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例精选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例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文【第一篇】
在今年新冠疫情波及全球的恶劣形势下,为应对国民经济的下滑和国际局势的波动,党中央召开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我们下一个五年计划:“十四五”计划。
此次大会提出党的工作着眼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在“十三五”时期,国家各方面实现了综合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同时,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发展的方针,我们要抓住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新时代美好蓝图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__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因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仍需向着国力强、人民富、底气足的新目标继续前进!
新目标、新征程、新作为,学习会议精神,提高自身素质,为了你我更好的中国,建设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
文档为doc格式。
。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文【第二篇】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文【第三篇】
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承办的”基因惠民高端论坛暨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启动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落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绳立成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任志武巡视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政府、发改委、卫计委、医院的相关领导共同见证国家发改委基因检测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纲要,健康中国始于健康基因,基因组学和医疗器械被纳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之中。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复了第一批共27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健康技术普及惠民。
去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该通知中提到将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到六大重点工程领域之一--“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中,“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目前相对成熟的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为重点,优先支持地方政府已确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运行模式、建设条件具备的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促进健康惠民。”
基因检测可实现重大疾病的预警、预防、预后及个体化诊疗等,在临床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超过1500种。大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开展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对于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基因筛查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成熟,也是国家发改委文件中提到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需重点建设的两个基础项目,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集团拥有这两个项目的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证仪器试剂和相关资质。据悉,由地方政府与博奥生物展开合作,免费为当地新生儿进行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截止至2016年4月15日,全国由政府采购进行的新生儿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总数已达138万人,筛查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达%,药物性耳聋突变3377人,突变率为‰,可避免近4万人因不当用药致聋。
具有自主创新技术、核心产品和相关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是本次示范中心建设的主体单位,博奥检验旗下共16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位列建设单位名单之中,成为示范中心建设的绝对主力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肩负着发展下游医疗机构开展基因检测服务,刺激基因检测应用消费市场,反向引导上游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骨干企业发展,通过“上下游联动,协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产业化应用”,进而促进整条基因产业链蓬勃发展的重要任务。
据悉,本次示范中心的建设,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搭建六大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示范中心将建设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荧光定量pcr、串联质谱、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等多种高端检测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第二是实现五大领域应用,完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体系。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靶向治疗,以及个人基因组检测和基因身份证等新领域,促进基因检测技术的规模化使用。第三是建设三大服务功能,形成基因检测技术服务体系。为推动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示范中心还将建设区域质量控制中心、区域信息中心以及区域遗传资源库。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典范--发改委投资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地方政府提供房租补贴等政策支持,是供给侧改革、提高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成果应用的典范--反向推动基因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竞争新优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典范--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支撑性作用;基因检测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中最突出的代表,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建设好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是创新科技成果普及惠民的典范--示范中心将创新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的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使全体国民共享自主创新科技的发展成果,正如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民健康服务,让基因改变生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5.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五、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6.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7.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18.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19.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1.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22.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23.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2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7.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28.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9.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30.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2.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34.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十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9.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
40.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41.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43.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4.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5.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4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4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4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49.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50.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维护新型领域安全。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2.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53.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与时俱进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健全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发展先进作战理论。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加快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加强军事力量联合训练、联合保障、联合运用。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方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54.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搞好战略层面筹划,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集中力量实施国防领域重大工程。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加快标准化通用化进程。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5.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文【第四篇】
相信很多的人已经在新闻当中看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在这个会议当中,整个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议题就是通过了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有了这份建议,它当然是针对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的方向和大的骨架,接下来包括发改委具体的部门就要起草更加具体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然后包括人大审议通过之后,就会去指导整个十四五行进和整个目标的实施。
这是中国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是中国在全面完成了小康这样一个目标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疫情又增加了世界发展不确定性之后的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大家的关注自然有其道理,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会议。
1.与十九大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第一,这个意见与十九大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个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很重要的将现代化,这样一个原来大家很模糊的一个概念,将它指标化、体系化、战略目标和路径具象化,所以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第二,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的的一些情况,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问题,把安全这个概念,在我们的规划中间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地位来进行凸显。第三,在这样的一些新的视角,新的征程,新的指标下面,对于我们过去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这种战略举措进行了深化,进行了再定位,再调整,使它能够适应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的矛盾,核心的一些问题。所以说因此这个规划的这个意见,对于我们理解未来的这一个发展环境,未来的发展目标,未来的发展举措,就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第一,2035的核心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就是我们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二,我们要进入到创新型国家的这样一个前列,那么这几个指标我们就会在十四五的这个指导意见和相应的战略里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第一个体现,我们把过去的四个全面的内涵进行了调整,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全面小康,这是十四五规划里面指导思想的新的四个全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第二个很重要的是我们在创新里面,对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这种突破,对于我们的这一个创新的三大战略和这四个面向进行了具体化,实际上也是为我们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打好基础。也就是说整个十四五这一个指标体系,基本原则,必须要为我们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定要开好局,所以说这就显得它们是一个统筹一体的。
3.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群雄并起中突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一,战略机遇期,也就是说我们目前依然具有大量完成我们战略目标的这种基本条件,那么这个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在十三五,在完成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基础、人力资本基础和制度基础,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第二,在国际这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这样一个状况里面,恰恰是中国能够在群雄并起的状态里面能够突围,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这两个方面很重要的就是形成了我们战略机遇期的两个内涵。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我们战略机遇期它的一些具体的内涵,特别是这种挑战,发生了一些巨大的一些变化,因为这些挑战是我们在成长中间,必须要面临的这样的一些挑战,是我们在实现我们战略目标中间必须要遇到的这样的一些挑战。虽然有一些可能是黑天鹅,但是有一些是必定要来的,比如像中美之间的这种冲突,那么再比如说我们在一系列的世界大变局中间所出现的地缘政治的这种摩擦的激化,未来都要面对。因此这里很强调的一个就是它的机遇和挑战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新的这样的一些规律,新的一些变化。
4.统筹发展与安全让基本盘更坚实更具弹性和韧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安全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基本保障基本前提,因为没有安全,我们发展的果实我们自己也不能获得,所以说安全非常重要。这一次报告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把国家总体安全观向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各个领域进行了具体化,把它进行了升华进行了一些重新的一些定位。在经济方面集中体现在第一个,是我们对于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要进行自我发展、自我研究,这个很重要,要突破目前卡脖子这个问题。第二个是我们这一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牢牢抓住我们这一个国内需求的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来进行我们相应的一些战略布局。当然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一些极端现象的出现,使我们的基本盘更加坚实,更具有弹性和韧性。
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目标。
按照目前2035的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要在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个国民收入水平,那么按照目前的这种测算,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在3万美金左右这样一个状况,而我们现在在今年底可能在万亿这样一个水平,那么这个水平,离我们3万亿这个差距还很大,意味着我们未来的收入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所以这方面一定要做足文章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第二,就是我们中产收入群体要大幅度提升,这个提升主要来源于我们的再分配体系的改革,要在分配上做足文章,所以这一个问题就说在报告里面得到了全面凸显。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文【第五篇】
内容为汉语词汇,拼音为nèiróng指事物中包含的实质性事物。艺术作品的表达、基本意义、意义或审美价值。内容是指我们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感官、主观、心理和情感暗示,这与我们对描述方面的简单感知相反。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例精选8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导向。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年,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七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注文化产业;。
八是推动绿色发展,关注环保产业;。
十二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关注军工产业。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1.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中国需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部署国家战略资源,充分利用人才红利黄金期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让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以上,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集中力量破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技术难点,在物联网、ai、航空航天等领域形成一批对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高科技成果,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妥善处理高质量发展与保持gdp较快增长速度的关系,牢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守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刻不忘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专心致志谋划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议“十四五”时期全国gdp年均增长速度拟定为%,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比较活跃的发展状态,进一步彰显大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韧性。
2.高度重视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
充分利用中国工业体系完整、综合实力持续增长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巨大、创新资源越来越丰富的人才红利,从一线技术创新做起,围绕数字化与智能化主题思路,全面加强自主创新,凝聚一代人的创新智慧,集中力量攻克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产品,稳步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逐步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全面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3.继续坚持铁腕治污。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时期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污染防治,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从一点一滴做起,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进与提升上下硬功夫,在绿色技术研发上集聚创新资源,形成更多的突破性技术,并推广应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取得重大进展,以更好的生态环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的智慧与力量。
4.有序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5.坚定不移在高水平开放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不动摇,并且坚持主动开放、有序开放、持续扩大开放,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支持全球多元化发展、包容性增长。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法制化的力量为扩大开放保驾护航。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所提出的要求,为所有合法投资者提供宽松和谐的营商环境。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建设等一系列高水平开放举措实施,以开放赢得更多发展空间,以开放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以开放促进中国与全球的深度融合,以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
(1)五年战略规划是国家体制,是中国引自苏式计划经济的一种国家战略规划手法,实际上它不是国家战略规划方法论,只是国家经营计划规划手法。而战略规划往往是对企业基于目标和发展模式所形成的一套较均衡的、使得企业能达成目标、价值最大化的一套总体方法论及其支撑体系。
(2)五年规划是自上而下的,是国家层面先做规划、再是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响应的一套体系。上面层层响应落实之后,企业可以做响应,也可以不做。理论上,企业和五年规划是没有关系的。而战略才是企业向董事会做承诺,使得经营透明化,预期可被管理化的,现在越来越标准的一个动作,已经处在半强迫状态。(3)五年规划恰恰是在国家、产业、区域分别把自身的意图呈现出来以后,往往有很多政策转轨的临界点汇聚,这正是企业可以对所有临界点发出的信息进行最大化管理的一个最好的时机。大家都把牌摊到桌子上,企业可以根据上家、下家的牌,制造的一个导向很清晰的环境,出明牌的一个最好时机。战略往往是企业对自己意愿的一种保驾护航,我想怎么样,我想成为什么,而五年规划其实恰恰是对外信息,对外的政策变化进行最大化管理和利用、驾驭的一套体系,他们的差异已经有如天壤之别了。(4)五年规划最大的要点就是如何抓住政策、国家、区域、产业利好,驱除利空。而战略规划恰恰是如何放大优势,去除劣势,抓住机遇。五年规划有着充分的在政府、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产业金融环境当中冲浪式前进的特征。战略规划事实上要放弃很多诱惑,孤独地朝着指定的方向走去,尽可能减少政策的摇摆,从而短期吃亏,长期占便宜的这么一套学说。经过漫长的社会科学实践以后,企业已经琢磨出来了,指定一个方向,可以形成资源定向积累、能力定向积累、社会美誉度定向积累,所以短期会吃亏,长期会占便宜。所以企业的五年战略或十年战略,它是定向的,不管定位还是定向也好,拒绝诱惑、进行取舍也好,里面的内在含义就是经过定向以后,资源各方面会形成积累,从而形成利益最大化。传统意义上,战略和五年规划不是一码事。众所周知,企业在做战略和做五年规划的时候,事实上采用的是不同的思考和方法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复兴号”高速列车、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万亿斤以上。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金融风险处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超过2300万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节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优化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布局。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机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试行更灵活的编制、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
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健全仲裁、调解、公证和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发挥科学基金独特作用。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启动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实施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工程,建设区域性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基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
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
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允许制造业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进出口和数字化转型综合性服务平台。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七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注文化产业;。
八是推动绿色发展,关注环保产业;。
十二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关注军工产业。
(1)五年战略规划是国家体制,是中国引自苏式计划经济的一种国家战略规划手法,实际上它不是国家战略规划方法论,只是国家经营计划规划手法。而战略规划往往是对企业基于目标和发展模式所形成的一套较均衡的、使得企业能达成目标、价值最大化的一套总体方法论及其支撑体系。
(2)五年规划是自上而下的,是国家层面先做规划、再是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响应的一套体系。上面层层响应落实之后,企业可以做响应,也可以不做。理论上,企业和五年规划是没有关系的。而战略才是企业向董事会做承诺,使得经营透明化,预期可被管理化的,现在越来越标准的一个动作,已经处在半强迫状态。
(3)五年规划恰恰是在国家、产业、区域分别把自身的意图呈现出来以后,往往有很多政策转轨的临界点汇聚,这正是企业可以对所有临界点发出的信息进行最大化管理的一个最好的时机。大家都把牌摊到桌子上,企业可以根据上家、下家的牌,制造的一个导向很清晰的环境,出明牌的一个最好时机。战略往往是企业对自己意愿的一种保驾护航,我想怎么样,我想成为什么,而五年规划其实恰恰是对外信息,对外的政策变化进行最大化管理和利用、驾驭的一套体系,他们的差异已经有如天壤之别了。
(4)五年规划最大的要点就是如何抓住政策、国家、区域、产业利好,驱除利空。而战略规划恰恰是如何放大优势,去除劣势,抓住机遇。五年规划有着充分的在政府、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产业金融环境当中冲浪式前进的特征。战略规划事实上要放弃很多诱惑,孤独地朝着指定的方向走去,尽可能减少政策的摇摆,从而短期吃亏,长期占便宜的这么一套学说。经过漫长的社会科学实践以后,企业已经琢磨出来了,指定一个方向,可以形成资源定向积累、能力定向积累、社会美誉度定向积累,所以短期会吃亏,长期会占便宜。所以企业的五年战略或十年战略,它是定向的,不管定位还是定向也好,拒绝诱惑、进行取舍也好,里面的内在含义就是经过定向以后,资源各方面会形成积累,从而形成利益最大化。传统意义上,战略和五年规划不是一码事。众所周知,企业在做战略和做五年规划的时候,事实上采用的是不同的思考和方法论。
1、评估的资料。
(1)职业路径评估。
在毕业前,如果我发现自我不适合当教师,那我会选择去企业发展,并重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在工作初期,如果我发现自我无法胜任教师工作,那我会选择去考研或者换工作,谋求新的发展方向。
在工作中期,如果我发现我无法担任班主任的职务,那我会向其他教师讨教经验,并询问学生对自我的意见和看法,努力改善自我的教学方法。
在工作后期,如果我发现自我并不适合在这所学校当班主任,那我会研究提前退休,或者去创业,或者到新的学校就职。
(2)职业目标评估。
如果在毕业前没有找到适宜的工作,那就去考村官或者考研。
如果工作一段时间后觉得自我不适合在中学里当教师,那我会选择新的工作。
如果觉得自我所在的中学不适合自我今后的发展,那我会选择跳槽。
(3)实施策略评估。
如果我觉得自我不适合当教师,我会选择其他的工作或自主创业。
如果短期内工作过于劳累或者压力偏大,那我会选择请假,等调整情绪后继续工作。
如果长时间处于劳累和压力大的情景时,我会选择其他学校或换份工作。
如果觉得所在学校没有发展前景,我会选择跳槽。
(4)其他因素评估。
如果身体出现重大疾病时,我会选择辞职,等调理好身体后,再选择就业。
如果家里发生重大变故,需要很多资金时,我会酌情选择工资较高的单位就职;如果需要长时间陪伴家人时,我会选择辞职,等家庭度过难关后再就职。
如果工作出现重大变化时,比如学校倒闭等突发事故,我会重新研究是否继续工作还是选择其他工作。
2、规划调整的原则。
(1)、成功标准: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只要自我尽心尽力,本事也得到了发挥,每个阶段都有了切实的自我提高,即使将来我没有获得如预期中的结果,但我还是会继续向着目标努力奋斗。
(2)、差距:
a、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多样的教学方法;。
b、作为优秀教师所具备的本事与素养;。
c、心理适应本事有差距;。
d、人际交往少。
e、没有到达预期的目标。
3、评估的时间。
一般情景下,我会一个月做一次评估规划,并在年初制定具体计划,年末进行总结反思。每一阶段的计划将逐月修改,具体计划按照年月周细分,最终再进行调整或归纳。每月进取修正和核查策略和计划,保证目标有效实施。
在特殊情景下,例如换工作或职位调动时,我会随时评估并进行相应调整,酌情缩短规划周期,做到事事有计划。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文【第六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纲要》,简称“纲要”第十四个五年计划计划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例精选8篇”,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上议程。据中国政府网11月26日消息,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此次专题会议透露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信息,即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突出和研究推出“三个一批”。
李克强指出,“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盼。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事求是、遵循规律,着眼长远、统筹兼顾,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给社会良好预期,激励全国上下努力奋进。
李克强说,要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尤其要按照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要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会上,国家发改委汇报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情况及下一步建议。李克强说,“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积极主动扩大开放,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等都取得新进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符合预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各地区各部门要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后续实施工作,为“十四五”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李克强要求,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汇众智聚众力,精心组织、抓紧起草形成“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征求各方面和专家的意见,群策群力,进一步做好起草规划《纲要框架》工作。
实际上,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并在近期继续由各司局到贵州、浙江等地实地调研,并组织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负责人邱天朝11月25日透露,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开展“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的前期工作,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是其中已经初步明确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与此同时,也有多个部委着手展开各自领域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日前撰文指出,管好国有资本的布局领域,制定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四五”规划,整体协同推进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在地方层面,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多个省市启动了省级“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例如,今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项目招标公告》,围绕北京市新总规的总体蓝图列出了十大类40项重点课题项目。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
——推进智育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大力扶持校园足球等各类体育社团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
——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注重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校园足球、运动会、艺术展示、研学旅行等活动,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体现劳动教育的协同性。
——巩固教育扶贫成果,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教育扶贫目标聚焦于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动态调整的城乡薄弱学校和相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完善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实行差异化的学生资助政策,充分满足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多元化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优化城乡学前教育布局,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补齐城乡教育发展的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步伐。
——实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推进普通高中学校通过不断挖掘和丰富内涵实现多样化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有质量的普及。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规划“学分银行”制度;完善证书制度,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标准,规范和引导“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
——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密切校联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传递正确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倡导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制度,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理顺教研管理体制,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把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督导和督学相结合,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绩效奖励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优化提升京津冀教育布局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大学,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思路与使命,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价值共识,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校园文化品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
——打造长三角教育区域一体化的“科创”核心,建设新型产学研融合的新样态,探索创新要素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明确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法律地位,修改《教师法》或对《公务员法》做出补充规定,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
——建构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担当的高质量教育教育体系,构建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深化乡村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乡村教师乡土文化意识,建立乡村教师共同体,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投入标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生均经费充足标准的核算办法。
——设计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教育拨款机制,建立公办学校拨款和民办学校补贴联动机制,逐步落实“教育财政应为教育活动而非教育机构提供资金”的原则。
——适当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赋予学前教育同其他教育级次同等地位,合理划分市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负担比例,合理分担普通高中基建支出责任。
——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展教师和校长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进程,尽快形成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建立教育综合执法机制,积极创新执法体制与方式,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明确学校的权责边界,制定学校权利清单。依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切实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我们同时也建议,在“十四五”时期,应围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如下一批重大项目,作为配套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承办的”基因惠民高端论坛暨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启动仪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落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绳立成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任志武巡视员、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地政府、发改委、卫计委、医院的相关领导共同见证国家发改委基因检测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
今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健康中国战略被写入纲要,健康中国始于健康基因,基因组学和医疗器械被纳入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之中。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批复了第一批共27个省市自治区申报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健康技术普及惠民。
去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改高技[2015]1303号),该通知中提到将基因检测技术纳入到六大重点工程领域之一--“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中,“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以目前相对成熟的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为重点,优先支持地方政府已确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运行模式、建设条件具备的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上的应用,促进健康惠民。”
基因检测可实现重大疾病的预警、预防、预后及个体化诊疗等,在临床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超过1500种。大力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开展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对于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遗传性耳聋和唐氏综合征基因筛查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成熟,也是国家发改委文件中提到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需重点建设的两个基础项目,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集团拥有这两个项目的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证仪器试剂和相关资质。据悉,由地方政府与博奥生物展开合作,免费为当地新生儿进行大规模耳聋基因筛查,截止至2016年4月15日,全国由政府采购进行的新生儿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总数已达138万人,筛查出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高达%,药物性耳聋突变3377人,突变率为‰,可避免近4万人因不当用药致聋。
具有自主创新技术、核心产品和相关资质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是本次示范中心建设的主体单位,博奥检验旗下共16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位列建设单位名单之中,成为示范中心建设的绝对主力军。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肩负着发展下游医疗机构开展基因检测服务,刺激基因检测应用消费市场,反向引导上游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骨干企业发展,通过“上下游联动,协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仪器设备及试剂的产业化应用”,进而促进整条基因产业链蓬勃发展的重要任务。
据悉,本次示范中心的建设,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搭建六大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示范中心将建设生物芯片、高通量测序、毛细管电泳测序、荧光定量pcr、串联质谱、染色体核型分析等等多种高端检测技术平台,构建基因检测技术体系。第二是实现五大领域应用,完善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体系。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出生缺陷及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和靶向治疗,以及个人基因组检测和基因身份证等新领域,促进基因检测技术的规模化使用。第三是建设三大服务功能,形成基因检测技术服务体系。为推动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示范中心还将建设区域质量控制中心、区域信息中心以及区域遗传资源库。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的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典范--发改委投资建设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地方政府提供房租补贴等政策支持,是供给侧改革、提高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成果应用的典范--反向推动基因产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我国基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竞争新优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典范--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起到支撑性作用;基因检测技术是战略新兴产业中最突出的代表,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建设好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示范性作用;是创新科技成果普及惠民的典范--示范中心将创新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有效的持续增加民生福祉,使全体国民共享自主创新科技的发展成果,正如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民健康服务,让基因改变生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文【第七篇】
和明年及“十四五”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和明年及“十四五”
工作计划。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监督下,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目标,以服务城市创建为中心,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坚持党建和业务同步抓,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今年的工作情况。
1、合力攻坚,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1)大力实施“清洁城市”攻坚战。一是洗全城。组织夜间洗城队伍,人机结合、巡回清洗,还路本色,城区道路卫生全面提升。二是严标准。城区一级道路和部分外环道路保持每天4遍机扫、6遍洒水标准,二级道路每天2遍机扫、4遍洒水,严格落实“主干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6小时,次干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3小时”全天无空挡保洁。三是强短板。持续加强边、角、沿、丛,大型商超、市场等人流密集区域,以及属地交叉区域的保洁投入,狠压反弹,实现城区保洁率100%;四是全收纳。上半年,转运城乡生活垃圾万吨,无害化处置率100%。五是规公厕。对标创城公厕建设标准,建档勤排查,立即维修更新、日常保洁消杀除臭,24小时免费开放,公厕设施完好率实现逐步提高,市民如厕条件、环境明显提升。
(2)联合打好“城市整容”攻坚战。一是强监管拆违建。拆除东城区违建大棚房1处,拆除占压绿线、道路红线的违法建筑物14处,核查4处遥感督查疑似违法图斑,查处1处违规在建项目,对两个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开发建设的开发公司罚款万元。二是严标准规范户外广告。协助广告活动审批384件。拆除非交通性指示牌11处;整治过时标语30余处,整治各类破旧广告50余处;排查具有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37处;拆除各类户外广告556处,面积共计24325平方米;设置公益性广告40余块,面积达17000平方米。区公益广告占城市户外公益广告比例达100%。三是重手段治城市乱象。清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4300余处;清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2100余处;暂扣经营工具及经营物品730余件。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3件,其中一般程序13件,简易程序40件,共处罚款262850元。
(3)深入开展“绿化美化”攻坚战。一是打造绿化精品。集中开展苗木浇灌返青水、春季绿化补植,补植乔灌木300余株,等绿篱、球类3万余株,麦冬草等地被6000余平方。二是整治虫害难题。采取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对城区公共绿地开展了19轮病虫害防治。三是集中修剪清除。对城区530万平方米绿地进行了17轮修剪,全面修剪道路垂枝;清理乔灌木死株54棵,枯枝、断枝300余处;整修树穴、树篦子1000余个,约合2000平方,维修绿篱护栏4000米。养护时序加强绿地内杂草清理及修剪工作。
(4)积极推进“设施整治”攻坚战。一是整治路桥保通径。维修各类人行道板7800平方米、路沿石1350米、道路裂缝18000米;更换树穴石250余套;疏通管道790余米;使用冷补料约780吨处理小型坑窝、井边;更换井箅280套,维修210处;完成桥梁灌缝900余米,维修桥梁道板580平方米。二是治理河道保清洁。城区内府河、南、北、西护城河、大安河、铁路边沟均纳入长效管理,分段负责,定期考核,保洁状态稳定、良好;泗河水成功引入北护城河东段,并跨过铁路与西段连通,使城区两条河道水面实现了流动,初步解决了河水变质发黑发臭问题;集中清理荆州路湿地、北护城河东段河道,清理外运水草约300立方米。三是规范亮化保通明。全年共维修路灯2300盏次,更换电缆4650米,确保城市亮灯率达到98%以上及设施完好率100%。
(5)提前部署“城市防汛”防御战。年初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城区内6000座雨水井进行了清淤,逐一疏通往年易堵管网;疏通外溢点40余处;更换破损防坠网150套,完成新建道路防坠网安装。城区9处泵站全部检修,安装备用泵和备用电源;在城区各立交桥安装积水监控系统,联网运行;储备了500立方米砂、石子料;组建了50人防汛应急队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协同作战,改善大气环境。
一是城市“降尘”效果明显。建立暑期高温、大风扬尘天气等预案管理机制,在核心区实行定人、定岗、定时、定机保洁、定流程管理,做到路面本色,确保地面常湿、路不扬尘保洁目标。二是露天烧烤坚决取缔。5月以来,对烧烤管理工作采取早计划、早宣传、早行动的方针,要求所有烧烤经营户严格落实“六定”措施,签订400余份承诺书;加大巡查监管力度,严禁露天烧烤。三是餐饮油烟监管及时。严格落实日巡查、周调度制度,全面摸排监管,完善动态台账,截止目前,**城区共有餐饮业户1093家,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实现了全覆盖,使用无烟烧烤炉具达到100%;加大巡查监管,重点管控地域周边,实现500米范围内无烧烤业户,1000米范围内油烟净化设施提档升级。四是渣土运输监管到位。严查工地出入口防尘措施,确保出入车辆100%冲洗;联合审批监管运输路线、运输过程,限时、限速、限路段,24小时值班备勤,全时段巡查;对出现抛洒及带泥上路问题,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规范集散垃圾和商混车管理,明确行驶路线及时段,整顿五小工程车辆,杜绝随意倾倒现象。今年以来,共开展餐饮油烟、渣土运输等检查1万余次。
3、迎难而上,推进项目建设。
(1)绿化工程再度发力。新增绿地面积14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9300余株,绿篱23万余株,地被万平方米,更换鲜花11万盆。实施11项重大绿化工程,均按照时间节点顺利实施。其中滋阳路绿化提升、增树添花、城区立交桥立体绿化、泗河大堤(泗河大桥西首南侧)景观绿化、滨河路南延道路绿化、滨河路与三河村路交汇口绿化、东御桥路南首东侧绿化、幸福里周边绿化等八处绿化工程已完工。文化路口袋绿地,已完工80%,;冀州路(北环城路至泰安路)目前乔灌木栽植已完工,待9月份继续色块及地被栽植;兖颜路(荆州路-西浦路)景观绿化工程,道路南侧乔灌木栽植已完工,北侧正进行回填土工作。
(2)路网建设再展新貌。一是实施九州路改造提升、荆州路、延安路、秀水路、永新路、豫州支路、鲁王路、扬州支路等道路工程,累计新建、改造道路公里,累计完成投资约亿元。二是完成城区九州路西段、建设路城区全段、酒仙桥路北段、北护城河路东段、滨河路全段的铣刨罩面工作,累计沥青面层铺筑27万平方米。三是完成冀州路(泰安路以北段)、豫州支路、文艺路西段、秀水路北段及幸福里院内沥青面层铺筑任务,累计完成沥青面层铺筑万平方米,具备通车条件;四是完成南大桥堤顶路分层回填路基8500立方米,水稳基层3000余平方米。五是抓好路灯设施维护管理。全年共维修路灯2300盏次,更换电缆4650米,确保城市亮灯率达到98%以上及设施完好率100%。完成堤顶路龙湾店至崇文大道安装led一体化太阳能路灯421套,九州大桥至兴隆大桥安装led路灯43杆;永新路安装led路灯15杆;文艺路西延安装led路灯32杆;豫州支路已完成接线井22处、基础22处、led路灯安装22杆;秀水路已完成接线井16处、基础16处,led路灯安装16杆;滨河路南延已完成led路灯安装33杆,安装50kva箱变一台;冀州路(北外环至泰安路)安装灯杆30杆,安装50kva箱变一台。
(3)生态景观再提品味。一是实施南327绿化工程、津浦绿地、文化路原工商所口袋绿地、滨河路南延苗圃绿地、增树添花工程、兖颜路绿化、泗河堤顶路(**段)绿化等工程,城区绿量进一步提升,累计完成投资约9100万元。二是泗河堤顶路(**段)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绿化栽植,正进行养护及补植工作。三是大禹文化公园,正进行仿古青砖铺贴及石质栏杆安装。
(4)关注民生,积极回复群众举报投诉。一是上半年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33件,提案回复率100%,满意率100%。二是办理网络问政咨询投诉14件、政府网站投诉58件;市政务服务热线402件;阳光信访案件2件,处理电话咨询1000余起,区委、区政府督办件3件、政风行风热线2件。三是**政府网政务信息公开42条、**城市管理官方微信平台发布信息24条、**一报两台等媒体36条。
(二)十三五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局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不断调整完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执法方式,大力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和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市容景观、城市绿化、环境卫生、市政管理、路灯管理、队伍建设、依法行政、民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城管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果。根据《济宁市**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2018年1月,将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性执法局(区城市管理局),将区市政工程处、区环境卫生管理局、区园林管理局、区路灯管理所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管理调整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城市管理局)管理,整合城管执法、市容环境卫生、市政管理、城市绿化、房地产、人防(民防)等6个领域的全部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权,工商管理(无照商贩和违反规定设置户外广告方面)领域的部分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权划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全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依法独立行使有关行政执法权,并承担法律责任。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执法体制基本理顺,机构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服务便民更加高效,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管理效能大幅提高。
2、市容面貌持续提升。一是对城区主干道容貌环境进行提档升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边宣传边治理、集中执法和中队包保相结合的工作措施,对沿街占道经营、橱窗贴画、门前堆放、噪音喇叭等道路顽疾进行大清理、大扫除。年均清理各类流动摊点8700余处,店外经营15600余处,清理门前乱堆乱放1168处,马路加工制作89处,查处违规促销71处。二是强化户外广告批后监管,严把广告设置安全关,提升户外广告设置标准。开展安全检查、工地围挡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全区去年以来拆除各类户外广告367处,面积共计16563平方米;设置公益性广告画面80余块,面积约35000平方米,公益广告占城市户外公益广告比例达到100%,在全区形成了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三是严管重罚,维护城区良好的规划建设秩序。对城区新增违法建筑“零容忍”,完善巡查制度,坚持每日防控巡查,建立每日巡查台账,确保把违法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推动属地管理模式,强化日常协调配合。在三年拆违行动中,共拆除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目标完成率100%。拆除新增违法建筑万平方米,对14起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可证的违法建设罚款共计万元。
3、大气污染治理得到强化。一是餐饮油烟治理常态化。持续日常巡查监管与集中开展烧烤整治的工作模式,确保烧烤无烟炉具使用率达到100%,确保餐饮服务业单位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使用率、定期清洗率100%。二是强化渣土车辆运输行为日常管理。严格监督安装gps定位、密闭装置渣土运输车140辆;严把车辆出入口关,做到出入车辆100%冲洗;限时、限速、限路段监管运输路线,自2018年渣土办成立以来,共查处违法案件35起,累计罚款万元。三是开展道路降尘抑尘。利用gps实时监控机械作业车辆轨迹,科学合理制定作业车辆工作时间和路线。根据环保、气象部门预报的空气质量指数,提前谋划制定应对预案。通过冲、洗、扫、喷等多方位的作业,增加城区主次干道冲洗和洒水频次。有效抑制了道路扬尘根源,使城区的主要道路基本达到了眼见无尘的效果。
5、园林绿化建设成果明显。加强了对绿地公园、广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对城区公共绿地年均开展7轮病虫害防治、6轮修剪,确保绿化效果。2016年以来,完成绿化工程69项,累计栽植乔灌木万株、绿篱万余株、地被万平方米地,新增绿化面积万平方米。截止到目前,**区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年均增幅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年均增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年均增幅%。
6、市政设施管养稳步推进。2018年以来,承建了中御桥北路、冀州路、华勤工业园一期、二期工程、丰兖西路、开发区4条道路、南环城路污水管网、九州大道、冀州北路、徐州支路等70余项重点工程,累计新建、改造道路公里,工程估算总投资额亿元。工程建设项目22项,累计新建、改造道路公里,新建排水管网公里,对城区9条道路铣刨沥青面层铺筑万平方米。实行河道长效管理,将泗河水成功引入北护城河东段,实现城区两条河道水面流动,初步解决了河水变质发黑发臭问题,年清理外运水草约300立方米;每年对城区内6000座雨水井进行清淤,疏通40余处外溢点,更换150余处破损防坠网,检修9处泵站确保正常运转,做好防汛应急使用。加强基础设施养护,年均维修各类人行道板5000平方米、路沿石2000米;道路裂缝35000米,更换树穴石350余套,疏通管道1200余米。
7、路灯亮化水平持续提升。圆满完成各年度春节城区景观亮化工作,提升对城区绿地、公园、广场的景观亮化水平。年均维修路灯3500余盏,更换电缆2600余米,确保城市亮灯率达到98%以上及设施完好率100%。
8、民生项目有序开展。一是引摊入市,设置免费摊点。合理施划临时经营摊位等便民措施,城区目前正常运转5处便民疏导点,初步谋划早夜市地摊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二是成立绿色护考分队,每年中、高考期间,全天候24小时查处噪音扰民行为,专门指派队员到中考、高考考点实行现场护考,及时查处各类影响考生考试的噪音排放行为。三是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人大、政协提案,及时答复,逐个进行意见反馈,提案处理满意率100%。四是受理群众举报,年均处理各类电话、网络举报500余件,答复满意率100%。五是完善城市建设配套设施。近年来,在城区八条主要道路施划机动车辆停车位460处、15000米,施划非机动车停车线27000米,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一是规划滞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存在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的问题;二是道路地下管线建设滞后。如电信、供水、燃气、电力等没有配套到位,开挖后不能及时修复的现象经常发生;三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不足。停车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的设置远远达不到要求标准。
(二)背街小巷、旧小区仍然是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弱点。从整体情况看,城区主干道路面建设和道路两侧建筑、绿地等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城市背街小巷存在乱堆乱放、乱扯乱挂等乱象,旧居民小区存在无人管理、秩序较乱、老化破损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美观,阻碍了城市总体形象的提升。
(三)城市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主要表现在乡镇属地管理范畴内城市管理工作,乡镇、社区、居委会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问题。
(四)城市管理工作没有形成合力。一是市民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意践踏绿地、砍伐树木情况时有发生,故意损坏公共设施屡见不鲜;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摆摊点等行为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了城市良好形象;二是目前的城市管理工作“大城管”格局没有形成,各部门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不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不强。
2021年,我局将继续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日常管理,狠抓细节管理,依法监管,强化督查,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整洁优美、和谐有序的城市环境。
(一)深化精细化管理。一是以街道为主体,以治理乱搭乱建、广告牌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落实长效环卫保洁为重点,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开展城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二是重点整治不良现象。继续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全国文明城市验收成果,重点抓好校园周边、集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占道经营、流动摊点、车辆乱停乱放,力争城区容貌再提升。三是大力整治户外广告。以户外广告、门头店招整治为抓手,打造“一街一景”,提高户外广告品味。四是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管理。采取源头管理与依法处罚相结合,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五是加强市政园林管护。对城区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进行管护,及时做好路面、人行道、路灯、公共园林绿化带等设施的修复管养工作。
(二)保持环卫保洁力度。一是城区道路清扫保洁“精细化”。实行“三全保洁”即全时段、全方位、全天候清扫保洁,确保日常管理做到无间断、无空隙、无死角,城区道路环境卫生始终保持“六净六无”标准,实现城区道路保洁率100%。二是垃圾收集清运制度化。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实行定时、定点、定人制度,做到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率100%。三是公厕管理“标准化”。公厕实行专人管理,全天开放,公厕内部卫生始终保持“四无四净”标准,即无尿碱、无蛛网、无恶臭、无蝇蛆,地面洁净、墙壁洁净、便池蹲坑洁净、厕所周围洁净。
(三)提升城区绿化水平。打造节点精品,全力推动绿化工程项目。按照精细化标准要求,进一步抓好落实,探索推进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绿化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针对城区东部发展空间受限,结合拆迁规划加强口袋绿地建设;针对城区西部缺少大型公园,在城区西部增设1-2处大型综合公园。
(五)狠抓重点项目推进。一是实施20项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投资总概算约万元。包括青州路北延(文化西路—滋阳路)、荆州路(北环城路—建设路段)、冀州路(鲁王路—滋阳路)、鲁王路道路建设工程、梁州路(泰安路—滋阳路)、滋阳路(荆州路—西浦路)、泰安路(荆州路—西浦路)、鲁南高铁**南站站前广场及附属道路工程、豫州南路(丰兖路—文艺路)、豫州支路(丰兖路—文艺路)、永新路(徐州支路—大安河)、文艺路西延(豫州南路—大安河)等12项新建道路工程,铁北西街改造(中御桥路—龙桥路)、八一路改造工程、文昌前街改造(中御桥路—东御桥路)、北关立交桥路面大修工程、酒仙桥中路大修(建设路—九州路)、东御桥南路大修(九州路—南护城河路)等6项改扩建及大修工程,城区重要节点排水改造工程、荆州路污水管网工程(建设路—南327段)2项道路配套工程,二是实施4项生态景观工程,投资总概算约12913万元。包括府河生态修复工程、西护城河生态修复工程、九州路老旧建筑改造工程(中御桥路—龙桥路)、中山路老旧建筑改造工程(酒仙桥路—西御桥路)4项工程,三是实施6项城区绿化工程。包括丰兖绿地二期绿化工程、荆州路(北环城路至建设路)绿化工程、冀州路(泰安路至鲁王路)绿化工程、扬州支路(鲁王路至滋阳路)绿化工程、鲁王路(扬州支路至秀水路)绿化工程、增树添花工程。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范文【第八篇】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为“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现代化建设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只有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现代化才能立根铸魂。生态是乡村的优势,只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农业发展才能可持续,农村环境才能生态宜居。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基石,只有凝聚乡村力量,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稳社稷、粮安天下。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业绿色发展开拓新局面,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为“十四五”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果说把乡村振兴看作是前后两篇文章,那“十三五”时期则是乡村振兴重在规划与建设的前半篇文章,而“十四五”时期就是乡村振兴重在巩固成效与良好运行的后半篇文章。农业强,产业必须强。要聚焦新兴农业产业,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产改造,使农业产业加速向高端转型,推动农业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全面进步。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而从宏观说,无论是乡村建设还是农村改革;从具体说无论是良好乡村环境的打造还是良好乡风民风的营造,其实都离不开农村基层治理。首在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也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条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实现农民现代化。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推手。从农民向往而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有价值的就是要实现农民增收,这是推动农民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各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恰恰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再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途径本身来说,无论是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更或是实施农村改革一揽子计划,也需要农民思维观念和方法能力的变革与提升,这正是农民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简而言之就是让更多的农民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亿万农民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