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医院地震应急预案范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45455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医院地震应急预案范例精编3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医院地震应急预案1

关键词 地震灾害 急救医疗 运作 体会

医院完善的突发事件紧急处理预案

在“”地震灾难发生后我院立即启动了《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有序地安排各项工作。我院的应急预案涵盖了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在预案中规定了应急状况下我院的组织体系、工作流程、运行机制、应急保障、后期评估等多方面。根据预案地震发生后我院立即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领导 副院级领导为主要成员的地震应急指挥机构 负责研究决定、部署和推动全院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医院办公室和医务科是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履行应急信息汇总、接受和办理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紧急事项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承办医院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督促落实有关决定事项;并负责相关科室的协调与信息通报 向全院职工地震信息。急诊科具体负责地震伤员的检伤和外地地震伤员检伤分流并安排抗震性能最佳的急诊病房接受余震发生时各科危重病人的安置管理工作。同时成立了两个由专家成员组成的医疗救护队为地震伤员提供医疗救助并为医院应急管理决策提供建议还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医院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

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等是地震灾害工作决议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医疗救护小组、后勤保障小组、接受社会捐助和志愿者安排等小组明确的分工很利于医院对人员的合理组织与调配。地震发生后医院各部门立刻进入紧急状态特别是从事急诊急救部门的急诊科进入h待命各部门根据应急预案有条不紊的工作。

合理安排与调配:在向灾区派出应急医疗救护队的同时急诊科人员为成员的“医疗救护队”承担着本地地震伤员和外地来院地震伤员的急救医疗处置工作也在顺利开展。我院常态下就建立了以急诊科人员为主的灾害事故救援小组承担着各种灾害事故的医学救援任务在必要时再抽调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及相关人员组成急救医疗组协助完成急救医疗服务。

急诊急救工作:地震灾害的发生考验着医院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即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三环相扣相互衔接考验捍卫着人民群众健康的急救生命链是否能无缝连接和高效运转。灾害发生时医院安排了急诊科人员小时待命、医院辅助科室和临床科室双人值班等措施以便随时接收本地地震伤员和外地地震伤员在抗震性能最佳的急诊病房安排接受余震发生时各科的危重病人安置管理工作投入大量急救器材、设备设施如呼吸机、床旁ECG、心电监护仪等充分保障了“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与高效运转。

病人安置:在大地震发生及短期内余震不断时医院在安全措施有保障的三处空旷地带搭建防震帐篷分区安置普通病人便于集中管理和治疗保障了治疗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后勤保障:后勤物质、药品、急救器材等及时供给保障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高率运转。地震发生后后勤保障部门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医院业务用房进行安全检查、鉴定加固或维修因地震毁损的而不达危房标准的建筑或器材保障业务使用。

讨 论

重视不够:急诊医学专业是世纪8年代中期才独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医院领导对其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总认为急诊科只是“分诊”所以对其专业人员配备人才培养、设备配置相对临床科室滞后使急诊专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临床科室。医院领导应加强知识更新使急诊置于应有地位、加强领导。

工作模式落后:现有的医学救援模式是“多应急处理、少应急管理”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医学救援时需要临时成立救援指挥机构医院且各自为政不能统一的指挥调度致使运作的随机性大、效益低、有限急救资源浪费。同一地区应建立可持续运行机制和常设机构在突发灾害需医学救援时统一调度指挥本地区的急诊急救资源。

不能实现联勤联动:医学救援信息渠道不畅通涉及到需医学救援的如公安“11”、消防“119”、交通“1”等不能实现联勤联动监控报告信息不能及时报告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

急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急诊医学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临床一级学科急诊医学是通科的综合急诊急救专业知识和抢救能力要求较高。发展急诊急救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人才是发展的根本。1要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急诊正确的诊断是采取有效的治疗前提正确的诊断源于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熟练运用掌握各种危重症的抢救。有良好的医德、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反应灵敏、动作敏捷。总之就是要着力建设一支既有内外科基本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有急诊危重医学所需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专业队伍。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卫生保障制度等原因存在严重的科室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别而急诊急救责任重、风险大、工作苦多数宁干专科不干急诊再加上从事急诊急救的医护人员待遇差更使思想波动、队伍不稳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急诊科。

投入不足:由于医学救援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设备设施配备的落后现有急诊急救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无法达到稳、准、快和“时间就是生命”的要求。医院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急诊急救器材装备齐全抢救设备才能使急救得心应手缩短救治时间造福于人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医院地震应急预案范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医院地震应急预案2

一、建立健全地震预警机制。地震预警机制包括地震监测网络系统和GPS观测定位系统。地震监测网络系统是把地震感应器与计算机相连,一旦地震发生,地震信息能尽快传递到地震研究中心。地震研究中心的专家可以马上精确地测算出震中、震级、烈度,然后通过无线电系统向所有会员发出预警警报。人们能够在感受到地震之前接到这个警报,烈度在3°以上地区的人们则被警告马上离开居所,紧急避难。GPS观测定位系统,GPS它的英文全名是“NavigationSatelliteTimingAndRanging/GlobalPositionSystem”,其意为“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缩写为NAVSTAR/GPS,简称GPS系统。该系统是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地震灾害所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在地震的预警监测方面,美国、日本、墨西哥已走到世界的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下称防震减灾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就是遇到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时政府及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的速度和采取的有效措施。快速反应机制包括快速反应意识、快速反应制度、快速反应的网络系统以及应急预案。《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同时《防震减灾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本法所称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显然,汶川地震就属于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二)应急通信保障;(三)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的准备;(四)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五)灾害评估准备;(六)应急行动方案。汶川地震,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反应是迅速的。地震发生后,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总理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抢险救灾原则。“以人为本”是目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语,对于汶川地震来说,以人为本尤为重要。不顾一切抢救伤员,需要人;恢复通水、通电、通路等基本的生活需要,需要人;疫情的防治和遇难遗体的处理,需要人;灾后重建,需要人……

四、建立健全地震损失评估机制。地震损失评估机制,主要包括建筑物破坏性损失为主的直接损失评估、预期可得利益即间接损失的评估及社会整体损失的评估。汶川地震,造成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和数以万计的财产损失。评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评估可以使政府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对下半年的工作做出适时正确的安排。

五、建立健全地震安全性评价机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在对具体建设工程场址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场环境、地震活动规律、现代地形变及应力场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所需要采用的风险水平,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或设计所需要的一定概率水准下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等)和相应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七条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要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下列建设工程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一)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重大影响的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电站、通信枢纽、广播电视设施、医院、供水、供电、供气、供热设施等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水库大坝、堤防,贮油、贮气设施,输油、输气设施,贮存易燃易爆、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核供热、核能研究、核能利用及放射性物质贮存设施等建设工程;

(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且位于地震小区划范围内的,应当按照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地震小区划范围以外的,应当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灾区的恢复重建,特别是大中型基础工程建设需要对地质、地貌作出安全评价,尽量做到工程建设选址的科学性,从源头上做起,防患于未然。

六、灾后重建的“三化”。“三化”具体是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是指灾后重建不仅要做到安全评价,而且还要运用地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工程选址科学、工程质量过硬、防震设施齐全。如果对那些玩忽懈怠者,当权者绝不能枯息,一定要绳之以法。规范化,是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灾后重建。必须设置地震监测和预防设备的工程,要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及各省市防震减灾的具体办法严格执行,不能作表面文章。合理化,是指灾后重建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扩大工程建设规模或者随便增加重建项目,要把政府的划拨款项和社会各界、海外侨胞、国际组织的捐助,用到实处。

医院地震应急预案3

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的现状,结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实际,提出综合医院应从应急文化、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及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有效提高医院处置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综合医院 突发灾害 应急能力 建设

自2003年非典后,国家开始重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相继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以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尤其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更加大应急工作投入力度,不断扩大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医院覆盖面,重视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至2012年底卫生部门已在全国各省市共成立了11支部级卫生应急队伍,并提出将依托综合实力强的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在全国分片区建立区域性的医疗救援中心,以切实加强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完善,专门的应急救援机构和救援力量尚未完全建立并高效运转起来。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所处区域内的综合医院毫无疑问的成为第一时间承担医学救援的主要力量。汶川大地震中的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医疗逐渐融入到常态医疗中,尤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强调公益性回归,综合医院有责任与义务维护公众的全面健康,将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的现状分析

思想上缺乏足够重视

面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救援,综合性医院在同级医疗机构(如急救中心、专科医院、中医院等)中是救治条件最好、救治能力是最强的,而且责无旁贷、责任重大。但由于当前医院面临市场化的激烈竞争,综合医院大多集中力量加强内部经营,发展专科实力,却往往忽略了发展医院应急能力,以至于各医院在抢救突发灾害的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1]。在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综合医院应重视发展应对各类突发灾害的能力。

缺乏必要补偿渠道

一直以来,我国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都是比较低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据统计,2011年,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占当年GDP总量的%。2012年,医疗卫生投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占当年GDP总量的%[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对应急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大,但相较实际需求而言,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尤其对综合医院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方面没有一个适宜的补偿机制。但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同时也是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骨干力量,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救援责无旁贷且责任重大,在当前尚无明确政策补偿机制的情况下,综合医院仍应从自身各个层面加强投入,促进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2综合医院突发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树立全员应急意识,营造应急文化氛围

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内部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应急文化则是公共安全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它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包含了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应急文化的建设,将公共安全提高到社会文化层次,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应急演练和应急活动来促使应急文化的沉淀,促使应急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观念[3]。综合医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首先应树立全员应急意识,从医院领导班子到职能部门到临床医技科室,建立从上至下的应急组织机构,其次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将应急文化渗透于医院制度之中,最后通过加强教育与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应急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参与其中,去切身感受与体会,不断促进医院应急文化的沉淀,使应急渗透到日常工作当中去。

详细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动态管理

根据国家、省、市卫生系统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本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修改与编制,包括总体预案及各类专项预案。预案编写应按照应急反应计划,做到具备灵活性、协调性、开放性、可持续性、预见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权威性,同时做好预案可行性论证。经论证确定后的预案不能束之高阁、成为摆设,应加强动态管理,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学习、研究及适应性演练,不断修订与完善,做到发生突发灾害事件时,能真正按照应急预案有条不紊进行,而不是盲目依靠个人经验。

明确应急队伍定位,制定长效培训机制,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

综合医院应急队伍所有队员均来自医院的各个科室,平时他们要承担日常的医疗工作,“战时”则紧急抽调出来完成应急医疗任务。如何确保“战时”能够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关键还得在平时。作为广东省应急医院,我院结合实际组建了一支60人的应急队伍,平均年龄32岁,男女比例2∶1,分两个梯队,三种建制(5人分队、10人分队、20人分队),以便根据救援任务性质,机动调整救援力量。2011年我院应急队伍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首批6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之一。医院结合日常医疗工作,制定了应急队伍的长效培训机制,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英语口语培训、封闭式专项培训以及野外团队作战训练等,不断强化应急队伍应急反应能力、机动部署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以及自我保障能力,此外还定期(如每两年)进行应急队伍人员更新、补充,以保证救援队伍整体力量和水平。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2013年菲律宾超强台风灾害,我院应急队伍均能在接到命令后,快速反应2小时内完成携行装备的配置及集结,随时为救援任务做好准备。

结合救援实战要求,科学合理编配救援装备

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队伍在突发灾害事故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救援作用,不仅仅取决于专业的救援人员和高水平的救援技术,同时也取决于精良的救援装备,这两者缺一不可。装备的配置应结合救援实践需求,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如个人装备应讲究配套实用,携行装备应强调高度集成化,车载移动医院应体现机动灵活性等。目前,我院利用中央转移地方项目经费和部分自筹资金已完成了全套队伍装备配置,包括个人装备、系列携行背囊、便携式医疗救援设备以及大型应急车辆等,并定期开展人机培训与演练,不断强化装备使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纵横向信息共享

综合医院在应对突发灾害过程中,确保通讯联络的畅通和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十分关键,它对于识别事件苗头、准确判断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及时应急处置、控制事态扩大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医院必须重视应急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信息手段,提高通讯联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院投入500万元建设了以现代化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结合综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数字集群技术、无线视频传输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预案系统的应急指挥智能化系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以医院为主体机构的应急医疗指挥中心。该中心可在突发灾害发生时,立即实现应急启动、应急通知、应急会商决策、指令分解、指挥调度、跟踪反馈、现场反馈、事件终止及善后处理、事件总结、统计分析、信息等工作。

我国时刻面临着突发灾害的威胁,突发灾害事件是对综合医院应急能力的全面考验,应急能力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医院管理者应根据应急工作的特点,制定责任明确,流程清晰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队伍定位,制定长效培训机制,打造平战结合的应急队伍;结合救援实战要求,科学合理编配救援装备;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将应急工作规范化、日常化。同时,管理者还必须在院内树立全员应急的工作思想,注重宣传与教育,营造积极的应急文化氛围,从思想上、组织上到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出发,真正将医院应急工作形成体系,从而有效提高医院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景才。综合医院应对群发性灾害事故的策略[J].现代医院,2007,7(10):7-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5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