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管理文档 >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汇聚【优秀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369826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公共危机管理论文汇聚【优秀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第一篇】

学校是少年儿童最为密集的`场所,为学生供给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之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职责,是学生家长的职责,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抓好学生的安全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人命关天的大事,历来是党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的热点问题,搞好安全工作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学校各班、各科教师,都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出发,将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安全管理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教育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常识,尽可能远离危险,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有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交通安全意识是同学们应当随时铭记在心的。同学们要切实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要立即拨打“122”急救电话。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人多车辆多,必须十分注意交通安全。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团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景。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穿越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走路要走人行横道线。注意不要突然横穿马路,特别是马路对面有熟人或朋友呼唤时,更不可过于盲目的横穿。汽车、电车等机动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乘坐安全,应注意以下各点:乘坐公共汽车要排队候车,按先后顺序上车,不要拥挤。

上下车均应等车停稳以后,先下后上,不要争抢。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在车辆行驶中。不要与驾驶员闲谈或妨碍驾驶员操作,不要随意开启车门、车厢和车内的应急设施。不要向车外抛投物品,不要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外,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不要在车内随意走动、打闹,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乘坐小轿车、微型客车时,在前排乘坐时应系好安全带。下车后要横过马路的乘客,须待公共汽车离去,能够看清道路两边的情景时再横过马路。如公共汽车仍然停在站上,要远离公共汽车才可横过马路,不要在公共汽车前面横穿。

消防安全火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建设造成巨大损失,消防安全十分重要。要求同学们首先是预防火灾,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不玩火,不吸烟,杜绝火种。爱护消防设施,以便及时使用。实验课需要使用酒精灯和一些易燃的化学药品,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去做,严防发生用火危险。教室、不能乱接电源,不能自拆卸电教仪器、插座等。不随意焚烧废纸。打扫卫生时,要将枯枝落叶等垃圾作深埋处理或送往垃圾场,不要采取火烧垃圾的办法。不在学校内外燃放烟花、爆竹,以防砸伤事故。

日常生活中,饮食的卫生是最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了,饮食卫生做不好,就会传染疾病,提高发病率,危害自身的健康。“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养成饭前洗手的良好习惯;瓜果生吃要洗净;不随便吃野菜、野果;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夏天不要吃过宿食物,特别要注意肉类食品的食用。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

户外活动安全,走出教室,下楼梯不要拥挤、追逐、打闹,以免造成伤害;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运动;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难度不大、危险系数不高的运动项目;活动要注意安全,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不要扒扶栏杆。不在公共场所起哄。不进网吧、游戏厅、桌球室、录相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

教师们、同学们,学校安全重于泰山,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幸福,期望全体师生能本着“学校是我家,平安靠大家”的宗旨,在思想上高度重识,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安全制度要求去做,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基本的自救常识,期望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密切合作,为创立平安和谐学校建良言、献好策。同时,期望全体师生永远牢记“职责重于泰山,安全警钟长鸣”这句话,愿安全永远与我们相伴,为争创平安和谐学校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的和谐学校。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第二篇】

引导语:在一个急速转型和媒介化社会时期,危机随时就可能爆发,树立危机意识,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社会各个主体相当迫切的主题,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原则?下面是网友为你带来的公共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进行危机管理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树立危机意识,进而形成危机观念与危机思想。没有危机意识就不会改变的动力,也不会有强大的执行力。危机观念是危机意识的整合和提升,危机思想是危机观念的丰富以及体系化,形成足以指导危机管理实践的思想体系。当然不仅仅领导人要有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应具备危机意识、危机观念以及危机思想。

由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传统和农耕文明等历史因素,造成危机预警的习惯缺位,更奢谈对潜在危机进行有效管理。在一般情况下,不出问题不会想到危机管理,当危机出现后,才会想到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危机不发生,而要想让危机不发生,必须有一整套危机预防的制度;而要想让危机来临时很从容应对,必须有危机应对的流程与方式;要想在危机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是什么?发生后很好修复企业形象,必须有形象恢复管理的制度。

这就引出了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原则:制度保障原则。只有制度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危机来临时有条不紊的应对。很多管理者也知道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落实到制度上。以至于学了很多危机管理知识,但在危机来临时还是非常紊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防微杜渐 ” “防范大于救灾 ” 等古人的生存智慧对危机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蔡桓公为什么死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听信扁鹊的话,患病初期没有采取措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存在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企业在危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误区。很多管理者不愿意花很少的钱预防,正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危机不会发生。一旦拥有这样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往往会花大量的钱可能是预防费用的十倍甚至百倍去治疗,这是得不偿失的。

危机发生后,必然对组织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产生威胁,也会面临利益取舍的抉择。危机发生后,事态不明朗、局势不清晰,在做决策时往往瞻前顾后、游离不定。组织领导者决策时必须以全局利益为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组织只有主动起来,才能掌握化解危机的主动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直面危机,心态要冷静要镇定不要慌张,运用集体的智慧甚至是外脑智慧比如说公关公司、咨询公司的'智慧来应对危机;二是迅速反应(遵循网络舆情黄金4小时法则)深入危机第一线,及时查找根源,寻求危机源头,公布事实真相,制定解决危机的步骤;三是调动内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公关、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制定口径,统一对外。

危机发生后,必然对组织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产生威胁,也会面临利益取舍的抉择。危机发生后,事态不明朗、局势不清晰,做决策时往往瞻前顾后、游离不定。组织领导者决策时必须以全局利益为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危机降临时,组织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勇于担起相应的责任 . 勇于担责原则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维系与保证公众的合法权益;当危机发生后,应当维护公众的最大利益而不是自身利益;二是危机管理的六大原则是什么?对事实负责,实事求是避免欺骗、隐瞒;三是做好补偿工作,这种补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补偿,也包括心理上的安慰。管理者务必记住一点:心理上的安慰会显得更具人性化,更让受害者感觉到温暖,足够多的人性化关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害者 “ 狮子大开口 ” 似的物质赔偿要求。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第三篇】

近段时间以来,我局组织局班子成员对《公共危机管理案例》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本人对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了更深的体会。

从“非典”、“甲流”到“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出现,暴露出目前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国家对控制传染病流行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重视,出台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同时加快了建设步伐。现又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列入《公共危机管理案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工作者深感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重大。基层卫生组织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最早发现者、监测者、报告者和具体处理措施的承担者。我就这两年的卫生管理工作实践,结合本县卫生工作实际,简要谈谈对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体会及看法。

目前,在我县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系统已建到县、乡两级,县一级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救灾防病报告管理系统,县、乡分别制定了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初步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构建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平台,但存在问题还十分突出。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匮乏。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县疾病控制中心的非专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二、是投入不到位,应急处理能力较差。财政多年来对乡级卫生机构投入比例不大,使乡镇卫生院对开展防病工作、业务培训、健康教育工作等一些必要的投入不足。

三、是应急处理能力弱,善后处理机制不建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医疗救治能力不高、专业医疗人员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进一步建健全和完善现场流行病学、医疗救治专家库,加强对县、乡级现场调查和县级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现场处理和救治水平。应本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快专业人员培养,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尽快落实卫生系统绩效工资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确保队伍稳定,真正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是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物质贮备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相应药品设备。目前,药品供应滞后,特别是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需求量大,供需矛盾更加明显。特殊事件,需要特殊、特效药品、设备,由于物质贮备机制不够健全,急需时甚至无法取得,影响了事件的处理。因此,应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质贮备机制,即根据不同类别事件发生频次、可能波及范围,从国家到乡一级都应健全物质贮备机制,存贮不同品种的药品、物质、器械,既能保障事件发生后及时供应,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为使事件发生后能及时报告、处理,目前国家建立了多个报告系统,但这都是在卫生系统内部使用。非卫生人员发现事件发生后,如何及时报告是整个报告的关键。应设立一个全县统一、让群众广泛知晓的统一电话号码。为使事件处置人员快速到现场,应配备专用车辆并有专用标志,人员也应着专用服饰或标志,以便群众识别,快速让道。相应人员车辆设备应处于应急状态,这样才能保证事件的及时处置。

四、是优化检验能力配置,快速明确事件原因。尽快明确事件原因是成功处理事件的关键,检验、监测结果是查明原因的最重要手段。目前乡一级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无检验、监测能力;县一级也是设备不够先进、技术水平低、开展项目少,很多项目都要向市、自治区级求援。我认为应优化检验能力配置,合理安排自治区、市、县三级所承担的检验监测项目,自治区级承担设备、条件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市级承担一些日常较少开展的项目,县级承担日常项目。

总之,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卫生系统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的集中体现。应急处理体系的完全建立和正常运行,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以及运行中相关部门配合、磨合的过程。在能力建设上除能处理传染病暴发、不明原因疾病发生、食物和职业中毒外,应向高标准迈进,使我县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第四篇】

每个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难免会遇到紧急或者困难的关头,我们把紧急或者困难的关头称之为危机,只要有人或者有利益的纠缠就会有危机,危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面对危机,企业都希望能够得到解决,于是,危机管理应运而生。

危机的出现是突发的,不可完全预见的,加之其可能会对企业的形象、信誉造成消极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该防患于未然,做好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做到居安思危。也许会有人说那些优秀的企业应该不需要居安思危,加强危机管理吧。其实不然,请看一则寓言故事。

三个旅行者同时住进了一个旅店。早上出门的时候,第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带。晚上归来的时候,带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带拐杖的旅行者跌得全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带伞的淋湿了,带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能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让我们忘乎所以。在大雨来临之际,第一个旅行者因为有伞,有优势,就忘乎所以,觉得大雨根本算不上什么,于是大胆地在雨中行走,但是优势让他忘记居安思危,他哪里知道对于大雨来说,他有一把伞这一优势根本不算什么。拿企业来说,很多企业沾沾自喜于自身所具有的某方面优势,哪里知道对于市场这个掌舵人而言,其优势亦算不上什么。

也许企业目前的发展确实顺风顺水,某些优势高出于同行其他竞争者,但是企业没有必要因此而忘乎所以,停止继续发展的脚步。笔者认为有优势是非常好的发展状态,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一优势,放眼大的市场环境,居安思危,不断地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同时着眼于自身经营、管理、素质等内部情况以及关系的处理等外部情况。

“一失足成千古恨”,人在路上走,难免不失足。企业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发展难免会出现危机。只有居安思危,加强企业危机管理,才能使企业从容面对紧急或者困难的危机关头,才能使企业转危为安,才能使企业走得更长更远。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第五篇】

由此可见,政府危机管理属于公共危机的一部分。政府作为既定的区域范围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对控制和应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突发事件导致的公共危机负有直接的责任。

首先,危机管理以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为目标。

其次,由于危机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所以公共危机具有可预防性且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开放的;另外,当危机突发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出应急处理,所以公共危机管理的处置时有应急性,而且要求政府在处理危机时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以强制力作为管理的基础。

最后,在突发公共事件和逐渐增多的趋势的当今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和预测是有不确定性,相应地,其预控和预案也具有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公共危机管理还要受公众的监督和约束。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公共危机的管理还具有综合性和国际性。

在危机频发的当今社会、政府必须时刻做好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依法对突发公共事件采取预防、处置及善后措施及时加以处理的活动。为了更好地解决危机,要求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的体制与机制。

政府做应急管理工作时,要切实履行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本着“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的工作原则,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并采取先进的监测预警机制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1、预警机制。

关于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而且有很多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对于突发事件这类特殊情况,无疑早发现处理显得尤其重要。毕竟,预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步和主要环节。

具体内容分为:制定与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健全预案体系;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和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

2、决策机制。

由于危及决策具有时间紧迫、信息和资源有限的特征,公共危机管理的要求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迅速地做出正确决策。因此公共危机决策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权力集中原则、结果优先、短期目标优先原则、强制原则和勇于承担风险原则。

3、应对机制。

可以说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公共危机,它的基本应对流程是相似的。第一,建立应急处理小组,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第二,迅速调查情况和收集信息,作为应对决策的基础;第三,综合分析、果断决策、有序应对、控制和隔离。公共危机和应急处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其实施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机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4、善后机制。

“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学习与进步;是公共危机善后机制的基本内容。”[4]由于公共危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失,危机平息后,必须采取措施消弭其造成的威海,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哲理的重建不仅包括物资方面,而且包括心理方面,使公众重燃对生活的希望,树立信心。

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飞速发展态势,相应的,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上存在缺陷。致使当时场内人员高度聚集,组织混乱、疏散不力,很多人盲目逃生,缺乏自我救助以及救援设备安装不合理。所以,政府加强危机管理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而且急需全方位、多角度的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对此,政府可以采取如下几种举措:健全的应急体制,加强专业协作,应提高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就地消化”的应急处理能力,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职责;加强预警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政府应抓紧建立综合性、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集成网络,为做好应对和处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础。

此外,政府还应抓紧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各部门间的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综合利用;全面整合资源,加强应急保障。各级政府应合理地调整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社会应对网络。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第六篇】

危机是种普遍现象。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尽快在危机中复原、甚至得到机遇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危机的爆发大致分二类:一是事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爆发,可称为“积发”;二是不可预测的事物的突然袭击,可称作“突发”。危机发生之后必然会集结不同利益群体,表现为媒体追逐、舆论责声、情绪对抗、群体间搏奕谋利等等冲突。企业如何应对,进行危机管理?关键在于事前预防,检视潜在危险,研定防范措施;危机来临时,准确判断危机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风险,尽快结束危机,把负面效应减至最小或转化为企业有利因素甚至机遇。危机管理的实质就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统筹兼顾,谋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机意识至关重要。中学时读《扁鹊见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对扁鹊的提醒无动于衷,最后竟从“汤熨、针石之所及”的小毛病变成“在骨髓,无请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没有危机意识。比尔盖茨缔造出世界电子帝国,在于他有“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危机理念。必须让每位员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影响着公众对公司的印象。市场经济下正视危机,对企业成长是一种考验和砥砺。

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二点: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质;二是主管单位和新闻媒体对事件的评论。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质并非不能改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在于如何与当事方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特别要化解媒体的过度报道和聚焦,尤其是网络媒体,要设法引导舆论、分散或转移媒体视线,迅速减轻危机的负面影响。平和心态、主动积极、低调处理、控制范围、好的定性,对危机管理最要紧;主要手段则是刚柔相济、整合资源、先急后缓、着眼稳定、内外有别、主动积极。

1、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对机制、健全危机预案,才能发现危机,临危不惧,快捷响应,正确处理。危机可分三级:一般紧急、重要紧急、特别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机状态,启动相应的处置方案,才能保证危机处理组织有力、人员到位、物资支援、信息通畅,工作有序高效。

2、构建和谐媒体关系。

网络时代和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和谐的公司媒体关系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企业要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众多案例说明,好的媒体关系能为企业所用,对宣传企业形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体关系不仅不利于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甚至可以把企业导向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企业要重视与地方媒介和新闻单位的团结合作,与主流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关键时刻才能让它为我服务。

3、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和谐的政企关系也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政府掌握着行政资源,代表着公众利益和公平正义,政府对危机事件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事件的定性和公众舆论,因此企业要善谋政企关系,建立感情,在危机出现时加强联系和沟通,主动汇报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责任,又要利用和发挥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体,双赢思维是当前处理好政企关系的导则,往往事半功倍。

4、评估总结改进提高。

评估总结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危机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毕竟主要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范围。评估总结可以发现危机预警、危机处理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完善,进而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能力。危机管理既要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尤其要借助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思维,也要根据危机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创新。企业要明白:养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使企业免遭损失”而是“在危机中寻找发展机遇”。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第七篇】

摘要: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媒体,与媒体打交道,对处理好突发公共事件至关重要。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媒体应对;政府。

近几年,在我们国家不断发生着公共危机事件,2003年的sars、2005年的禽流感、2008年春节前后的百年不遇大雪灾、拉萨、四川阿坝、甘肃等地份子的骚乱、汶川大地震等。面对这些突发危机事件,政府、公众、媒体等诸多利益相关者该如何去处理,该如何面对都是我们公共危机管理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公共管理中应对危机状态的一种形式。公。

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

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除了常规管理之外,还需要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

1、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危机管理以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为目标。

3、公共危机管理依法行政,强制力是其管理的基础。公共危机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原则,依法行政。公共危机管理主要依靠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危机的管理,而公共权力的行使,常常是刚柔并济,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并行。

(一)新闻媒体的含义及职能。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新闻媒体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它所代表的某个阶层或阶级的观念,还必须表达一定的公众利益,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它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和沟通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上。

媒体是承载和传播社会舆论最重要的.平台,它具有守望社会的重要职能,是永不入睡的“社会雷达”;同时,它又是公众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解调器”,具有满足受众新闻信息需要、调适民众心理的重要功能。同时,媒体站在受众与公民的立场,具有监督、质疑政府的职能和义务。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2000多张报纸,9000多家期刊,306家电台,369家电视台,60万家各类网站,网民超过一个亿。如此大的媒体力量,已经不可否认地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它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平衡互动的系统,既制约影响着政府,又受政府影响制约;既引导公众,又迎合公众。作为一种社会公器,媒体天然地具有对社会进行监视、反映和了望的职能。因此,政府舆论引导的核心就是政府媒体应对,也就是政府与媒体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问题。

常规而言,媒体是政府的喉舌,反映政府的意志,同时也是联系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反应公民呼声的重任。当公共危机来临时,政府无疑是突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但公共危机发生后,人们会比平日更强烈地信任、依赖和追随媒体。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让民众了解事情真相,引导舆论向有利于危机处理的方向发展。

媒体在危机管理中应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作为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而展开的。媒体是实现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是对危机信息进行过滤、筛选的“把关人”,是政府危机信息的传播中心。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1、媒体是公共危机征兆的望和发现者;2、媒体是政府危机信息的传递者,舆论的引导者;3、媒体是公众情绪的稳定者和舆论的监督者;4、媒体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影响者和形象的塑造者;5、媒体是政府外脑的提供者;5、媒体是政府赢得社会支持的功臣。

一个以公共服务为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须对公众充满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权在内的所有公众权利,把公众欲知、应知、需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公众。同时,政府又是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应引导、调控新闻媒体对事实加以解释,支持媒体发挥其功能。

1、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所谓“第一时间”,就是公众还没完全掌握事件真相的时间。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突发公共危机的信息公开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新闻滚动播发,完全不受“是深夜还是白天”、“是工作日还是公休日”的限制。只有打破了这种惯性的和传统的思维,按照新闻规律,实时、适当地公开危机信息,才能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制高点,把握舆论发展的方向。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媒体向人们传播信息,发布事实真相,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和信任,另一方面也可体现出政府部门对危机的反应速度,树立政府处理危机的一种果断形象。

2、克服“睡眠者效应”。传播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叫“睡眠者效应”。当信息由值得信赖的传者所提供时,会产生忘却效果,当信息来自不可信赖的传播渠道时,则会发生睡眠者效应。因此,危机发生后,危机管理者应当选择高可信度的传播渠道发布信息,而尽量减少或避免低可信度的渠道发布的信息扩散。在去年济南“”银座水淹事件中,银座方面在时隔九天之后才发布可信度高的信息,但此时已经发生了睡眠者效应,此时发布的信息在传播效能上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直至今天,这一信息仍未能平息人们对于死亡数字的猜测和议论。

3、充分信任,适度授权。在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善于调控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和对事实的解释。政府应对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政府引导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者把政府议程变为媒体议程的一部分,让新闻跟着政府走,让政府的立场成为媒体的立场。在危机状态下,政府部门应当充分意识到媒体的积极作用,并给予其充分信任,坚信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危机报道出发点是好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当少干涉媒体的报道,也不要采取一勺一勺地给媒体“喂新闻”,而是应该适度授权,尊重媒体的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特点,让媒体自己来决定报道的内容和尺度[1]。在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沟通,影响媒体的立场,间接地为媒体设置议程。

4.强化政府对媒体资源的整合能力。如何应对媒体,其主动权在政府手里;“危机治理,三分在治理,七分在引导。”[2]而能否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关键在于政府对各级各类舆论资源的整合能力。政府对舆论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对突发事件处置和管理的职能界定、资源掌控、人力调配、媒体管理等方面。经历多次突发危机历练后的成都市,已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从被动应对媒体到主动整合舆论资源,再到有效利用媒体的转变,实现了从“请你别说”到“来听我说”的转变,及政府做到“主动发布”、“统一口径”,确保新闻发布有力、规范、有效[3]。

总之,公共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政府、媒体和公众齐心协力共同去面对、共同承担和应对的问题,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参与者――媒体,其影响力已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状态下,媒体已经扮演着、还将继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织者、决策者――政府部门,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应当主动寻求媒体的合作,视媒体为自己危机管理的亲密伙伴,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论文【第八篇】

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

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参与,物资、交通、公安等许多部门都要参与到应对危机中来。面对突然爆发的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非易事,因此,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应当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危机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为应对危机不仅仅需要统一的指挥决策机构,还需要统一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如前文所述,为应对危机需要的往往是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在目前我国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下,应急机制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这些部门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危机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紧急事务中的职能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的法制原则。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做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的。一个完备的危机管理体制应当由五大系统构成:指挥决策机构、职能组织体系、信息参谋咨询组织体系、综合协调部门和辅助部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的管理体制上,而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权限等必须有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使机制的运行有法律保障,真正做到预防和处置危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6 336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