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67745

【导言】此例“德育教育案例分析(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德育案例分析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职业道德 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

一、运用案例教学创设生动的职业道德教育情境

所谓“案例”,是指“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典型的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有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案例教育,则“可以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书面的形式被展现,是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学生和教师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案例,从模拟演练中学会知识,增长技能,提高素质。

案例教育法最先被运用于法学界(英美法系的判例)和医学界。1910年科普兰博士在哈佛工商学院最先使用讨论法工商管理教学,当时,许多工商管理行业的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自己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并写出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案例教育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广泛运用,从而这一教学模式被普遍推,风靡世界。

目前,职校的德育工作者正不断探索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但实效仍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德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重视,因而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情感的激发离不开有效德育情境的创设,笔者认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创设德育情境。

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

第一、精心编选案例与指导读书。

第二、将案例下发到学生手中,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并独立思

考,启发学生。

第三、课堂讨论,这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的决定性环节。

课堂讨论中,一要形成讨论的过程,教师在着手案例内容分析之前,可以让学生共同设计出分析框架,比如,列出what(什么)、where(何地)、when(何时)、Extent(程度)等几个项目,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分析研究时把握几个角度:背景分析(案例发生的社会背景);案情分析(案例发生的详细过程);环境分析(案例发生的环境因素);症结分析(分析案例的问题症结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分析研究时要求学生学会确定案例主题,对照相关理论原则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以及找出支持性的依据。二要引导课堂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提出启发性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相反意见相持不下时,要善于绕过难点,化开僵局使讨论继续下去,当讨论要背离正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讨论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可以采用交互讯问的方式,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辩驳质疑的方式,教师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任角色的一员,平等参与,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事实,也可担任仲裁,解决各种争端等。

二、运用专业课教学创设具体的职业规范情境

中职职业道德课教学必须与专业课的教学紧密结合,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按“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按序教育。同时,在终结考试时必须增加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日常行为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要按专业分类,以专业课教学促进职业道德教育。

考察发达国家的职业学校教育,似乎很少有将职业道德教育专门作为一门学科排入课表的,但他们却都在专业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时时处处地注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职业道德与工艺规范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大生产条件下,化工、炼钢等制造业的工艺规范尤为严格,若是把职业道德教育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缺乏行为规范的基本训练,那么后果必将是知能脱节。要按不同专业分别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如财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商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餐旅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美发美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等几大模块,进行分专业的阶段模块模拟训练。

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职业道德对话教育情境

中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比如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引起的抑郁;由于其他人观念引起的自卑、自负,这些积累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误区,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有的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可分。当代儿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认为道德教育的最后途径就是进行道德对话,在对话的理解中了解他人的情境与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建议。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改变学生的道德行为,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了解学生的道德状况,采用会谈、价值澄清训练、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重建他们的职业态度,服务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以减少职业道德教育的阻力,从而为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四、运用校园文化创设职业道德环境教育情境

德育案例分析范文【第二篇】

根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道德教育应当服从于追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改善和提高及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以及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唯一追求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思想品质。当代大学生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可塑性大,如果忽视课堂教育这个重要的领域,道德教育就会缺少较大的优势。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形成中还会有反复。因此,必须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体现和表达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它们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既关系密切,但也有不同之处。在评价大学生是否优秀时,不仅要评价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应从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因而,在法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平行关系,以及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交融关系,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为了更好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采取下列两种基本路径。

1、理论教学路径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因此,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已上升为法律内容的最重要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真善美教育,等等。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宪法中有关“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的内容。民法中有关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公平原则。婚姻家庭法中的“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等。继承法中的“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等等。通过在对上述法学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2、实践教学路径

法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和其他司法实践与观摩活动。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设置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当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寓教于理,将伦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如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引入马瑞丰案例和李征案例。这两个案例的基本情况是:2005年10月4日,马瑞丰是河南郑州市某职业学院学生,一直以来都被家长、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好学生的大学生,但是他为了得到一部手机,竟然伙同社会人员杀死一名出租车司机。2006年8月8日,在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江西某医学院22岁大学生李征拎着镢头20分钟连伤8人,7人致死,其中3人与他有点“小恩怨”。这些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是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一样,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次,对案例的分析不能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深挖掘其所包含的对大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内容。其三,注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案例教学以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虚拟案例为基础,分析该案例中所牵涉到的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点。针对案例中涉及的某些思想道德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探寻出妥善的解决方法。法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但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观念的灌输也是法学课程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随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起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因此,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安排,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优点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而且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再如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

三、结语

德育案例分析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德育工作 案例 分析

时光流逝,从大学毕业成为一位农村教师已经五年了,在这五年里,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这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是充实。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孩子们要学习的榜样,是联系班级与科任老师的枢纽,是沟通学校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因此,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做到有爱心、耐心和信心外,在新课标下还要做到要有创造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些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个性也各具不同。所以在班级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冒出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头疼的就是“玩失踪”的孩子,这些孩子比较调皮,不喜欢上课。孩子们中途悄悄离开的现象牵涉到孩子的安全和习惯问题,万一出了问题,谁来负责?谁又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另外,他们为什么会半途走人。由此可见,班主任需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重复的压制学生。

我认为要让一个爱玩失踪的孩子改掉自己的这习惯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的话,那就是多给他一点“爱”。

我班上有个学生叫小星(化名),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也不爱和老师、同学交流,可最让人头疼是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玩失踪。搞得老师,家长担心不已。记得有一次,他和一年级的一个小朋友闹了矛盾,就失踪了。害得全校教师冒着寒风找了大半夜。看到这孩子有这样的陋习,真叫人担心。

遇到以上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怎么办?为了有针对性地做他的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才得知:这孩子自尊心很强,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给与孩子关心和照顾,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是跟爷爷、奶奶的关系也不好,分居两处,这孩子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年纪大了,也不懂教育的方法,老人一味地放纵他,总是顺着孩子的想法来,生怕孩子受委屈,老人认为这就是爱他,每次在家玩失踪舍不得训斥教导,也不知道怎么教育,长期下去就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

开始,我只有先接近他,找了个合适的时间和他谈话,不是以老师的身份与他谈话,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让他把心打开,跟我以朋友的身份谈心,接下来我给他讲了很多自己年轻时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向他说明道理,希望他改正自己的错误,做一个合格的学生。从交谈中,我一点都没有责怪他,就这样,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对我的关心是充满感激的。我想,他那颗冻结的心已经被我融化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第四篇】

关键词经济分析方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理论基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长期以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育人工作的首要环节和中心所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各高校进一步加大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创新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德育成效有了较大增强。但由于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大都受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学科范畴,德育思想和德育行为均受学科限制较多,致使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德育理念落后、德育方法简单陈旧、德育过程“虚化”等问题,德育效果一直难以实现大的突破。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学科融合的时代,思想相互碰撞,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潮流和大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中,依靠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想、知识和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经遇到“瓶颈”,这种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从其它学科吸收“养分”已经成为迫在眉睫和势在必行的事情。基于此种背景,本文试图将具有某种共通性的经济分析方法引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探索大学生德育的新模式。

一、概念界定

经济分析方法的界定:经济分析方法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个角度是从经济学学科的角度介入,指运用经济学的理念和思维来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处置的方法;另一个角度是从理性主义的角度介入,指运用最经济、最实用的理念来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处置的方法。对这两个角度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笔者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认为可以将经济分析方法界定为成本——收益分析,理由主要在于:其一,学者们认为:“经济学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经济学家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他们对什么是成本、什么是收益的看法不同。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1]从这一点上看,将经济分析方法定义为成本——收益分析与上述从经济学学科角度的理解是相吻合的;其二,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旨在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收益,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这恰好与上述理性主义角度的理解是一致的。必须明确的是,成本和效益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非经济上的。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界定:笔者从道德的范畴探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涵义,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定义为: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实施的旨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爱国守法意识、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的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将基于经济分析方法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界定为: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对大学生进行的爱国守法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活动。

二、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最早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之后经过西方经济学家的不断修正和完善,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经济人”假设,简单说就是把人看成自私自利的人,人的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即以最小的牺牲满足自己最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受自身经济利益驱使的。

2.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站在“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基础之上,它基于这样几个前提:一是人都是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有多种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以供选择;三是人相信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四是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理性选择就是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认为行动者都是具有工具理性的,都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

尽管“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从被提出之日起就备受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是存在某种合理内核的,如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在做出某种经济或社会行动时往往会对其成本和收益进行理性权衡,尽量选择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当然,这种理性选择并非完全是基于物质利益,也可能是非物质利益。同时,必须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行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对自身最有利的,行动的选择也会受到对个人偏好、价值观、信息利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行动也可能是有限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

在本研究中,笔者试图摒弃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实践只注重空洞灌输道德观念的旧模式,而引入“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的部分合理内核,从大学生社会行为的某些共性出发,将成本、收益、理性等概念运用到大学生德育中,让大学生在自我权衡过程中激发和调动大学生自我道德素质提升的内在动力。

三、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经济分析方法的内容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经济分析方法的内容就是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学生爱国守法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通过合理设计有效载体,全面探究爱国守法、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人格教育正方两个方面的运行成本和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并通过成本和收益的对比来触动学生,使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守法规范品质、公共道德意识如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等以及职业道德意识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严谨规范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经济分析方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1:引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当前部分大学生受到外在各种不良信息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出现了厌学、盲目消费、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等现象,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亟待纠正。在单纯的说教式道德教育丧失效力之后,笔者将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引入到德育过程中,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教育。

第一步,笔者设计了《大学学习资本投资效益分析表》,意为: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有投入和收益的分析表格。在表上,笔者列出了一系列的项目:学生大学期间所有需要支出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电话费、上网费、交通费、服装费、交际费等项目,要求学生分项计算,并将其全部加起来即得出家长在学生本人身上支出的学习成本。第二步,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计算出大学期间的有效学习时间。第三步,引导学生用全部学习成本除以全部有效学习时间,按照逐步递进的方式计算出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学生的学习成本。第四步,引导学生打电话回去询问父母的收入和开支,并将其与自我支出进行比较。

实践中,学生按照《大学学习资本投资效益分析表》进行计算后,许多同学纷纷大吃一惊,为自己每天、每月的巨额花费而吃惊;随后是深深的后悔,悔恨自己对学习的不重视,悔恨自己逃课的恶劣行径;之后是体会到父母为其付出的巨大代价,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来。

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将心中对自我错误行为的悔恨之情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一是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二是转化为对父母实实在在的感恩行动。总体而言,这样一种感恩教育活动效果比较明显,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习意识、节约意识以及责任意识。

案例2:引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直是学生德育中的难题。大量的提醒和要求似乎并不能有效引起学生对安全的重视,安全事件依然频繁发生。为此,笔者同样试图将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引入到学生安全教育中来。

第一,笔者从学生们经常随意丢弃的未熄灭的烟头着手,设计了《一个烟头的成本效益分析表》,列出了一些烟头丢弃可能会导致后果的项目。第二,要求学生根据项目通过查找资料或社会调查等方式计算出每一个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第三,引导学生将自己纳入造成后果的项目中,计算出每一个项目自己需要支付的成本。第四,引导学生计算这一个烟头未丢弃的成本。第五,引导学生比较丢弃烟头行为和未丢弃烟头行为之间的成本差距。第六,引导学生以烟头丢弃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将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运用到交通安全等安全事件中。

实践中,学生经过分析后,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丢弃烟头的行为以及其它不注意安全的行为有了大幅度减少,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低。

参考文献

[1]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

[3]经济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J].求实,2007(0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96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