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实用读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8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0303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读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范文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读论语读书心得【第一篇】

第一段:开头引入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思想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论语》可以深入了解孔子及其学说,同时也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引导。在学习中,我对其中的许多道理有了新的领悟与体会,使我对人生的认识更深刻,对自身的修养更有了方向。

第二段:知行合一

《论语》中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深深地感染了我。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不仅要学到道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只有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于是我逐渐明白,知识只有内化为习惯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家庭的和谐是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家庭教育的价值。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治国,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才能实现和平与进步。

第四段:待人接物与人际关系

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中对待人接物与人际关系的观点占据了重要地位。孔子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诚实正直,宽容待人,并且提倡礼仪之道。通过阅读《论语》,我懂得了尊重他人、友善相待的重要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能更加理性地处理问题,注重沟通,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

第五段:修身养性与人生追求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修身养性和人生追求的教导。孔子提倡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高尚与完善。他崇尚诚信、宽容和感恩,对于个人的内心修养有着很高的追求。通过阅读《论语》,我意识到追求内心的和谐与美好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构建,追求精神的升华和提高。

总结部分:通过阅读《论语》,我对孔子的思想和他的智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深知实践与知识的重要性,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懂得待人接物与人际关系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修身养性与人生追求的重要性。《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经典著作,更是一本人生的指南。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论语读书心得【第二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读论语读书心得【第三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一依据年龄段划分的人生境界,成为后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大家将自己与孔子对照,看自己已经达到了哪一层,越往上,越是欣喜。孔子的伟大,大概主要也在他的人生境界。

十有五而志于学,并不简单,难在这个"志"字。中国古语总说立志当早,但年幼时哪里能够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这时候立下的长志,又怎能保证不是旁门左道?古人从小读圣贤书,倘若禀赋不适合子曰书云,那便要么读成呆子,要么半途而废。读进去的,还有可能最终成为假道学先生一类,真正从中体会到圣贤胸怀而立志于学问的人,当真如凤毛麟角。可立志对少年的确极为重要。人生本来短暂,倘若寻找自己的方向已经耗费了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就太过可惜了。王国维人生三境,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找准了自己的方向,路便在脚下。

三十而立,立的是事业,更是人格。倘若三十岁还在飘移不定,不能构建起由外到里足以自立的自己,恐怕孔子便要说"不知其可"了。由十五到三十,学问之道漫长而艰难。据钱穆《新解》所附孔子年表,三十岁时,孔子开始授徒设教,已经有弟子从游。孔子人格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事业也已经起步,这是孔子人生的第二阶段。

人生极为复杂,许多事情都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简单,因而即便已经建构起自我,依然难免在种种乖谬吊诡面前心生困惑。倘若我们机械一点来看的话,圣贤如孔子,也花了十年的时间来消解种种困惑。四十不惑,不论在学问、道德还是政治主张上,他都已经屹立不倒,不再有任何的迟疑不决,不再有丝毫的踌躇不定。他已经成熟了,这也是一个人步入中年的理想状态。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天命是什么?《孟子·万章上》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没有人叫他做,而他竟做了的,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竟来了的,就是命运。孔子一生志于播行仁政,初在本国不见用,五十五岁高龄开始周游列国,各国国君对他敬重有加,却不肯实行他的仁政主张。周游途中时有困顿,甚至被围攻,绝粮食,师徒失散,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没有退惧,因为他相信由他恢复周礼乃是天意。"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但他的政治主张屡屡碰壁,他大概也知道这一生最大的理想无法实现了。可他依旧执着,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的命运。钱穆《新解》说:"何以当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属当然,其义难知。"分明施行仁政是顺天之意,却走不通,分明走不通却还是要走,最后只能叹一句"知我者其天乎"。这,大概是命运最大的吊诡吧。

耳顺,意思是说听到别人的言语,都能辨明其所以,不再因为别人的言语而或喜或怒。因言语而心有所动的人,多半只想到这言语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倘若像孔子这般一听别人言语就知道对方为什么说这些话,那么不论批评赞扬,都变得再寻常不过了。在孔子那儿,天命已经明了,径直走下去就是,因而于旁人的议论批评,就只当耳旁风一般。耳顺一境,年轻人最难登临,就像我,常常因别人的赞扬而沾沾自喜,又因别人的批评而垂头丧气。无奈,这只能诉诸年岁的增长,慢慢参悟了。

若说前面各个境界凡人尚且能够达到,那么这最后一境,就似乎只能属于"神"的境界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多难啊,人类性善性恶尚不可知,原本保有动物性的一面却无疑义,倘若没有一整套由伦理规范搭建起来的秩序体系,这个世界可能便到处是率兽食人了。由今日世界的井然有序,足见人类理性的伟大。无可否认,这是道德、规范、法律的功劳。但孔子此时的"从心所欲",所从者,乃是"心",以一己之心而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所逾越。这就像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无所为,却好像无所不为,万物畅行不悖。孔子有所欲,却好像毫无所欲,从不逾矩。这里以天比孔子,当然不是孔子本意,儒家即便从"儒教"这个层面考虑,也绝没有人格神的概念,因而这只是孔门弟子及后人表达崇仰孔子的方式,就如子贡所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孔子的人生至高境界,我辈常人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了。也好,正如太史公所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个伟大的人格在前,我们的人生坐标便清晰了许多,这大概已经很重要了吧。

读论语读书心得【第四篇】

论语,古代中国的经典名著之一,以其简练的语言,深入的思辨和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而被后人广泛传颂。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论语》中的格言箴言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本文将就《论语》这本伟大的著作给予读后感悟,涉及到孔子思想的核心,家庭伦理和道德教育等主题。通过学习《论语》,我们或许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首先,《论语》的核心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也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展示了孔子的智慧和出色的洞察力。例如,他提出了“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戒之,在得之时戒之,惧之时戒之”这一名言,告诫人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克己奉公,善待他人,更要保持对自己的警惕。通过孔子的思想,我们知道了如何在做人方面追求更高的境界,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这些思想让我们看到了迷茫人生的解决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其次,《论语》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孔子十分看重家庭伦理,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第一学堂。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家庭道德规范的强调。例如,他提出:“子夏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圣人之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要善于向他人请教,尊重师长。这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里,我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共同学习进步。通过家庭教育的培养,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同样也能够帮助改善社会的整体素质。

第三,《论语》体现了一种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孔子信奉“中庸”这一思想,即在处理问题时要追求适度和平衡。他认为,只有做到既不过分偏颇,又不漠不关心,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让我们思考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摒弃极端和偏激的思维方式,努力追求适度和平衡,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然后,《论语》对于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当注重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品质,要在日常生活中忠诚、宽容、正直,对待他人要以诚相待,以善待人。《论语》提出的许多关于道德伦理的话题,都是非常具有启示意义的。例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信任和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道德伦理的课题,只有恪守道德底线,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综上所述,《论语》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著作,它既是一部古代文化的瑰宝,又是一本为人处世提供指导的宝典。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受益良多,收获知识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应该读书《论语》,从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成就更好的自己。

读论语读书心得【第五篇】

第一段:砥砺前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孔子的弟子及其学派传授的言行录,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阅读《论语》过程中,我深感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价值,让我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二段:修身篇——德行修炼、追求圣人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修身的要求颇为严格。他强调德行修炼,以道德为根本,注重思考和自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告诉我,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胸怀大志,心胸开阔,不计较小利益。通过读《论语》,我深感修身之难,但也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反思自身,才能达到圣人境界。

第三段:齐家篇——家庭和睦、孝敬父母

《论语》还强调了家庭和睦、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养不敬,爱不诚,言不信。”可见,他十分注重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读《论语》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只有保持家庭和睦、团结互助,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格和强大的力量。同时,孝顺父母也是我们的基本责任和义务,通过孝敬父母,我们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第四段:治国篇——仁政为本、善治天下

《论语》关于治国的部分主要从仁政和善治角度来论述。孔子强调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和责任,他说:“为人上者易,为天下下者难。”这给我很大的启示,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担当起责任,行善政,为人民谋福祉。真正的仁政是为了人民,不谋私利。在读《论语》中,我深深地明白了治国的艰难性和重要性,也对如何为国为民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五段:平天下篇——和谐共处、共建美好社会

《论语》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平天下,即建设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和而不同”,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告诉我,只有在基本问题解决好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有余力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像孔子一样学习文化知识。我深感,我们应该秉持这种心态,通过平等、尊重和合作,努力构建一个美好的人类社会。

通过阅读《论语》,我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论语》不仅是一本伟大的哲学著作,更是一本教育人的书。它教会我们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告诉我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我们如何处世立身。我深信,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更好地影响他人,更好地影响社会。

读论语读书心得【第六篇】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作。在文化之冠《论语》中,孔子所言孔子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权威,还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哲理,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体悟。下面我将就《论语》这本书的几个核心主题谈一下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告诉我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地不断学习和修炼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常反思和反省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和品德,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我们才能够充实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价值。

第二,《论语》告诉我要惜时如金。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宝贵,不可浪费。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断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善于利用时间,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快,更高。

第三,《论语》告诉我要尊重师长。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尊重师长。师长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支持。只有尊重师长,我们才能够受益于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四,《论语》告诉我要诚实守信。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不要用花言巧语去欺骗他人。只有坦诚相待,我们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才能够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发展事业的基本道德。

第五,《论语》告诉我要求真务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和智慧,但光有追求不够,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去实践。只有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阅读《论语》,我对许多重要的道德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也从《论语》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儒家思想的独特魅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时刻牢记《论语》中的教诲,以其为指引,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有道德、有智慧、有责任感的人。

读论语读书心得【第七篇】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到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也没有好好看,一直搁在书架上,直到前一阵子我一时兴起,随手拿来翻了几页,我就被于丹深入浅出的解读给吸引住了。所以,接下来我便一口气将他读完,不敢说读完后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论语》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在后来又陆陆续续学习一点,但是学得也不是很齐全,因为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都难以静下心去研究2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于丹老师却做到了,她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

这些解读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快餐,在这些易于消化的经典解读中,于丹教授讲解的仁爱之道也使我启发很大:仁爱是做人根本。仁爱讲求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宽则得众,你对别人宽和,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于丹在书中写道: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的教学的态度。这让我想到我的工作,我面对一群天真而顽皮得孩子,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当他们的表现令我失望时,我总是责怪他们,用强硬的语气压制他们,学生也许是口服心不服,也许对我是畏大于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强迫别人去干。

我们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虽说于丹这本书在网络上有颇多争议,但我还是想成为其追捧一族,毕竟和它偶然的邂逅,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于丹的《论语》心得对我是一种引领,它使我更用心的去体验每日的工作和生活。

读论语读书心得【第八篇】

《论语》是本大书,可谓是中华文化之滥觞,影响深邃,寓意宏远。对于塑造中国社会风尚和中国人人格可以说是影响很大。

《论语》讲“仁人”,讲“君子”,讲“忠君爱民”,讲“父慈子孝”,讲“为学为政为人”的道理,绝对够得上是中国式的百科全书。

说到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笔记,按理这是没什么可推崇的,谁不会记笔记,哪个人一生还感悟不出几条人生哲理或者信条?值得这样大书特书,细加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书高妙就高妙在虽然是往圣先哲的只言片语,但是它却自成一个体系,有一套价值观,有其普世价值。因而为读书人所推崇,最后发展成了一门道统,成为了孔子以后特别是汉朝以后的主流思想。可以说它几乎统治了中国社会20xx年,因而即便是今天的中国,如果你与人交流,特别是进入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时,你也会发现处处流露着儒家的思想,也就是《论语》中所宣扬的那些东西。

从《论语》上看,我以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仁”的思想,这里头包括“仁政”和“仁人”的思想。另一个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还有“礼”和“孝”的思想。

就今天看来,孔子的守礼和尽孝似乎达到了近于迂腐的程度,不知道变通,死教条。但是因为现今社会大家常常失“礼”和不“孝”。所以也没有单拿出来批判的必要。

况且,孔子的礼和孝的思想就意义而言,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极意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7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