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字实用

网友发表时间 862794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字实用”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1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如果有通假字、古代专有名词,教师应适当作指导,校正读音,扫清诵读障碍。

2。读准节奏。要求在语意层面上通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节奏正确的朗读就有利于正确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文言文的角色。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如《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这样的朗读就会品味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联想到诗人立志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远大抱负。

通过诵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冶他们的知、情、意,增强了文言文教学的活力。

多媒体教学是“情景教学”的一种方式,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特质,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学生在这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消化重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利用多媒体讲授《三峡》一文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配合优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现三峡不同季节的美丽山水画面,引发学习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抓住三峡各季节景物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该课件成为学校语文组课件实用材料。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学习是创造一种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使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机,通过圈点与评注、善思与质疑、积累与归类的途径训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1。圈点与评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点与评注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圈点”,是给字、句划上符号,以引起重视或质疑。“评注”是把对内容的说明或评论意见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也可以另附小纸条夹在其间。圈点与评注,对学习语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可以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为合作探究一些疑难问题做好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教师布置预习题训练学生圈点与评注;也可让学生独立阅读,针对疑难问题自行圈点与评注。

学生提出了疑问:古代许多官员出巡,都要清宫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赏景,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之后我做了适当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游山的乐趣——与民同乐。正是由于学生主动质疑,才为合作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从而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现手法。所以说,善思与质疑是合作探究的关键。

3。积累与归类,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学习文言文,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典故,并对文言文的知识点作相应的归纳。如名句的积累一项,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内容,定期抄写在黑板上,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检查落实。又如古汉语知识点的归类整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当然不能机械抽象地归纳出几种用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应立足于课文中鲜活的例子,联系学过的知识,不断归纳积累,再根据积累解决更新的问题。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独立阅读、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变“学会”为“会学”。

合作探究,在教学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配,力求平衡,也必须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同时,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合作中,并适当作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才干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比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2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1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1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1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习,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1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平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习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习难度不宜过大。在练习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习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习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习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时练习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习”,“时”是“按时”,“习”是“复习”,“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3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韵、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学习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学习古文,是有许多迷糊的,许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对照翻译读懂了,也是走马观花,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道学习古文中的乐趣,读之困难,于是,丢弃一旁。可学习古代汉语之后就不是这样的认为了。上课老师讲的井井有条,生动又有些幽默,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老师讲的孜孜不倦,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与困意。同时,觉得古代汉语是很有生命力的,并为之感兴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汉子,是表意文字,根据其字形结构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与我们的理解中,让我们有了一些画面感和联想、想象的空间。例如,“日”字本是,用圆圈中间加一点来表示太阳的,圆圈代表太阳的形状。汉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过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出现的新字,当然,错别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这种造字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的文化传播,同时利于我们的学习记忆。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虚词“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创造力的,骄傲;同时,根据书体得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最后到隶书楷书,我们要根据其笔画形态、风格、组装结构的变化来学习,其中都是有丰富的多彩的。

在字与意义方面,也是在逐渐的变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换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异体字,听着就有种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词构成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并且,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例如,“谢”字有谢罪、辞别、告诫、凋谢的意思。所以要多记忆。

在词义的变化方面,变得复杂了,古今义里,有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褒贬差异、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义闹笑话了。

在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方面,本义是词最早的词义,然后加以时间地域的变化,和人的思维思想变化所形成的文化,我们要去记忆,是很有意思的过程。例如:“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后引申为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离间(制造隔阂)→隔间→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间断(隔断几次);缝隙→参与(插在中间)→中间→窥伺(从中间偷看)→偷偷地(秘密的)。这中间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体变得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有实词到虚词。

在词类活用方面,有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更丰富了古文内涵,千变万化地感触。

在学习句型方面,有判断句、叙述句、被动句等。还学习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等,系统的将句子、词分类学习,是很有利于我们学习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古代汉语有比较充分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决不能满足于会熟练的说汉语,而应该是掌握古代汉语内部的规律,了解古代汉语发展的趋势。所以联系古代汉语学习,首先应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进行有关的专业学习是绝对达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运用古代汉语的自觉意识。第三,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对语言学概论等其他语言学课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文学概论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强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鉴别能力。语言现象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语言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鉴别其正误。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10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总之,学习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勤奋,多读多背多积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积累常用字词和相关语法、历史知识,阅读大量文选,并选取一些精华篇背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古代汉语!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4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难点,每册书都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课文,语文教师每学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上文言文。教师教1篇课文很容易,但对学生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害怕的心理,因为要考又不得不学,那么怎么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文言文呢?从事了多年初一语文课教学,在这里我谈一谈对学生初学文言文的一点教学心得。

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它?我想学生嘴上没问,心里肯定会想这么生涩难懂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又不写这样的文章,我们学它做什么?那么上课之前就应先对学生讲一讲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语言的运用是有差别的,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用这些我们今人难懂的文字记录了历史,我们要继承这些文化遗产,从中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须懂得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些不朽的篇章传承下去,就要弄懂它们的意思,学好文言文。

怎样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从读、诵、理、练四个字入手。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1篇文言文要先让学生多次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读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文言文这位陌生人已变成了老朋友了。每上1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预习,弄清生字读音,再让学生试读,及时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朗读方法读熟。

在七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积累常见文言文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开始几节课以老师串讲为主,有了一定积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讲的教学方法。要积累文言文词义和用法“诵”是关键。每篇文言文学生弄懂意思之后都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课文及句子翻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督促学生背诵记忆。可采用小组比赛,男女生pk等手段促进学生的背诵热情。虽说文言文课文并没有全部要求背诵,但我每每让学生去背,短篇1次性背,长篇分段背,背完课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课文那样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检查学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词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须对上号,往往整段背诵译文的学生在翻译句子时经常出现乱入座的情况,所以在背诵积累时一定要让学生逐句逐句背。当然并不是所以学生都能完成背诵任务,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数基础不好的可少背或缓背。

(1)《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谓”,以为,认为。

(2)《晏子使楚》中“缚者何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兽》中“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黄生借书说》中“为一说”是“写作”。一册书中出现这样一词多义的词有很多,教师及时地帮学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现学了这个意思忘了那个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一个词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在平时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词多义还应注意古今异义,如:《黄生借书说》中“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子孙”是“祖父和父亲”,“儿子和孙子”的意思,其他像词类活用等现象也应注意。

教师除上好课本中文言文外,还应在课外让学生练一练。练习应有所选择,对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强,课外练习难度不宜过大。在练习时应选择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在习题设计时应有课文中熟悉的学习过的知识考查,这样能让学生做起来有信心,以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渐加大练习难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时练习中多指导他们学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常常不是整个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两个字难住了,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查出这个字的意思选项,再联系句子选择合适的义项。

(2)调整语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与现代语法不合的现象,我们需要去调整语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调整为“非于井中得一人”,还有“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等宾语前置。

(3)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学”是“学习”,“时”是“按时”,“习”是“复习”,“学”的内容是知识,所以译为“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

(4)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表意特点,再结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师应多教会学生几种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学生会做了自然会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学好文言文,让古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绽放光彩,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字实用篇5

学习古代汉语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古代汉语也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我们从初中开始学习文言文,初高中六年的文言学习,为我们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在接触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后,我发现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或者说只是“略知皮毛”,并未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前以为语文课上学习的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但在学习了古代汉语这一门课后才发现,文言与古汉语不同。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而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可见,文言只是古汉语的一部分,我们从前只学习了古汉语的一个“小分点”,因此我们对古汉语的学习仍需一段漫长的时间。

古代汉语这本书把古代汉语常识进行系统分类,先从文选开始,让我们对古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从字到词、从古今词义到语法知识进行分类讲解,使我们更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古代汉语常识的演变与发展。

学习古代汉语目前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对汉字的结构和发展的学习。一个汉字的写法并不是随意构造的,是按照一定形体结构进行创造的。在书本上我们学习到,关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在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因为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绝不是某一个人事先订好了条例再着手造字的。因此这些分类只是古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来的字体分类,是从汉字的实际情况进行出发的,绝不是造字的必然规律。

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拥有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他们能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了解,进而进行既无限又合理的联想,从而创造出属于人类社会的特有财富。

例如一个简单的“日”字,古人通过对太阳外部轮廓的观察,以一个“”图案表示太阳,既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太阳”这一事物,又让人们轻易地记住并使用了这一个字。这就是“象形法”。

又如“指事法”,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一个看上去像“二”字的甲骨文——在一划的上面加一短横,其实表示的是“上”的意思。上面一横较短,下面一横较长,短的笔画就像是一个箭头,用以表明指向上方,因此“上”的本义为天。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字,甲骨文的写法是用两只穿着草鞋的脚步一前一后拼凑出来,以表示步行。通过对“”外部形体原义的理解,赋予其新的意义,“步”字便由此产生了。

个人认为,“形声法”是四种基本造字法中最富“时代性”的一种,如今我们还会采用这种方法去认读生字(当然,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一个“”,下面一个“”。“杞”的本义是枸杞,是一种木名。因此取其意符“木”,声符“己”,念做“qi”。

古汉字的创造还有很多有趣的方法,每一个古体汉字都蕴含着有趣的意义。对于汉字简体化,有人说是因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的简化,减轻了汉字的学习难度,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却丢失了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本身既是文化,也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因此我觉得,学习和传承古汉字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学好、理解好古代汉语这门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9 86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