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实用通用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实用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一篇】
本节教学内容是安排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之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能准确地从条形统计图中去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会作简单的分析、归纳,回答相关的一些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在学生掌握、比较多组统计图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根据阅读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二、课上交流:把我们课前的有关内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选择了哪一个统计表,为什么这样选?
2、介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画好直条?(要准确反映数量、还要注意美观。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注意:如果纵轴上是以一代十,如何较准确的反映数量,举例说明。
明确:只有准确绘制,才能准确反映现状。
3、你在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分析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刚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吗?除了这些,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在单式统计图中看不到的。复式统计图使我们更加完整的表达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这个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问题的渗透:
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介入一段简短的文字,显示世界人口问题。
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现在能做的就是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四、巩固练习:102页第三题。
五、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25届——29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优美。
3、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算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利用分数的意义,正确求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经验: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现实问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与前面的认识认识几分之一类似。本节课是解决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由于有一定的'思考难度,所以教材在安排这类问题时,都注意让操作和直观作为学生思考的依托。想想做做的安排,也主要是先让学生利用直观和动手操作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12个圆片、挂图。
预习设计:
1、认真阅读书本p71~72页的内容,写出你的收获与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2分钟)。
1.组交流预习作业;
2.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3分钟)。
1.照学习菜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
(1)求这些蘑菇的3/4是多少,也就是求12的()是多少。
(2)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
小组交流要求。
按次序说,有不同方法及时补充。
2.全班交流,
追问1:如果兔妈妈采了16个蘑菇呢?20个、100个、1000个呢?
小组探索、交流,得出算式计算。
追问2:124算到的是什么?
33得到的又是什么?
3.谁来说说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要怎么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5分钟)。
1.基本题。
完成p71想想做做第1题。
(1)先分一分,再说一说可以怎样算?
(2)注意:分的时候强调用虚线,取的份数可用打来表示。
2.专项题。
完成p7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再列式计算。
完成p72想想做做第3题。
(1)先在钟面上分一分、涂一涂,再回答。
(2)通过涂色,使学生认识到钟面的特殊地方:1时的1/2是30分,1时3/4的是45分。
3.整合题。
完成p72想想做做第4题。
(1)理解单位1,这里都是把这根绸带的长度看作单位1。
(2)3/5是指100厘米的3/5,2/5是指100厘米的2/5。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游戏激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记忆挑战的游戏!比赛规定:1:每三秒呈现10个数字,看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2:三秒过后,校对并记录下来。
师:我们班谁的记忆力最厉害,请他到前面记录。全班帮他校对怎么样?不要提醒哦,游戏继续进行。
全班收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游戏结束。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评价。
师:那知道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呢?(两人一组开始讨论1分钟)。
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的意思是算出记住个数的平均数,就能判断他们记住数字的水平。问题2:那怎么能求出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呢?同桌合作交流完成:
1:利用作业纸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六篇】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分享的“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实用通用10篇”,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分享的“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实用通用10篇”,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分享的“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实用通用10篇”,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七篇】
1.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用________或_______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米8厘米=________分米。
千米=_________千米_______米。
2公顷80平方米=_________平方米=__________公顷。
3.一根铁丝可以做成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做成宽4分米的长方形,长是________分米,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分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八篇】
加权平均数.
(二)内容解析。
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
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
(二)目标解析。
1.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权,并根据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对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通常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这些数据,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
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788573。
乙73808283。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该录用谁?录用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
追问1:用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解决问题2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听、说、读、写的差别?
师生活动:教师适时地追问,学生自主设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计算方法,并统一计算形式,讲解权的意义及加权平均数.
设计意图:追问1让学生理解问题2与问题1的有区别,问题2中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追问2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在计算平均数时体现的每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体会权的意义.
(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九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意境和情感。
3、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展开小组组讨论,对课文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在晚上总能见到月亮,你眼中的月亮什么样?(学生交流)月亮下的景物又是什么样?(交流、讨论)今天我们就和一位朋友一起去《走月亮》好不好?(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新词。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4、“是呀,如此皎洁的月光,如此美丽的景象给我们带来了诗一般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怀抱是如此的温馨。”接下来,我要看一看词语宝宝是否找到了主人。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月光下的美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先欣赏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首歌曲,(欣赏《月亮船》,会唱的跟着唱,随着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歌声是如此的甜美,文中的语言描写又怎样呢?听老师读课文,闭上眼睛感悟月光下的美好意境。(听读课文,想象画面)慢慢地睁开眼睛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自由谈感受)。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自由读文并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自由读课文,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
师:应怎样读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呢?(指导学生朗读)。
想一想它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第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读的可真好,你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说一说)。
这么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谁还想读?
3、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走着,走着……。
师:此时此刻你感到了什么?(说一说,突出主题——爱)。
这诗情画意般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等。
解决上节课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我和阿妈为什么要走月亮呢?”(全班交流,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出爱的存在,爱的和谐,爱的温暖)。
总结:学完这篇课后,你最想说什么?(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求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第十篇】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三、巩固发展.。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