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5143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第一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课时。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即《离骚》,概括《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泛指文学。

《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有关屈原的了解结合注释1,由学生补充。

结合当时楚国的政治现实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两次被罢官流放的不平遭遇。“离骚”有三种合理的解释:

1.“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离”,离别。作者抒写离别之愁。

3.《离骚》是楚地歌曲名称,意义与“牢骚”一词相同,含有牢骚不平之意。

1.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正音。

2.老师范读第一段后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清。

(一)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小组合作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难点由教师点拨。

重点字词小结(投影)。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难,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难。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二)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家世、生辰和美名);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熟读全诗,背诵第二段。

《离骚》是屈原的真情告白,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屈原,触摸他的灵魂,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屈原的与众不同?

齐读全文,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并摘抄。

(一)出身不凡,血统高贵。

(二)打扮与众不同,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表明其品质高洁,志向坚贞。

扈江离辟芷,纫秋兰。

朝搴木兰,夕揽宿莽。

乘骐骥以驰骋。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三)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忠君报国,虽死不悔,正直敢言,执著追求。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二)屈原之死的意义探讨。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客观的看待问题。

屈原是个爱美的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政的理想,而现实却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忠佞不分,世事不明,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者,而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和他的《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还有九死而不悔的执著,(朗诵全诗)。

读《离骚》,读屈原,写一首题为《读你》的现代诗。教师范文(略)。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第二篇】

《离骚》是屈原自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它的名称有双重涵义:从音乐方面来说,《离骚》,可能是楚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歌曲的名称。游国恩曰:“《楚辞·大招》有‘伏羲驾辩,楚劳商只’之文,王逸注云:‘驾辩、劳商,皆曲名也。’‘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或即同实而异名。西汉末年,赋家扬雄曾仿屈原的《九章》,自《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牢’‘愁’为叠韵字,韦昭解为‘牢骚’,后人常说发泄不平之气为‘发牢骚’,大概是从这里来的。”(《楚辞论文集》)这一论证是确切的。屈原的创作是从楚国的民间文学汲取丰富的泉源,既然他的作品内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翼骚序》),那末作品的名称袭用民间歌曲的旧题,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一句词并非有声无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刘安的话,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离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劳商”“牢愁”和“牢骚”,都是一声之转的同义词,同样是表示一种抑郁不平的情感。《史记》本传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足见标题是决定于作品的内容,而标题的音乐意义和作品的内容是统一的。“离忧”“离骚”以及“劳商”“牢愁”“牢骚”,都是双声或叠韵字所组成的联绵词,只是一个完整的意义。班固《赞骚序》说:“离,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显然,他们都是在替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这句话做注脚,但却误会了司马迁的原意。又,项安世《项氏家说》说:“‘楚语’:‘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韦昭曰:‘骚,愁也;离,畔也。’盖楚人之语,自古如此。屈原《离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也是把“离”和“骚”分成两个字来讲。把两个字义凑成一个词义,以致理解不同,纷歧百出,都是由于不明词性的缘故。

本篇原名《离骚》,到了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却称之为《离骚经》。他的解释是:“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这话的牵强附会,无待辨明。“经”,当然是经典的意思。《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把《离骚》下面加上一个“经”字,正如洪兴祖所说,“古人引《离骚》未有言经者,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楚辞补注》)又,本篇也有人简称之为《骚》,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以《辨骚》名篇;甚至有人竟把屈原的作品以及后来模仿屈原的作品都称之为“骚体”。这也是原于王逸,因为他在《楚辞章句》里,把凡是他认为是屈原的作品概题为《离骚》,凡是模仿屈原的作品概题为《续离骚》。如《九歌》,题作《离骚·九歌》,《九辩》,题作《续离骚·九辩》。这些名称,虽然相沿已久,但并不合逻辑。复次,本篇也有人称为《离骚赋》。这起源于汉朝,因为“汉赋”的表现形式是从“楚辞”演化而来,所以汉朝人的眼光里,屈原的作品无一不属于“赋”的范畴。司马迁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本传),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的作品25篇,则更进一步都称之为“赋”。其实,“赋”到汉朝才成为文学形式上一种专门体制。称屈原作品为“赋”,由于受了汉朝人对“辞”“赋”的概念混淆不清的影响,是不恰当的。

关于本篇的写作时代,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据《史记》本传记载,是叙述在上官大夫夺稿,“(怀)王怒而疏屈平”之后。但这并不等于说,就是这一年的事;而只是说,《离骚》是屈原政治上失意以后的作品。这里所指的时间是广泛的。但《离骚》作于楚怀王的时代,这一点完全可以肯定。究竟是哪一年呢?远在二千年前的司马迁已经感到文献不足征的困难,而无法作出绝对的论断。当然,今天更不能加以主观的臆测。可是,在司马迁的提示下,如果作进一步的探讨,多少还可以寻找出一点关于这一问题的消息。我以为《离骚》既然是1篇抒情诗,而它的具体内容又属于自叙传的性质,则作品本身有关客观事件的叙述,个人遭遇的'因由,情感上所表现的忧愤之深广,创作上所表现的气魄之雄伟,这一切,都透露了它自身产生的时期:既不可能是少时的作品,也不会是晚年的创制,最适合的那只有是四十左右的中年时期。篇中关于年龄的叙述,处处都证实了这点。我们试把篇首“恐美人之迟暮”,篇中“老冉冉其将至兮”,篇末“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其犹未央”等句综合起来,互相印证,就不难得出一个整体的理解:假如是三十以下的少年人,无论怎样多愁善感,也不会说出这样老声老气的话;但要把它作为五十以上的人的语气也不妥贴,因为那就谈不上“时亦其犹未央”了。屈原四十左右正是楚怀王的末期,当时楚国屡次兵败地削,怀王主张不定,楚国政府内部亲秦派和抗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剧烈。寻绎《离骚》文义和上述的时代背景,是完全吻合的。

本篇是屈原用血泪所凝成的生命挽歌,作品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正反映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斗争生活,坚贞而炽烈的爱国心情;精神实质的内在联系,使得它成为天衣无缝,冠绝千古的名篇。可是后世读者的欣赏往往停留在音调的铿锵,词藻的瑰丽的上面。甚至有人认为“古今文章无首尾者惟庄骚两家”。说它“哀乐之极,笑啼无端;笑啼之极,言语无端。”(陈继儒语)这种似是而非的十分抽象的模糊概念,其结果必然陷于不可知论。关于本篇的主题思想及其篇章结构除了上面分段说明(见译注)外。兹提出下列几点:

第一,本篇以现实的火热斗争作为通篇的主题思想,它不但说明了屈原和贵族的腐化恶劣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反映了他是怎样在残酷考验中战胜了自己思想里脆弱的一面,完成了他那种坚强的具有伟大悲剧意义的高尚人格。围绕着这一核心,层层深入。例如女媭、灵氛、巫咸三大段谈话,本身并非事实,只是表现屈原在现实斗争中曲折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他(她)们同样是同情屈原的;可是他(她)们的身分不同,表现在语气上的关切程度不同,而且论点也是各异的。女媭单纯从爱护屈原、关心屈原出发而说出娓娓动听的人情话,她只是劝屈原作明哲保身之计。处于这样黑暗的政治环境里,要想明哲保身是不容易的,那就只有消极逃避之一法;这正符合于战国时代盛行于南方的道家思想。灵氛回答屈原问卜之词,是为屈原的事业前途着想而提出的当时士的阶层社会意识的普遍诱惑。巫咸的语言表面仅仅是1篇不切实际的大道理,实质上则是以妥协代替斗争,为同流合污、苟合取容的作风和行为自己在思想上先找好一个防空洞。这正反映了屈原在思想上可能动摇的三个方面。对这,屈原都没有作正面的答覆:听了女媭的谈话以后,借“就重华以陈词”从理论上予以否定;回答巫咸的则是从具体情况的分析来粉碎其客观现实的根据;灵氛的诱惑,虽然引起了他暂时的动摇,可是伟大的爱国热情终于使得这种诱惑完全破产;而屈原也就在思想斗争中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不但在表现手法上极尽变化之能事,而它主题的突出是如何的明朗而深刻!

第二,本篇在组织形式上一个最基本的特色,那就是现实的叙述和幻想的驰骋的互相交织;而这,又是被它的内容所决定的。诗篇1开始是从现实的叙述着手的,接着他就现实问题加以详尽的说明和反覆的剖析,可是精神上仍然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于是丑恶的憎恨和光明的憧憬,就使得他那迷离恍惚的心情进入一种缥渺空灵的幻想境界。随着幻想的开展,扩张了作者忧愤的深度和广度,驰骋着人生的炽热爱恋与追求。可是这幻想是无法脱离现实的,这就决定了幻想最后的破灭,它终于不得不回到现实而结束全篇。本篇的结构,就是这样统一起来而达到完满的高度。

第三,尽管幻想和现实交织,全篇的线索是分明的。作为本篇的具体内容是屈原的自叙生平;而屈原的生平是和楚国客观形势密切联系着的。伴随楚国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屈原所采取的态度是怎样呢?最初他满怀信心的提出“愿俟时乎吾将刈”,可是现实不允许他实现他的理想,接着就是“延伫乎吾将反”;再次,是“吾将上下而求索”;复次,是“吾将远逝以自疏”;而这都不可能,最后是“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了。这五句所标明的是思想发展变化的五个过程,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紧紧相联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划清了文章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引出了贯串全篇的一条主要线索。从这一主要线索派生出来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叙述亦莫不如此。例如:篇中以男女的爱恋象征理想的追求,始则曰,“吾将上下而求索”;继则曰,“哀高丘之无女”;继则曰,“相下女之可诒”;继则曰,“闺中既以邃远兮”;继则曰,“岂惟是其有女”;继则曰,“聊浮游以求女”。又如用芬芳的服饰,比喻自己的好修,遣词用意,也都是前后一贯,脉络分明,自成体系的。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第三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背诵《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指国风与离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理解离骚含义:离别的忧愁,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力量。了解屈原多少?爱国诗人。读懂诗歌多少?看到“兮”字最多。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2)。

二、文学常识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3)。

2.杰出的政治家(ppt4-5),伟大的诗人屈原(ppt6-7)(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坚决主张联齐抗秦,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3.解题: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ppt7-8)。

三、预习检测1.诵读指导(ppt9)。

3.分析诗歌(ppt24)。

5.精华鉴赏(ppt25):

象征手法的运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君王与我有约在先,后来反悔变心有了别的打算。我已不把离别当作难事,只是为国君的多次变卦而悲伤。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34)。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35)。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36)。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ppt37)。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1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3.完成《优化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第四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离骚(教师中心稿)。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离骚(教师中心稿)》。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第五篇】

执教:刘建松。

时间:9月15日上午第三节。

记录:方玉君。

受高二年段各位语文美美的郑重委托,要求小刘为她们现场献艺,表演节目为屈原的《离骚》,小刘明了这是一件具有光荣挑战性的任务,虽是愉快的答应,但又有点后怕,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好有一个下午准备,心中没底。此课有明显作秀成分,望谅小子之无知。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预习小刘是亲自督促,幸好学生手头有翻译资料,可以解决字面意思。记录由方玉君美女完成,再次向小方老师表示感谢。

师(大声):我们高二(9)班是理科还是文科?

生(集体):理科--。

师:哦,理科,理科班。老师发现帅哥特别多,(生笑)(指着一位男生),这就是典型的帅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漂亮的男生。(小刘一般借班上课,一开始总温柔一枪,笼络感情,达到为我所用)。

生(部分):酷,帅呆了。

生(部分):风流倜傥,风度翩翩。

师:我们来看古人怎样形容帅哥的(出示投影掷果潘安。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晋书》)。朗读一遍。

生(集体):屈原。

生(1):他是一个爱国诗人。

生(2):最后投江而死。

师:楚国原先也是个超级强国,但当屈原登场时,综合国力就明显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屈原终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罗江,忧郁愤怒出诗人啊,下面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很有感情的朗读《离骚》)。

生(3):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

生(4):句中可以停顿,还表示感伤。

师:给大家看一首真正男人创作的诗歌(出示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生大声朗读)。

生(5):豪迈。忠臣。

生(6):忧国忧民。

师:老师给同学们看三张图片,你认为哪张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师依次出示三张图片,一是课文插图,第二张是打扮得很妖艳的屈子,第三张是明人画的屈子行吟图,学生相当兴奋,气氛活跃)。

生(7):我喜欢的是第一张,书本上有,白衣飘飘,有神采。

生(8):我喜欢第三张,形体憔悴,先天下之忧而忧。

师: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张?

生(集体):第二张。

师:说一说理由?

生(8):打扮的妖里妖气的,不象个男人。

生(9):有点变态。(生笑)。

师:我把变态换个词语叫--。

生(部分):自恋。

师:一些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恋倾向,太喜欢自己了,说一说屈原自恋自己什么?用《离骚》中的事实来说话。

师:是讲屈原和楚王的关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体):相煎何太急,

师:现在楚国已日薄西山,天下兴亡,连匹夫有责,更何况我屈原呢?还有吗?

生(10):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说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生(11):对自己的名字也自恋,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生(12):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生(13):安度晚年,早上提鸟笼逛逛。

师:还有打打太极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将,(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13):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说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边挖树根。

师:这大概是他的爱好吧,为什么这样做?

生(13):锻炼自己吧。

生(1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生(15):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

师:先王是谁?

生(15):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16):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生(17):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

师:是小人不容。

生(18):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生(19):这些都是客观原因--。

师:哦,你说还有主观原因。

生(部分):用比喻。

生(20):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怀王。

生(22):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23):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25):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前六节的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19)。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小刘动感情的朗诵,虽然普通话太普通,但学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朗诵全诗)。

附板书。

自恋高贵血统祥瑞出生。

美好名字高尚品德。

坚持修养提升自己。

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忧国理想弃秽改度。

追摹先王。

冲突。

现实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

作者邮箱:liuliu2080@。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第六篇】

《离骚》是1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第七篇】

1、第一段: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生辰名字。

2、第二段: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生:希望楚王抓紧时间,抛弃污秽的品行,立志改革,做一位圣君,而自己做一名贤臣。

师:原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

生:惟草木之零落兮……来吾道夫先路。

师:这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但他有没有像《氓》中那样把自己的感想直接明白而。

又清楚地表达出来呢?他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这种方法叫什么?

生: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政治理想,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即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除了在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外,另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等都用了象征手法。它源于《诗经》比兴手法,形成了“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兴寄传统。

3、第三段: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师:课文中除用了象征手法来阐述自己政治理想外,在这一段中,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纵向对比——用圣君贤臣与昏君奸臣作对比;横向对比——用党人的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作对比)。

5、 师:此外,《离骚》与《诗经》相比,句式和诗歌体式上有哪些进步?

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

短,将“兮”字放在单句末尾,两句一韵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第八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教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阐释毛爷爷《沁园春》诗中“风骚”两字导入。

“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即《离骚》,概括《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泛指文学。

二、简介《楚辞》和屈原。

《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有关屈原的了解结合注释1,由学生补充。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

结合当时楚国的政治现实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两次被罢官流放的不平遭遇。“离骚”有三种合理的解释:

1、“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离”,离别。作者抒写离别之愁。

3、《离骚》是楚地歌曲名称,意义与“牢骚”一词相同,含有牢骚不平之意。

四、诵读课文。

1、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正音。

2、老师范读第一段后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清。

五、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小组合作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难点由教师点拨。

重点字词小结(投影)。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难,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难。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二)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家世、生辰和美名);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诗,背诵第二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离骚》是屈原的真情告白,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屈原,触摸他的灵魂,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

二、人物形象研讨。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屈原的与众不同?

齐读全文,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并摘抄。

(一)出身不凡,血统高贵。

(二)打扮与众不同,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表明其品质高洁,志向坚贞。

扈江离辟芷,纫秋兰。

朝搴木兰,夕揽宿莽。

乘骐骥以驰骋。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三)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忠君报国,虽死不悔,正直敢言,执著追求。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研讨诗歌塑造屈原形象的的艺术手法。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四、拓展阅读与探究,进一步理解屈原形象。

(二)屈原之死的意义探讨。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客观的看待问题。

五、总结。

屈原是个爱美的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政的理想,而现实却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忠佞不分,世事不明,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者,而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和他的《离骚》,那飞扬的想象力,不羁的洒脱,还有九死而不悔的执著,(朗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读《离骚》,读屈原,写一首题为《读你》的现代诗。教师范文(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185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