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故事汇聚【优秀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中国哲学故事汇聚【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哲学故事【第一篇】
通过幽默的
寓言
学习其中的哲理
,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
方式,下面这些是网友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哲学
人生小故事。麻三说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他们两人用自己的手机,每人给老婆发条短信,短信的内容就四个字:“我也爱你。”阮二一听,心说这个游戏可够狠的,问题就在那个“也”字上。你啊,只有对方发短信说“我爱你”时,你才能回复短信说“我也爱你”。
既然大话说了,阮二只能给老婆发了条“我也爱你”的短信。刚发完,阮二的手机就响了,是他老婆打来的。他打了没多久电话,就急着回去了。
阮二摇摇头,说:“我不信。”
姑爷过生日的这天,我们兄弟姐妹十几人相约去他家喝寿酒。
一大早,我们就赶到了姑爷家,进门时,见姑妈很忙,她既要炒菜,又要烧火。可姑父坐在客厅里悠闲地抽烟、喝茶,不理我们,以为我们喜欢上他家来送礼,好像故意气气我们这些娘家人似的。
“别听他的胡话,你们来了姑妈很高兴,这是瞧得起我。”姑姑边说边给我们分配任务,这个做什么,那个干什么。
姑爷突然起身了,我们不知他到灶台后面干什么。
一会儿,只见姑爷将三个蒸笼端到四方桌上,我们以为他想看看馒头是否蒸熟了。
“啪!啪!啪!”三声响,三蒸笼馒头全躺在地上。这时,一头母猪领着自己的10个孩子抢吃馒头。6只鸡,一条狗也赶来凑热闹。
猪啃了滚烫的馒头,它们的嘴烫得很难受,满地到处拱,弄得鸡满屋飞,小狗烫得到处乱蹿,叫唤不停。姑姑边驱赶它们,边抢馒头。
我们也没有闲着,有的在抢馒头,有的将猪、鸡、狗赶出门外,因屋子太小,人多,一时间,人乱撞,鸡在人头上飞,小猪到处乱蹿,这叫做:鸡飞狗跳,狗乱叫,人乱撞,好不热闹。
在地上抢起来的馒头,全身挂彩了,没法入口了。我们看看花馒头,想笑又不敢笑,又不敢责备姑姑和姑爷。我们没有想到姑爷的脾气发得太大了。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只好自己动手做饭吃,还要劝说姑妈不要难过,不要生姑爷的气。
我们吃完饭,离开姑爷家时,姑姑和姑爷没有送我门出门。
从那以后,我们再没有脸面去姑爷家喝寿酒了。
小孩:不知伯父大人驾到,小侄有失远迎赎罪赎罪.
伯父:心中非常高兴,老友的儿子年纪不大,但是非常聪明,走在院子里看见一头毛驴就说这个毛驴非常好,跨了毛驴几句。
小孩:小小毛驴不值一提,伯父大人里面请
小孩:家父不在家,去东林寺陪老方丈下棋去了,早归晚住,不一定回家。
小孩:这是家父的心爱之物,小侄我不能做主。
这个回答让他很是高兴,回到家中就和自己的老婆说小孩如何聪明,他老婆就不愿意了,说那也是他家大人教的,把咱儿子叫来教教他,他也会,想想也就认同老婆的说法了。
儿子:父亲、母亲叫我啥事啊,我还要去玩那。
母亲:儿子我教你几句话,来人你就这样说.....
儿子:在心中默默的背了几遍感觉没有记住,还用纸记下来了.
儿子:开门一看是他岳父,可嘴上却不知伯父大人驾到小侄我有失远迎赎罪赎罪。
儿子:小小毛驴不值一提。
岳父:一听这不是骂他父亲吗,这孩子不孝啊,就问你母亲那?
儿子:母亲不在家,去东林寺陪老方丈下棋去了,早归晚住,不一定回家。
岳父:这孩子一定是傻子,不能把女儿留在这,就问你妻子那?
儿子:这是家父的心爱之物,小侄我不能做主。
中国哲学故事【第二篇】
白兔短短和姐姐花衣住在森林深处的一棵百年老槐树的树洞里,短短是只尾巴特别短的小家伙,花衣的背上比短短多了一圈褐色的花纹,就像穿了一件花衣裳,特别美丽可爱,姐弟俩在此相依为命。
在森林的西南方向有个小湖泊,是短短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这里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他每次不开心的时候,只要坐在湖边静静的看着清清的湖水,看着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手里再拿根狗尾巴草,心里的任何不痛快都会消失无踪。所以他称小湖泊为他的幸运湖。
这天一大早花衣哼着歌儿挎着小篮子出去采蘑菇了,因为是春天,森林里有许多品种繁多,五颜六色的蘑菇,这也是她和弟弟短短的最爱。
花衣在林子里开心的穿行着,只是一会儿,小篮子里就多出了好多胖乎乎好吃的蘑菇。
太阳已升的老高了,想来已是中午了。花衣采够了蘑菇,顺便又摘了一束美丽的小红花放进篮子里,这才擦了擦汗,心满意足的准备回家了。
看着花衣用恳求的眼神看着自己,吱吱便毫不犹豫的蹿上了那棵树,摘下了两颗鲜艳的野果,并扔给了她一颗。
花衣笑眯眯的接了果子说道,“谢谢你哦吱吱。”说完“啊呜”一口就咬了下去。吱吱刚想让她慢点吃,因为她忽然想起妈妈说过,越是鲜艳的果子越是有毒,她就犹豫着没有直接吃下去。
才想着,旁边的花衣就捂着肚子“哎呦,哎呦”的叫唤起来。“怎么啦!”吱吱焦急的扔了果子赶忙扶住了花衣。“这果子有毒!我肚子好痛!”说着她已是脸色发青。
吱吱把捡了半天的橡果和花衣的蘑菇扔在了半路,一路半抱半拖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弄回了家。
“姐姐怎么啦?”短短闻讯跑了出来看着接近昏迷的花衣焦急的问道。“唉,吃了个有毒的野果,就成这样了。你快去请山羊医生过来,看看有什么办法吧!”吱吱擦了擦满脸的汗,神情沮丧的说道。
短短让吱吱帮着把花衣放到了床上,发现花衣的手里还紧紧抓着半颗橙红色的果子,他就把她的手掰开拿出了果子就赶紧去请山羊医生了。
吱吱端了碗水用勺子小心的沾在她泛白的唇上,心里很是懊悔,“唉,要是自己能早点阻止她多好,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救过来呢?”想着美丽可爱的花衣如果就这么死了,她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
“那姐姐还有没有救啊!”短短着急的眨巴着眼睛盯着山羊医生。“有一种鸡爪树,又名万寿果可以解这种毒,可是我身边没有这种果子,如果一个时辰之内解不了毒,只怕就没救了。”山羊医生叹着气走了。短短和吱吱不由面面相觑,“那怎么办,这么短的时间让我到哪去找万寿果啊!”他看着床上的姐姐不由伤心的大哭起来。吱吱看着伤心的短短,无法安慰,想了想说道“要不我们各自去别的动物那里问问,看还有没有别的解毒药物。”“看来也只能这样了,我去问吧,你帮我照看着姐姐,给她时时喂些水,等我回来。”“好!”吱吱红着眼睛答应了。
短短先去了小熊家,可小熊只把珍藏的蜂蜜给了他,说喝点蜂蜜水也许有用。他谢过了小熊又去了大象伯伯家,可大象伯伯家也没有解毒的草药,就让他去山鸡大婶家看看有没有新鲜草药,因为她是森林里的药草专家。
短短到了山鸡大婶家说明来意,她热心的给了他针刺花,说万寿果她没有,但针刺花也能解毒,说着便随他一起回家。
中国哲学故事【第三篇】
一则则生动的哲理故事,可以阐释一条条
人生哲理
,比空洞的大道理更令人乐于接受,下面这些是网友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经典哲学
故事。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毕。”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造。”
墨非原理是一位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墨非发现的。这个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假定你把一片吐司掉在地毯上,这片吐司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面涂有果酱的吐司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这个定律说明了一个道理,你不愿意见到的结局出现的频率总是比愿意见到的结局出现的频率高。仔细琢磨这个原理,把它用在
生活
中,可能有所受益。一是用之以防止心生贪婪。在社会转型期。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根除,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有的人的堕落往往始于侥幸心理,想想不少人利用手中的职权牟取私利,看看那些因腐而富者,有的甚至因腐而提拔者,心里渐生不平。虽然他也知道如此作为,违反党纪国法,一旦暴露,将受到惩处,几十年奋斗也将付之东流。但因为阿q那种“别人摸得,为啥我就摸不得”的心理在作祟,相信自己的运气总不会那么“背”。于是心存侥幸,伸出了贪婪之手。产生了赌一把的冲动。但这种“倒霉”的事,就像墨非原理所揭示的那样,越心存侥幸,往往越没有那么侥幸,“灾难”总是垂青于心存侥幸者,让他赔进了毕生的努力,受到应有的惩处。这些人受到惩罚之后,总是归咎于“运气不佳”,撞到了枪口上。
二是用之以增强
自信
。果酱的一面虽然朝下的几率大于朝上的几率,但是同时也说明他总有朝上的可能,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自信而不去作为,尤其是面对挑战,甚至处于危险的境地时,机会与风险同在。再者,这毕竟不是靠侥幸来决定胜负的,而人的作为对果酱“朝上”或“朝下”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在这时候,就要靠勇气和智慧化风险为机遇。有了勇气,你才敢于面对,不会气馁;有了智慧,你才能从容应对,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化危为机,走出困境,赢得生机。比如,当下公务员招考竞争压力空前,出现有的岗位千人竞争的局面,让一些很想成为公务员的人因竞争之激烈而退缩,而有的人选择了参与。是的,成功
的机会尽管只有千分之一甚至更少,但参与了,就有希望,不参与,就连希望都没有。记住吧,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不要惧怕,不要因为果酱的一面会朝下而放弃争取果酱一面朝上的机会。害怕挑战,机遇也就一同失去,成功也就离你远去。
墨非原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必须守住底线。什么是底线?那就是法律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道德标准。在人生道路上,不可以存侥幸心理去挑战底线,去期盼带有果酱的一面朝上,这一点,是没有例外可言的。同时,在不挑战法律制度、不违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又要充满自信。相信带有果酱的一面一定会朝上,成功的机会一定会垂青于你。
细细地琢磨墨非原理吧!也许,你还能感受到更多。
独木桥上的羊和狼
有一座独木桥,它的下面是万丈深渊。
a
一只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走到独木桥中段,羊一抬头,遇见一只狼。
狼一抬头。看到了羊。
狼:“让不让?”
羊:“狭路相逢勇者胜,羊逼急了还咬狼呢,不让!”
羊刚低下头,露出角,狼冲上去一口叼住了羊的脖子,施施然离开。
b
一只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走到独木桥中段,羊一抬头,遇见一只狼。
狼一抬头。看到了羊。
狼:“让不让?”
羊:“羊在狼前头,哪能不低头?凡事忍一忍就过去了。让!”
羊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地退回,蹄才及地,狼冲上去一口叼住了羊的脖子,施施然离开。
c
一只羊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走到独木桥中段,羊一抬头,遇见一只狼。
狼一抬头,看到了羊。
狼:“让不让?”
羊:“让!”
羊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地退回。蹄才及地,便低头用力向前一顶,狼防不胜防,一下掉进了深渊,羊施施然离开。
中国哲学故事【第四篇】
1.如果马和狮子也能造神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嘲笑人们把神描绘成人的样子,并抨击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类的种种丑行和罪恶强加到神身上。他说道,如果马和狮子也能够塑造神的话,那么它们就会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
2.上帝是杰出的三角形
3.有比较才有鉴别
赫拉克利特曾这样说道:“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象一只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4.一次还是两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走下同一条河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这句名言描绘了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画面,也成为西方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克拉底鲁则走向了极端,提出了”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完全否认了事物在变化之中的相对静止状态,这一命题就成了哲学画卷中”画蛇添足“的败笔。
5.牛的幸福观
6.乌龟与飞毛腿阿基里斯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悖论:”如果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那么即使是飞毛腿阿基里斯也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当阿基里斯追到乌龟原来所在地时,乌龟却又爬出一段距离,阿基里斯再追,而乌龟也再爬.所以他断言,阿基里斯只能无限地迫近乌龟,却永远追赶不上乌龟。
7.好驭手
8.人类是禽兽的小学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早在他那个时代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他曾说过,人是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那儿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儿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
9.世界公民
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反对人类社会中引起恶行的欲望以及无休止的争斗,崇尚动物一切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因而得名。他们认为这就是”回到自然“中去。犬儒学派最著名的代表是第欧根尼,他的全部财产就是一根橄榄树干做的木棍,一件褴褛的衣裳(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一只讨饭袋,一只水杯。
他每天住在市场上,晚上睡在木桶里。人们称此桶为”第欧根尼的大桶“。他甚至骄傲地声称自己以四海为家,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公民。
9.惟一的希望
一次,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前来拜访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为表示他对哲人的关怀,他对这位哲学家说:”我可以满足你一切要求,你有什么希望就告诉我。“ 第欧根尼呆在自己所住的酒桶里,一边晒太阳,一边毫不客气地说道:”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请你退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在我身上的阳光。
10.生与死的哲学
11.“谷堆辩”与“秃头辩”
12.神甫与女人
13.万物之尺度
14.相形见绌 长期生活于富丽堂皇王宫中的伊丽莎白女王忽然心血来潮,亲临英国大哲学家培根的家,她没有想到大哲学家的住宅会是这样简朴,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陛下,这是因为您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培根耸耸肩膀,平静地说。
15.黑点在哪里
16.永远闭嘴之前
17.感叹自己无知
18.以牙还牙
19.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有一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被请进宫廷讲学。当他讲到”凡物莫相不异“,”天地间从来没有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时,许多人将信将疑,于是有人发动宫女们纷纷走进宫迁园林去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以此来驳倒哲学家的诊断。
但是宫女们累弯了腰,始终也没能找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形态等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们不得不在哲学家面前折服。
20.哲学与诗歌的区别
21.石头存在的依据
22.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
23.哥尼斯堡的标准时钟
康德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他头戴睡帽、身穿长袍在书桌前工作到7点,晚上10点准时就寝。每当他去上课时都要抵换上庄重的外衣,然后下课回家后就立刻穿上他的长袍继续他的工作。
每天午餐后他一定要坚持散步。他的生活规律就如钟摆一样准确无误,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这种生活规律都不会改变。因此诗人海涅曾说,哥尼斯堡的家庭主妇们都把康德作为这里的标准时间,根据他每天路过的时间来校正自家的钟表。
24.鸡与蛋的两难困境 在探求世界本原过程中,早期的哲学家们提出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随之而来的还有先有植物还是先有种子?先有单细胞生物还是先有它的分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哲学家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连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对此也无能为力,而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是人类思想无法摆脱的”二律背反“两难困境。
25.各有所图
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又是一位出色的神学家。
他宣讲教义时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广大听众,其中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妇女和各级官员。旋莱尔马赫曾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说道:”我的听众的确大多由学生,妇女和官员们组成,但学生们确是为听我演讲,女人们往往是为了看学生,而官员们则多是为了看女人。
26.丰富的联想
27.午餐桌上的金币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时期常常在“英国饭店”吃午餐。每次饭前他都在饭桌上放上一枚金币,可是吃完后他又把金币揣回自己兜里。这一举动最终激怒了饭店服务员,服务员质问他这是为什么。
叔本华向服务员解释说,这是他自己悄悄下的赌注,只要每天在餐馆里就餐的英国军官什么时候不谈论马、女人和狗了,他就会把这枚金币投进济贫箱中去。
29.时间与永恒
30.成名的原因
31.地球倾斜的一霎
32.姑娘和火炉
一群年经的学生在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觉得非常难懂,就来找爱因斯坦,请他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他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稍加思索,以十分轻松而又常见的事例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当你和一位美丽温存的姑娘一起坐上两个小时,你会感觉只过了一分钟;但当坐在一个炽热的火炉上,哪怕只坐一分钟,也会觉得过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33.物归原主
34.到底什么在动
35.茶杯的死期
36.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命题。然而战国末期的哲学家公孙龙则巧妙地论证了这个命题。
他说,马是指马的形状,白则是指马的颜色,颜色当然不能说等同于形状,所以白马也就不能等同于马了。如果一个人要买马,当然买什么马都行,而如果一个人要买白马,那就不是任何马都行,必须是白色的马了,由此可见,白马非马也。
公孙龙这一论证的合理性在于,他看到了“白马”和“马”是不同的概念,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差别,不应互相混淆。但由于他过分夸大这种差别性,而看不见概念反映事物的同一性,这一命题也就成了形而上学诡辩论的代表。
37.蝴蝶梦
38.谁不存在
39.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吗
费尔巴哈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形象而诙谐的批评。
他说:“如果小猫所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这是因为小猫不愿为了爱唯心主义而自己挨饿,在它看来,对唯心主义的爱是只是痛苦。
40.上帝死了
41、哲学家与音乐
《孔子家语》里说;孔子被困在陈蔡,断粮7天,随从的弟子差不多都病倒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子路气冲冲地跑去责问孔子:”这种情况下,老师还在唱歌,这合理吗?“孔子没有回答,等唱完一曲,才说:”你来,我告诉你、音乐的陶冶可以让君子不据傲,可以让一般的人忘掉害怕。你们这些追随我的人,难道还不理解我吗?“子路听了孔子的话,高兴地和着琴声歌舞了起来,舞了几曲才拜谢离去。
《论语》里多处记载孔子鼓琴,还说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对于孔子魅力之大。不知肉味,是指音乐的美感使人的自然情绪得到净化,并使精神得到了超越。孔子非常重视音乐对人心的陶冶作用,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荀子所继承。按照荀子的看法,在人性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音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荀子说:”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造型艺术),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洗礼和净化。此外,音乐还有移风易俗的作用。所谓移风易俗,就是改变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而社会氛围又进一步影响人的内心世界。荀子认为,礼的功能主要是把人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音乐则可以促使不同等级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在情感上相互沟通;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荀子从不同方面说到这一点: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共同听到庄重的音乐,便能彼此相敬;家庭之中,父子兄弟共同欣赏音乐,便能彼此相亲;在同一乡、同一族中,长辈与小辈同听音乐,便能彼此和睦相处。在这里,音乐被赋予了一种道德上的凝聚力:相敬、相亲、和睦等。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荀子已经注意到,音乐作为促进情感沟通与融合的艺术形式,对于克服自我的封闭心态,培养开放、健全的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可见也是懂音乐的。庄子笔下经常写到”大块臆气“,有人就用自然的箫声来形容庄子的思想。深受庄子影响的嵇康精通音律,他写的《声无哀乐论》影响很大。裕康临刑前索琴弹《广陵散》,并说:”《广陵散》于今绝矣“,哀叹自己一死,佳音、雅音亦绝。他是以《广陵散》自喻,感叹自己人格之高,不知效法者能有多少。后来人们把《广陵散》称为千古绝唱。
西方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都写过关于音乐的文章,除了洛克、康德明确表示不喜欢音乐外,大多数哲学家都喜欢音乐。波普尔曾经宣称:”音乐曾是支配我生命的主旋律。“在这些爱好音乐的哲学家中,叔本华擅吹长笛,穆勒和尼采以弹钢琴见长,维特根斯坦爱吹单簧管。
音乐会影响哲学家作品的风格。霍布斯精通结构和语调问题,这也许同他的音乐才能有关。狄德罗的思想和语言经常有一种流畅而有节奏的乐感。卢梭和尼采本人就是作曲家,他们的语言都带有音乐的回声。尼采和维特根斯坦很认真地撰写和安排他们的格言、警句仿佛在一个主旋律中产生一系列微妙的变音,按音乐的次序反复再现,而不仅仅是达到简单的逻辑一致性。笛卡尔的解释学具有音乐般的情感内涵,因而他想同时把握一切世界观的意图中也不乏弦乐影响的成分。柏格森对语言的音乐性极为敏感,他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便不能正确地理解语言中的哲学信息。
尼采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天赋的音乐家。在尼采小时候,每当他莫名其妙地哭闹起来时,父亲弹琴给他听,他就非常安静地坐在他的小车里。尼采长大后,曾经给他母亲写信说:”在我听不到音乐的地方,一切对我来说似乎都是死寂的。“早年的尼采同音乐家瓦格纳有过1o年的友谊,尼采非常迷恋瓦格纳的音乐。尼采在发疯前的几个星期还经常在钢琴上即兴演奏几个小时,大多是瓦格纳的音乐作品。即使在精神错乱中,在钢琴上即兴弹奏也会使他感到很快乐。他有一次写道:”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种错误。“哲学思维是概念思维,要在哲学上有所成就,往往要突破思维能力的极限,理性的过度发展,对人性的其他方面是一种窒息,哲学家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哲学史上因为用脑过度而发疯的哲学家不在少数。音乐对于一些哲学家是最好的情感镇定剂。
黑格尔是一位高度理性的人,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是黑格尔的同学、最要好的朋友,但当他精神错乱,被关进精神病院后,黑格尔一次也没有去看望他。因为黑格尔是主张理性至上的,一个人丧失了理性,在黑格尔看来,就等于死亡了。信仰使他中断了与荷尔德林长达10年的友谊。但是像黑格尔这样一位高度理性的人却酷爱音乐。传记作家罗森克兰茨说过,黑格尔偏爱格鲁克和莫扎特的音乐。黑格尔称赞乐器演奏的精湛技巧是令人惊羡的内在和外在控制的能力,这种控制能力通过克服似乎难以对付的困难而获得自由。历史上也有的哲学家反对音乐。墨子就反对一切艺术活动,他认为音乐不能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不值得把人的精力花费在这些方面。德国哲学家康德对音乐的看法比较独特。他认为,音乐固然是最令人愉快的一种艺术,因为它和纯粹感觉密切相关。但音乐太灵巧,所以不易控制,也就是说,它不懂礼貌。康德告诫他的学生不要对音乐产生严肃的兴趣,否则就不能专心致志于科学,他还害怕音乐会使学生变得柔弱娇气。
42、道在哪里
有个叫东郭子的人向庄子请教说:”你经常所说的'道',究竟在哪里呢?“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要明白地说出来才行。“庄子说:”在缕蚁身上。“东郭子不解地问:”怎么如此卑下?“庄子答:”在稗草里面。“东郭子问:”怎么更加卑下?“庄子回答说:”在瓦壁里面。“东郭子问:”怎么越发卑下?“庄子回答说:”在屎溺之中。“东郭子就不再说话了。于是庄子解释说:”先生的问题本来就没有触及到要害,你大可不必这样提问,因为道是不会离开一切事物“ 早期的哲学家热衷于万事万物的普遍本源的探寻,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除了一个个具体的特殊事物外,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源?也就是万物统一于什么外?”多“中有没有”一“?如果有,是什么?从上面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认为道就是”多中之一“是万事万物的统一原理。东郭子之所以没有能够接触到问题的要害,是因为他不能以道观物,而是以物障目,停留在一个个具体事物的自我表象之中,看不到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无形无声而又无所不在的道。因此,在他看来,庄子说的道在缕蚁、在稗草、在瓦壁、在屎溺之中,一个比一个不可想象,一个比一个不可理喻。庄子用这种每下愈况、并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说明方式,不仅强调了道”无所不在“的普遍性,而且也强调了道”无所可逃“的公允性。道”无所不在“,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使世间一切事物都成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存在,以至缕蚁、稗草、瓦壁、屎溺都不可逃避,因而它是公允的,也就是说万物在道面前都是平等的。庄子所说的道,不仅是万事万物统一的根源,也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因为道内在于万物,因而,也就参与了自然万物的流转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无穷的。庄子说,道自由地存在并且自由地创生万物,但什么是道,看不见,摸不着,既不可说,也不可闻。如果勉强地要说什么是道,只能把它称为”无“,这个无,不是空无的无,而是没有任何规定性,是无限的无,它超越时间,超越空向,成为永恒和无限。道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存在本体。道作为运动的规律、蕴含着无限的变化,运动的可能性,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这种复归的动力同样来源于道自身。万物由于道的缘故,因而处于永恒的运动过程中。庄子对道的探寻,最终目的乡州卜为了探索世界万物的本原,更重要的是以道来说明人的存在,以道来诊释人生,体现生命的意义扩所以、扩庄子的道既体现了宇宙的本质,又包含了人生的真谛,对道的把握关系到人是不是自由的存在。
人作为道的产部分,当人的存在异于道时,便是有限的、不自由的。而当人的存在符合于道时,此时人就可以获得道的品性,就是俗话说的”得道“护成为永恒的又无限的存在,而这样的人就是自由的,这样,庄子的自然本体之道就向人本之道转变了。道普遍内存予万物之中,人也是万物之一,那么,人和道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傲在庄子看来,人可以通过对道的体认和把握来实现自我超越,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真人、至人都是有道之人。
庄子关于道的普遍性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有价值的。既然万物都有道,万物都有道作为存在的依据,那么,万物在道面前都是平等的。因而,人并不比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更高贵,物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漠视它而应该尊重它。特别是在人们雄心勃勃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主宰自然,而且自然界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我们以一颗平等之心去对待自然,去关爱自然,不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吗?而人与物的平等自然就逻辑地蕴含着人与人的平等。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极力要征服自然、主宰世界的人,他转过身来就不会去征服他人、主宰他人?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兮既然人们自身由于道的缘故都有着他人不可替代的价值,因而在人格上人们都是平等的。而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对自然和人都能以平等之心来对待,在这平等的对待中,自己和社会以及自然和他人都能各得其所,各得其自由,因而也各得其乐。
古时候,有一个老翁,住在邻近边塞的地方。他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地跑到胡地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的不幸遭遇。老翁说:”这谁知就不能成为福呢?“过了几个月,他丢失的那匹马带着胡地的一匹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老翁说:”这谁知道不是祸患呢?“过了不久,儿子骑马出去玩,不小心摔断了腿。人们都来慰问他的不幸遭遇。老翁说:”这谁知就不是福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向塞内进攻,青年壮丁都去当兵参加战斗,老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原故,没有上战场,因而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祸转为福,福化为祸,事物不停地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意思是事物向相反方面的转化是合乎规律的。
在中国哲学里面,老子首先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在《老子》一书中,他列举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先后、善恶、美丑、智愚、损益、荣辱等多种矛盾,并指出”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型(形)也,高下之相盈也,先后之相隋(随)也,恒也“。在老子看来,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与丑、善与不善,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相反的,看起来势不两立,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当人们都认识到什么是美,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时,丑的观念就产生了;当人们知道什么是善时,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可见,美与丑,善与恶,作为相互对立的两极,既针锋相对,又不可须臾分离,这就颇有对立统一的意味了。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目的不在于总结、抽象万事万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并以此改造世界,而是通过对事物向相反方向运动的把握,领悟到以退为进的人生哲理。《老子》从退守、深藏内敛的角度来谈变化,说了很多以退为进、欲进而退的话,最有代表性的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强和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两军相遇,敌强我弱,正确的打法是,先来一个战略退却,以便保存实力,造成各种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形势,然后再进人战略反攻,变敌强我弱为敌弱我强。这里的战略退却,就是老子的”必固强之“。敌人已经强了,为了能够削弱它,还得先退却,让它变得更强大,从而向反方向即弱的方向转化。
这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在军事上的应用,有人因此而把老子的辩证法称为军事辩证法。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更多地运用在人生过程中。老子说,之所以会掉东西,是因为你手里有东西,如果你手里没有东西,你就不会掉东西。任何东西过于强大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因此为了避免灭亡,应该使自己处于柔弱的状态。据说,老子曾经问他的一个学生:”牙齿和舌头谁硬?“学生说:”牙齿硬。“老子张开嘴让学生看:”牙齿硬,但是已经一个都不在了,舌头软,现在还完好无缺。“老子以此教育学生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最好是坚守柔弱的地位。
老子看到了对立统一,宣扬了对立方面是可以转化的,应该说抓住了辩证法的精髓,在破除人们把对立看成是死板的、僵化的思想方面,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任何弱者都能转化为强者,也不是任何强者都会自动转化为弱者。因为矛盾双方之所以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要依据一定的条件,这一点老子没有明确指出。,值得一提的是,事物会向自己的反面转化,比如说”柔弱胜刚强“,但柔弱本身不是追求的目标。失败可以转化为胜利,但失败本身不是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要苛求老子的话,还可以说,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是一种平面的没有上升的运动,事物当然会运动,但是不会进化、不会发展。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循环史观有所影晌,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皇帝可以换,但社会并没有进步。
43、黄公的女儿为什么嫁不出去
齐国有一位黄公,生有好谦也的怪僻。谦虚本来是人类的美德,但谦虚得过分,反而故作卑陋.也是一种偏颇。黄公有两位女儿,本都是倾国之色。黄先偏偏逢人就讲自已的女儿是丑八怪。黄公女儿是丑八怪的名声传播得很远,以至于两位女儿青春年华已过,整个齐国都无人敢娶。卫国有位鳏夫,贸然把黄公的大女儿娶过来一看竟是倾国之色,然后对人说:”黄公有过分谦虚的怪僻,故意说女儿长得丑,妹妹也一定长得美。“于是人们争着娶黄先生的二女儿。一位幸远者娶来一看,意然也是倾国之色。尹文子就此评论说,倾国之色是实际,是真实概念,而丑八怪是虚名,是虚假概概念。
《荀子·正书》说;笠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之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诀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讲的也是类似的意思。即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大家共同约定一个名称来指称一个实际,形成了习惯,就是一个合适的名称。故意用跟这个约定不同的名称来称谓,就是不合适的名称。名称本来没有固定所指的实际,大家共同约定来指称这样的实际,形成了习惯,这就叫做真实的名称我们交流思想要运用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但概念要靠词语来表达。我们可以理解它,描述它,却无法感知它。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或摸到概念、要把头脑中的概念传达给别人,必须借助于有声(口头)的或有形(书面)的词语。词语是表示事物的声音或笔划的符号,这些符号之所以能够表示事物,就是由于人们头脑中有相应的概念。概念与词语相互依存。
有人不理解,说交通警用红绿灯来指挥交通,海上船只用旗语来联络,人们在交际时点头表示赞成,摇头表示反对,这不说明概念也可以感知吗?其实,红绿灯、旗语以及点买之摇头所表示的意义还是要通过词语来解释,人们才能理解。·美国人在公共场所演讲,举起双手与头并排,掌心向着听众,成投降式,是表示要求听众安静,但在希腊这是最侮辱人的手势。印度人的习惯,点头是反对,摇头是赞成。可见,用手势来表示思想还得用词语来解释。思维离不开概念,我们要把头脑中的概念传达给别人,必须借助于有声的或有形的词语。词语之所以能够表示事物,就是人们头脑中有相应的概念。概念和词语相互依存,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而词语是概念的表达方式,但它们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一方面,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词语来表示。例如死是二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委婉的说法,一个字有“亡”、“故”“莞”等两个字有“断气”、“长眠”、“物化”等;三个字有“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等;四个字有“与世长辞”“骑鹤西去”、“百年之后”等,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党人把死亡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
另一方面,同一词语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这种现象叫一词残酷的意思,、现在流行的“酷”却有英俊、潇洒、时尚的意思。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常常会发生误解的情况。古时候,郑国人把未经雕琢的玉称为璞,周人把未风干的老鼠肉也称为璞,由于同名异实、在一次买一卖中闹了笑话。周人怀里揣着他的璞问郑国的商人:“要买璞吗?”,郑国的商人说:“要呀”,当周人拿出璞来,郑人一看是老鼠肉,就谢绝了。
词语由于已经超越了感知的直接性、形象性,具有概念的概括性、超越时空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因而成了人类认识的得力工具、辩论交际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在说话或行文时要考虑到词语和概念间的复杂关系,选择确切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引起别人的误解。
44、卖盐官不管吃醋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位张姓盐务官很幽默;巧妙地摆脱了这件很棘手的事,但他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带违背了同一律。同一律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最重要的二条规律故它的含义是说: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思考对象,必须保持内容范围的同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来说明同二对象的概念、判断,不管语词形式如何不同,都要保持、思想内容和范围的确定性、同一性和一贯性。其公式是:a是a 所谓思考对象内容、范围的同一,说的是人们在说话、写文章、做报告、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其他的对象、内容或范围去代替它。故事中告状的女子因为丈夫移情别恋而吃醋,这里的吃醋,指的是男女关系上的嫉妒情绪,是从食用醋后产生酸溜溜的味觉引申而来。而张姓盐务官把“吃醋”跟卖盐相提并论,用的是吃醋的本义(食用米醋),显然违背了同一律。
同一律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应有一个确定的对象、中心或范围,对于某件事或某个问题的认识尚未完成以前,不要随便转移问题。故意违背同一律,或转移话题,答非所问,在生活中会造成笑话。
顾客:“同志,用旧报纸包装食品不卫生!”售货员:“没有关系、这是《健康报》。” 审判员威严地问:“被告,你为什么向那个人扔了两个酒瓶?”“因为第一个没有打中他,审判员先生。” 这两个回答问题的人都是答非所问岁在回答问题时故意转移了话题前一例、售货员故意将报纸的物质形式(纸)与报纸的内容(《健康报》)混为一谈。后一例被告故意转移问话的逻辑重点(提问的逻辑重点在“为什么扔”,答话却转移成“为什么扔两个,”)。
按照同一律的要求,我们在讨论问题或进行争论的时候,必须根据讨论问题的要求,按照共同的规定提出看法、发表意见。写文章的时候,论题必须明确并贯彻始终,组成问题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必须确定,阐明问题的论据必须与论题保持一致。
白头翁会飞,张老汉是白头翁,所以张老汉会飞。
这一推理的结论显然是荒谬的。之所以荒谬,是因为大前提里的“白头翁”和小前提里的“白头翁”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大前提里的白头翁是指一种鸟,小前提里的白头翁是指白头发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