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教学叙事范例【汇集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89696

【导言】此例“教育教学叙事范例【汇集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语文教学叙事【第一篇】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1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醉翁亭记》教学叙事【第二篇】

去年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引入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作为教学的导入,效果不错本次教学,我觉得还可以再进一步进行比较阅读,用这首诗与文本的比较贯穿起整个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的前两课时都以分析字词为主,第三课时开始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我要求学生比较诗文中的相同之处。学生马上发现了“幽草”“深树”,与文中对于滁州四周环境的描写有着相似之处。“蔚然而深秀”“佳木秀而繁阴”“树林阴翳”,这些描写都是可以相互呼应,例如幽草生于涧边,必然一片郁郁青青,对应“蔚然”一词。这时我继续提示学生,文中还有“野芳发而幽香”之句,与“独怜幽草涧边生”一句相结合,可见滁州环境如何?学生马上意识到此地群山环绕,草木茂盛,生意盎然。我进一步提示学生,诗中所言“深树”之“深”,与文中“深秀”之“深”有何区别?学生注意到,“深树”指树高而密,但文中的“深秀”则有幽深之意。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山之“幽深”?学生又发现了“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等句,而这些句子都紧扣一个“深”字。山不高,但山路曲折悠长,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移步换景,自然乐趣无穷。只是作者的描写的内容更加丰富,与韦应物与常建的描写相比,欧阳修所描绘的琅琊山,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

学生很快发现,“上有黄鹂深树鸣”一句,与文中“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对应。我提醒学生,诗中描写黄鹂鸣叫的目的与文中的描写一致吗?通过结合上下文,学生认识到诗中描写黄鹂鸣叫,所鸣之处在“深树”之中,一方面是取“鸟鸣山更幽”之境,另一面也为下文“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溪水急涨铺垫。而文中描写“鸣声上下”,则是为了表现游人离去后鸟儿的快乐。游人久久徘徊不去,并且不停地喧哗,让鸟儿无法尽享山林,因此才会“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可见,描写的对象虽一样,但作用却不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情不一样。在诗中,诗人的身影始终是孤单的,黄鹂在深树中的鸣叫似乎在衬托着他的孤独寂寞的。而在文中,作者始终与大批宾客相伴,内心始终是快乐满足的。从此处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描写滁州山水时,尽管两人取材相似,但所表现出的内涵却是不同。

由此,我们就可以比较诗文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所表现的意境是文中所没有的。我提问学生,作者通过这一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围绕孤寂展开的。我给学生说了一个故事来帮助他们理解:宋徽宗常常用古诗句作为画院绘画的题目,以考察画家的能力。有一次,他的题目就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是寇准的诗句,很明显就是从“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中演化而来。大多数画家只画了一个空荡荡的渡口,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但宋徽宗一眼就看中一位画家的画,众人一看觉得画有误,因为画中有人。徽宗说有人不假,但你们看是什么人。众人仔细一看,原来是位船夫,已在舟中睡卧了,舟尾还放了一根孤笛。原来,这里“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诗人要表现的意境并非只有孤寂,还有此处人迹罕至之意。但既然人迹罕至,为何还有渡船?前一句,“春潮带雨晚来急”,潮水初涨,水流湍急,诗人身处的环境是在剧烈运动的,他却身处于如此孤寂之境,其实内心深处同样亦有无奈与叹息。“环滁皆山也”,处于群山之中,自然是一个比较荒僻的地方,韦应物来此处,或是贬谪而来,或是被冷落,内心总是感到十分失意的。

再来比较欧阳修的描写,作为同样被贬官至此的他,精神却截然不同。在他的笔下,山中络绎不绝的是来来往往的游人,始终处于喧闹之中。在这份喧闹背后,隐含着什么内容呢?我提醒学生,作者在描写时,有意将一些句子的含义交错了。例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正常的语序应当是“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可是背着东西的人都在唱着歌,走路的人显得悠然自得,更能体现出一份闲适的心情。作者在此处只写了“伛偻提携”,就是老人和孩子。此处对照《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写,可以发现这两类无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安然快乐,整个社会必然是十分和谐的。“泉香而酒冽”,泉只清冽而不香,酒香并不一定清冽。但正如吴小如先生所言,泉不香,酿成酒就香;酒不冽,但因为是用泉水酿成的。,保持了泉水的清冽。句意交错,山中独特的风物之美也就此体现出来。下面具体写“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也间接说明此地的富庶。否则,老百姓早将山中的东西拿去充饥,怎会如此丰富呢?从这里,学生就得出了结论——欧阳修将这样一个荒僻的小城治理的井井有条。我进一步指出,这是《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现实版例子,欧阳修用自己的行动履行了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也正因为如此,太守才会在宴会上“颓然乎其间”,并且在后文中明确提出了“乐其乐”的观点。所以,欧阳修所处的依然是一个少有人来的地方,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让百姓富足,百姓快乐之后也让他能够感受着荒僻小城中独特的乐趣,为自己带来了不尽的快乐。

最后就要比较一下,为什么两人在同一环境中、相似遭遇下表现出如此不同的感受呢?我在此补充了两人的早期背景。韦应物出身于京兆韦氏,十五岁就成了唐玄宗的侍卫,并从此踏上仕途。只是在安史之乱中,流离失所,虽然担任了滁州的刺史,但命运前后的反差令他常常忧郁。而欧阳修虽出身官宦人家,但由于父亲去世很早,家境贫寒,母亲用柴在沙地上画字,教他读书,方有了后来的入仕为官。两人的身世决定了他们后面的道路,而柳宗元本人也有着与韦应物相似的经历——出身豪门,少年得意,失意后半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同样也有着挥之不去的忧郁。从这里的比较中,学生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的遭遇如何决定他的一生了。

我认为,比较阅读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我在教学中穿插的故事,也是为了尽量让教学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之中。我在去年,开始实践,今年在尽力将这一实践深化,不过成败得失还要靠时间来检验。

教育教学叙事【第三篇】

新时代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特别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中都得到快乐的享受,快乐与幸福同在,生活与美术共享是我美术教学中多年的梦想。

自然环境——激发灵感的燧石

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如对《我的飞机飞上蓝天》一课的绘画讲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彩纸折叠的方法制作出飞机的形状。教师先出示飞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再让学生分析飞机的外型及制作的材料,学生说出了飞机的种类及性能。运用教师教的几种方法制作出多种飞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飞机试飞比赛,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对《绿色的呼唤》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风景画,学会了如何取景进行绘画。抓住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描绘。本课,教师通过运用在真实景中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在对《速写游戏活动》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游戏活动,学会了如何构图进行绘画。抓住了游戏活动的特点进行描绘。

兴趣——快乐幸福的源泉

通过亲自动手,利用自己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制作一个《童话的城堡》,可以在里面钻来钻去,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本课就给同学们这样一个动手圆梦的机会,因为美术学习不但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要贴近儿童的年龄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现活动。学生能够选择适合的颜色,剪出建筑的各部的基本形,摆一摆,看一看。在装饰细节时注意添加一些有生活情趣的物品,如窗帘、小路等,只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就是成功的学习。

设计能力——学生成才的基石

在上完美术课《名字的设计》后,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形式设计自己的名字。开始我以我的名字用两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一种形式,导入主题。说出自己的设计想法,然后开始设计绘制。

整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想象力得到了发挥。设计出了多种造型的名字形状。而且还图上了美丽的色彩,在笔画的形状上学生有多种的造型。如“点”,有的学生用七星瓢虫,还有的用水珠等表示。总之通过本节美术课的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

速写能力——学生绘画的基础

在上五年级美术课《手的速写》后,学生通过观察手的形状、结构,将手的不同动作画出来。先由学生说出手的功能、作用,再对照自己的手描绘出手的构造。教师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手印在纸上,在对照教师的范图临摹。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左手的不同造型画在纸上。

本节课教学,我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了解手的功能和结构,并且将自己的手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出来。在对《自行车的速写》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使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写生,什么是临摹。讲解时,先由学生说出自行车的结构。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样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绘画技巧。学生在根据教师的绘画步骤画出他们所见过的自行车。

为了增加学生的绘画兴趣,又设计了一个内容。画出未来的自行车。学生根据自行车能锻炼身体,而且还环保的优点,创作出未来的自行车。增强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学生的想法很多,有的学生把自行车加上飞机的翅膀,用力蹬就会飞上天空。学生的想象力与绘画的能力的到培养,从中掌握了速写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感。

想象能力——飞向成功的翅膀

我在上低年级美术《幻想动物》时,开始我以龙来举例。龙是由:鹿、牛、蛇、鹰等动物组成的动物。并出示龙的图片,学生分析图片。他们的兴趣被好奇感激发出来,我再引导他们创作学生心中的怪物。先以牛头、猫的身体的动物为例,可以由两个或三个或更多的动物组合。接下来由学生创作,可以运用不同种类的工具制作或绘画。学生创作出许多有趣的怪物,并为它们起了有趣的名字。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的特点,以龙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掌握孩童的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在《幻想未来的景色》的绘画中,我通过图片、故事的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未来。孩子根据教师的提示,画出了未来的景色。孩子对未来都充满希望,因此产生了绘画的兴趣。教师再正确的引导他们创作。由此,也会产生很大的效果。有的学生把未来的房子建在云彩上,能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现实事物进行再创造。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知识。

美术教育——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在上美术课《谁最美》中,学生通过教师讲故事和图片,使学生了解故事。从中学到了美的真正含义。

在教学中,我先展示图片让学生观看,要求他们分析出图片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的理解图片的意义。这时我再把图片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并且能发自真情实感的完成老师留给的绘画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图片和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对学生进行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知识与兴趣——灵感的火花

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儿童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

如上创作课《为歌词配画》时,先放一遍《春天在哪里》的音乐。造成一种特殊的情景。学生听完后说出歌词中的最主要的内容,说出春天景物的特征,然后将歌曲在学生绘画过程中反复播放。使他们增强了对春天里的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自己置身于绿色的春天的怀抱之中。

音乐手段的运用,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美的感受。促进了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形成。

美术——给予学生美好 给予自己幸福

十五年的美术教学生涯,给予学生美好的同时,也给予了我自己快乐与幸福,20xx年12月我的县级公开课《留住秋天》被评为示范课;20xx年12月我的县级公开课《丰盛的大餐》被誉为宾县美术课堂改革与创新大潮中的“浪花”。由于我在美术教学中注意学科的渗透与整合,20xx年年终我被评为宾县优秀德育先进工作者,特别是我看到学生们拿着一副副作品,忘情的呼唤老师!老师的时候,我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真是快乐与幸福同在,生活与美术共享。

《冰心诗》教学叙事【第四篇】

《冰心诗四首》教学叙事

本篇教学叙事是在本学期黄陵中学轮教的背景下写的,我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课《冰心诗四首》。由于是语文教学的新手,起初我对如何教好语文学科,如何教好诗歌这样体裁的课都茫然不知所措,经请教本校许多优秀语文教师,我带着试试看的心情走上了轮教讲台,并选择了一个与我合作较为默契的班级118班来讲授这一课。

为了把第三课《冰心诗四首》与第一单元前三课紧密联系起来,我以回顾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于自己非常喜欢这篇课文,我把自己的激情几乎全部发挥出来,当时也很激动。

“《为你打开一扇门》将我们领入丰富美丽的文学殿堂之后,第二课巴金先生的散文《繁星》又给予我们对星空的无限遐思与向往,对文学的神秘感又增添几分。

今天冰心的四首诗又将我们带入诗歌的世界,她会让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成功的花》(板书)”我用这样的方式导入了新课。

由于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冰心诗让学生对文学感兴趣,并了解一些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贯穿这种思想,由于后两首诗是关于人生哲理的小诗,较难理解,前两首是关于母爱的小诗,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较容易理解,所以我决定先学后两首诗,前两首让学生自学。

例如:“首先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这首诗后思考:这首诗主要在写什么?”

学生马上答道:“成功来之不易。”(板书)这是我课前所想到的,这个班学生思维比较敏捷。

“那作者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学生或许由于紧张,很少有人举手。一个叫田帅的同学说“明艳”,这在当时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学生会说“浸透”“洒遍”,我想那就顺着他们的思维走,问道:“‘明艳’好在哪儿?”答:“突出了花的成功。”“很好!”我及时给出了表扬。“还有吗?”“惊羡!”另一位同学说。“好在哪儿?可以换成羡慕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这个词既有惊叹,又有羡慕的意思。”课堂气氛渐渐融洽了一些。“还有一个词,它从内涵上抒写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点?”看到学生又陷入了沉闷的境地,我临时打算组织他们进行课堂讨论,放松紧张的神经。经过两分钟的讨论,我又提问,学生立即回答道:“只。”这时我感到了小组讨论对于课堂教学气氛融洽的意义。“谁来说说这个字好的原因。”我说。“‘只’字抒写了她对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的慨叹,流露出不敢苟同的态度。”学生似乎没有了先前的拘束,竟然踊跃地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有一个词将我们从成功的喜悦中拽了回来,引出了成功的艰辛所在,它是哪个词?”“‘然而’!”“‘然而’是在追溯成功。”“浸透、洒遍二词重复吗?它们不都是在写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吗?”“不重复。因为‘浸透’、‘洒遍’所写角度不同,分别从深度、广度写出了努力何等巨大。”这时的学生已经完全融入了课堂,我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

为了把两首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我运用过渡的同时也暗示了《嫩绿的芽儿》所要阐述的内涵。

过渡句:看到了成功的花的明艳无比,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其背后需要付出的血与泪交织的艰辛努力,有的同学要问,那怎样艰苦努力才可能成功呢?

接下来《嫩绿的芽儿》就是在告诉我们怎样努力这一点。

这首诗同样是在朗读基础上的'提问,学生在经过上一环节的即刻放松之后,学习第四首诗似乎显得得心应手。于是我打破常规,从排列整齐的形式入手,进而分析到诗歌的内容,让学生领略到作为成长中的一代,我们应该首先知道应该去学习,在自己获得成功之后,要知道向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接着请学生来归纳这两首诗的学习方法:

1.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多读同样是诗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2. 找出诗中写得好的关键词,并分析其用得精彩的原因所在;

3. 总结诗歌的深层内涵。

最后请学生通过这些基本方法自学前两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还有许多有待继续完善之处。例如整堂课气氛由沉闷到活跃,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成功点,还有作为语文教师最根本的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教学理念我想应当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然而过失之处也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诗歌讲解中读得过程较少,穿插的关于诗歌朗读的内容也不够。而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指导学生良好的朗读将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所以通过这一课我更加意识到了语文教师研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教师只能暗示,不能总是提醒;

3. 写板书时,只要学生所言能表达主要意思,就可以写到板书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灵活思考的习惯,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18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