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实习报告 >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5664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编5篇)”办公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1

题目: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履行的义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对各大院校提出的全新要求,应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受到良好熏陶以此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总结出其具体表现在缺乏人文教育、追求功利主义以及道德精神匮乏等方面,据此,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网络中加强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突显出传统文化三个维度,提出了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旨在全方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现状;提升路径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有着显著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并在不断继承发展中,衍生出更多全新的思想文化,始终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充分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以不同的方式及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甚至主宰着世界文明,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个人修养,对于教育方面,则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借此来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缺乏人文教育

自国家建立以来,高等教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思想政治及道德水平教育,在建国初期,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都相继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才,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学识,在良好的品质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在那一时期的大学生是社会人人尊重、崇拜的人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进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也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各大院校将自身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变成为专项人才的组织,从某种程度上,即将高等教育同化成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构建及具体安排上,更加充分验证这一点。

当前许多院校均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过于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及能力的教育,这种片面化的课程体系,导致当代大学生并未真正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忽视人文教育、重视科技的科恒编,让各大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进而致使当代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较低。

(二)追求功利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有效改善,充足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心中的物质需求,进而对金钱较为看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且逐渐出持续恶化的趋势,而社会的这种不良思想浪潮对当代大学生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专业的选择上,许多大学生并不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上出发,而更多考虑的是所选专业的实用性,甚至有些学生在高考填写志愿时,就已开始想到将来的就业问题,这样过于现实、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的思想,让当前的大学生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与短暂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学习的重点全部放在将来良好的工作岗位上,进而严重忽视了个人道德建设,品质及素养的发展,造成价值观取向偏离正常轨道,个人主义愈发明显,价值观也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个人理想或是目标也更加短期,失去坚定信念,青春活力、心怀梦想等这些大学生应具备的特质正逐渐消失,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没有从日常行为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人文素养更成为了无稽之谈。若长时间维持这种现状,必然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无法挽回的事件发生,影响整体社会的发展。

(三)道德精神匮乏

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教育革新对个性的过分追求,在这样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转型,因而就需要对其进行重建及改善。但并不能为了推动改革而失去原则与理智,否定社会道德水平较低的事实,更不能逃避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现状。虽然在学校中存在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却不能因成绩出色而忽视学生道德素养下降的情况,应正视当前学校中各种不道德行为、不文明语言、随意逃作弊小抄、打架斗殴、思想极端等现象,都是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而缺少团结协作精神、独来独往、嘲笑他人、缺乏信任、待人冷漠、没有社会责任感等,则是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感受的表现。突显个性并不意味着要我行我素、不考虑集体感受,更不能代表舍弃传统美德及优秀品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包含道德及能力两方面,其中道德可以将其视为责任,对社会及其他人的责任,若当代大学生缺乏责任心,将来便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故此,在追求个性、与众不同的现代社会中,各大院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素养及道德建设,培养集体意识,强化人文素养。

二、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当前,只有少数院校建立了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大学生的中文能力存在严重不足。

许多学生可以运用熟练的英语进行交流,但却无法利用成语及华丽的辞藻写出优秀的中文作文,对文言文更是没有任何兴趣可言。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基础,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积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主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髓,院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建设有机结合。大学生应充分掌握传统文化,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热爱本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发展下的产物,不仅包含实物方面的汉字的具象化的载体,同时也含有许多思想上、精神上的抽象化载体,比如气氛、环境、心理情绪等。

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在各大院校中,大学生应主动弘扬传统文化,而学校在课程编排上,也应增加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其作为选修与必修课,并加强管理,规定适当的学分,并安排专业的教师,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全方位的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真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此外,也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去,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二)在网络中加强传统文化

虽然大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对他们未来的额就业不会造成较大影响,但在工作过程中,将会阻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各大院校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时,也应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最大化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地区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管理小组,提供一定的人力与物力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化发展,以传统教育体系为平台,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让学生在自由、舒适的氛围下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在计算机刊物中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当前在网络信息的整体输入量仅占世界的0.2%,其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输入更是寥寥无几。而美国却高达90%以上,这些西方国家有效利用了网络优势,并不断加快本土文化及思想形态在网络中的宣传,外来文化这样迅猛的涌来,各大院校应深刻意识到网络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因而应全面加强网络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其网络化发展。此外,这样的教育模式也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面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应注重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创新性,加强师生网络交流,真正实现依托于网络,潜移默化的不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在社会中突显传统文化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展开了深入探究,国外许多高校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孔子学院,主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而相比西方国家的热情,我国大学生却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认为其枯燥乏味,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在社会当中也没有较好的外部环境加以熏陶,导致当代大学生只关注新潮的事物,追求物质享受。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适应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到处都充满了神奇与未知,他们渴望亲自去探索,主动去了解这个社会、感受一切他们为止好奇的事物,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学校的努力,同时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社会各种有效资源也应积极加入到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共同育人。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特色服饰、饮食以及值得赞扬的精神,无时无刻的不围绕在每个人身上。我国大量的历史著作也同样蕴藏着鲜明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及思想。因此,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具体作品有机结合,利用文字进一步感染更多的学生,转变他们的思想形态,充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结语

在各大高等院校中充分加强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继承中华传美德、增强传统文化内涵、提高我国世界竞 争力以及和社会的建设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学校真正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从中汲取文化精髓,不断丰富及完善我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他们的文化累积,为民族的繁荣、祖国的伟大复兴培养有效人才。

以上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提供的5篇《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米范文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2

一、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开展的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开展的原因比较复杂,综合实际调查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缺乏对实践项目系统化的管理和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分为项目策划申报—项目申请立项—项目计划编写—项目实施控制—项目验收评估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彼此之间承前启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在申报前期的可行性分析、目标和方向确定,中期的步骤实施,后期的验收评估显得尤为重要。[1]但在调查中发现:%的高校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认识不清,认为社会实践不是教学活动,没有必要全过程监控和指导,让学生自由发挥,简单把控就足够了;有%的实践学生表示指导教师对立项和验收评估阶段指导较多,其余过程指导较少;%的学生表示实践过程中遇到阻力,没有指导教师及时跟进解决;认为缺少对实践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会影响实践项目长效开展的竟然占到%。总之,缺少了对项目全过程有效管理和指导,对后期预定目标就存在未知,管理出现混乱,从而影响后期项目的持续开展。

2、缺乏稳定的组织保障体系。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组织保障包括充足的时间和经费、稳定的实践空间以及合理配置的人员。各个高校在近几年虽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和关注度有所提高,但与新的实际需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经费和政策保障不足,实践基地和指导教师资源匮乏。调查发现,表示经费充足的实践学生只占到%,实践基地由学校提供的占到%。总之,缺乏完善的组织保障,就等于火箭失去了推动剂,没有动力更何谈长效开展。

3、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社会实践工作评价考核还依然简单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凭借一张社会实践登记表来判定考核等级,选用媒体宣传和获奖评优来辅助鉴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学生中会存在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抄袭拼凑、功利化导向的现象,缺少一个系统、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贯穿于整个社会实践各阶段之中。这种社会实践评价体系严重影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创造热情和积极性,更影响实践项目的长效开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改进思路

针对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长效开展的诸多问题,我们研究采取项目化管理技术来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问题,推动和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持续和创新发展。

1、做好长远的科学规划。

项目化管理技术其本质就是计划和控制工作,在规定周期内达到预定目标。在社会实践项目的建设中,应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做好两个方面的总体规划:一方面要站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高度来认识,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作长远规划,把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作为发展社会实践工作的努力方向,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建设的总体设想,并提出总体目标要求;[3]另一方面是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与规律,考虑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就业择业以及年级等不同因素,结合项目化管理理论,采取分类分级确定实践内容,分别指导和评价,发挥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

2、制定完善的机制体制。

项目化管理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和性能指标的条件下,能高效地完成预定目标。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能够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既有利于社会实践的稳定开展,又有利于高校进行宏观协调,规范管理。[4]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立项与申报、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与奖励、安全与经费保障、基地建设等制度,以及提供标准化的资源库、项目化管理指导手册和有效的沟通平台等帮助,使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长效开展机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如项目化管理的质量评价包含三个方面,即自评、他评、第三方评价,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不强调功利,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创新丰富的实践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来源于社会并付诸于社会,更应该具有时代特征和生命力,实践项目形式应力求灵活多样,具备时代特征。在内容上更应注意操作合理可行,能取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强化实效性。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业实践与一般服务相结合,假期实践与日常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都能够参加社会实践。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采取项目化管理技术越加深入,在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评价方式等做了更多探索与实践,基本建立了以项目化管理技术为核心内容的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具体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可持续长效开展效果明显、参与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资源使用和覆盖更广泛等特点。

1、项目课题设计的实践情况。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实践中,采取“学院出课题,学校出指南”的办法,整合全校资源,向大学生提供内容涉及社会服务、企业调研、课题调研、走访参观、创新创业、专业训练等各类项目,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指南手册。20xx年,全校累计有1934名学生组建团队并申报,立项项目322项。20xx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师生参与,全校累计有20xx名学生申报,立项项目330项。

2、项目运作的实践情况。

根据每个不同类别的项目设计各自不同的项目运行机制,均按照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技术严格执行,参与学生与实践组织方签署项目立项合同,对双方均有制约影响。在社会服务等具有持续性开展特性项目上,采取“基地+项目,评星+免立项”的办法,基地和项目同步建设,两者是共同体不能拆分管理,有项目所属单位负责维护。其中在基地建设上引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签署双方合作共赢框架协议,商议制定合作共赢的机制,定期回访反馈,确保基地的稳定性。对优秀的基地和项目给予评星,并依据质量评估结果考虑在下次申报是否给予免立项、经费升级、星级升级的奖励。20xx年星级项目占到所有立项项目的%,20xx年星级项目占到%,20xx年与20xx年相比免立项、星级升级的项目增加8项,经费投入增加5000多元。在课题研究、专业训练等一次性的项目上,采取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对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监控考核,注重过程指导,指导有记录,项目结题情况与申报、经费资助挂钩。近几年中,项目结题率一直保持100%,20xx年按期结题率保持在%,55个项目申请延期,20xx年按期结题率达到%,26个项目申请延期,但没有出现中断实施或撤项的现象。

3、项目评价的实践情况。

为了促进实践项目的长效开展,根据项目类别不同,把“功利化”色彩的评价机制取消或弱化,变以“体验和参与为主,定性与定量并重”的评价机制。对参与的学生出具社会实践鉴定来证明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对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及集体只给予适当的表彰。不以社会实践登记表作为主要评价要素,变成以三方评价的模式。把社会实践放入教学任务进行综合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把实践项目考核与教师的评优评先结合,为评定职称提供依据,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最近两年间,在立项项目团队的带动下,非立项项目也出现蓬勃发展,共有超过5500人参与非立项项目的申报。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效果

1、社会实践品牌逐步显现。

有更多的优秀项目得到了保留、传承和强有力的执行,加以不断增加内容和文化,使多数优秀项目提升为品牌项目,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其中。

2、社会实践效果提升明显。

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带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增加。实践项目中科创、学科竞赛等成绩提升明显,高层次的奖项数量明显增加。

3、社会实践认识感受深刻。

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提升,学生变的更加自信。对党的基本路线、国家政策方针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完成实践项目后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深刻,特别是社会服务类的项目。

4、社会实践资源有效保障。

指导师资得到了较大改善,不乏有教授、知名专家加入。基地、物质等实践资源更有保障,吸纳社会赞助和募集活动资金的能力更强。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3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光要学习专业应用基础知识,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在社会中能够独立生存,早日过渡成为“社会人”。国家各个高校为了满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先后开展了“三下乡”、“红色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支教”等形式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此众多的实践活动让高职大学生对社会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找出理论和现实工作中的不同,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增进自己在实践中的才干。但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高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本论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同时赴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北京等部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进行了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不能够全面认识社会施加,部分高职学校的老师甚至将学生的专业实习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殊不知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区别。

(二)社会实践活动缺少组织性,难以保证实践的时间,同时还不具有专业特色。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并颁布了相应的政策,规定将其纳入教学日常计划中,但有的高职学校在此方面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只是又学校的一些团体组织自发开展,不能将学生的学习专业特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

(三)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完整的系统评价体系,使部分高职学校将改活动搞的过于形式化,且活动内容形式变现的过于肤浅,甚至是采取学生工作处发一个通知后设几个奖项,敷衍了事。

(四)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难以提供充足的开展实践活动经费,致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度不高,参加的人少。虽然得到了国家的广度重视,但是在全社会(社区、企业、家庭等)并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工作,以至于社会还是传统的认为学生仍然以学习为主,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什么意义,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另外,只有在资金充裕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开展活动,有的高职学校不重视改活动,可以说不投入资金,致使活动难以开展。

二、对高职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本论文针对调研的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能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一)建立领导机制,引导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应当建立由校院的专业老师组建专门的社会实践团体组织,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学生所学的特色专业设计将专业、思想教育和社会活动融为一体的社会实践项目,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度,并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予以专业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将社会实践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模式

将该活动融入到教学计划中,能够做到在活动时间上的制度化。利用课余的时间经常搞、寒暑假的时间集中搞,将社会实践活动尽量做到连续性的开展,避免以往只利用寒暑假的“扎堆”现象。在以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多是由校学生会进行组织,利用时间集中的时间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活动开展的较为形式化,内容较为单一,我们应当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构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心、三化、五结合”的模式。在以创新创业为中心的前提下,将社会实践的模式不断创新,逐渐将社会实践活动逐步专业化、项目化和社团化。最好也是最直接的专业化创新就是将专业老师的布置的实验课题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项目化就是采取向学校有关部门以申请项目的方式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是使社会实践的目的更加针对,同时还能够解决一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在高职学校的社团团体中一般都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将社会实践社团化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同时社团的成立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动员全社会成员理解支

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同。通过政府、学校靠媒体的广泛宣传,向全体社会成员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让社会的主要全体人员认识到开展改活动的重要性,同时聘请当地的优秀企业家、事业单位负责人等等到学校进行指导,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保障充足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费

为了保障活动的持续、有效性,高职院校能当主要通过下面三个方面,多方面的保障社会施加活动经费。

1、通过社会实现的项目创新,一方面保证经费的补充。

2、尽可能的争取社会企业的支持,对活动开展进行资金上的赞助。

3、从老师科研经费入手,把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从老师课题经费中开支。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4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与高校培养目标、理论知识教学、学生素质拓展和学生就业相结合

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这一母体环境下才能谈论人才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适应能力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有关资料显示,有63%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增长才干”,26%选择为就业服务。其实增长才干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可见大学生对自身踏出象牙塔后的状态越来越关注。从另一方面来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的专业教育,其学习内容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要在社会行业中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从这个层面上看,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质是一种学习职业的活动。这种鲜明的本质定位,势必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强化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前社会化,开拓今后就业的前景。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实现系统化、社会化、课程化、理论化和法制化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系统化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以往组织管理不到位,社会实践点上和面上的效果悬殊;由于指导力度、重点不到位,社会实践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社会实践得不到足够的认可与重视等等,只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化,才能有效地在全局上统筹社会实践的活动计划,在过程中把握社会实践的运行进程,在效果上提升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淋离尽致地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在各环节的机制建立与完善上,包括宣传机制、指导机制、活动机制、组织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化

教育的社会化本身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社会实践作为其中一个突破的窗口,更应该树立社会化意识,多渠道、多途径地利用和整合社会力量推动工作,与社会发展节拍一致、与发散开放大背景相融合。除了组织教学社会实践、团学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军训实践等以外,可以尝试进行学生创业社会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只有改变原有“铁饭碗”的观念,积极投身发散的洪流,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为明天打开另一扇门。另外开展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而且活动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与场地的保障,所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目前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的一条良好途径。根据自身特点与专业特点本着就近就便原则,与地方,企事业挂钩,建立和完善地方、企业、学校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实现产、学、研齐头并进。

3、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课程化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只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附加课来认识,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有益的补充,这是片面与狭隘的。社会实践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即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环节上有所体现,甚至可以纳入选修课教学当中去,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另可实行学分制、实践学期制和弹性学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参加社会实践。根据年级段的不同在教育计划与教育内容上有所规划。据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出高年级参与率低,低年级参与率高,因此,要督促高年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从中了解所学专业的不足,了解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后的学习。

4、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而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无法得到推广,同样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无法及时加以解决。为此,高校教育研究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使科学方法与创造实践能力完美结合。一方面从大学生这一群体特有的心理、思维、能力出发,结合素质教育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在理论上建构社会实践体系,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落实社会实践的实施计划;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优化整合,与科研课题结合,配以良好的运作条件和专业的指导,最终将优秀成果作为学术科技作品予以申报和管理。

5、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制化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锻炼才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果,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经济上的考虑,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响应有很大差异,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如社会单位在接纳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学生正当权益的保护、在建立实践基地问题上单位与学校之间所遇到的利害问题。不少学生在外参加勤工俭学或一些有偿性的社会实践,或者部分学生将找工作与实习结合起来,这些都给某些私营、独资企业造成可趁之机,他们利用学生的单纯与找工作的迫切心理,一批批地使用廉价劳动力,并以种种借口搪塞学生,使学生受骗,影响其健康的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因此学校要教育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同时,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5

暑期社会实践,又名“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暑假课余时间根据专业特点、研究方向、兴趣爱好到社会基层进行实践锻炼的见习活动,一般分为高校团委组织的实践团队和大学生个人返乡实践锻炼两种实践方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加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认识不足

大学生作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初衷和内涵十分必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心理预期不足,往往容易打退堂鼓甚至影響整个团队的状态。

(二)实践方案制定不够科学合理

在实践团队根据学校实践主题制定实践方案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选题过大,脱离现实。一些团队的选题大有解决民生问题、寻找经济发展规律等力挽狂澜的魄力,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专业水平有限、时间有限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局面,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二是扎堆热点问题,偏离专业背景。一些团队偏执于找寻社会热点痛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度不高,不仅增加了实践的难度,而且背离了实践的初衷。三是实践活动内容缺乏持续性。每一年各级团委都要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一部分团队只着眼于求新求变,却忽视了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三)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指导培训

高校实践团队的组建方式主要依托校团委、院分团委来具体实施,带队老师的专业背景与学院专业学科背景不一致是十分常见的,这就导致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缺乏专业化指导。加之参与实践锻炼的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受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影响,使社会实践的专业锻炼大打折扣。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的仅仅是自身见识上的提升,而对于专业知识拓展并无积极的作用。可想而知,由于暑期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指导和培训,整支团队在实践中的说服力、实践效果都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实践服务地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踏实、不专业的印象。

二、对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一)转变思路,将暑期社会实践向“深化内涵”方面发展

暑期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磨砺自我的机会,而且还教给大学生怎样运用专业知识展开实际工作。所以,暑期实践亦可与专业、与项目创建相结合,向“深化内涵”方面发展。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寻找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课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展开项目调研、项目论证、项目规划等工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文案或指导意见,结合当地政府、企业,将问题解决。这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实践团队持续地完成阶段性的工作,但是意义非凡。从学生角度看,教给他们的不仅是“学以致用”和“专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教育学生做事情不能走马观花而要鞭辟入里,不能虎头蛇尾而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二)寻求支持,加强专业指导和培训

如前所述,专业教师的指导缺乏往往对整个实践活动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可见社会实践必须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提前做好各项事宜的培训工作,实践活动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在每年校团委发出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前就应开始谋划实践内容,提前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建议。最好能结合专业教师的立项项目进行实践锻炼。

(三)做好宣传,扩大影响力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富有正能量的精神风貌。大部分的实践团队都为当地政府、企业、学校做了大量的志愿服务工作,受到了服务地领导、民众的认可。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个个先锋模范、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正是社会正能量的一次集中体现。这些正能量需要媒体进行报道,这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媒体的报道,能促进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良性循环,推进这项育人工作进一步扎实开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6 15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