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范文汇聚【参考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4674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范文汇聚【参考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第一篇】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总书记寥寥数语便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了磅礴力量,为驻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摆脱贫困》一书凝练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以及主政市、县时对脱贫攻坚的部署与思考。驻村第一书记学习、阅读《摆脱贫困》对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对认清农村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执行党的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自身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滴水穿石”对驻村干部的启示。

_

_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驻村干部在决定是否离开现有岗位时服务乡村时,同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一样,也会面对各种困难的选择;驻村后,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面对精准脱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时,使用严苛的管理制度是无法克服思想关的。只有真正认识到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才能体会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深刻含义。

责任重大,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的讲话)。

使命光荣,是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__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因此,驻村干部在遇到困难时,要像《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

这种“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与“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担当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给钱给物不如给建个好支部。

1990年1月,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保证。“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障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而不是名不副实。”

我国长达30余年的农村党建扶贫实践是中国减贫经验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领域。驻村第一书记的出现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农村党建、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视域。“以党建促脱贫”既是配合深化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面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书记就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第一书记制度通过党的领导综合“书记驻村”“单位包村”与“行业扶贫”的优势,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是脱贫攻坚的破题之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第二篇】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诸多著作中,最具大爱情怀的著作当属《摆脱贫困》一书,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接地,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农村基层浓浓的慈爱,透露着对贫困疾苦的种种感知和同情。《摆脱贫困》一书除了强调为官为民办实事外,更具有含金量的却是诸多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和逻辑思维,这对于广大领导党员干部来说极具借鉴意义,更是一笔宝贵财富。

一、身居高位、根系基层。

很多人都喜欢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又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时过境迁、随着成长的变化和外界的各种诱惑,当时的诸多抱负和为国为民的情怀往往被淡忘。但作为当今大国元首的习近平总书记为当今世人做了亲身示范,他年青时的政治抱负和治世情怀依旧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超前认识、价值观和逻辑思维在当前仍然推动全国、引领世界,身在高位,却根系疾苦群众,这是值得当今所有的领导干部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当前,一些人在未出人头地的时候低调、谦卑、踏实和忧国忧民,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甚至尾巴高高翘起,当初的理想、追求和抱负渐渐远去,慢慢脱离了群众,说话“假、大、空”,贪图安逸、消极怠慢,上班喝茶看报,遇事能拖就拖,办事效率低下。通过《摆脱贫困》一书,结合当前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是当今世界初心常在、坚守始终的最好例证。

二、大爱无声、身体力行。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但真正能上山抓虎、打虎和杀虎,开辟一条崭新道路的人,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是历史上的唯一。他没有出生在农村,而且是“官二代”,正是由于在特殊历史时期体验了几年的农村生活,对农村产生的深厚感情,由此引起的对疾苦群众的大爱之心,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大爱不需言表、无声就是最大的声音。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第三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31次,18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考察重点,连续4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就扶贫开发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扶贫的思想贯通起来、深刻领会,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精髓。

解放思想。

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认为,这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如何体现党的领导,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

自尊、自信、自强。

自尊、自信、自强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必须“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违背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第四篇】

在习总书记的诸多著作中,最具大爱情怀的著作当属《摆脱贫困》一书,全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接地,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农村基层浓浓的慈爱,透露着对贫困疾苦的种种感知和同情。下面是由本站网友带来的有关《摆脱贫困》读书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31次,18次涉及扶贫,7次把扶贫作为考察重点,连续4年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就扶贫开发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他的《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扶贫的思想贯通起来、深刻领会,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实质和精髓。

解放思想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什么是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就是“假大空”,就是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不敢想,不敢闯,畏缩不前,不敢行动。习近平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可以认为,这是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如何体现党的领导,如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许多干部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后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

自尊、自信、自强自尊、自信、自强不是盲目自大,坐井观天。必须“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不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同时,违背经济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在尊重自己,相信自己的前提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若能继续卧薪尝胆,矢志如初,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必能彻底摆脱贫困。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习总书记指出,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总书记寥寥数语便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了磅礴力量,为驻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摆脱贫困》一书凝练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以及主政市、县时对脱贫攻坚的部署与思考。驻村第一书记学习、阅读《摆脱贫困》对领会习总书记扶贫思想,对认清农村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执行党的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自身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滴水穿石”对驻村干部的启示

__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驻村干部在决定是否离开现有岗位时服务乡村时,同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一样,也会面对各种困难的选择;驻村后,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面对精准脱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时,使用严苛的管理制度是无法克服思想关的。只有真正认识到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才能体会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深刻含义。

责任重大,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年12月29日至30日,习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的讲话)

使命光荣,是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__年11月27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因此,驻村干部在遇到困难时,要像《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

这种“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与“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担当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给钱给物不如给建个好支部。

1990年1月,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习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保证。“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障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而不是名不副实。”

我国长达30余年的农村党建扶贫实践是中国减贫经验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领域。驻村第一书记的出现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农村党建、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视域。“以党建促脱贫”既是配合深化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面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书记就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第一书记制度通过党的领导综合“书记驻村”“单位包村”与“行业扶贫”的优势,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是脱贫攻坚的破题之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近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摘要和政论文章,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深入闽东九县调查回答“弱鸟如何先飞”、从密切联系群众谈“干部的基本功”、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全书虽然仅有11万余字,但书中包含的战略思想、制度理论和实践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虽然距今已近30年,如今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几点体会和感想:

1989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他说“无论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来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苦练这一基本功”。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代在发展,但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自始不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

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而完成目标必须依靠不断的解放思想。

学习《摆脱贫困》,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第五篇】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1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那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1446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