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0261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出师表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表”的文体常识,积累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朗读,理解句意,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治国主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3、领会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品味谏言的语言特点:谨言善谏,情辞恳切。

5、感受作者对蜀汉的忠诚和崇高的人格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理解本文寓情于议(理)、寓情于叙(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作者三条建议的核心;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写作背景、作者作品常识及“表”的文体常识,朗读课文,译读课文1—5段。

第二教时——译读课文6—9段、背诵全文。

第三教时——概括课文内容,探究课文内容,链接中考。

教学设想:编印学案指导学习;制作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略。

第二教时:略。

第三教时。

一、检查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二、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一)(1—5)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二)(6—7)追述往事,表达真挚情感和坚定决心——“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三)(7—8)归结责任,临表拜别。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一)第一段。

1、内容概括:作者提出三条建议的目的各是什么?

2、内容思考:(1)开篇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一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建议的核心是哪条?为什么?

(4)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二)第二段。

1、内容概括:(1)概括文中6、7段涉及刘备和诸葛亮的事件有哪些?。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句话中的“此”指哪两件事?

2、内容思考(1)怎样理解诸葛亮自述本志和志趣这段的内容?

(2)追忆白帝城托孤(临崩寄大事)的作用是什么?

(三)第三段。

1、内容概括:作者对自己、贤臣和陛下各自归结的责任是什么?

(四)全文探究。

1、你从文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2、文中13次提到“先帝”有何用意?

四、赏读品味,总结全文。

1、领会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2、品味谏言的语言特点:谨言善谏,情辞恳切。

3、总结课文。

五、练习。

1、链接中考。

2、课外练习。(1)完成《基础训练》上的本课练习。

(2)课外练笔: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短文。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1.能梳理和积累本文中丰富的文言词汇和重要语句。

2.能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能分析和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对表达内容和思想情感的作用。

4.能鉴赏本文语言率直质朴,感情恳切忠贞的特色。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学习重点,欣赏美点,领会情感是难点。

语言方面在前面已解决,积累放于课后,阅读理解重在多读多体会多欣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感知,探究主题: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由朗读陆游《书愤》一诗,找出对《出师表》评价句,让学生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导入。。朗读和思考。

介绍诸葛亮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梳理内容,体会条分缕析的写法。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并帮助归纳。进一步阅读梳理,归纳,自由发言。

明确写作意图。

4深入探究:(1)开头从论述国内外严峻的形势入手有何用意?(2)你认为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的三项建议在当今社会有没有价值?(3)诸葛亮在说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时先向刘禅叙述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之事有何作用?(4)本表是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可是其中却满是嘱咐、词意恳切,语重心长。你能揣摩出诸葛亮的内心所想吗?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二、欣赏美点,领悟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课文表达以及语言特色说说《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诸葛亮,身处那种境地,你会怎样做怎样想?思考,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课后学习:

1. 整理词汇和语句加以积累。

2.背诵经典片段。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教学目标1、2。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

2、历史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摘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二、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3、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学习1-2节。

1、朗读语段,根据课下注解自译课文。

2、分段质疑(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

明确学生可能质疑的词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毫不松懈。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

不宜异同:不应该有所不同。异同,偏义复词。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四、探究:1、出师前的国内形式是怎样的?明确: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总之是危急存亡之秋,倘不奋发图强,国必亡。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这两点建议?明确:这两点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申述的,极具针对性。广开言路,主要是广开贤者的言论,听进忠言,抛弃偏言;赏罚分明,是要执法如一,忠有所赏,奸有所罚。这两点都是要刘禅弘扬先帝遗德,不要伤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们能继续为国竭尽忠心。也只有这样,国家的政局才不至于混乱。而这两点恰恰是刘禅没有做好的,也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

五、当堂练习反馈。

完成《拓展强化》p92语段一。

六、作业:

复习1-2节,自译3-5节。思考:你认为三条建议中哪条是最重要的?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4][5][6][7][8]。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六篇】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2、重点语句的翻译、背诵。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与态度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一导入

二、复习文学常识

1、关于“表”: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 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2、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三、复习重点字词

(一)给加点字注音

崩殂菲薄裨补遗陛下祎攸阙陟罚臧否行阵猥自夙夜驽钝诹攘除斟酌

(二)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通“缺”,缺失)

二十有一年(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谘臣以当世之事(通“咨”,询问、商量)

(三)古今异义词

危机存亡之秋古:时候今:季节

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今:店铺开张

叹息痛恨古:十分遗憾今:厌恶憎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身份卑微、见识浅陋今:品行恶劣

(四)重点词语

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殊遇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扬志气士之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臣本布衣

躬耕南阳猥自枉屈遂许先帝以驱驰

夙夜忧叹深入不毛庶竭驽钝

讨贼兴复之效以彰其咎

(五)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形容词作动词)

2、北定中原:向北(名词作状语)

(六)、一词多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以告先帝之灵用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恐托付不效有成效、实现

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四、复习句子翻译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五、复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一)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段):关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

(二)逐段概括

1、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3、向后主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了思想品德条件。

4、向后主举荐可靠的武将向宠。

5、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

6、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7、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时机已经成熟。

8、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9、表明临行之前的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隐含着担忧,透露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广开言路

(一)、提出建议严明赏罚寓情于议

亲贤远佞

(二)、追述往事三顾茅庐寓情于叙

临终托孤

(三)、归结责任,结束全篇抒发感情

六、拓展延伸

1、相关名句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2、成语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3、诸葛亮故事汇萃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七、文意理解。

(1)诸葛亮着重回顾了几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哪几件?

三件事。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临危受命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亲贤臣,远小人。最主要:亲贤臣,远小人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国共产党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八、分析人物

(一)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深谋远虑

1——5段分析形势——精辟

建议一:开张圣听

建议二:赏罚公平

建议三:亲贤远佞

三条建议——忠言不逆耳长辈不露威

(二)诸葛亮为什么上表北伐?

6——7段对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六段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启发刘禅认识创业的艰难。

第七段从追述往事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告诫刘禅切记亲贤。

鞠躬尽瘁兴复汉室

(三)8——9段

叮嘱:别犯糊涂分清职责

我的职责:讨贼

大臣们的职责:兴德

陛下的职责: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忧心忡忡反复叮嘱

(四)复杂心情(第9段有何作用?可否去掉?)

不能去掉,因为它表达了诸葛亮非常复杂的心情。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隐含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透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情。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七篇】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三课时

1、认真阅读“阅读指导”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由学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八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九年级学生已有两年的学习古文的历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文的经验,因而疏通文意不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篇表文情辞恳切的、感人至深的特点,特制定出的教学重点是有条有理地将此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而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学生知之甚少,可这一点利于激趣学习,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所以有必要适当介绍。

课时安排一课时。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2.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1.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

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

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

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或《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结束语:

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九篇】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语文教案-《出师表》。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cjinzhzngpzhoyuywi。

崩殂忠谏陟罚臧否昭攸祎以遗陛下。

bquwisshjindnfizhngji。

裨阙猥夙庶竭驽钝菲彰咎。

zuzho。

咨诹遗诏。

出师表的教学设计【第十篇】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180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