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例(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8031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例(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一篇】

随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网购市场快速增长,农村电商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区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理念、法律法规、人才稀缺和资金扶持等突出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长期困扰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传统农业借助电子商务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居民消费的多样性、便利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逐步加快电子商务向农村地区拓展的步伐,镇川、鱼河、金鸡滩等交通比较便利的乡镇已经率先发展了电商,实现网上交易额600多万元;引导建立了具有浓郁榆阳地域文化特色的电商平台—“陕北优选”;成立了农业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农商1号”,目前该平台已发展村站数78个,招募会员12626人,收到网上订单1561个,订单金额230多万元,线下订单3518个,订单金额近500万元;陕北兄弟、沙盖妹、鱼河富硒大米等20余家本土农产品企业纷纷开展电商业务。

同时,也应看到,我区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一是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存在网络覆盖面不全、信号差、网速低等问题。二是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物流在可及性、可靠性、服务水平、速度等方面,与城市物流仍存在着较大差异。快递物流服务网点只延伸到部分乡镇。三是金融服务业发展落后。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设网点的经营成本高,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明显落后。

(二)法规政策不健全。电商不同于传统商业,它没有经营实体,相关政策必须尽快调整以适应电商的发展,按电商的特点制定政策条件、管理制度等,加大资金扶持。虽然我区明确提出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但大部分农村电商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推进力度不大。政府层面目前没有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电商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我区还没有一套鼓励发展电商的政策措施,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不能得到保障。

(三)电商人才稀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离不开专业性人才,尤其是精通网络技术、线上营销、物流管理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我区具有电商专业知识人才数量不多,从外地引进的电商专业人才也非常有限,尤其是具有超前经营理念和尖端电商技术的外来高层次人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在农村,电商人才更是稀少,很多农产品生产经营户不懂电脑,也不会利用互联网推销产品,复合型高端电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匮乏。

三、今后三年任务及措施。

依托京东集团和我区就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开展的战略合作,抓住京东集团电子商务进农村机遇,畅通“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渠道,提升农村消费者的网购体验,降低网购风险,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品质。我们将于2017年建成鱼河、鱼河峁、镇川、小壕兔、补浪河、牛家梁、大河塔等涉及7个乡镇共计10个具有网络配寄送服务、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农村基础生活用品网上购买、货物收发、电子支付、水电费缴纳及农村金融等各类惠民服务的标准化农村电商合作点。2018年再建10个标准化农村电商合作点。2019年将实现全区农村电商合作点全覆盖。通过农村电商合作点创建,将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促进全区农村电商发展。

(二)打造电商平台。

2017年我们依托陕北庄稼汉农资公司,成立榆阳区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力争2018年上半年正式投入运营。通过该展销中心,整合农产品资源,利用线上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提供销售渠道、优惠信息、供求信息、便利服务,线下则对农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增强农产品销售体验。

(三)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

委托大才电商学院培训农村电商人才,我们计划三年内每年培训农村电商人才100人(次)以上,积极引导农村高等学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退伍军人等进行系统的电子商务培训,培育一批懂电商、会电商、能把电商做好的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充实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二篇】

据专家预计,2010年中国保健品网络交易规模将达到亿元,其中,增高产品b2c(企业对个人)占交易额76亿元,占保健品网购交易规模比重为%,预计未来三年增高产品b2c仍将维持高速增长,2012年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80亿元。

“与国内数千个药店品牌、2009年1646亿元的药品零售规模相比,网上保健品的需求量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求空间远远大于现实供求。”迈酷高电子商务总经理邵龙平在6月的产品电子营销战略发布会如是表示。

潜力无限,门槛不低。

对于网络保健品销售的巨大发展空间,诚美贸易迈酷高电子商务总经理邵龙平首先看到的是正在以13%每年的速度增长的保健食品销售额,及其跃升中的中国网民数量,“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保健食品的销售额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2009年我国网络消费规模7000亿元,其中网络购物接近4000亿元;预计3年后将冲破10,000亿元。其中,药品及大健康类产品的比重可能会占到5%,即约500亿元。”

“从政策上来看,国家实行网上药店牌照管制也为这个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条件。”迈酷高邵龙平说,大部分的保健品企业没有能力完善自己的营销系统,使得大部分有价值的产品不是打不开市场就是被束之高阁,保健品电子商务网站只有拿到sfda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才能获得医药、保健品电子商务的准入资格,合法地在网上开展药品销售。

不过,要获得保健品网络营销资格并不容易,有数据统计,国内有“国食健字”和“卫食健字”批文的保健品有尽7000种,但是转化为产品进行市场推广的只是1000种左右,其余的都是因为营销力度不够,不敢轻易推向市场。

“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保健品行业还按原来的低成本缓慢扩张战略来发展企业的话,面对的只能是一种自取灭亡的道路。”迈酷高邵龙平呼吁保健品市场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寻找创新的营销战略方式自救。

“关键是如何理解和运营好保健品电子商务品牌。”

迈酷高。

网络推广负责人认为,保健品市场网络营销除了传统进销差价的盈利模式之外,关键在于能否从保健品产业供应链各环节中通过增值服务而取得相应的回报。

实地与网络,不可兼顾。

然而,普遍知名保健品对于网络零售模式似乎并不感冒。

目前基于互联网的b2b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据最新的统计,在本年初互联网上b2b的交易额已经远远超过b2c的交易额。预计未来几年全球b2b的年增长率将会保持在45%左右,2010年全球b2b电子商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6万亿美元。迈酷高邵龙平分析道,“显然,b2c(企业对个人的贸易)利润远没有b2b(企业对企业的贸易)来得可观,且现阶段要做到实地与网络销售并行,一时间也难以兼顾。”

据调查,搞保健品互联网b2c平台的开发、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因此,很多保健品企业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进入。此外,运营风险高,至今尚未有成熟的医药b2c模式,现阶段保健品连锁零售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应用b2c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缺乏技术基础;而且熟悉行业运作又懂得互联网运营的人才欠缺,企业要组建一个高效的运营管理团队比较困难。

相对于大型保健品连锁企业,一些中小连锁企业由于实体规模不大,反而船小好调头,更能放开手脚、全心投入。现在活跃与网络上的保健品机构,普遍是比较小的企业,其在运营规划、推广渠道商都能游刃有余。

迎难而上,独辟蹊径。

“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做一些关联销售,目前采取电子网络营销战略更是康美集团的重大举措”迈酷高邵龙平认为,网络保健品营销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迈酷高可以迎难而上,独辟蹊径,在进行组合营销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专业性建议,注重售后服务与消费者的互动,尽量解决其综合性问题。

“网上保健品销售应该找准定位。如果想做成‘大而全’,前期‘烧钱’不可避免;也可以以增高产品、化妆品、成人用品为主。”迈酷高邵龙平指出,目前电子商务正在向比传统渠道更低的方向下沉,更加接近消费者,例如,目前迈酷高官方网、36减肥网都策划打造社区平台,通过与会员的互动和交流,增加会员的忠诚度。

此外,由于保健品产品的物流不能等同于普通产品配送,对时效性、温度、湿度等因素有一定要求,需要专业的配送渠道。由于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整体状况不太理想,因此迈酷高在运输方面已打通渠道,有专业运输团队高质量配送,方便、快捷,成为迈酷高的一大优势。

通过网络更广泛地开展多元化销售,但定位是第一步。”

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三篇】

“十三五”是广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山市渔业实际,制定《中山市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重大成就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渔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科技兴渔、依法治渔、可持续发展等战略,转变增长方式,落实强渔惠渔政策,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业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和重要增长极。2015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亿元,比2010年增长%;渔业产值亿元,比2010年增长%;水产品总产量万吨,比2010年略有增长,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产健康养殖全面推进,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与捕捞产量比重由2010年的987︰13提高到2015年988︰11。优化淡水养殖品种结构,名优品种产量占淡水养殖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增加至2015年%。水产增殖业有序发展,形成了以自然水域增值放流为重点的增殖业。201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亿元,产业的比重为60︰14︰26;其中,第二产业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和渔用饲料业,第三产业推进休闲渔业发展,成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

3、水产品牌实力显著增强。

中山市把水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水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名牌水产品牌。“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6家水产企业的10个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其中,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水出公司“宝平”牌四大家鱼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东裕”牌脆肉鲩还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水出公司的“宝平”牌四大家鱼在香港和澳门分别占有40%和70%的出口份额,在海外有“中山塘鱼”的美誉。全市共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无公害产地认定养殖场50个、面积108680亩,认证产品62个。这些品牌水产品和规模企业,为提升我市水产品美誉度、影响力,增强竞争力,引领品牌水产品发展,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全市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示范、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项目,超过1万人次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免费接受水产健康养殖、疫病监测等技术培训,发挥了有效的技术支撐作用。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全面加强,在全市开展以江河、海洋为重点的大规模统一增殖放流活动。“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31万元,放流各类苗种8041万尾,大规格鱼5108公斤。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健全,项目建设项目的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促进了全市水生生物种群资源的恢复和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海洋伏季休渔、珠江禁渔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海洋捕捞渔船“双控”目标基本实现。

hyperlink\l"_toc293409914"6、依法治渔能力显著提升。

进一步落实养殖水域滩涂确权发证、捕捞许可、种苗生产许可等一系列管理制度。hyperlink\l"_toc293409915"渔政执法进一步加强,开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开展了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打击涉渔“三无”船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电炸毒鱼、使用禁用渔具等严重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以及非法捕捞、越界捕捞、违法用海和破坏海岛、海洋环境等违法行为,严格执行休禁渔制度。

7、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中山市已全面构建各镇区基层水产品快速检测站,完成辖内24个镇区水产品快速检测点建设。建立水产养殖企业动态数据管理库,能全面、真实掌握辖区内水产养殖企业的最新情况,为渔业部门的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提供最有效的基础数据依据。“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产地水产品定量检测2121样品,检测项目指标8004个;完成水产品快速检测6536个样品,检测项目指标25237个;总体合格率达96%以上。对检测不合格样品单位,100%予以立案查处,有效遏制了使用违禁药品、销售不合格水产品等的违法行为。通过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强化与全面铺开,中山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显著提升,为保障全市人民的水产品食用安全做出了贡献。

强渔惠渔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渔业投入不断增加,十二期间共投入基塘整治扶持资金4255万元,水产品流通、新品种引进、水产种苗示范基地建设等水产业化扶持资金共2980万元。认真落实国家渔用柴油补贴政策以及做好珠江禁渔、南海伏季休渔渔民生活补助的发放工作,“十二五”期间共计发放柴油补贴10905万元、休禁渔补助万元,保证了休渔渔民的生产生活稳定有序。继续加强有序开展船员人身平安互助保险业务,渔民自付和市财政补贴结合,充分调动参保积极性,全市渔民基本参加人身平安互助保险。

(二)“十三五”渔业发展展望。

1、制约因素。

(1)水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凸现。

随着国际经济在深度调整曲折复苏,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虽然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结构不合理,大宗品种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仍然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不适应居民消费結构升级的步伐,部分产品价格长期低迷,渔业比较效益下降,渔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2)渔业资源环境约朿进一步趋紧。

一方面,渔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虽然实施了珠江禁渔、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但捕捞强度仍居高不下,有害渔具、渔法的大量使用,“无序、无度、无偿”导致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另一方面,渔业发展空间受限,随着大项目建设,海岸项目、交通航运等挤占渔业空间,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场所、产卵场所,陆源污染对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生存条件影响加重,水域环境恶化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渔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调节功能明显减弱,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

(3)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

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违规用药依然存在,水环境污染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比较薄弱,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4)渔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尽管近几年加大了渔港建设、池塘整治、渔船改造等投入,但是渔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淤积老化的低产池塘面积还比较大;渔船老旧,装备落后,难以满足渔业发展需要;渔政设施、安全救助设施等渔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基础依然薄弱;作为台风多发地区,渔港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制约了现代渔业的发展。

(5)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有待提高。

渔业生产大多数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经营规模小,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缺少具有技术开发和技术消化能力的龙头企业,制约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的推广应用。渔业精深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缺乏竞争力强的水产品品牌,渔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虽然渔业总量较大,但渔业经济发展未能从根本上由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提高转变,近几年虽然水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但渔业经济效益难以较大提高。

(6)“依法治渔”还需进一步强化。

当前“依法治渔”能力仍有诸多薄弱环节,一是现有渔业法律法规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部分渔政工作缺少法律支撐。整治涉渔“三无”船舶、清理“绝户网”等问题亟待法规政策规范;全面落实“生态优先”发展方针,需进一步健全和调整禁渔休渔、捕捞许可、渔业生态补偿、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等相关制度措施;加强重点养殖水域保护,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养殖规划和养殖证制度;罚则较轻,未能震慑不法分子的各种违法行为。二是渔民守法意识淡薄,电鱼、滩边罟等违法捕捞作业屡禁不止。三是渔政执法能力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力量不足。

2、有利条件。

(1)渔业产业基础坚实。

中山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水产资源条件,渔业一直是优势传统产业,渔业总量不断增加,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三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增殖渔业、休闲渔业两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渔业定位为囯家战略产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为渔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为渔业发展提供新方向。2013年囯务院首次召开全囯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岀要建设现代渔业,强调要加快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3)渔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多营养层级复合生态循环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开发与完善,开拓了渔业发展新空间。净水渔业、低碳渔业等技术的提出与应用,拓展了渔业新功能。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渔业多功能潜力,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

(4)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众创、众筹等新型产业孵化模式层出不穷,为渔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撐。

(5)政策环境有利。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为渔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纲要》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蔬菜、水产和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等,这些都为中山市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渔业的制度创新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基础,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大力推进以“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为主体的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功能综合型渔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科技与渔业高深度融合,建立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装备,强化依法兴渔,加快形成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

妥善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渔业,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坚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和浅海养殖规模,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增殖渔业和生态健康养殖,建立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2、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学发展。

全方位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渔业各项改革。坚持科技兴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在现代渔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内生动力。

3、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建立养殖、捕捞、加工、增殖、休闲五大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压缩调整资源消耗多、产出效益低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和布局,实现养殖业数量、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共享发展。

将渔业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渔业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水域生态安全,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高度重视渔民生命财产和合法权益的维护,建立健全渔业风险保障机制和生态损失补偿机制,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的参予者与受益者。

5、坚持依法治渔,建设法制渔业。

努力推进依法治渔、依法兴渔。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促进公平正义,逐步建立法制约朿下的渔业综合治理体制。

(三)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目标。

近海过剩产能得到有效疏导,结构性过剩品种有效调减,名特优品种适度发展,养殖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逐步提升,渔业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益曰趋凸现。到2020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4%,比2015年增长%;水产养殖产量34万吨,比2015年增长3%;水产品总量万吨,养殖与捕捞产量的比例为99:1。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2万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1200公顷。

2、绿色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不断提高工厂化和池塘循环水养殖水平和规模,到2020年,建设工厂化养殖水体23050立方米,养殖单产30公斤/立方米;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或以上,创建市级良种场8-10家;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生产单位70家以上,产地面积2万亩以上。

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大力推进渔民减船转产,淘汰落后渔业捕捞产能,到2020年,实现全市纳入国家海洋捕捞渔船数据管理的渔船控制在388艘、总功率6550千瓦以内,其中大中型海洋渔船控制在75艘、总功率千瓦以内;全市纳入广东省渔业管理系统(第二版)的内陆捕捞渔船控制在350艘、总功率2555千瓦以内。捕捞产量逐年降低,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728万吨以下,江河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下,每年增殖放流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2000万尾以上,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3、质量安全目标。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逐步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产地水产品及水、沉积物等定量检测样品6000个,快速检测样品35000个,总体合格率达97%以上。

4、富裕渔民目标。

加强支渔惠渔政策力度,渔业保险覆盖范围得到扩展,渔民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上,年均增长8%;渔业巨灾政府补助政策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渔业保险逐步推进;全市渔业培训达15000人次以上。

三、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贯彻落实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有关要求,统筹推进水产养殖业、捕捞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等“五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

(一)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

1、调整优化养殖布局。

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海水养殖,调整优化淡水养殖,稳定基本养殖水域,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和品种。

2、转变养殖发展方式。

压减低效、高污染产能,大力发展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立体生态等标准化健康养殖。引导和鼓励养殖节水减排改造,逐步淘汰废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方式。优化养殖品种结构,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加强品种创新和推广,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提高良种覆盖率。

3、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池塘项目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建立水产苗种检疫机制,加强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养殖用药指导,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严格控制捕捞业。

加强严控捕捞强度,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珠江禁渔、渔船管控及捕捞总量控制等制度,逐步減少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严格控制近海和内陆捕捞强度。提升渔业执法能力,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严厉打击电鱼、“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和涉渔“三无”船舶;加快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推动现代渔港建没。

(三)着力提升水产品加工流通业。

1、推进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式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引进先进实用的水产品加工新技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开发多样化、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的加工水产品。在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拓展产业链功能,引领现代渔业发展的核心区和产业集聚区,打造全省水产品加工集聚发展的示范点。

2、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中山特色的省级以上水产品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3、加快建设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发展智能化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包括冷藏设施、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扶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力强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促进产地准岀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通过水产品流通环节,与水产品生产基地间建立稳定关系,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时反馈供需信息,引导和带动产地的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流通带动生产,生产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水产品流通格局。以光明市场、中山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成为区域性水产品物流中心。

(四)积极发展增殖业。

科学确定适用于渔业资源增殖的水域滩凃,釆取多种增殖方式,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加强江河、海域增殖放流苗种管理,强化增殖放流监管,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确保增殖放流效果。

(五)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发展垂钓、观赏鱼、渔事体验等多种休闲业态,引导带动钓具、水族器材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沿海地区结合滨海旅游开发,展示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海洋文化和海洋景观。内陆地区依靠江河、水库等资源,打造垂钓、观赏、娱乐、餐饮等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

四、着力提升“六大能力”

(一)提升水产品安全供给能力。

以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城市”为抓手,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

1、大力发展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大力发展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快养殖池塘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改造,配套环境保护设备设施,改善养殖池塘环境卫生条件,減少污染排放。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普及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复合生态循环养殖等,拓展水产养殖空间。

2、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快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抽检覆盖率,完善并实施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可追溯”制度,切实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提高科学执法和规范执法水平。

3、加强水产疫病防控。

加强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监测预警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加大监测预警覆盖率,强化养殖污染防控,规范饲料、渔药、苗种等养殖投入品质量监控和使用管理,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执法监督,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端口前移。

(二)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1、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

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加强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按产业链进行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强化技术推广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深化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继续加强水产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提高队伍素质;加快推进水产技术推广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渔业技术普及率。积极构建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撐、渔业协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促进渔业先进和实用技术加速转化。

3、提升渔业标准化水平。

围绕转方式调結构的总体要求,加快渔业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扩大渔业标准实施覆盖面,提升渔业生产、管理、贸易和执法活动标准化水平。

(三)提升渔业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

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实现依港治渔、依港兴渔。加快海洋与渔业防灾減灾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完善渔港布局。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区渔需物资供应、船舶维修、水产品市场等经营性服务设施。理顺渔港建设管理体制,依托渔港管理渔船,强化渔港管理和维护,明晰渔港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渔港及其设施保护制度。

2、加快渔船更新改造。

以安全、节能、经济、环保、适居为目标,逐步淘汰老、旧、木质、高耗能、污染大的渔船,建造选择性好、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型渔船。不断堤升渔船及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渔船建造管理,坚决取缔违法违规造船厂。强化渔船建造检验及监督,推进渔船标准化建设,鼓励使用标准化渔具。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海上执法巡航检查,规范渔船流转管理,逐步推广渔业安全社会化管理。完善渔业安全应急预案,鼓励渔船开展相互支援和自救互救。加快建设渔船信息动态管理和电子标识系统,加强渔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尽快普及配备渔船救生筏、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卫星监控系统、渔船通信设备等安全设施。

(四)提升依法治渔能力。

1、严格执法。

积极推进渔业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加强船网工具指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水产苗种、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电鱼、“绝户网”、涉渔“三无”船舶等非法捕捞行为。着力整治船证不符、渔船安全隐患、劣质船用产品等问题。加强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加大违法用药查处力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依法查处污染渔业水域、破坏渔业水域生态功能等违法行为。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格执行渔业法律法规,树立起渔业大市形象。

2、提升执法能力。

建立渔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堵塞执法漏洞。健全渔政执法机构,配备必要的渔政执法装备,提升渔政执法装备水平。积极推进渔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属地责任制,推进渔政异地执法协助制度。

3、加强执法保障。

强化执法监督,健全执法责任追究机制,防止执法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等现象,严惩执法腐败现象。对妨碍渔政执法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阻碍渔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处理。强化渔民普法宣传,增强渔民法律意识,保障渔民合法权益。

(五)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1、提升渔业生产经营信息水平。

积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提升苗种繁育、病害防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养殖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鼓励支持建立各类型智慧渔业信息平台。鼓励各地渔业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搭建电子交易平台,促进水产品流通和销售,降低交易成本。

2、提升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国家、省、市各级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渔业统计、渔业信息采集、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渔业船舶信息管理、捕捞证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生动物疫病监控等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提高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做好水产养殖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更新工作。

(六)提升共享富渔能力。

1、保障渔民发展权益。

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加大对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和涉渔项目生态补偿力度;积极推动和完善各类政策性渔业保险政策;完善休渔期渔民生活补贴制度,加大转产转业政策扶持,落实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调动渔民减船转产积极性。

2、推进渔区社会建设。

以渔港建设带动渔区小城镇和渔村发展,加强渔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渔港范围用电、用水、道路、码头建设以及渔区村庄整治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助力促进渔区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3、积极推动渔业增效增收。

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生态渔业;加强当地水产技术服务力量,建立包村联户、面对面的长期技术服务机制,加强特色生态渔业与休闲渔业、水产品流通加工业的结合,促进渔民增收。

五、区域布局。

规划布局总体原则是,形成具有都市特色、集约化养殖、种苗繁育、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休闲渔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根据渔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为导向,逐步优化渔业产业区域布局,建立协同发展产业格局。

(一)调整空间布局。

1、养殖空间布局。

调整优化淡水养殖。稳定池塘养殖,保持现有养殖池塘面积约2万公顷,加大养殖池塘标准化和设施化改造力度。引进、开发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发展高效立体循环养殖,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合理布局围垦海水养殖。保护滩凃生态环境,调减近海养殖规模,形成水域、滩涂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新格局,保持养殖面积1200公顷。

2、捕捞业空间布局。

削减近海和内陆捕捞,严格执行中山市加强渔业船舶管控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优化调整捕捞作业结构,逐步实现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可捕量相适应。

(二)区域产业布局。

1、调整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发展特色高效现代渔业。根据中山主要水域分布特点,沿市境内西江和北江河流和海岸线打造“西江沿江”、“北江沿江”和“东部沿海”三个各具特色的水产优势产业带。

(1)西江沿江池塘高效健康产业带。

西江是中山市境内主要的河流,“西江沿江”渔业产业带包括古镇镇、横栏镇、大涌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沙溪镇、三乡镇、南区、西区,池塘面积7000公顷,占全市淡水池塘面积的35%,西江沿江渔业生产以特色水产品为主,特色水产品以横栏镇、板芙镇和坦洲镇的南美白对虾为主,还有部分海鲈、河豚、龟鳖类和疣吻沙蚕(俗称禾虫)。

(2)北江沿江池塘高效健康产业带。

北江水系在中山市境内有多个水道,大型的如洪奇沥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横门水道等,“北江沿江”渔业产业带包括小榄镇、三角镇、东升镇、港口镇、民众镇、黄圃镇、东凤镇、阜沙镇、南朗镇、石岐区等,淡水池塘养殖面积11000公顷,占全市淡水池塘养殖面积的60%。名优鱼类是本区的主要特色,脆肉皖是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拳头产品,另外乌鳢、鳗鲡和泥鳅也是主要名优品种。

(3)东部沿海高效生态健康产业带。

中山市境内东部靠海,渔业产业带主要是南朗镇,有26公里的海岸线,1500公顷养殖面积,主要养殖模式是围垦生态混合养殖、休闲渔业等,主要特色养殖品种是青蟹。将南朗特色海鲜、海洋渔业文化、现代渔港建设等结合在一起,形成融合海洋休闲、海洋保护产业等于一体的滨海休闲渔业带。

2、根据各镇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镇区的发展重点,发挥各镇区区位、资源、品牌优势,高标准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并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十三五”后期规划建成以下几个特色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1、脆肉皖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园区。

生产示范园区设置在东升镇水源充足地区,东升镇是全国脆肉皖之乡,产业基础雄厚,开展脆肉皖示范园区有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脆肉皖东升生态养殖示范园区面积1000亩以上,示范区的养殖操作机械化、智能化,利用低洼低产荒地改建而成鱼类食用草料养殖区,利用养殖废水浇灌,定期自动收割草料喂鱼,生态循环养殖。

2、鳗鲡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园区。

在三角镇和坦洲镇建设500亩的鳗鲡养殖示范园区,进行鳗鲡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配套综合生态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

3、乌鳢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园区。

在三角镇和民众镇建设500亩的乌鳢养殖示范园区,进行乌鳢高密度养殖,配套综合生态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

4、河豚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

5、南美白对虾集约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

6、工厂化循环水健康养殖园区。

7、休闲渔业园区。

休闲渔业园区设置在民众镇、坦洲镇等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的地区,面积500亩以上,部分采用桑基鱼塘和四大家鱼混养的传统生态养殖模式,部分采用现代流水水槽生态养殖模式,在池塘旁边做个水槽,抽池塘水流水养殖鱼类,外面大池塘养殖莲藕等净水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并设置垂钓、投喂、捕鱼、煮饭等渔民生活体验区,和参观、讲解、娱乐、餐饮等休闲娱乐区,开展休闲渔业。

8、四大家鱼苗种孵化养殖产业园区。

在黄圃镇和横栏镇建设四大家鱼人工繁育和机械化养殖及亲鱼培育基地,每个基地占地500亩,用以培养四大家鱼的亲鱼,繁育四大家鱼的优质鱼苗,也可以开展水产新品种的繁育任务,打造水产苗种品牌。

9、四大家鱼机械化养殖示范园区。

在民众镇建设1000亩的四大家鱼养殖示范园区,配套自动投喂、自动检测等机械化养殖设备,推广水槽内循环生态池塘养殖,园区配套综合生态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

10、禾虫养殖示范园区。

在神湾镇建设500亩的禾虫养殖示范园区,进行天然生态特色品种禾虫的养殖。

六、重点项目。

(一)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推进项目。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建立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创建工作,至2020年,推动创建6-10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推进池塘多元生态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调整集约化养殖品种结构和产能规模,发展名特优品种池塘生态化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或以上,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生产单位70家以上,产地面积2万亩以上。

(二)水产种业提升项目。

加快水产良种生产体系建设,着力推动苗种培育基础设施和技术进行改造与提升,创建8-10家市级良种场,提高良种生产和保障能力。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积极组织新品种引进和培育,至2020年引进新品种5-6个,实现新品种规模化养殖,推进亲本更新工作,全市苗种繁育场100%完成亲本更新。

(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项目。

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扩大江河、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规模,增殖放流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1亿尾以上。强化江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开展入海污染源普查,严格实施项目建设用海环境影响评价与建立渔业生态补偿制度。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与疾病防控项目。

1、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加快完善市渔业质量检测中心质检体系建设,推进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硬件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改造,至2020年,计划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一个拥有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酶标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快速溶剂萃取仪、基因扩增仪(pcr)、全自动cod回流消解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面积达2800平方米,具备重金属分析室、色谱分析室、pcr分析室、全自动分析室等的现代化海洋与渔业综合检测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将开展cma和catl认证,取得水质、水产品、水文气象、鱼虾类病害4个类别59个指标的检测资格,检测项目达到84个,基本覆盖水产品主要的药物残留指标和大部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指标。加快推进和完善镇级检验检测机构和快速检测点建设,至2020年,建成1个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成和完善24个镇(区)检验检测站。

(2)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追溯体系建设。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行政和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装备,提高现场执法技术水平,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推进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村(区委)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及工作机制,强化对苗种繁育场、重点养殖场、主产区的执法检查,实现对水质、环境、苗种、饲料及添加剂、渔药、食品添加剂、水产品等的实时动态监管。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建立信息畅通、联防联控的应急处置体系;构建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建设全市水产品产出过程动态数据库,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统合管理信息网络及预警预报系统,实现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

2、加强水生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市、镇(区)级水生动物防疫站的检疫和防疫功能,市级水生动物防疫站达到对重大水产动物疫病进行流行病学诊断、信息处理、风险分析预报等方面的能力;镇(区)级水生动物防疫站达到能对常发的动物疫病进行快速诊断、抽检、送样和对重大疫情判断上报等方面的能力。在重点渔业区设立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点,完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网络。推进执业渔医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度工作,扶持建设一批鱼病诊所。加快建立和完善水产种苗检疫制度、水生动物疫病监控预警制度和重大水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制度。

(五)渔业安全生产与渔政渔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1、加快老旧渔船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

积极响应国家油补政策调整,引导老残旧渔船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推进我市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和更新,安排国家油补政策调整资金4500万元用于减船转产补助,2000万元用于渔船更新改造补助。到2020年,实现全市纳入国家海洋捕捞渔船数据管理的渔船控制在388艘、总功率6550千瓦以内;全市纳入广东省渔业管理系统(第二版)的内陆捕捞渔船控制在350艘、总功率2555千瓦以内;渔业辅助船控制在30艘以内。同时,对有意愿实施更新改造的海洋捕捞渔船100%纳入渔船更新改造扶持政策范围。

2、加强渔政执法基地装备建设。

加快市属执法基地、镇级执法码头建设,建造一批海洋渔业执法船和执法快艇,形成指挥畅通、反应迅速、执法有力的海洋渔业执法体系。到2020年,完成建造50吨级执法船1艘、执法快艇2艘或以上;实现16个渔业水域重点镇区全部配备执法快艇,海洋渔业执法能力显著提升。

3、加快推进现代渔港建设。

加大横门、大冲口渔港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力度,创新渔港建设模式,促进渔港经济区与城市建设、渔区城镇融合发展,建设能满足中山区域性各类渔船需求、水产品交易流通快捷便利、安全监控与治安消防等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渔港。

2016-2020年,安排各级财政资金300万元用于渔港、渔船停泊区的升级改造建设,最终形成以区域性避风锚地、三级渔港为基础的防台避风能力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生态良好的现代渔港新体系。规划建设区域避风锚地2座、三级渔港1座,力争到“十三五”末所有海洋渔船都能进港安全避风。

(六)渔业政策性保险项目。

积极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项目,引导渔民积极参与政策性渔业保险、减轻渔民负担,省市镇财政对参加政策性渔业保险的渔民实行保费财政补贴。以保险机构市场化经营为依托,在充分调动经办保险机构积极性的同时,重视经营风险并制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办法和措施。引导符合条件的渔民积极投保,鼓励渔民(船东)购买渔船财产保险,引导渔民(船东)办理雇主责任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纳入政策性渔业保险范围。把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同其他惠农(渔)政策和信贷政策结合起来,协同推进,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渔)政策的综合效应。切实减轻渔民经济负担,完善渔业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全面提高渔业抗风险能力和渔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构筑平安渔业,促进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至2020年,渔业保险政府补助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渔业抗风险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七)水产技术推广能力提升项目。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基层推广能力,构建以市、镇(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为主导,以基层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以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科研院所、高校和渔业协会、渔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以及渔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完善渔业技术服务“直通车”、渔业科技下乡入户、渔民和船员培训制度,培养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渔业生产应用人才,提高渔业人才队伍素质。“十三五”期间,安排各级财政资金130万元用于技术推广和培训,加强市级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推广能力,健全24个镇(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体系。

(八)智慧渔业引导项目。

1、完善养殖渔情信息化。

完成我市大宗水产品养殖成本、销售、病害等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做好水产养殖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更新工作,至2020年,数据库内养殖户占全市养殖户的80%以上。

2、构建水产养殖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养殖企业应用渔业物联网技术,试点建立水质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和现代数字渔业与物联网智能营理系统,开展水质在线监控、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系统的应用推广。开发和提升渔业统计系统,构建渔业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3、支持互联网+现代渔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釆购、分销体系,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提高现代渔业生产和营销信息化水平。

重点项目经费估算表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估算。

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推进项目。

2000。

水产种业提升项目。

认定8-10家市级良种场,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00。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项目。

增殖放流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1亿尾以上。

550。

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疾病防控项目。

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硬件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改造,完成辖内24个镇区水产品快速检测点建设。

2000。

渔业安全生产与渔政渔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7200。

渔业政策性保险项目。

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把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同其他惠农(渔)政策和信贷政策结合起来。

1000。

水产技术推广能力提升项目。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基层推广能力,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

130。

智慧渔业引导项目。

200。

共计。

13280。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各镇区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十三五”渔业发展的全过程,按照市规划的总体要求,明确现代渔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研究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构建渔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针对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规划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合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二)强化政策支持。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一系列能有效解决现代渔业发展突出矛盾、激化现代渔业发展活力,推动现代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政策举措。加大支渔、惠渔政策力度,在项目管理、资金投入、效益分配、生态保护等方面制定出一系列与发展目标相配套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简化项目申报程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障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大财政投入。

要围绕关键环节和短板,盘活存量,争取增量,加大公共财收对公益性、先导性、示范性渔业项目投入,完善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补助,渔业油价补贴政策。重点支持无公害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渔民减船转产、渔船更新改造、休禁渔期补贴等。继续实施增殖放流、水产健康养殖扶持政策。保障渔政执法、资源调查、品种资源保护、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渔船检验监督管理等专项经费。加大对水产育种、水产病害防治、渔业资源养护、渔业装备等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推进渔业保险,科学制订渔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推动政策性渔业保险健康发展。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管理和科技人才培养,继续加强渔政执法人员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提升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加大验船师、职业船员、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五)加强落实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估。

各部门、各镇区要根据自身职责,按照本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逐年落实目标任务,并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定期进行综合评价。要加强社会监督,加大规划宣传力度,使公众了解现代渔业发展方向,调动渔业从业者积极性,提高各方面对渔业的关注度,共同推动现代渔业健康、有序发展。

附件: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十三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明确“十三五”时期中山市渔业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促进渔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决定编制《中山市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于2018年1月委托广东海洋大学承担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3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年)》;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2003年)》、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2005年)》、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2009)》、农业部《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2010)》;《广东省渔业管理条例(2003年)》、《广东省水产品标识管理实施细则(2011年)》、《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中山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以及《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三、规划编制总体思路。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基础,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大力推进以“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为主体的渔业供铪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功能综合型渔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科技与管理机制创新,推动现代科技与渔业高深度融合,建立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装备,强化依法兴渔,加快形成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四、《规划》主要内容说明。

《规划》共分七大部分,

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四篇】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为依据,为适应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要,为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我园将新三年规划的发展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一个台阶:新三年规划不仅能符合幼儿园的实际,更能体现出规划对幼儿园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规划的实施,努力将我园办成优质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受家长欢迎的优质幼儿园。

二、幼儿园概况:

xxx幼儿园是一所乡镇示范性幼儿园。幼儿园内部设施设备已经达到乡镇幼儿园一流水平。园内有大型玩具、体能训练器材等较齐全的幼儿体育活动设施;有校园广播音响、一体机、电子琴等音乐教学设备。

目前,我园设有x个班级,在园幼儿xxx余人,幼儿园有教职工xx名,其中大专学历x人,本科学历x人。保育员xx人,行政管理及食堂后勤人员x人,均持证上岗。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提出了“会锻炼、会交往、求知兴趣浓、艺术表现大胆”的培养目标,倡导“细致、踏实、和谐、创新”的工作作风,有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领导班子,实施层级管理、目标管理。随着幼儿园的逐步发展需要,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一)办园条件。

1、随着大家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普遍提高,3——6岁幼儿的入园率大幅增长,致使班额严重超标,活动室不够。就目前本园的办学规模,已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入园需求。

2、由于孩子们的入园需求增大,设施设备也急需添置和更换。

(二)师资建设。

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越来越普及,教师们急需掌握并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们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速度慢,不能很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

(三)保教工作。

1、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理念与行为、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

2、教师还存在重教育轻保育的思想,对一日活动皆课程的大教育观念认识不足。

3、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够规范,对隐性教育的渗透和随机教育的把握还较欠缺。

4、对保教工作的日常管理还不够到位,对教师保教工作的评价还不够规范。

(四)卫生保健。

1、对后勤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评价还欠规范,后勤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还不够强。

2、对食堂工作人员、保育员日常工作的指导还较欠缺,对后勤人员学习培训的计划性还不够强。

3、卫生健康、安全知识宣传指导的形式还不够丰富、面还不够广泛。

(五)家庭、社区:

1、家园联系的方法跟途径还没有得到拓宽,家园工作还不够规范,家园互动的良好性开展的不够好。

2、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利用的不多,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3、与社区的联系还不够,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熟悉度、了解度和参与度较低。

(一)幼儿园发展目标:师德修养好、保教质量高、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优质园。

(二)幼儿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健康、愉快、文明、乐学。

健康——有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动作发展协调,体质增强,性格开朗。

愉快——喜欢来幼儿园,乐意与人交往,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文明——会主动的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与同伴友好相处,尊重父母与老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乐学——喜欢学习、爱动脑筋,对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学习愿望。

(一)办园条件:

目标——。

1、扩大办园规模,满足孩子们的入园需求,解决班额超标的问题,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游戏、活动场所。

2、完善设施设备,满足幼儿园发展需求。

措施——。

1、将幼儿园现状上报,申请校舍扩建,扩大办园规模。

2、逐步添置新设施设备,更换老化设备。

(二)师资建设:

目标——。

1、以园本培训为平台,课程实施为载体,鼓励教师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形成一支师德修养较好、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园发展。

2、有激励教师自我学习、主动发展的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和岗位聘任考核制度。

措施——。

1、制定园本培训计划,认真落实园本培训工作。结合上级部门的要求,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

2、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和岗位聘任考核制度,激励教师自我需要、自我学习、主动发展。

(三)保教工作(重点项目)。

目标——。

1、重视保教工作日常管理,以保教工作的评价制度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普遍提高,推进幼儿园的整体发展。

2、提高教研质量,重视教师理论与实践联系、理念向行为转化,增强教师对自学、自研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3、解决教师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水平,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重视教师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园本化的教学案例,激励教师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

措施——。

1、完善保教工作日常管理制度,建立保教工作评价制度,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整体提高,推进幼儿园的发展。

2、有组织、有准备的开展教研活动,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剖析,帮助教师理论与实践联系、理念向行为转化。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极级性,增强教师自学、自研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3、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能较好的把握教育的渗透和教育的随机性,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4、借助专家的指导和姐妹园的带教以及教研组自研相结合,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5、指导教师写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每年进行个人自评和发展规划实施年度总结。

(四)卫生保健工作:

目标——。

1、以较完善的卫生保健工作制度,促进幼儿卫生安全、健康防病等工作有质量的开展。

2、重视后勤工作的日常管理,不断增强后勤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后勤工作质量。

3、加强对家长、教工有关卫生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指导,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

措施——。

1、根据卫生保健制度,定期、规范的做好幼儿安全卫生、健康防病的系列工作。

2、制定后勤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度,组织后勤学习讨论,并按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增强后勤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加强工作日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后勤工作质量。

3、加强后勤人员的业务学习,规范后勤人员的操作程序,提高后勤人员的专业能力。

4、提高保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能力,采用广播、专栏、告家长书等形式,做好对幼儿、家长、教工各种卫生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家园互动,共同关注幼儿的卫生健康以及安全问题。

(五)家庭、社区:

目标——。

1、以制度保证家园、社区的互动,提高家园互动工作的质量。

2、重视家长、社区资源的利用,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补,以丰富的教育资源开阔幼儿眼界、提高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发展。

3、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积极主动的将教育活动融入社区,为社区建设添上一笔。

措施——。

1、建立家园、社区互动制度,组织教师学习讨论,自觉的以制度来规范家园互动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家园互动的质量。

2、建立家长、社区资源利用的制度,教师按照制度认真做好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3、根据某些季节、节日的特点、性质以及社会形势的需要,制定能与社区互动的计划,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为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上学前教育的一笔。

4、定期开展班级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每学期发放一次家长“意见征询表”,落实“家委会”制度等。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成立园长、教研组长、后勤人员的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并对每一年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自评。

(二)队伍保障:

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五篇】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现代渔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为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国渔业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促进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为我国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五年来,全国渔业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顺利完成了“两确保、两促进”的任务目标。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维护海洋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渔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来,渔业克服了自然灾害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等不利因素,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5373万吨,年均增长%;渔业经济总产值万亿元,渔业产值亿元,分别年均增长%和%;水产品出口额138亿美元,连续11年居国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产地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价格年均涨幅%,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渔民人均纯收入8963元,年均增长%。

(二)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末,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捕比例由“十五”末的67:33发展为71:29;渔业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8%,水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渔业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以“两带一区”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水产健康养殖全面推进,累计改造标准化养殖池塘1000多万亩,创建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区)1700多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迅速发展;国内捕捞业发展平稳有序,作业渔船结构有所改善;远洋渔业结构继续优化,大洋性公海渔业比重由46%提高到58%,成功启动实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项目;休闲渔业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资源养护事业迈上新台阶,增殖放流等养护措施取得历史性突破。2006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幅度增加增殖放流投入,全国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放流各类苗种1090亿尾,增殖放流活动由区域性、小规模发展到全国性、大规模的资源养护行动,形成了政府主导、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启动并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20个,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16个;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发展迅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健全,涉渔工程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初步建立,累计落实补偿经费超过37亿元;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期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珠江禁渔期制度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国务院批准确定的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目标基本实现。

(四)强渔惠渔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基础和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渔业的投入,仅中央财政投入就达到370亿元,比“十五”增长了7倍,渔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启动实施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落实渔业经费约7亿元;渔业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成效,共获得国家级奖励成果22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82项;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发布施行,从制度上强化了渔民生产权益的保障;启动渔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五年累计承保渔民323万人、渔船25万艘;推动解决困难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渔业柴油补贴、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等惠渔政策效果显著。

(五)渔业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增强,海洋维权护渔职能和作用凸显。渔业部门职能不断拓展和强化,管理、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渔业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发放工作深入推进,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产养殖执法,有力保障了渔民权益和渔业发展空间;强化渔业统计工作,建立渔情信息采集网络,建成并广泛应用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和全国海洋渔业安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的通知》,“平安渔业”建设扎实推进,成功应对地震、低温冰冻雨雪和台风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渔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累计救助遇险渔船4683艘、渔民22232人,挽回经济损失约亿元,渔业船舶水上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呈“双下降”趋势;渔业执法队伍的装备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与外交、边防等多部门间的涉外渔业管理机制不断成熟,中国渔政在维护国家主权、海洋权益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有利条件。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发展阶段,处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战略的确立,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支持“三农”的氛围更加浓厚、机制更加健全、保障更加有力,为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

需求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十二五”末,全国人口将达到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食品消费结构更趋优化。作为优质动物蛋白重要来源的水产品,国内消费需求将显著增加。同时,国际水产品市场主要依靠养殖产品供给的格局将进一步强化,我国水产养殖产品出口仍有较大空间。国内外不断扩大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拉动现代渔业的发展。

空间拓展条件更加有利。渔业生产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特点和饲料转化率高、比较效益高的优势。目前,我国有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超过10亿亩的盐碱地等宜渔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同时,增殖、休闲等渔业新兴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在陆地资源可利用空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水陆并进”构建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要求更加迫切,现代渔业发展依然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贸易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地位更加巩固,具有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国内水产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渔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渔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良好的产业积累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的发展机遇开始显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蓝色农业等新经济理念的倡导实践,将深刻影响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渔业的生物碳汇功能和净化环境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同时,发展海洋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将被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制约因素。

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更加突出。涉水工程大量挤占渔业水域和滩涂资源,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传统渔业空间受到挤压。捕捞强度过大以及工业污染和生活排污严重损害渔业水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衰退和水域环境恶化趋势加剧,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增强,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受到严重威胁,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更加突出。

支撑保障不足的局面更加凸显。与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相比,现有渔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仍显滞后;渔政渔港、标准化养殖池塘、新型渔船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水生动物防疫、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产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渔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科技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较慢。加快现代渔业支撑保障能力建设的要求十分迫切。

产业升级拓展的要求更加紧迫。从总体上看,我国渔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及从业者素质仍然较低,制约着养殖、捕捞、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给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态安全和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带来巨大挑战。同时,受政策、技术和投入等因素制约,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规模和产业贡献仍然有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渔民权益维护的任务更加艰巨。渔业权制度尚未有效建立,渔民权益保障能力依然较弱。对渔民依法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和捕捞权利的保护不力,损害赔偿和占用补偿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大量的填海造地、占用养殖水面导致渔民“失海”、“失水”现象日益突出。渔民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渔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促进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日益加大。

国际和周边的渔业形势更加复杂。随着全球范围内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加剧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更趋复杂。国际渔业资源争夺和渔业利益冲突更加激烈,通过市场措施打击非法捕捞等新制度的实施和远洋渔业配额管理制度日趋严格,对我国渔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周边渔业涉外纠纷在一段时期内将长期存在,维护周边海域良好渔业生产秩序的任务更加艰巨。

综上所述,国内外渔业发展形势和产业发展规律都要求,“十二五”时期的渔业发展要以安为先,坚定不移地保安全、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增收入,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安全保障,更加注重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加注重渔民民生,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更加注重渔业功能和空间的拓展,更加注重国际竞争力提升,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三、“十二五”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以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生态安全和安全生产为着力点,始终把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始终把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不断完善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机制,着力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各产业、各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实现渔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障供给与提高质量并重。保障水产品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水产品消费需求,是渔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水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关系行业发展的兴衰成败。要在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将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推动渔业生产由数量为主向数量和质量并重方向转变。

——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养护并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协调推进生产发展和生态养护。积极探索实践“蓝色农业”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挥渔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做大做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产业发展与渔民发展并重。高素质渔民队伍是实现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渔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快建立渔民增收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带头人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渔民,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结构优化与夯实基础相统筹。产业优化升级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的基础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前提。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拓展渔业多功能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针对渔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着力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渔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促进渔业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坚持国内开发与海外拓展相统筹。合理开发利用国内渔业资源,积极引导国内市场消费,扩大水产品内需,强化渔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同时,要加快渔业“走出去”步伐,积极推进全球资源和市场开发,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提升我国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国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变。

——坚持立足产业与着眼大局相统筹。现代渔业建设涉及到经济发展、生态养护、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多个领域,在渔业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渔业发展还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稳定周边外交等密切相关。要将现代渔业建设置于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海洋战略的大格局中,用全局高度、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进行谋划部署。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渔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水产品供给充足,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安全生产在较高的水平上稳步提高,生产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全面深入推进,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强渔惠渔措施得到强化,现代渔业的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实现生产发展、产品安全、渔民增收、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部分渔业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具体目标为:

——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渔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渔船通讯、避碰、航标等安全设施和装备明显改善,一级以上渔港数量达到200个以上,使70%的渔船实现就近避风和休渔,渔业船舶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300人以下。

——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能力进一步巩固。水产品总产量超过6000万吨,其中,养殖产品比重达到75%以上;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完成2000万亩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渔业经济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万亿元、增加值9900亿元,渔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增加值达到亿元;渔业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3%;水产品加工率达到40%;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渔民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渔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实现渔民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累计组织培训渔民2000万人次,渔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渔业权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惠渔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渔业保险补贴年均受益渔民人数达到180万人。解决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问题取得明显进展。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进一步推进。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数和功率数控制在“十一五”末水平;累计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500亿尾,海洋牧场规模达到500万公顷,海域荒漠化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达到300个。

——科技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均达到60%,水产遗传改良率达到35%;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渔业节能减排迈出新步伐,能源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

——渔业管理和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县级水域滩涂规划出台率、养殖证发放率接近100%;渔政执法机构参公率不断提高,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精神,稳步扎实推进改革;渔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提升,维权护渔能力显著增强。

——外向型渔业发展进一步拓展。渔业“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水产品出口额达到180亿美元,出口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境外经营能力不断增强;远洋渔业稳步拓展,产量达到130万吨。

“十二五”时期渔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渔业。

安全。

生产 一级以上渔港数量(个)。

就近避风和休渔渔船比例(%)。

渔业船舶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人) 111。

33。

319 200。

70。

300 。

[37]。

-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渔业。

经济。

结构 渔业经济总产值(万亿元)。

渔业经济增加值(亿元)。

渔业产值(万亿元)。

渔业增加值(亿元)。

水产品加工率(%) 。

5904。

47。

35 。

9900。

1

53。

40 。

[6]。

[5]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水产。

品供。

给能。

力 水产品产量(万吨)。

养殖产品比重(%)。

中低产池塘改造面积(万亩)。

产地抽检合格率(%) 5373。

71。

1000。

≥6000。

75。

2000。

98 ≥。

[4]。

[]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渔民。

民生。

保障 渔民人均纯收入(元)。

培训渔民数量(万人次)。

中央财政渔业保险补贴受益渔民万人 8963。

300。

13170。

[2000]。

180 8。

空格。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水生。

生物。

资源。

养护 增殖放流苗种数(亿尾)。

海洋牧场面积(万公顷)。

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数量(个)。

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个) 。

236。

16。

220 [1500]。

500。

23。

300 空格。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科技。

支撑。

保障 科技贡献率(%)。

原良种覆盖率(%)。

遗传改良率(%) 55。

55。

25 58。

60。

35 [3]。

[5]。

[1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渔业。

管理 县级水域滩涂规划出台率(%)。

养殖证发放率(%) 39。

68 100。

100 [61]。

[32] 预期性。

预期性 外向型。

渔业 水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远洋渔业产量万吨。

远洋渔船数量(艘) 。

110。

1991? 180。

130。

2300 。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为五年累计数。

四、重点任务。

坚持以安为先、以养为主,在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努力拓展增殖渔业和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水产养殖业、增殖渔业、捕捞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体系”,着力构建设施装备、科技创新、资源环保、渔业安全和渔政管理“五大支撑体系”。

(一)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

——加快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标准和养殖模式。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相配套的现代苗种业,加强水产新品种选育,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和遗传改良率,不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推广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饲料。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良种化、设施化、标准化、循环化、信息化发展。

——科学合理调整拓展养殖空间。探索建立基本养殖水域保护措施,推动建立渔业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合理控制、科学规划近海、江河、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养殖容量。稳定池塘养殖面积,进一步挖掘池塘养殖潜力。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海洋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大低洼盐碱地、稻田等宜渔资源开发力度。

——强化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积极推动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探索无规定疫病水产养殖场建设,落实渔业乡村兽医登记制度,推进渔业执业兽医和官方兽医队伍建设。坚持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两手抓,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强化检打联动,推动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

(二)积极发展环境友好的增殖渔业。

——积极开展增殖放流。落实《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规划(2011-2015年)》,依据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求,合理确定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科学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稳步发展湖泊水库滤食性、草食性、杂食性鱼类增殖,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域生产力。开展珍稀物种放流,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完善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提高增殖放流苗种质量,加强放流效果监测评估。

——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扎实做好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的规划设计、选址选型、效果评价等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和管护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增养殖礁、生态礁、资源保护礁和游钓休闲礁等多种类型人工鱼礁建设。促进海洋牧场建设与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措施紧密结合,恢复海底植被,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海洋牧场建设,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增殖渔业。

(三)统筹发展可持续的捕捞业。

——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功率“双控”制度,加快建立内陆水域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完善渔船管理和捕捞许可制度,切实加强渔船建造管理,规范渔船检验、登记和流转管理。推进渔船渔机和渔具标准化。合理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和渔船、渔具规模。加快制订捕捞渔具准用目录,建立健全渔具标准和重要经济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制定各种渔具的限制使用措施。继续落实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探索渔具渔法准入、渔业资源网格化管理等新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

——扶持壮大远洋渔业。深化渔业多边双边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拓展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探索新型合作方式,发展壮大公海大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开展海外基地建设,增强加工、贸易和服务保障能力,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提升远洋渔业装备和企业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和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

(四)着力发展先进的水产品加工流通业。

——促进加工业优化升级。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培植壮大一批装备先进、管理一流、带动力强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促进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加工业向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

——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水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系统建设,实现产地和销地的市场、冷链物流有效对接。强化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引导开展水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单一的传统营销方式向多元化现代营销方式转变。加快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

——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企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意识,加大市场推介力度,扩大品牌宣传范围,积极发展消费引导型加工业,努力引领和扩大水产品国内市场消费。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和国际贸易公约的制定,争取水产品国际贸易的主动权,提高应对各类贸易壁垒的能力,保持水产品国际贸易稳定协调发展。

(五)鼓励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

——丰富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围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养殖基地、渔港、海洋牧场等渔业设施及增殖放流等渔业活动,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型、都市观赏型、竞技体育型、观光体验型、展示教育型等多元化、精品化现代休闲渔业。通过观赏鱼大赛、垂钓比赛、渔业饮食文化节、放鱼节、开渔节以及渔业科普、美术摄影等活动形式,不断挖掘、传承、弘扬、创新与渔业相关的观赏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

——扩大休闲渔业产业规模。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休闲渔业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知名休闲渔业品牌创建,打造生产标准化、服务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渔业产业集群。扩大观赏鱼产业规模,加快观赏展示和交易市场建设,加大休闲渔业中公益性设施的投入扶持力度,强化对休闲渔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支持,健全休闲渔业技术服务体系。

(六)加快建设渔业设施装备体系。

——加强养殖设施装备建设。加强水产原良种繁育、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设施装备建设。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强循环水工厂化、网箱养殖等设施渔业装备建设。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自动化,加快提高水产养殖业装备水平。

——加强渔船渔港设施装备建设。加强渔船、渔机和渔具标准化建设,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渔船及装备的升级换代,提高渔船整体装备水平。提高一级以上渔港建设标准,合理增加布局密度,配套完善航标、港口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启动二级渔港、避风锚地建设,提高渔港现代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渔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升级改造,建成并全面启用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加快渔船船位监测、自动识别、身份电子识别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逐步推动渔情信息采集常态化,推进数据和信息整合共享,提高卫星遥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七)不断完善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体系。

——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加强渔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围绕品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质量安全、资源养护、节能减排、水产品加工和宜渔水域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抓紧制修订产业发展急需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大标准实施力度。

——提升技术推广服务。着力推进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条件建设,大力推广责任渔技制度。积极构建以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产学研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养和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提升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监管、公共信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推进渔业节能减排。逐步推行渔船标准化改造,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型渔船,发展玻璃钢渔船,更新淘汰高耗能渔船,推广渔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积极引导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高效配合饲料、水质调控技术及环保装备。

(八)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全面强化休渔禁渔制度。坚持并不断完善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期制度,启动实施珠江禁渔期制度,探索制定其他重大渔业水域禁渔措施,努力构建全面的海洋和内陆水域休渔禁渔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将困难渔民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或给予必要补助,为休渔禁渔制度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着力加强水生生物物种保护。加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评估,明确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提高濒危物种保护和救护能力,加强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保护与管理。建立健全水生生物保护区管理相关法规,促进保护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加快建立渔业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渔业生态补偿管理规范化,建立完善涉渔工程生态评价和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内容和标准,落实补偿措施。加强渔业水域污染防治,建立污染损害评估技术体系,加大污染事故调查和应急处置能力。

(九)着力推进渔业安全保障体系。

——扎实推进“平安渔业”建设。提高渔港渔船管理现代化水平,强化渔业船舶检验和渔港监督,加快渔船通讯、避碰系统、渔业航标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增强安全通信保障能力。加强渔业船员培训、考试和发证管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渔业安全执法、培训和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深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文明渔港”等平安渔业创建活动。

——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并完善与气象、海洋和交通等部门的渔业防灾减灾协调合作机制,提高灾害预警预报和事故险情救助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加强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高渔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防控并举,努力实现科学防灾、主动避灾和有效救灾。加强应急值守、灾情调度和灾害救助,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制度。加强渔业互助保险体系和队伍建设,拓宽渔业互助保险服务范围和覆盖面。继续做好渔业互助保险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试点,启动水产养殖互助保险保费试点,力争将渔业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推动建立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制度。探索构建渔业保险巨灾风险防范体系,提升渔业全行业风险保障能力。

(十)大力强化现代渔政执法保障体系。

——加强渔政管理和维权护渔。围绕现代渔业建设和渔业“三大安全”保障,提高渔政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渔民的能力。巩固强化休渔禁渔、渔船管理、资源养护、水产养殖和质量安全执法等管理成果,切实加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界江界湖渔政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公海渔业执法。加大敏感水域常态化渔政巡航和维权护渔力度,妥善处理维权与维稳的关系,加强与外交、公安边防、海军等涉海部门合作,进一步完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和重点水域渔业联合监管机制。

——加强渔政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渔政机构,加快推进渔政人员纳入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加强渔政督察和行风建设,落实“五统一”等渔政队伍建设规范要求,提高执法人员能力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渔政执法队伍。

——提高渔政装备现代化水平。加强渔政装备设施建设,重点强化承担中央事权的渔政装备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装备配给率和技术水平,改善渔政执法条件,提升安全监管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建设渔政执法船艇车辆、执法码头基地及渔船检验设备、渔业航标等。

五、区域布局。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经济水平,按照“主体功能突出、布局结构优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现代渔业生产主导区、生态建设区和功能拓展区建设,加快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渔业功能的拓展。

(一)生产主导区。

重点区域:黄渤海、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两带一区”出口水产品优势区;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三北”大宗淡水鱼类和名优水产品优势区。

功能定位:该区域渔业经济相对发达,资源条件优越,已形成较好的产业规模和生产基础,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养殖面积和水产品产量。重点发挥其在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渔民增收中的战略核心作用。

主攻方向:一是提升水产品有效供给水平。健全渔业权制度,保障渔民权益和生产积极性。大力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重点加强水产良种化、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重点工程,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生产,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稳定和合理控制捕捞生产。二是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继续加强出口水产品、大宗淡水鱼类及特色、土著品种养殖优势区建设,有效衔接渔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渔业服务业,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扩大规模经营,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健全完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生产集约化、产业园区化、设施现代化、产出高效化,增加渔民收入,增强渔业竞争力。三是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普及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和先进的渔机渔具,开辟加工新工艺和新领域,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粮、节油、节电型高效渔业,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四是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快实施渔政渔港、安全通信等渔业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升渔业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二)生态建设区。

重点区域: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规划确定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牧场建设区。

功能定位:该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沿湖地区,水域类型多样、生态功能突出。重点发挥其在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建设水生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夯实现代渔业发展的资源承载基础。

主攻方向:一是提升资源养护水平。科学规划并大力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加快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牧场建设。二是提升生态补偿水平。加快建立健全渔业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措施落实力度,加强重点水域环境监测,提高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提升增殖渔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水域生态修复型增殖渔业,积极利用水生植物和滤食性动物改善和治理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生态和生产协调发展。

(三)功能拓展区。

重点区域: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15米等深线以外深水海域;公海和他国管辖海域;东北、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稻田养殖区;沿黄低洼盐碱地区。

功能定位:该区域普遍具有资源开发、功能拓展、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潜力。重点发挥其在拓展渔业功能和空间中的作用,丰富完善现代渔业产业形态,促进新增长点的形成。

主攻方向:一是提升宜渔资源开发水平。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宜渔资源,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发展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稻田养殖、耐盐碱养殖等模式,扶持壮大远洋渔业,进一步丰富水产品供给新渠道,增强水产品供给能力。二是提升休闲渔业发展水平。在大城市及其周边,充分利用现有渔业设施,结合城市居民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方面的需求,积极推进现代休闲渔业发展。

“十二五”现代渔业区域布局表。

15米等深线以外深水海域;

公海和他国管辖海域;

东北、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稻田养殖区;

沿黄低洼盐碱地区 拓展渔业功能和空间 提升宜渔资源开发和休闲渔业发展水平。

六、重点工程。

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思路,围绕现代渔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区域布局,大力组织实施渔政渔港等现代渔业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夯实现代渔业发展基础。

(一)渔政渔港建设工程。

围绕海洋维权护渔和内陆重点水域、边境水域渔政管理任务,集中建造一批3000吨级为主体的大型渔政船,配套直升机、渔政基地、中小型执法船艇等设施装备,提升渔政执法机动性和威慑力。加大渔船救生、通讯、避碰、监控系统、渔业航标及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渔业管理和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按照建设“信息化、数字化、防灾型”现代渔港的思路,重点加强沿海防灾型渔港建设,完善大中型渔港规划布局,适当增加一级以上渔港布局密度并提高建设标准,启动沿海二级渔港和避风锚地建设,配套完善渔船渔港监控设备。继续推进内陆大江大湖及边境水域重点渔港建设。

(二)水产良种化推进工程。

推广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强化联合育种攻关,以大宗品种和优势出口品种为重点,加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建设力度,提高水产养殖品种遗传改良率,为现代水产养殖业不断提供优良新品种。完善现代渔业水产原良种体系,加强水产原种场和良种场建设,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和苗种质量。

(三)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

以提高水产养殖标准化水平和改善养殖水域环境为目标,利用中央财政投入引导地方各级财政配套和生产者筹资投劳,推动开展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通过示范带动,普及推广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方式,提升养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四)水生动物防疫保障工程。

加快完善水生动物防疫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重点县级水生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及疫病参考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逐步完善水生动物疫病监控、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等相关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预警预报和渔用药物安全使用技术体系。加强渔业乡村兽医、执业兽医和水生动物诊疗机构从业监管。加快推进水生动物疫苗产业化,推广远程诊断辅助系统。

(五)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和执法能力建设,重点配套完善国家级、省部级区域和专业质检中心,推进重点地市级和县级质检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推动快速检测设备的研发和应用,为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及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六)远洋渔业拓展工程。

巩固拓展过洋性渔业,大力发展大洋性渔业,结合国家援外建设项目,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综合开发基地,形成集产加销和后勤补给为一体的海外陆上后勤基地。加大远洋渔船造船资本金补助力度,推动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提高总体装备水平。建造适度规模的公海大洋性资源调查船,加大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探捕和开发支持力度,扩大南极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探捕范围,加强南极磷虾加工利用的研发和市场开拓。

(七)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

推进以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生态修复行动,带动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发展。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一批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典型湿地及水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以主要海区和流域为重点,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能力建设,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八)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渔业发展急需和关键的技术,实施国家、行业和省级等各类科研计划。加强渔业领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构建并完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培育重大水产技术推广专项,推动设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渔业示范县。建立和完善渔业标准体系,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引导节水、节能、减排型渔船机具和养殖生产设施推广应用,推进渔船节能技术改造,试点推广玻璃钢渔船。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法律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渔业水域、滩涂规划和保护制度,切实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滩涂的渔业功能,保障渔业发展空间。加快建立与物权法相适应的养殖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和捕捞许可管理制度,完善渔业水域、滩涂征占用补偿安置制度,保护渔民合法权益。建立污染减量排放和达标排放制度,健全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加强养殖环节执法和水产品质量检测,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和渔业行政执法监管,有力防范和打击各类破坏渔业资源和扰乱渔业生产秩序的违法行为。加强与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快相关渔业法规规章制修订进度,进一步完善渔业法律体系,加强对渔业发展管理的法制保障。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争取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大农业投入的增幅水平。调动社会投入渔业的积极性,加大对渔业小额信贷的支持,探索养殖权和捕捞权证抵押质押及流转方式,增加对渔业生产经营者的信贷支持,促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渔业投融资格局。扩大渔机补贴的产品种类和支持力度。推进将渔业保险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尽快建立稳定的渔业风险保障机制。健全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将渔业防灾减灾纳入国家自然灾害防治总体部署。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快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和充分发挥渔业碳汇功能的体制机制。促进渔业在税收和用水、用电、用地等全面享受农业优惠政策,将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的国土整治、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等项目中统筹推进。积极推动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定居和休渔禁渔期间困难渔民生活补助等工作,促进渔业领域社会事业发展。

(三)促进经营机制创新。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着力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化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渔业生产经营者牵头发展合作经营,加快培养渔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渔业经纪人。培育壮大各种类型渔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加强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组织承担国家有关涉渔项目。推广各类行之有效的渔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着力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推进水产品生产产业聚集,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渔民提供各种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专业服务,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品牌化经营,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市场消费,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渔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积极落实激励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多渠道培养、多元化评价、多层次使用、多方式激励、多方位服务的人才工作机制。紧密结合现代渔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渔业管理、科技、生产、经营等各方面骨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完善传统学科,开辟新兴学科。加强专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企业间的合作,逐步形成运作规范、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渔业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加强渔业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加大验船师、职业船员、执业兽医、乡村兽医、水产经纪人等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各种培训渠道,以提升基层培训能力为重点,加强渔业实用人才和带头人培养,增强渔民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全面提升渔业从业人员素质。

(五)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建立健全行政机关、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渔业外事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渔业专业知识、法律制度和外语应用能力全面过硬的专业化渔业外事队伍。加强对国际渔业管理规则和有关国家渔业管理制度研究,为我国渔业发展和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双边谈判磋商和相关规则制订,营造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渔业补贴等相关谈判,加强水产品贸易预警工作,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将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纳入国家援外计划,稳定和拓展与有关国家渔业合作关系,增强远洋渔业发展后劲,稳定和提高国际资源利用能力。认真履行中日、中韩、中越、中俄等双边渔业协定和有关国际渔业条约,深入开展与有关国家渔业联合执法,加强周边海域和敏感水域管理,维护海上渔业生产秩序。

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六篇】

某某村位于__镇北部,距离镇政府_公里,东临__河,西接__村,南与本镇__村交界,北与本镇__村接壤。全村版图面积_平方公里,现有_个村民小组,_户,农业人口_人,主要居住在_个自然湾,劳动力_人。共有耕地_亩,其中:水田_亩,旱地_亩,山林面积_亩,水面_亩。__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_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_元。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产业化富民”战略要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本村特点,从本村实际出发,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手段,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实现产业富民,科技兴村,生态和谐,全面发展。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品。

3、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经验和项目返乡创业,增强自我发展本事。

4、科技为先,合作经济带动的原则。切实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途径。按照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经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品种改良、节本增效、产后加工增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对本村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强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的服务功能。

5、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适度整合项目资金,适当集中物力财力,向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使优势特色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三、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到20__年基本实现主导产业构成规模,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到达2200万元,农民人年均纯收入11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

——主导种植业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进取引进优良品种,稳定优质水稻、优质“双低”油菜等主导产业作物的种植面积,到20__年优质水稻和优质“双低”油菜分别为_和_亩。

——养殖产业不断做强禽畜产业,按照政策扶持、能人带动、转变饲养方式,新建土鸡养殖基地1个,新建养殖水面150亩,到20__年使全村土(肉)鸡、蛋虎年养殖规模到达80000只。开发沿河荒滩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养殖面积到达300亩以上,并逐步实施猪-渔循环养殖模式。

——特色产业进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本村农民有多年种植__历史的优势,经过某某村__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逐年扩大优质__面积,到20__年种植面积突破600亩。

——劳务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0人次,不断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做到户均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年输出劳动力380人,实现劳务收入380万元。

——合作经济围绕特色种植、养殖、主导产业和劳务产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采取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方法,鼓励支持能人,依托市场、基地,多形式、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植种养植业和劳务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基础设施和基地配套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硬化组-组共公里的生产道路,解决以上_个组群众。

生产条件差的实际困难问题。

2、新建机耕桥座,其中__湾1座、__湾1座、__湾1座、__湾1座,为产业发展供给便利。

3、新建送水渠共2500米,为畜牧业、种植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争取项目投资整修优质水稻、油菜生产面积所需的排、灌两用水沟6000米。确保沿河5个组750亩耕地抗旱和防汛安全。

5、扩大建设土鸡养殖基地20亩,配套建设300米道路和低压线路、整平地基、挖通600米排水沟、建1500米围墙、接通自来水管等。

(二)甘蔗基地配套设施建设资料。

从20__年开始,5年之内将我村__基地种植规模发展到600亩,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

1、兴建装机22kva的电力提(排)水泵站1座;

3.基地内宽水泥生产道路2500m;。

4、通往基地的低压电力线路800米和相关配电设施;

5、机动防治病虫害器械20台套;

6、电力喷灌设备20台套;

7、用于值班照管的房屋及__产业合作社办公用房共120㎡;。

8、用于贮藏__的混凝土调温地窖20口,每口容积为60m3;。

9、育苗专用塑膜大棚600㎡。

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七篇】

调试智能机器人的高级工程师、打理约会细节的婚恋策划师、评价酒店服务的客房体验师、为年轻爸妈分忧的早教分享师……今后五年,这些新兴产业的新职业恐怕会悄然替代部分工厂流水线,成为就业的热门岗位。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比“十二五”就业目标多了500多万人,这意味着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么多新增就业岗位哪里来?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介绍,纲要提出,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五年后,预计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占比将超过一半,就业机会将更多。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并同时提出了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郑东亮认为,这些政策措施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将给予重点群体顺利就业以有效的推动。

“纲要特别体现出对培训的重视。这一系列培训计划的推进实施,将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劳动者实现比较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郑东亮说。

5575万。

目标:到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全面小康,不能让贫困群众掉队。5575万人脱贫,意味着农村所有人都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5575万人要想富,还得先修路,这“路”不仅是生活中的柏油路,更是“电力高速路”“信息高速路”。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我国贫困地区将建设万公里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彻底破除全面小康路上的各种瓶颈,消灭贫困“孤岛”。

“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不仅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还要解决区域性的整体贫困。”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介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确定的全国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但是去年底经过统计,20的精准扶贫已使1442万人脱贫。这样,“十三五”期间需要脱贫人数就降为5575万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已定,战术如何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表示,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数是自身能力弱,或者居住在不适宜生存的地方。扶贫方式必须要转变。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具体情况分类施策,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各脱贫一批,剩下的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2000万。

目标:未来五年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

不再担心“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再害怕冬日棚屋里煤气中毒,不需要天不亮就去刺鼻的旱厕外排队……5年后,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将完成2000万套,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这意味着2000万户家庭将搬进窗明几净的楼房,在自家温暖的住房里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与抽水马桶。

安居才能乐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棚改工作。从到年,全国2600多万户家庭从棚改政策中得实惠,房子大了、新了,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如今,更令棚户区居民振奋的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商品房库存较大地区,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这既可以解决安置房源紧张的问题,也能消化市场存量,还能让百姓有更多选择。受成本和土地限制,以前不少棚改项目选址偏僻,一旦入住,上班、上学、生活都不便。今后,更多棚改对象可以拿着补贴选购商品房,既扩大了选择余地,也减少了轮候时间,还能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物业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认为,从国际经验看,当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后,政府住房保障方式会从建设实物的“补砖头”转向重视货币化的“补人头”。“货币化安置有利于打通保障房与商品房之间的通道,实现住房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给保障对象更多的选择权,在保障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保障对象的满意度。”

3万。

目标:到20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上午在北京接到爸妈电话,晚上已经回到昆明老家,梦里妈妈做的凉拌米线就捧在手上;白天在繁华喧闹的大城市挣钱,晚上回宁静安逸的小城镇睡觉;早上在广州吃肠粉,中午在桂林吃米粉……这些不是痴人说梦,“十三五”末,更密集的高铁网将再次改变中国人的生活版图。

截至2015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万公里,而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到“十三五”末,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这意味着高铁新线路还将增加约60%。

届时,展开中国的高铁地图,将是这样一幅恢弘的画面:

从东北向华南看,哈尔滨至北京至香港高铁贯通;。

“十三五”期间,连接更多城市的高铁网将使中国人的出行更快捷、更方便。

%。

目标:未来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

居民收入指标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最引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之一,根据专家测算,按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计算,到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到3万元,一个三口之家,家庭年均收入在9万元左右,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这个增长目标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和可能。按照这个目标,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可比翻一番,与经济增长同步;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时随着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断深化,这样一个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将坚持“双同步”,即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

“纲要还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这体现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潘建成说,通过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将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有序、高效,建立起更加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促进市场效率的发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5%。

目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分关心人的城镇化,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这意味着,未来5年,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里有房住,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他们的儿女也可以在城里读书、不用再做留守儿童,或许有些农民还能把户口也迁到他们挥洒汗水的城市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和保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介绍,根据规划纲要,未来五年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今后5年,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以‘3个1亿人’中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例,今年要完成600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按一户平均人口3—4人计算,这一项目能让2000多万人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同时也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叶兴庆说,规划纲要中关于城镇化的布局、城市群的发展,也都体现出“以人为核心”和“发展动能”兼顾的特点,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可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85%。

目标:到2020年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提高到85%。

上班前,手机下单订购一家人的新衣服;进入办公室,移动视频会议系统已连接出差路上的同事;下班时,汽车根据实时路况信息自动绕避拥堵,驶向小区;进家后,可穿戴设备已将当天消耗的卡路里和需要补充的营养成分计算完毕,并提供晚餐菜谱……这并非科幻小说,而是5年后,随着高速无线宽带深入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快升级,人们可能享受的智能生活。

未来5年,上网会更快、更便宜。“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简化电信资费结构,提高电信业务性价比。

未来5年,无线上网还有望享受“免费大餐”。纲要明确提出,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在城镇热点公共区域推广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2015年的57%提高到85%。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吴建平表示,基础网络条件直接制约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从全世界来看,我国人均网络带宽资源是比较低的,对‘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重要制约。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环境与基础,将全面激发全民族的想象力,迸发出强大的推动力,促进创新创业,形成产业发展新形态。”

80%。

目标: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同呼吸,共命运。空气质量,特别是如何减少雾霾天,是百姓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这意味着,今后雾霾天将越来越少,蓝天将更多、更持久。

根据纲要,我国将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5%。城市建成区内污染严重企业实施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

除了空气,水、土壤、危险废弃物、工业污染源等百姓关注的污染问题,都被纳入环境治理保护的重点工程。“十三五”期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将被控制在10%以内;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还将加强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废物等的综合整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都体现出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十三五”时期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将呈现四大亮点:内容全面,包括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环境安全、气候变化等方方面面;考虑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环节,不仅涉及环境监测、执法监察等基础支撑,也考虑到了相关制度建设;明确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手段,包括法治、行政、市场以及道德手段;囊括了国土全域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天更蓝,水更清,美丽中国正款款走来。

记者陆娅楠白天亮吴秋余左娅王浩余建斌冯华孙秀艳报道。

视觉统筹:张芳曼。

农村渔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八篇】

我校坚持“质量立校、德育立校、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并不断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努力做到科学发展,用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发展观和新时代的新思想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用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新机制解决学校在发展中的新课题,用好的成果回报社会,用好的教育培养学生,用好的服务提升品牌。学校秉承“整合资源、全面发展、主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全力实现“和谐、文化、健康、特色的我校”的愿景目标,努力做好每一位学生及学生家长满意的教育。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1、我校是余干县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拥有60多个教学班,近2000名学生,教职工110多名。也是一所社会较满意、家长较信赖的公办学校。由于学校服务的区域甚广,很多地方的完小相当偏远、贫穷,学生现在不是上学难,而是上好学难。这种格局也就造成了,很多辖区内的学生流向外地,也有在没办法情况下选择高额开支在县城租房供孩子上学以及有的在家的留守儿童在祖父辈们农忙时只能选择寄宿制的私立学校的,所以我校辖区内的孩子,生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所以必须要改革中求发展,改善目前的办学条件才能办好当前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2、学校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促进了学校健康发展。但是还不够完善,还应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完善,同时学校缺乏执行力度和监督反馈管理机制,没有形成教职工工作文化和细致的激励机制。

3、广大农村教师缺乏研究意识、科研氛围不浓厚。校风、教风、学风,团队管理和家校互动的管理理念与时下的一些优秀的民办学校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一点完全可以在管理上加以引导、制度上加以落实,团队管理的的内容和形式,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在其他方面,我们也缺乏深刻的研究与探讨。这样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意识不强,信心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没有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在思想和精神上,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校以往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与引导,没有形成一种快乐工作的浓郁氛围。

4、各村落中幼儿园由于绝大部分都私营化,在制度上对其只负责任,而又无法管理到。更是有相当一部分园舍数不够及配套设施设备有待于完善,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大广大农村中,幼儿教师很多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各大村落周围幼儿园的设立,给幼儿园上学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经过多次上级主管部门的综合整治,稍有改善。

二、学校发展坚持的观点和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文化发展之路,努力打造特色教育。

2、思想王牌,是行动的坐标,不断学习,借鉴。用新的思想理念引领学校科学展。

3、优化管理资源,实现高效管理,推行工作执行力和务实作风,立说立行。

4、坚持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行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战略,坚持“依靠教师,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则,关注教师成长,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以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成功教育为理论支撑,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全力实施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多元化、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导教师进行高效率办公,努力做好高效率课堂教学。

四、具体目标和措施:

教育理念的理解:坚持用新思想引领学校大发展,加大学校办学思想的研究与实践的力度,丰富思想内涵,加快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创新步伐,形成学校思想理论的财富。

具体目标和措施:

1、坚持“质量立校、德育立校、文化立校”的办学思想;坚持“让幸福和快乐从今天开始,让自信和成功人人拥有”的教育理念;坚持“责任、主动、忠诚”的学校精神;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内涵,以思想为引领,坚定不移地以“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发展主题,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杏小发展史上的再一次跨越。

2、加大学校思想的实践力度。扎实有效地把学校思想落实到工作实践上去,在思想学习的引领下,开展“我为学校树形象”、师德模范评比、骨干、优秀教师评选等各项相应活动。

3、加快教育理念的创新步伐。争取二至三年内,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探索新的思想理念,时刻保持着办学思想的先进性,形成学校思想理论体系。

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建设:以“创造激情人生,实现自身价值”为管理理念,积极营造“人心思上,民主参与,快乐生活,愉快工作”的浓郁氛围,建设和谐团队、幸福团队、成功团队。

具体目标和措施:

1、每年召开一次规格高、效果好的教工代表大会,审议学校工作报告、工会报告,通过一些学校重大决策、修订一些规章制度,解答教工提案的落实情况。

2、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职业倦怠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3、增强民主管理学校意识,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在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先树优、教师业务量化、校务公开、学校重大决策、人事制度等方面,做到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

4、培育教职工的气质与涵养,引导教师做一个有思想,有激情,有气质,有涵养,有品位的杏小人。

5、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生育观,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团队,关注家庭,构建和谐团队、幸福家庭、完美人生。

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继续坚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指导思想;坚持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建设一支“有思想、有气质、有涵养、有能力、有研究、有成果”的教师队伍。力争在二至四年内,培养出一批师德优、业务精、教科研能力强、教学实绩突出,并在省市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务实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完善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机制,从观念、专业、价值等方面,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意识、服务意识、育人意识和科研意识,以“强基础、抓重点、树骨干、带整体”为思路,打造一批在中小乃至全中小有影响的优秀班主任。开展“魅力班主任”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新的绩效工资方案,扩大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影响作用,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把教师考核、评价、奖励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全体教师整体、均衡、优先和特色的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

----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逐步由“经验型”向“学习型”地转化。

具体目标和措施:

1、树立教科研能力是兴教之本的理念,让科学研究深入人心,打造勤于学、敏于事、善于思、勤于学、攻于研、的专业教师队伍。

2、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创办优质教育。

3、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建立健全教科研结构和网络,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全体教师”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教科研工作网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奖励教育科研获得的各项成果。4.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制度,制定精细化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立项课题的阶段研究和过程性管理。

----强化教学常规的管理。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为核心,以追求效能为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赢得家长与社会的支持与信赖。坚持教学创新,实现“高效课堂”,完善“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并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细化、完善。

具体目标和措施:

1、建立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形势及学校发展实际的教学管理体系,制定教学管理流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各学科教学的各环节进行过程性、流程化管理。

2、坚持教学创新,打造“高效课堂”。深入探讨“高效课堂”的内涵,在各年级各学科中的具体要求,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研究成果。

3、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4、成立教学工作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对各校区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检查、评价;组织开展全校的专题研讨、观摩教学、作业展览等教学活动。

5、开展校本研修,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紧扣“高效课堂”的研究,组织专题研究课、高效课堂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进度。

-----实施“德育为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并精心策划并力争使学校活动均具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学校活动均应根据学生身心潜能发展做基点;学校活动均应保证学生适当性与趣味化发展,探求适合时代需求的德育新模式。

具体目标和措施:1.继续完善校内德育管理网络,党、团、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2.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师德规范为核心,以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为突破,抓住“选拔、培训、激励”三个环节,通过上岗培训、师徒结对、德育例会、班主任论坛等有效方式,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造就一支“讲奉献、素质优、业务精”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3、深化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生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养成教育。

4、继续推行领导干部、红领巾值岗制度,严格进行量化考核。

5、班级环境做到美化、教育化,充分发挥班级中队角、黑板报的育人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班级特色。

6、实施“我能行,我真棒——特色学生评比方案”,坚持学生自评、小组评、家长评、老师评,全方位、多层面评比。

7、定期对班会课、晨会课、学科渗透情况组织研讨、观摩、评比;积极研发校本课程,用好校本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从学生自主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双重需要出发,体现地方性和个别性,地域特色。以学校文化为主线,围绕学校主课题“诵读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主、开放、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具体目标和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班级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做人、做事、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以传承家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统文化(节日风俗)、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本土文化、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真正使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人无我有”的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以所有环境都是学生学习场景;所有器物都能陶冶学生心灵;所有规划都要激发学习需求为指导原则,为师生营造温馨快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具体目标和措施:(1)建设优质的物质环境。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根据杏花村小学的的实际情况,继续谋求环境的人文化、特色化色彩,在教学器具的配备方面再适当投入。(2)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继续办好红领巾广播站、红苹果电视台,各种社团,出版学校专题刊物,进一步发挥宣传舆论功能,强化校园环境的隐性德育功能。(3)建立人人参与的德育环境。继续抓好家校互动工作,以家庭教育的行为习惯教育为主题,以学习行为规范养成为突破口,实施高效德育,施行德育渗透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4)营造家长放心的校园安全环境。强化校园安全意识,我们必须以平安校园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网络和安全工作机制建设。(5)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网络文化。我校已建成校园网,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一线教师都配有笔记本电脑,使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教育领域,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使它走上健康、活泼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全面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双语教学工作:坚持“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优秀加特长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教学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式办学;打响“双语教学”的品牌、艺术教育的品牌、学生素质发展的品牌;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特色品牌化学校。

具体目标和措施:

1、在接下的二年时间内,在我校辖区内的所有完小的三年级——六年级开展双语教学,并实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高效课堂”的研究,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进度。

2、加强英语教师自己业务的培训,在学校营造好的英语教学环境、凸显英语教学优势,在学生家长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3、继续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明确自主管理的目标、要求、工作流程,把“学生自主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办成一项特色。

基础设施建设:1—2年内,在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支持下,学校整改十余所完小中存在安全隐患,规划兴建学校的渔池小学、联办小学新教学楼、石口小学的厕所,硬化占家小学操场和购置篮球架、兴建常山小学厕所等必要的硬件设施,逐步完美各完小的体育、艺术等设施,学校将多方协调,争取县教体局的同意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规划筹建拥有60多个教学班的现代化的农村中心小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108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