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进度计划表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进度计划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进度计划表篇1
摘要:单体住宅工程施主要解决完成某个单体住宅工程施工过程所需要的人工、材料、机械、资金、方法等可变因素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问题。施工方案的内容包括确定施工起点流向,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的选择,确定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施工方案的选择,对整个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全局将产生很大影响,它是施工组织的基础。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以免给施工带来不便。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将工程施工的方案设计与施工组织计划情况进行了简要地阐述。
关键词:单体住宅;施工;方案;准备;计划
1.确定施工起点流向。施工起点流向指单体住宅工程平面上和竖向上施工开始的部位和进展方向,它主要解决施工项目在空间上施工顺序合理的问题.
2.确定施工程序。施工程序是指单体住宅工程不同施工阶段之间所固有的、密切不可分割的先后施工次序,它既不可颠倒,也不能超越。单体住宅工程施工总程序包括: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施工准备、全面施工和竣工验收。此外,其施工程序还有:先场外后场内、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装修和先土建后设备安装。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必须认真研究单项工程施工程序。
3.确定施工顺序。施工顺序是单体住宅工程内部各个分部(项)工程之间的先后施工次序。施工顺序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工种间配合、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成本和施工速度,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单项工程顺序。
4.确定施工方法。
(1)选择施工方法。在选择施工方法时,要重点解决影响整个单项(位)工程施工的主要分部(项)工程。对于人们熟悉的、工艺简单的分项工程,只要加以概括说明即可。对于下述工程,则要编制具体的施工过程设计:①工程量大而且地位重要的工程项目;②施工技术复杂或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工程项目;③特种结构工程或应由专业施工单位施工的特殊专业工程。
(2)选择施工机械。①在选择主导施工机械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机械供应条件和施工现场空间状况,合理地确定主导施工机械类型、型号和台数;②在选择辅助施工机械时,必须充分发挥主导施工机械的生产效率,要使两者的台班生产能力协调一致,并确定出辅助施工机械的类型、型号和台数;③为便于施工机械管理,同一施工现场的机械型号要尽可能少,当工程量大而且集中时,应选用专业化施工机械;当工程量小而且分散时,要选择多用途施工机械。
5.确定安全施工措施。(1)预防自然灾害措施。包括:防台风、防雷击、防洪水、防山洪暴发和防地震灾害措施。(2)防火防爆措施。包括:大风天气严禁施工现场明火作业、明火作业要有安全保护、氧气瓶防震防晒和乙炔罐严防回火等措施。(3)劳动保护措施。包括:安全用电、高空作业、交叉施工、施工人员上下、防暑降温、防冻防寒和防滑防坠落以及防有害气体中毒等措施。(4)特殊工程安全措施。如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或新工艺的单项工程,要编制详细的安全施工措施。(5)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有害气体排放、现场雨水排放、现场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以及现场树木和绿地保护等措施。
1.建立工程管理组织。包括:组建管理机构(如项目经理部)、确定各部门职能、确定岗位职责分工和选聘岗位人员以及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相互关系。
2.施工技术准备。(1)编制施工进度控制实施细则。包括:分解工程进度控制目标,编制施工作业计划;认真落实施工资源供应计划,严格控制工程进度目标;协调各施工部门之间关系,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收集工程进度控制信息,做好工程进度跟踪监控工作;以及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进度控制目标。(2)编制施工质量控制实施细则。包括:分解施工质量控制目标,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体系;认真确定分项工程质量控制点,落实其质量控制措施;跟踪监控施工质量,分析施工质量变化状况;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质量目标。(3)编制施工成本控制实施细则。包括:分解施工成本控制目标,确定分项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标准;采取有效成本控制措施,跟踪监控施工成本;全面履行承包合同,减少业主索赔机会;按时结算工程价款,加快工程资金周转;收集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信息,保证施工成本控制目标。(4)做好工程技术交底工作。包括:单体住宅施工组织计划、工程施工实施细则和施工技术标准交底方式。通常有书面交底、口头交底和现场示范操作交底三种,通常采用自上而下逐级进行交底。
3.劳动组织准备。(1)建立工作队组。根据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和劳动力需要量计划要求,确定工作形式,并建立队组领导体系,在队组内部工人技术等级比例要合理,并满足劳动组合优化要求。(2)做好劳动力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需要量计划,组织劳动力进场,组建好工作队组,并安排好工人进场后生活,然后按工作队组编制组织上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安全施工、操作技术和精神文明教育四个方面。
4.施工物资准备。(1)建筑材料准备;(2)预制加工品准备;(3)施工机具准备。
5.施工现场准备。(1)清除现场障碍物,实现“四通一平”;(2)现场控制网测量;(3)建造各项施工设施;(4)做好冬雨期施工准备;(5)组织施工物资和施工机具进场。
施工进度计划表示各项工程(或施工过程)的施工顺序、开竣工时间以及相互衔接关系的计划。单体住宅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是具体指导项目施工的实施性施工进度计划。其基本任务是在已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工期和各种资源供应条件,按照合理的施工顺序和组织施工的原则,对单体住宅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作出安排,以最少的劳动力、机械和技术物资资源,保证在规定工期内完成质量合格的工程任务。
1.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依据。(1)单体住宅工程承包合同和全部施工图纸;(2)建设地区原始资料;(3)住宅区施工总进度计划对本工程有关的要求;(4)单体住宅工程设计概算和预算资料;(5)主要施工资源供应条件。
2.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步骤。(1)施工网络进度计划编制步骤。①熟悉审查施工图纸,研究原始资料;②确定施工起步流向,划分施工段和施工层③分解施工过程,确定施工顺序和工作名称;④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确定施工方案;⑤计算工程量,确定劳动量或机械台班数;⑥计算各项工作持续时间;⑦绘制施工网络图。(2)施工横道进度计划编制步骤。①熟悉审查施工图纸,研究原始资料;②确定施工起点流向,划分施工段和施工层;③分解施工过程,确定工程基础上名称和施工顺序;④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确定施工方案;⑤计算工程量,确定劳动量或机械台班数量。
3.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要点。(1)确定施工起点流向和划分施工段。(2)计算工程量。如果工程项目划分与施工图预算一致,可以采用施工图预算的工程量数据。工程量计算要与所采用施工方法一致,其计划单位要与所采用定额单位一致。(3)确定分项工程劳动量或机械台班数量。(4)确定分项工程持续时间。(5)安排施工进度。同一性质主导分项工程尽可能连续施工;非同一性质穿插分项工程,要最大限度搭接起来;计划工期满足合同工期要求;要满足均衡施工要求,充分发挥主导机械和辅助机械生产率。(6)调整施工进度。如果资源消耗不均衡,应对进度计划初始方案进行资源调整。如网络计划的资源优化和施工横道计划的资源动态曲线调整。
4.制订施工进度控制实施细则。(1)编制月、旬和周施工作业计划;(2)落实劳动力、原材料和施工机具供应计划;(3)协调同设计单位和分包单位关系,以便取得其配合和支持;(4)协调同业主的关系,保证其供应材料、设备和图纸及时到位;(5)跟踪监控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进度控制目标实现。
进度计划表篇2
项目进度管理知识域包括使项目按时完成所必需的各个管理过程,进度管理的步骤为: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资源估算,活动历时估算,制订进度计划,按进度执行项目,在制定进度计划和执行这个计划过程中,如果计划的执行出现偏离,或计划本身发生了变化,则启动进度控制过程或进度变更过程。 在本书中,进度管理也叫时间管理。
概念和交付物
1. 概念
1) 活动:wbs包含完成项目所需的所有工作,用于界定项目的范围。wbs的最小工作单元是工作包。如果工作包作为进度管理的基础,则显得太过粗糙,因此必须对工作包进行分解。此处细分是将项目的组成部分细分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单元,以便更好的进行进度管理和控制,此处分解的最终成果就是活动。一个活动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成本和一定的资源才能完成,所有这些时间、成本和资源都要通过预算或估计才能得到近似的数量。
2) 里程碑:里程碑是项目中的重大事件或一个显著的时间点,通常指一个可支付成果的完成。一个项目中应该有几个用作里程碑的关键事件。一个好里程碑最突出的特征是:达到此里程碑的标准毫无歧义。
3) 、历时:完成一个项目所需要的纯工作时间(不包括节假日或其他休息日)。
4)、工期:完成活动所需要的日历时间段(该时间段由起始日期、工作日、节假日或其他休息日,结束日期组成).
5)强制性依赖关系:是指工作中所固有的依赖关系,也称为硬逻辑关系。
6)任意的依赖关系:是指由项目团队确定那些依赖关系,也能为软逻辑关系。
7)外部依赖关系:是指受外部因素制约的那些依赖关系。
8)逻辑关系:两个项目活动或一个项目活动和一个里程碑之间的依赖关系,也称为前导关系或者依赖关系,四种可能的逻辑关系为:
① 完成-开始:后继活动的工作开始前,前导活动必须完成。
② 完成-完成:后继活动的工作完成前,前导活动的工作必须完成。 ③ 开始-开始:后继活动的工作开始前,前导活动的工作必须开始。 ④ 开始-完成:后继活动的工作完成前,前导活动的工作必须开始。
9)、子网:项目网络图的一部分,通常用来表示某种形式的子项目,也称为子网络或网络分段。
10)网络分析:确定项目活动未完成部分的最早、最晚开始和完成的日期的过程,也称为进度分析。
11)网络路径:网络图中连续连接各项活动的路径。
12)项目进度计划:实施项目各活动的计划日期,也称为时间基准计划。
13)主进度计划:确定主要活动或关键里程碑的概括性进度计划,也称为里程碑进度计划。
14)受资源限制的进度计划:开始和完成日期是立足于资源可用情况的进度计划,这样的项目进度计划是受资源限制的。
15)受时间限制的进度计划:开始和完成日期是定死的进度计划。
16)路径:由项目网络图中一组顺序相连的活动组成。
17)关键路径:项目网络图中,决定项目最早完成日期的路径。当某些活动滞后于计划完成时,关键路径将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关键路径通常是指整个项目的关键路径,但有时可以确定达到一个里程碑或子项目的关键路径,关键路径的具体含义要靠上下文才能准确确定。通常按照总时差小于或者等于某个指定的值(通常0)的活动来确定关键路径。
18)关键活动:处于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称为关键活动。
19)关键路径法:通过分析哪条活动序列的路径具有最小的浮动时间来预测、安排项目工期的一种网络分析技术。
20)项目网络图示法:任何表示项目逻辑关系的图形。为了反映项目的时间历程,项目网络
图总是从左向右画,一般以主要可交付成果的完成作为结束点。前导图法,箭线图法和pert都是常用的项目网络图表示法。
21)节点:网络中的定义点之一,一些或所有依赖关系的交叉点。
22)前导图法:一种方框或者节点,表示活动的网络图编制技术。活动按先后顺序联系,表示执行活动的顺序,也称为单代号网络。
23)计划评审技术:一种面向事件的网络分析技术,用于在各个活动工期不确定时估算项目工期。
24)图形评审技术:可以对逻辑关系进行条件性和概率性处理(例如,一些活动可能不执行)网络分析技术。
25)
26)正推法:从项目的开始日期,向前推到项目的结束日期,计算网络活动中所有未完成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日期和关键路径的方法。基于网络逻辑和进度约束条件,一项活动开始的可能最早时间为最早开始时间,可完成的可能最早时间为最早结束时间。
27)逆推法:按照网络逻辑关系从项目完成日期开始,反向倒推到项目开始日期,计算网络中所有未完成活动的最晚开始日期和最晚完成日期的方法。项目完成日期可以正推法计算所得到的完成日期或客户或代理指定的完成日期。在没有延误一现活动随后任务的情况下,任务可被完成的最迟时间为最迟结束日期。
28)条形图:一种用“条”的形式来表示计划信息的图形方法。在典型的条形图中,活动工期用对应时间刻度的条形图表示。甘特图就是条形图。
29)自由浮动时间:在不延误项目完成日期的情况下,活动自其最早开始日期的情况下,活动可以推迟的时间。
30)浮动时间:在不延误项目完成日期的情况下,活动自其最早开始时间可以推迟的时间。时差是一种数学计算,随着项目的进展,时差也会改变并引起项目计划的改变。浮动时间也称作松动时间,总时差和路径时差。
31)超前:逻辑关系中指示允许后继活动提前的时间量。
32)滞后:逻辑活动中表示后继活动推迟的时间。
33)工期压缩:在不缩小项目范围的情况下缩短项目进度。工期压缩并不总是可行的,即使可行通常也会增加项目的成本,也称为进度压缩。
34)赶工:分析如何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压缩单个活动的工期,从而压缩项目总工期。
35)快速跟进:通常计划里按串行的顺序进行的活动,因为要压缩项目进度,所以在实施时将其重叠安排。
36)工作量:完成一项活动或其他项目单元所需的人工单位的数量,通常用人小时、人日或人周表示。工作量=项目规模/单个资源的工作效率。
2.项目进度管理的关键公式
pert估算的活动历时均值=(悲观估计值+4最可能估计值+乐观估计值)/6; pert估算的活动历时偏差=(悲观估算值-乐观估算值)/6;
pert估算活动历时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3、交付物
1) 活动清单:在项目活动清单中必须列出一个项目所需开展的全部活动。项目
活动清单与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相结合就能准确而详细的描述项目的活动,并确保项目团队成员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工作内容、目标、结果、负责人和日期)。活动清单应该包括每个活动的说明,已确保项目团队能够了解该项工作应该如何去完成。
2) 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包括每一详细活动的计划开始日期和预期完成日
期。项目进度计划可以用摘要形式或详细形式表示。常用表示形式为:带日期信息的项目网络图、甘特图、里程碑图。
3) 进度基准:批准的项目进度计划,即被称为项目进度基准计划。它是项目综
合计划的一部分,它提供了度量和报告进度绩效的基础。
:活动定义
为了得到工作分解结构中最底层的交付物,就必须把wbs中的工作包进一部分解为活动,以方便对项目时间的管理。对这些活动的识别以及归档过程就叫做活
进度计划表篇3
二(1)有学生50人,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一) 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 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 观察物体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 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 统计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 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1、 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 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 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 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 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3、 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 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进度教学表可以参考其他版本的也可以,或则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进度计划表篇4
新课程在借鉴教育技术培训领域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了一些新的做法,力在够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混合学习思想
第二,创新教材编写体系
第三,立足教师实际要求
第四,理论与实际结合
第五,采用立体花教材建设
1、教学目标:是希望我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意识到3时代应该如何更新教育关键,学会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明确如何才能有效运用技术促进学生效果的优化,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共五个模块,
3、教学方法: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4、教学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认识,这是开展新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
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课程改革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又要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正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主渠道。
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些,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在素质教育及至国家命运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育的管理组织者,才可能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提高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才可能迎难而上,积极创新,努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转变观念,这是开展新课程教学工作的根本。
随着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的建设发展,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也正加大步伐,此时,很多地区的学校其信息技术教育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已日趋完善,然而他们建设这些硬件设施的目的仅仅是辅助教学及辅助管理,仅是实现各学科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只落于形式。因此决定信息技术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因此,改变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开展新课程教学工作的根本,转变教学观念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
(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这是开展新课程教学的灵魂。
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如下的教学方法可借鉴:
1、讲一练一,逐点消化学习法。把一节课的内容分为知识讲解和上机实践两部分,老师在房里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事实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要比讲一节课练一节课的效果好得多。老师在机房里讲一个知识点或一类操作,就马上给学生一段时间练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巩固,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大都主要以计算机课程为主,一般一周只有一节或二节课,而中学阶段中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讲一节课练一节课,学生往往在下节上机时已经对上节课的内容淡忘得所剩无几。所以如果能让学生学一点、会一点、消化一点就最好了。
2、协作式学习。
计算机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非常有利于学生自学与自检。如果运用得当,基于信心技术的环境可以对教学提供下列支持,创设真实的情境,共享丰富的资源,快速灵活地获取信息,提供多种多样的交互方式。
成果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前面的学习情况,肯定学生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新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
小组模式学习课堂是一种开放、轻松、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也是一种高效率的计算机课堂。它能使知识成倍数式传播,是给学生创造的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
进度计划表篇5
《科学》五年级上册由四个单元组成。通过三、四年级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册教学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科学素养的其他方面都获得进一步发展。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让学生对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为产生深厚兴趣,学习用简单的控制实验获取事实的方法,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特征的方法,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收集数据的必要性,经历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过程并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
2、围绕着太阳与地球、太阳与人的关系展开研究,引领学生来认识,来开展活动。
3、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研究材料的特征,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利用材料、创造材料。
4、让学生关注健康,学习有关身心健康的科学知识,并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