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的论文实用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实习范文“社会实践的论文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社会实践的论文1
我国的文化国情是注重整体价值,讲究伦理道德,追求理想信念。这种文化底蕴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实践体系,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成为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理想信念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在我们党的发展、执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的大党,领导着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面临着经济、信息全球化和剧烈的国际竞争;面临着科教、文化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社会发展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因而,需要赋予理想信念以时代特征,团结、武装全党,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民族凝聚力,面向世界竞争,主导社会发展。
一、“三个代表”思想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赋予理想信念以时代特征
随着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显示其巨大的导向、凝聚作用。
“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对社会发展的趋向作出了合乎规律的判断,重申了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继承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谋利益、求解放的阶级本性。因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所指示的发展方向、目标,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致的。同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赋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新的时代特征。
首先,“三个代表”思想,强调了先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反映了当代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作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和目标,提到全党面前,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能够正确把握时代主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这一思想,丰富了我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即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制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和发达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仅仅把共产主义理想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特别是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不仅与我们所进行的改革相矛盾(即当前我们允许、支持私有制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形成,而且也容易使共产主义理想因为缺乏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支撑而显得空泛而遥远,也不利于共产主义理想的巩固。因而,强调发展生产力,把它作为共产党的任务和目标,就使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现实的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三个代表”思想,把生产力发展与文化发展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提出来,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文化热潮的兴起相契合,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特点。“冷战”结束后,全世界出现了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与经济竞争同时并起的是文化热潮。文化热潮的出现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和文化是协调发展的“两个轮子”,犹如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的道理一样,世界的发展不可能只是经济的单方面发展。所以,“三个代表”思想,在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强调文化的发展。这样,这一思想回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向,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开放性特征,指导我们面向世界、走向世界。
最后,“三个代表”思想,强调了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超越性特征。生产力和文化都有传统和现代、先进和落后之分。共产党所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种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既是传统生产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先进性就是发展性、创造性。而发展性、创造性既是国际范围内激烈竞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同时,先进性是没有止境的,先进性只有表现为发展性、创造性才能实现;否则,先进就会变成落后、保守。因而,“三个代表”思想强调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表明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强调发展、创造,不断实现对社会、对自身的超越,并始终朝着远大的发展目标前进。
二、“三个代表”思想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明确了理想信念的现代指向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科学化,科学社会化,即社会的一切领域都纳入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范围,科学技术也渗透到一切社会领域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最集中表现在生产力和经济上。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既是建立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又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其价值。过去,它唤醒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鼓舞、凝聚广大工人和人民群众,使工人阶级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由被统治阶级变为统治阶级,实现了既是阶级的、也是人类的巨大价值。当中国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在国内消灭了剥削阶级之后,共产党应当主要通过研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如果不在认识上、目标上实现这种转变,我们就会固守过去的观念,不重视、甚至忽视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或者把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仅仅看作是具体业务问题、手段问题,而不是作为新时期的政治问题、目标问题来对待。这种思想,既不符合新时期的规律性,也不可能实现现代社会的价值。如同在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要遵循革命战争的规律,才能实现革命的价值一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必须遵循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现代经济和文化的价值。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观点,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不仅把共产党的执政和建设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还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发展现代文化,作为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共产党既要遵循现代社会的科学性、规律性,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文化的价值,这是摆在全党面前艰巨的历史使命。如果这一历史使命不能有效实现,我们面向国际竞争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空话。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特别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而努力。或者直接投入推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的发展过程,起模范带头作用,或者为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思想、物质条件,这是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因此,“三个代表”思想,丰富、充实了理想信念的新内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形成和坚定。同时,也为共产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加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想、作风、队伍、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好,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也好,其显著特征是实践性。它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只有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社会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理想信念也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想信念,如果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它就会失去其科学性与价值,成为空洞抽象的教条和没有作用的概念。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曾经多次危害过党的事业,我们也曾经多次纠正教条主义的错误。发生剧变,也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政治装饰品”,以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直接相关。当前,在党内和我国社会中,教条主义倾向依然存在,其表现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在口头上,在公开场合,宣称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向往共产主义;但在行动上,在私下里却干着、的勾当。这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谋私手段的行为,是新形势下一种恶劣的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它不仅给党的形象造成损害,而且直接影响党员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党的信任。二是有些党员面临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敢大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和解决,不愿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发展,或者讲理论头头是道,面对实际问题却无能为力;或者回避新矛盾、新问题,消极等待上级指示。这种怕犯错误,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必将使一些单位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越积越多,从而导致发展缓慢、贻误时机。“三个代表”思想,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的最大实际,明确了每个共产党员应当遵循的准则,因而,既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的指针,也是我们反对腐败、克服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突出了理想信念的中心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形成和多种分配制度的实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规模与范围的扩大,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相互激荡;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出现,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呈现出纷繁复杂、多样多变的特点。这种特点,既与我国社会的转折发展有关,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特征。
过去,我国社会的理想信念是相对单一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居于社会主导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的全局性错误,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受到巨大冲击,剧变更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面临严峻挑战,加上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受新的环境、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理想信念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一是一些人迷恋金钱、沉溺享乐,忽视甚至否定理论的指导和精神的作用,陷于商品拜物教;二是一些人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由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所形成的地位、利益上的差距,不善于或不愿意正视与正确对待,自发而盲目地陷于相信命运、封建迷信和宗教的境地。这种倾向,在我国社会中仍有扩展的趋势。这些信仰,虽然有其产生的现实条件,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压制、禁止,但这些信仰的发展,特别是其向党内的侵袭,必定会影响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那些认为只有物质、金钱是实在有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空的、不起作用的“无用论”思想;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只能解决政治问题、阶级斗争问题,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过时论”观点;那些认为社会主义前途渺茫,马克思主义能否坚持下去的“怀疑论”倾向,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坚定,并走向相信金钱、迷信和宗教,甚至会出现背离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人群的自发集结,形成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治势力,“”组织就是突出一例。
面对如此多样、复杂的信念倾向和信仰危机,中国共产党既没有采取放任不管,回避矛盾的态度,也没有运用过去群众运动的大批判方式,而是本着相信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精神,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采取“三讲”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高屋建瓴地进行正面引导,已经和正在对社会的理想信念发挥主导作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强调了要相信和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强调要发展现代经济,这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唯物的正确导向,与非科学的、唯心的信仰划清了界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强调了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和现代性,强调了现代文明和现代精神风貌,从而与迷信、偏见和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划清了界限。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包括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内容,也包括了发展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的内容。因此,“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最能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相信和接受的思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全党和我国社会理想信念的中心内容,我们就能有效地统一全党,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我们就能有效团结人民,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就能有效地以“三个代表”思想为主导,引导、感化、影响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追求,使之朝向我国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和大目标,从而使主导性成为多样性基础上的主导性,使多样性成为主导性指导下的多样性。这样既可避免过去曾经在理想信念上“一刀切”、“一律化”的简单方式,也可防止各种错误的理想信念淹没、冲击乃至取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理想信念。为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充分发挥它在理想信念上的主导作用。
四、“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的统一,深化了理想信念的现代功能
“三个代表”思想,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凝聚作用,而且对人的发展具有新功能。“三个代表”思想的社会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作用显示出来。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三个代表”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理想信念,其社会作用的发挥已不同于过去时代,那么,它作用于人的发展也会具有新的特点。
要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个人的准则和信念,在当前,就必须崇尚科学,向往文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力求发展,服务人民。这是“三个代表”对人的发展的现代指向,也是时代对党员和群众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即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学习科学,追求文明,创造知识和财富,对个人来说,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必须具备的生存、竞争条件。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把每个人都推向了发展的大舞台,我们再不能指望像过去时代那样,凭经验、体力、关系来求发展,而只能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创造,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提高,从而在竞争中发展自己。超级秘书网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2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党员人数增多,如何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将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在融合的模式上做了具体的探索和尝试。
一、社会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一)社会实践能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效能
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材,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坚强保证。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育人过程中能起到催化作用,强化了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融合“实践育人”的新理念。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参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了学生集体中的核心力量,能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政治核心的效能。
(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课堂
真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是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所带来的感性认识积累加速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而其平等渗透的教育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正因如此,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为有利的手段,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打上更深的烙印。
在学校团委和学院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园艺学院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队伍和人数越来越多,学生党员更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通过实践,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了党性修养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社会实践为载体,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学校或学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机会、舞台和方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进行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在学校及学院举办的重大活动中,我院组织学生党支部协办或主办各类活动,要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党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极大体现。此外,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努力促进社会实践的活动主体多样化,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创造一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氛围,支持学生自觉组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开展社会实践的途径和内容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应将校内社会实践应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渠道,尤其要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在日常管理中,安排下班党员到各个班级中,深入了解各班具体情况,协助做好班级党、团建设工作;安排学生党员进行志愿服务;开展帮困助学;协助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登记等工作;协助做好文明离校;率先带头到偏远地方实习、就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院结合专业特色,承办茶文化节、花艺文化节、果蔬文化节等具有园艺特色的活动。在校园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都活跃着学生党支部的身影,学生党支部积极承办或组织各大文化节的主要活动,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和参与,这些文化节已成为我院的品牌活动。如:茶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五党支部(茶学专业党员组成)主办;花艺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党员组成)协办;果蔬文化节由本科生第一、三、四党支部(园艺专业党员组成)主办;学院团委实践部的“百花园”,也成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工作,锻炼与提高了能力,用劳动与工作为同学们提供服务,最终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活早已远离“围墙”的模式,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校外社会实践也成为大学生课余的重要生活内容。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应先走一步,在社会实践中起骨干作用,学院党委根据学生党建工作的需要设立专项实践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等,重视培育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进性意识、学习意识和模范意识,激发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热情。
学院党委十分重视校外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2006年暑假期间,园艺学院共有138人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院总人数的%。其中三四年级参与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07年,学院共有197人,共11支队伍参与社会实践或“三下乡”活动,占学校队伍的近11%。参与人数占学院总人数的%,其中三四年级所占比例为%。实践内容丰富多彩,有科技下乡、支教、结合专业实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志愿者服务、受灾调查、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专业,涉及面广。在这些社会实践中,队员们更多的收获是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农民,深入生产过程,将专业理论运用于实际,即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又服务了社会。同时,学院党委也积极鼓励同学们走进第二课堂,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仅在2006年,就申报了34项科技创新课题,为全校之最。
(三)强化社会实践的效果
社会实践的论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运行
作者简介:杨高(1967-),男,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研究”(编号:CJS11—054;主持人:扬高)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28-02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帮助学生了解和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1]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三)以多元化考核体系取代现行一般考试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三部分构成进行综合评定。如下表:
(四)安全保障措施。学校应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制度》,教师要着重抓好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工作,尤其需要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指南》手册并发放到各组成员手中。手册需包含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住宿安全、实践现场安全、卫生疾病安全、防范滋扰安全、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论文4
[关键词]高校 文科课程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冯莉(1978- ),女,甘肃陇西人,榆林学院教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陕西 榆林 719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56-03
当前,我国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教学中都存在着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与现象,然而,社会形势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强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目前,国内对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大多集中于实践性总结而鲜有理论性分析,其结论往往缺乏一定的普适性。本文将就文科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的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推动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文科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在合理性
文科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在合理性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逻辑起点。
1.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是在文科课堂教学上接受的还只是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教育,尽管这一部分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人才的培养及其健康成长最终要在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2.这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要求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文科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真理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实践教学环节肩负重任。同时,借助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与认识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技能,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优秀人才。
3.这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的快速进步、经济生活的多元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必然要求高素质人才是既具备渊博的知识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近年来,人才市场不仅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考试成绩,且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背多分”与“高分低能”式的毕业生已经没有了需求市场。而知识面广、文理兼通、适应性强、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则在社会上广受欢迎。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这种需求转变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4.这是文科课程教学的特点。人文学科知识来源于知识创造者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独特经历,来源于现实生活。它包含着一定的行动需求,需要人们去理解、去行动、去实践,通过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来内化知识。因此,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内化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的国内高校中,尽管文科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时展的紧迫性、学科教学的内在需求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现状却不尽人意,普遍存有如下问题:一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我国,重视纯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视实际的操作技能为“奇技淫巧”,并嗤之以鼻,这是长期影响国民教育的传统观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文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忽视。二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对文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上随意性强;在实践教学的监督评价机制上建设滞后甚至缺失;在设施设备方面管理混乱,流失损坏现象突出;在经费支持上严重不足,收支不清;等等。三是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流于形式。大多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实施模式上单一呆板,在实施过程上应付了事。四是实践教学成效甚微。以上诸多因素最终导致多数高校的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学生难以从实践教学中提高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从中真正得到锻炼。可见,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还影响到毕业生未来生活境况与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设置的文科课程众多。各门课程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总的来看,以研究内容和教学目的为标准,众多的文科课程大致可分为思想教育性课程、思维训练性课程、操作应用性课程、社会研究性课程四大类。其中,思想教育性课程研究的是人在思想道德方面发展的规律,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思维训练性课程主要研究人的思维活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思维规律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操作应用性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各种知识理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将之运用于社会实际,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能力。社会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这种划分意味着不同类别文科课程的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式与措施上存在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本文中的文科课程教学实践主要指把理论知识形态存在的主观思想观念联系于客观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形式,其实质在于以一种感性的活动形式运用理论知识,进而在运用中深化理论知识。故此,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开展必须依赖人的各种感性认识形式,并表现为各种感性活动。人有眼、耳、口、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形式。与此相应,文科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必要充分调动人的上述感官,并以几类感觉形式把理论知识与客观的物质世界联系起来。
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可设计为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几类基本模式。其中,视觉模式可以有参观、实地考察、影音资料观看等形式;听觉模式可以有访谈、倾听等形式;味觉模式有鼻闻和口尝等形式;触觉模式有身触与手摸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时,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四类感觉形式的区分仅仅是相对的,不可能被单独地运用,而常常是复合性地运用,只不过某种形式占主导而已。例如,参观考察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视觉为主而以听觉和触觉为辅,访谈与倾听形式的实践活动则以听觉为主而以视觉为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
根据高校文科课程性质的划分与课程目标,本文认为在展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地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思想教育性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在当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教育性课程主要包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公共课程,也包括如伦理学、美学等专业性课程。由于该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觉悟,最终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其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主题性的讨论、辩论与演讲。这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进行资料查阅、搜集与分析概括能力,又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声情并茂的论辩与演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听觉性的感性认识,对其服之以理,动之以情。二是影音资料展播。影音资料借助于现代化的设备与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内,通过对课堂之外的声音与画面的展示和再现而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与震撼,充分调动其情感,增强其感性认识,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实地参观与调研。这主要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深入社会生活实际,通过身临其境与耳闻目睹,以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更深刻地受教育的目的。四是现实模拟。现实模拟是在课内或课外以现有理论知识为依据,将之模仿式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模仿活动中进一步验证和深化理论知识,并使自身受到教育。五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导学生在课外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活动,这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2.思维训练性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思维训练性课程主要研究人的思维活动规律,通过对思维规律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如哲学、逻辑学之类的课程。因此,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逻辑概括与抽象能力。一般而言,此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专题讨论与辩论活动。这要求学生以某问题为核心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逻辑清楚地展现出来。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快速反应、语言表达等能力。二是案例性实践。该实践形式的突出优点是能够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在近乎亲身体验式的活动场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实战中训练其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3.操作应用性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操作应用性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各种知识理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将之运用于社会实际,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能力。该类课程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应用性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均属此类,具体涉及法学专业、管理专业、新闻传播专业、旅游专业、经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师范教育专业、语言学专业等。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小组项目活动。教师设计相关的具体活动场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以项目的形式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二是课堂实验。在课堂教学中以现代仪器设备为技术手段,对专业知识理论进行检测与验证,以便深刻巩固理论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部分文科课程也需要开设相应的实验课,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运营管理、心理分析与咨询等课程。三是见习试做与实习实训。让学习者自己动手尝试性地进行操作与练习,即亲自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见习试做与实习实训不仅对师范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适用,而且也适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其他课程。四是现身说法与经验交流。即邀请对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士讲述经验得失,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与启示,让学生从与讲述者的交流中获得感性认识,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五是体验性活动。这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某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这种实践方式较适于语言类课程和艺术专业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4.社会研究性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社会研究性课程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正确的认识,或者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为此,该类课程实践教学既要从社会发展实际中发现和总结新的内在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深入理解和巩固已有理论知识。此类课程如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一是社会调查。学生在亲身展开社会调查的过程中,直接面对人民大众,深入日常生活,观察社会现象,从多角度看待、分析社会现象,有利于其更全面地认识社会,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是参观了解。以教育学为例,其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育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学生善于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仪式、师生活动等。所以,教育学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课堂观察、体会的方式,从旁听者的角度理解其教学理念、策略与教学文化。三是考察考证。考证方法侧重于课堂之外的“证”,通过亲临现场并亲手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的实践活动。例如,历史学的实践教学需要对历史遗迹或遗物进行考察与考证以检验或证明相关史料的真实性,并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辨别能力和对史实的考证能力。考察方法侧重于“察”,通过直接观察感悟具体的社会现象与事件。对政治学类课程而言,考察方法就是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理论去现场或实地观察某种政治活动或某类政治现象,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政治现象,或者从政治活动与现象中进一步研究和发现新的内在规律,得出新的理论知识。四是资料查阅与搜集。对于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内容的学科与课程来说,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都常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课程教学必须贴近社会。而这种贴近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时指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理论为基础,对社会中的热点现象与问题进行资料查阅与搜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全面掌握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来巩固其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例如,对于新出现的政治现象、社会问题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介充分搜集并了解相关信息及评论,通过纵向与横向(即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分析思考后,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实现对社会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升华的目的。
社会实践报告论文5
我校2015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在全体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在暑假顺利展开,取得了积极成果,现即将进入到最后的总结评比阶段。为了做好今年的这项重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生要取得今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学分和成绩的,每人必须根据今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要求,提交以下材料:
(1)符合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打印稿一份(个人社会实践报告文科学生3000字以上、理工科学生2000字以上;团队社会实践报告6000字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格式和要求分为团队版和个人版,应严格按照模板执行(见附件1、2),团队版由团队负责人将成员姓名、班级、学号、分工及完成社会实践任务等情况填写清楚;
(2)参加团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除提交一份团队总社会实践报告(论文)外,每个队员还须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实践心得体会,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
(3)社会实践日志等佐证材料。
2.9月30日前,学生应将以上材料以班级为单位由学习委员按学号排序后,并附班级学生名单一份,交到各学院学工办审核;校、院实践队成员可直接由负责人汇总所需材料后提交所在学院学工办;学工办审核汇总后,应及时将评审材料和学生名单转交至指导老师处批改。
3.指导教师在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成绩(尤其是团队)过程中,应积极征求各学院学工办的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中等)、D(及格)、E(不及格)五个等级,优秀等级的比例一般不应超过40%,不及格的也应严格控制,掌握好标准。
4.10月31日前,各指导老师应将批改完成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登分造册后录入学校成绩管理系统,并将学生成绩登记表交到教务办;同时,要按照2%比例从今年学生所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论文)中推选出优秀作品,在认真指导学生修改后,将电子稿发到__邮箱。
5.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成绩审定表可到校园网或__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法政学院网站通知公告栏中下载。
6.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结题工作的有关注意事项如下:
(1)结题截止时间:2015年9月30日。
(2)结题要求:
①认真填写《__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结题鉴定审批书》(见附件3)。
②结题时须提交注明:“百校联百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果、__师范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成果字样的总结册和调查报告(不少于8000字),调查报告格式和要求参照附件4。
③各个学院学工办应对审批书及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署意见。
(3)审批程序和办法
①在9月30日前,项目负责人应将《__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鉴定结题审批书》、总结册和调查报告各一式2份送交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办(26幢教学楼二楼西头,联系电话:82298619),同时须将调查报告及审批书电子稿(注明招标项目名称和负责人姓名)发送至信箱。
②10月31日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专家组根据相关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和鉴定,并举行结题答辩会,通知另发。
③评审成绩为优秀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结题;合格的项目,作为一般项目结题;不合格的项目,则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根据评审专家的整改意见进行进一步完善、修改,15日内重新提交结题成果和结题审批书进行再审,如获通过则作为一般项目结题,如仍未通过的,则予以撤项。
④获得结题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在10日内报销所立项目的额定经费,报销票据及规格要求参照学校财务处相关规定执行;
⑤《__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招标项目结题鉴定审批书》等可到校园网或__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网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