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优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吟唱并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感情,并有感朗读。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背诗导入。
1、古诗展示。
2、读诗题。
1、请同学展示。
2、板书课题。
1、吟唱背诵古诗。
2、同师书空、读课题。
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二、初读识字。
1、认识5个生字。
2、会写3个生字。
1、指名读文。
2、出示生字卡。
3、指导写字。
1、圈出生字。
2、随文识字。
3、离文识字。
4、说识字法。
5、练习写字。
通过随文识字、离文识字、汇报识字、指导写字来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三、平仄读诗。
1、指导朗读。
1、平仄规律教读。
1、平仄规律跟读。
增强读诗的兴趣,为后面解诗做铺垫。
四、朗诵感悟。
1、理解诗意。
2、感悟诗情。
1、引导学生看图、读诗,思考诗意。
2、师根据学生汇报点拨。
1、看图、读诗。
2、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有感读诗。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诗意,感悟诗人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五、吟唱背诵。
1、学吟唱、会背诵。
1、播放吟唱曲。
1、学习吟唱。
2、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思乡古诗。
2、完成写字。
板书:
贺知章。
思乡。
一、背诗导入:
1、背诵、吟唱。
师:同学们,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首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展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圈出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5页,要求:自由朗读,圈出课文中不会和难读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它,并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
2、随文识字。
(指名2-3个学生读诗,适时指导读音)。
3、离文识字。
师:了不起,都读对了。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抽出来你还认得吗?请你快速并高声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出示生字卡)衰,古人还把它读成“催”
4、指导写字。
师:这里有三个生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说方法、说组词)。
5、识字后读文。
师:生字都解决了,相信这一次读诗同学们一定比上一次有进步。(生齐读)。
三、平仄规律读诗。
1、平仄规律教读。
师:有进步!其实,古人读诗非常地好听,像唱歌一样,有高低起伏,有快慢停顿。这首诗古人是这样读的(课件出示读法)请看屏幕,画竖线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要读的短促一些,画横线的我们读得长一些,听老师来读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谁能像老师一样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1-2个,其他跟读)。
2、师手势指导。
老师用手势来帮助你。(教两个学生,大家一起来读这一句)剩下的一句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读,一起读)。
四、朗读感悟。
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么?请同学们结合插图再读一读这首诗,把你读懂的地方同你的同桌说一说。(师下去指导)。
2、学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2、客:(谁在笑谁啊?)客指的是谁啊?(贺知章)贺知章是家乡的人,却被孩子们当成了客人,你们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么?(难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介绍:作者三十七岁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
师:诗人86岁回到家乡,被当成了客人很难过,亲人都已经不再了,但是贺知章依然选择回到家乡,他对家乡是多么的热爱啊!
同学们,贺知章86岁高龄了,当时又难过,又激动,他能够这样高声地喊么?(师带)。
五、吟唱背诵。
师:贺知章当时读着读着就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师吟唱,播放音乐。
六、布置作业。
师: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静夜思》、《渡汉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同学们回家后搜集积累。还有剩下的两个字课后写完。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第二篇】
这一年,贺知章已经八十岁了,他极为思念家乡。于是,决定辞去官职回返家乡。第二天一早,贺知章骑上马,带着侍从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
他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家乡。贺知章抬起头,望向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走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竹林,一边是溪水淙淙,远处的田地里农民在除草贺知章走到村口,看见那一棵让自己熟悉的树木,回想起儿时和伙伴们一起在这棵树下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受罚,贺知章热泪盈眶。
这时,一个儿童的声音把他从儿时的.回忆中叫了回来,老爷爷,你是从哪来的呀?,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问他。有的拉着他的衣角,有的牵着他的手,还有的抬头仰望着身穿红色衣袍、头戴官帽的贺知章。他笑着回答:我是从京城来的。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问:爷爷,你还回京城吗?贺知章摸摸她的头说:我不回京城了,我的家就在这里。一个小男孩说道:欢迎回家,您的口音一点都没有变。贺知章微笑着说:我们回家吧!儿童们争着牵贺知章的手,一边走一边喊:回家喽!就这样,他们簇拥着贺知章回村了。
晚上,贺知章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第三篇】
少年时的贺知章,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华,勤学苦念的精神小小年纪就考上了状元,在朝廷当了官。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光阴似箭,一转眼,贺知章就八十几岁了,当了五十几年的官,做事迟钝了,耳朵背了,眼睛花了,背驼了。有一天,当时皇上对贺知章说:“既然你老了,就可以回乡了,看在你为本国服务多年的份上,赐你盘缠和快马,脱下官服,削职为民,过安稳日子吧!”贺知章听后,心中不免有些落寞,这身官服陪伴自己多年,很是不舍。但是仔细想了想,又觉得是个高兴的事情。这么多年了,自己也非常想念家乡,想念自己的老伴,想念老朋友们和以前快乐的时光。因为自己公务太忙,抽不出时间回家,如今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了,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一想到这里,贺知章立马利索起来,快速整理好衣物,到马车店里雇了两个车夫和一辆马车,把自己的快马系上。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马车破了,马也跑了,贺知章就自己徒步赶路。
终于,经过一个月的行程,走到了家。在村子前,有两个小孩,看着白发苍苍气喘吁吁的他,以为是外地人,路过到此,就好心上前去问:“大爷,你来干什么?”贺知章笑了,“回家啊!”小孩不解:“那我们怎么没见过你?“贺知章笑而不语,只是点点头。小孩又问:”京城那么好,你回来干嘛呀?“贺知章道:“再好也没家好,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嘛!”晚上,贺知章与家人团聚,心中激动万分,于是提笔写下了《》,成为一代经典。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创设情景,感情导入。
2、从题目知道了什么?
4、这首诗就如大家所说的,诗人带着喜悦、忧伤的复杂感情写了下来。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诗写了什么呢?下面自已先读读诗句,把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读准,诗中有三个生字,特别要把它们读好,读得流利了就可以停下来了。
2、谁来读?检查个人朗读(四五个学生),教师从旁鼓励、指导。
3、小组各读一句。
三、合作解决,读懂诗意。
1、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读懂某一个字,某一句诗的意思,也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字词。
3、师生交流。
解决第一二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一二句诗?
(2)从第一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还要同学们注意哪些字词?为什么?
(3)教师注意抓紧第二句诗讲解。谁能用一个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虽然--但是)。
(4)再读一读,把这句读好,可以在第二句诗前加上叹一口气再读。
(4)五十多年了,现在就要回到家乡了,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里是多么感慨啊!我们把作者的心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吧,再把一二句诗读一遍。
解决第三四句诗。
1)哪个同学来读读第三四句诗?
(2)谁知道这两句诗说了什么?
(3)第三四句我们不多讲了,用演吧。谁能来饰演一下诗中的贺知章?儿童?为什么小童问客人?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来表演。
四、学过这首诗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这次回到家乡是怎样的一番感受吗?
五、我们背一背这首诗,可以背的用背,不能背的用读也可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第五篇】
崔峦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叶老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基于此,本课在导读时紧紧抓住一个“客”和关键词“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思接千载,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3、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
“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4、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机灵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生:因为他思念家乡;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5、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生读诗,读后交流感受。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客?
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第六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课时。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第七篇】
一、教材说明及目标简介: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根据课标要求特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韵律、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提高诵读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识字和自主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过程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图上有树有房子,像是一个村庄。
生:图上画了一个老人,背着包,好像从外面回来。
生:图上还画了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他们看到了这个老人。他们三个人都好像是古时候的人。
2、师小结:
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图上画的这位老人叫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家乡,贺知章80岁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著名的古诗《回乡偶书》。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3、师:现在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诗人回到了家乡。
生:我不知道“偶书”是什么意思?
师:偶:偶然,书:写。
偶书:偶然写下的。
师质疑:诗人回到家乡是因为什么才偶然写下了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评析:
通过观察挂图,通过对诗及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了古诗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辅垫。
(二)朗读古诗,读准读出韵律。
1、同学们自由读古诗。
2、检查反馈。
指名读、评价:
生:他把鬓毛衰shuai,读成了鬓毛衰cui。
师:这个“衰”字,在古时候时读cui,现在,我们把它读shuai衰老的衰。
这首古诗里,除了“衰”字,还有几个生字,你都能读准吗?
3、出示生字、词、句认读:
少——少年——少小离家老大回。
鬓——鬓毛——乡音无改鬓毛衰。
衰——衰老。
客——客人。
何——何处——笑问客从何处来。
评析:
生字的教学仍是我们二年级的重点,多跟生字见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是识字教学的关键。
生:有四行,每一行七个字。
师:像这样的古诗,我们叫它“七言绝句”,像这样的“七言绝句”该怎么读呢?
5、老师范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6、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还有哪些是“七言绝句”,谁来背背?比比谁背得好。
生:《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鸠。
……。
评析: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课文的朗读。它的特殊的结构、文体使它有了特殊的读法,那就是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古诗文体分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其节奏,对他们今后学古诗很有帮助。
(三)自主感悟,品读体会。
1、自由读古诗,了解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3、全班交流,感悟诗意。
生:我知道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诗人小时候离开了家,老了又回来了。
师:讲得真不错,请大家仔细找一找:在第一行诗中有几对反义词?
生:少——老。
生:小——大。
生:离——回。
师:一少一老,一小一大,一离一回,整整几十年了,变化大不大呀!
生:大。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鬓毛衰。
师:鬓毛在哪儿?摸一摸。
师:谁来说说“鬓毛衰”的意思。
生:老了,头发白了。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生:激动。
品读一、二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第二句的意思:小朋友看见了诗人,不认识他,笑着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师:说得真好。质疑:为什么不认识他呢?
生:因为诗人离开家乡时,这些小朋友还没出生。
生:诗人小时候的小伙伴现在也老的老,死的死了。
师:难怪儿童相见——。
生:不相识。
师:笑问客从——。
生:何处来。
师:小朋友把谁当成了“客”?
生:诗人。
师:诗人是客人吗?如果你是诗人,心里会怎么想?
生:伤心。
分角色演一演:想想,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生(小朋友):老爷爷,请问你是哪里人?从哪儿来呀?
生(诗人):小朋友,我也是这里的人,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了,现在终于回来了。
品读三、四行:(读出伤心、无奈)。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是啊!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诗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小朋友已经不认识他了,真是感慨万千啊!
5、再读古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自由读、男女赛读。
评析:古诗重在诵读,在充分让学生的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少—老、小—大、离—回”三对反义词及“客”字的引导感悟,学生一下子把握整首诗,一切水到渠成。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自由背诵。
2、引背。
3、完整背。
4、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外积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由课内到课外,不为教而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总评及反思。
上完了整节课,感觉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古诗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开放的富于情境的学习环境。
古诗所描述的是古时候的人和事,是浓缩的几个字,十几个字,必须借助图画等有效的辅助手段,创设诗中描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看、读、说、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体会感悟。
2、突出以读为本,落实“读准——读出韵律——读出感情”三部曲。
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个别读、范读、齐读、赛读、引读多形式、多方法,一切尽在读中。
3、抓住“诗眼”,突出学生自主。
诗意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切忌老师包替讲解,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再抓住“诗眼”,引导点拔,学生方能把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第八篇】
1、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周老师知道201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第一幅,谁来?(不错,用得很恰当。)第二幅,还记得吗?(你会运用学过的知识。)第三幅,谁来试试?(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2、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3、师:201班的小朋友果然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有不同意见吗?)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读诗悟诗。
(一)认读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周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5、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6、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紧扣“客”字读诗。
1、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2、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
师:你真会读书!从诗句里找到了答案。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看出贺知章爷爷不是做客的客人?
(生:乡音无改。。。。。。)。
师:“乡音”是什么意思?(家乡话)“鬓毛”呢?(头发,胡须)。
师:是啊,周老师也曾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每当过节时都特别想念家乡。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可家乡的一切还和他记忆中的一样吗?(生:不一样了,亲人没了。。。。。。)。
师:是呀,如果你是贺知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生:忧伤)。
请女孩子忧伤地读读这句诗。男孩子也来试试。
师:原来贺知章不是来做客呀,而是在离开家乡50年后回来了!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心情问我呢?(开心,快乐)。
师:那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无奈)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诗歌吧。
8、师:想把这首诗歌记在心中吗?那就试着背背吧。指名背——分组背——齐背。
三、拓展升华感悟。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四、学写生字。
1、师:小朋友们能把诗歌读得这么棒,肯定也能把生字写得很漂亮。请你打开课本117页,仔细观察“音、何、客”这三个字,想一想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生交流)。
2、师范写“客”,周老师先带着大家来写“客”字,剩下的两个由你们自己写。
板书:
客?何来?
想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