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4124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五单元中的1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本单元几篇课文表现并赞美了父爱、母爱、师爱、亲邻间的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人世间伟大而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教育他们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个角落。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理解信念和父爱的伟大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子俩十分了不起,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的材料。

3、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品读课文,了解父亲的了不起。

(不动笔墨不读书)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划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写上批注。

1.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1)生汇报,师课件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请学生读第一句话,感悟句子,指导朗读。

2、小结,感情朗读。

三、抓补白点,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引读课文父与子的对话部分:“当挖到38个小时,突然听到…(出示课件)(师生对读)。

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啊?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出你的体会。

(1)你找到了那些语句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谁把想的说给大家听?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2)小结,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把你们想对父母说的话,或是你还知道的哪些有关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都可以写在日记本上。

五、作业设计:

收集相关防震知识。

六、板书设计:    。

父                     子。

了不起。

爱          信任。

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以新课标为前提,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感受信任的力量,父爱的伟大,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成效较好。

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第二篇】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十单元的1篇主体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的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畏艰难险阻,徒步游览了大半个中国,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不朽杰作。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游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教学目标。

1、回忆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奇”在哪里。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再次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他一生为中国的旅游考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具准备课件(重点句式)。

设计总述。

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是想让学生体会:“温故而知新”。这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我设计的第三课时,前两个课时已经把课文内容基本上完,时隔一个星期后,再来学习,意在指导学生有新的感悟,并且能够把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加入自己的体会。同时再用一百字的篇幅简单介绍徐霞客。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本学期我们学过《走遍天下书为侣》,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总可以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同样,1篇文章不管你读过多少遍,你也总可以从中获得新东西。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和收获。

告知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温故而知新。。

二、复习体会,获得新知。

1、师:回忆文章开头那一句话简单介绍了徐霞客?

抽生回答: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齐读这句话。

师:思考一下,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他的评价等。)。

师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出对徐霞客的敬仰、佩服之情。

师:你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你自己吗?

(教师可以做一个示范)。

2、师:徐霞客是一个“奇人”,首先表现在什么方面?

抽生回答,“淡泊名利,立志考察”

师:当时的读书人都在干什么?(追求功名)考中了,意味着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接读:“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这段文字让我们浮想联翩,想象徐霞客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自由发言。

师:从大家的叙述中我们真正感受到来徐霞客的雄心壮志和不畏艰险,他真不愧为奇人。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

“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所以,我们获得的新知是——。

过程的艰辛。

3、师: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获得什么信息?

(交通条件落后、没有——、没有——、没有——,这真是一件——)。

师:说说前几天我们春游你的感受。

学生可以说坐着舒服的空调大巴车,品尝着美食,欣赏美丽的风景,是多么惬意。

师:课时,徐霞客的长途旅行却是一件——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情。

4、师:那么徐霞客在长途跋涉中经历来哪些艰险又感人的故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讲给小组成员听听。

四人小组讨论,利用文中提到的素材,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可以适当补充。

全班交流。

师小结:前两节课我们是通过读文,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文意,今天我们把作者的文字变成了自己的口语表达,加入了你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再读:“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三、课后拓展:借用书中的素材加上自己的体会,用一百字的篇幅介绍徐霞客。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地研究了教材和学生,精心地做了准备,较为成功地组织了本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一开课我引用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学文中我让学生给“卓尔不群”换个成语来表达,学生们提到了“截然不同”、“与众不同”等。谈到当时的读书人时,我又提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引领学生学习使用名言。这与国学教学也是一脉相承的。

2、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据书中提供的素材,加自己的合理的想象,还原徐霞客遇到的艰险故事。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交流时,表现积极,兴趣浓厚,都愿意张开嘴巴说。

3、课后的拓展训练是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的。说容易,写作难。如何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准确地表述观点,是学生们有待提高的。

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第三篇】

今天我们听了林宝石老师执教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十组的第1篇主体阅读课文。这是1篇写人的记叙文,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林老师上的这堂课基本成功。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林老师这堂课的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文本中洋溢的情感、去求取文本赋予人内心活动后的顿悟、去感受文本中蓬勃向上的力量,并在此间尽情地开掘自己的灵性和智性。

首先林老师抓住“阅读”一词,让学生从平常的“阅读书籍、报刊……”入手,转到“阅读大地”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出课题,提出质疑。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学生提出问题:“大地能阅读吗?”,“徐霞客为什么要阅读大地”、“他是怎样阅读大地的”为起点,其实林老师继续按照这些问题去展开讲解就更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我感悟到以学生质疑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然后扣住一个问题——徐霞客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靠什么克服困难的?引导学生们默读课文,要求把自己感受颇深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做做批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丰满“了奇人”的形象。

二、评价得法,展现学生精彩。

一堂课学生精彩了才是达到了最高境界。学生精彩离不开老师的点拨、评价。而林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不够好,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时,林老师只评价学生好与不好,而没有点评出好在什么地方,怎样好,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没有目标可参照了。在读书指导方面,应该让学生发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看着插图表达,看到什么,发挥想象力,把握情感去读,这样读书的时候就发挥得很棒了,可能会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了,使课堂富有生命力了。

三、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

我觉得林老师在提出问题是设计的不够科学,问题太多太凌乱,有些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预设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充满情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求。教师预设的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做到了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

三、创造想象,发散思维。

林老师在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未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想象,因此学生未能很好理解主人公的品德、精神。如引导学生在探究徐霞客夜以继日历尽千辛万苦一个环节,讲到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时,我认为引导学生想象,在徐霞客长途旅行的日日夜夜中,他还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行回答。这样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进行想象,就比单纯的品味语言文字更直观形象,教师在整理总结学生的回答,点拨提升,引导他们体会到,不求功名,立志考察的徐霞客,的确是一位卓尔不群的奇人。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学习“奇人”;

林老师在总结课文时是匆匆地收场,总结不够深刻,因此学生对徐霞客这位人物形象、品德不够理解不透。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应再次回归到课题:为什么叫他“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学生谈到:徐霞客在考察大地,他把大地当作书本,一页一页、一步一步刻苦地读着。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三江五岳,横跨了16个省份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市……此时,教师出示地图课件,通过看到中国的政区图、看到16个省市的具体分布,学生对徐霞客的逐渐丰满起来,对徐霞客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以上的几点是我个人的看法,为了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在互相听课评课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努力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第四篇】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剪影艺术之美,并对这种表现形式感兴趣。

2、初步了解皮影戏的特点,产生喜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西游记故事的了解,西游记皮影片段视频,皮影道具。

活动过程:

1、音乐导入。

(1)播放西游记的配乐,孩子随乐自由律动。

(2)师:知道这首音乐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小结:这手音乐讲的.是西游记的故事。

2、了解皮影戏。

(1)出示皮影道具,让幼儿看一看,玩一玩。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他们有什么用处?你在哪里看到过?

(2)教师介绍皮影表演的特色。

3、欣赏皮影表演视频。

(1)请幼儿欣赏西游记的经典皮影表演“三打白骨精”。

(2)师:你在皮影戏里看到了什么?

(3)请幼儿学学皮影戏里的动作。

小结: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4、请幼儿分组进行皮影戏表演。

(1)请幼儿自由分组一起讨论皮影戏是怎么表演的。

(2)播放西游记音乐,幼儿表演皮影戏。

活动延伸。

1、观看更多的皮影戏作品,进一步激发孩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设置皮影戏剧场,让幼儿在表演区进行皮影戏表演。

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第五篇】

by:闲居]。

年级:二年级。

第1课时。

1、板书课题,请生读文,正音。

2、出示三幅图,看图练讲故事。

3、请生上台看图讲故事。

4、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引导到文中找句子。

5、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6、理解“假”的意思。——用查字典的方法验证。

7、认真地读好课文。第一节:理解“窜”。——再次运用查字典。读出紧张感。

8、读3~6节,教师板书:骨碌、扯、蒙。

9、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

10、读第4节狐狸的话,用什么语气才能蒙住老虎?

第2课时。

1、认真读第7、8两节,准备表演。

2、指名读。教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3、请五生做演员,其余的当导演。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4、一生读,五生演。教师参与其中。

5、认读板上词语。

6、老虎会怎么想?所以说老虎〖受骗〗了。

7、齐读最后一节。出示小短文。

8、借课外小短文,在具本语境理解“狐假虎威”。

9、读读写写,用带点的词造句。先找原句,教师提供语境,学生造句。

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第六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册课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册课文。课文的大致内容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朋友。课文情节复杂,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时紧抓“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从父亲不断挖掘这个震撼人心的画面入手,辐射开去,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在研读中感受亲情可贵,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们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

生:(异口同声)了不起。

师:是的,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四周围的人们,那14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是吗?展开你们的想象说一说,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二、改变结局,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深入理解“了不起”。

(一)尝试改变结局。

1、师:是啊,由于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这件事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圆满的结局,一个在我看来简直是奇迹的结局,但是,牛老师要改变这个结局。

2、[多媒体出示改变的结局]。

3、听了这个结局,你有什么感受?

4、如果事情是这样,父亲没有救出孩子,你还认为他了不起吗?(生按自己理解,简单陈述一下理由)。

(二)品读探究“救”的过程。

2、出示段落,指名读,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1)镜头读,在联想中解读“了不起”。

读句“他满脸……血迹”,看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挖掘的,默读句子,你联想到什么?谁再读这句。

想再试试吗,和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想一想,再读一读看有什么体会。

2、看指挥齐读。

3、38小时,父亲一直在——挖,因为——(读念头、信念)。

(2)体验读,角色中体会“了不起”

随着老师的叙述,选择你最想扮演的角色,与老师配合读。

(3)创意读,再创中感悟“了不起”。

父子就要重逢,儿子劫后余生,请在小组里继续读,读时可加入其他角色。

板:不放弃、尽全力爱。

师:父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父爱。

三、再改结局,体会细节,深入品读“了不起”。

1、我们再假设一种结局。出示: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刚走开不久,只听得“嘭”一声巨响,爆炸真的发生了,这位父亲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还的希望。

3、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4、小结:父亲的了不起,还在于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没有希望也要试试的责任和勇气。

5、继续讨论:对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板:信赖、责任)。

6、总结:了不起的父爱,孩子的责任与信赖,创造了奇迹。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爱”

2、平凡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举例)。

五、实践作业。

师: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爱,但父母给我们的爱如沙漠中的一眼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课下让我们完成两项实践活动,感受来自父母对我们的爱!

1、记录一周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

2、在你的生活中,在你所做的记录里,你一定感受到了爱,其实爱很简单,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个微笑……这都是亲情的流露,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成1篇文章送给你的父母。

教后反思。

我始终认为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应该是阅读课的主体内容。按照阅读的要求、规律去解读文本,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品味思考,去分析、领会,去归纳、概括,从而让学生真的有读,真的有思,真的有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是对的,但我认为不能绝对化。教师不能完全放弃提问权,关键在于怎么问,问什么,如果能进行启发式提问,以问来激问,也许能够更好体现“主导”作用。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问学生读完此文想对父母说的话,来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我认为一堂好课的意义除了在课堂学生学到知识外,还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所以我设计了两个作业,一个是让学生记录一周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把一种情感传递,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同时也把问题带出了课堂,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更好地理解爱,我认为这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另一个作业的意图在于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第七篇】

《海伦·凯勒》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篇课文。

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课文里行间充满了爱的温馨。爸爸、妈妈、沙利文老师以及周围的人们对海伦的关爱,唤起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从不幸中站起来的海伦又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其他残疾人身上。这是1篇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

3、能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语言,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本人是1篇人物传记,为了更进一步感悟海伦与命运抗争,因此,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积极性。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地读,自由地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二、说教法。

语文课的教学,应重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多种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口味语句,领会文章的意境,能更好地走近人物,走进人物。

三、说学法。

——议”法进行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再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交流说话,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我就板书课题,接着导入新课:上节课,通过对课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走近海伦·凯勒,感受了她失明失聪的痛苦。我们再来听一听她内心的呼喊。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而且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中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二)朗读想像,走近海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海伦身旁,她是怎么做的?海伦又是怎么做的?

2、默读2~5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

3、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交流朗读、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海伦学习写话的艰辛。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自信心”?然后要求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海伦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5、海伦学习说话时,萨勒老师是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么练习的?指名读6~7自然段。

6、同桌互读、讨论、全班汇报。

这一环节的内容跟上一环节的有点相似,因此,我让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本段,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当时的情形描绘了出来,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又很好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抒发情感,走进海伦。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2、此时,如果海伦就在你面前,你又会对她说什么?

3、交流、总结全文。

与人物进行对话,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再一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如指掌。我的板书力求能呈现文章的线索,突出文章的重点。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9  海伦·凯勒。

失明失聪      黑暗沉寂(暴躁)。

海伦·凯勒     不分昼夜      如饥似渴(喜悦)。

夜以继日      坚持练习(兴奋)。

不屈不挠      永生留名(奉献)。

西游记阅读课教学实录【第八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表演课本剧《狐假虎威》。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

2、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读通课文。

先自己读,注意句中停顿。同桌互读互评后,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指导:

三、理解重点字词句子。

1、对照文字一句一句地读懂。

2、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弄清句子表达的意思。

3、小组交流。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1、先自己练习说,再同座互说,然后指名说。大家进行补充、评价,看谁说得最好。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

五、学习生字。

1、指名读生字并扩词。

2、指导书写。

3、写会字词。

板书设计:

16.狐假虎威。

捉住。

老虎狐狸。

凭借威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文章的寓意。

2、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随机指导反问句的读法,使学生明白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要求读出情感来。

二、表演。

先用原文表演,再用自己的话来表演。

三、谈谈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想法。

(如1、狐狸太狡猾了,竟然用老天爷吓唬老虎。2、老虎也太傻了,也不想想自己与狐狸到底谁厉害。3、通过简短的语句,勾勒出狐狸的奸诈。)。

四、讨论:《狐假虎威》讽刺了生活中的什么人。

(狐假虎威讽刺了生活中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

五、练习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诵课文。

六、作业超市。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男女生分别为一组演一演,看哪一组表演的最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244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