所经历的颠沛流离,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崇尚,直到最后,我不后悔!

如果说阅读历史,可以以史为镜,明智;那么阅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去领悟,顿悟。

了解天地人之间的联系,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尽相同而又有雷同之处。

这是值得研究和了解的。

让人懵懂和恍然大悟的哲学!《中国哲学简史》,再一次,着实不错,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四篇】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五篇】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232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六篇】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七篇】

大概不知道哪里来的心血来潮,然后一门心思的寻找哲学方面书籍要阅读。经过网上查询,朋友推荐,终于选择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然后当即在网上选购,坐等到货。

速度蛮快,然后拿到书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思想,去思考相关问题。我想,哲学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来,了解到作者冯友兰先生写这本书是在国外。学生根据其日常授课进行整理,编纂了此书。一开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译成很多语言。后来才翻译出了中文版,带到国内。

《中国哲学简史》一经问世,立即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是热爱。成了很多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人了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好书籍。

好的书籍,我当然要涉猎一番。

书中讲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分别讲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阴阳家,中国佛学、禅宗。还有,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和状况。

总体来说,本书按照时间节点,叙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可读性,可观赏性、可操作性极强。是研究哲学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书,能够开启和萌发相关思维。

说实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学。之前一直在阅读古典书籍,虽然读的都是精简版,但是其中心思想,还是能够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通过阅读古代书籍,能够窥探一丝智慧,萌发我愚钝的思维。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规律。

直到我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发现其实有很多苟合之处。正如《周易》一样,其实讲究物极必反,万事万物顺着规律去推进;《道德经》的精髓莫过于,有和无,无为而治,讲究唯心。而儒家历经好几个阶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纲五常”。这也是我经常跟朋友聊天讲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义礼智信”,儒家对于周朝礼法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治国理邦的规则。

概览诸子百家,领略那个事情人们的思想,对于我来说,能够细致的静下心来去琢磨。

时间过得很快,年轮在无情的转着。谁又能说,我们现在这个时刻,不是历史的尘埃呢。通过这些,能够促使我变得通透。

我想,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对于“得失”的一个拿捏。

争取是好的,在现在的这个社会必须要去争取,我们的实际行动也应该去大刀阔斧的干。这个时代,是一个好时代,可以通过努力,成就自己一番。最现实的莫过于财富的'增长,“买房置地”是古今人们的做法,也是苟活一世必须要干的。

但是,在现实努力争取之余。我们的思想是否可以静静的去思考一番,是为了什么?因为,社会分工不同,导致我们角色属性也不同,所以,有身份和地位。高贵的,贫贱的,最后都是荒冢一堆草没了。所以,与天地相比,你所追求的的,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所以,这个问题困扰我很多。我也问过很多人,比我岁数大的,比我小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就像有十个人,每个人都炒一盘宫保鸡丁,那么炒出来的应该是是个宫保鸡丁的味道。诚如我们的人生,每个人虽然做的事大体相同(出生,读书求学,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赡养老人,退休年老、死亡),但具体的做法和行为而又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体会。

事实就是这样~。

我想,既然这样,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那我还是想办法去将生命的宽度继续拓宽吧。长度不可把控,横向的知识积累,人生价值的体验要更丰富。所以,我不断地去折腾,来回跑。因为,我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我所经历的颠沛流离,是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崇尚,直到最后,我不后悔!

如果说阅读历史,可以以史为镜,明智;那么阅读哲学,可以让人活得通透,去领悟,顿悟。

了解天地人之间的联系,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尽相同而又有雷同之处。

这是值得研究和了解的。

让人懵懂和恍然大悟的哲学!《中国哲学简史》,再一次,着实不错,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

侯晓斌(6月6日星期四)。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八篇】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与世界的连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时候读的时候不懂,现在慢慢有一点感悟,记录下来。

基因、文化本身的连接。

从基因角度,人对自己的同类同胞,更容易有一种一体感。所以我们看到“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龙的传人”这种富有中华神话色彩的词语也能抓住人心。

共情的激发。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发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小时候学的古诗往往一下子就浮现出来……在水边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场聚会后会唏嘘“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睹物思人时想到“亭中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在这些时候我们都和古人对话了。

天地之间,这情非我独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着他感同身受。

时间、空间的连接与想象。

这种感觉往往是看一些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受。比如《无问东西》把几个跨越时间的故事通过人的关系串联起来,你是我的延续。《寻梦幻游记》“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一些油画或是小说,比如圣殇,活着,描绘战争,一眼让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九篇】

“哲学”是一个西洋名词。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分为物理学、伦理学和理论学三大部分。用现在的术语说,是指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三大部分。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他以反思为中心话语,以人生为对象,认为“宇宙论、人生论和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哲学内容的各个部分是紧密相关的,比如人生论以宇宙论为根基,也连带知识问题,知识论可证宇宙论,三者“相即不离”“互有关系”。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在2017年新星出版社分享的“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最新10篇)”,对照1948年英文原始版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并指出,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哲学思想和各家学派观点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很多研读者都有这样的同感:你或许不同意冯友兰的某些观点,但你绝对不会不明白他的观点。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但是,他也能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其他各家学派的思想,以时代人的思想与倾向为我们阐明观点之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他总是以一种宏观的把握,一种与生活相联系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中国哲学史的脉络,为后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术追问的可能性。

一直以来,哲学总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而又各家学派自成一说,故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著称于世。冯友兰先生从史学的角度,用一种宏观的视野,以时间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哲学各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的思想由起源到发展的清晰脉络。

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冯友兰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一个文化盛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和平而努力。冯友兰先生在对中国的哲学史向前推进作出精确阐明的同时,将思想与情趣相结合,让人发现哲学的思维也能在生活中展现出来。例如冯友兰先生在讲解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是首先引出“白马非马”的命题,接着从三方面论证这个命题,以此引发读者的兴趣并进一步阐述“共相”的具体含义。

冯友兰先生在向我们展示一个中国哲学世界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哲人的宏大气度。他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十分明确,让人觉得中国的哲学史是在一个不断发展之中的过程。在命题“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中,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在具体的内容中为我们对比了儒家和墨家在观点上的异同。

他概括地告诉我们,孔子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则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孔子是以为文雅有修养的君子,墨子则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同时也指出,墨子对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义并没有提出异议。他或许在内心之中也对某一学派的观点具有倾向性,但却以一种科学的精神进行分析,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哲学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的发展。这种比较和分析不仅仅需要一种精神,更需要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理论研究,一种纵横全面的思考和总结。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时代精神的思考方式和学以致用的学术兴趣。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突破了哲学的晦涩难懂,将中国哲学融入历史,富合故事性的同时又富舍哲理性。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魅力之美,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诸子百家的学说各自组成了中国哲学的必要部分。而串联这些学说的,则是历史这条主线。相比于西方哲学的神教旨主义,中国哲学更注重挖掘人的道德和精神。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更能体现历史的韵味,令人沉醉。

中国哲学发展简史的读后感【第十篇】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

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

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法家:韩非子。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内生外王之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和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9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