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实习报告 >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7835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实习范文“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实用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范文1

现代家庭大多已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有些家庭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和纵容,助长了他们的骄奢自大、盲目攀比、自我中心等不良习气。不少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置若罔闻,对社会爱心人士的善举无动于衷,可以说他们的知恩感恩意识是普遍缺乏的。究其根源,他们缺乏感恩的教育,因此,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是当务之急!

二、感恩教育的方法需要多样化

“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心灵上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行动。作为教育者,我们切忌一味地灌输、责备和批评,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人文教育。

1.认知层面教育法

感恩的认知层面教育法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得以肯定。我们可通过故事讲述、唤起记忆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我们祖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训导。而我们懂吗?亲情之间,古有小黄香在严寒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席的事例;今有身居高位的蹲下身,亲手为母亲洗脚的事迹。这些极为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可我们今天为父母做过什么呢?人与人之间,有“结草衔环”报答恩人,“千斤一饭”韩信报答漂母等知恩图报的动人典故。这些故事能让我们想起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吗?学生在日常接受感恩教育时,聆听经典的感恩古训,回味古今名人的感恩故事,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知恩,是否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师长的教诲之恩和朋友的帮助之恩,对他们是否心存感恩。感恩的认知层面教育,让学生学会内省,理解家庭、学校、社会对自己的养育与教育,懂得知恩于心。

2.情感层面教育法

感恩的情感层面教育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让受教育者生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体验。这种体验可通过情境再现、换位思考等途径来实现。例如广东省惠东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每学期都会举行一两次家长会,除进行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外,还进行让学生动手布置教室、给家长一封信、代表发言、带家长到饭堂进餐、带家长宿舍休息等一系列活动。借着家长会这个主题活动,营造温馨亲情的场景,让学生亲自迎接家长的到来,亲自为家长服务等活动,耳濡目染地受到启发,自发地发出知恩报恩之心。情感层面教育连接认知和实践层面教育,在感恩教育的成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实践层面教育法

感恩的实践层面教育法是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实践层面教育法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查阅资料、社会实践、言传身教。教育者要精心设计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良好思想品德。如我校组织学生阅读“感恩”题材的有关书籍,开展主题班会,写心得体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全体同学知道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并落到实践行动中。通过类似的活动,许多学生能够意识到励志勤奋就是对父母、学校、祖国最实在的感恩的方法。感恩的实践层面教育法要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消除那种骄奢自大、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气,将感恩之行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潜移默化,养成习惯,形成美德。

三、感恩教育需要升华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范文2

关键词感恩与幸福 感恩教育活动 成效 体会

一、活动宗旨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做人的最基本修养。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活动过程

感恩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学校成立了感恩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学期初都会召开学院感恩教育动员大会,制定一整套制度文件,并逐年结合工作效果提高工作要求,使得感恩教育工作更加丰满,更加具有创新色彩,也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围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文件制度和具体措施,为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证。

下面,以2012年3月我校“感恩与幸福”主题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为例,做具体活动略览:

我校“感恩与幸福”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宣传阶段、实施阶段、总结表彰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活动依托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贯穿于感恩教育活动的始终。

(一)宣传阶段(时间:3月20日—3月30日):以“感恩与幸福”主题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为主体,配合条幅标语、海报宣传、广播宣传等形式开展。

学年第一学期“感恩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暨《孝心不能等待》读书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即对上一学期的感恩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还特邀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孝心不能等待》的作者何庆良博士出席仪式。

2.以“感恩父母”为主题悬挂感恩主题条幅;团委编写《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在校园宣传栏及班级内张贴;张贴“感恩父母”主题宣传海报,广播站开展“感恩父母”主题系列宣传活动,营造校园感恩氛围。

(二)实施阶段(时间:4月1日—6月30日):围绕“感恩与幸福”这一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使大学生懂得要对父母感恩。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

1.举行《孝心不能等待》赠书仪式。本学期学校出资订购了4500册《孝心不能等待》,免费赠送给全院师生阅读,意在借用读书学习这种传统形式,使全体师生懂得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开展《孝心不能等待》读书感悟与分享活动。学生以班会、主题报告会、党团学培训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教师以每周例会形式开展;机关行政人员以每月培训会形式开展。

3.开展《父母的笑容》摄影绘画比赛。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观察父母随时间的推移在容貌上发生的变化,并用摄影、绘画的形式将父母现在的容貌记录下来。用父母容貌的变化,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以此紧扣“感恩与幸福”的主题。

4.开展“一封家书”主题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学生以《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

5.开展“感恩父母三个一”爱心活动。即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赠送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

6.开展《孝心不能等待》感人篇章诵读会。组织学生对《孝心不能等待》一书精彩的篇章进行咏诵。如“妈妈的手”、“给妈妈送行”等,真情实感的咏诵,触动了每一位在场学子。

(三)总结表彰阶段(时间:7月初)。

1.收集本学期“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的影像资料,制作总结宣传片;

2.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十佳感恩学生”,并将感恩事迹以报告会、主题团会等形式进行宣传;

3.召开本学期“感恩教育”总结表彰大会。

三、活动成效

我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从2006年开始,已经历时6届教育影响学生近10000人。回首6年来的活动,每年都有创新,但始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人,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主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在涵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不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在高校中开展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弘扬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有利于塑造和谐的文化环境,有利于营造安定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组织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极大的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三)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例如学校成立了爱心基金,每年都会资助励志成才的学生;学校各级学生组织成立志愿者团队,服务于社会等等。这对于营造感恩社会文化、优化社会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体会

开展感恩教育工作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在思考,在研究,付出了很多努力。回望历年的感恩教育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感恩教育,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与由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时俱进,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第二,注重感恩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客观性,对感恩教育工作经常进行及时地、实事求是地总结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善以后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入情入理。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范文3

[关键词]感恩;德育;特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30-03[ZW(N]

[作者简介]梁伟雄(1977―),男,广东高要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劬劳小学教师,中级教师。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在《诗经》中,“劬劳”一词蕴藉千古孝思,特指父母养育儿女的劳累,诗歌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孝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这种美德,正是广州市石溪劬劳小学的文化之根。在过去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里,劬劳小学默默传承着感恩的传统精神,并将感恩作为德育主线。

立足于当下学校特色发展的大环境,劬劳小学在实践探索中构建了“3+1”感恩德育理论体系,即以“环境熏陶”“课程渗透”“体验认知”为德育途径,促进学生“习惯养成”。我们让学生在“知恩、报恩、施恩”的感悟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此,本文结合劬劳小学“感恩德育”的研究和实践,浅谈学校德育的特色发展。

一、感恩德育的内涵解读[HTSS]

石溪劬劳小学是香港恒生银行永久名誉董事长何善衡先生,为纪念慈母刘太夫人养育之恩,于1937年捐资10万两白银创立的学校。据记载,何善衡先生因在外创业事业有成,万分感念慈母的养育之恩,但却深恩未报而慈母见背,遂捐建劬劳小学,以此回馈家乡父老,缅怀母亲。

石溪劬劳小学因慈孝而得名,亦因感恩而立校。感恩之于我校师生,是创办者的拳拳孝心,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德育之魂。纵观当今社会,人们感恩意识普遍较为薄弱,部分人或享受大自然馈赠之余肆意破坏环境,或面对父母之恩却冷漠回应,或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基于此,我们立足小学教育的本质,以德育为重,让“感恩”从小学生开始,并由校园向外扩散。

然而,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感恩精神?我们反复思索着这个问题。上溯古代儒家文化,劝人感恩的经典著作比比皆是,如《朱子治家格言》深刻诠释了对“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见,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淳朴的民风。延至当下,我校认为,“感恩德育”应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延续何善衡先生的精神,并赋予更深层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先人、家人、朋友、大自然之“恩”,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感恩善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感恩润泽师生心灵,“知恩、施恩、报恩”之情将在劬劳小学里蔚然成风。

二、感恩德育的特色实践[HTSS]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感恩和懂得为善是做人之根本,亦是品行端正的重要体现。何善衡先生的慈孝精神在石溪劬劳小学里代代相传,成为历届师生秉承的优良品德。为了让感恩之情义永续不朽,我校在现代德育工作中继续渗透感恩精神,我们抱以教育者的赤诚之心,涵养学生以最质朴的情感立身处世,使学生的个人品格素养得到提升,行为习惯得到美化,学会“知恩、报恩、施恩”。

如今,在石溪劬劳小学里,学生爱惜公物、爱老师、爱父母,毕业之后,他们为老师送上感谢信。感恩已成为我校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正茁壮成长。

我校学生的真情流露,正是源于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我们在实践中摒弃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模式化德育活动,让“感恩”见于校园各处、见于课程实施、见于丰富多彩的家庭互动中,从而形成以环境熏陶、课程渗透、体验认知为手段,以“习惯养成”为成果的“3+1”德育模式。于是,我校将“感恩德育”外化为一种学校精神,并逐步推进特色实践探索:

环境熏陶:围绕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德育因子,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何善衡先生的慈孝品德。

课程渗透:围绕“课堂为德育主阵地”的理念,将学生置身于校本课程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对感恩的理解。

体验认知:围绕“德育生活化”的核心主题,使学生在活动体验、语言交流、思想意识交流的过程中认知“知恩、报恩、施恩”的道理。

我校认为,要在未来的社会中赢得竞争,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通过系列感恩举措,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习惯养成”中快乐地享受学习、体验生活,感受父母的亲情、老师的恩情、同学的友情,对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当感恩从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行动转化为习惯,从习惯转化为品质,即为一种境界。

(一)营造感恩环境氛围,熏陶师生心灵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育人的隐性载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寓环境熏陶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溪劬劳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校内文化景观丰富,是学校感恩精神的具体呈现。

走进学校,但见南边是修德楼,北边为明德楼,南北楼与校园中轴线上的慈孝牌坊、纪念亭、慈惠堂等文物建筑相映成趣。那带有岁月印记的慈孝牌坊,红墙绿瓦,古香古色;慈惠楼自办学之初便已存在,几经重建修缮后现已变成学校的图书馆。这一景一物,仿若一部书,师生每天与“书”对话,感恩生活的美好。

当然,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师生共同创造的人文环境。在劬劳小学的校园里,有师生共同创造的感恩主题黑板报,有学生贴在宣传栏上的谢师卡,有展示栏上学生创作的感恩手抄报作品……处处渗透着以感恩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凝聚了师生的智慧,激发了每颗心灵对学校的感恩之情。

(二)深化校本课程开发,渗透感恩主题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并应用于教学计划中,有助于学校开创德育教育新局面。我校德育课程以感恩为主题,把关心父母、尊敬老师、尊重和帮助他人作为美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并由此开展了广东省级课题“构建‘感恩德育’模式,培育‘新三好’学生校本德育研究”,以科研引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德育课程的“两个转变”。

1.从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转变

以往我校的德育课程各部分或各年级渗透的感恩元素都呈静态,彼此间缺乏内在联系,使得“感恩德育”缺乏活力,为此,我校创造性地开发了校本课程,使课程内容呈现动态综合性和递进性,实现向动态结构的转变:其一,动态综合性体现在结合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范围,有序融入感恩内容;其二,递进性体现在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逻辑和品德发展规律去综合设计课程。

在具体实践中,我校以“感恩德育”为契机,把何善衡先生一生艰苦创业、乐善好施、造福乡梓等事迹,编成《感恩教育》读本。该读本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特点,课程设计由浅入深,读本分上、中、下篇内容,上篇以了解校史、创办人,感恩学校、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校工为主;中篇以何善衡先生的故事引入感恩父母的内容;下篇以感恩社会为主。此套教材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感恩认知,拥有善良、宽容、担当之心,懂得“知恩”“报恩”与“施恩”。

2.从重理轻情向知情交融转变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要打破“重理轻情”思想的禁锢,这是我校师生的统一认识。我们在各学科校本课程教学中渗透感恩元素,通过对学科内容进行引申,使课程内容紧扣学生现实生活,让“感恩德育”上升到“知情交融”的层面。

对此,我校深入挖掘各学科教材,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和拓展感恩元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对于数学课,我们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知道每天吃的大米需要多少人力、工作量,体会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对于音乐课,我们对课本里有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的歌曲进行分类,并组成蓝本,分年级长期使用;对于语文课,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好文章,朗诵感恩诗词,背诵名言警句;对于心理健康课,我们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该如何进行调解,让学生以感恩之心豁达应对困难。

(三)开展多元体验活动,提升感恩认知

依托感恩体验活动,能使学校德育质量得到升华。当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学校、爱自然之时,便是实践体验的价值所在。我校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从单纯的校园、家庭步入广阔的社会,这些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活动主题,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1.以生活为基础,用爱感化学生。我校梳理思品教材发现,感恩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品德教学中,沿着一条纵向的线轴,即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不断加深。对此,我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时,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择主题内容,让学生积极体验生活。如学校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三项感恩作业: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用一天时间为父母分担家务。学校还以“爱己、善行、立志”为主题,以“感受爱(感知,道德认知),感激爱(感动,改变的力量),回报爱(感恩,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为教育模式,开展系列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融乐趣入活动,多元渗透感恩。“感恩德育”必须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礼知情,从中感悟与学会“恩”与“爱”。我校安排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将乐趣蕴含于其中,如倡议全校学生回家收集温馨照片、讲述一件与亲人之间的关爱故事、写感恩信等。这些“寻找身边的爱”系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体验过程。为了不断创新“感恩德育”的活动载体,我校还结合德育和诗歌教育,开展收集感恩诗词、吟诵感恩诗词、绘制感恩图画、撰写感恩诗歌等活动,定期在学校感恩展板展示;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意义深刻的入队仪式,学校邀请一年级的家长参与入队仪式,让家长亲手为自己的孩子系上红领巾并为他们送上入队礼,与此同时,学生献给父母一份感谢礼和一句感谢的话。

3.借家校搭平台,升华感恩之情。德育工作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相互配合。我校在“感恩德育”活动启动阶段,向家长和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与家庭和社区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不断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如开展“我为学校做点事”“我为班级做点事”“我为他人做点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召开“家校共话感恩”座谈会,举行“感恩自然,认养小树苗”行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理知行。如此,我们把校内的德育向家庭、社会辐射,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从“报恩”到“施恩”,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环境熏陶、课程渗透、体验认知三种方式的作用下,我校“感恩德育”自成一体,最终使得学生“习惯养成”,彰显德育成效。“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一书中如是描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我校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养成感恩之心,他们用一句句感恩的话、一颗颗爱心汇聚成学校的独有风景。

游走于校园内,即可发现感恩已内化成一种精神和信念,渗透在学生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举止上,如学生每天自觉打扫校园落叶,有的还拿工具到苗圃除草,从未叫苦叫累,他们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的关心,正是感恩的最好体现。

此外,为总结学生的习惯养成成效,我校还不断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制定了《石溪劬劳小学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建立“三好生”“文明生”评比制度,并在少先队特色争章活动中设置校本“感恩章”,从学生的“形态”和“行为”出发关注德育成果。

综上所述,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石溪劬劳小学传承先人精神,以感恩作为德育的主线,多元开拓德育模式,使感恩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人格资本,长此以往,学校德育将焕发主动性和特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6 197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