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通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23285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一篇】

“十四五”时期是信阳师范学院建设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向大别山区域综合性大学迈进的关键时期。20xx年10月,学校印发了《信阳师范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为科学编制我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参与度,真正做到开门编规划,有效凝聚各方智慧,共同谋划好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经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和关注学校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求规划编制意见建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自通知之日起至20xx年1月15日。

可以围绕“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问题短板,“十四五”期间学校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目标定位、战略举措,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合作办学、后勤保障、综合改革等方面,提出意见或建议。

希望您的意见或建议聚焦主题、观点鲜明,突出战略性、创新性、可行性,既可从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角度,也可就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建言;既可是三言两语的真知灼见,也可是主题突出、材料详实、论证充分的文稿。

1.意见建议主体,既可以是单位、团体,也可以是个人。

2.意见建议稿可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至专用电子邮箱:

3.可以来函来电。来函请寄:信阳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规划管理科(地址: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南湖路237号,联系人:葛文鹏,邮政编码:464000);来电请拨打电话:

4.当面交流,请直接到学校行政楼523室。

1.来稿请注明“‘十四五’规划意见建议”字样。为方便与您联系,请注明您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我们会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2.学校将对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分析筛选,对可行性意见建议将在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时予以采纳。

衷心感谢您对信阳师范学院建设发展的关注、支持和贡献!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二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纲要》,简称“纲要”第十四个五年计划计划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通用10篇)”,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上议程。据中国政府网11月26日消息,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此次专题会议透露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信息,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突出和研究推出“三个一批”。

李克强指出,“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

李克强说,要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尤其要按照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会上,国家发改委汇报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建议。李克强说,“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积极主动扩大开放,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都取得新进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符合预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各地区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后续实施工作,为“十四五”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李克强要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汇众智聚众力,精心组织、抓紧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征求各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群策群力,进一步做好起草规划《纲要框架》工作。

实际上,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并在近期继续由各司局到贵州、浙江等地实地调研,并组织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邱天朝11月25日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开展“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前期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其中已经初步明确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与此同时,也有多个部委着手展开各自领域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撰文指出,管好国有资本的布局领域,制定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四五”规划,整体协同推进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在地方层面,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多个省市启动了省级“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例如,今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项目招标公告》,围绕北京市新总规的总体蓝图列出了十大类40项重点课题项目。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承办的”基因惠民高端论坛暨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启动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落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绳立成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任志武巡视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政府、发改委、卫计委、医院的相关领导共同见证国家发改委基因检测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纲要,健康中国始于健康基因,基因组学和医疗器械被纳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之中。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复了第一批共27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健康技术普及惠民。

去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该通知中提到将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到六大重点工程领域之一--“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中,“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目前相对成熟的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为重点,优先支持地方政府已确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运行模式、建设条件具备的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促进健康惠民。”

基因检测可实现重大疾病的预警、预防、预后及个体化诊疗等,在临床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超过1500种。大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开展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对于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基因筛查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成熟,也是国家发改委文件中提到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需重点建设的两个基础项目,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集团拥有这两个项目的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证仪器试剂和相关资质。据悉,由地方政府与博奥生物展开合作,免费为当地新生儿进行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截止至2016年4月15日,全国由政府采购进行的新生儿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总数已达138万人,筛查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达%,药物性耳聋突变3377人,突变率为‰,可避免近4万人因不当用药致聋。

具有自主创新技术、核心产品和相关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是本次示范中心建设的主体单位,博奥检验旗下共16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位列建设单位名单之中,成为示范中心建设的绝对主力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肩负着发展下游医疗机构开展基因检测服务,刺激基因检测应用消费市场,反向引导上游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骨干企业发展,通过“上下游联动,协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产业化应用”,进而促进整条基因产业链蓬勃发展的重要任务。

据悉,本次示范中心的建设,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搭建六大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示范中心将建设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荧光定量pcr、串联质谱、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等多种高端检测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第二是实现五大领域应用,完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体系。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靶向治疗,以及个人基因组检测和基因身份证等新领域,促进基因检测技术的规模化使用。第三是建设三大服务功能,形成基因检测技术服务体系。为推动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示范中心还将建设区域质量控制中心、区域信息中心以及区域遗传资源库。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典范--发改委投资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地方政府提供房租补贴等政策支持,是供给侧改革、提高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成果应用的典范--反向推动基因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竞争新优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典范--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支撑性作用;基因检测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中最突出的代表,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建设好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是创新科技成果普及惠民的典范--示范中心将创新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的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使全体国民共享自主创新科技的发展成果,正如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民健康服务,让基因改变生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三篇】

“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通用10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二章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战略导向。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第一节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上议程。据中国政府网11月26日消息,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此次专题会议透露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信息,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突出和研究推出“三个一批”。

李克强指出,“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

李克强说,要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尤其要按照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会上,国家发改委汇报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建议。李克强说,“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积极主动扩大开放,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都取得新进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符合预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各地区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后续实施工作,为“十四五”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李克强要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汇众智聚众力,精心组织、抓紧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征求各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群策群力,进一步做好起草规划《纲要框架》工作。

实际上,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并在近期继续由各司局到贵州、浙江等地实地调研,并组织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邱天朝11月25日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开展“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前期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其中已经初步明确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与此同时,也有多个部委着手展开各自领域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撰文指出,管好国有资本的布局领域,制定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四五”规划,整体协同推进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在地方层面,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多个省市启动了省级“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例如,今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项目招标公告》,围绕北京市新总规的总体蓝图列出了十大类40项重点课题项目。

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承办的”基因惠民高端论坛暨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启动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落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绳立成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任志武巡视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政府、发改委、卫计委、医院的相关领导共同见证国家发改委基因检测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纲要,健康中国始于健康基因,基因组学和医疗器械被纳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之中。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复了第一批共27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健康技术普及惠民。

去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该通知中提到将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到六大重点工程领域之一--“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中,“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目前相对成熟的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为重点,优先支持地方政府已确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运行模式、建设条件具备的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促进健康惠民。”

基因检测可实现重大疾病的预警、预防、预后及个体化诊疗等,在临床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超过1500种。大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开展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对于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基因筛查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成熟,也是国家发改委文件中提到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需重点建设的两个基础项目,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集团拥有这两个项目的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证仪器试剂和相关资质。据悉,由地方政府与博奥生物展开合作,免费为当地新生儿进行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截止至2016年4月15日,全国由政府采购进行的新生儿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总数已达138万人,筛查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达%,药物性耳聋突变3377人,突变率为‰,可避免近4万人因不当用药致聋。

具有自主创新技术、核心产品和相关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是本次示范中心建设的主体单位,博奥检验旗下共16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位列建设单位名单之中,成为示范中心建设的绝对主力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肩负着发展下游医疗机构开展基因检测服务,刺激基因检测应用消费市场,反向引导上游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骨干企业发展,通过“上下游联动,协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产业化应用”,进而促进整条基因产业链蓬勃发展的重要任务。

据悉,本次示范中心的建设,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搭建六大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示范中心将建设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荧光定量pcr、串联质谱、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等多种高端检测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第二是实现五大领域应用,完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体系。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靶向治疗,以及个人基因组检测和基因身份证等新领域,促进基因检测技术的规模化使用。第三是建设三大服务功能,形成基因检测技术服务体系。为推动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示范中心还将建设区域质量控制中心、区域信息中心以及区域遗传资源库。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典范--发改委投资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地方政府提供房租补贴等政策支持,是供给侧改革、提高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成果应用的典范--反向推动基因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竞争新优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典范--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支撑性作用;基因检测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中最突出的代表,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建设好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是创新科技成果普及惠民的典范--示范中心将创新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的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使全体国民共享自主创新科技的发展成果,正如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民健康服务,让基因改变生活”!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现就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直属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积极谋大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直属高校应牢记历史使命,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坚强的支撑作用。

(二)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主动应变局,引领时代步伐的重大机遇。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奔腾而至,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时代。直属高校应把握历史契机,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努力开新局,引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要求直属高校率先在教育模式、质量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开新路、立标杆。同时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要求直属高校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直属高校应顺应历史需求,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上发挥先导作用。

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科学编制规划,民主编制规划,依法编制规划,为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树立和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带头发挥国之战略重器作用。

(三)要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破解改革“深水区”的矛盾,努力探索创新“无人区”的路径,加快提升与直属高校地位作用相匹配、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治校能力。

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实操性。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程序。要在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下,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严谨高效的工作机制。要严格履行编制程序,全面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领会国家对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仔细分析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切实加强重点问题研究和重大项目论证;编制过程中如遇超出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要及时向我部请示;规划文本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同意后,要按时报我部审核,并根据我部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经学校党委会全体会议审定通过。

(二)坚持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内容。要全面谋划学校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目标、使命和任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一体筹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通盘谋划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同时要结合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明确阶段性重要发展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务求取得实效。

(三)扩大民主参与、强化有效集中。要广泛发动院系、部门、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教(学)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的咨询建言作用,重大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要与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可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和辅助。要走出校园,主动征求学校理(董)事会成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智库机构、校友代表等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科学研判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细化任务分工、有力推动落实。要将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制定细化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并可根据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考核评价等分领域的改革方案,以及院系、部门、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配套的分规划。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谋划规划落实工作,统筹规划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等工作,形成规划编制、实施、考核的管理闭环,着力改变重编制、轻实施的现象。

我部将在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经验交流和相关培训。各直属高校应严格把握规划编制进度,于2021年4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文本报我部审核。各高校按我部意见修改后,一般应于2021年8月底前审定通过“十四五”规划正式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为加快推进全区教育现代化,日前,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对标对表国家、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系统谋划今后5年内蒙古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自治区将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加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体系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以普惠为主线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均衡化水平为主线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主线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深化内涵建设为主线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完善教育服务体系为主线推进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自治区高质量教育发展新格局。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若干重点举措:从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水平、提升高校科技服务水平、提升数字教育共享水平、提升教育交流合作水平、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水平等方面采取措施,着力加强教育服务能力;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从健全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健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机制、健全完善育人环境协同机制、健全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教材审查管理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强化教育基础保障。

此外,自治区将从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抓落实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规划明确,“十四五”内蒙古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实现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发展综合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七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注文化产业;。

八是推动绿色发展,关注环保产业;。

十二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关注军工产业。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四篇】

中国经济导报讯记者成静报道日前,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规划纲要》,“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实现城市框架基本成型。

据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磊介绍,“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要实现“一个成型、一个突破、四个显著提升”。

——一个成型。

即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十四五”时期,高水平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成型,形成与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十一横九纵”骨干路网体系基本建成,老城区南北交通显著改善。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生态化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市政能源设施体系全面建立,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应对冲击和风险的城市韧性明显增强。

——一个突破。

即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化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聚焦与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骨干路网连通,完善创新协同的产业发展体系、共建共享的区域生态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推动更大区域的协同发展。

——四个显著提升。

一是城市承接能力显著提升。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完成,市级机关有序入驻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起步区全面建成,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40家以上,财富管理机构突破200家。文化旅游区环球影城二期、北部文旅创新园区启动建设,形成文旅商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板块持续壮大,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家湾、台湖、宋庄三个重点特色小镇创新生态集聚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域水质进一步提升,建成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行动自觉,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100公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

三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5%左右,每年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两区”建设形成新优势,作出新示范。城市主导功能基本稳固,成为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营商环境更加便捷开放,高端要素吸引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建设14个家园中心,实施100个城市更新项目,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发展更加安全可靠,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新老城区有机融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五篇】

《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20-年11月17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复,现正式对外发布,政策解读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就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武汉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为服务我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人才支撑。

“十三五”以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攻坚开创新局面,教育治理呈现新面貌。截至2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3090个,在校学生万人,教职工万人。学前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园率达到%;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年。

“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是新发展阶段对武汉教育提出新挑战。城市发展定位和人口政策调整,必将导致我市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新变化。“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校生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中学的入学压力将成为主要矛盾,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将开始新一轮的上涨周期,人口老年化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城乡、区域学龄人口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城市人口流动将进一步加剧,对武汉教育主动顺应这种新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新发展理念要求武汉教育展现新作为。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优质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要求武汉教育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三是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抓住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武汉教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规划》的编制历经四个阶段:

一是全面启动阶段。20-年12月市教育局正式印发编制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启动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二是形成初稿阶段。20-年9月形成规划初稿,随后开展了教育系统内外近10轮专题研讨进行修改,逐步定型。

三是沟通衔接阶段。20-年以来,通过官网公示收集群众意见,通过书面征求市直相关委办局和各区人民政府的意见,对各类意见进行分析和吸纳。同时,主动与上级教育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全面沟通衔接,对接国家新政策、对接全省教育规划、对接市委市政府新要求。

四是决策报审阶段。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成了决策启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程序和环节,于20-年7月26日通过市教育局委局工作会集体审议,8月19日报市发改委初审通过,10月11日-副市长召集相关委办局研究意见进行最后的修改完善,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批复》(武政办〔20-〕131号)。

《规划》共分五部分,包括: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改革举措和重大建设项目,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即:

围绕一个发展目标:到2025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教育总体发展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要攻坚六项关键指标,即: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系数(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职教育中高级“双师型”教师比例(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确立两大价值取向:一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确立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建立普及普惠、优质多元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解决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解决学位供给问题,全面应对学龄人口新变化给武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二是解决均衡协调问题,努力实现教育普及、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结构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三是解决民办教育监管问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

坚持四大发展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三是坚持教育强市;四是坚持改革开放。

实施五项重大改革: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夯实六大保障措施: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二是强化经费投入,加大保障力度;三是强化专业引领,建设人才队伍;四是强化教育督导,落实主体责任;五是强化教科研支撑,提升教育品质;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严格监督检查。

完成七项重点任务:一是育新人,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二是扩容量,优化布局持续扩大学位供给;三是提品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四是保公平,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五是优生态,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六是促开放,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教育中心和区域教育合作中心;七是强治理,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进八大建设工程:一是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二是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三是高中阶段学校提质扩容工程;四是学校专用教室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程;五是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六是市属高校内涵发展建设工程;七是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工程;八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建设工程。

(一)以持续扩大学位作为基础支撑。

“十四五”期间,扩容量,满足入园入学需求是重要任务。一是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和城市发展编制好《武汉市中小学布局规划(20--2035)》及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二是要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满足学位供给。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按照3年不少于250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不少于7万个的目标,使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实施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工程,梯度推进240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每年30所、五年150所竣工投入使用,增加中小学学位不少于20万个。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新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全面提升60所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按照“一区一校”目标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

(二)以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

按照当前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教育重大政策部署,深化各类教育改革,以改革驱动提升效能,优化教育整体生态。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制定实施方案、工作清单和负面清单,系统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打造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以“3+1+2”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为重点研究方向,打造3所国家级、30所市级和一大批区级新课程改革示范校;三是深化入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划分义务教育入学范围,实行“公民同招”。推进初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按照“缺额全补”的原则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实行教师编制配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及教辅、校医、心理健康维护等人员。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岗位设置和聘任管理;五是深化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加强民办学校监管,从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学费专户管理制度和第三方质量认证评估制度。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深化公有主体参与举办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专项治理工作,区域内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5%以内。

(三)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根本目标。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切实缓解“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二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管理规范化,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扩大优质普通高中覆盖面,优质高中资源占比稳定在85%以上,重点打造15所左右领航学校和20所左右特色高中;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支持30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60个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五是分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完善部地共建、省市共建和市区校沟通协调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市属高校对标“双高计划”提升办学水平。推进长江大学城规划建设工作;六是构建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研究出台《武汉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探索建立学分银行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六篇】

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进入新征程,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四个标杆区”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加快推进杭州民政事业“六大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对我市打造“幸福示范标杆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根据民政部、省民政厅有关要求,结合我市民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市委《关于高水平推进杭州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决定》,以增进人民福祉和社会活力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智慧民政建设为主载体,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契合人民需求,提升智慧民政服务水平;在全省率先打造全市域精准保障、幸福养老、和谐治理、温暖城市、移风易俗、智慧民政六大示范区,助推杭州“一城一窗”建设,不断夯实“中国幸福示范标杆城市”民生基础,确保杭州民政工作“全国领先、全省示范”。

(二)编制原则。

1.坚持示范引领与补齐短板统筹谋划。“十四五”规划要与杭州民政“六大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在围绕服务中心大局中寻坐标、找定位。要重点结合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对民政领域存在的问题短板进行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以问题解决倒逼工作、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为“十四五”高起点谋篇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2.坚持科学预测与突出重点高效协同。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融入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智慧民政服务新时代,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审慎研判好民政服务对象从“特定群体”向“社会公众”转变、工作布局从“城乡统筹”向“城乡一体”转变、工作机制从“管理服务”向“智慧制度”转变,着力通过局部突破带动全局破题,加快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3.坚持成果运用与借力外脑精准管用。认真总结提炼“十三五”规划实施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鲜活案例,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学者的“外脑”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声音,吸收借鉴近几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搞好成果分析和运用。加强对重大事项的多角度论证和多方案比选,搞好基础数据分析和绩效目标、资金测算,确保规划能落地。

4.坚持服务大局与保障民生有机统一。立足杭州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民生保障大格局,突出民政事业规划的前瞻性与引领性、约束性和操作性,努力实现周期能检查、易评估,确保规划目标真正贯彻于工作全过程,提高规划引领水平。特别是针对困难群众、高龄失能老年人、大病群众、留守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问题,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及时发现、主动救助、关心关爱、定期回访等制度体系,回应社会更多的关切期望。

参照国家和省、市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市民政工作实际,杭州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前期研究、编制形成、报审发布三个阶段。

(一)前期研究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1.开展调查研究。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和各区、县(市)民政局要对事关民政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重大问题主动开展调查、进行深入调研,明确规划重点内容和重大事项。

2.形成基本思路。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和各区、县(市)民政局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规划基本架构和基本思路,特别是对未来五年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工作载体,要按照项目化要求,提出具体化、可操作、强引领的工作意见。

3.加强工作联系。加强与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就我市“十四五”时期民政工作重大目标、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等开展对接,研究提出“十四五”民政事业规划框架结构和总体思路。

(二)编制形成阶段(20xx年4月至20xx年10月)。

1.开展建言献策。通过召开座谈会和杭州民政“两微一平台”、“一报一刊”等媒体开设活动专栏等方式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征询社会公众意见建议。

2.研究重大事项。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研究并论证“十四五”时期我市民政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民生事项,做好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思路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

3.完成规划草案。在规划框架结构和总体思路基础上,充分吸收社会公众合理的意见建议,结合论证通过的“十四五”时期我市民政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民生事项,起草并完成“十四五”规划草案。

(三)报审发布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上半年)。

1.广泛征求意见。对完成的规划草案,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充分吸纳各方面建议,并与国家和省民政规划草案衔接后,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咨询论证。组织专家、学者对修改完善后的“十四五”规划草案进行论证、评审,形成《规划》报审稿。

3.规划报审发布。对论证修改后的《规划》报审稿,经相关流程审批后发布实施。

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原则上与总体规划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20xx年上半年出台。区、县(市)规划编制要基本与市“十四五”规划工作同步。

(一)加强各个环节的审核把关。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程序多、要求高,各处室(单位)的前期研究成果、形势分析研判是确保规划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主要负责人务必统筹安排、抓实抓细、严格把关,确保各项任务内容在时间节点内高质量完成。

(二)加强民生指标的前瞻调研。充分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立足杭州民政实际和示范引领导向,组织力量对关键性民生指标作好调查研究,切实摸清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在发展目标和指标的确定上,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纳入“六大示范区”建设重中之重。

(三)加强智慧治理的途径拓展。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切实从社区一线、服务群众出发,加大智慧治理、社区大脑、智慧民政的“一盘棋”谋划,重点对瓶颈短板,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研究解决的途径措施。

(四)加强规划过程的沟通协调。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要充分考虑民政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强化业务指导,加强与各地民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帮助基层解决好现实问题,做到规划不盲目、有压力、增动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何凌超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吴金富,党组成员、移民办主任周伟华任副组长,各处室、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杭州市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周伟华兼任主任。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和各区、县(市)民政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筹力量、形成合力,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各项工作任务。

(二)明确责任分工。市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协调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办公室、福利处分别负责牵头“两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区、县(市)民政局是本地民政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启动编制工作,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同。

(三)发挥智库作用。办公室、社工指导中心牵头组织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编制、论证等智力支持,充分运用有关民生民政领域研究成果,使规划能够更好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七篇】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在会上介绍,国资委今年提出中央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要推动中央企业净利润、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都要有明显提高,同时还要保持资产负债率的稳健可控。

本次发布会上,发言人还回应了地方国企债务违约、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编制进展等广受关注的问题。

谈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要实现“五个新”和“一个总目标”

据统计,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去年底资产总额达到万亿元,2020年的营业收入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了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是%、%、%。“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量”上有显著增长、“质”上有明显改善、发挥作用的效果更加凸显。

郝鹏透露,中央企业、国资系统监管企业正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将在全国两会通过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后,进一步确定中央企业和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的有关增长指标。

郝鹏表示,总的考虑,在量增长的同时更好实现质的提高,关键是要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具体来讲,“十四五”要实现“五个新”和“一个总目标”。

“五个新”,一是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央企业规模实力的持续增长。二是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好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三是布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推动中央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地位更加巩固,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布局力度。四是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加健全。五是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这“五个新”最终要落实到一个总目标,就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强、优、大”的标志性成果是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郝鹏表示,“十四五”时期,国资委将更加突出主业、实业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更好推动重组、整合、调整、优化,加快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一批基础保障骨干企业,使中央企业真正成为主责主业突出、功能作用显著、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队。

谈今年央企任务目标:净利润、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速。

具体到今年,郝鹏表示,我们提出‘两利四率’目标,主要是引导企业更加突出主责主业,聚焦提质增效、聚焦改革创新,确保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围绕这样一个目标,今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全面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好中央企业的带动和牵引作用。二是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确保取得更多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三是要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今年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的70%以上。四是要积极推进提质增效升级版,为“六稳”“六保”作出更大贡献。五是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六是切实防范好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七是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效能,积极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八是服务支撑好国家重大战略,带头履行好政治责任、社会责任。

郝鹏表示,完成上述这些目标和任务,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组织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并实施好“中央企业党建创新拓展年”专项行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据郝鹏介绍,国务院国资委今年提出了中央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要推动中央企业净利润、利润总额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都要有明显提高,同时还要保持资产负债率的稳健可控。

谈三年行动今年的具体任务:有三个方面。

2021年还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

郝鹏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点,把握好“一个抓手、四个切口”,紧盯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三个明显成效”的目标,紧盯重点难点问题发力攻坚,力争今年年底实现国企三年攻坚任务的70%,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取得决定性成效。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

在完善治理、健全体制上,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授权放权,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改革,推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专业化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在优化布局、狠抓创新上,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布局力度,加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推动非主业、非优势“两非”和低效、无效资产“两资”的退出。加大激励创新力度,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在激发活力、提高效率上,深化公益类业务的分类核算和分类考核,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强关键核心人才中长期激励机制建设,用好股权期权分红及跟投等政策工具,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选人用人和薪酬激励机制制度。积极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实施差异化管控,推动企业主体更具活力。

郝鹏强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我们将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更加注重基层创新、示范带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落实。

谈国有企业重组:将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等。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先后完成了12组24家中央企业的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了5家企业,中央企业的数量和“十二五”末比,从“十二五”末的106家调整到目前的97家。

彭华岗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采取重组整合等多种途径,加快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将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大对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骨干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和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协同,加快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切实解决部分央企之间的产品相似、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资源合力。

谈地方国企债务违约:正研究制定加强风险管控工作指导意见。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个别地方国企发生债务违约,既有疫情冲击、市场波动的外部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盲目做大、管理不善等内部因素,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近期,在国务院金融委的领导下和相关部门指导下,地方党委政府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债务风险,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彭华岗表示。

彭华岗强调,中央企业的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在控。多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始终把防风险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一条底线,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工作体系。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是一个比较健康安全的水平。

彭华岗表示,将继续督促指导企业加强债务风险的防控。“点面结合、长短结合、防禁结合”,突出一个“严”字。严管高风险企业,对于负债率过高、流动性紧张的企业纳入重点管控名单,实施特别监管。严禁企业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盲目举债投资。严禁高风险业务,对开展融资性贸易的露头就打、严肃问责,全面清理“空转”“走单”贸易业务。

对于地方国有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将落实金融委会议要求,会同人民银行、证监会共同建立国有企业债券风险预测预警工作机制。近期,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郝鹏补充说,国务院国资委落实国务院金融委的要求,前期专门约谈了部分省级国资委,对稳妥化解地方国企债券违约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近期还将联合人民银行、证监会专门召开防范地方国企债券违约风险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

郝鹏也强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发债企业及其股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提高经营水平。投资者也要提高风险意识,深入了解发债人的实际经营情况,理性作出决策,这样才能整体上有效防范债务风险发生。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八篇】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统一部署,现就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认真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于直属高校进一步把握战略方向、明确战略任务、擘画战略蓝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积极谋大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直属高校应牢记历史使命,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更为坚强的支撑作用。

(二)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主动应变局,引领时代步伐的重大机遇。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奔腾而至,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时代。直属高校应把握历史契机,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确立新的发展坐标、输入新的发展动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编制“十四五”规划,是直属高校努力开新局,引导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要求直属高校率先在教育模式、质量标准、治理方式等方面开新路、立标杆。同时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要求直属高校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直属高校应顺应历史需求,通过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学校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快车道上发挥先导作用。

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以强化治理为关键,科学编制规划,民主编制规划,依法编制规划,为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树立和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高度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的共同挑战,源源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在民族复兴中带头发挥国之战略重器作用。

(三)要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破解改革“深水区”的矛盾,努力探索创新“无人区”的路径,加快提升与直属高校地位作用相匹配、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治校能力。

要提高政治站位,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实操性。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程序。要在学校党委常委会领导下,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严谨高效的工作机制。要严格履行编制程序,全面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认真领会国家对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仔细分析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切实加强重点问题研究和重大项目论证;编制过程中如遇超出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要及时向我部请示;规划文本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同意后,要按时报我部审核,并根据我部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经学校党委会全体会议审定通过。

(二)坚持总体谋划、突出重点内容。要全面谋划学校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目标、使命和任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一体筹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通盘谋划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稳定,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同时要结合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明确阶段性重要发展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务求取得实效。

(三)扩大民主参与、强化有效集中。要广泛发动院系、部门、师生员工参与规划编制,充分发挥教(学)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的咨询建言作用,重大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要与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并可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和辅助。要走出校园,主动征求学校理(董)事会成员、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智库机构、校友代表等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科学研判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细化任务分工、有力推动落实。要将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制定细化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并可根据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科研攻关、考核评价等分领域的改革方案,以及院系、部门、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配套的分规划。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步谋划规划落实工作,统筹规划的年度监测、中期检查和终期考核等工作,形成规划编制、实施、考核的管理闭环,着力改变重编制、轻实施的现象。

我部将在直属高校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经验交流和相关培训。各直属高校应严格把握规划编制进度,于20xx年4月底前,将“十四五”规划文本报我部审核。各高校按我部意见修改后,一般应于20xx年8月底前审定通过“十四五”规划正式文本,并向社会公布。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九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x字方针,全力建设“五个新x”。

一、产业兴旺大发展。一是实施x工程,加快建设文旅特色小镇。加快建成x峰旅游度假区,以“x皮影戏”为媒介,深度挖掘与弘扬x文化,以禹文化为纽带连接各大景点景区,积极推进x农庄、x油茶公园、x碑遗址公园等优质旅游项目建设;依托x山佛教旅游胜地,加强对x岩、x殿、x寺、x寺等四座佛教场所的保护与开发,形成“一山二文三园四庙”旅游大格局,将我乡打造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文旅小镇。

二是激发工业活力,培育相对优势产业。建成石材集中加工基地,进一步规范和壮大金路村传统石材加工业;进一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完善x工业园基础设施,利用闲置厂房、村部、校舍引进中小型加工企业落户x,支持x电子、x五金、x泰通、x土产等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重点发展石材、电子、服装、五金及农产品(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

三是打造特色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种养结构,规范土地流转备案管理,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植。石东、东盛片重点发展优质稻和油茶产业,建成双季稻示范片;x、x片以x水库为起点至过路林场建成千亩油茶公园;x片区重点发展稻油轮作种植模式,建设x亩稻油轮作现代农业示范园,扶持发展百香果、紫(红)薯、高粱等旱土作物,建成高岸田旱粮作物示范区;加快建设x农业衡丰提纯育苗基地和云峰扩繁基地,鼓励生猪、高山牛羊养殖业发展,形成多点连线,一带成片的规模特色种养区。加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体系,推动我乡x生态米、x油豆腐、x粉皮、大毛红藤酒、茶油等绿色农产品提质增效,进一步扩大x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二、乡风文明促和谐。以创建省级文明村镇为目标,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深入推行“一核六会”制度,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治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确保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根治,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精神文明支撑。

全面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加大违法占地、挖沙洗沙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乡镇天然气利用工程等民生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基础条件;突出示范引领,整合项目资金和资源,大力推动x社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白云村和石东村争创省级美丽乡村,加快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环境宜人的示范村(社区)。

四、生活富裕增福祉。全力提高x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白云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全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统筹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人员吃好、穿暖、住好、有病及时医治。

五、乡村治理显成效。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提升乡级公共服务能力,新建乡级政务服务中心;加强青年乡村人才培养,继续深入推行“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要完善后备村干部培养机制,把村级后备力量培训纳入村干部培训计划,切实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重点村探索挂职定向培养模式,为后备干部打造锻炼平台,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加快成长步伐。

二是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强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畅通和规范信访渠道,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办结力度;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对高危人群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做好“平安法治村”“平安家庭”等典型选树活动,形成家庭更加积极向上,群众更加认同满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良好风尚。

教育事业的十四五规划【第十篇】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打造教育强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全面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锚定“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擘画温州教育高质量高品质发展蓝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根据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跨度为两年左右,主要形成《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草案)》。

(一)确定新时期温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七个高”(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均衡、高质量育人、高品质服务、高素质队伍、高平台支撑、高效能治理)方向和要求,提出符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适应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本原则,谋划形成温州教育现代化发展到2025年的战略目标。

(二)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牢牢把握温州“未来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一体化、终身化等趋势,精准聚焦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需求,明确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着力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迈上新台阶。

(三)明确加快温州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效导向,以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育管理、育人模式、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考试招生、合作交流等领域创新力度,总结凝练“十三五”一系列成功做法,拓展创新“十四五”发展重要举措。

(四)明确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提出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明确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公民等各方面对发展教育事业承担的责任;研究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措施,健全教育督导、平安校园建设体系和机制;研究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开展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拟定《规划》框架、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等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展前期研究(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7月,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定《温州市“十四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研究》课题计划,成立课题组。8-10月,结合温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开展谋划工作,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向市发改委报送我市教育希望纳入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的基本考虑。

(二)形成基本思路(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9-10月,成立编制小组,启动谋划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11-12月,形成基本思路初稿,召开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代表、老同志、社会人士和市级有关部门“十四五”规划座谈会,听取建议并作修改完善。

(三)拟定《规划》框架(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2020年5-9月,相关处室(单位)起草专项规划(附件2),编制小组起草教育“十四五”规划框架。6月,向各县(市、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

(四)形成和审议《规划》草案(2020年9月至2021年初)。2020年10-12月,起草形成教育“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1月,召开市级有关部门、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代表征求意见会和专家论证会,修改形成《规划》(草案);3月,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汇报,修改形成《规划》人代会审议稿;2021年4月,“十四五”规划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各专项规划同步进入印发程序。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附件1),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市教育局各处室(单位)和县(市、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主动配合编制单位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有关任务,强化各项要素保障,着力形成聚力谋发展、齐心编规划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强化咨询支撑。成立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对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支持。

(三)强化方法创新。坚持开门编制规划,紧扣教育现代化发展热点难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道于民,广泛听取师生群众的意见建议。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做好规划编制谋划工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172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