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案例)(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18232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案例)(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方案【第一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同伴共同制定清明节春游计划,尝试安排自己的活动。

2、在协商、讨论、分工等过程中提高同伴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集体观念。

3、让幼儿感知大自然因受季节更替的影响产生的变化。

4、在春游中感受到家乡美,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准备风筝、线、纸巾、水、方便袋。

活动过程与指导:

一、讨论制定小朋友自己的春游计划:

1、“以往我们去春游总是老师为我们做准备,现在我们长大了,想不想为自己制定一份旅游计划?”

2、老师和大家一起把旅游的时间、游览的内容已经做了安排,想一想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3、你认为我们的旅行包里应该带点什么东西呢?哪些是我们必须要带的?哪些东西不大适合带的?我们去春游是一次集体活动,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遵守些什么规则呢?

我这里由一张春游统计表。看看有什么物品。

1)、认识标签:(零食、饮料、水果、日用品等)

2)、物品统计,数字比大小,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如:零食有多少个?饮料有多少瓶?,哪个多,哪个少?

3)、集体讨论;什么东西可带可不带。为什么?

4)、讨论为什么带一只塑料袋。

结合环保谈一谈带塑料袋的用处。如:可以把吃剩的垃圾放在袋里。

1)观察幼儿分工情况。

2)鼓励幼儿可以去问问别的小朋友或老师。

3)有什么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4)教师把幼儿制定内容进行记录和归类;大家一起为计划书出主意。

二、讨论老师的春游计划:

1、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事先对学生进行行走安全、游览安全、活动安全方面的教育以及保护环境的教育。(路途中老师随机为幼儿讲解交通安全知识)

三、交流分享:

每组派出代表交流各自小组讨论的内容,其他幼儿可以补充或提问(要求安静倾听、有序提问)。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方案【第二篇】

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从而度过一个幸福、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2.通过向家长展示幼儿的“六一”活动,进一步塑造本园的良好形象,展示我园教师的风采。

3.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活动主题:

童心飞翔,欢快六一

活动时间:

6月1日

活动地点:

幼儿园后操场

活动内容:

各班幼儿文艺节目汇演、教师节目表演、发放节日礼物等

具体安排:

1.各班节目申报、保教处初审(3月28日)。

2.各班组节目排练。

3.道具服装的准备:有家长委员会筹备。

4.第一次节目检查(5月10日),根据园领导的建议给予调整。

5.第二次节目检查(5月20日),根据园领导的建议给予调整。

月中旬节目、服装道具全部到位。

7.彩排(5月25、26日)

节目要求:

1.题材新颖、趣味性强。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为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幼儿的原则。具有先进性、艺术性、观赏性,构思新颖、主题鲜明、艺术视角独特,形象生动,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2.形式多样、新颖独特。如故事童话剧、幼儿舞蹈、现代舞、小品、歌伴舞、诗朗诵、相声、打击乐、健美操、大合唱等。

活动要求:

1.请全园老师以积极主动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到本次活动,配班老师主动协助做好本班准备工作,确保活动安全,有效的进行。每个教室气球、音符、花朵、彩带要装点得格外漂亮,处处洋溢节日的气氛。

2.主持人:主持人应着大方得体的服装,让观众及时了解节目内容,主持风格不做作扭捏,应体现本园健康向上的风貌。

4.教师舞蹈节目编排:各组长负责,其余老师合作奉献。用优美的舞姿向家长和社会展示我园艺术风采和精神面貌。

5.舞台的布置应该美观大方,色彩明朗,突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6.各班根据节目的需要为孩子准备服装道具,所用的费用由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做好工作。

活动流程

全体幼儿及家长入座——主持人出场主持——园长致节日贺词——文艺演出——活动结束派发六一活动礼物。

活动要求

1、各部室各负其责,互相协作组织好活动。

2、活动过程中保持良好秩序,不能随意离场,活动结束后保教处清点人数。

幼儿园社会教育【第三篇】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数学教育;融合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正式提出将“社会”作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并明确了“社会”范畴的教育目标以及指导要点。社会领域课程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为目的,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社会教育主要是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在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时候离不开用数学经验解决现实问题,数学的学习是为人的社会交往服务的。

一、数学与社会

(1)数学来源社会。数学产生于人类的实际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数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人类认识社会的工具。数学是社会国际化的工具,用规定的社会语言符号来表示,达到社会通用的效果。数学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人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工具。数学来源于现实社会,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充满了数、量、形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从《指南》中的指导性的论述中得知,社会生活包含着数学,空间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活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数学的指导,数学教育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开的,也是人类交往的需要。数学教育离开社会生活,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2)社会需要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的全部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知识和工具。《纲要》提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社会生活某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幼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达到社会交往的需要。比如: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学写数字,让幼儿统计家里或幼儿园物品的数量,这样既练习了数字、学会计数,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练习了较抽象的统计,又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二、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相辅相成

(1)社会教育为数学教育提供学习情境。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社会为依据,社会现实是选择幼儿园领域课程内容的基础。幼儿通过现实生活及其表象来增进社会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完善社会行为。社会生活现实是幼儿园学科知识选择的重要依据。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各类知识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而数学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土壤,反映现实世界的规律,并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服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让幼儿“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教育为数学教育提供方向指引,数学教育为社会教育丰富经验支持。莱夫和温格提出认知与学习的情境性能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就要不断地为孩子创设情境,在情境学习中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在教育实践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一是通过一日生活的环节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真实情境相结合。如排队时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吃饭时,请小朋友左手扶碗,右手拿勺等是幼儿在自身的各种日常生活中学习辨别方位。二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注意生活情境的创设。如在“超市购物”主题的系列活动中,认识10元以内的钱币,了解钱币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运用有关加减、组成的数学经验,解决超市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在活动区中创设情境性的学习机会。如创设“银行”的模拟生活情境,儿童练习点数物体,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数量以及学习实物与数点的一一对应。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在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感性的经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不断具体化。

(2)数学教育为社会教育提供操作交往机会。数学本身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幼儿主要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建立在幼儿充分操作的基础上。“操作式学习”被普遍认为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以促进幼儿对数概念的建构。在教师预设好的环境下,幼儿产生了交往、交流的需求,在活动中互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如大班数学活动《小猴请客》,通过不同动物的角色扮演,幼儿既学会了数的加减运算,在请客的过程中学会礼貌用语,学会正确与人交往的方法,丰富了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情感、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价值。

三、幼儿园社会活动与数学教育融合的策略

(1)社会主题活动与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现今,幼儿园教育以主题活动为基本线索,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使主题活动能与数学学习结合的活动,依据幼儿学习数学与发展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在主题的指导下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大班主题活动“祖国各地的特产”,可以开展旨在感受祖国物产丰富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开展多角度分类的数学教育活动。这样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

(2)社会教育活动情景学习与数学教育活动的结合。认知与学习的情景性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个体从学习者到实践参与者的转换,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行为模式,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幼儿只有在具体情景中学习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为幼儿预设活动的情景,融合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如小班社会活动“我的爸爸妈妈”,可以设计为爸爸妈妈整理衣物的情境,引导幼儿对爸爸妈妈的衣物进行分类,以发展其相应的数学能力。

(3)数学教育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融合。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鲁戈夫认为,同伴地位的相似性有时能使他们起到成人不能起到的作用,同伴的合作性学习,更能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可以预设幼儿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操作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又发展了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及协作。如大班数学活动“地铁线路图”,通过幼儿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合作完成地铁线路图的设计,并能理解地铁线路图上虚线、实线代表的意义,分类统计经过虚线、实线站台的数量,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达到了数学教育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要真正实现与数学活动的融合,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思考两者教学活动内容的融合性与目的性,找到二者之间的适切点,挖掘其对幼儿教育的促进作用,努力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施行)[S],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幼儿园社会教育【第四篇】

那么,幼儿园教师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去发展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呢?下面,我想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谈具体的做法:

1.在游戏化的教学中,使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同伴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为切入口,培养幼儿正确交往的能力。教师可通过用DV捕捉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利用晨起、餐后为幼儿播放录像片段,引导幼儿对画面的内容进行自由交谈,引发其自身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减少对成人的依赖。教师也要对幼儿出现的良好交往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习并强化友好交往行为,如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学会等待、商量、轮流、谦虚、诚实等交往的技能,以及敢于道歉的勇气。久而久之,幼儿掌握了这些交往的技能和品德后,就能减少交往中的冲突和障碍,就能感受到被接纳的自豪感和交往中的快乐。

(2)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这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以教育活动为主要途径,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学习如何交往。如在语言活动中,礼貌“魔力词”的学习,幼儿可在角色扮演中习得;体育活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从创设的情境中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摆脱自我为中心,学习合作、谦让、分享。角色的扮演、特定的情境等使幼儿能辨别、体验、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强化幼儿的交往意识,使其交往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促进其交往能力的发展。

2.努力创造机会,丰富幼儿交往的体验

(1)开展专题活动。所谓主题活动,就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开展,进而形成更多的话题,它强调问题的产生,知识的分享,也为师幼间提供了一个宽松的互动平台。为了扩大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我们鼓励幼儿在专题活动进行到高潮的时候,邀请邻班幼儿到班级参观游戏,鼓励幼儿将主题活动中的趣事介绍给新朋友,或将主题中产生的好玩的游戏与他人分享,幼儿在活动中,会获得大量愉快的交往体验与分享的快乐。

(2)举办分享派对。每天,班级里在某一固定时间(1小时内)里开展分享派对。教师鼓励幼儿将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相互交换游戏,学会和遵循制定的交换游戏规则,包括如何文明有礼地向他人“借”玩具、如何对待他人心爱的玩具等。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积极表达分享的体会,如说说你和小伙伴怎样玩,你把玩具借给谁了等。随着分享次数的增加,经验也就随机增加,使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愉悦心情,激发幼儿自主交往的情感。

(3)开展播音员的小游戏。通过让幼儿到邻班检查人数,并进行现场播音,活动能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激发孩子乐于交往的能力,感受交往的快乐。

3.实施家园共育,巩固幼儿交往的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网络互动平台等途径,使家长了解自己小孩在社会交往中的发展情况,及时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与家长达成一致的目标。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一试:

(1)榜样效应。因为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看着身边的父母是如何待人接物,所以家长的行为对幼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孩子的榜样。

(2)亲子阅读。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有关社会交往方面的书籍,而且陪同幼儿一起阅读。如《贝贝熊系列丛书》《小熊宝宝》《玛蒂娜》等,都是不错的书籍。家长在阅读中应引导幼儿在故事中学习交往的方法,懂得体谅、关心同伴,形成良好的交往意识。

(3)幼儿才艺展示。利用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大家面前展示特长和优势,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产生被接纳的自豪感,从而乐于交往。

(4)开展定期家庭活动。幼儿园里的伙伴定期相互串门,鼓励幼儿争当文明的小主人或小客人,如热情待人,与伙伴分享食物、玩具等。可能,一开始幼儿表现较羞涩,家长应用语言鼓励,陪同幼儿,待幼儿适应后再慢慢抽离。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进步,巩固幼儿良好的交往习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61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