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实习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论文范例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4282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实习范文“社会实践报告论文范例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激励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服务社会的过程,更是一个使学生接触社会、检验真知,从而重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2005年2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界定

研究社会实践相关问题,首先需要对社会实践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社会实践在概念上突出了实践的社会性,说明实践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有一定的社会性,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又突出社会的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一员广泛地参与到广阔的大自然改造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通过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参与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1]。其次,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与社会实践并列提及,说明二者是不同的。因此,文中所指的社会实践,均指走出校门,有组织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从中接受教育的活动,不包含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及外在环境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实际活动中,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态度各相迥异,社会环境还未逐步成熟,不论是实践主体的内在动力还是社会环境的外在动力都还有待加强,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1.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致使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不足。目前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虽有部分学生认识比较到位,但存在困惑和矛盾者也不少,而且经常可见。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1)否定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认为社会实践无用,不如学好各门文化知识;(2)形式主义严重,认为社会实践是“面子工程”,必须做但可以应付了事;(3)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存在困惑和怀疑,被动参与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及创造性;(4)功利性强,强制选择性地参加社会实践;(5)眼高手低,在现实实践中遇到困难立即放弃;(6)过于墨守成规,在实践中存在“呆板”和“教条”的现象;(7)持双重参与标准,突出表现在强调“实惠”,用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则采取利己主义的标准。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认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主动性、参与主体意识淡薄、参与面不够广泛、参与动机不纯、定位不切实际、参与角色尚未转变等,这些主观根源性问题影响到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育人功能。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将依然难以脱离“形式化”问题。

2.社会实践环境的外在问题。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比较成熟的社会环境相支持。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外部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不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需要在学校受教育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成长。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持困惑和迷茫的态度,甚至抵抗排斥参与社会活动,这都需学校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另外,部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脱离,使得实践缺乏科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结果打消了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借鉴典型人物、事例,结合专业学习,介入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地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纠正世界观、价值观,解决思想根源性问题。

(2)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细致的专业指导。

社会实践是和校内课堂学习不同的另外一种方式,学生接触的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性活动和工作,面临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和沟通,以及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除了需要思想上的指导外,更需要具体实践的指导及创新思想的鼓励和引导,甚至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主题,如何具体实施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目前多数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在专业实践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学校并没有指定指导教师。学生在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则会逐渐降低。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社会实践还存在政策不明确、缺乏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社会实践过程缺乏监督、监控不力、制度(奖励)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社会实践评价机制问题,当前高校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考核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成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功利化倾向明显,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

(4)社会实践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机制。

(5)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极力支持。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政策实施文件,对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要求不予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划拨不足等,这些问题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从激励理论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主要分为三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中的场动力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的相互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除了考虑高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这一主观因素。根据激励机制的内容,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1.提取诱导因素集合,引发实践主体积极参与的行为。

诱导因素集合是激励机制的首要构成部分。诱导因素就是用于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应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来制定不同的激励因素。大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层次主要为:(1)停留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一较低层次上,表现为没有远大理想、目标和计划,思想自由散漫,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2)处于社会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一中级需要水平,表现为认可参与活动的片面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遇到挫折容易放弃;(3)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较高需要水平,认可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寻求自身长远发展,遇到挫折不易放弃。根据这几种不同的需要,诱导因素应分别从以下方面考虑:(1)针对较低层次的需要,应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激发其更高层次的需要,并适当进行物质激励;(2)针对中级层次需要,应重点进行内在激励,扩大社会实践的成果意义宣传,通过满足其社会需求而调动积极性;(3)针对较高层次需要,则重点进行内在激励,可通过就业、创业等方式增强学生持续参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步提升自身能力,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

2.抓住激励因素,建立行为导向制度。

行为导向制度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在组织中,由诱导因素诱发的个体行为可能会朝向各个方向,即不一定都是指向组织目标的。同时,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一定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这就要求组织在员工中间培养统驭性的主导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制度安排,事先做好计划、协调工作,科学分工,各部门通力配合,保证有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团队工作关系,满足“保健因素”,及时消除学生的“不满情绪”;同时,抓住“激励因素”,社会实践的活动安排尽量考虑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同时辅以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成就感,得到老师和社会的认可,真正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保持长久的工作动力。

3.合理设置目标,建立行为幅度制度。

行为幅度制度是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及奖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在社会实践工作中,首先,在激励手段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感兴趣或效价大的激励手段,比如学生所关注的就业推荐或荣誉奖励、实习经历等;其次,在工作目标的设置上,要注意目标应具体化,阐明目标的社会价值并和个人利益相联系,目标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最后,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目标的设置,这样才能保证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同时需要对实现目标的进程有及时、客观的反馈信息,对目标的实现状况进行即时的掌握和调控。总之,通过目标的合理设置和效价的提高,行为幅度制度可以将个人的努力水平调整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防止一定的激励因素对学生的激励效率的快速下降。

4.规范奖酬制度,建立行为时空制度。

行为时空制度指奖酬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包括特定的外在性奖酬和特定的绩效相关联的时间限制,员工与一定的工作相结合的时间限制,以及有效行为的空间范围。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合理设置、细化奖酬制度,将学生所得的特定外在性奖酬与学生特定的绩效相关联,依照制度进行奖励;并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实行责任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和一定的地点完成一定的工作方可得到有效的奖酬,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奖酬的相对公平,而非绝对值,只有相对公平的奖酬才可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出现不公平现象,就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防止负面效应产生。时空制度可以防止个体的短期行为和地理无限性,从而使所期望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并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发生。

5.正确发挥正负强化作用,建立行为归化制度。

行为归化是指对成员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行为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将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充分发挥正负强化的作用。首先,对于首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政策,建立他们对于实践团队的认可和信任,同时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要施以合理的惩罚措施,避免同样行为错误的再次出现。通过正负强化,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成为符合实践团队风格和习惯的合格成员,达到组织同化,从而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要及时按照处罚制度施以负强化,但要在事前让其知晓相关制度规定。如若违反行为规范和达不到要求的行为实际发生,则在给予适当处罚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教育,提高当事人对行为规范的认识和行为能力,进行再一次的组织同化。最后,强化中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社会实践的成果奖励还需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持和政府的政策、财力支持。

以上五个方面的制度和规定都是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通过高校、社会、政府的各方支持和配合,以及激励制度的有效实施,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完善外在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发挥更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革。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

[2]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1-112.摘 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文章分析了社会实践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和社会实践的外在环境问题,从激励理论的角度,提出了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激励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服务社会的过程,更是一个使学生接触社会、检验真知,从而重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2005年2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界定

研究社会实践相关问题,首先需要对社会实践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社会实践在概念上突出了实践的社会性,说明实践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有一定的社会性,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又突出社会的参与性,强调“学生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一员广泛地参与到广阔的大自然改造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之中,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通过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参与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1]。其次,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与社会实践并列提及,说明二者是不同的。因此,文中所指的社会实践,均指走出校门,有组织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并从中接受教育的活动,不包含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及外在环境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实际活动中,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态度各相迥异,社会环境还未逐步成熟,不论是实践主体的内在动力还是社会环境的外在动力都还有待加强,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1.参与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致使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不足。目前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虽有部分学生认识比较到位,但存在困惑和矛盾者也不少,而且经常可见。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1)否定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认为社会实践无用,不如学好各门文化知识;(2)形式主义严重,认为社会实践是“面子工程”,必须做但可以应付了事;(3)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存在困惑和怀疑,被动参与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及创造性;(4)功利性强,强制选择性地参加社会实践;(5)眼高手低,在现实实践中遇到困难立即放弃;(6)过于墨守成规,在实践中存在“呆板”和“教条”的现象;(7)持双重参与标准,突出表现在强调“实惠”,用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则采取利己主义的标准。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认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主动性、参与主体意识淡薄、参与面不够广泛、参与动机不纯、定位不切实际、参与角色尚未转变等,这些主观根源性问题影响到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育人功能。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就将依然难以脱离“形式化”问题。

2.社会实践环境的外在问题。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比较成熟的社会环境相支持。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外部环境还不够成熟,外部驱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不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需要在学校受教育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成长。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持困惑和迷茫的态度,甚至抵抗排斥参与社会活动,这都需学校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另外,部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脱离,使得实践缺乏科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结果打消了学生再次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借鉴典型人物、事例,结合专业学习,介入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地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纠正世界观、价值观,解决思想根源性问题。

(2)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细致的专业指导。

社会实践是和校内课堂学习不同的另外一种方式,学生接触的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性活动和工作,面临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和沟通,以及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除了需要思想上的指导外,更需要具体实践的指导及创新思想的鼓励和引导,甚至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主题,如何具体实施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等。目前多数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在专业实践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学校并没有指定指导教师。学生在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则会逐渐降低。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社会实践还存在政策不明确、缺乏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社会实践过程缺乏监督、监控不力、制度(奖励)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社会实践评价机制问题,当前高校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实践考核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成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功利化倾向明显,极大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

(4)社会实践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机制。

(5)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极力支持。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政策实施文件,对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要求不予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经费划拨不足等,这些问题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从激励理论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主要分为三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综合型激励理论中的场动力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的相互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构建,除了考虑高校、社会等客观因素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这一主观因素。根据激励机制的内容,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1.提取诱导因素集合,引发实践主体积极参与的行为。

诱导因素集合是激励机制的首要构成部分。诱导因素就是用于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各种奖酬资源,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应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来制定不同的激励因素。大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层次主要为:(1)停留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一较低层次上,表现为没有远大理想、目标和计划,思想自由散漫,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2)处于社会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这一中级需要水平,表现为认可参与活动的片面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缺乏主动性创造性,遇到挫折容易放弃;(3)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较高需要水平,认可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寻求自身长远发展,遇到挫折不易放弃。根据这几种不同的需要,诱导因素应分别从以下方面考虑:(1)针对较低层次的需要,应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激发其更高层次的需要,并适当进行物质激励;(2)针对中级层次需要,应重点进行内在激励,扩大社会实践的成果意义宣传,通过满足其社会需求而调动积极性;(3)针对较高层次需要,则重点进行内在激励,可通过就业、创业等方式增强学生持续参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步提升自身能力,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

2.抓住激励因素,建立行为导向制度。

行为导向制度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在组织中,由诱导因素诱发的个体行为可能会朝向各个方向,即不一定都是指向组织目标的。同时,个人的价值观也不一定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这就要求组织在员工中间培养统驭性的主导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制度安排,事先做好计划、协调工作,科学分工,各部门通力配合,保证有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团队工作关系,满足“保健因素”,及时消除学生的“不满情绪”;同时,抓住“激励因素”,社会实践的活动安排尽量考虑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同时辅以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成就感,得到老师和社会的认可,真正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保持长久的工作动力。

3.合理设置目标,建立行为幅度制度。

行为幅度制度是指对由诱导因素所激发的行为在强度方面的控制规则。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个人行为幅度的控制是通过改变一定的奖酬与一定的绩效之间的关联性及奖酬本身的价值来实现的。在社会实践工作中,首先,在激励手段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感兴趣或效价大的激励手段,比如学生所关注的就业推荐或荣誉奖励、实习经历等;其次,在工作目标的设置上,要注意目标应具体化,阐明目标的社会价值并和个人利益相联系,目标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最后,要让学生一起参与目标的设置,这样才能保证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同时需要对实现目标的进程有及时、客观的反馈信息,对目标的实现状况进行即时的掌握和调控。总之,通过目标的合理设置和效价的提高,行为幅度制度可以将个人的努力水平调整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防止一定的激励因素对学生的激励效率的快速下降。

4.规范奖酬制度,建立行为时空制度。

行为时空制度指奖酬制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规定,包括特定的外在性奖酬和特定的绩效相关联的时间限制,员工与一定的工作相结合的时间限制,以及有效行为的空间范围。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合理设置、细化奖酬制度,将学生所得的特定外在性奖酬与学生特定的绩效相关联,依照制度进行奖励;并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实行责任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和一定的地点完成一定的工作方可得到有效的奖酬,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奖酬的相对公平,而非绝对值,只有相对公平的奖酬才可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出现不公平现象,就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防止负面效应产生。时空制度可以防止个体的短期行为和地理无限性,从而使所期望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并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范围内发生。

5.正确发挥正负强化作用,建立行为归化制度。

行为归化是指对成员进行组织同化和对违反行为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处罚和教育。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将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充分发挥正负强化的作用。首先,对于首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政策,建立他们对于实践团队的认可和信任,同时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要施以合理的惩罚措施,避免同样行为错误的再次出现。通过正负强化,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成为符合实践团队风格和习惯的合格成员,达到组织同化,从而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要及时按照处罚制度施以负强化,但要在事前让其知晓相关制度规定。如若违反行为规范和达不到要求的行为实际发生,则在给予适当处罚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教育,提高当事人对行为规范的认识和行为能力,进行再一次的组织同化。最后,强化中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社会实践的成果奖励还需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持和政府的政策、财力支持。

以上五个方面的制度和规定都是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者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通过高校、社会、政府的各方支持和配合,以及激励制度的有效实施,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内在动力,完善外在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发挥更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报告论文2

我校2015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在全体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在暑假顺利展开,取得了积极成果,现即将进入到最后的总结评比阶段。为了做好今年的这项重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生要取得今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学分和成绩的,每人必须根据今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要求,提交以下材料:

(1)符合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打印稿一份(个人社会实践报告文科学生3000字以上、理工科学生2000字以上;团队社会实践报告6000字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格式和要求分为团队版和个人版,应严格按照模板执行(见附件1、2),团队版由团队负责人将成员姓名、班级、学号、分工及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等情况填写清楚;

(2)参加团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除提交一份团队总社会实践报告(论文)外,每个队员还须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实践心得体会,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

(3)社会实践日志等佐证材料。

2.9月30日前,学生应将以上材料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按学号排序后,并附班级学生名单一份,交到各学院学工办审核;校、院实践队成员可直接由负责人汇总所需材料后提交所在学院学工办;学工办审核汇总后,应及时将评审材料和学生名单转交至指导老师处批改。

3.指导教师在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成绩(尤其是团队)过程中,应积极征求各学院学工办的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中等)、D(及格)、E(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等级的比例一般不应超过40%,不及格的也应严格控制,掌握好标准。

4.10月31日前,各指导老师应将批改完成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登分造册后录入学校成绩管理系统,并将学生成绩登记表交到教务办;同时,要按照2%比例从今年学生所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论文)中推选出优秀作品,在认真指导学生修改后,将电子稿发到__邮箱。

5.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成绩审定表可到校园网或__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法政学院网站通知公告栏中下载。

6.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结题工作的有关注意事项如下:

(1)结题截止时间:2015年9月30日。

(2)结题要求:

①认真填写《__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结题鉴定审批书》(见附件3)。

②结题时须提交注明:“百校联百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果、__师范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成果字样的总结册和调查报告(不少于8000字),调查报告格式和要求参照附件4。

③各个学院学工办应对审批书及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署意见。

(3)审批程序和办法

①在9月30日前,项目负责人应将《__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鉴定结题审批书》、总结册和调查报告各一式2份送交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26幢教学楼二楼西头,联系电话:82298619),同时须将调查报告及审批书电子稿(注明招标项目名称和负责人姓名)发送至信箱。

②10月31日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专家组根据相关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和鉴定,并举行结题答辩会,通知另发。

③评审成绩为优秀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结题;合格的项目,作为一般项目结题;不合格的项目,则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根据评审专家的整改意见进行进一步完善、修改,15日内重新提交结题成果和结题审批书进行再审,如获通过则作为一般项目结题,如仍未通过的,则予以撤项。

④获得结题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在10日内报销所立项目的额定经费,报销票据及规格要求参照学校财务处相关规定执行;

⑤《__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结题鉴定审批书》等可到校园网或__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网站下载。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3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党员人数增多,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在融合的模式上做了具体的探索和尝试。

一、社会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一)社会实践能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效能

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材,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坚强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育人过程中能起到催化作用,强化了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融合“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了学生集体中的核心力量,能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政治核心的效能。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课堂

真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是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所带来的感性认识积累加速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而其平等渗透的教育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正因如此,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为有利的手段,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打上更深的烙印。

在学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园艺学院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队伍和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更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通过实践,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了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社会实践为载体,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学校或学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在学校及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中,我院组织学生党支部协办或主办各类活动,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党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极大体现。此外,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促进社会实践的活动主体多样化,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创造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支持学生自觉组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社会实践的途径和内容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应将校内社会实践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渠道,尤其要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在日常管理中,安排下班党员到各个班级中,深入了解各班具体情况,协助做好班级党、团建设工作;安排学生党员进行志愿服务;开展帮困助学;协助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工作;协助做好文明离校;率先带头到偏远地方实习、就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院结合专业特色,承办茶文化节、花艺文化节、果蔬文化节等具有园艺特色的活动。在校园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都活跃着学生党支部的身影,学生党支部积极承办或组织各大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和参与,这些文化节已成为我院的品牌活动。如:茶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五党支部(茶学专业党员组成)主办;花艺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党员组成)协办;果蔬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一、三、四党支部(园艺专业党员组成)主办;学院团委实践部的“百花园”,也成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工作,锻炼与提高了能力,用劳动与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最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活早已远离“围墙”的模式,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校外社会实践也成为大学生课余的重要生活内容。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应先走一步,在社会实践中起骨干作用,学院党委根据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设立专项实践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等,重视培育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进性意识、学习意识和模范意识,激发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热情。

学院党委十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2006年暑假期间,园艺学院共有138人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院总人数的%。其中三四年级参与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07年,学院共有197人,共11支队伍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校队伍的近11%。参与人数占学院总人数的%,其中三四年级所占比例为%。实践内容丰富多彩,有科技下乡、支教、结合专业实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志愿者服务、受灾调查、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涉及面广。在这些社会实践中,队员们更多的收获是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农民,深入生产过程,将专业理论运用于实际,即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又服务了社会。同时,学院党委也积极鼓励同学们走进第二课堂,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仅在2006年,就申报了34项科技创新课题,为全校之最。

(三)强化社会实践的效果

社会实践报告论文4

二、活动要求:以班级为或以个人为单位,每班至少上交1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三、活动内容如下

1.“喜迎建军90周年”实践活动。2017年8月1日,我们的中国人民迎来建军90周年,开展与部队相关活动,走进,组织参观部队,组织到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

2.“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实践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浙江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广泛学习基本道德规范,通过道德品格实践、道德宣讲、道德评议、道德模范入社区等专题活动,推进形成“守规则、重礼仪、懂感恩、讲诚信、有责任、做好事”的良好道德氛围。同时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道德实践中锤炼品质。

3.“高举团旗跟党走”实践服务活动。以强化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为重点,组织开展寻访老前辈、探寻革命遗迹等历史回顾、记录类活动,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团情、团史研究工作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切实感受建国以来青年人为国家进步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引导中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助力美丽xx建设”实践服务活动。广泛动员中学生,就近就便地深入农村、企业、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围绕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发展等主题,在考察体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自拟题目,主动与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成熟的方案可以向有关部门献言献策,提高青年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可通过开展环保科普宣传、文艺作品展演、社会调查研究、生态文化寻访等活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建设美丽xx、创造美好生活。

5.“青春使命,助力三大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广泛动员中学生、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助力城中村改造、城市管理、平安建设等三大专项志愿行动中去。通过“建功城中村,青春志愿行”、“ 争当安全小卫士,青春护航G20”等为主题,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服务,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安全主题教育讲座进校园等活动。

四、上交形式

电子稿上交:文件名以班级形式上传至政教处“暑期社会实践网盘”( )。文件要求:最后文件以压缩包形式上传,包括(1)社会实践报告word格式(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2)精选图片jpg格式(10张以内),共同打包以班级命名。

附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要求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要求

社会实践报告是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实践成果以及学习研究的全面总结,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每个实践队伍在活动结束以后,必须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1.标题:报告题目应该用简洁、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设副标题。

2.名称:学校及实践队(作者)名称

3.成员:列出实践队负责人及实践队员名单。

4.引言:用文字概括性的描述开展本实践活动的初衷(目的、意义等)。一般在200字左右为宜。

5.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包括活动的过程,效果等,配以像素较高的照片说明等。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6.结束语:主要包括整个活动的成果意义、自我评估、收获、展望等。一般在500字左右。

7.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具有参考意义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

(1)社会实践调研论文。论文的规范格式必须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调查目的或研究背景、调查或研究方法、调查或研究结果、结果分析和建议等)、参考文献、调查问卷附件等。

(2)队员的感受体会文集。

(3)访谈实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6 504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