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第一篇】
1 关于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概括起来看,当前的数学学习研究遵循着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一般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对数学学习的具体问题作解释与分析;另一条是尽可能从数学学习具体过程出发,研究学生学习的真实心理活动,分析其认知过程、机制及心智变化,由下至上构建理论。
而就目前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大多数专著和论文看,采用第一种研究途径的仍不在少数。上述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一般学习理论与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肯定一般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研究的普遍指导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这种运用中表现出的简单化或贴标签式的倾向,特别反对把数学教育心理研究等同于“一般教育心理学加上数学例子”的作法。
事实上,教育心理学理论要有效地运用于数学学习研究,须经历一个理论与数学学习具体实践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概括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粘贴”过程。由此可见,问题的实质还不在于选择哪一条途径,而在于无论选择哪一条途径都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真正有机的结合,其价值也是双向的,即运用理论有效地解决数学学习问题,同时,通过具体数学学习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数学学习理论及一般学习理论。此外,在研究方式上同样需要在某种对分中寻求平衡关系的还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处理、逻辑论析与实证研究、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以及观察的与实验的、问卷的与访谈的、统计的与个案的、自省的与它析的、过程式的与结论式的等等。
2 建构主义对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启示
建构主义提供的是关于数学学习认识论的分析。相对于学习心理的实证而言,学习认识论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更为根本的,它体现了一种基本的教学立场及观念。事实上,认识论的分析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建构主义在现代的兴起,可以视为从认识论的高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直接成果”。
建构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建构主义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维度,在建构主义的旗帜下事实上也包含着诸多不同的观点,因此,为避免盲从或追求某种“时髦”,需要对建构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与轨迹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应对其诸多观点进行鉴别、再认、选择,甚至需要在实际运用中加以整合。
不同的建构主义立场将对数学学习研究产生不同影响。一方面,建构主义的立场可以影响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如个人建构主义对个体认知活动的特殊性感兴趣,而社会建构主义更重视合作学习、语言交流、学习环境等问题);另一方面,不同的认识论立场为数学学习心理的具体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正因为如此,更应该把“探幽入微”的具体研究与宏观的认识论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学习研究时应特别关注其特殊性。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学习研究应该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入手,探究其学习的特征。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于,数学的对象是一种思维对象,是人类经过一定的抽象活动所构造出来的心理上的对象。按照这样的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建构实际上可视为建构的“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的数学观与数学学习观本质关联的核心所在,也是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学习研究今后仍应深入探讨之处。
3 应对数学学习心理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
即使是对一般学习心理研究而言,对于处在“生长期”的数学学习心理研究来说,更是存在着若干开放性环节和发展空间,这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对数学学习心理除了从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外,如下角度值得进一步重视。
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任何一种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明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对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必然涉及到“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认识规律与思维方法”等问题,这正是数学哲学及数学教育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
思维科学与数学思维论。由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思维科学研究已获得长足进展,数学思维论立足于数学思维规律的概括与研究也已取得诸多成果,而将数学思维研究与相应的学习心理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国际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具体体现于对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实际数学思维活动机制的深入研究。
社会学与文化学。数学学习活动因其本质上是人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具有社会适应性、文化继承性及环境相关性等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数学学习心理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并把握其规律性。也是学习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
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特别重视数学学习与现实环境的关联,以及学习中的交互活动着眼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与学校正规数学的关系及对数学学习影响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值得我们重视。
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众所周知,认知心理学现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人类心理过程与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作类比,通过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发展起了丰富的认知理论框架。尽管人们对依赖计算机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能否刻画或替代人的大脑仍然持不同观点,但它能为深入诠释人的学习心理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地,我们看重通过人工智能去研究数学学习心理的原因还在于,无论是数学学习的对象,还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都是同一的,即数学的“符号处理”,这种同一性使得运用人工智能理论去更准确描述数学学习心理机制具有独特的优势。
4 应加强对数学学习活动中具体问题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第二篇】
一.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具体课程,更主要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原有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下,学生偏重于机械练习、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技术传输。而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的开展将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另外,研究性学习也不同于以往的兴趣小组,以往学校开设的各项兴趣小组(如:篮球兴趣小组、排球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等等),已经设定了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只有少数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才参与到规定的活动中。而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能力,自行决定探索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研究性学习也能让更多学生参与进去,真正培养起学生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能力,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就贯彻在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全部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二.研究性课题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将大都采用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在不同的背景之中去发现问题,确定对问题求解的策略,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论证及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结论。作为一种面向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载体,在对体育学科研究性学习素材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对象,能够引起全体学的主动思考,引发他们相互之间(或与教师)的交流。因此,研究的问题应当具有不同的层次性,要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思考它、体验它,并且都有思考的空间、体验的场所。同时应该允许结果的多元化,在可能的前提下,要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的机会。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理论研讨型。如:背越式跳高为什么比俯卧式跳高选进?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最终取得胜利的作用讨论;从CBA到NBA,姚明的价值在哪里?等等。
2.实践体验型。如:篮球运球急停跳投技术在综合技术中如何运用的实践;对学生自编健美操的指导;速度耐力练习对促进100米成绩提高实践及分析;等等。
3.调查实践型。如:本校学生体质状况与全国、省同年龄体质状况的调查;本市传统体育的特点的调查分析报告;目前社会全民健身活动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的调查报告;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发生或运用的体育功能,往往是一种或几种手段的连续运用的结果,用运动与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体育运动中的运动与生理、心理之间的相依关系,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也就可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联系的、动态的体育运动规律,所以,高中体育中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性课题其最终目的不仅仅定位于让学生获得技术的掌握与巩固,而应当是让他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对技术、知识、能力、作用、效果获得一些新的理解,包括重新认识或者得到一种新的锻炼方法或新的联系观点。
三.研究性学习不能追求形式,重点应该是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即确定课题;完成体验阶段,即证实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表达交流阶段,即初步交流、得到结果。
在研究性课题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主要学习、体验,应用有关体育学科中的重要概念、方法、手段、原理以及与各种知识技术间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知识技术来源,即除了学习书本中要求的间接技术知识以外,还要广泛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需要培养学生发展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的能力,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四.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不是新鲜的提法,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所谓主体地位,往往是所谓教师主导地位的陪衬,并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研究性学习中所提倡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进行研究性学习中,不是不要教师讲解,更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不过教师的讲解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接,更不是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研究欲望的各类问题,对全班学生产生乐于思考的感染力。进行课堂讨论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讨论学习的效益高低取决于讨论中针对性的强弱。教师在用研究性学习精神组织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讨论既不能让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加以过度限制,但也不能让学生的讨论“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哪里”。学生通过讨论的得益多少取决于讨论中影响学生讨论积极性的驱动力的大小。另外,实践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体现,而且是新的一轮研究性学习的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应强调对学生能产生激发的力量。
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体育学科中怎样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健康的体育理解,对娱乐体育运用等问题,它贵在研究、重在能力的激发和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知识含量和理论层次,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早日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致力目标,可以预测,研究性学习课程高质量地实施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第三篇】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学生只有具备主体性,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性的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达到个性充分发挥的学习的主人。主体性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丢三落四,学习用品不收拾;作业忘做或忘带,还常埋怨老师未讲清或父母没提醒;不注意相互配合,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而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学习自觉努力,勤于思考,作业认真,且行为自觉、主动,富有创造性,更乐于接受合作、承担义务,搞好学习。只有依靠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自己的恒心、毅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才能去战胜困难。
新课改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新的教学价值观呼唤教育应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我国新课改的教学价值观是“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相对稳定、变化不大的社会中,传统教育用静态与凝固的知识、信条、价值观教育学生,以期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也许真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 的巨大挑战,同时社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人格特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已成为现实,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象自身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一切和最终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他们心灵的书,使他们能独立地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利用先进的工具提取信息,学会自我设问并答疑,理智地行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当今的学生必须“学会求知,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因此,学习是内发的,而不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行为。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意义学习,当学习内容对学习者产生个人意义,和学习者的内在情感、需要、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因素相联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完善数学课堂结构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2)课题研究的内容:从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层次出发,探索农村初等中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构建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教学特点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全校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基本形成;根据本校特点和本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从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发,正确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训练经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理论和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观察研究法:在学生主体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实验对象加以细致的观察,以获得对实验对象全面、系统、真实和客观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框架。
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实验,对实验对象进行评价,系统分析,确立分层次研究、子课题研究等项目。
比较法: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的研究的过程安排
(1)准备学习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落实各项有关工作,课题组老师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书籍和研究成果的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拟定研究方向。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明确研究方向,找出适合本课题的方法,并写心得体会,形成理论认识。
(2)分析现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各研究老师根据课题组的布置和要求,调查了解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归类分析。
(3)分析成因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在对科学探究能力内涵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目标。
(4)开展实验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查、教学实验等多种方式,针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整套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体系。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第四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习型小组协作式 问题 体会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及其实践,日益暴露了它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越来越显示其生命力,这无疑是21世纪学校教育中占主导方式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我尝试以自己所开展的研究性活动为依据和基础,谈对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小组协作式学习的一些问题和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
“研究性学习”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等,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一直是德国教育的传统模式,到90年代,德国各中学陆续开设了项目研究课程,要求教师通过不同方法的教学活动以使学生在交谈或讨论中获知,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参与,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发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近几年来,法国也把研究性学习视为多学科综合和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挪威政府和波兰政府规定:中学生在校除学科知识外,还要研究一些必学的和选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和家庭生活,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亚洲国家受传统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形成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现出来。注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研究性教学就是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学,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的培养和探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即思维力的发展。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掌握,现代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的内在变化,即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情感的激发等。
研究性教学从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研究性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等都体现出开放性,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研究性教学更关心学生的过程,对学生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应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此,研究性教学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发现性、成功性原则,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评价也应是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的。
二、小组协作学习概述
小组协作式学习是研究性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主张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利用必要的共享资料,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意义建构,获得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
小组协作学习强调任务驱动下学习者之间的积极协作,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将协作学习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不仅是对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的探索,而且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传播。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可以看出,要实现这六个目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以下几个方面;亲自研究、解决问题;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学会与他人合作;懂得采用科学的方法。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若还以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进行,那么对这几个方面就不会有充分的体验,最终使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考虑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式学习。与其它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相比,它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近几年才大力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现阶段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我们应采用一种较为可操作性的方式,让受教育者更容易开展活动,避免挫伤积极性。而现今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在普通高中中推行,这些学生长期以来是在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下接受教育,一下子未能完全适应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得知识,而也是和教育者一样在摸索和探索中学习,他们受教育方式的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而在这个适应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式方式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就能降低研究性的难度,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只要能制定好合理的小组工作计划,角色分配得当,明确自己、他人及整个协作小组的目标,相信通过协作研究,学习者就可以一起体验克服困难的历程,感受到彼此合作的默契,一起分享最后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能够说自己的努力是小组成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关于小组协作学习形式的几点思考
(一)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目的是充分弘扬学生个性和开发学生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研究性活动的前提。
“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①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个体的主体活动,如果不能科学地组织,有效地规范和正确地引导个体的学习活动,个体的发展目标就会落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美好愿望而已。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个体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教育和教师在个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应起支配、控制甚至主宰的作用,不应该强迫或命令学生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要求教师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观念,尊重、鼓励学生的各种自由、自主的活动,不仅要为学生的各种活创建、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场所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且要组织和亲自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这时,与传统教育相比,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更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关系。
同样,小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虽然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而且它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协作活动的指导。虽然教师是指导者,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并非完全起到指导者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师并非是全才,在某些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可能不如学生,教师应向学生学习,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案、新结论,所以师生关系是相互学习、共同合作的学友关系。师生是构成任何教育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着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但要注意的是,在协作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只可作为辅导者。
其次,学生的观念也应改变。如前所述,现今的高中学生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难以一下子改变为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我在上学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都以为是像平时的课堂一样是教师授课,只是换个说法而已。于是在活动开展初期他们有一定的依赖性,寄希望于我能像往常一样直接告诉他们结果或查找某种资料能有现成的答案。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就向学生讲清楚何为研究性学习以及它的方法和意义,让他们知道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之后他们的积极性就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意义,努力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自主学习对未来人生的重要性。
(二)结合学生心理确立课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由于课题是类似科学研究,是“从做中学”,一方面不能用成人和专家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研究是一种“长”作业,因而课题大很容易使学生能力、精力、财力跟不上。此外,教师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考虑其不同层次的需求和不同程度的感受,产生与学生心理结构相匹配的同构效应,使学生可以凭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例如,2008―200年我把课题定为:“以黄埔的历史背景观为龙头带动黄埔的旅游业为发展。”确立这一课题,一是现行高一新教材的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而广州,特别是广州黄埔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教材中搜集资料,积累研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教材的认识。二是我校正位于广州东部广州开发区内,也是属于广州黄埔区的范围,所以本校有相当一部分是黄埔区土生土长的学生,他们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也就有一定的认识及相当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通过对广州旅游文化资源的调查后,结合自己在黄埔长大的经历和感受,提出了要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黄埔自身人文环境,提高黄埔人的文化素养,一方面以纯朴的民风、周到热情的服务取胜,另一方面适应时代的要求,如这里的农庄、果园的主人可以自己设计网页介绍农庄、果园的情况,让外地的旅客在互联网上就可以了解到情况,还可以预定提供旅游服务,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突出对学生协作活动的指导。
首先,合适的分组是协作学习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一定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协助进行分组,使一个小组内有各方面特长的学生能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据自身的特长运作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问题。
其次,在小组计划的制定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或情景辅助学生。如:“黄埔区现今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哪种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为什么?其优势在哪?”“广州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如何?现今广州的旅游消费有哪些方面?”“黄埔有哪些旅游资源?其发展有何利弊?”“黄埔区的旅客群体有什么特征?”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获得数据。如在解决“黄埔区的旅客群体有什么特征?”时,可以通过在旅游地点利用调查问卷访问旅客估计,还可以向旅客咨询改进的意见。
最后,在协作研究中,由于高中生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及运用还需指导,因此教师需指导学习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及资料中撷取与主题相关的史料,引导他们如何把调查所得的数据作合作交流。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对学生协作活动的指导中,教师只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协作研究的主体。
(四)合理评价:使每个参与者都是成功者。
活动能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满足需要的对象,个体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追求特定的目标,达到特定的目标即实现了某种需要。个体的多种需要,不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在活动中得到满足的。从根本上说,个体的活动就是力求实现对需要的满足的水准。个体在活动过程中满足了一种需要后,就会通过新的活动来满足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自身的不断发展。所以研究性活动就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在活动的过程式得到满足。
“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②
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活动强调每个学习者都有收获,通过协作研究,学习者可以一起体验克服困难的历程,感受到彼此合作的默契,一起分享最后成功的喜悦,每个人都能够说自己的努力是小组成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成功者。因而这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自信,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注释:
①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2.
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7.
参考文献:
①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2.
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7.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等。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何国莉。历史教育的突破口:关注人本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4]徐敏。历史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
[5]叶小兵。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历史教学,
[6]朱可。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