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管理文档 >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例【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1191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例【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一篇】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流程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员工的上岗培训、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劳动报酬的管理、劳动关系的管理,为了电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应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分配制度的问题。

很多公司在薪酬分配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分配制度,传统的分配制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缺乏奖励机制,并且很多在薪酬分配上,不一定是按照多劳多得来进行分配的,有很多电力企业都是通过职称的高低来进行分配工资的,这样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这样的分配制度也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电力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发言权,而是要听从上级主管部门的命令,所以存在很多关系户,他们的子女可以直接进入到电力企业上班,对学历的要求水平并不高,这样对于同样毕业的学生来说,有失公平。

员工培训体系的问题。

员工进入公司都有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期间对工作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比较低,而很多公司对员工的培训都是走一个形式而己,员工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很多老员工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而这些老员工大部分都是公司的领导,如果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就会降低公司的领导队伍水平。为了电力企业能够进一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培训。

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公司对人才的考核机制也在不断的变化,考核的指标也应该不断地进行更新,考核的范围更应该不断的拓展,应该逐渐地形成一种科学的管理标准,并且有标准的考核指标。在考核的过程中,一系列的考核机制基本上是对员工而言,对领导没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很多干部,利用手中的实权,对工作懈怠,没有动力,对真正的人才也没有任用,使很多真正的人才流出,转入到其他行业,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

合理分配薪酬。

每一个公司为了提高员工作的积极性,对工资的分配方面,都会采取很多的措施。比如有的公司在初次分配时候注重效率,再分配时注重公平,而有的公司在初次分配的时候注重公平,再分配时注重效率。电力企业在分配时可以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也可以采取分层管理的方式,根据薪酬不同将公司的员工分为不同的级别,这样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就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实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优化管理结构。

电力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和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可以通过组织公司员工参加培训,或者是请一些相关专家到公司进行授课,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没有达到规定学历的员工,电力企业更应该采取一些强制有效的措施让员工达到规定的水平。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更应该不断深化,对于一些不符合现状的条例,应该及时的改正,不断地推陈出新,公司应该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理清各部门的业务,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同时又能相互监督,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职责分明,管理高效”的公司组织结构,才能保证公司进一步发展。

建立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

随着电力企业而不断发展,公司应该不断地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必须加强学习,让员工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能够让他们自觉遵守劳动法规,努力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公司对于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公司应该按时地续签,并且对管理公司劳动合同的相关部门,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让他们能够为公司建立和完善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能够严格的执行劳动合同的各项法律法规,不能徇私枉法,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公司的利益。

建立竞争的用人管理机制。

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地把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神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司里,根据本公司的现实情况和员工管理的特点去制定一套符合自己公司的用人机制。公司可以采取奖励和惩罚并存的用人机制来完善管理,对于工作完成的好的,可以采取奖金或者是其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式加以奖励;对于工作完成得不好的员工,可以扣除奖金的方式进行处罚,这样也可以让员工找到努力的方向。在招聘人才时候,应该坚持从高校吸收综合素质水平高、有资质的学生进入到公司,公司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有序的人才接班计划,防止出现人才危机。公司还要积极推进农电工体制的改革,让员工的待遇水平越来越高。

结束语。

电力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电力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采取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二篇】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的企业管理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引入我国。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已从传统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基于公共行政的特点,具有一定非独立性和公益性特点。在我国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一套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实际情况为评估内容的管理系统,同时具有一定特殊性。

二、我国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组织机制欠灵活,人才流动僵化

公共部门人员流动的激励功能僵化,公务员终身雇用,组织相对封闭、活力不足,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人力资源是动态资源,缺乏有效的激励调节机制,导致人才流动僵化。表现为:一是横向流动的僵化。一味招收新人,却少有人退出,致使机构人员繁多,效率低下;二是纵向流动的僵化。即公共部门中的人员升职制度单一,往往只升不降,通常论职排辈,年轻的优秀人才很难得已重用。

(二)激励手段单一,且效果不佳

公共部门物质激励手段单一,精神激励流于形式。我国公共部门的工资薪酬制度缺乏灵活性,在低层面上缺乏以个人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为基础的多样化各式激励手段,在高层面上与全国社会经济形势不匹配。奉行“道德人”的假设,精神激励手段流于形式。

(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成

绩效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由于公共部门的工作成绩难以量化,从而导致对员工的绩效考核难以实施。再加上考核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导致考核限于表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服务质量和专业素质难以保证

首先,由于市场发展不成熟,缺乏标准化、制度化,致使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水平有限,从业人员素质不一,致使外包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缺乏可信性,阻碍了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其次,在外包过程中,公共部门对外包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出现外包供应商工作不负责,不能保证外包质量,可能出现组织机密泄露现象。

三、改善我国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建设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一些问题还是很明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循序渐进,从三个方面入手,给出若干对策。

(一)健全机制,优化环境

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健全的考核体系应包括:一是要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二是要使考核关系与管理关系方向保持一致。三是要将考核结果运用于激励措施。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备健全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方法,规范的考核制度。

2、构建全面综合的激励模式

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实现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统一、正向激励与负面激励相作用。公共部门的工作性质和作用让公务人员倍感光荣,这是精神激励的根源;物质激励可以保障公职人员生活无忧。

3、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僵化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人事制度改革,一些体制性的障碍得到清除,成就显著成绩斐然。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中,要通过引入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激励人员潜能。要打破终身雇佣制的现状,为有效激励创造条件。

4、深化市场改革,优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外包环境

首先要建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资格认定机构,设定从业资格的门槛,颁发从业资格证书,定期考核外包服务商的实际水平,千方百计地提高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和队伍知识水平。其次,要引进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参与外包,有利于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最后,对外包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估,决定是否与其进行长期的合作。

(二)因势利导,人性假设理论的再审视

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根据人的本性因势利导,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引导人们树立更高层次的需要,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弃“道德人”的假设,重新审视人性假设理论,为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激励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1、社会人假设:霍桑实验证明了职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利益,社会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因此,对于公务员的激励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管理不能只以任务为导向,而忽视了对于公务员的关心、体贴、爱护和尊重。其次,对于公务员的`奖励应该尽量采取集体奖励。最后,要鼓励政府部门纵向和横向的交流,增加行政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性。

2、复杂人假设:由沙因的复杂人假设可以得知,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必须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管理和激励人的方式方法也应当是权变的。对于公务员的激励,首先要做到人岗匹配,这是他发挥作用的硬件基础。对具有不同能力和结构特点的公务员,设计不同的报酬结构。

《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三篇】

1、通过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可以全面发挥医院的人力资源效能。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需要进一步调整医院的人力资源结构以及强化人事档案管理,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这也是目前医院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医院内部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旨在利用现有的人事档案,为医院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决策信息和依据。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保持与时俱进,一定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此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并以此为契机,对医院的人事档案信息进行准确统计、存储以及查询和综合分析,从而为医院做出的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不断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形成真正能够面向社会、人才市场的人才信息机制,确保医院的各种管理工作,尤其是人事档案资源得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这也是人类资源效能得以发挥的体现。

2、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可为领导决策的做出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对于医院而言,在其发展进程中,需要有一支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是当前国内医院普遍欠缺的。为此,医院人事管理部门应当对本院工作人员的年龄、经历、学历以及业务技能和政治素养等方进行全面的把握,以确保人尽其用以及知人善用。以上目前的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否能够落实到位。近年来,随着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医院实行了岗位竞聘制,而且医院还陆续选拔了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这些人才逐渐成长成为当前国内各类医院不同科室的负责人或者骨干力量。在高素质人才任用过程中,医院的人事档案信息为其人事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这可以作为决策参考依据,同时也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体现。

3、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可以提高医院发展决策科学合理性。医院重大决策做出时,很多程度上依赖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医院在制定一些比较重要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这有利于避免因决策失误而所造成的不利后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当综合权衡人事档案管理,及时掌握医务人员的动态,而且工期非常的岗位特点,制定合理的制定薪酬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医院内部决策制定过程中,也应当有侧重点,这有利于提高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在调动医院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1、对人事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目前国内部分医院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知深度不够,未能有效认识到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部分医院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时的人、财等投入相对较少,专业的管理设备以及人才匮乏。

2、人事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医院对人事档案管理给予足够重视,所以部分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个人也不重视工作质量,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很多人事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差,未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部分人员对医院的人事档案资料管理流程并不熟悉,尤其是资料的保存、材料的收集整理等,存在着混乱现象。很多人员的保密意识非常的大,加之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性教育培训不到位,以致于医院内部的人事档案资料和相关信息严重泄露。

3、信息数据的更新迟缓。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在进行人事档案资料管理时,往往对人事资料以及相关信息的更新不及时、不到位,其中很多信息已经过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情况下,医院在做出人事方面的决策时,往往因人事档案信息资料的不完整、滞后,而导致人员任命错误,对医院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人事档案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加强人事档案管理来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优化整合人事档案信息资料。医院人事管理部门应当立足当前的发展形势,结合目前市场发展趋向,采用现有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应当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联合各部门对目前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且按照资源的开发形式对档案信息汇总。同时,还要将医院的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和加强管理,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导向,在管理工作上采取统一领导以及分级管理的机制,采用纵向负责、横向联系的方式,完善和健全管理机制,以此来促进人事档案资源和信息资料的优化整合与合理应用。

2、加强医院人事档案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基于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医院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引入信息化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人力资源信息和资料,充分把握信息资料,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共享。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人事档案管理的电子信息化;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构建专门的档案数据资料库。对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要求非常的严格和细致,应当按照相关信息资源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库。在此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管理、技术以及专业等内容,以确保其更加的全面、科学与合理。同时,还应当构建完善的个人电子档案信息资料管理系统,采取专人专有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资料的有效利用率。

3、提高醫院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针对的是整个医院的医务人员及其档案资料信息,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为此,应当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档案信息资料的编研能力。实践中,医院应当立足实际,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在人才应用方面既要引进来,又要大胆的放出去,给他们提高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的很多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若想占领先机,必须结合现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四篇】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用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休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了所有这些具体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些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培训方面的东西”。

2.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以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往往涉足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不乏许多新兴产业。而这些新兴产业在研发、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尤其是一些新开拓的项目,定岗定编工作不象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规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3.中小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不易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而行业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规划,到年终目标达成率也不过20%-30%。如某it公司是联想在某区域的大代理商之一。在年初,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的年度发展战略制定出了本年度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在新的一年开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联想集团自身的战略、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该it公司也必须随之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要求重新进行公司的人员设置与编制,重新制定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事实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

4.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专门技术与人才。

目前,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第二、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第三、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这些综合因素中,有很多不是通过正规教育过程所能获得的。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工作者不是靠认证也不是靠理论培养的,需要的`是其对工作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否则,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无异于纸上谈兵。鉴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正在向中小企业渗透的现实,随着各家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深,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一定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重要性对于寻求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尤为突出。而能否制定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的大小,最关键的是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特点制定出适合的政策。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找出中小企业随着企业的进一步经营发展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面的出路。

(一)社会经济变化。

1、经济全球化,2、社会知识化,3、信息网络化,4、人口城市化。

(二)企业管理变化。

1、企业生存基础的变化,2、企业发展源泉的变化,3、企业发展战略的变化,4、企业组织形态的变化,5、企业活动内容的变化。

1、中高级人才跳槽频繁。

在对150名首席执行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调查问卷中,只有12%的人坚定认为不会离开公司,有54%的人声称自己在两年内很可能或可能离开公司。本次调查的董事长和董事长兼ceo以及总裁分别占31%、27%、23%,企业以国企和股份制企业为主,大约占63%,行业以高科技和金融行业为主,大约占71%。

2、七成人更看重“精神薪资”

七成人在选雇主时,首先考虑包括成就感在内的“精神薪资”。该调查涉及的几十位企业经理表示首先在意公司是否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并提供广泛的网络共享这种文化。

职业顾问认为,“精神薪资”说明人才希望被雇主认同,与后者一起成长、发展。除了提供物质外,企业的“精神薪资”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增值,这种成就感不是单纯的薪资福利就能满足的。

3、员工的压力管理和健康管理日趋重要。

后sars时代,企业和个人重新审视健康观,员工健康作为企业创富资本被日渐重视。企业若设置相应健康服务部门和机构将导致成本增加,机构肿大。上海春蕊健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借鉴国外健康管理经验,在原有企业员工健康体检的基础上,增设了为员工提供健康协助、疫苗注射、心理辅导的专业机构,无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解决之道。

1.策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规划成为企业战略规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如果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话,唯有将长期性的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因为人具有人性,也拥有人权,不能象机器设备一样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2.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将成为识别企业实力和优劣的重要指标。

在美国,有些机构对企业做各种各样的排名,如《幸福》杂志每年评选出美国适合人们工作的企业等等。评选这些企业的主要根据往往就是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活动,所选参数通常为:工作场所、员工待遇、企业所有权等。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将是具备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通才,人力资源经理职位将成为通向ceo的重要途径。生产流程的重新设计、组织结构的重新调整、管理与评估系统的重新建立、企业价值观的重新树立等等,企业的这些活动不仅与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有关,和人力资源管理也息息相关,有的本身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了解企业的财务、经营原理、核心技术等基本知识。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高层人力资源主管将问鼎ceo职位。

4.“以人为本”的业绩辅导流程管理方式成为主流。

该流程的首要要素是开创一种积极的协调关系,然后它要求人力资源经理人对员工进行培训、职业辅导、直面业绩,并培养员工的自尊,充分释放员工的潜能,最后,该流程建立各种奖励策略,以激励员工增加其责任感并取得成果。

5.企业人力资源呈多元化与弹性化。

多元化: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即可以外包,也可以向外提供,而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例如,利用猎头公司协助企业实施招募人力的功能,借助社会上专门的培训机构或管理顾问机构为企业进行培训,并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机会。弹性化:突破传统的工时制度,针对技术研发人员工作的独特性,采取弹性工作时间与工作分享等措施,允许他们自行调整工作时间,以此吸引人才和激发工作热情。

6.人力资源管理新职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规划员工实现自我超越的职业生涯。

企业最能吸引员工的措施,除了薪资福利外,就是为员工提供升迁与发展机会。为了避免员工羽翼丰满就跳槽离职现象的发生,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员工生涯管理工作,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规划企业的宏伟前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同企业共同发展,为有远大志向的优秀人才提供其施展才华、实现自我超越的广阔空间。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评估必须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评估,转向与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评估体系,以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8.激励导向式的薪资策略与自助餐式的福利政策相结合。

传统上的薪资制度比较重视薪资的保健因素以及职务因素,而这两者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却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薪资设计理念。首先,薪资要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其次,薪资也应作为激励员工学习动机的手段,鼓励员工学习更多、更广、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无常的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五篇】

为对公司人力资源工作情况和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情况进行掌握了解,进而为人力资源规划发展提供方向和实际解决一线生产中的人员流动问题,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特在203月7日到3月15日运用了一线实习走访、人员座谈、a、b问卷等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大体是好的,但在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方面,一线员工管理方面,员工培训学习方面,公司工资制定方面,公司制定方面仍有许多的不足,特总结如下:

一、调查问卷情况:

此次共发放人力资源工作问卷(a卷)共66份,按全体管理人员比例的77%进行调查;一线职工调查问卷表(b卷)共220份,涉及造纸1、3、5、7车间、机电、热电、水处理各车间220人,占公司一线生产类总生产人数的40%。对公司管理层的调查问卷主要以对人力资源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反馈评议为主,一线员工的调查问卷着重于现阶段员工思想状态的掌握和一线员工流动率的原因收集。(详细情况表附后)。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招聘方面:主要反映在公司的招聘条件和人力资源招聘的员工的稳定性方面,尤其对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需要吃苦耐劳,并有能具备良好稳定性的员工,对人力资源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的工作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和希望。

2、培训方面:普遍认为公司的中层是应该接受培训的主要阶层,尤其是一线的生产管理者,应该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和方式来管理,而非是传统的打骂和棍棒教育,对人力资源组织的培训和内培,以及新员工入厂后入职培训跟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质疑?并对员工入职管理后定期培训的实施和监督提出了要求。

3、入职管理方面:主要质疑存在于员工入厂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状态管理,新员工在岗位上自生自灭,缺乏对新入职员工的后续管理和帮助其进入状态的入职帮助,成了单纯的招聘人事部门,并对公司的人才流失,有警觉,也毫无建树,新的人来后,因为没有人管理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很快就会离开公司,很多管理层的普通管理员工在问卷中表达了一种失望的状态,表示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

4、对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定位和作用产生了质疑,认为公司没有足够重视人力资源,同时人力资源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竞争环境,必定会影响到公司的后续发展。

(二)车间一线员工思想动态方面:

1、车间管理方法:主要反映在车间管理者管理粗放式,管理方法粗鲁对员工缺乏耐心,批评教育以高压方式为主,难以有人情味,对员工的自尊没有半点可顾忌,“愿干就干,不干快走”的话竟然能在管理中使用频繁,根本不去考虑熟练工人对生产的重要性,高压强压政策使员工慢慢的失去了对公司管理的信任和热情,新员工到职后,作为管理者没有从管理角度去考虑,往往是将其往工作岗位上一放,指定个师父后,任其自生自灭,做的好点的管理者,偶然还会在车间巡视中问问,做的官僚的管理人员甚至在新工人入职一周后,仍然不能知道新职工的名字,更不用说和工人谈心做工作和为工人解决到新环境中的难点、难题了。

2、制度管理方面:主要反映在罚款制度和请假扣款等方面,职工认为罚款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方式本身没错误,可如果以罚代管,像检查卫生罚款、质量问题罚款、上下班问题罚款等等,现在很多职工对任何问题都是抱着一种非常机械和麻木的心态工作,丧失了工作的热情,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被罚款,带着被处罚的心态工作,工作中有怨气,来新工人后错误的引导,甚至说丧气话,促使了新工人离开。工人工作中想的最多就是怎么不被罚款,带着思想包袱工作,形成了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

3、工资方面:工人因为自身工资的问题,对公司的管理根本不理解,特别是对车间管理的工资持很大意见,他们有的甚至这么讲:“造纸的是我们,挣钱的是他们”“挣钱的不干活,干活的不挣钱”等等,总之是意见很大,加上去年物价上涨,更是增加了员工发这个牢骚的共性,继而相互埋怨和影响,最终使很多本来不会离开的人也离开了公司。很多人都在做自己个人得失的比较,现在在这个工作上所受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拿到的工资跟其他的行业进行比较,如果感觉不合适就选择离开,最让人担心的是很多的老工人也说出同样的话,其中有1个是在企业工作了多年的老工人,相信如果不是的确有不合适,断然不会这么说,因为人工作时间长了,毕竟对人对物对公司都会有感情。

4、工作时间方面:现在多数车间三班倒,并且是三天倒三班,员工可以说很难休息好,又加上机器检修,很多员工是连轴转,24小时不休息,三班都要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没有加班费,所以很多员工意见很大,平时工作中本身的环境就不是很好,加上这么累,工资高还可以,现在工资也不高,加上不能准时歇班,请假扣款,调休又没有人,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更是心里不平衡,进而就会牢骚、埋怨、甚至离开。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六篇】

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误解。

谈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很多领导自然地就想到这是人力资源部的事。其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和每位经理的日常工作分不开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于一个企业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每位经理都应该是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角色是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协调者和推动者。

每位经理每天怎样与自己的下属一起工作直接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以至于是否到其它地方另谋高就。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最有价值的财产,也有一种理论认为人是企业中唯一能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部门经理不应只是给下属分配工作、检查工作,经理们也应该和下属进行很好的沟通,了解下属的想法,让下属知道他们的想法得到了重视,并给予明确的答复。耐心解释员工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的原因是什么,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和方针,这样才不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他们会觉得这个企业对自己很重视,自己在这儿有干头,也有发展的前途。

现在,越来越多的一线经理被授权对本单位的业绩负有全权责任。他们参与预算的制定、招聘员工、绩效评估和培训等工作中。他们在人员管理方面的工作扩展了。这意味着一线经理们的才能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而不应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误解二:培训很容易,公司出笔钱就可以了。

现在员工培训在外企和一些大的关于企业很普遍。个人在找工作时,也往往把有没有培训列入加盟某公司的因素之一。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企业对提高员工素质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员工自己越来越希望企业能对自己个人事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有调查显示:国企每年人均脱产培训时间为18小时,很多国企对培训投入的并不少,但效果却不好。原因是这些企业只是狭窄地理解培训,不把培训和发展放在一起考虑,进行规划和实施,这样的企业培训到头来只会是浪费钱。有的公司随大流,看人家有培训,自己也组织一些培训,没有培训需求分析,没有培训计划的制定等一套管理体系,临时组织,临时拼凑;有的企业把培训看成是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大家轮流进课堂,培训后没有任何评估,也没有计划如何使员工发挥学到的新的技能。

这样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做法,起不到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人才为企业做贡献的目的。一个员工在接受培训后,眼界和思路都开阔了,技能也提高了,如果他返回工作岗位后,工作上没有机会发挥他的知识和技能的话,他就会对工作渐渐不满意。如果他的领导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做任何改进,迟早,这个员工会离开这个公司,去找能发挥他的能力的工作了。这样,这个公司白白花了培训费,却留不住人才。

所以,光有培训是不够的。培训后要给员工发展的机会。培训和发展应该统一考虑,统一实施。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企业就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和内部竞争机制,消除压制人才的现象。有的领导自身素质不高,担心培养下属自己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如果庸才当道、人才被压制,企业很难有大的发展。

误解三:只要付高工资,不愁招不来人才。

大家都知道外企付的是高工资,吸引了很多人才。有些国有企业也认为,如果他们有财力的话,也不愁吸引不到人才。同时,在外企,虽然工资待遇较高,但员工跳槽现象也很普遍。甚至有些人在一个单位呆上三年就开始琢磨挪一挪地方。

针对这些现象,越来越多的经理们意识到薪酬并不是吸引人才、留住的最好方法。现在有人在探讨实行股权分配这种长远物质利益的措施来把人才留住。但除上述这些物质手段之外,企业能吸引人才的地方往往是除薪酬之外的其它因素,如:是不是有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领导是不是对自己的工作有正确的评价、是不是有个人发展的空间等等。

我们客户中有一家比较大的合资企业,他们做了很多努力去到竞争对手那里去挖技术人才。给的条件也很优厚:工资可以2至3倍,职务级别可提升,最高可到付总经理的位子。但5、6个候选人中没有一个人来。候选人给的回答有:公司对自己不错,送出国培训、回来重用自己,公司的发展前景也很好,在公司呆了多年,已有很深的感情了,自己掌握的技术对公司很重要,如果走掉,公司的业务就会受影响,心理会很内疚。很多人明确表示,钱对自己并不重要。

高薪并不能体现重视人才,人才也并不仅仅看重高薪。

误解四: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要搞好一个企业,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从外面招来一个高人,希望这个高人能有出奇制胜的方法把企业带出困境,扭亏为赢。

重视外部招聘而忽视内部人才的培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误区。

我们的客户中有一个95年建立的合资厂,合资前是一个国有企业,全厂现有近三千人,总经理是中国人,他在这个企业当了十几年的总经理。现在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总经理感到企业的中层领导和技术人员的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老总想办法从外面招一些管理人才和技术能人进来。但由于该厂位于小城市、再加上该企业的生产技术比较偏窄,很难吸引到外面的人才。

象上述这样类型的企业,如果早早动手,比如5年前就制定企业发掘和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的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培养开发人才的工作,到今天,不至于出现青黄不接、矬子里拔大个的情况。

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最了解企业的情况,对企业也有很深的感情。如果企业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一批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才能有活力。做为企业的领导,应该有长远的眼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发展的整体战略之中,当成企业发展的大事来抓,并要常抓不懈。

误解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并不难。只要建立一套管理体系,然后按步就班运作就可以了。

一个企业的目标是盈利、生存和成长。企业员工也有个人要实现的愿望、要满足的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个人和企业的利益相结合的过程。

明天的企业将不同于今天的企业。全球化竞争、技术创新、建立更灵活的组织结构,企业们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去迎接挑战。人力资源经理们的职能也要从对人事和行政系统的运作和维护转变到对企业未来需求的预测、管理和调整人力资源系统,造就出一支能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员工队伍。

因为企业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特定的一些目标达到后,新的挑战和更高的标准又出现了。

在变化过程中,人的因素经常是最难管理的。为推动变化的产生,人力资源的工作要树立和注入新的企业价值观念,并将这些观念变成以后企业的文化。这个过程包括克服变化过程中的阻力、处理员工的情绪,同时要鼓励和企业战略相一致的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的工作有两个衡量标准:一个是企业内员工的满意度和员工的表现,另一个是企业不断创新和开发潜能的能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人力资源经理需要做有预见性的工作,不只是等变化到来后再被动地做出反应。所以,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七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成效会对医院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医疗卫生人员作为典型的专业性人才,具备较强的自身发展需要,同时医疗卫生人员日常工作环境相对复杂,这给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尽管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部分医疗卫生人员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会对相关工作实施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医疗卫生人员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情况,并提出了相关观点,以供参考。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是一个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特别是其中的高级卫生人力资源在医院医疗、科研、预防、保健、管理工作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卫生人力资源创造性的劳动为医院发展及学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也正是由于如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医院管理活动当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主动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通过主动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将相关人才匹配到最合适的岗位,以此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效。战略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資源管理目标与战略性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从战略角度设计、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这样才能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为完善。以人为本。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明确了人才的主体地位,要求人力资源与医院整体保持同步发展。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让医院与人才本身实现双赢。

尽管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部分医疗卫生人员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观念滞后。很多医疗卫生人员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较深。我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先天性的不平等地位,也就是形成了基层职工与领导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部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偏向于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未能充分融入人性化管理,忽视了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这种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与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要求显然是相悖的。(2)管理机制相对落后。很多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于偏重管理,但却忽视了人才培养工作。并且基层职工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忽视了专业技能培训及继续学习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职工的职业成长,不利于医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3)薪酬激励制度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医院薪酬分配制度并不乐观。相关研究表明,很大一部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认为医院分配制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价值定位低、分配要素不合理、薪酬级差小等问题。同时,激励制度存在缺失,无法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加强选人用人。选人用人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把控医院人力资源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予以重视。组织在人才筛选方面要严格按照岗位需求及人才实际能力进行合理选择,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杜绝人情关系,做到“任人唯贤”。排除掉不满足岗位要求的人员,对于满足岗位要求的人员还要进一步考核、对比、调查,保证选人、用人的客观性。同时,要转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善于挖掘基层职工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在选用人才时,在保证其职业道德水平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不要纠结其性格或能力瑕疵,而是要善于发挥其长处,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医疗卫生人员本身也应该正视自我,善于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敢于担当,将自己的能力充分体现出来,脱离传统用人思想的束缚。

完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完善利益驱动机制,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作用,以此来推动医院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在相关机制完善过程中,要摒弃以往同质化的管理方式,应实行因人而异、有差别的分配制度,并将薪酬分配与个人绩效考核、团队绩效考核充分关联起来,尽最大可能调动基层职工的积极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衡量不同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差异与需求差异,针对性地满足职工需求。薪酬激励要体现出个人能力的大小,这样才能让薪酬成为职工工作、发展的驱动力,促使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起到督促人才发展的作用。

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医院人力资源高效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医院而言,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当中增值潜力最大的资源。教育培训则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有效的教育培训不仅能够提升职工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为其提供发展空空间,同时医院也能够从中获得益处。事实上,职工与医院本身共同分担了培训成本,也分别享受到了教育培训的收益。医院培训职工期间,要结合不同岗位及职工特点,设定差异化的培训内容,满足职工岗位及自身发展需求,以此来提升培训成效性。除了培训外,医院还应该引导职工规划职业方向,协助其设计职业阶梯,为其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使其能够树立长期自我发展目标,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将个人职业规划与组织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力资源良性循环发展。

目前,部分医疗卫生人员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一定认知误区。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医院内部应该进行适当引导,促使医疗卫生人员更新观念。通过加强用人选人、完善利益驱动机制、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将人力资源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为医院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动力。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八篇】

近些年,国内黑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不同规模的黑茶企业均有所增加,员工数量也随之大幅增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职的低效状态。

黑茶企业员工普遍存在在职时效率低下的问题。这种低效状态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潜在的离职者所表现出的低效率。这部分职工虽然处于在职状态,但他们绝大多数已经在公司并不知情的条件下,确立了离职或想要离职的既定心理状态,因此潜在离职者便尽可能减少付出。

人才流失比较明显。

调查发现,在所有员工中其中以营销类员工的员工忠诚度最低,在怠工率和员工流失率两方面均较高。而销售人员在黑茶企业中所占比例极大,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庞大的趋于完备的销售团队是支撑黑茶企业迅速发展、逐渐强大的重要支柱。但近年来,黑茶企业销售人员流失的现象只增不减,销售人员的流失也给各个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薪酬管理机制滞后。

绝大多数黑茶企业依旧延续旧的薪酬管理机制,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其工作年限、所处岗位以及职称等条件有直接联系。将管理、销售、生产人员在薪酬方面实行相应的区分,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大幅度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但其在操作上具有较高的随意性,不便于全面有效、迅速地判定企业内各个阶层的工资信息。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了解程度不够,致使相应的管理工作远远没有达到标准。介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内容,许多企业也并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轻易地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部分黑茶企业还将其视为人事部门,只是负责部分较为基础的职员的升迁调动,致使人力资源管理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地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黑茶企业的发展壮大。

专业性人才匮乏。

如今各黑茶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此类竞争在本质上来说还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人才资源,因此,各黑茶企业间对优质的专业人才的竞争是最主要的竞争。尽管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了黑茶的生产加工标准,部分黑茶企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依旧相对落后,现有职员的专业知识大多较为陈旧。且缺少有关的培训教育,企业内部知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实际工作的需求,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存在研发、创新产品的能力不足,依旧沿用旧的生产知识与经验,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专业的销售人才短缺的情况普遍存在,从了导致了整个行业呈现缓慢发展的状态,无法实现大的.突破。

现今黑茶企业往往没有建立科学性、系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且缺乏与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多方面的互动,相互脱节,厚此薄彼。技术创新型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中的重要对象,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调控,使相应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参与企业创新,从而达到优化人才配置的目的。知识储备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优化知识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技术创新的效率有所提高。如若以上三部分互动不足,将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团队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其协调并且落实。而目前大多黑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未涉及到企业创新,这使创新资源融合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创新结果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没有办法消除,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无法有效发挥功能。

用人机制落后,缺乏健全的激励制度。

现今黑茶企业往往没有建立科学性、系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造成职员与岗位无法高度匹配,部分岗位职能削弱,无法充分发挥职员的潜力,是人力资源浪费。且缺乏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完善的激励体系,无法有效激励员工,最终不能发挥员工最大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九篇】

为协助公司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

截止2月1日,公司员工总人数383人,其中总公司124人,为保证可分析性,本报告只对总公司人力资源进行分析。

(一)人员结构。

(二)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四)人员净增长率=(入职人数-离职人数)/年初数=%。

(五)人员流动率?=当期离职人员数/(期初人员数+期末人员数)/2*100%。

1、领导虽有先进理念,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认识。

公司领导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尚未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集合起来规划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完善和发展。公司领导也没有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战略管理要求。人力资源分析报告。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尚处于结合阶段,尚未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公司长期忽视或轻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现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所设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以胜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部门主管们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中间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经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非份内之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错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制度、政策制定工作误作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由于缺乏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他们在行动上更难协调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典型的,各部门经理就不能准确及时提供有关员工的培训需求、绩效考核方面的信息;缺乏与员工的沟通意识,极少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中去。

3、人力资源部门存在的问题。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岗位配置少,大部分精力仍放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从事的大多是核发工资、处理档案和人事关系等事务性工作,绩效管理占比过重,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职务评价、薪酬设计、员工激励和文化建设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更谈不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为高层决策服务。人力资源分析报告。以上这些,也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难以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组织结构。

公司采取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少,组织架构相对平坦。战略决策层的职能重心是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上进行决策并制定宏观战略计划;管理控制层的职能重心是对宏观战略计划进行分解,组织下级机构实施各项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整体控制;管理执行层的职能重心是坚决贯彻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是基础管理工作的执行者。

部门的设置因职能的发展需要而定,部门虽不设副职,但未充分授权或因能力不足而未充分授权。公司集中管理,有些部门相互之间的制约性未能体现,且出现了部门职能、岗位职能重叠的状况。如:项目施工过程中,工程部经理及项目经理职能混乱、重叠。公司可适当分开以相互牵制、监督,并可缓解内部因工作而产生的矛盾和压力,也避免了公司高层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化解矛盾。

随着经营需要,组织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部门功能定位及职责划分、管理权限都一一明确,但是在实际工中作仍旧存在或多或少的多头领导、多头管理或推委扯皮现象。

缺乏中、长期规划,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据职位空缺或临时紧急任务招聘,缺乏发展观和动态观。

公司在人事政策规划、薪酬政策规划方面已经奉行倾斜性政策。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尚未能根据公司的外部环境变化、市场竞争的要求分析和预测公司未来对人才类型、数量需求的情况,制定激励人、留住人、开发人的系统目标。

缺少对各层次、各部门人才梯队的规划和人才储备计划,没有制定人员的补充和接续计划,导致无法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梯队,关键岗位缺乏对接班人的培养或缺乏适配人员,同时,由于人才梯队规划作得不好,员工不了解公司中各个层次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自身发展也不明确,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不高。

6、工作分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工作分析。企业战略目标一旦确立,围绕战略目标必然依赖一些列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链去实现目标。各个岗位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应达到的指标和标准、工作环境条件及岗位任职者资格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工作分析是招聘、培训员工的标准基础,是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也是工作评价和薪酬设计的依据。

我公司目前现状是。未开展规范的、科学的工作分析。

部门职责是工作分析的基础,先对部门职责进行科学界定,然后将部门职责分解到部门中各位任职者,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岗位职责。

公司有8个部门(企管部、办公室、财务部、预算部、开发部、拆迁部、物业经营中心、采购部),没有对部门进行部门职责的科学拟订。

现有的岗位职责描述笼统、程式化,未能明确界定任职者的权力、责任、义务,很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清楚或不太清楚。

7、招聘与选拔。

招聘渠道主要集中在网络招聘,以“外部输入”人才为主,对于公司内部人才选拔做的较少,使员工得不到全面的锻炼,成长曲线单一,不适合公司战略发展的用人需求。

8、培训开发与职业发展。

公司每年拟订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但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虽然每年投入到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较多,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投入时间上较大,但效果不佳。

年初对全年的培训作了总体的规划和安排,只是根据公司的计划安排培训项目,且年初的计划也不完整,没有建立整套的培训内容体系,在过程中临时安排组织培训;缺乏培训评估;培训形式和方式单一,缺乏对培训的需求以及分析,公司所做的培训,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指导。

培训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员工思想观念、态度、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适应等方面没有放到重点上来;员工缺乏娴熟的与人交往的沟通技巧和技能;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上交;缺乏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致使有些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不善于应付工作压力。

9、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衡量公司各部门及员工工作表现及工作进度的标尺。然而我公司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及绩效考核方法缺少严重的执行力。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各部门领导不能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的作用,推诿拖拉、不负责任,以“应付差事”的心态上报部门员工的绩效考核分数。这样的成绩水分很大,不能体现到部门员工的真实水品,最终导致了绩效考核成绩的不真实性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

10、薪酬。

薪酬激励体系是公司较为薄弱的环节。有的员工对薪酬分配制度不满,也对实际分配的公平性产生怀疑。员工不仅仅关心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报酬的相对数量。总把自己的投入与产出与其他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对自身的价值、贡献及产出没有明确认知。

11、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基本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从而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至今企业文化并没有系统形成,首先公司上下未形成企业文化立业的共识,公司高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要具有一定认识,中间管理层起并没有多大的认识,或是口头叫得响,行动看不见,基层员工认为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认为就是高层领导的事情。

公司事实上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工作。

三、建议。

1、降低员工流动率。

1)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

“九分使用”说的就是发展,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规划。“十分待遇”就是指公平的薪酬和良好的福利待遇,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对公司的整体薪酬重新梳理,前提是结合市场薪酬水平开展,使公司的薪酬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提前储备才能失之不慌。

尽管员工流失对企业来说不是利好消息,但员工流失不可避免。当然,完全不流动也未必是好事。

既然,“总有人要走”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不妨认清事实,对关键岗位给予人才梯队建设,项目部的人员配置给予一定幅度的机动名额设置,从招聘开始就发挥前瞻性,保证人才不断档、工作不脱节。当然这需要企业更多的财力投入以及对经营前景的一个预见性。

3)领导加强和员工之间的员工主动沟通。

要引导员工主动沟通,主动把问题、想法告诉上级。以便于充分发挥部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一位集团老总曾经说过“善于思考的员工才是好员工”,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工作很重要,能够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以便于更好的统筹管理和开展团队建设。

2、人才的合理化使用。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合理的使用人才,可有效的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保证企业战略规范化推进。我们应积极的发掘员工的各项优势,结合“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将其适当的放置在合适的岗位,确保公司人才的合理化使用。

目前公司现有部分员工不符合其岗位任职条件,建议进行人员调整,名单如下:。

3、加强培训开发工作。

1)建立并确定培训体系,加大培训的预算投入,丰富培训的形式。相对而言,外聘或外训对员工的诱惑性更大些,培训效果更佳一些。能够外聘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从而更有说服力加深认知力。每年能够有一些接受外训的名额或指标,奖励那些在工作中绩效突出的员工。

2)组建公司内部讲师队伍,积极调查各部门及员工的培训需求,开发新课程,并鼓励员工积极加入内部讲师团队,提高公司全员学习风气。

3)加强新员工培训及在职员工制度培训,使员工熟悉公司各项管理规定,加强员工规范化意识,了解薪金、福利等与自身相关的政策规定,同时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明晰员工的发展空间及职业导向,保证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

4、取消“项目绩效考核制”,实行“项目奖金制”

公司目前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实施过程当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且缺乏执行力,监督及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成绩不真实。针对绩效考核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从根本上现阶段很难实现系统的改变。

公司处于发展建设初期,如何才能节省成本,规避风险,保证项目作业的顺利开展?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建议公司取消“项目绩效考核制”,实行“项目奖金制”。下面针对“项目奖金制”做出分析:。

“项目奖金制”是指根据项目工程量及项目造价,在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后一次性给予项目组发放的奖金。

“项目奖金制”的优点:。

2)激励机制、节省成本、规避用人风险。

项目奖金在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后发放,可以促进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稳定性,避免了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相关由于人员的替换导致的对项目工作不熟悉,致使出现偏差和延误工期的现象。

“项目奖金制”的实施可以使充分发挥项目组的能动性、积极性。项目组目标明确,既可自主管理,也降低了公司的管理成本。

5、调整薪资结构。

薪酬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而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员工努力去实现企业的目标,提高企业的效益,而且能在人力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吸引和保留一支素质良好、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薪酬专家、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研究咨询部部长刘占军博士认为:“人力资源结构、薪酬制度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不是薪酬越高越好,学历越高越好,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没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收入再高,大家心理也不会平衡,但结构合理,即使收入相对低一点,也能稳住人才。”下面针对我公司的薪酬结构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1、薪资结构过于简单,不能发挥出薪酬的`优势;

我公司现执行的薪资结构为:岗位工资+司龄工资+绩效工资。结构过于简单。薪酬结构是企业总体薪酬所包含的固定部分薪酬(主要指基本工资)和浮动部分薪酬(主要指奖金和绩效薪酬)所占的比例。其中,基本工资又分为基础工资、工龄工资、职位工资、技能工资等。据咨询和调查显示,我公司现执行的工资水平在同行业中差别不大,而且略微偏高,但现执行的薪资结构,不能够体现出公司薪酬体系的竞争优势。

2、无“差异化”,员工多有抱怨;

薪资差异化,是近些年人力资源引入的新理念,是体现“同岗不同酬”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企业用人时,会根据该员工自身的经验、学历、专业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因素来制定该员工的工资,当该员工的工资水平高于岗位其他员工时,就会听到很多员工的抱怨声,使薪酬失去本来的激励作用。“差异化薪资”是将基本工资深层次剖析和明晰,从而促进薪酬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

3、建议:。

鉴于我公司的情况,我部门经过研究,建议将公司现执行的薪资结构在工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建议调整为:“岗位工资+司龄工资+学历津贴+职称津贴+住房补贴+降温(保暖)补贴+绩效(项目)奖金”(该调整结构仅供参考,具体实施中另作调整)。

人力资源战略的总体设想是人才为本、激励创新,努力培养、吸纳、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管理水平,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1、招聘方面:主要反映在公司的招聘条件和人力资源招聘的员工的稳定性方面,尤其对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需要吃苦耐劳,并有能具备良好稳定性的员工,对人力资源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的工作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和希望。

2、培训方面:

3、入职管理方面:主要质疑存在于员工入厂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状态管理,新员工在岗位上自生自灭,缺乏对新入职员工的后续管理和帮助其进入状态的入职帮助,成了单纯的招聘人事部门,并对公司的人才流失,有警觉,也毫无建树,新的人来后,因为没有人管理和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很快就会离开公司,很多管理层的普通管理员工在问卷中表达了一种失望的状态,表示没有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

4、对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定位和作用产生了质疑,认为公司没有足够重视人力资源,同时人力资源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竞争环境,必定会影响到公司的后续发展。

(二)车间一线员工思想动态方面:

1、车间管理方法:主要反映在车间管理者管理粗放式,管理方法粗鲁对员工缺乏耐心,批评教育以高压方式为主,难以有人情味,对员工的自尊没有半点可顾忌,“愿干就干,不干快走”的话竟然能在管理中使用频繁,根本不去考虑熟练工人对生产的重要性,高压强压政策使员工慢慢的失去了对公司管理的信任和热情,新员工到职后,作为管理者没有从管理角度去考虑,往往是将其往工作岗位上一放,指定个师父后,任其自生自灭,做的好点的管理者,偶然还会在车间巡视中问问,做的官僚的管理人员甚至在新工人入职一周后,仍然不能知道新职工的名字,更不用说和工人谈心做工作和为工人解决到新环境中的难点、难题了。

2、制度管理方面:主要反映在罚款制度和请假扣款等方面,职工认为罚款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方式本身没错误,可如果以罚代管,像检查卫生罚款、质量问题罚款、上下班问题罚款等等,现在很多职工对任何问题都是抱着一种非常机械和麻木的心态工作,丧失了工作的热情,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被罚款,带着被处罚的心态工作,工作中有怨气,来新工人后错误的引导,甚至说丧气话,促使了新工人离开。工人工作中想的最多就是怎么不被罚款,带着思想包袱工作,形成了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

3、工资方面:工人因为自身工资的问题,对公司的管理根本不理解,特别是对车间管理的工资持很大意见,他们有的甚至这么讲:“造纸的是我们,挣钱的是他们”“挣钱的不干活,干活的不挣钱”等等,总之是意见很大,加上去年物价上涨,更是增加了员工发这个牢骚的共性,继而相互埋怨和影响,最终使很多本来不会离开的人也离开了公司。很多人都在做自己个人得失的比较,现在在这个工作上所受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拿到的工资跟其他的行业进行比较,如果感觉不合适就选择离开,最让人担心的是很多的老工人也说出同样的话,其中有1个是在企业工作了多年的老工人,相信如果不是的确有不合适,断然不会这么说,因为人工作时间长了,毕竟对人对物对公司都会有感情。

4、工作时间方面:现在多数车间三班倒,并且是三天倒三班,员工可以说很难休息好,又加上机器检修,很多员工是连轴转,24小时不休息,三班都要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没有加班费,所以很多员工意见很大,平时工作中本身的环境就不是很好,加上这么累,工资高还可以,现在工资也不高,加上不能准时歇班,请假扣款,调休又没有人,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更是心里不平衡,进而就会牢骚、埋怨、甚至离开。

5、信息沟通方面:很大企业高层管理者都不知道一线的任何信息,员工反映的事情也没有结果,很多工人有问题不知道找谁说,对上对下的管理都是一根线,一旦线断,就没有了公司的任何信息,很压抑,本来有些对公司很好的建议和想法因为没有说的地方,也就转为牢骚了,很多企业的老工人希望能有机会和公司的高层谈谈,说说心里话,有的员工甚至说:管理人员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出规定,有时候做的根本就和现实中的不符合,也没有很好的沟通反映机会,比较压抑!

四、解决的措施及建议:

1、招聘方面:对新员工的招聘,特别是一线新员工的录入,一定要做到三点:a、生源要准;b、双向合适;c、协议管理,比如:可与某技校签订单向人员输入协议,技校用半工半读方式为企业培养专项人才,有些技校现在采用的国家补助,学生免费上学,毕业后用工资来抵学费的做法,那这样的学生到单位后就会相当的稳定,因为学校有协议和条规约束,而企业又可和学校签订单独的协议,稳定性必然强,属于国家补助的学生,必定能吃苦,这就是:生源准;企业和学校能达成共识,并学校能有能力为企业培训本专业的学生,这就是:双向合适;有学校和学生的协议,又有企业跟学校的协议,企业用人管人,学校同样进行管理,学费,毕业证等后续手续的办理,使学校的管理非常生效,而学校又和公司有明确的协议约束,使这样的双向管理非常生效;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源和车间管理者也可以采取双向的问责,从招聘开始,有用人部门出具《人员需求申请表》,根据申请条件和申请到岗日期安排进行招聘,面试时作为使用部门的责任人就必须要参与,形成人力资源牵头,使用部门面试,最终完成员工的入职,员工入职后,到使用部门后,对员工的稳定考核必须采取双向管理:即建立《职工管理双向考核制》,有用人部门和使用部门同时管理入职职工,对职工的流失对人力资源和使用部门双向考核,从而保证职工的稳定性,实现公司职工的优良管理。

2、培训方面:对公司培训的实施,不能太多依靠于各部门自己的《年度计划》,作为人力资源必须能够掌握适时的企业发展动向,从而能够根据管理人员的动态和管理问题点及时提出培训的课题,形成《临时培训需求计划》,进而组织培训,实际解决管理的难点和难题,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对公司的一线生产管理者的培训:应该从企业理念、生产管理方法方式、企业的企业文化、一线班组长的管理工具等方面展开,做为公司的人力资源必须在培训组织上有能够策划,在实施中能够单独授课、有说服力、并能够让所有管理者都能信服的培训讲师,人力资源通过人员的《在职管理制度》和《员工入职跟踪调查表》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入职跟踪发现课题后,及时立项,培训组织者便根据课题马上组织《临时培训需求计划》实施。公司各部门也可以根据自己本部门的需求,及时的向人力资源部门提交《临时培训需求计划》,两线控制两线提交,则必然会通过培训保证了企业思想和企业管理力的统一性和先进性,更好为企业发展提供软环境的支持和保障。

3、入职管理方面:对一线员工和新进公司的管理者,在进厂的前期跟踪后期的入职沟通方面必须按照《培训管理制定》,按规定定期召开沟通会,做到一线生产信息和基层管理信息上上通下达,能够让员工从思想上先有个疏导口,有人力资源的第二方人力布控点,不再是单纯的一线管理一线汇报,而是二线疏导两线汇报;纵向管理,横向调度,自然能够加强人员在职的稳定度和信息掌握的准确度,能够根据情况和信息及时反应、及时对应、灵活对待、把问题降到最低。在对非从事生产的办公基层管理者,在收集基本的入职信息后,根据本人的工作情况和职业状态,必须给予本人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晋升计划,否则会错过会很多以后会成长为优秀管理者的基层管理人员,使公司丧失建立良好人才储备梯队的机会和平台。

(二)一线员工方面:

1、管理者的管理方面;一线管理者的管理方法解决是需要通过对管理者尤其是一线管理能力的慢慢提升来解决,管理者管理方法不对,一是自身的管理水平所决定,二是公司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的无力,没有学习,没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引导,没有系统的培训,管理者在没有方法甚至懒的想方法的时候,就会出现“以罚代管”的现象,牺牲的是工人的利益和公司长远的利益,当我们的工人不再信任和配合我们管理者时,谁又能保证这个工人能忠诚的服务于企业,能安心的干好自己的工作呢?没有了熟练的工人,企业的良性发展又有多大的推动力,失去熟练的劳动者,是失去了产品的质量,失去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是失去了设备生产力的最完美发挥。人力资源中,有3:3:2:2的比例,即3成骨干工人,3成熟练工人,2成一般工人,2成新工人,这是最完美的生产力组合,是最良性的,即保证了企业发展所需的新血液,又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因此可见有稳定的一线生产员工,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能否保证对企业一线员工的良好管理方法是现在能否保证一线员工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培训和学习来提升生产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是企业的重中知重,作为人力资源更要做活做好,要能深入一线研究课题,要能横向的通过管理方法来做好在职人员的管理,通过真正提升管理的方法方式做到稳定一线生产员工,为企业长期和稳定的发展提供真正的一线员工和完美的管理团队。

2、公司的罚款制度方面;做为企业采取罚款做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典型的粗放式管理。

3、一线员工工资方面;以来,随着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企业的成本在飞速上升,企业很累,可作为一线员工,如果让他单纯的从理解企业的难处和处境去改变自己的心态而好好工作,这的确是比较困难,应该能在现有的基础上:

a、首先应该对现行工资的结构进行改革。

b、对工资进行详细的分层管理,3:3:2:2(即3成骨干工人,3成熟练工人,2成一般工人,2成新工人)。

4、工作时间方面;工作时间是公司员工的工作之本,

5、工人入职管理方面:把《职工管理双向考核制》纳入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范文【第十篇】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实践中,可以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加入wto,外资银行纷纷挺进中国后,首先引发的将是一场“人才大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如火如荼的竞争中,将同时面临国内商业银行和更多外资银行抢夺人才的严峻形势,人才竞争己成为一个首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配置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许多崭新的课题,亟待我们共同来研究和面对,这必将对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状之一:与中外银行争夺人才方面。

(1)外资银行的竟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财务优势、体制优势、网络优势、经营优势和创新优势。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由于对国情、民情不熟悉,唯一可走的捷径就是实现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因此,他们对熟知本地业务、市场信息以及公关技巧的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需求最为迫切,外资银行以其竟争的优势大量吸纳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吸引人才:一是以厚薪酬吸引人才;二是以提供海外培训机会吸引人才;三是以经营管理优势吸引人才。

(2)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政策、制度、效益和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内难以用外资银行这三个吸引人才的办法来挽留人才。随之而来的是国有商行的部分人才、客户、市场资源的流失,并使与国外商行相比,原来就存在员工总体素质相对较低、拔尖人才缺乏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困境。因此,应从战略高度审视人才流失的隐患,它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3)同时也应看到,在争夺人才方面,国有商行也有自身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譬如:国有商行在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和建立了一支素质过硬、能征善战的干部员工队伍,正是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推动着国有商行不断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凝聚人才、培育人才、吸收人才的宝贵经验,这为今后国有商行的人才建设奠定了厚实的基础。随着国有商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逐步提升,也可通过内部工资和收入制度的改革,以及优化用人环境等措施,使外资银行挖掘人才成本加大,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留住关键人才。

现状之二:员工管理方面。

(1)招聘需求计划的制定带有经验色彩,单位人事部门仅凭个人经验、人员数量、学历及专业情况确定人员需求,这就难以保证招聘的人员能够适应岗位需要。

(2)员工调配仅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较少考虑员工个人对岗位配置的意愿。

(3)由于缺少明确的岗位说明和员工跟踪制度,员工和用人单位彼此缺少了解,致使岗位配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4)不能有效控制用人单位的人员扩张,导致有的单位、部门(岗位)忙闲不均。

现状之三:工资分配方面。

(1)主要考虑人的因素,而与员工从事的岗位关系不大,忽略了岗位差异。

(2)行员等级工资的档次差距过小,不能根据市场调整,忽视了地区差异和市场差异,从而导致各种其他名目的分配。

(3)效益工资分配中,专业技术职务级别的工资上升空间较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效益工资分配只体现了行与行之间的工作绩效,与员工个人的工作实绩挂钩较少。

现状之四:晋升机制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晋升渠道总体说来空间较小,基本上只有单纯的行政管理职位,并且每个渠道由于工资分配的原因,实际上基本都归集到行政职级一条渠道上,如行员等级大都受到行政职级的限制较大,不利于鼓励专业人员的发展,不利于形成知识管理的文化。

现状之五:考核机制方面。

(1)考核标准不明确。缺少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岗位说明书,使得考核标准模糊不清,从而使考核结果未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工作实绩。

(2)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目前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都采用单级考核办法,即由人事部门按照考核指标,为各科室扣分,再以会议形式协调考核结果,最终由行长裁决。这种考核办法忽视了与被考核对象相关科室的意见,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全面与公正。因为银行业务开展是由科室直接协作完成,相关科室对考核对象日常工作的好坏情况往往最有发言权。

(3)考核透明度不高。人事考评透明度不高,加重了员工对考核的不安心理,特别是对考核结果的解释与反馈工作做得不够,失去了考核的教育激励作用。

现状之六:培训机制方面。

(l)培训模式注重银行组织目标需求,而对员工个人发展考虑较少。一旦员工的个人发展与组织的安排发生冲突时,往往是个人服从组织,因此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难以发挥,不能采取主动而积极的态度,最终影响培训的效果。(2)培训内容比较注重技能培训,而对员工素质培训和潜能开发培训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中、高层次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够。

(3)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国有商行培训中唯一的效果评价就是考试,这种方法也由于不受员工欢迎而较少采用,极少开展培训后跟踪考察,培训效果的反馈机制不健全。

现状之七:内部控制方面。

(1)国有商行内部控制是根据业务流程,确定每一个风险控制点,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控制和检查,其核心控制要求是职责分离。目前,大部分银行的营业网点配置7名左右工作人员,储蓄所配置5名左右工作人员,随着网点经营业务品种逐渐增加趋势,例如:汇票业务,各类代理收费业务,一卡通,现金管理,划转,业务咨询服务,以及外出揽储吸存等等,既增加了网点业务工作量,也增加了网点机构风险控制点。

(2)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国有商行基层网点要根据业务品种的不同,各个环节必须按规定做到分人分岗。然而,目前国有商行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停留在主要按业务量定编定岗的方式上,很多银行比较重视中层干部的配置,对基层网点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基层网点内部控制的关系不敏感,或重视不够,往往出现增加了业务品种,基层网点却没有能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增加的风险环节上合理配置有关人员,结果出现了混岗操作,一人多岗,监督检查走形式等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上述现状,以及国有商行在经营效益等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人才方面的对外竞争实力,从而导致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呈现出二高一低的趋势:一是人数逐年升高;二是年纪轻、高学历的占比较高;三是辞职人员行龄普遍低。辞职人员的去向主要是小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三资企业等。笔者以为,国有商业银行要加速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时俱进,完善用人机制,优化用人环境等相应对策,留住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停留在“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上,而是有其自身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内容,要在全行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有一整套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的政策、办法和措施。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向国际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靠拢。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人事管理,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干部管理,固然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重要内容,但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特点。

(1)全员性。每位国有商业银行员工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对象,通过对员工的职业设计和工作技能、工作态度的开发管理,国有商行将最大限度地拥有合格员工,并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工效,为人才发挥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所有员工都服从于银行组织目标需要,服务于银行组织目标。

(2)全局性。人力资源管理并不单纯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项职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负责制定、出台全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程序、办法、措施,以及负责其他管理部门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培训、规划、协调的综合部门,而其他业务管理部门才是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发挥着关键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各业务管理部门,最清楚本部门的工作岗位责任、岗位结构,熟悉未来员工配备需求和工作技能的具体情况,对本部门员工的考核、开发、激励方案最有发言权,所以各专业管理部门对下属人力资源管理享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3)全程性。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由于在劳动力耗费――劳动力生产――劳动力再次耗费――劳动力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其知识、智力、技能,在开发、配置、使用中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开而不用则有可能退化、荒废,造成人力资源不断相对贬值,需要员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开发、培训,及时使用。

对策之二:设计人力资源配置方案。

(1)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国有商业银行有义务最大限度利用员工的能力,并为每一位员工都提供一个不断成长,以及挖掘个人最大潜力和建立成功职业的机会。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规划分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两个方面。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性部分。如果规划制定得很糟糕,国有商业银行就可能或缺少足够的员工,或者反过来,由于人员过多而不得不大量的裁员,总之国有商业银行就会由此遭受到各种人员配置问题的困扰。适时、适地、适量地提供人力资源以满足组织和工作的要求,是最经济地使用人力资源的本质要求。

(2)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制定一个系统的、周密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1、本行的人才有多少?人才的界定不要拘泥于概念化、程式化,只要对本行未来发展有用即为人才。2、人才缺什么?要因人而宜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课培训。3、人才缺多少?找准缺口在哪?是从大学毕业生中引进?还是高薪从其它单位聘用?或者从相临专业培养?4、人才哪里来?要确定来源。5、怎样留住人才?就是要制定好的政策,人尽其才,委以重任,动之以情,留人留心。6、人才怎样发展?使用激励手段,使所有在职人员,从一般员工、部门经理、到各级行长都应该有一个定期的学习计划,通过长期岗位培训和定期教育,建立适合本行特点的人才库,为国有商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在算效益帐,多一个人多一张嘴,少一份收益,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往往还只抱着按业务量定岗定员的老观念。这些观念:一是没有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要求和银行业务内部控制要求入手配置人力资源,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的风险。麻雀虽小,五脏齐全。国有商行的人力资源配置必须转变观念,对绩优网点既要按业务量定岗定员,还要根据业务品种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对绩劣网点要根据实际情况坚决进行撤、并、迁。二是没有算对效益帐。多一个人多一帐嘴,少一份收益,这种观念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说他“不对”是因为多一个人多一张嘴,未必少一份收益,这要看你怎么配置人力资源,是否做到按岗位用人,按岗位支付人员工资。

(4)现在很多国有商行存在人力资源的高消费,一律要进本科生,这些人进行后大多数去做了会计员或储蓄员,而会计员和储蓄员的工作实际上只要中专生就可以了,按现行制度做法,选择本科生的成本肯定高于选择中专生的成本。举个例子:在国外餐馆洗盘子,老板不会因为你是博土生或是硕土生就多付给你一分钱,个中道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但往往没有在实践中运用罢了。所以说,只要钱花得得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处理好个体人力成本与全部业务成本的关系,满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是会有的。

对策之三: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

(1)推行年薪制和绩效报酬制。加强人才建设,稳定人才队伍,其核心是充分运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机制,关键是尽快实现人才价值的市场化。在国有商业银行致力于逐步缩小与国外质优银行差距的竞争,人才价值得以市场化、得以货币化、得以期权化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这是已经被国外成功商业银行所证明了的客观事实。为了做到用“适当的利益留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可考虑在经营者和一定的管理层级中试行年薪制,实行年薪制,有助于激励高层次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二是在员工中推行绩效报酬制。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不同的岗位,待遇不一样。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精减后线管理人员,把部分人员充实到业务第一线,改变后线人员比例过大的情况;改变对国有商行费用开支的计划管理方式,把费用开支由总额控制改为比例管理,且可把人工费用和业务费用合并使用;适当拉开内部分配差距;对容易引起人才流失的岗位实行特殊津贴,尽量缩小这些岗位的收入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对那些的确有特殊贡献,影响本行发展的关键性人才不妨予以重奖;确定员工薪酬和奖励办法,把员工收入与个人表现挂起钩来;设立行政岗位和专业岗位两套薪酬标准,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的报酬要率先实行随行就市;在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之后,按照国际性大银行通常的做法,给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一定数量的认股权证,既可提高他们的收入,又可使员工更加关心银行的长远发展;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3)建立多元化的福利待遇。福利待遇一般与员工的工作奖绩效不直接挂钩,具有稳定性,属于保健因素,福利不当也容易引起员工不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无差异的供给,客观上不能够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应仔细分析员工的需求,制定出各种福利待遇的组合,由员工自主选择,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分配的形式应多样化,不仅仅是货币形式,也可以是提供智力资本培养的机会。

对策之四:建立开放式的激励机制。

建立开放式的激励机制,激活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拥有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调动和激发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措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加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便更好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员工的职业行为引导到商业银行既定的'组织目标上来,消除与组织目标不相适宜的,有可能带来负面效应的消极行为。国有商业银行在立足于目前员工的分配、考核和激励现状基础上,在产权制度、内部治理机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逐步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连续的激励机制。具体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对各级管理者普及现代激励理论的应用技能,让各级管理者熟练掌握和运用激励的需求原理、期望原理和公平公正原理。准确分析、了解下属员工的主观职业动机、心理需求和思想状况,因势利导,尽可能满足员工正当的需求,特别是自尊、自我发展的高级需求。善于科学设定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鼓舞士气,激发斗志,迎合员工的上进心,激发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公开透明的激励规则下,合理引导所有员工自愿朝着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目标而努力。本着对所有员工机会均等的原则,克服厚此薄彼、盲目攀比的不合理现象,以免造成员工的心理落差,挫伤多数员工的积极性。

(2)激励手段上必须多样化,做到精神鼓励与物质刺激相结合,正面奖励与负面处罚相统一,既不能只讲贡献不讲报酬,也不能只讲金钱不讲风格。在市场经济经营环境中,要足够重视物质利益激励的普及面和力度,合理构造员工工资、现金奖励、期权奖励、保险福利、其他福利在员工总收入中的比重结构,逐步加大与绩效考评挂钩的奖金收入份额,形成全员参与“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的激励机制,变“相马”为“赛马”。

(3)要注意研究本行、本单位的激励机制与同系统以及所在地的其他竞争对手的激励机制,在先进性、适用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存在的各自特点。在现有财务收入分配的框架范围内,用足政策,完善相关的激励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营理念,真正把人力资源作为商行的第一资源来经营管理,进而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战略性、整体性。

对策之五: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尊重人的心理氛围。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之首,是事业发展的基石。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原理,成年人一个典型的心理特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包括人格的尊重,创造的尊重,劳动成果的尊重等。要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教育,在国有商业银行上下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尊重员工的氛围,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给员工以物质和精神双赢回报。

(2)建立一个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目标相协调的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其形成和发展过程,需要全体员工“灌输”。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让员工了解国有商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举措。让员工理解和了解本行的目标,使自己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国有商行目标相吻合、相协调,从而将自身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增强其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能感受成功的幸福,能自觉开拓创新,敬业尽职,国有商业银行事业的成就感有助于留住人才。

(3)培养团队精神,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国有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是各种知识的凝结,这就要求员工之间要进行互相协作;而管理者创造价值的途径,是依靠与员工沟通协调而进行的。此外,任何部门的工作都离不开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和努力。由此得出,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奋斗的企业凝聚力,是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所以,强化国有商行的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它是国有商行赖以成长的丰厚土壤。

(4)优化群体结构尤其要防止四种情况:一是防止核心低能,在配备领导班子一把手时,要坚持高能为核的原则,选择高势能的人才做一把手。拿破仑有一句至理名言:“狮子领导的绵羊部队,能打败绵羊领导的狮子部队”。二是防止方向相对,尤其是领导层,如果方向不一致,领导彼此之间有矛盾、有分歧、不团结,下面就有可能“站队”,整个单位就成为一盘散沙,无凝聚力可言,只有方向一致了,才能形成整体合力。三是防止同型相斥,同型相斥指同一种类型的人相互排斥,要提倡异型组合。四是防止同层相抵,同层相抵是指年龄相仿、水平相当的群体力量相互抵消,要提倡异层组合,无论是领导班子还是员工队伍,年龄和水平要拉开档次。惟有如此,才能构成一个单位或部门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策之六: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培训不仅可以培育人才,更是凝聚人才、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培训工作应突出三个重点:

(1)突出员工开拓创新素质培训,大力开展现代商业银行的创新教育。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之源。国有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中外银行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员工开拓创新素质的培训。开拓创新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意向和兴趣、积极性和正确的创新动机;二是具有出众的创造才能,包括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新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素质的途径:一是渗透式的教育,把创新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性的思想工作之中,培训教育之中;二是专门的教育,主要是开设专门的课程,如创造心理学,创造能力强化训练等。要把开拓创新能力列入领导干部和员工考核的内容之中,着重考核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才能和创新的成果三方面。

(2)突出高级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在金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十分繁忙,但忙于事务性工作较多,战略性思考方面不够,长此以往,将影响业务发展后劲。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从事工作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有组织地安排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工商管理及新的金融知识、新的管理知识和新的科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达到更新其观念、充实其知识、提高其能力的目的,以适应金融业激烈竞争的需要。

(3)突出员工个人的需求,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每年底由职能部门对本行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和意向进行一次书面调查,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汇总,并于下一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这种由个人提出需求,由组织实施的培训增强了学习的动力,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针对性强,真正起到了缺什么补什么的作用,其效果不言而喻。也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内部网,进行在线培训,将不同的培训课程载入本行内部网络,鼓励员工在职、在岗进行自我培训。

(1)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进步的浪潮,已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自然资源竞争、资本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竞争。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面对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已成为其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因此,应尽快建立一套真正科学的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及劳动生产率的核算与测评体系。

(2)大家知道,人力资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人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人在劳动活动中运用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或称人力资产,是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或支配并使用的各种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是将商业银行中“人”的因素加以资产化处理,而视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或资产。在社会资源一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只要有了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会取得、利用和创造其他资源。

(3)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是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和核算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为了正确核算人力资产和劳动者权益,全面反映人力资源信息,其目标是将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变化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国有商业银行管理部门和银行外部信息使用者。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产核算和劳动者权益核算。应设置以下几个账户:1、“人力资产”账户;2、“人力资本”账户;3、“人力资产累计折旧”账户;4、“人力资产成本费用”账户;5、“人力资产损益”账户。

(4)在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中,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不仅要反映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成本,而且要反映出人的智慧与创新能力和产出价值等计价问题;不仅要充分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而且要从根本上明确人力资源的智慧和创新是银行生存与发展的资本和财富,从而帮助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者确立员工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明确员工的权益,从根本上解决和调动作为知识载体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6 281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