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感悟10个字汇聚(精选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感悟10个字汇聚(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感悟10个字【第一篇】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 的历史遗产,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 的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
说到底,“女排精神”不是一两次胜利,也不是一两个冠军就能证明的,它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正如郎平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传承,并不是说赢了比赛才有女排精神,如果这场比赛输了,我认为队员们依然很努力。”这样的女排精神,正是我们喜欢中国女排 和提起女排就满满正能量的原因。
郎平
一个人的成长脚步能与国家的进步发展同步,这是我人生的幸运。
40年前,我光荣地成为中国女排 的一员,我们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起迈出坚实的脚步,为中国的三大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踏实苦干,艰苦奋斗。
1981年,我们第一次代表祖国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心中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使命感驱动,中国女排 在此后几年克服重重困难,顶住千斤重压,创造了世界排球历史上的第一个“五连冠”,“女排精神”成了改革开放之初牢牢扎根国人心中的精神动力。
1995年,被“国家需要”深深打动,我带着从国外学习的成果回国执教低谷中的中国女排 ,希望通过改革创新为中国女排 注入活力。
20__年,年轻一代的中国女排 在里约奥运会逆境奋起,再夺金牌,“女排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强国之路上得以延续和传承。
我常常跟队员们说:站在国际赛场上,我们代表中国,这是一种神圣的动力。其实,“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那种坚韧、顽强、执着,正是“女排精神”的魂。
中国女排 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改革开放之初,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奋斗,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30多年来,中国女排 收获过成功与荣耀,也经历了不少挫折和磨难,但女排精神历久弥新,成为改革浪潮中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光彩。
“女排精神”激励着国人,我们也在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创新进步中汲取了强大的力量。
因为40年前投身于中国女排 ,我能够有机会成为“女排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承者。今天我能接受表彰,应该说是代表中国排球人,代表几代女排运动员,我只是她们中的一分子。这个表彰,是大家对中国排球,特别是对女排的认可,对女排这种拼搏精神的认可。
从中国女排 第一次拿到世界冠军,我们就一直在说“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女排的冠军之路,和我们为之拼搏奋斗的事业永远在路上,我们每个人站在这个位置上都会为国家荣誉而战,都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传承女排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感悟10个字【第二篇】
站在大剧院的讲台上,党徽在朱丽华胸前格外鲜艳,而她穿的条纹衬衫,正是今年9月20日在杭州接受“浙江省道德模范”表彰时的那一件。
朱丽华1994年10月入党,现任省盲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市盲协主席,是嘉兴丽华推拿诊所所长。40多年前,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全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并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近年来,朱丽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诸多殊荣。
似乎感受到台下灼灼的目光,朱丽华让志愿者扶着她走到讲台旁,向在场的听众深深鞠了一躬。顿时,嘉兴大剧院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掌声中,朱丽华摸索着走到讲台上,将她的初心故事娓娓道来。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
掌握推拿治疗的方法是她梦想的启航。为22万多人次缓解病痛,治疗308例脑瘫患儿的背后,是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
一次,为了抱住突然抽筋的脑瘫患儿,她因急性扭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那年春节她是在医院度过的。刚刚出院回到家,市福利院领导赶到她家说,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脑瘫患儿正在等她治疗。当时,朱丽华的母亲含着泪送她出门。
说到母亲,朱丽华声音开始颤抖,一时哽咽,久久说不出话。在她失明后,是母亲昼夜陪伴她,后来不论是开设诊所还是捐资助学,母亲一直支持着她,搀扶着她参加各种场合。但在去年4月2日,母亲永远离开了她,25天后,朱丽华郑重地签下了器官捐献书。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感悟10个字【第三篇】
爱国,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底气
中国女排,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团队,屡攀世界顶峰,自1981年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起至今,近40年间,女排无数次感动、振奋着中华儿女。有人说,每每看到拼搏在赛场的中国女排,就能从头到脚获得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或许在一段采访中可以得到答案。在9月14日中国首战对战韩国3:0胜利后,曾7次征战世界杯的女排主帅郎平表示:“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出战,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国旗和国歌是每位中华儿女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升国旗,奏国歌——这短短的6个字振奋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都有同样的底色,那是五星红旗的颜色;我们都有同样的认同,那是对中国的热爱和忠诚!
作为共和国的精神地标,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一直在指引着各行各业的中国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奋斗,勇敢无畏地追求上进。怀抱着这份爱国情、自信和美好期盼,国旗会在不同的场合高高升起,国歌更会奏响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感悟10个字【第四篇】
在我们身边,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为了人民,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在《感动中国》里,就有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张桂梅。张桂梅看着那些山区里的女孩无法上大学,无法受到高等教育的时候,立志要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她拿着自己的证书和奖状,向街上的行人们筹资。
有时人们会给她一块两块钱,但更多的人对她的请求都拒绝了。就这样,她努力了五年却只筹到了一万元。终于有一天她通过一个记者向世界吐露了她的梦想,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张桂梅心心念念的女子高中终于建成了,还招来了16位老师。
虽然女子高中是免费的,但人们还是不愿把女孩们送到这里来上学,于是张桂梅一家一家请,一家一家劝,将那些女孩带到了女子高中。
张桂梅办女子高中是为了女孩们能免费上高中,能上大学,她一切的努力只是想改变那些女孩子们的命运,完全无私,不求任何回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发现了镭,并研究出了镭的提纯方。
但她并没有利用来赚钱,而是把它无偿献给了国家,给战争中需要治病的人带来福音。多年之后,当一位记者问到这位发现镭的科学家最想要什么时,她竟然回答说:“一克镭,我的实验需要它。”这让全世界的人深感震惊。也让我着实惊讶,她们虽然是不同领域的人,但她们都是无私奉献、令人敬佩的伟人!
长大后,我也要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感悟10个字【第五篇】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著名的飞机设计大师、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两院院士顾诵芬获得了20__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今年已经91岁高龄,十多天前,因为摔跤导致的腰椎骨裂,顾诵芬不得不住院治疗。《面对面》对他的采访也在医院进行。对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顾诵芬的最大感受竟然是“惭愧”。顾诵芬:对我来说获奖是个惭愧,你后面的事做不动了,坐上轮椅还能做多少事?
记者:但这个奖项是对您一生付出心血的肯定。
顾诵芬:我们航空的事都不是一个人干得起来的,都是团队集体努力。儿时目睹外国飞机轰炸 立下航空报国之志
在35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歼8和歼8ⅱ等机型的设计研发,其中主持研制的歼8、歼8ⅱ超音速歼击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歼8系列飞机列装部队之后,成为我军20世纪核心主战装备。
说起顾诵芬对飞机的兴趣,和他的哥哥有关,也和他童年时代的家国命运分不开。顾诵芬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父亲顾廷龙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母亲潘承圭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知识女性。5岁那年,父亲顾廷龙应邀去燕京大学任职,全家迁居当时的北平。顾诵芬:当时我哥哥在北京市里上中学,那个学校是德国人办的,所以一些先进的东西他们都能感受到。
当时他们已经玩航模,硬纸板做的滑翔机,回来他玩我也跟着玩,兴趣慢慢就起来了。1937年七七事变,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飞机排得很整齐往西边去,紧接着就是炸弹响。1939年我们到上海,二战快结束的时候上海(日军驻地)经受了美国飞机的轰炸,所以我知道二战美国人之所以占优势,就是他们的空军厉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兴趣由此成为了志向。高中毕业后,顾诵芬分别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志愿都是航空系,三所学校都录取了他。
但是,他的哥哥在17岁时因伤寒去世,为了陪在母亲身边,顾诵芬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顾诵芬:交大正好有个航模俱乐部,有杂志有材料,还有人能互相交流,这样越搞越有兴趣,所以总想搞自己的飞机。参与研制歼教1成为周总理所说的“无名英雄”1951年,顾诵芬离开上海,来到北京加入到新中国刚刚组建的航空工业系统中。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飞机设计室主任徐舜寿的带领下,26岁的顾诵芬与其他100多名年轻人开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夜以继日工作,他们要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
1958年7月26日,历时近两年研制,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这也是顾诵芬首次参与设计的机型。时任军事科学院院长的叶剑英元帅为首飞仪式剪彩。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没有公开。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托人带话,“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顾诵芬自然是无名英雄之一。
瞒着家人亲自上天 找出歼8问题症结
一提起顾诵芬,人们就会想到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战斗机。起初,歼8总设计师由黄志千担任,顾诵芬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方面的科研设计。不幸的是,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顾诵芬:压力很大,歼8上天的前一天晚上,我做噩梦,惊醒了。担心,害怕摔了,我这责任太大了。1969年7月5日,歼8完成首飞,试飞员尹玉焕驾驶着歼8飞机两次通过机场上空后安全降落。
虽然首飞成功,但歼8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抖振问题直接影响飞行速度,甚至会导致飞机解体,严重威胁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在国内没有试验设备的情况下,顾诵芬因陋就简,在飞机垂直尾翼上贴毛线条观察气流。由于没有录像机以及带有望远镜头的照相机,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上天,亲自观察。记者:您拿望远镜怎么看呢?
顾诵芬:我跟飞行员说尽量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