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实习报告 >

鞋厂实习报告范文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9507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实习范文“鞋厂实习报告范文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鞋厂实习报告范文1

关键词:AB鞋 运动休闲鞋 新异个性

一、当今运动休闲鞋业市场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休闲鞋制造国,两者在中国鞋业市场上发展迅速,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国外品牌以耐克、阿迪达斯为主,国内品牌以李宁、安踏、特步为主,纷纷投入到这一战场中来,占据了中国鞋业市场的大部分市场,而一些二三线品牌如双星、回力等占据其余一小部分市场,同时还充斥着很多小品牌的制鞋企业,以及一些家庭作坊式的以生产“高仿鞋”为主的鞋厂。无论是国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产品设计上趋于同样,没有太大的明显区别,一方面归于小品牌的抄袭模仿,一方面也归于对称鞋样对于设计的局限性。

二、AB鞋的发展营销机会与优劣势

鞋的发展营销机会

(1)首先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大品牌厂家明确的进行AB类鞋的生产与推广,它属于中国鞋业市场的一片蓝海,竞争对手少,容易打造自己的品类先行者的形象被年轻消费者所接受。

(2)AB鞋在意大利、西班牙已经得到了不小年轻消费者的认同,已经经过市场验证,说明消费者对AB鞋有不错的接受程度,并且可以借助AB鞋在国外的影响在国内进行宣传。

(3)AB鞋的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新奇的视觉效果,必会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加之手工DIY手绘的新颖创意更是让消费者穿自己的鞋,穿出了个性。因而,这是一种能改变消费者对鞋的设计的一般观念的潮流鞋,一旦形成趋势将掀起中国鞋业市场的大变革,改变时尚流行鞋的新定义。

鞋的发展优势

(1)现在的大品牌厂家主要进行的是品牌之争,厂家实力之争,以彰显自身的大品牌值得信赖,赢得消费者的心理认同感,而忽略了一些者对于设计的诉求,如爱好现代舞人群,非主流人群以及那些个性独特喜欢追求新异的90后年轻消费者等消费人群,这类人群彰显个性,容易接受并主动追逐新事物,AB鞋的独特设计会更符合这类人群的消费需求。

(2)品牌鞋总是愿意用高价格来彰显自己的品牌价值,而AB鞋可以走一条精品中价路线,凭借制鞋行业的低成本运作,可以借鉴小米手机的发展模式,打造一个高质低价的品牌,抓住中、低等收入家庭的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同时以小资、个性等基调形成自己的鞋类爱好者。

(3)AB鞋DIY手绘的创意的推出,也将会成为这种鞋上市一种动力。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很多鞋商在一味追求利益,而忽视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我们的DIY手绘鞋的推出,正是充分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让消费者自己动手,穿到自己需要的也属于自己的鞋。

(4)AB鞋是一个鞋业市场的变革,而不仅是一个鞋类种类的变化。它需要一个新的观念去进行前期市场的铺垫,进而去开发它、发展它、运营它。

鞋的发展劣势

(1)AB鞋的设计易于被模仿,对于中国这个“模仿”大国来说,AB鞋一经上市就会立刻被一些中小企业所模仿,同时国内外大品牌也会进行类似设计的开发,使市场迅速变为一片红海,竞争就变得异常激烈。

(2)市场培育的难度大,将一个新的鞋的品类让人们接受,需要的新的观念去引导,厂家需要更多地资源去打造它,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营销宣传工作,也需要设计者改变原有观念,一旦引导失误,容易造成相反的效果。

三、AB鞋的经营或营销发展策略

发展AB鞋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这就对厂家在产品设计、广告宣传、渠道开发、先行者地位保持等多个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1.产品设计

首先要招聘一些国外已经进行过AB鞋设计的设计师进行前期设计的研发以及对已有设计师的培训了,其次产品的设计要联系中国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行为,将中国元素与国外潮流时尚相结合,让年轻消费者既感觉到了自己根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国外的流行时尚。

2.广告宣传

(1)媒体广告。我们可以从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去发现他们生活中的美好情趣,选择一些适当的背景制作AB鞋的宣传片、微电影等。同时我们还会开通官方微博,方便消费者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新的创意。

(2)平面广告。在户外制作并悬挂大型户外平面广告,以及流行杂志、报刊、读物等书籍海报的宣传,使得消费者对于新兴的运动休闲鞋业一目了然。可以在购物中心、大型商超等人群集中的地区或商场进行大型海报的宣传,扩大人群的认知度。

(3)渠道建设。专卖店是最适合AB鞋这种独特设计的一类鞋最合适的销售渠道,因为只有在专卖店消费者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独特待遇,而不是像商场一样与其他鞋类甚至是服装在一起显得自己很另类,同时专卖店注重的不应该仅仅是产品的陈列,更应该注重的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可以建造试鞋间将产品陈列与体验位置按1:1的比例分配,充分感觉到AB鞋从产品到服务的独特。

(4)树立品牌的唯一性。这是AB鞋厂家最头痛的问题了,产品一上市就立刻面临被模仿的命运,所以在前期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争取刚一上市就迅速打造较高知名度,形成一炮打响打实的局面,目标市场的渠道统一时间建设,对AB鞋的商标与名称进行注册,争取在消费者心里占据“正统”地位,不是唯一的产品,但是唯一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张莉,曲振涛,章刘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2(19).62-63

鞋厂实习报告范文2

明确目标勇往直前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勇往直前!”

丁志忠坦言,自创业开始,他始终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地走着,“有了明确的目标还不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还要勇于去坚持这个目标。事实证明,我这些年来的坚持都是正确的。”

在丁志忠的创业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总是在坚持,甚至看起来有点“固执”。独闯北京、请孔令辉代言、广告投放央视等,一开始都是不理解或者反对,甚至需要顶着压力来执行,但是丁志忠总能在最后让人们看到他决断的正确。这背后,是他在咨询专业人士后得到的启发,更是他的那一点坚持,才能够离目标越来越近。

对于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的做法,丁志忠始终坚持认为,国产鞋很难和耐克、阿迪达斯争夺欧美发达地区的市场,所以国产鞋在国外的市场无非就是东欧、南美,他们加起来都没有中国的市场大。

“做国外市场,国产鞋没有资金实力去打品牌,对国外的文化习俗也不了解。如果专心打国内市场就容易多了。”

晋江鞋企三千家,各家都希望凭借自己的“拳脚功夫”,在残酷的江湖肉搏战中争取到一席之地。

37岁便成鞋王的安踏总裁丁志忠就是一靠自己的“独门秘诀”,带领着安踏众兄弟,超越了晋江的各路高手,成为了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的财富明星。

只身闯京城

丁志忠出生在福建晋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的那个夏天,17岁的丁志忠对家人说,他想要去北京发展。

对于乐天知命的乡下人来讲,去北京无疑是极不安分的表现,家里所有人都认为丁志忠太冲动。而丁志忠却说:“每天都有外地人来买东西,几乎什么都能卖掉,我们为什么不主动把晋江的商品拿出去销售?”

父亲赞同了他的说法,决定让他到北京试一试。

那时候丁志忠的父亲和村里的20户人家合伙办了一个鞋厂,效益还算说得过去。因为有鞋厂的支撑,父亲便把仅有的1万块钱的积蓄都给了丁志忠,让他买了晋江鞋到北京去卖。

丁志忠和最要好的朋友在当地采购了600双鞋,兴高采烈地打包托运。不料,临到要出发,比丁志忠还大几岁的好友突然“怯了场”,决定不去北京了。

于是,从未出过远门,甚至连火车都没见过的17岁的丁志忠,攥着花了48块钱买来的火车票,独自登上了从福州到北京的火车。那时是1987年。

到了北京,丁志忠首先来到了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地段西单,仔细研究后,他决定先从西单商场做起。

为了把晋江的货摆进西单商场的柜台,他天天去找商场的负责人。但是西单商场的负责人却对他说:“你才多大啊,就跑出来做生意?”丁志忠硬着头皮说自己有20岁了,但是一张稚气未脱的脸怎么都让人觉得他还未成年。因此,商场并不愿意冒险相信这个单枪匹马创北京“小毛孩”。

但是丁志忠并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不管别人的脸色,自己就开始认真介绍起晋江产品的优势来。

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西单商场的人终于答应让他进驻鞋帽区。随后,丁志忠在北京所有的大商场,都为晋江的鞋厂争取到了专门的柜台。甚至北京最权威也是最艰难的销售通道――北京王府井商场,也被他在到京的两年时间内打通了。

“我觉得当时我的业务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靠腿勤、嘴甜和真诚。”丁志忠总结道。

此刻,丁志忠并没有觉得高枕无忧了,像其他厂商一样两个月补一次货不是他的做事方法,他还有很多想法。

敲开商场的大门后,丁志忠天天都会去商场送货,需要什么随时可以补货。每天送完货,他也不急着走,就站在旁边看。

于是,丁志忠经常比售货员还清楚各种产品的销售情况。但是他亲眼所见的情况也让他感慨:“为什么别人一天能卖1万,我为什么才卖3000呢?”

慢慢的,丁志忠就发现了根源所在――晋江的鞋没有自己的品牌。

1991年8月,丁志忠带着四年赚下的20万块钱从北京赶回晋江。他带着这笔钱回来和父亲、兄弟以及几个亲戚一起投资了一个鞋厂。他对家人说,一定要把企业做大,把品牌打响。这个鞋厂就是安踏。

“结缘”孔令辉

1990年前后的安踏和所有晋江鞋企一样,主要是接外单、给国外企业做代工,赚取微薄的利润。在决定做自己的品牌后,丁志忠专门找了广告公司为安踏做企业形象设计。在常常光顾的广告公司,他认识了后来成为安踏重要策划人的叶双全。

在丁志忠的邀请下,1998年叶双全加盟安踏。作为总经理助理,叶双全经常和丁志忠一起出差,他们常常从飞机上一直到宾馆房间都在不停地讨论业务,甚至有时晚上睡在一张床上继续讨论。

为了迅速打开安踏的品牌知名度,丁志忠决定效仿国外做法,聘请一位体育方面的明星为安踏代言。而这个决定正是叶双全向他介绍耐克、阿迪达斯等国外体育品牌用明星作代言人的做法带来的启发。

丁志忠觉得,安踏的代言人应该是一位体育方面的世界冠军。当他向一位体育界的朋友王奇征求代言人的人选时,王奇半开玩笑地说:“孔令辉呀,他不仅是世界冠军,而且跟你长得很像。”

在王奇的引荐下,丁志忠与和自己长的很像的世界冠军孔令辉见了面,很快就以160万元代言费和孔令辉签了两年的合约。1999年的孔令辉,刚刚获得男子乒乓球的世界冠军,声名如日中天。

事实上,丁志忠提出请孔令辉做安踏的形象代言人时,公司内部很多人都想不通。丁志忠就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是认识孔令辉的人多呢,还是认识“安踏”的多?答案是显然的。

和孔令辉签完合约后,丁志忠决定当年就在中央台投放广告,结果公司领导层一致反对。理由是今年已经花了这么大一笔钱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明年再投?丁志忠却认为,签约不宣传,别人不知道,今年不就白白投了吗?

丁志忠顶着公司内的反对意见,这一年安踏为CCTV-5支付广告费300万元。安踏1999年上半年的利润才600多万,当时做的宣传计划需要500万,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然而丁志忠很肯定地告诉大家,现在投放广告,一定会有超值回报,如果他判断错了,今年的股东分红,他一文不取。

“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播出两个月的时候,公司的业绩并无明显成效,丁志忠本人也有些忐忑不安。但就在两个月后,全国的订货商开始蜂拥奔向晋江的安踏工厂,安踏销售部门人满为患。

借助于孔令辉的名气,安踏当年的销售额就提升了35%。更让丁志忠振奋的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孔令辉一举夺得乒兵球男子单打冠军。于是,安踏这个晋江地区不为人知的小品牌,一举成为全国知名度极高的品牌。

突破同质化

看到安踏明星代言广告的成功,同城鞋企纷纷效仿。一时间,CCTV-5出现了几十个各类明星为晋江鞋企代言的广告。特步、乔丹、德尔惠等品牌,开始脱颖而出。严重的同质化宣传策略,使得安踏被迫把广告渠道进一步丰富和优化。

除了保留孔令辉作为公司形象代言人,安踏还聘请男模特李学庆、歌星萧亚轩和篮球运动员巴特尔,分别代言安踏的运动衣、帆布鞋和篮球鞋这3种发展迅速的产品。

接着,安踏开始摆脱借以成名的明星代言模式,学“李宁”通过与专业体育运动相结合打造品牌。

2001年,安踏取代李宁成为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最大赞助商,还赞助了中国篮球联赛(CBA)的3支球队。

随着对中学生、大学生篮球联赛特别是对CBA的投入,“安踏”的专业形象越来越清晰,品牌内涵也得到成功提升。

实际上,在获得了品牌知名度后,安踏打破运动鞋专业制造商的身份界限,开始涉足运动服装领域。2006年,安踏运动服装贡献的收入与运动鞋不相上下。据安踏的公开数据,2006年,安踏运动鞋销售1000万双,运动服装销售1000万件。

鞋厂实习报告3

创业史:从“脚下”开始

与人一见面,王吉万总是下意识地、急急地先看看人家脚上的鞋,这人够特别吧?不过,当他目光对着你的时候,却是一脸憨笑。当话题一扯到鞋上,他立刻眼睛发亮,情绪高昂,亢奋不已。

王吉万关注鞋,皆因他是靠鞋起家。在他眼里,鞋是文化的物化,是地理的载体。只要是世界品牌 的皮鞋,他都耳熟能详。同一个品牌的皮鞋,只要产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他一眼就能辨别个八九不离十。说到其中的奥妙,他说,这都表现在鞋的“脸”上和“ 魂”上,产地的文化背景不同,生产出来的鞋就有不一样的韵味儿。

作为亨达集团的创始人,王吉万是靠860元的本钱从家庭作坊开始创业的。 1984年刚开始做鞋的时候,他压根儿没想到,2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家庭作坊会发展成全国皮鞋行业“十强”之一的龙头企业,他们的“亨达”商标会成为“ 中国驰名商标”,他们的“亨达”牌皮鞋会成为“中国名牌”。他也没想到,他们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四成以上还能远销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让他不敢想的是,在日本的大商场里,“亨达”皮鞋居然会卖到折合人民币5000元一双的高价。

如果不是做鞋,王吉万或许还只是即墨农村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以亨达集 团董事长的身份,与世界顶尖级企业的决策人物坐到一起,洽谈合作,共谋双赢。如果不是做鞋,他也不会以大股东的身份,去参加法国国际品牌发展有限公司的董 事会,讨论如何整合资源和开拓市场。

做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企业到今天,我的贡献最小,因为我至今还没有学会做鞋呢,但我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学会领导做鞋。”

1983年底,23岁的王吉万从部队退伍回乡时,他的妻子和妻弟、妻妹三个人都在村办皮鞋厂里工作,而且还全是关键技术、管理岗位上的骨干。一天,姊弟仨一商量,产生了“单干”的想法,可让谁来挑头呢?妻子首先想到了丈夫。

王吉万的妻子鼓励他说:“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其实,他很想自己踩出一条事业之路来,现在有妻子打气,他心里有底了,于是1984年,他毅然与一家人一道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一开始做鞋,王吉万一家人就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质量保证,就会砸了饭碗。 因此,鞋子一生产出来就被即墨市场上的商贩看中了。商贩们把鞋拿到市场上一卖,很下货,于是赶紧登门讨价还价,最后谈到20元一双,产多少要多少。王吉万 一算账,20元一双,有一半的利润,就一口答应下来。开始,他们每天只能生产几双鞋,后来不断地招工、扩产,日产量达到几十双,几百双,可是产品仍然供不 应求。不久,青岛的一些大商店也来进货。第二年,他们的产品就卖到了外省市场。

1988年,王吉万乘势而上,迅速扩大规模,在城镇驻地建起了工厂。但是去工商局注册“亨达 ”商标的时候,他却遇到了没有想到的麻烦。原来,“亨达”商标被四川省一家制鞋企业抢先注册了。开始,王吉万没把这当回事,索性重新注册了一个“贝亨”商 标。谁知,“贝亨”鞋摆上了柜台,消费者却提出了异议:“‘贝亨’是不是‘亨达’?”消费者的疑惑直接影响了市场销售。

这件事对王吉万触动很大,由此他看到了品牌的作用和力量。于是,他当机立断,作了一个惊人的 决定――――去四川买回商标!在与四川的厂家接触中,他获知这家企业濒临破产。可是,当他提出收购“亨达”商标的时候,对方却要价很高,等谈到了30万元 的时候,就死不松口。当时,王吉万的鞋厂年利润只有100万元左右,但是他毫不犹豫地出资把商标买了回来。

王吉万在那个年代就如此重视品牌,不能不让人叹服他的战略眼光。强烈的品牌意识常常会促使他做出超前的决策。比如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主动让位,公开招聘能人包括有博士学位的人当“老总”。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把绝大部分收入投入到广告宣传和品牌推介中,多的时候,一年的投入就是几千万。结果就是鞋子产销量连年翻番的增长!

他不惜出巨资从意大利引进世界一流的制鞋生产线,从工艺技术上提高产品档次。他宁肯丢弃部分 经济利益,坚持与世界鞋业强势企业搞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借智、借力、借势发展。例如他控股的法国国际品牌发展有限公司,就 荟萃了法国、意大利、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的许多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策划专家。亨达集团成功推向国际市场的阿迪丽娜、可劳迪、动力足等品牌皮鞋,靠的就是这 家公司的智力支持。

他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丰富“亨达”的内涵,创响“亨达”的牌子,把“亨达”做成中国的“耐克”。他说:“耐克靠一张牌子,整合和利用了全世界的资源,赢得丰厚的回报。‘亨达’应该向这样的‘高师’学习。”

论及“亨达”的“裂变”,王吉万幽默地说:“企业到今天,我的贡献最小,因为我至今还没有学会做鞋呢,但我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学会领导做鞋。”

从开学的第一天起,他不管工作再怎么忙,始终雷打不动地去上课。他不但自己读,而且让公司所有高层成员都去读

现在,王吉万正在读北大的EMBA。几年以前,他也读过同样的课程,只是当时不是他自愿报名 去读的,而是别人“动员”他去读的。因此交上钱、报上名后,他没有认真去上过一节课。但是,这次不一样!这一回可是他主动提出要上学的。从开学的第一天 起,他不管工作再怎么忙,始终雷打不动地去上课。他不但自己读,而且让公司所有高层成员都去读。为此,他专门主持董事会做出一个决定――――集团出资 3000万组建学习基金,每年至少花掉200万用于职工上学、培训;公司所有高层成员在2年内EMBA结业,中层管理干部2年内完成MBA学习,基层所有 员工在2年内完成岗位培训,持证上岗。

王吉万突然重视起学习来,原因很多。

一是“亨达”现正处在从产品经营向品牌运营的转型期。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遇到了挑战, 而要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经营体系,必须要更新知识。二是如今“亨达”的生意已经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在俄罗斯注册成立了中国亨达(俄罗斯)国际贸易 投资有限公司,在美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企业在全方位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和国内情况有了很大的区 别。所以必须要学习国际化的营销思路和管理经验,学习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他深有感触说:“学习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品牌企业之间最严酷的竞争。”

王吉万不仅是一个乐于学习的人,更是一个勇于实践的开拓者。在他的领导下,“亨达”发生了日 新月异的变化,由过去单纯抢占国内市场转变为依靠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两条腿走路,由主要依靠社会销售转向自己建立销售网络。目前,他们在广州、温州、成 都、泉州等中国皮革前沿城市都建立了研发生产基地,在全国建立了3000多家专卖店和店中店。“亨达”,这艘中国制鞋产业的巨舰,正在向着“建百年企业、 树世纪品牌”的宏伟目标挺进。

王吉万,在这条不经意间走上的“鞋道”上,也越走越有劲儿,越走越有奔头了。

新闻链接

亨达创始人王吉万谈企业25年“赢”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十七大报告中一句重要的论断。如果这句论断套用在亨达身上,同样恰如其分。亨达发展到今天,归结起来就 是:开创了独特的“亨达模式”,形成了“亨达特色”的企业发展理论体系,或者说是企业哲学。而这,也是亨达25年真正的赢之道。

大商谋道,小商谋利,优秀的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一套企业哲学。企业哲学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最 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处理企业矛盾的价值观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始终贯穿其中。企业哲学的三大命题:即“是什么,成为什么”、“为什么存在”、“如 何存在”,也就是企业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这三个概念。

企业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企业家是密不可分的。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的企业发展思想来自哪里?

有人曾这样评价王吉万的为人――“真、直、实、善”。几年交往下来,发现的确如此。去年五一 劳动节前夕,我进入亨达在即墨的生产基地,连续三天实地调查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最后形成了《亨达内幕》一文。亨达的劳动关系非常和谐,员工对亨达及王 吉万感情之深超出想象,特别是一些老员工,还清楚地记着当年创业时的情形。

记者圈内的朋友常说他是性情中人,连他都说自己没有“城府”,没有企业家的架子。我曾两次参 加亨达厂庆活动,看到王总登上主席台,首先要给在场员工深深地鞠上一躬,讲话时总是情绪有些激动,语速明显变快。王总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工人,他心存感 激,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这些工人是亨达最宝贵的财富啊!与人交往时,王吉万看上去也没有什么架子。坐在公司总部的茶室里,他非常愿意倾听“局外人” 的意见,愿意了解一些新观点新事物。

王吉万每天的工作无疑是繁忙的,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还会隔三差五舞文弄墨一下。相信很多人看 过王总在2008年《招商周刊》上的企业家个人专栏,每月一期,专栏题材广泛,不仅有企业经营管理心得,也有社会热点分析,还有个人人生感悟。就凭这一 点,就为亨达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分不少。据记者调查,王吉万在《招商周刊》上的个人专栏已经拥有了为数不少的固定读者。他们说,相对于专家学者,企业家开专 栏还是个新鲜事物,并且经常能联系自己的企业实际,文章好读耐读,比较有说服力。

除专栏外,在2007年年初,王吉万董事长就已经开辟了自己的搜狐博客和新浪博客当初,记者 朋友曾笑言要看看“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但是两年来,这块网络平台不仅坚持了下来,而且随着博文的不断上传,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如果在谷歌上输入“亨达 王吉万博客”进行搜索,会出现199000条查询结果。如今,王总每天必须上网,必须到他的博客上转一转,这已经成为了习惯。

亨达总部搬至青岛市中心已经六年了,王吉万坦言这是他境界提升、思想变化最大的六年。写专栏、开博客、读北大EMBA、参加高层论坛及其他社会活动等,他的精神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充盈且不乏激荡,他的视野半径从未像今天这样开阔且不乏细节。

王吉万说,他的思想来自于市场来自于消费者。早年,他和家人一起没黑没白地缝制皮鞋,并到各 个商场送货。如今,亨达在全国拥有3000多家专卖店和店中店,三分之一产品出口,营业收入达亿元。他的企业发展理论、经营管理思想凝聚着25年 的心血和智慧。同时,他的思想来自于学习,如果不读书不看报,迷信经验主义,亨达也不会有健康发展的今天。

接下来,请读者看完下面的文字,相信会对王吉万的内心世界和亨达的赢之道有更深的感触,也会从中看到一个拥有25年发展历史的民营企业家的思精髓。

老板的富裕与贫穷

很多人羡慕老板们的富有,他们可以住别墅开宝马,但是,这只是他们光鲜的表面。作为现代民营企业家,工作早已不单纯为了赚钱,要由物质的“富”升华到精神的“贵”。

王吉万:成了老板,我自己渐渐蜕变成了两个人。一个是自然的“我”,一个是社会的“我”。两个“我”经常打架,闹“矛盾”。我常常感觉自己贫穷,因为钱不是万能的。

怎样才能做到人格的统一,怎样才能做到淡定从容,由物质的“富”升华到精神的“贵”。我个人的体会:信仰和学习。

学习,对于老板来说太重要了。在一个企业的团队中,论个人的知识和人格魅力,老板不一定是最 优秀的,但是老板是团队的领头雁,老板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这个团队能飞多高、能飞多远。由于历史的原因,民营企业常常是老板人格化的放大。所以,我在亨达提 出了:学习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自己目前不仅在北大EMBA学习,还在西安交大EMBA学习。我最珍爱的是我几年来上课的心得笔记本,它是无价之宝。企 业在2005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后,我把政府奖励的300万元,全部投放到企业的学习奖励基金中去了,目前在企业中已经形成了从企业高层到 中层到全体员工的全员学习机制。

学习开阔了视野。使我从“富有”变的“贫穷”,又从“贫穷”开始变的“富有”。“索取”与“回报”,“小我”与“大我”……这其中蕴含着奇妙的“禅悟”。做人难“夕阳”还是“朝阳”?

有很多人质疑“中国制造”,在反倾销、汇率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紧缺的压力下,中国鞋业还能有发展空间吗?甚至有人将中国鞋业定性为夕阳产业。

王吉万:如果非要用“朝阳”和“夕阳”来定性的话,中国鞋业不但不可能成为夕阳产业,相反它实在是一个充满广阔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的“不落的太阳”。

全球的消费市场看,目前欧美国家最大的奢侈品市场恰恰就是服装、服饰类行业。在意大利,一双 精致的奢侈品男鞋价格高达1500美元。美国福布斯评选出的全球最奢侈的皮鞋价格从700美元到2000美元,都不乏广泛的追捧者和消费群。像亨达研发的 “太空透气防水鞋”正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而研发的,它将国际超前的航空服饰技术运用于鞋类生产,用超细纤维及纳米、抑菌技术,达到了高温环境下连续穿鞋一个 月不臭脚、不伤脚的技术水准,目前这项技术产品已成为许多国家军用装备的必需品。与IT等行业不同的是,中国鞋业无论在生产工艺还是专利技术,都拥有绝对 的自和使用权,这无疑是为中国鞋业的未来发展预设了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拥有核心技术和工艺,再加上中国无限潜力的市场空间,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鞋业 将是永远的“朝阳”!

“家族化”≠“家族制”

有人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衡量,尤其是比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家族制企业难做百年企业。而亨达从家庭作坊起家,股份制改造完成后,现在董事会成员中也是亲属居多。

王吉万:我认为亨达是一个家族化的企业,而不是家族制企业。有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 有40%是家族企业,在美国90%的企业是家族企业。像沃尔玛这样的知名跨国企业也都是家族企业。为什么如此多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反而保持了蓬勃的发展生机 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族企业由于亲情所形成的牢固性和决策的一致性,反而成为企业得以基业长青的保障。

当然,“家族化”并不等同于“家族制”,家族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依 靠科学的现代经营理念和有效的流程制度来进行运营,在企业经营中不搞私利、不讲私情,企业运转靠流程而不靠个人指令,人才任用看能力而不看关系,经营决策 靠民主而不靠独裁。这是现代化的家族企业写照,更是家族化企业要实现百年基业的“金科玉律”。在企业经营中“家族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底线的“家族制 ”、“家长制”做法。

刹车比加油更安全

改革开放30年,不乏失败的著名民营企业家,如顾雏军、孙宏斌、德隆唐氏兄弟等。企业家的个人欲望需要控制,如果分不清野心与梦想,让非理性冲昏了头脑,早晚会出事。

王吉万:我经常检查自己企业的刹车是否灵敏,加油固然可以提速,但在企业经营的高速列车上,适时的刹车往往让企业行驶得更稳健更持续。

2000年,亨达也曾经遇到了历史上最为严峻的挑战,产品的销售网络因为国有商场改制、倒闭 而分崩离析,造成了大量产品积压,亨达长期以来沿用的“产―供―销”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那时,关于“耐克模式”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即使我在全世界的 生产工厂都被炸掉,只要我耐克总部的‘大脑’存在,我就可以重新整合资源,很快在全球各地克隆出连锁生产工厂。”“耐克模式”直接引发了亨达经营战略上的 革命――从攻城略地建设“传统工厂”到品牌运作建设“没有围墙的工厂”的重大改变。

踩住了不合理渠道模式的刹车,亨达发现,企业反而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稳健、更茁壮地成长起来了。懂得刹车,才会明白得与失是如此的辩证存在着;刹车不等于守旧,不是抱残守缺;刹车不是放弃,而是追求更有质量的速度和更扎实的获得。

建设没有草原的牧场

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问题,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在每一个企业创新的背后就是社会责任的真实体现。

王吉万:做鞋必须用皮料,整块的裁减一番,余下不少边角废料。这么好的皮料,就没用了?面对每天裁剪下来的皮料,我愁得几乎睡不着觉。于是开始思考:除了向社会提供合格优质的产品外,亨达还能奉献什么?

终于,经过几年的技术艰苦攻关,一项“皮革无缝粘接技术”在亨达诞生了。我们可以算一笔账: 此技术如能在全国推广使用,按照每双鞋平方英尺,全国年产皮鞋90亿双计算,年节约皮料可达亿平方英尺,按照一头牛产皮量是40平方英尺, 就等于饲养了5700万头牛,这可是一片没有草原的牧场。若按每平方英尺皮料价格为25元计算,年节约资金可达573亿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6 126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