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字 乌镇旅游心得精编

网友发表时间 871098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乌镇旅游心得体会范文字 乌镇旅游心得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字乌镇旅游心得【第一篇】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寒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乌镇旅游,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北方的孩子来说,第一次见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除了感到新奇,更被它吸引。我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美丽的乌镇啊,真让我流连忘返!

一进入乌镇,映入眼帘的便是朴实的民居,潺潺的流水,古老的石桥,如诗如画。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房屋依水而建;碧绿的小河穿流之中,像一条条盘踞的玉龙;形状各异的石桥巧夺天工,有的雕着栩栩如生的威龙,有的雕着高大威猛的狮子……,偶尔有几条载着游客的小木船在小河中穿梭,更为这美景增添了一份诗意。

除了这些醉人的美景,乌镇还有很多历史文化故事和名人传奇,为它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爸爸说这就是人杰地灵!这里有古老的染布技术、铸铁工艺、酿造技术……这里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和设计师木心的家乡。我在欣喜地游览着美景,美滋滋地吃着麦芽糖、姑嫂饼等各种美食的同时,更对这里充满智慧的人民肃然起敬。

游览了一天,虽然我们已经很累了,但仍觉得意犹未尽。最后,我们决定坐船再游览一次乌镇的夜景。坐在小船上,看着灯火通明的古街,我仿佛回到了古代,融入了这惬意的江南水乡。

评语:语言生动流畅,刻画入微,不仅描写出乌镇的美丽风景,也展现了它久远的历史人文,可以看出小作者在用心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字乌镇旅游心得【第二篇】

城市的喧哗填补了空白的时光,寂寞的霓虹像是孤独的旅人闪烁着泪光的眼眸。零碎的画面里,老屋的两排屋檐永远低矮而飞翘,雨季里满溢的雨水便可顺着细槽蜿蜒流下,洗刷着光滑的青石板。

去乌镇是我向往已久的事,乌镇一个小桥流水烟柳画桥的地方。乌镇的美使我想起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有小说中《似水年华》所描写的乌镇:“那是一个中国南方省份的一个水乡小镇,古旧清净安详而且幽静,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影子。

那时自己的目光全落在河岸两边的错落对望的白墙黑瓦上,夏日浙江刚落下一场骤雨,又飞快地切回蓝天白云的好天气,于是每一寸光景都在充足的湿气里显得格外通透明澈,连光线都变得温柔,岸上住家灰蒙的窗台上放着几株植物,疏朗青郁。房屋表层都结着厚实斑驳的垢,那是时光的苗,有着陈旧的好看。

和朋友们并肩一路笑着,顺着古老榕树的阴影走,吃了特制的青团子,甜的是塞了冰糖豆沙馅的,咸的是豆干梅菜馅的,又大口喝了当地的酸梅汤,味道虽然算不得完美,终究含着这个地方的烙印。

街道上有在卖栀子花的老妇人,篾篮内是挤挤挨挨的花骨朵,凝脂一样的,白而稠。像打翻了香料瓶子一般,暗香浮动。街边偶尔有一两家古色的小店,中午的阳光慵懒地晒在玻璃窗上,店里零星坐着几位客人,在书架上挑了一本书便在那度过了漫长又充实的整个下午。黄昏时,夕阳揉碎在湖水里,抖出一道道彩色的影,星星点点的橘红,小雨样的在水面上跳跃着。

雨水将门前的青石板磨平,将时光雕刻。乌镇的深巷,绵延在我们背后,是岁月最为本色的样子。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字乌镇旅游心得【第三篇】

我一直向往着去乌镇,今天,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下午我们早早的出发了,到了下午五点左右,才到乌镇。我们就马上吃了饭去乌镇西栅。一进售票厅映入眼帘的是龙玉凤的霓红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气甚至有点奢华,好像进了一间高级宾馆的.大堂。不过出来就没这种觉了。

检票完后,我们(我和表弟)的目光便投向乌篷船,这乌篷船与普通小船差远了!乌篷船是典型,木制结构的,两头高起的船头船尾,供船夫撑杆摇橹用。之间凹下去的是船舱,是用来载人的。这船上写着限载50人。

当我们心正跟着去的时候舅舅突然说:“我们回来的时候再坐船吧。”于是我们就打消了念头,决定照舅舅说的去做。

之后我们向右拐看到一个仿北京鸟巢的建筑物,这样的美景我不禁拿起照相机拍了许多照片。

往前走,我们便看见远处有一座小桥,灯红灯绿的,和水中的倒影连起来起来真美。不大一会儿我们就来到古老的房外,以前的房子古色古香,十分美丽。还见识了美丽的蓝花布。

再过去我们看见了花轿,我便坐了进去,妈妈说:“我家姑娘要出嫁了!”我一听羞红了脸,那时我的脸红得柿子都比不上;又见了绣楼,听说绣楼是以前小姑娘的房间,那些小姑娘在楼上是不出房门的,她们在楼上都是绣花的,外婆说她以前也绣过花呢!

……

西栅的夜景把我给迷住了,使我流连忘返,我决定,我以后还要来这里玩!

乌镇旅游心得体会字乌镇旅游心得【第四篇】

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一样,乌镇的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乌镇居民就这样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早先,这里是没有水阁的。事情还得从一场官司谈起。

乌镇南栅浮澜桥附近靠下岸河边,有一家豆腐店。只有一间门面,开间又小,一副磨豆腐的石磨子和一只浸黄豆的七石缸一摆,店里就转不开身了。豆腐店倌准备将店面扩大一点。他想,前面是大街,伸展不出去,左右是别家的店堂,也扩张不开来。思来想去,只有后边河面上还能发展。于是,他就在店背后河床上打了几根木桩,架上横梁,梁上钉几块板,盖起了一个小阁楼,把一只浸黄豆的七石缸和一些零碎东西移放到那里,这样,店堂间就宽敞多了。

三天后,差人见豆腐店倌的水阁还没有拆掉,就传他去见巡检老爷。

巡检老爷惊堂木一拍:“你私占官河,阻碍交通,船只难行,该当何罪?”豆腐店倌答道:“小人没有罪,不信请老爷查看。”说着,就将张秀才写好的那张纸头呈了上去。巡检老爷接过一看,顿时眉头打结,哑口无言。最后只好判豆腐店倌无罪,放他回去。

为啥巡检老爷见了那张纸以后,就放了豆腐店倌呢?原来当时乌镇北市河比较狭窄,只能通过两只船,为此,县衙曾出过通告,禁止占用官河。但豆腐店倌所在的乌镇南栅浮澜桥附近的市河却比其他地方要宽阔,五六只船也可并行,即便搭出一些水阁,并不碍事。而在北花桥附近本来河面就窄,巡检老爷为了停靠官船,筑起了很宽的石帮岸,更使河面窄得连两只船也难以通过。张秀才在纸上写的是:“民占官河,五船并行;官占官河,两船难行。谁碍交通?老爷自明。”巡检老爷一看,自知理亏,心想如果硬给豆腐倌治罪,闹到县衙里去,自己也下不了台,所以只好判豆腐倌无罪。

从此,河面上的“水阁”慢慢多起来了,成为独特的乌镇美景。碧水蜿蜒,小桥流影,橹声欸乃中看水阁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看水乡人在水阁中起居住行,听古镇人乡音叫唤此起彼伏,乌镇的水阁正以它独特的韵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姑嫂饼是乌镇的传统糕点, 名闻杭嘉湖,它比棋子略大,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人们一听这名字,总以为这饼是姑嫂商量着做出来的。可是恰恰相反,它竟是小姑和阿嫂斗气出来的。

天顺糕点店的店主心里明白,只有独家经营,才能生意兴隆。为此他订出严格的保密条规:自己亲手配料,自家人动手制作,工具不外借;制作方法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

这样,制作方法是保住了,但家庭却不和睦了。姑娘想想不服气,我是亲生女,却不让学,爸爸太不公平!姑娘对阿嫂更加妒忌,因为怕爸爸,有话也不敢讲,只有把气朝阿嫂身上出。一次,姑娘等阿嫂走开以后,急忙到灶间抓了一把盐,在阿嫂制的那堆粉料里拌。她想,这一回阿嫂做出来的饼,味道变咸,看爸爸今后还教不教她做!谁知这次做出来的小酥饼卖出去以后,顾客都赞不绝口,说这次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特别可口。这样一来,小酥饼不仅誉满乌镇,美名还传到了外乡。天顺糕饼店的生意更加兴隆了。

店主人为了招揽生意,就借题发挥,大加宣扬,说是他家姑娘阿嫂两个合作配料制成的,将饼的名称改成“姑嫂饼”。乌镇姑嫂饼就这样出了名。

桐乡素有“杭白菊之乡”的美誉。 其所产杭白菊占全国饮用菊总量的十分之九,产品畅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名声远扬,无人不知。然而,桐乡产的白菊为何以“杭”字冠之?却鲜为人知。

原来“杭白菊”称谓的来历,竟与一则徽帮茶商与南洋老板斗智的传说有关。

早在二十年代,桐乡的白菊花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绝”,成为饮用菊花之佳品,被当时的一位安徽茶商汪裕泰转手销往新加坡等南洋国家。而桐乡本地的菊花经销商是朱金伦办的一家烟菊收购行。晒红烟和白菊花都是桐乡的著名土特产,朱金伦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火红,并通过徽帮茶商汪裕泰的口岸关系,出口南洋。朱金伦从农民手里把晒干的菊花收购进来后,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加工和包装。菊花是一种极易霉变和虫蛀的物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包装储存是个难题。朱金伦把菊花用牛皮纸手工封包,每一市斤一包,并按茶商汪裕泰的吩咐,贴上商标和使用说明。然后,拿来一只只肚大口小的甏,先放在炭火上烤一烤,驱赶掉甏里的潮气,再把一包包菊花一层一层地放进甏里,每层之间放上一些包裹好的生石灰,用于吸潮,最后密封甏口,于是一甏甏桐乡产的菊花便千里迢迢运往南洋。

南洋商人梁老板收到徽帮茶商汪裕泰发出的第一批桐乡菊花,仔细验收。一打开甏的封口,菊花的阵阵清香飘逸而出。拿出来一看,一包包方方正在,干干燥燥。只见每个封包上都贴着一张绿色的招贴纸,“蝴蝶牌杭白菊”几个字跃然纸上,下面是一段介绍产品的文字:“ 杭白菊者,冬苗 、春叶 、夏蕊 、秋花,被受日月之精华,四时之灵气。常饮菊花茶,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产家落款是“杭州西湖金伦茶菊庄”。有趣的是在落款下面还有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 本庄不惜巨大工本,在西子湖畔购地数千亩,聘请工匠,精心栽培,所产茶菊,非同一般,欲买正宗杭白菊,请认准蝴蝶牌商标。”梁老板一脸惊喜,忙打开封包,撮了几朵菊花,放进茶杯,沏上开水。只见朵朵菊花在水中竞相开放,花瓣层层叠叠,花色洁白晶莹,花香清馨扑鼻。梁老板不禁拍手叫绝:怪不得古人称之谓“千叶玉玲珑”!

有这么好的货,还怕打不开销路? 杭白菊在南洋的需求量日增,精明的梁老板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既然知道杭白菊产于西子湖畔,何不甩掉汪裕泰这个中间商,直接去杭州找金伦茶菊庄,这样一来,获利不是更丰厚了吗?于是,他带了几个伙计,漂洋过海,来到杭州,四处打听金伦茶菊庄。 可寻遍了西子湖畔,竟然丝毫不见杭白菊踪影。无奈之下,只得悻悻而归。

原来,徽帮茶商汪裕泰熟谙商界竞争之道,与南洋梁老板在茶叶生意上曾打过数年交道, 知道梁老板是个贪心十足的人,与其交往,必须处处设防。于是就虚晃一枪,把白菊花的产地说成是“杭州西子湖畔”。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环境下,汪裕泰的“张冠李戴”之计,还确实起了很好的自我保护作用,使梁老板“过河拆桥”的梦想化为泡影。然而,桐乡特产白菊花,却从此冠以“杭”字而扬名海内外。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87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