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优秀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2.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教材》p54/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第二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象,了解虚象是怎样形成的。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虚像的概念。
(二)课前自学: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自学课本p43,边阅读边观察图—1与,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此实验是研究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关系。
(2)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是:。
(3)实验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带水银的平面镜,为什么?
(4)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6)图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蜡烛?
2.虚像。
1)观察—2回答下列问题。
2)眼睛的位置与s还是s1在一条直线上?
3)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我们感觉好像是发出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但是,实际上是发出的光。准确来说,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以后,射入眼睛的。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6)总结:上面可知平面镜的特点有
3.球面镜。
阅读p44科学世界回答问题。
(1)凸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举例:
(2)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举例:
(3)在文中什么地方涉及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个道理。
(三)自学检测:
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_____(“虚”或“实”)像,像的大小跟物的大小_____,像和物的直线跟镜面_____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某人站在平面镜前处,像到镜面的距离m,人与像的距离为m.
3.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5.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关系;。
(四)自学反思:
1、
2、
二、课内探究[。
(一)情景导入: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精讲点播。
例题。
例1、在图1中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对镜面相互对称作图。用轴对称方法先分别作出a、b、c三点的像a'、b'、c',再根据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用虚线连结三点即可,如图2所示。在图中aa'、bb'、cc'都属辅助线,要用虚线表示,而像a'、b'、c'是虚像,也需要用虚线来表示。
例2、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的像将[]。
a.逐渐变大,并且逐渐向镜面靠近。
b.逐渐变小,并且逐渐离开镜面。
c.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再离开镜面。
d.大小不变,但逐渐向镜面靠。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大小相等,并且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始终相等。
例3、如图12示,如何作一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画图说明)。
解析:此题涉及了光反射的许多知识点,由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经过像点。因此可两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点光源的像点s';然后连接s'a,s'a和平面镜相交于o点,o即为入射点,最后完成光路图。答案如图13所示。本题先找到点光源s经平面镜形成的像s',连接s'a交平面镜于o点,再连接so完成光路,这种解题的思路方法,应用在很多平面镜的解题中。
跟踪训练。
1.某人站在镜子前面,在镜中会看到另一个“他”,则镜中的这个“他”就是这个人在平面镜中的______.
2.某人身高,站在一块镜子前2m处,那么他的像距离镜子m,
像与人相距m,当他远离镜子,此时像距为m,像与他相距m,像高为m。
4.作图题(作出像、或物、或平面镜)。
(四)归纳总结。
1、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2、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三、课后提升。
(一)达标训练。
1.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而汽车头灯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___________镜,就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3.平行光线射到一张报纸上发生漫反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每条光线的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b、各条光线的入射角相等而反射角都不相等。
c、各条光线的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都不相等d、以上说法均正确。
4.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图1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40。
55.当笔尖触到平面镜时,发现笔尖和它在镜中的像相距3mm,那么镜子的厚度是()。
aa、。
6.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和物体的大小总是相等的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7.如图5所示,承承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甲图,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乙中的()。
(二)反馈评价。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第三篇】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吃力,如何把本学期的课程上好,让学生学好就成为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心。我根据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情况制定了工作计划。二、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2.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
教材分析: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一些基础较好、思维灵活、接受性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成绩。五、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加大备课力度。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5、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
6、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六、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1周力弹力重力单元复习第2周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11周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
用单元复习。
第12周功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
转化。
第13周杠杆滑轮。
机械效率单元复习第14周复习备考。
大金店二中。
。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第四篇】
2.能理解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知道光速是3×108m/s。
4.观察光在空气、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5.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受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明的自豪感。
1课时。
1.实验探究得到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水槽激光笔水牛奶烟饼镊子烧杯滴管纸杯蜡烛火柴玻璃砖投影仪电脑。
1.利用“影子”现象引入新课。
学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则邀请学生进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图片,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导: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吗?(也许学生根本讲不出来。)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种与光有关的现象,它的形成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
2.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液体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过,观察水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水中的光线看不清楚怎么办?(滴几滴牛奶)。
光在水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气体(空气)中的传播学生实验。
学生将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气中通过,观察空气中光线的传播情况。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空气中的光线看不清怎么办?(喷一些烟雾)。
光在气体(空气)中传播的现象描述:光在气体(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演示实验。
教师将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过,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情况。
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的传播现象描述:光在透明固体(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总结: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阅读教材生活物理社会有关“小孔成像”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研究伟大成就。
学生实验按照教师提示,分组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
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阳,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月球挡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了。
5.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3)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108m/s。
(4)学生阅读“激光测距仪”介绍材料。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第五篇】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重力产生原因。
知识回顾。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的特点。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第六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符号为。
2.物体受力会发生_______,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物体发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_________,它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弹簧测力计制造原理:。
5.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___,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二、合作探究。
(一)实验1:压气球或拉橡皮。
请大家同学们压气球或拉橡皮,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1.手压气球,气球会;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改变,叫__________。
2.坚硬的物体是否也会发生形变呢?_______________。
3.我们把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
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_____。
(二)实验2:手压橡皮泥。
这样的形变和弹性形变不一样,我们把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三)实验3: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提出问题: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关系?
猜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系。
进行实验: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长就。
2、用大小不同的力压气球,用的力越大,气球形变大小。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怎样校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__________。
4、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下桌子上钩码的重量,说说2个钩码的重是多少牛?
三、巩固提升。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旬是否指在零点上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资源库4.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四、拓展延伸。
观察图5-6所示的弹簧测力计,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5)如果用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
五、教后记。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第七篇】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教改具体措施。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七、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内容时间备注。
第七章力4课时。
第八章运动和力4课时。
第九章压强6课时。
第十章浮力5课时。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6课时。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5课时。
复习考试5课时。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第八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三、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创设情景法、分组实验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学生回答。(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
品,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折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光的色散。
学生完成实验4-30(上次作业),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
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了彩色。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
橙、黄、绿、蓝、靛、紫。
师:再观察这七色光经过第二个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又变成了一束白光。
复合。
它被分解成绚丽的七色光。
2、色光的合成。
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让学生观察现象:
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颜色相同。
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颜色的光。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教师讲述:大量实验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能通过红、绿、蓝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3、颜料的三原色。
看能否用其他颜色调出红、黄、蓝色。
实验总结:我们可以用红、黄、蓝颜料调出其他色彩,但却不能用其他颜料调出这三种颜色,因此,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不同色彩搭配,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
如:黄、橙、红属于暖色,让人想到火与太阳;。
绿、蓝、紫属于冷色,让人想到草地、水等。
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总结。
(四)、作业:
1、p63,1,2题;。
2、迷你实验:自制三棱镜。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