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课堂核心素养改革心得体会范文报告 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2233

【导言】此例“课堂核心素养改革心得体会范文报告 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第一篇】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第二篇】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一个关键词,培养具有哪些核心素养的人,怎样培养这些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20xx年12月8日,附中地理组教研组织学习了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新指向,就此次学习,我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什么是核心素养?既然是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我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素养和能力,包括道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核心”体现在时代特点和年龄特点两个方面。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目前需要加强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五大方面。

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地理新课程提出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即“地理核心素养”。国际社会已出现了关于此方面的若干典型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五大支柱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关键能力说,欧盟提出了八大素养说。综合来看,地理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

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从三个方面来描述:第一、关键性。地理核心素养应是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素养,对学生而言就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例如地图学知识素养。第二、动态性。地理核心素养必然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接轨,体现出不断更新、动态发展的特征。例如地理信息素养。第三、生长性。核心素养总是在特定的情景和需要中反映并生长的。无论是从纵向的不同教育阶段来看还是从横向的学生的发展方向来看,都体现了生长特征。

当我们要探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是什么样子时,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张家辉教授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方式有多种,从两个方面或者从两个视角来看,第一,基于地理教育学理论从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中选取居于核心地位的成分,从而构建体系。那么,哪些地理素养居于地理素养的。核心地位呢?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质。这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基于地理学理论和重要教育文件,从地理学任务中选取应当突出培养学生的主题内容,从而构建体系。这一种构建视角打破了地理素养的系统划分,探寻的结果为地理教学中应突出的几大主题。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需要深度跟进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成为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导向和根本动力。作为地理教师,应明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是地理课程的基本任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与承担的任务密切联系,能秉承核心素养培育观念,能将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素养价值充分挖掘,能以空间观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感知空间、分析空间、领悟空间的基础上促进人地观念、国际理解、全球意识等地理核心素养的知识构成。所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第三篇】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备课,如何上好课,教学的重心在哪里?核心素养该如何落实,我的教学路该走向何方?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20xx年9月14日下午当我聆听了张玉琴老师的专题讲座后逐渐明晰了方向。

在这次专题学习研讨会上,张玉琴老师的讲座先从课标的变化、核心理念和大家做了分享,然后是张玉琴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成功做法,她的设计层次分明,内容详细,重点突出,目标意识强,特别是她能以身边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数学情景,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并始终以核心素养的落实、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她灵活整合教学素材的能力让我佩服,也让我深受启发。

张玉琴老师的讲座让我对大单元教学有了清楚地认识,也知道了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内容与实施过程,透过张玉琴老师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能看出新课标背景下,对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一句空话,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吃透教材和课标,灵活整合教材内容,承前启后备课,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老师们要把能力培养渗透在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并重,减负与质量同行。

从此次培训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师要不断深入学习新理念,了解国家教育方针,育人方向,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培养出国家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更需要教师与时代同行,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新课标背景下,新学期的教学对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会不断自我加压,积极改进,牢记育人使命,以学促行再出发☆☆!

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心得体会【第四篇】

何为核心素养?教育部明确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曾经一度,我以为我这一字面定义就是核心素养的全部内容,但看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我离之甚远,主要表现在:

(1)就教学方向而言,没深刻理解到教学的根本是立德树人;

(2)就教学内容而言,没有读透课程内涵与学科本质;

(3)就教学主体而言,没正确树立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那在实际教学中,我该如何通过学习余文森教授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理论去进行纠错呢,我认为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做有温度的课堂。通过语言的温度、眼神的温度、文字的温度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二是要做有深度的教学。首先一定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老师应当有丰富的'知识,学生是吸收知识的海绵,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去教授给他们,无法为他们传道受业解惑,那么你也丧失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资格。因此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去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技能。其次要有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老师,是学生的一个标杆,如果你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就没有资格让学生去遵守你的规则。因此良好的师风师德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所必须有的。只有老师正了,学生自然就正。

三是要做有广度的育人。广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知识本身,知识不是孤立的,它有“远亲近邻”,知识的获得不是死板的,它是学生深度思维后生成的;二是指知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感,除了知识本身就充满价值和意义外,科学家探究出知识背后的经历更是充满意义。

以上就是我在阅读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后的浅显认识,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更快成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3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