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数学教师的教学心得实用【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21373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数学教师的教学心得实用【推荐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教师的教学心得【第一篇】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虽说算理上是差不多的,但从学生作业的情况反映来看,问题很大。主要出现的问题与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差不多。

1.一眼看不出最大商几。

2.有些学生把商去乘看成的整十数而不去乘原来的除数。

3.不注意看余数,余数比除数大或相等,照样把结果写上去。

4.计算过程中进位进过去的数不做标记,计算时忘加或加错,做减法时顺序搞错,从高位减起,个位是0的往往不写,还有就是退位减法老是减错,借位点不加,算时忘记减1后再减。

5.写横式结果时余数忘写或答案抄错。

产生诸多错误的原因就是:有的学生基础不好,有的是习惯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主动参与到学习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导致作业情况差。

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也是学生常出错的,如何避免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不该出现的错误,我觉得首先要强化口算练习,题量不要多,坚持天天练,所谓熟能生巧。练习的题目可以是两位数乘以整十数,一位数乘以一般的两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及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这几种题目。其次要汇集学生错误,让全班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思考方法。

为了避免学生由于枯燥而产生厌学心理,还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如指名板演,同桌互批,尽量多的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还要常穿插除法笔算练习,使学生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中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数学教师的教学心得【第二篇】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和比较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内容,本节课中我大胆放手,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在教学时,尽可能多地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实施主要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是复习环节,从复习整数加减法入手,依此类推学习到小数加减法,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掌握。

第二个是探究新知的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通过自学、合作交流、检测来完成。从而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的目的。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应用的环节。通过分层次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后是课堂总结环节,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一个回顾和总结。

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都能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法,能准确计算,能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同学满十忘了进一等。今后得加强练习。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觉得以下几个地方作的比较好;

1、教师语言简洁明了。

2、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3、教师角色转变成功。

在课中我把自己放在了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应有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没有极大地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是当学生的答案出现差错或者“离奇古怪”时,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而课堂也会因这些美丽的“差错”而变得精彩!

数学教师的教学心得【第三篇】

过去在教学面积这一知识内容时,发现学生经常混淆这些概念。吸取过去教学的教训,今天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有意避开了长度单位和周长的有关内容,并且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后一部分内容,在教学前,我预定了两个课时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比较放在了第三课时,如此安排,只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少受迁移的影响,可往往事与愿违。

教学中有两个环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环节一

当学生发现两个长方形a(长9厘米,宽2厘米)、b(长6厘米,宽3厘米)无法用重叠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时,怎么比较呢?学生在讨论后发现可以借助学具来帮忙,可就在大家用不同大小的学具测量时,我发现了一些现象,有几个组的同学因为课前准备的学具不够,居然拿出尺子,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并计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22厘米、18厘米,得出a>b。

环节二

当学生发现有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面积单位有哪些?不知道是受前面教学的影响还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有不少学生指出面积单位有厘米、分米、米。

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虽然学生都能通过交流得以解决,但我一直很当心,关于面积和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差异,有学生今后肯定会混淆不清,其实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学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后,可以说学生掌握得都不错,但一旦教学完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有一些学生开始有些糊涂了,特别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犯糊涂的学生更多了,为什么在教学中会出现如此现象呢?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知识的迁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教学中知识迁移有时是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可有时却又会阻碍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后一方面,如何克服,看来有意避开的方式并不可取,用什么方式才能变阻力为动力呢?如果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说不定这正是有用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辩论、交流,说不定反而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数学教师的教学心得【第四篇】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考虑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 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 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高。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92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