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学校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09137

【导言】此例“学校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校建设1

关键词CIS 学校文化 学校形象建设

一、CIS与学校形象建设比较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是将企业经营观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周围的公众或者团体,反映企业的自我认识和公众对企业的外部认识,以生产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它由企业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以及视觉识别(VI)三个有机整合运作的子系统构成。

当前,在学校形象建设的研究过程中,学校形象建设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借鉴企业的形象建设,寻找学校形象建设中与企业形象建设的相似部分并加以合理借鉴,这样有利于学校形象建设。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不可完全复制。

1.研究根基不同

诞生于20世纪上半期的CIS经历了雏形、开发、系统化、普遍化等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系统理论,CIS也被世界许多企业的成功发展所印证,并被公众所认可和接受。尤其是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企业有着很强的形象意识,而导入企业CIS的普遍率也高于其他国家,相对应的,学术界在研究企业导入CIS的研究文献数不胜数。学校形象建设的研究,是少数学者仿照企业形象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的,所以学校形象建设研究到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CIS和学校形象建设两者从发展过程或应用程度来看都相差甚远。

2.功能目标差异

企业以实现最大利润为目标,而企业产品的销售状况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多少,企业形象往往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产品是否能顺利销售。因此,企业在进行自身形象设计的时候就融入了营销学的一些涵义,我们也能明显地从中看出企业形象设计中所带有的推销旨意,往往这些形象设计都是以自身产品的销售为出发点,旨在提高企业利润。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往往伴随企业自身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阶段企业形象设计所体现的理念也各有差异。

当前,学校的发展因为受生源减少等原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学校对外宣传和自身教学质量上面,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有着质的不同。学校作为社会团体,其发展规律和社会使命已经因为它的性质而定性,因此,学校在引入企业识别系统进行学校形象建设的时候,要重点通过CIS管理并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企业形象建设和学校形象建设,一个从经济的角度来定位形象设计,一个从社会事业的立场来规划未来,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也无形中促进了组织文化建设,也使得系统的科学管理变得行之有效,与此同时,两者都为各自形象竞争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CIS在企业中的成功应用更多的为学校形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与经验上的帮助,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学校形象建设的步伐。

二、学校CIS形象与功效

1.学校外在形象

学校的外在形象主要指学校校名、学校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学校办事效率等。学校的外在形象要能直接明了地展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所传递的价值观,要让人能从刚进入校园就能真真实实地感觉到学校的独特之处,要能给外界呈现良好的印象。良好的学校形象最能直观地给外界以真实的感觉,这些都要以具体形象的格局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人们的品牌意识还不是很强,加之社会整体学校数量较少,学校的校名往往按照学校的所在地来拟名,或者直接以数字来定名,这样的学校在我国还占有相当一部分数额。但是,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饱和,学校之间出现了竞争,而且最直接的就是品牌之争,学校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品牌,因此,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学校形象、学校品牌的重要性。

广西的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由于历史原因曾多次更换校名,曾使用过广西军区小学校、南宁市第二十一小学、南宁珠江子女学校、南宁市第十六中学、南宁沛鸿学校等校名。为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把优质高中做强做大,由地方政府主导、学校积极配合而更改的现用校名: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成为广西唯一一所以教育家命名并践行“教育是学习做人的教育,是为国民身心发展”的沛鸿教育思想的学校。以教育家命名学校校名,使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校形象的重要性也同样体现在学校品牌名字的设计和标识的策划中,在进行名字的设计和标识的策划时不仅要考虑视觉效果和外观形象,同时也要体现出品牌的联想作用。笔者在学校实地调研时发现身穿校服的学生并不多,经过与学生的沟通后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只要学校不硬性要求穿校服就不会主动去穿,笔者总结了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校服样式太土”“大家都有的我就不想穿”“校服穿着不舒服”,等等。笔者也通过网络了解了其他地区学校的校服,情况与笔者走访的学校大致相当。因而学校在进行校服采购或者样式选择的时候,在适当的可控成本范围内,可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者充分地采纳学生的意见。只有让学生喜欢校服、校徽等学校形象物品,才能让学生真心地去爱惜它,这也有益于学校形象的对外展示。

学校导入CIS进行学校形象建设,尤其是学校外在形象的建设上,要遵循学校原有的文化基调,保存学校发展的历史痕迹,依照科学的原理和审美原则来进行设计,要简单明了地将学校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让大家能一目了然地识别学校形象标识。对依据学校整体状况和发展历史设计好的学校标识,要不断完善和维护,让学校形象深入人心,要避免经常更换学校标识的事情发生,以免影响学校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定位。

2.学校内在形象

学校内在形象主要体现在学校的软件资源和学校精神两方面,学校的内在形象是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学校的根本,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还必须有诸如学校领导者形象、广大师生形象、学校办学的理念等方面的内在形象做支撑。

在当前大的教育背景下,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单靠学校外在形象是不可行的,因为外在形象展示给社会公众的只是视觉上的冲击,而对于学校教育,人们更看重的是学校自身的内在形象。但是,许多学校都忽视了学校内在形象的建设,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外在形象的建设上面,使得学校自身内涵无法得以完全的展示,让学校固有的资源在无形中失去。因此,学校要重视内在形象建设,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基准来建设内在形象,这期间要求学校要全面客观地了解学校基本状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状况来决定影响学校内在形象的因素。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在内在形象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笔者走访的学校中,多数学校的形象建设不能展现出学校的独特之处,在许多地方多所学校的建设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事实上,笔者走访的学校,每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发展特色,但是目前学校的形象建设不足以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地展示给社会公众,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学校固有的特色因为学校形象建设的滞后性而受到影响。试想,学校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不重视形象建设,那么这样的学校应该如何去应对社会的发展,如何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教师品牌的建立也是学校内在形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已经不是单一的只注重学校品牌,而是更加深入地关注到直接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师身上,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已经开始直接影响到学校形象。教师要想做到在教学中被学生爱戴,被家长认可,就必须从各方面塑造和完善自身素质。良好的内在形象可以使学校内在形象蕴含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这样既有利于学校的自身建设,又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学校CIS功效

形象塑造。伴随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学校的发展环境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学校引入企业识别系统旨在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为学校谋求未来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但是,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因此,学校在导入CIS时,也要对其功能不断地进行补充,以适应社会发展。学校在进行形象设计时要注重CIS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并利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实施,以便塑造出良好的学校形象。

信息传播。学校导入CIS后,在其现有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并且开发适合学校发展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这样有利于学校信息传播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并且有利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CIS各个识别系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建设,例如,在进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时,可以按照设计形式的一致性原则将其应用于全部的设计目标上,这样既可获得视觉效果的一致性,也可以相应地减少设计成本,并且节省了时间。为了使学校全体师生能了解学校导入CIS进行形象建设的效果,学校相关部分可以制作解说图表,来对大家进行学校形象建设的教育,这样不但可以使学校在进行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按照规范、程序化的方式开展,而且有利于学校导入CIS进行形象建设时,学校形象传播速度的加快。

形象识别。导入CIS进行学校形象建设,有利于区别本校与其他学校的不同。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特色都较为接近,不管是学校的外在形象还是学校的内在形象,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学校适时导入CIS进行学校形象建设,既能帮助学校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形象,又能帮助学校提升品牌的竞争能力,学校形象的转变在帮助学校提高知名度获得社会公众认可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建立了学校的品牌。

促进作用。在学校导入CIS进行学校形象建设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发放解说图表,让广大师生明白学校形象建设进程,并且自觉遵守学校形象建设进程中相应的规定,这样不但保证了学校识别系统的统一性,也使得其权威性得以稳固。在进行形象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根据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适合学校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发展的策略,经过形象建设后与其他学校要有明显的区别,确定学校与众不同的形象。在这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广大师生的行为得以规范,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学校自身实力无形中得以提升,学校整体发展得以促进。

学校建设2

[目的/意义]以满足高校教改热点———重点学科建设需求为目标,研讨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途径。[方法/过程]分析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阐明特色馆藏与学科建设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特色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给出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的特色馆藏建设途径。[结果/结论]学科建设对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又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基于重点学科的特色馆藏建设途径包括做好前期规划,收集和整理重点学科所需资源;找准类型标准,确定展现形式;做好技术协调;开发二次、三次文献;不断更新特色馆藏内容;选择适合馆情的学科馆员制度。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特色馆藏;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曾说:“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核心工作。”学科建设代表了办学水平,决定了办学方向。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学科特色决定了办学特色,高校一切工作围绕学科建设来开展。图书馆在学科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多载体服务体系上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成效的直接反映,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建设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从影响学科建设的诸多因素来看,图书馆对高校学科建设起着其它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1]。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这是由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功能、定位所决定的。高校学科建设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关系密切,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高校图书馆满足学科建设需求、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途径是紧密围绕学科建设来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建设,面向重点学科建设特色馆藏和学科服务。

1学科建设、特色馆藏的概念

学科建设的概念

学科、专业是高校最关键的两个名词,这两个词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含义。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组织形式,而学科则是培养教师及研究生的组织形式。学科分为一般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精品学科,确定学校的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也就确定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由此来看,满足高校学科发展方向的文献资源保障,也就基本达到了学校学科建设中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要求。高校学科建设既要聚焦前沿学科和新兴学科,也要兼顾传统学科和交叉学科,走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是目前高校发展的趋势之一。学科建设主要内容是学科的专业方向设置、学科的人才培养、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学科的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很多发展方向。任何一个学科组织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方向上争创一流,它必须作出选择[2]。因此,确立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凝练学科方向要尊重学校已有的传统和优势,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从而确保学校学科建设的特色性、时效性以及可行性,并以此作为学校学科资源倾斜配置的依据[3]。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学校实际和特色,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方向、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步建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形成独有的学科特色,促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和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4]。

特色馆藏的概念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结合学校的学科结构设置,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文献资源进行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入,经过长期建设积累,使其尽可能丰富、系统和完整并形成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5]。特色馆藏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既有实体馆藏,也有数字化虚拟馆藏。特色馆藏与特色数据库、自建数据库是不同的概念。特色数据库是特色馆藏的子集,要同时满足“特色”和“自建”两个条件。特色馆藏包含但又不仅限于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馆藏特色的重要资源,是传统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在数字时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6]。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大多基于本校的重点学科或者特色学术资源优势来实现馆藏的特色化,特色馆藏是学科特色和办馆特色的直接体现,有别于传统资源,其重要性和深刻的理论意义体现在它与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的互动性关系之上,特色馆藏建设是一项创新的知识管理工作。特色馆藏的知识与信息是动态的、不断生长着的信息文献资源,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增值效应的良性循环的特色文献信息系统[7]。

2学科建设和特色馆藏的互动关系

学科建设指导特色馆藏建设

高校学科建设的过程涵盖了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教学、科研成果,基于此,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才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性。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成果随时间沉淀,凝结成一所高校的学科特色,是图书馆的珍贵资源,以此作为特色馆藏来建设既是图书馆的份内工作,也是高校的一项教学、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科建设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基于学科建设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更多的是表现在对学科专业方向和硕博学位方向文献的把握。重点学科是学校的支柱性学科,其发展直接影响到其它学科专业是否具有适应性、竞争力和生命力,关系到能否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成果;就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性越来越强的态势,图书馆则更应提供该学科的重点文献资源保障,使得该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应用研究的参考文献的收藏比较完备,以支持该特色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8]。高校图书馆要建设适应本校需要的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馆藏体系,拥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必须充分研究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以此作为特色馆藏建设的方向。

特色馆藏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高校构筑学科基地离不开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重要基地———图书馆的支撑[9]。学科建设离不开对学校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借鉴,是高校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也是各种创新知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节点,交流与互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8]。特色馆藏建设帮助高校建立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学校总体声誉,传承校园文化,提升图书馆自身核心竞争力,反过来学科建设的发展又促进了面向学科方向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图书馆面向重点学科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更高质量的数字特藏应是围绕学科主题,对内容进行搜集、整理、重组、研发而成,是一个再创作过程,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以下2个方面可以说明:(1)学术成果整理。学术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最显著的标志,呈现出多元化的组合形式,需要图书馆的全面参与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针对学科的特殊需求,研究资源信息方法及最佳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建设有助于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信息资源数据库[3]。(2)学科水平的评价。学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其学科成果对学科进行评价,以此判断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如通过学科竞争力分析,可对本校优势学科领域和潜在的优势科研领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客观、准确的量化评估报告,可对学校发展重点学科、引进重点人才、创建特色学科专业提供参考资料和数据,揭示某专业或某一学术研究主题的发展年代分布规律及时序变化趋势图,洞察学科发展的完整过程和走向,从而对特色优势学科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及早调整学科发展方向,还可能催生优势学科新的切入点,对学科发展的规划提供数据支持[10]。

学科建设和特色馆藏的互动关系

互动性关系包含着3个意思:动态性、增值性和共建性。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本身就是一种科研活动和学科建设的过程,是一种融服务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教育科研活动。通过馆员与师生参与建设和科研活动,提升馆员与学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创造欲望,促使多出学术成果。这样,在特色化信息资源建设、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三者之间,自然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学科成果不断地升华、创新和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7]。重点学科建设是特色馆藏建设的基础。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专门建设了学科馆员与院系师生的交流平台———图院之窗,此举对于加强双方的互动,增进相互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河南大学图书馆定期出版《高教参考》,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向教学部门提供专业教学的资源、方法等,直接参与到学科建设的第一战场。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与学校教务处合作,建设本科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主要体现在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全面融入到学科建设、课堂教学中,与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无缝对接,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与院系的沟通来对馆藏资源进行更合理的调整与布局。实践表明,高校图书馆积极主动参与重点学科建设,既是促进其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出特色、创建品牌形象的需要。图书馆如果积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其自身的定位就得到了保证[11]。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融合、创新产生新的观点、方法并应用在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创新中,以此来推动、完善学科建设,其产生的学术成果是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基础和来源,经由馆员进行整合、优化、创新、组织、输出,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特色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数字化资源建设,轻纸质资源建设。调查发现,高校馆纸质特藏资源的数量约占特藏资源总数的15%,只有少数高校馆的特色馆藏还是以纸质文献为主,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

(2)特色馆藏建设跟不上学科发展。学科的重点在发展中逐渐偏移,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没能及时捕捉学科发展的前沿,学校重点学科资源建设未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滞后不前。

(3)重点学科资源收集不全,更新不及时,更严重的是没有与院系密切沟通,特色馆藏建设系统性较差、规模较小。

(4)重建轻用,特色馆藏资源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利用率低。

4优化基于重点学科的特色馆藏建设途径

(1)做好前期规划,选择建设坐标;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研究,做好为重点、特色学科所需文献资源的分析,为各重点学科建立档案,针对本校的省级重点学科乃至部级重点学科进行资源的整理和收集。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倾全馆之力,只做了“森林培育学”一个学科的资源导航,将本馆资源与外网资源进行整合打通,提供一揽子服务。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网页”,将本校重点学科的馆藏图书、期刊与相关专家学者、会议、机构等推荐给师生读者,强调馆外资源的布局,尤其注重不同资源之间的关联,将类目与层次完整化,如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2)有的放矢,找准类型标准、确定展现形式:收集整理图书馆现有的特色学科资源以及网络免费资源,以教师和科研人员需要的形式展现出来,及时更新、修正。此外,像河南农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那样,选择教学参考作为突破口,将资源与教学挂钩,为教学服务;建立重点学科题录数据库、学术成果数据库;纸质资源建设要同样重视,争取经费支持,拓展特色学科实体文献的采购渠道。

(3)技术协调: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数据采集复杂,多类型、大批量的数据需要检索、传递、申请、索取、鉴别,同时还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对于购买第三方系统自建数据库,需要与对方技术人员反复沟通协调,确定网页布局和资源分布。

(4)开发二次、三次文献:对已经形成的有关一次文献、信息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之后评论、综述进行深度加工,同时要利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预测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发展的方向及未来前景,使读者能对文献进行分析,以把握当前的研究动向和发展水平,具有学科性、增值性特点,能引导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度和横向发展,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12]。

(5)特色馆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依赖以下途径:特色馆藏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如美国圣何塞大学IFLODD数据库每年会加入当年新数据,音乐系提供支持,参与各种贝多芬的研究和纪念活动,就此不断获得新的捐赠,如头发、头盖骨、手稿等,因此收藏更加丰富。馆员对特色馆藏的精通才能保证特色馆藏的充分展示和利用。美国圣何塞大学贝多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本身就是个音乐专业人士,不仅懂音乐,还能演奏乐器;不仅能参与特藏建设,还能参与专业文献的研究,策划音乐会、展览等一系列的服务工作。特色馆藏建设的成功,需要学科专业人士的合作与参与,使之成为某学科的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和田长霖东亚研究中心合作;圣何塞大学的贝多芬特藏与贝多芬研究中心、贝多芬学会合作;伊大的IFLODD与全美的消防员培训工作合作[13]等等。

(6)选择适合馆情的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要根据自身情况确立最适合自己的,现阶段推行阻力较小的学科馆员制度逐步发展,同时适当作出创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实行全员参与学科服务工作模式,除了信息咨询部的专职学科馆员外,放低门槛,符合本科学历、馆员职称以上条件的馆员均要兼任学科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全馆人力资源,按学科背景分组嵌入学校各院系开展学科服务。相对而言,2个以上学科馆员服务1个院系稍显合理,如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施行的是学科服务小组模式,即“多(学科馆员)对多(院系)”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学科馆员之间的团队精神以及跨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图书馆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调动院系的积极性和力量,力争每个专业都有能参与到图书馆事务当中的教师,由他们作为学科服务中介人,更大范围地加强学科服务的力度,多途径、多样化地宣传推介特色馆藏资源,促进学科成果不断升华、创新、再生、发展。

作者:王蕙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凌杰。从学科建设角度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配置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6):50-53.

[2]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7):48-50.

[3]李忠。大学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J].扬州大学学报,2013(12):63-65.

[4]唐华生。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6-49.

[5]生修雯。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11):52-56.

[6]刘葵波。特色数据库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馆建设,2015(5):14-17.

[7]刘小红,陈康荣。图书馆特色化在学科建设中的人文理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4):125-127.

[8]邵平。高校图书馆开发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及方法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6):64-65.

[9]刘元芳。大学图书馆与学科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5-6.

[10]袁锡宏。基于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3(24):62-65.

[11]任通顺。高校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之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3(1):79-80.

学校建设3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标准校园校舍为目标,全面推进我州中小学校园校舍的标准化、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提高校舍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师生安全、推进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物质保障。

二、标准化学校应具备的条件

经过生源预测,布局调整,长期不能撤并的,规模即班级数量、学生数量稳定,上下不差20%的学校。

三、工作目标

(一)校舍安全工程

1、校舍安全设防达标。按照国家校舍安全工程方案的要求,对每栋校舍进行排查鉴定,该加固的必须加固,不能通过加固改造达标的和加固费用超过新建成本70﹪的校舍必须重建。

2、校舍的消防、防雷、门窗、扶手等安全设施达到建筑设计要求的安全运行标准。在抗震设防达标的同时,其他安全要求全部达标。

3、消灭D级危房,改造C级危房。用3-5年时间,改造加固C级危房;用1-2年时间,翻建D级危房。

(二)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

4、校舍面积达标

①校舍生均面积达标。城镇校舍按20XX年国家标准执行,农村校舍按20XX年版国家标准执行。

②各室使用面积达标,各室面积按校舍建筑年限的标准对照。各室的数量按新标准要求执行。

5、校园占地面积达标。县市政府所在地按城市新标准,乡镇按照新农村标准。

6、校园绿地面积、绿化植物品种达标。

7、校园场地、常设器材达标。

8、学校其他建筑物、构筑物达标。

9、供水、供电、供热等大型设备的安装运行标准化。

四、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州和县市政府要把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协调发改、财政、建设、规划、土地、环保、消防、市政、气象等部门,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

2、充分利用国家初中改造项目、校舍安全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等有利时机,全面推进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

3、加大财政投入。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等资金主要用于校园校舍建设及大型设备的采购、安装维护等,并鼓励社会集资、赞助。

4、落实优惠政策。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均予免收,各种入网费全免。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从支持教育发展的高度上予以免收或减收。

5、各县市要制定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计划,大的县市每年要有3-4所,小的县市2-3所。本着先易后难,先多后少的原则,加快建设速度。

6、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延边州关于加强校园校舍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落实“五制”,保证规划科学,设计标准,施工规范,质量优良,造价合理,工期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

7、健全组织机构,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州、市政府成立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可由校舍安全工程小组兼任)。配齐配强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加强学校总务后勤人员培训,努力提高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的管理水平。

五、创建方法

学校建设4

关键词: 高校 宿风建设 宿舍管理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学分制管理实施的新形势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方式逐渐弱化,学生宿舍成为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新平台。大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重要阵地,更是学校文明程度和集体精神风貌的窗口。虽然各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也不少。如何解决在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宿风建设,以宿风促班风、以班风促系风、以系风促院风,推动学院宿风、学风、校风建设跃上新台阶,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一、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宿舍功能定位比较单一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本身应该具备“服务、管理、育人”的三大基本功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宿舍仅仅被当作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来看待,没有把它与学生的学习、娱乐、休闲甚至教学相联系,不仅疏于管理也忽略了宿舍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功能定位的单一,使得学生宿舍的设施也不够完备,宿舍除了必要的起居生活设施外几乎别无它物,学生在宿舍的活动选择显得比较贫乏。

(二)管理与服务意识错位

自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后,学生住宿都要缴纳一定的住宿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已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同时学生也是消费者。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只管理不服务或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在当今宿舍管理工作中要有服务优先的意识,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整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具体的人(学生)作为对象来进行工作,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宿舍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脱节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加强与改进,“学生宿舍是育人的重要阵地”的观点开始为大学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意识,但是宿舍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普遍由后勤实体具体实施,对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缺乏必要的经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思想教育与宿舍管理工作的脱节,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不协调,不和谐。

二、建设良好“宿风”的工作思路

(一)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促进良好宿风的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公寓管理和学生宿舍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我校来看,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加大了对制度建设的细化和完善,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公寓中心运行模式的科学管理制度,2009年,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分别制定了《公寓  二、建设良好“宿风”的工作思路

管理服务中心经理走访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意见调查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意见回复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内部通报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先进班组评比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维修人员质量监督协议书》、《包头师范学院学生公寓住宿管理规定》等。同时,为规范服务,兑现承诺,明确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从今年开始,将制定《公寓管理服务中心住宿协议》、《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学生楼长责任与要求》、《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学生层长责任与要求》。完善《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各岗位工作流程》、《公寓管理服务中心例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管理,提高了服务水平。

(二)选拔好宿舍长是建设好“宿风”的前提

作为宿舍学风建设的领导实施者,宿舍长的选拔必须慎重、认真,切不可草率行事。所谓“德”就是政治素质好,觉悟高,能明辨是非。“才”就是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要选拔那些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宿舍威信高,乐于为宿友服务,踏实肯干,敢于坚持原则,学习成绩在中上等的学生担任宿舍长。选拔好宿舍长是第一步,是建设好高校宿风的重要一环。

(三)内外因结合,抓好宿风建设

通过外因的干预,积极促进宿舍良好学风的形成。根据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要求,实行党团组织进社区、政治辅导员进社区、学生自管组织进社区的管理模式,形成以院系管

理为主,以后勤公寓中心服务为基础,以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为指导的全方位的管理队伍。

1. 党团组织进大学生公寓。设立大学生社区党组织,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员工作站,以每一栋楼的学生党员组成一个工作站。在学生所在公寓楼设立学生党员形象展示栏,促使学生党员树立良好形象,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片红”的良好氛围。

2. 政治辅导员进大学生公寓。在大学生社区进驻政治辅导员已在我校实行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今后,政治辅导员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实现对学生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

3. 学生自律委员会进大学生公寓。学生自律委员会由校学生会成员、学生在每栋楼选出的楼长、层长、宿舍长组成。协助公寓管理人员做好学生的内务卫生、文明宿舍评比等,落实公寓中心的活动安排和其他事项。

从内在因素来讲,抓好宿风建设最重要的是抓宿舍成员的求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宿友既是宿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宿风的建设者和得益者。同时宿友们也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正确的生活学习方式,建立正面的就业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等等。

(四)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促进宿舍制度、文化的和谐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1. “公寓社区文化艺术节”。可通过举行“节约型”社区主题签字活动,“我爱我家”宿舍征文摄影大赛,“我为我狂”宿舍书法绘画大赛,拔河比赛,宿舍棋类大赛,公寓管理人员“应知应会”测试,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等项目,这将极大地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引导学生向高雅文化学习。

2. 公寓楼门厅文化建设。公寓中心对门厅进行标准化布置,基本上统一公寓楼门厅各类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使门厅整齐划一。

3. 建设大学生社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为了能够科学高效地对大学生宿舍进行管理,打造一流现代化公寓,对各公寓楼安装电脑,购置管理软件,实现大学生信息电子化管理。

4. 开展优秀公寓、“五好、三好宿舍”的评选活动。在每栋学生公寓开展优秀公寓、“三好宿舍”的评选活动。通过抽查、平时检查,设立流动红旗,评选优秀公寓、“五好、三好”宿舍,年终给予奖励。进而逐步改变宿舍风气,实现良好的宿风,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1] 吴琼。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

[2] 马国勋。基于自我诊断的改进:提升学校德育管理品质的创新行动[j].思想理论教育,2010(16).

[3] 邓红英。新背景下普通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调查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学校建设5

关键词 学校建设 文化渗透 办学特色 教育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五大指出:“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学校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文化场所,其主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笔者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入手,简要概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实现城镇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在任何时期,围绕学校这一教育社区,都会形成特有的文化,即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亚文化系统。这一系统蕴含广泛,包括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它的空间背景就是校园主体本身。它主要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以校园生活为主体,其主要特征就是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长久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源。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学校管理的理论和方式。新形势下,进行素质教育就要创建有个性的校园文化,这是学校在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在学校的管理中,构建新的符合社会经济和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无论是对于学校管理水平,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极具意义。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全面、协调地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建设,能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其中,教师群体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内在的协调和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长久发展,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和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发展性原则。而校园文化具体作用如下:

1.择取性作用。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是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剔除,对优秀文化的汲取。这样加强小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用充实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吸引学生们,用优质而科学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就会抵制和排斥那些不良文化的侵蚀。

2.陶冶和激励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加强文化建设,开设各种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老师讲解励志故事或是书法、美术等活动,都能很好地实现对学生们情绪上的激励和情操的陶冶。

此外,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学校文明展板、少先队活动阵地、学校广播站、班级文化栏等文化活动形式,对学生个体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并能引起其情感的共鸣,实现导向作用和规范约束作用。

三、城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调查显示,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这就要我们的校园校舍建筑和景点美观,学校的自然环境做到最优化,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城镇小学的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减少相互影响,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小学的校门、花坛等要做到美观耐看,升旗台要做到肃穆、大方。学校内的建筑物还要维护更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争取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争取实现庭园美化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城镇小学校园环境美化,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因美生爱,产生对学校和大自然、家乡、祖国的热爱。

2.实现规范的校园管理。学校生活要规范化。小学师生行为举止要文明得体,作息制度要合理,要有良好的生活秩序。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有助于学生生活规范合理,学习效率得以保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规范的生活氛围,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小学的管理者一定要制定科学、充满人文关怀、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学校还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平等,努力形成团结的氛围;学校还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升旗仪式、专题讲座教育、重阳节、中秋节、读书宣传、体育比赛;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落实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城镇小学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当今阶段的城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困难重重,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帮助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城镇小学校园的校园文化和教学建设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庆平。构建独特的文化风景[N].中国教育报,2004,12.

[2]姜大源。当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160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