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1778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青年读书心得报告(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一篇】

一直以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件积德行善的事。也就是说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其实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度人”。当然,从佛家的角度看,度化别人,其实也是自身的一种修行与超越。想必,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时,也就是所有人得到度化实现超越之日。

其间的道理,请容我试着以木桶原理来举例说明吧。假设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可以用一只木桶内水面的高度来衡量。那么水面的高度往往不是取决于围成木桶的那些高一些的木板,而相反,往往是由最低的那块木板所决定的。

那块短板,对于一个教学班级来讲,就是班里的那些相对后进的学生。要提高班级平均成绩,思路一般有三条:培优、推中、补差。其中的补差相对来说提升空间,而且,补差成功,对推中和培优都有相当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因而,无论从坚持面向全体的教育学原则来讲,还是从经济效率方面出发,任何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都会把补差的思路放在首位。

在全社会来看,那块短板代表的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幸福指数相对较低的贫困户。因此,精准扶贫就是想办法补齐这些短板,实现全面小康,达到提升整个社会幸福指数的目的。无疑,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一件莫大的善事、好事。这就好像过去人们说的,拥有三个富亲戚的话,你想穷,穷不了;拥有三个穷亲戚的话,你想富,富不了。毕竟,一衣带水的社会关系,谁也逃不掉、绕不开、扯不断、走不出。

也许还有朋友不理解,这其中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具体的好处。还是回到佛家的那句话上来吧。度化别人,其实从根本上讲是,就是让人破迷开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离苦得乐。也就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根本,扶志扶智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就是要达到让贫困群众明白了道理能真干肯干爱干、掌握了技术能脱贫致富小康,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的目的。当然,点化别人的时候,其实我们早已得到点化,等他人得度转凡成圣,我们其实早就自然而然地迈入“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境界了。常言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说的,意思大概也如此。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二篇】

大众对于“读书青年”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年轻人阅读一些文学著作或者学术论文等;然而,真正的读书青年,是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磨练性格,在精神层面不断磨练与提高自我的一群年轻人。作为一名读书青年,我在这个过程中,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第二段:持之以恒,看起来可能痛苦,但内心无比美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读书也是如此。虽然先前并没有那么浓厚的兴趣与阅读习惯,但是我一直坚持每天都要看书,时间从最初的30分钟逐渐延长至1小时、2小时,到现在一整天尽可能的利用时间来看书。这个过程看起来可能痛苦,但从内心来说,从读书带来的魅力中,尤其是不断学到知识所带来的美好感受,使得付出也变得其乐无穷。

第三段:走出舒适区,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沉溺于已知的领域当中。不难理解,当阅读内容刻意扩大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类比式的思考也会跟着展开,以往困扰自己的问题随即,慢慢便得到了解决。阅读让我更有韧性,能够拓宽视野、挑战思维、增强判断力。

第四段:看问题更加全面、更有判断力。

读书青年不仅仅是为了扩大视野和丰富知识,另一重要目的是力求更加全面、综合地了解问题。读书强调的思考,是为了追求清晰而严谨的逻辑,立足于事实,而非抽象操作。从阅读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有了更多细节和深度地洞察,由此带来的是更多的对于思考问题的感悟和对问题的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第五段:积极思考总结,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通过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总结与解决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心态也更加平和,更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生活品质。例如,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会积极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生活积极向上的同时,也对他人关心、包容、支持等方面做出尽量多的贡献。读书青年的阅读习惯,未来也会持续地影响文字、文化、甚至是政治社会。

总结:读书让我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样的经历让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例如更加敏锐、细致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同时,我也感受到阅读所体现的力量,得到了丰富与有益的成长。阅读与人生的关联,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体现明显。通过阅读,以及看待问题和思考的方式,我成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独立、更加成熟的自己。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三篇】

今年假期,依然遵循着学校的指示——在外打工。只不过,这次离家较远。在湖州长兴的一个游泳馆里当收银员。工作是比较清闲的,闲暇之余,总是要找点事情做,于是,在储物柜里翻了一本《青年文摘》开始阅读起来。

看着看着,对于这本杂志,我竟有了些许的兴趣。于是,上网查了杂志的一些信息。

《青年文摘》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于1981年1月,自20xx年起改为半月刊,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单期发行145—150万册。《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刊物集萃来自报纸、期刊、图书等大众媒体的名篇佳作,旨在为青少年打造一个丰富生动、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间。刊物分上下半月刊(上半月刊红版,下半月刊绿版)、彩版(半月刊)。

以“宏扬先进文化,服务引导青年”为办刊宗旨,《青年文摘》汇萃海内外名篇佳作,是新时期青少年成长、成才、成功的心灵读本。同时,它的内容观点健康,思想厚重,表达方式新颖,青春色彩浓郁,在社会及读者中具有优秀的品牌形象,刊出的每篇文章都经过了认真的精编细选,具有很高的阅读、欣赏和收藏价值。

1999年,中国期刊市场掀起了一股改刊热潮,国内一些大刊纷纷加快出刊步伐,缩短刊期增加容量。在对这种新动向进行充分考察分析的基础上,《青年文摘》于20xx年4月果断做出改月刊为半月刊的决策,并将此视为杂志“二次创业”的契机。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积极的策划准备,《青年文摘》推出了新颖独特的红绿版创意,以明快醒目的红绿两色作为上下半月刊的视觉标识,红绿版作为半月刊内容定位上并无大的区别。20xx年9月一打入市场即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并获得读者的喜爱。随着红绿版发行量的交替上升,20xx年12月,《青年文摘》月发行量首次突破两百万册,20xx年4月,刊物发行量上升到236万册,实现了预期设想的最理想目标。《青年文摘》的此次改刊成为20xx年度国内期刊引人注目的新亮点之一,被同行称为“《青年文摘》现象”。

《青年文摘》是一本知识综合性的书,每一期《青年文摘》都有成长、人物、情感、社会、流行、人生、视野、热读、视觉、万叶集十部分组成。虽有十个部分之多,但它的内容始终围绕着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受,体验和经历。其中不少是关于学生学校生活的小故事,文笔老到,辛辣,诙谐幽默。

在人生板块中,有1篇题为“想长得像你恨的人吗”的文章触动着我。摘录以下几段内容:

“当我们讨厌一个人,又太爱谈论他时,常在不知不觉间把他尖酸的恶劣态度学得惟妙惟肖,多学几次,恐怕就烙印进我们的潜意识里,变成一种不知不觉间的模仿秀。”

“原来,如果我们把太多时间花在恨意上,会与自己所恨的人变得相像。一般人在受了委屈时,常常没有及时争取自己的权利,通常只是靠着抱怨活在背后痛骂来发泄恨意,却不知道,背后抱怨是个既无用又有害的办法。”

“人人都该有一本快乐存款簿。可恨的人有时就像‘倒会’的家伙一样,如果我们的生活还有别的收入来源、另外的乐趣,快乐存款源源不绝的增加,被到会的损失就会随着时光久远而变淡。没有人想长得像自己讨厌的人,所以还是少在他身上消磨时光吧!”

打工的时光总是有些许的不如意:与老板的摩擦,与顾客的摩擦„„此类的种种扰乱着我的心绪。工作初期,我很尽职尽责,但是与老板的一次摩擦让我烦躁起来,这样的工作状态并不好。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对老板娘产生了一种极端反感的情绪,一直很讨厌。就如此文中所描述的,我没有在事件发生的当即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是在背后一味的抱怨。与他人交流时,我亦是将讨厌之人的神态学得惟妙惟肖。久而久之,我本身变得越来越像她,越讨厌就越像,简直太恐怖了。阅读此文之后,猛然觉悟,我不能再像这样了。我并不想变成跟讨厌的人一样。因此,我要求自己不要再有像从前一样的做法。想想快乐的事情,什么事情都可以看开一些,告诉自己,我的快乐账簿应该是满满的。

一直遵循的一句话:“放开手,我可以得到更多”。原理是一样的,对于不开心的事看开些,那就是得到更多的快乐。不想变成讨厌的人,所以,何必在“恨”这件小事上浪费尽力呢!

在《青年文摘》里,我尤其喜欢看“青春风铃”这一部分,它所描述的爱情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周围的一样,读着它就好像在读着自己的生活,那么形象生动。它让我觉得爱情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虽然很多情侣都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彼此,不可否认,那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然而那又是一件很值得让人回味的事情。遗憾也是一种美,没有什么是十分完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显得更加珍贵吧!我是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经历的女生,所以我不能够真正体会到那种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情,但我始终认为要想拥有一份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经过种种磨难和考验才能得到它。无可置疑,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我坚信最后迎来的将会是晴天。我讨厌那些把爱情当儿戏的情侣,一个人的一生能谈几次恋爱呢,人的一生能有几个青春呢,我想大家都心中有数,不需要我说。但话说回来,爱情本来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没有谁能给它下一个特定的定义,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深刻的体会吧。不管怎样,我始终相信那份属于我的真爱就在不远处。

《青年文摘》里面最真实的应该是那些人物传记吧,不管是平凡的还是不平凡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让我坚强,让我佩服。在那些人当中,有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为广大人民群众作出奉献的伟大人物,也有为自己的梦想不断拼搏,坚持,努力而永不言败的勇者„„他们所做的事都是值得我们肯定和支持的,在我看来,他们的人生是灿烂精彩的,是充满芳香、充满喜悦的因为那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一直以来,每当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我总是对自己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重头来过,又不会死人,比起很多人,我幸运多了,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所以每一次我都挨了过来,不管你们信与否,我都觉得每个人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都需要来自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当你们遇到挫折时,想想那些同样经历过像你这样痛苦的人吧,别人都可以做到,为什么你就不可以呢?相信自己不一定会成功,但不相信自己就一定会离成功越来越远,永远到达不了那辉煌的成功殿堂。

《青年文摘》里出了上述的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让我感动的文章,例如那些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那些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文章,在文摘里面,你可以一下子学到各种不同的知识和道理。真的,因为《青年文摘》,我的人生旅途才不会显得那么孤寂和忧愁,因为它,我的生活才能在它的指引下拥有更多的快乐回忆,拥有了更多的欢声笑语,拥有更多的勇往直前的勇气。因为有它,所以我会好好活下去,把人生的每一天都活出精彩,我要打造属于我的天堂。

在我课余读书的时光里,《青年文摘》一直是我的挚爱。也许你看过,也不知你怎么想,但是我喜欢它,是因为它的“杂而有味”。

它就像一个装有无限精彩的潘多拉魔盒,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文体、各式的文风,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了很多,先是为小昭独自跋山涉水的勇气所惊叹,再是被小昭的爸爸多年来给予的希望所感动。

勇气是智慧与力量的表现。它既是一支无坚不摧的矛,又是一块无尖不挡的盾。有了勇气,就有了力量去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有了勇气,就可以无畏同厄运去抗争;有了勇气,就能汇荡洗涤污垢的洪流奔腾入海。

文章中最震撼我的还是小昭爸爸那种充满希望的爱,他为了不让孩子觉得自卑,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在信中竭力地在小昭的心中塑造一个神圣的形象,让他健康快乐地生活。这种爱虽不是惊天动地,但足以让人潸然泪下。

看来,世之珍惜者,莫过于爱!

2

页,当前第。

2

1

2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四篇】

《不做教书匠》读罢,我心中掀起万丈狂澜!德国文学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管建刚,之前的我对素未谋面的他一无所知,当迫不及待地拜读完他的书后,真好像是和他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他智慧的火花,深邃的思想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管建刚,会是怎样的一位教师啊,指谈教育慷慨激昂;会是怎样的一位心理学家啊,洞悉心灵入木三分;会是怎样的一位实践者啊,理论教育淋漓尽致;会是怎样的一位哲学家啊,智慧育人精辟透彻!感受罢,字字情真意切,句句触目惊心,每个文字都犹如跳跃的精灵,触及我灵魂深处的那根弦。最后,不再彷徨,汇聚内心深处呐喊:一名真正的教师应该静下心来,享受精神上的富足;沉下心来,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应肯读书,善读书,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并善于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有个性的思想。

教育生涯十余载,曾几何时清清醒醒有着明确的目标?曾多少次昏昏噩噩地在教育的苦累中徘徊?‚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让我‚柳暗花明?,如母亲温柔的手抚平了我心中青春年少时的狂躁。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我们应该永葆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热忱于教育事业。由此,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家在偏乡僻野,年近六十,可还是一天饶有兴趣地耕种那片她种了将近大半辈子的土地,把吃不完的分享给别人,是她幸福指数陡升的主要源泉,似乎,我也明白了她‚不愿享福?的心思,诚然,也教育了我该如何热衷于教育这片热土。‚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就像人的衣服一样,会旧,会过时,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知识和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爆炸过。那,一个不善于读书、不善于学习的教师定会心惊胆颤。扪心自问:我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还是涛声依旧吗?对自己的不负责,能不耽误孩子们吗?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知识要不断更新,要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的方式。?‚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可医胸中俗气。?只有具有书香气息的教师才会吸引学生;只有具有书香气息的教师才会在课堂上从容淡定、信手拈来;只有具有书香气息的教师才具有文化气质,才能迸射人生的儒雅。只有不断地读书、‚积云?,才会适时地下及时雨;只有不断地学习,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才会游刃有余地智慧教育。

在此,我理解的读书不只是狭义的书本知识,还应‚从无字句处读书?,不断向他人学习,与他人交流。不久前,在一年级办公室里,我和几个同事谈起了孩子们的写话。当谈及小小的标点时,我说,我只是跟孩子们说了几个简单标点的用法和写法而已,而她们呢?却是对每个标点进行规范性的书写训练。当时,我那个惊讶啊,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因为,从教以来,我压根儿都没觉得应该在一年级时就训练孩子们规范地书写标点,难怪孩子们乱写标点会让我头疼,这次,终于让我找到了病灶。我惊讶于她们的专业、细心、规范,也惭愧于自己的粗枝大叶、不够严谨、不善思索,同时,我又庆幸,能与同事及时地交流,及早发现自己的疏忽,发展自己,对孩子负责。忐忑不安之余我顿悟:平日里所谓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都是自己才疏学浅的托辞。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多读书、多学习、多社交、多旅游。从‚黄金屋?中,从‚无字句?处,感受各种人格的魅力,感受不同场景的气魄,实现‚小我?的不断完善——端庄、大气、涵养、养眼又养心!

当时我很不明白,作为一位校长为何如此‚鼓励自己的老师‚分心于教育。今天,我以我的理解顿悟了其中深意:除了三分之一时间的‚亲耕亲种,其余就是思考和实践的时间,教育事业上不提倡老黄牛似的整天忙碌。这跟管建刚老师和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观念不谋而合。

正如狄更斯所说:‚幸福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双手上。?做一名有目标感、约束感、责任感、积极感、学力感、专业感的教师,就能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要想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就得安下心来读书,沉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教书,用起心来思考,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如以‚心?为舟,运‚思?为桨,倾‚情?为东风,为孩子梦想的放飞引航,定能领略教育的幸福!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五篇】

这个月读了《做最棒的老师》一书,上面举了很多教育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作为老师应有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把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时,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控制自己的言行,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错误。这就需要向慈母一样将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心理学还告诉我们:人际交往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除了做好“严师”,“慈母”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多接触,推心置腹的和学生交谈,成为学生的“挚友”。

总之,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以多种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勤于思考的思想者、勇于创新的探索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作一名好老师,一定要“做有心人、做有益事、以宁静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事”;要有理想、有思想、有激情、很认真、多读书、会反思、有韧劲。我们应该不断实现专业自主,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使自己尽快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工作有情趣,生活有品味,做人上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老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作为一名老师,想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就需要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才能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只有在反思中提炼出精华和真理,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教学反思是老师做的最多的也是最切实有效的反思活动。翻开杂志,打开网页,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成名的教师都有一个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可以说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一方面让我们在教学中的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的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自己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改正、自我完善。教学反思使我们拒绝平庸,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以升华,使我们吐故纳新,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写反思都是在查找教学的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发现自己的优势,肯定一节课的亮点上花的功夫相对少了一点。同时,我们在反思时,往往写的都是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所以,对于平日里与学生接触时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认真地、耐心地反思,从中找到某种教育规律。再者,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往往仅仅满足于获得教学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虽然做了好多年教师,偶尔也进行过教学反思,但创新方面是少之又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老师终身受益。”教育随笔,不是为了晋升职称而炮制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课题交差而拼凑的“成果”。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全纪录,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需我们抓住一天中的一个火花,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网上,杂志上看到后的灵感。

总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我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就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六篇】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写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0xx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的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从《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而且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内心。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就让学生写《老师我想对你说》,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

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总之,看了《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七篇】

哪怕只剩一丝希望,都要坚持到底。这是1篇在《青年文摘》中令我情绪时而低落,时而高涨的1篇文章:《为了%的希望》。

是说两个当空降急救员在以往的抢救中往往以失败告终,因为凡是遇到他们的人,不是已经死去,就是到急诊室后不久便离开人世。这一切使他们很沮丧,看着一个个伤者这样死去,却爱莫能助,使他们失去了对工作的热诚。但在一次的任务中,他们成功了。一次在送一个女伤者去急救中心时,直升机起飞不久,他们就接到不幸的消息: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又一次地让他们感到无助。但就算上帝把所有的门关了,总会留一个窗户给你的,一个队员忽然发现了一些线索,怀疑还有一个婴儿没救出来,然后,他们俩像疯了一样在寻找婴儿,并喊其他人来帮忙。

瞬间,一个队员发现了婴儿,他非常兴奋,令人无法相信的是,她除了右脚上有处小划伤外,毫发无损。当时他们两人的心情喜悦得无法言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料到过有一个生命居然活生生地被他们救了,这是他们用%的希望创造出来的.奇迹。人生就是这样,会让你悲,会让你喜。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在面临一些难以抉择的事情时,第一个念头会选择放弃,选择逃避,对自己充满怀疑,畏惧前面的艰难险阻,害怕自己又一次地陷入失败的境地,不想去尝试,对自己失去自信。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回忆自己以前的失败,就觉得自己赢的机率是零了,很害怕又跌进深渊,有恐惧感。

因此,面对七年级下学期的考试我有些心慌意乱,完全没办法投入复习状态。但现在不同了,我终于知道了一个不变的真理: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点评:阅读认真,能从文章中读出体会,并能联系自身实际谈感受。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八篇】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读者。它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典型,所描绘的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它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当然,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争先便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刻本,而且百年不衰,知道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的刻本还有二十多种以及清代的七十多种。《三国》的版本如此之多,可以说是古代小说中无与伦比的。而在这么多版本中,若以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三国志演义》,其中以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应该说它是按照历史和传说这两个方面来写的。有的学者认为它有七分是符合历史的,其中有三分是虚构的,就是说在整个大体上来讲,这个《三国演义》是有历史根据的。它反映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那一年,到了这个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这个大约120xx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在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所以出现大量的军事战争。因此《三国演义》很生动的反映了这百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从这一点来讲,它具有历史的价值。那么作者不是简单的像历史教科书一样去重复历史,而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以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说明的。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三国演义》不仅描绘了一幅恢宏的战争场景,同时也向我们塑造了三国时期的各国的正确的人才观。其实,三国中之所以会一直出现三足鼎立那么久,完全取决于这些雄主可以招贤纳士,有正确的人才观。刘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任用庞统,曹操在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广纳人才,用人唯才,使之成为了一方之霸主。吴国可以将全国的军权交给大都督周瑜,后来的孙权也可以将兵权全部交给陆逊,让他完全统一领到,最后才使得吴国没有在蜀国举国侵犯的时候被灭掉。

《三国演义》还充分体现了领袖人物的决策艺术,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艺术化的决策水平与能力。首先表现在曹操“机心似海,当机立断”的决策,如“挟天子令诸侯”,争取政治上主动这件事上。而诸葛亮小心翼翼,广泛性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面临曹军紧紧追击之时,他用了一着险棋,故作镇静,演出了一出“空成计”,最后化险为夷。

作为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的军事价值也不容小觑。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退敌,关羽,水淹七军,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周瑜,火烧赤壁王允,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等体现了作者的军事智慧。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巨著,不无道理。作者几乎收集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以及人们在面对挑战、面对强敌、甚至在生死存亡边缘上,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描述得淋漓尽致。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它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很好的展示了东方人的政治、军事、管理方面的智慧,还启迪人们的思想,教人忠,义和做人。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它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已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九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党中央提出的极具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省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其精神实质,就在于“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能不能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能不能实现脱贫落实到人、落实到户,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精准”二字,在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中体现扶贫开发的成效。

着力破对象识别难题,实现扶持对象精准。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第一个精准就是扶持对象精准,强调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第一道关口”把不好,扶贫对象信息不准、家底不清,不仅导致扶贫开发瞄不准贫困人口、效果不佳,甚至还可能出现扶贫资金没扶到贫却扶了富。真正把贫困的底子摸清摸实,把真正的贫困人口挑出来,要求各级各地进一步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特别要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把精准识别、动态调整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一个人口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着力破“造血功能”不足难题,实现项目安排精准。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__”以来,我省共解决了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但贫困地区总体上仍面临“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其关键就在于缺乏产业和项目这个“干细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啃下扶贫开发的“硬骨头”,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要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决定》提出的“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融合发展”的思路,实现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使扶贫开发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走上经济内生增长、自主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着力破“大水漫灌”难题,实现资金使用精准。过去扶贫投入碎片化,像“天女散花”,其结果必然是扶贫效果不好,群众受益不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就必须落实《决定》部署,实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县”,创建扶贫投入县级整合的刚性机制。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扶贫投入的主体责任,真正把扶贫资源拿出来,把权力放下去;县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的主体责任,找准贫困村、贫困户的“穷根”,把各类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从而有效解决各级各部门的扶贫资金管用分治、渠道分流、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青年读书心得报告【第十篇】

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真是受益匪浅!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要学生面前的道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41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