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说课稿【汇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将相和说课稿【汇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将相和说课稿【第一篇】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1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变序导读法,即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本文便是造成将相不和的根源点,造成将相和好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寻清前因,达到读懂课文进行语文训练的目的。
举一反三法,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迁移方法,因为这三个小故事独立成段,结合相似,可以“举一隅”而使学生“以三隅反”,省时高效。
(如果一个个都讲出来,不仅影响进度,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养成学习不假思索的习惯,丧失独立工作的能力。)。
学生到了高年级,大纲对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巩固“圈点批注法”和“浏览法”,着重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节课我尽量减少提问,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情和积累之上”。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从题入手,初读课文,找出将相不和的思想根源及外部原因,重点导读“完璧归赵”,并小结学法。
将相和说课稿【第二篇】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1篇课文,本组训练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1篇历史故事课文。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本课立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把“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作为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议-悟及表演展示法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品质的教学方法。
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这样的导课设计,一方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和”就必有“不和”,我请学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研读有关的句子、段落,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做阅读的主人。
(四)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将相和说课稿【第三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为重。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
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
将相和说课稿【第四篇】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我的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将相和说课稿【第五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为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程“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投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所说的“话”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读议结合、读演结合。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整节课让学生三品蔺相如。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将相和说课稿【第六篇】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1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下面主要说说“完璧归赵”的教学过程。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厉害?官升?)。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a、生自由读文。
b、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导读: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将相和说课稿【第七篇】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1篇课文,本单元的设计主题为中国古典名著。根据“以读为本,整体综合”的主体学习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材处理上,采用1+3的主体阅读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所感悟和收获。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这一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16个新词。
2、能力目标: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体会任务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美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把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及事件。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辅之以导读提纲学习成果展示榜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堂阅读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实践。
2、指导学生学习倾听同学发言,快速记录整理,为自己的发言理清条理。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学习方法的产生过程,在学会中逐步会学。
教学过程设计,按照自主合作、以读为本、整体训练、综合实践的思路设计,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名言:语文是美的,当我们面对语文时,就面对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他的凝聚力无与伦比,可以把最活跃的思想和灵感化为文字的雕像;他的激发力同样无与伦比,可以在文明的化石中激发出活的思想。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从几千年前的人物形象中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检查预习,掌握学情。
1、师生交流相关资料。这个环节利用丰富的母语环境资源,突出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同学之间,可以共享已有资源,为阅读做好信息储备。
2、小组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问。师生认真帮助解决,需要在进一步阅读中解决的设为悬念,以待解决。
三、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1、屏幕展示导读提纲——阅读主题、阅读篇目、主要内容、精彩词句、体会感悟、同学见解、拓展感悟、实践体验。
2、学生依据导读提纲,参考课后练习题,自主阅读,思考感悟,边读边标出自己的体会,完成导读提纲的前5个栏目。
3、依据导读提纲,小组内交流,理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加标题。
(这个环节设计,是为每个学生发表见解、展示个性化的阅读成果创设机会。为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指导学生做到三点:发言简洁有根据;倾听记录有行动;圈画补充有见解。)四、探究体验,互相启迪。
(这个环节,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2、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及预习时存在的问题,抓住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关键问题的相关段落,在大屏幕展示,启发学生读、悟、析、议,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找的关键问题是:你喜欢谁?为什么?在学生阐述理由时,找出相关段落——蔺相如要捧璧撞柱的情节、逼赵王击缶的情节、对廉颇避让的情节、廉颇不服气得清洁、负荆请罪的情结。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教师总结点拨升华:是什么让廉颇这样一个居功自傲的武将放下架子,负荆请罪?是什么让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蔺相如对廉颇比让三分?引导学生明白,使他们共有的爱国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他们在处理个人事情上,胸怀坦荡;在处理国事上,能够出生入死无私无畏。对于将、相两个历史任务,我们应该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拓展阅读,丰富积累。完成导读提纲的“拓展感悟”。
1、类比巩固篇:大禹治水。
2、对比感悟篇:飞将军李广。
3、情感升华篇:《三国演义》插曲。
六、综合实践、拓建立体的学习空间。完成导读提纲的“实践体验”项。
1、初一起“名著遍览”手抄报。
2、写本文的读后感。
将相和说课稿【第八篇】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解认读24个词语。注意“荆、璧”的写法。了解“和氏璧”的来历及价值;了解“上大夫、上卿”;认识“瑟、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
3、能概括出故事的小标题。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验到阅读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2、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的写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个教学过程,用朗读和感悟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中理解,在语言中感悟。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首先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课前已经发给了学生预习提纲,所以一上课主要是通过检查1、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是否能够正解认读24个词语,以及文中出现的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3、能概括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以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个小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其次是抓住重点,细读品味。
怎样让学生来感受将与相的人物形象?我首先出示学习提示,读文、圈划、领悟等学习方法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通过品读,小组合作探究从而感悟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爱国”,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能改,爱国”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这种表达方式。
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通过对对联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上联,让学生根据课文廉颇的行为对出下联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我出示了“负荆请罪”的原文,让学生与课文的语言进行对比,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