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推荐4篇】
【导言】此例“**工作计划【推荐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第一篇】
国内护理差错事故的相关概念
医疗(护理)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1]。护理差错:凡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差错、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称为差错[2]。护理差错分为一般差错和严重差错。一般差错是指未对病人造成影响,或对病人有轻度影响,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严重差错是指护理人员的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护理缺点(陷):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是虽然有某一环节的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并未发生在病人身上(如错抄医嘱,但未执行)的现象,称为护理缺点[3]。护理缺点往往是构成护理差错的危险因素,而护理差错又是构成护理事故的危险因素。因此,对护理差错、护理缺陷的有效管理是防范、杜绝护理事故的重要手段。
国外相关概念
国外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但有几个概念与之密切相关。错误(error):是没实施原定正确的计划或采取不正确的措施去达到目标。错误不一定都导致伤害后果[4]。未遂过失(nearmiss):在医疗过程中,的确存在了某些错误或异常事件,由于有意或无意的实时介入,错误的结果并未真正发生于病人身上[4]。临床异常事件(clinicalincident):任何对病人、探视人员或工作人员导致伤害、或有伤害可能的事件,或任何导致设备或财产的功能障碍、损害或丢失的事件,或任何可能导致投诉的事件[4]。
医疗不良事件(medicaladverseevent):是指非有意的伤害或并发症导致病人出院时的失能(disability)、死亡或住院时间延长,它是由医疗卫生处置而非病人的疾病过程所导致的[4]。可以看出,国外所指的未导致病人伤害后果的错误、因医务人员的错误导致的对病人有伤害可能的临床异常事件、未遂过失等则可以称为医疗差错。有伤害后果的错误即为医疗不良事件,也就是我国所定义的医疗或护理事故。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对护理错误及相关内容的管理范围大于我国的护理差错、事故等。这是我们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时应考虑的问题。
2国外差错事故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理论基础
对差错如何进行管理取决于人们对差错原因的认识。英国心理学家Reason[5]提出了两种不同观点,即个人观(person-alapproach)和系统观(systemapproach)。个人观认为错误主要是个人原因引起的,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失常如遗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性、粗心大意、疏忽、轻率等。因此,防范错误的对策就是处罚犯错误的人,如点名批评、教育、罚款、甚至威胁等,以提醒当事人和其他人更加小心,减少个人非正常行为的发生。而系统观认为,是人就会犯错误,即使最好机构内的最优秀的工作人员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系统的问题而非人的行为失常。这些因素包括工作环境中错误反复发生的隐患以及引起这些错误的组织程序。当错误发生后,事情的关键不是追究谁犯了这个错误,而是弄清系统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防范错误的对策是,从组织机构的角度系统设计防御错误的机制,减少人犯错误的环境和机会[5]。
个人观与系统观在对错误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上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个人观注重惩罚犯错误的人。它有两个主要弊端。其一是将个人的错误与整个系统的问题隔离开来,事实上,很少有错误完全是个人的原因引起的。若不重视对系统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即使惩处了错误的当事人,同样的错误可能会再次发生。另一弊端是犯错误的人因害怕受责备或羞辱,便有可能将大量可以隐瞒的错误都隐瞒下来,这样使相关部门或管理者失去了从差错中进行学习的机会。因此,很多高风险行业如民航、核电等在错误管理方面就采取了系统观[6]。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病人安全专家Leap博士[7]提出,发生差错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病人安全促进的惟一最大障碍。在医疗机构内,很多错误重复发生,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管理的方式存在问题。
国外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实践
基于错误管理系统观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对待安全及安全管理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医疗机构应改变传统的“责备与羞辱”的文化,构建积极的安全文化。积极的安全文化包含四个方面:报告文化(reportingculture)、公平文化(justculture)、弹性文化(flexibleculture)和学习文化(learningculture)。如果一个机构具有积极的安全文化,就会在组织内形成一种氛围,人们都愿意报告异常事件及未遂过失并从错误中进行学习[8]。“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环境”是医院先进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的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是安全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8]。
不良事件或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已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它包括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外部报告报又包括自愿报告与非自愿报告[9]。自愿报告是目前大力提倡的。病人安全报告的形式有多种,包括网络报告、电话报告、书面报告等。报告者可以报告自己发生的问题,也可以报告所见他人发生的问题。自愿报告系统采取了匿名的形式,对报告人严格保密。所报告的资料不得作为法院官司的证据。有关部门对报告的人给予鼓励甚至奖励。一些地区建立了异常事件自愿报告系统,如:某医院护理事件的报告包括药物不良事件通报系统、针刺伤通报系统、跌倒通报系统、管道滑脱通报系统、不明发热通报系统、给药异常通报系统。报告系统鼓励对涉及到病人安全的各种事件资料的收集,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所报告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给相关部门及临床提供反馈,必要时提供及时干预,减轻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不良事件或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实施后的效果
实施病人安全通报系统的国家或地区,所通报的医疗不良事件数量都有很大增加。如美国某医院在实施这种新的报告制度后,第1年的错误报告率增加了60%。这样使原来一些隐藏在冰山一角下面的错误浮出水面,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9]。美国健康服务组织认证联合委员会(JCAHO)的前哨事件报告项目将易致人死亡的高浓度氯化钾撤出了护士治疗室[9]。澳大利亚病人安全基金会建立的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clinicalincidentreportingsystem),2年内医务人员报告了280起病人跌倒事件。作为对跌倒事件的反应,人们设计了一个跌倒危险性评估表,对每一位65岁以上的病人住院时进行跌倒风险性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由此,病人在医院因跌倒而致骨折的人数得到了明显降低[10]。
3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现状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我国护理差错管理方式仍遵循1982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的相关规定。主要内容有“各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本人及时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护士长及时组织讨论与总结。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分别组织全科或全院有关人员进行讨论,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确定事故性质,提出处理意见。发生差错、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时,须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11]对于医疗(护理)事故的报告,以我国2002年9月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十四条关于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为主[2]。从有关规定可以看出,护理差错或事故的报告仍为强制性的,至少是非自愿性的。对差错的处理以找出责任人为主,对责任人或科室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理方法包括检讨、批评教育、罚款、、降职、停职、甚至吊销执业证书等。不难看出,处理的原则还是找出犯错误的人、弄清其责任的大小并对个人或科室进行批评处罚。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因为害怕受批评处罚、害怕曝光等,只得报告那些不得不报的事件。本质上还属于责备与羞辱的文化状态,且现有的通报系统缺乏对上报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护理质量控制中对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有关规定
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中提出了不同等级医院严重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发生的次数规定,如三甲医院百张床年严重差错次数不超过次,事故为零[12]。这显然是注重终末管理而非过程管理。不排除为了达到这一标准,科室有意减少上报差错次数的情况。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讲,应该是错误暴露得越充分越好,差错报告的次数不代表病人安全的程度。相反,它反映安全文化先进的程度。
4对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方法的改进设想
改革传统文化,重视对系统的改进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建立有效的病人安全事件通报系统是护理差错事故管理改革的方向。
改进安全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安全管理要将重点转移到过程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实施。不能以差错报告的次数来评价病房安全管理的水平。
改进对差错事故管理的方法
要在医院内创建一种氛围,人人重视病人安全,讨论病人安全,对差错事故的当事人减轻或免于处罚。这就需要医院从最高层领导到各临床人员观点的转变。对于没有引起伤害后果或纠纷的差错,可免除当事人的处罚。如果引起了纠纷或诉讼,需要赔偿或赔礼的,医务人员需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律免责或一律追究都是不妥的。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做法,如周立宁[13]介绍了对一起护理差错的原因从整个系统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方法,但这还处于局部。在一种无惩罚的环境中,人们才愿意暴露更多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第二篇】
一、审计决策过程
审计决策同其他任何决策一样,通常要经过六个步骤:
1.正确描述决策问题。审计人员在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可能碰到一系列的决策问题,在采取每一个行动之前,决策者都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做什么决策,对每一个决策问题都要有一个准确的表述。例如,关于审计意见的决策可表述为: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之后应当出具哪种审计报告。
2.确定评估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标准。对每一个审计决策问题,审计人员都可能面临多种选择,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来评价各种选择的合理性,这就是评价的标准。审计人员必须找出这种标准。在很多情况下,评价的标准不止一个。例如,在做审计意见决策时就可能用到下列标准:(1)审计准则;(2)重要性水平;(3)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风险水平;(4)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方面的风险;(5)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的潜在成本;等等。
3.分析权衡已确立的评价标准的优先顺序。对审计人员来说,各种评价标准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情况下,降低审计风险的水平可能比提高收集审计证据的速度更重要,也就是说,在决定是否需要收集额外的审计证据时,主要应考虑更多的证据是否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而不是把审计外勤工作的截止日作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前述审计意见决策的5个评价标准都是相关的,但审计人员可能认为无论做出什么选择,第一项标准是最重要的,第二项标准也是重要的,第三和第四项标准重要与否取决于是否有证据表明这种问题存在,而第五项只是一般相关的标准。
4.找出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有些审计决策,可供审计人员选择的处理方法是非常明显的。如审计意见决策,就是要根据审计结果决定出具哪种类型的审计报告,每种类型的审计报告都有明确的标准。有些审计决策,如收集哪些审计证据、收集多少审计证据的决策,则要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5.评价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经确定,审计人员必须依据所确立的评价标准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最终的选择。如审计意见决策,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没有任何疑问的情况下,可出具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情况下,可视误报的严重程度使用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再如选用审计程序的决策,有些审计程序可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成本很高,有的审计程序对实施的时间性要求较高,如对应收账款的询证程序,决策者必须针对各种程序的利弊,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加以权衡。
6.选择最佳方案。在对全部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后,就要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我们还以审计意见决策为例,由于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证据,也没有持续经营方面的忧虑,审计人员对审计意见的正确性有合理的把握,因此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审计专业判断
审计的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做决策的过程中,依照专业标准和职业经验,对影响审计决策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不确定的事实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判断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从多项可选用的方案中找出最佳的,这就是决策。判断和决策是相随相伴的,可以说在审计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中都离不开专业判断。
审计人员在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需要做出许多审计决策,其中主要的包括以下方面,也就是说,审计人员需要在这些方面实施专业判断:一是确定重要性水平;二是识别重要的审计目标;三是评价审计风险;四是选择审计程序;五是评价审计证据;六是评价分析性程序的结果;七是评估管理当局所做出的陈述或说明;八是发表审计意见。
众所周知,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因此,伴随注册师判断过程的风险就是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失当。检查风险就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出现差错而引起的,有的差错可归属于抽样风险,有的则由非抽样风险引起。例如,审计人员选用审计程序不当、没有发现审计样本中的错误、对查出的错报没有做出适当的处理等。审计人员判断失误是一种非抽样风险,要认识和避免这种风险,首先要认识到审计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专业判断的水平,错误的判断可能引起错误的审计结论,要想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发生错误判断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
前文所述审计决策的一般模式中隐含着几个重要的假设:第一,审计人员是理智的;第二,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地表述决策问题;第三,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标准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第四,审计人员有能力从多项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最佳的。但在现实中上述假设并非总是真实的。在某些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无法获得审计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是审计人员不具备正确地评价标准的知识和洞察力,致使他们不能识别和评价相关的标准,从而做出了不明智的决策。正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种种思维定式,甚至偏离最佳的审计决策。我们将对三种思维定式进行分析说明。
1.受经验的暗示。往事与现实问题在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往往会影响到的决定。审计人员常常使用那些屡试不爽的审计程序,就是这种经验暗示效应的表现。经验暗示可能使审计人员在判断过程中产生一种偏见,认为过去成功的方法可以解决眼前的难题,这种偏见使得决策者在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中,总是优先想到其中一些结果而忽视另一些结果,这一事实必然影响到审计人员对评价标准的分析和对不同行动方案的考虑。
2.类比推理。决策者往往套用旧框框来评价目前的情形,就像类比法按照对一种情形的了解来解释另一种情况一样。这种思考形式会使审计人员在判断时带有潜在的偏见,他们往往会夸大决策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与他们所熟悉的情况之间的相似性,忽视每个决策的独特性,当两种情形所存在的差异要求以不同的方法去处理时,类比推理法就可能导致判断失误。例如,审计人员将同一个审计方案于不同的委托人、对不同的客户采用同样的抽样规模,都可能出现判断和决策失误。
3.受主观预期引导。决策者经常对将要做出的选择先形成一种预期,并将此预期作为判断的起点,然后再根据事情的做进一步调整。问题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而忽视或回避那些提供相反证据的信息。决策的起点实在是太重要了,随后所做的调整很可能不能充分反映新出现的信息所要求的变化。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个账户进行审计时,打算从上次审计所使用的样本量和时间安排出发,再视本次审计的新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新情况”可以是会计系统的变化,可以是委托人所在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的变化,也可以是委托人产品的变化。审计人员所进行的调整可以说只能是对这些新情况的一种粗糙的考虑,也就是说,存在着调整不足的风险。
此外,审计人员的判断和决策过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其中决策者的个人道德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有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不是源于错误的思维定式,也不是源于职业技能的缺陷,或者是占有的信息不充分,而是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念或处世原则在发挥作用,因此道德与决策是密切相关的。
三、如何克服决策中的判断失误
1.提高专业技能。从事务所的角度来看,首先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任用那些受过良好的专业和职业培训的专业人员。毫无疑问,审计人员对决策过程和决策环境越熟悉,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决策者的专业技能越高,就越可能正确地评估各种备选方案,并做出合理的选择。一般来说,经理人员的技能应高于高级审计人员,高级审计人员要强于一般审计人员。但是,特定的情况可能打破人们的常规认识,某个低级别的审计人员所具有的某种特性,可能会使其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技能。比如说,一个最近才完成了注册师而走上审计工作岗位的新人,对新的会计准则的了解可能会超过其他资深的审计人员。
2.提高审计人员克服偏见的意识。让决策者了解判断中经常发生的偏见对决策质量的潜在是克服偏见的有效。事务所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决策与判断方面的培训,使其对判断中可能产生的偏见有更清醒的认识,由此在做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保持警觉的状态,自觉克服判断偏见,提高决策水平。
3.逆向预期。不论面对什么,人们总是倾向于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后来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判断和处理意见的形成。假如决策者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原始判断)是不正确的,那么他后来的决定也极有可能存在误差。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审计决策。对这种倾向,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改变处理决策问题的角度或逆向思维的方式来避免发生判断错误。例如,当审计人员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观点,即“被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公允的”,就会不自觉地偏向于寻找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如果审计人员将他的预想改变方向,变成“这个账户可能存在错报”,那么,这种试图证实原始判断的偏见就会引导审计人员寻找证明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证据,这样做客观上降低了检查风险,提高了总体决策的质量。
4.发挥集体优势,弥补个体决策的片面性。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每个审计人员在做决定时,都应该征询并认真考虑审计组里其他成员的意见,这样就等于集体将个别审计人员的决定重新复核了一遍,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开阔思路,克服个人的偏见。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第三篇】
关键词:审计失败;成因;审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86-0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律责任意识,正视法律诉讼这一现实,探索审计失败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会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或漏报,但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而发表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美国“六大”会计事务所在发表的一份题为《美国的责任危机对会计师职业界的影响的形势报告》中写道:“诉讼费用和保险金已成为事务所第二大支出,为解决法律诉讼,美国会计职业界花费9%-12%的审计和会计服务收入,针对整个会计职业界的总索赔额近300亿美元。”因此,积极探索审计失败的成因具有重大的意义。[1]
审计失败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另一方面来自于注册会师自身的工作过失或欺诈。
(一)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
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未能查出企业某些重大的错误、舞弊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可能会遭到企业及有关方面的控告,其原因是审计失败。
所谓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或漏报。即企业由于疏忽、误解等原因,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产生了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非故意的差错。这种错误主要包括:(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2)对事实的疏忽的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所谓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即企业故意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造成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这种舞弊主要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虚报存贷;(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如伪报收入;(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6)关联交易。
对于上述企业的错误、舞弊行为,企业理应负直接责任和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则只能负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职责是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并通过实施适当且必要的程序,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行为检查出来的。但是由于审计测试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披露出会计报表表中的所有错报或漏报情况。也就是说,不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所有未查出的错报或漏报情况负责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未能查出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没有负任何责任,关键要看未能查出的原国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过失。[2]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关注错误与舞弊,发现错误或舞弊迹象应及时作出处理,并考虑错误与舞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的过失与欺诈
除企业的错误与舞弊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方面外,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欺诈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另一方面,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
1.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所谓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有的合理的谨慎。评价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可做到的谨慎为标准的。当过失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害,注册会计师应负过失责任。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可归纳为三个因素:一是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缺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的过失,往往与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和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的缺陷密切相联系。二是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注册会计师接受客户的委托,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以鉴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是否进行了公允反映。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就会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三是审计程序不妥。注册会计师发表正确审计意见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妥,则会导致审计失败。
2.注册会计师的欺诈。欺诈又称注册会计师舞弊,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行为具有不良动机和目的是欺诈的重要特征,也是注册会计师欺诈与注册会计师过失的主要区别。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欺诈就是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明知企业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误、漏报,却加以虚伪的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因欺诈而造成审计失败,给企业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二、注册会计师规避审计失败的策略
(一)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审计风险面前麻木不仁、没有抗风险意识、没有抗风险能力。在每份审计报告产生前,要避免风险产生,进行审计风险预测(考虑报告是否存在风险因素)和审计风险的评估(风险产生的概率和损失大小),并考虑采用哪种方法可以控制和降低风险,在执业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执业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一般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做到:一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二是应当按照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一般应采取抽样审计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通过检查、观察、查询及函证等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三是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应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分析、评价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应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三)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
审计质量是社会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对审计项目的主要环节,要本着保证质量、分清责任、互相制约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主任审计师检查审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负责制,对重大的审计项目必须实行审理会议制。
1.通过签订业务约定书进行控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主要是检查委托人是否具备审计条件,向部门负责人提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初步意见;部门经理的责任是根据项目负责人的意见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安排人员起草业务约定书,重大审计项目的约定书签订要由主任审计师负责。
2.通过组成审计小组进行控制。审计小组是履行协议的具体实施组织,担负着实施审计计划、汇总情况、起草审计报告初稿、整理资料等全过程。审计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因此,组建审计小组时,即要考虑审计小组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结构,也要考虑其政治素质、政策水平,是否廉洁公正等。
3.通过制定审计计划进行控制。审计计划的制定应能全面反映协议合约事项,明确审计内容、范围、目标、要求和时限,应符合有关的政策规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审计取证的控制。审计证据是审计事项真实性的佐证材料,其控制点:一是要控制重要问题取证的途径、目的、方式、方法、步骤等,取证应符合有的放矢原则,取证要完整,防止有证无用,有用无证的现象。二是对证据的真实、可信赖程度的控制,要求出处可靠、有效,同时出处单位、部门负责人必须签章认可。三是在资料汇总时要对证据进行复核,证据与证据之间如发现相互矛盾,必须进一步核实统一,保证审计语气的真实性。
5.审计工作底稿的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记录,是检查审计人员工作深度与广度的标尺,是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因此,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性进行控制,对审计工作底稿规范性、合规性进行控制。建立三级审核制,即项目负责人负责全面审核工作底稿、部门经理审核报告中有关问题的工作底稿、主任审计师或业务分管领导应重点抽大问题的工作底稿。遇到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问题必须会同专业人员审核。
6.审计报告的控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后成果,体现审计工作的最终质量。因此要做到:事实要清楚、证据要确凿、引用规章要确切、措词要适当、文字要简练。为此,一是对报告形式的控制,如验资年检用审计查证报告,司法部门委托的案件用审计鉴定报告,咨询服务用咨询报告等;二是审计报告内容的控制,对写入报告的有关事实,必须逐一核实,必须有充分的政策依据。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后续教育
加强“两个教育”是为了提高社会审计执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业水平,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因此,社会审计组织应当重视教育,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待教育,把“两个教育”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高审计质量,确保控制审计风险。
(五)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
一是对客户的业务活动深入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如金融、保险、高科技企业。二是掌握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对经济形势及行业情况深入认识。三是对客户的高层管理人员过去的背景深入了解。四是对客户的组织结构深入了解。五是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深入的了解,不要对管理当局的陈述及声明给予过分的信赖。六是对客户的其他人员、管理机关或供销商的某些报告要加以研究和重视。七是对于客户内部审计成立的目的及开展工作情况要充分了解。
(六)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要注意的重点有:一是适当动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由于注册会计师一般并不重视分析性复核程序,所以难以发现客户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异常变动。二是提高询问技巧。通常注册会计师对于客户内部控制的了解或问题的澄清,都是通过询问方式进行的。注册会计师要重视询问技巧,避免使询问变成简单的问答式会话,使询问程序流于形式。三是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错误的时间及地点执行错误的程序,或使用错误的证据搜集方法,或使用证据的方法错误。如企业账上记录一笔未经正式订货程序的销货,而销货单上的单价相当高而数量少,经由海运送交国外顾客。注册会计师可能因检查运费单据以证明货物所有权已转移和存货已经出库,所以未能发现疑点。如果注册会计师曾经询问为什么选择以海运方式送交价高量少的货物,就很可能会怀疑这笔销货。四是对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要加以重视。如注册会计师对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重视不够或未作处理,因为他不希望内部控制功能不全的测试结果出现。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在于减少实质性测试,但是注册会计师人多受时间预算的限制,希望其测试结果支持原有内部控制良好的假设,纵然遇到例外情况,也难以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超出时间预算而增加审计成本。六是正 确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内部审计固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注册会计师应如实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及实际工作成效,适当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以大量减少自己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3]
参考文献:
[1] 李冬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第四篇】
第二,会计过失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形态。一是会计过失的产生的原因:会计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会计过失的主要形态:会计资料中的计算和抄写错误,会计业务的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确认、计量、制证、记账编表等专门技术,才能正确操作,否则就会发生违背操作技术、操作规范和程序的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由于会计人员工作不认真,造成疏忽性错误,或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不予重视,造成漏账错误;会计政策的误用,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不熟悉,就难免会发生会计政策误用的现象。
第三,会计过失防范体系的建立。一是货币资金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现金收支与管理方面易出现的过失错误主要有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钱账不分;现金收付手续不健全,会计人员把关不严,致使不应报销的支付项目或内容不全的原始凭证报销入账;收支现金不及时入账,造成库存现金盈亏;账务处理有错误,造成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银行存款收支与管理方面的过失错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工不细,未将本来不相容的职务分离;缺乏凭证审核制度,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款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必须经过审核、批准和复核或承付,才能办理收付款业务;缺乏银行存款的账目核对;银行提现管理不严,很多单位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的用途填写不详,从而给非法提现以可乘之机。二是存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未按合理程序制订购销合同;催货不及时;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支付货款缺乏合理程序和有效控制;会计部门应根据保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填制的货物验收单和人库单及有关规定,审核销货单位的有关凭证是否符合付款条件,然后决定承付还是拒付货款或是部分承付、部分拒付;存货发出时选用的计价方法不合理,不适当;存货出库手续不健全等。三是固定资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建、报废审批手续不严格;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不完善;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制度;固定资产的账、卡不全,或虽齐全但缺乏必要的相互制约制度。固定资产的原值计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清理报废处理不当等。四是成本、费用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成本的开支范围不明确,没有正确分清该计入成本的费用和不该计入成本的费用。没有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和应计入的期间费用。材料的计价标准和方法不一致,影响材料耗用成本计算的结果。接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材料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计算不正确,结转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工时记录不正确,以致生产产品的人工工资分配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的正确计算。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不合理,未按产品收益程度分配。五是营业收入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营业收入入账时间不正确。对于这类问题,查找人员首先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摘要记录,调阅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此判断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营业收入的入账金额不正确,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记录,并调阅有关会计凭证,检查其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同时核对其原始凭证,看账账是否相符。有些企业混淆了各种收入的界限,将正常的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处理,影响了有关指标的真实性,对这种情况,可通过查阅会计凭证发现线索,看账证是否相符;对销货退回的处理不正确,对这种情况,应从查阅“银行存款”日记账人手,审查对方科目、摘要内容,必要时审查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看证账是否相符,同时应查阅“库存商品”明细账中有关红字发出数量记录,还应注意销货退回时是否退了增值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等情况。
责任会计在出版企业中的应用
管永礼
第一,出版企业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有效地控制、管理庞大的出版企业组织,必须从管理模式上改革。而责任会计正好适应了出版企业内部管理的这种需要,将企业利润指标与会计的职能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划分责任中心,将企业经营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按责任归属落实到内部各责任中心,并按确定的责任指标进行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考核,开展人本管理,做到经济责任、经济权利、经济效益、经济利益相结合,充分调动各责任中心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控制出版企业的资金占用和成本费用耗费,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建立和实施责任会计是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出版企业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四个阶段,编辑阶段又包括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发稿,出版阶段也就是图文制作阶段,包括封面及正文设计、发排、三校核红、出片打样、付印。印刷阶段大多数出版企业委托有资质的印刷厂印刷,而发行阶段有多种渠道:委托新华书店、自己成立图书销售公司销售、作者包销、图书策划人自己负责销售等。一种图书从策划选题,经过编辑加工、出版、印刷、到最后销售,在会计核算中常常涉及到一个概念,即“图书策划入”,其负责该种图书经营的全过程,而每种图书的经营又象是一个“小工厂”,它的原材料(选题)来
源,生产(编辑、出版、印刷)方式、销售(发行)渠道都各不相同,图书策划人熟悉其策划的图书经营全过程,所以按“图书策划人”设立责任中心是科学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