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热选【热选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热选【热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二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重点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规律的过程,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
学生准备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活动记录表等。
小游戏:猜一猜藏在信封后面的是什么三角形?
预设生1:第一个是直角三角形。
生2:第二个是钝角三角形。
生3:第三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创设的不是生活中的情境,而是数学化的情境。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三角形中可能会有两个钝角,还有的提出等边三角形中可能会有直角,这两个问题显现出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例6,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1.介绍内角、内角和。
出示一个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在哪?谁上来给同学们指一指。
(学生上台指)。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那么谁来说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指的是什么?
预设生: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把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
师:计量内角和的单位是度,可以估计一下,各种各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有可能会是多少度?把你的猜想也写在本上。
(学生自己写一写)。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探究用哪些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2.确定研究范围。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只研究黑板上这一个行不行?
预设生:不行。
师:那就随便画,挨个研究吧。
预设生:太麻烦了。
师:请你想个办法吧!
(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这个问题)。
预设生:可以研究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
3.动手操作实践。
师:请每个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先找到三个内角,把每个角标上序号。
师:先试着研究自己的三角形,然后再共同研究小组里其他同学的三角形,看看各种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动手操作试验,在小组中讨论问题)。
4.汇报交流。(预设约15~20分)。
(1)测量的方法。
预设生:我们组是采用测量的方法,三个角的度数加在一起大约是180°。
(2)剪拼的方法。
预设生:我们组采用的是剪拼的方法,把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我们认为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
师:能想到这个方法不简单,拼成的看起来像平角,到底是不是平角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教师和学生剪一剪、拼一拼)。
(3)折拼的方法。
预设生:我们组采用的是折拼的方法,通过折,然后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我们组也认为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
师: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实际上就是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凑到一起,像剪和折的方法,看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是不是180度,都是借助我们学过的平角解决的问题。
(4)演绎推理的方法。
(借助学过的长方形,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这种方法好不好?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演示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360°,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180°)。
师: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操作出现的误差,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5.验证猜想。
师:请学生把刚才研究的三角形举起来,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这三类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那就可以说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个结论和课前刚才知道的或猜的一样吗?
预设生:是一样的。
6.进一步感受。
(1)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大小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个小三角形。
师:内角和是多少度?预设生:180度。
再出示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预设生:180度。
(2)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形状的关系。
(演示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可以不断变化的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化?
预设生:三个角的度数都在变化,内角和却总是不变的。
师: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预设生: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关系,都是180度。
7.巩固练习。
选一选。
(1)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00°,一个底角是()。
°°°。
(2)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5°,另外的两个角可能是()。
°,20°°,80°°,60°。
参考答案(1)b(2)a。
[设计意图]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三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先说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阶段在二年级下册,是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恰当的概括出图形的特征,系统的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角的画法等等,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二、说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较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
能力目标: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具准备:活动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各种角。
五、说教学方法:
1、让学生体验数学分类的过程,体验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突出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
2、以直角为主,以90°为标准进一步明确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3、使用活动角,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让直角的两边移动到同一条直线上、两条边重合探究出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层次。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把握激励的时机,适当、适量的使用激励性语言表扬激励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1、什么叫做角?角的各部分名称都是什么?
2、动手量一量各种角的度数。
(二)、探究新知:
1、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角,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共同学习角的分类。导出课题。
2、让同学们拿出手中活动角,提示学生转动硬纸条,使它形成直角。
3、接着让学生继续转动,共同认识平角、周角。
4、课件出示周角的演示过程。使学生懂得周角=360度。
5、结合刚学习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6、老师说任何角,小组合作举起手中不同的角,加深认识各种角。
(三)基本训练。
学案上的题。
(四)全课总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吧)。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五篇】
《分类与整理》这单元的知识学习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所以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下面是我的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是举例发生在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第二个环节。
是引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吗?然后,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分类的方法。
这个环节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第三个环节。
迁移到孩子们真实的生活中,以我们班的同学为例,想一想,怎样给我们班的同学分类?这个问题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大家踊跃发言,纷纷的说了许多自己想到的分类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虽然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得很轻松,但总觉得学生学得不够扎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第六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七篇】
教材第40~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2.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初步建立1度和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以及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直尺。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角,那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
课件出示量角器图片。
师: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引导学生得出量角器将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的大小就是1度。度是角的计量单位,1度还有个简洁的写法,记作1°。
学生观察1°的角,并体验1°的角。
2.尝试量角。(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估一估角1的大小。尝试测量角1的度数。把量角的方法讲给同桌听。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先估,后量)。
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补充,逐步完善量角的方法。
练习:先估一估角2的度数,再来量一量。
学生说出自己读度数的方法,突出内圈刻度与外圈刻度的作用。
3.总结量角的步骤。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板书:点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板书:线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板书:读准度数)。
(4)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板书:从0开始)。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观察它们的大小,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读出度数,然后小组检查。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生会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各个角的度数。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学生重新测量一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人教版角的分类教学设计【第八篇】
一课,是“空间与图形”有关教学内容的起始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几何体。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每一次活动前说好要求,做好示范,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学生回答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与专家交流后我也对本节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虽然我在教学时注意关注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心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