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高尔夫策划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96857

【导言】此例“高尔夫策划案【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第一篇】

从进入国内之日起,“高尔夫”就仿佛是奢华生活象征,对普通百姓来说高不可攀。然而,曾几何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高尔夫这项运动也有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趋势。从1984年香港首富李嘉诚在广东中山修建中国大陆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开始,作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伴随着中国富人的增多而逐渐得到推广,且以加速度态势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

600多球场中正规的只有10家

朝向管理集团是国内一家专营高尔夫业务的大型公司,该公司近年以《朝向白皮书》形式,向社会具有权威性的高尔夫行业动态数据。2011年的《朝向白皮书》显示,2010年虽在政策的严厉打压下,我国仍新开高尔夫设施45家,除之外,高尔夫球场在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定期打高尔夫的球手也猛增了11%,达到33万人。

据北京林业大学高尔夫教育与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国共有高尔夫球场600座左右,其中经国家正规审批通过的只有10家左右。北京林业大学高尔夫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韩烈保,常年带领着40多名硕士、博士奔走在各大高尔夫球会,对中国的高尔夫产业了然于胸。他说:“这就是我国高尔夫产业几年来的现状,从2004年国务院明令禁止时的17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个。北京2004年时的球场有20多个,如今已经有60多个,京津冀现在加起来已经有100多个。这些球场怎么建起来的?国家应该对高尔夫产业采取什么措施?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镇建起6个高尔夫球场

“北京四季青镇一个乡镇就建设了6座高尔夫球场,以前有媒体报道过,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不久前,一位知情人士就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高尔夫球场违建情况,向媒体记者进行举报。

尽管只是周五,还未到周末,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镇门头新村的香山国际高尔夫球场门庭若市。只见名车云集,绿草茵茵,湖水碧波荡漾,来此打球的顾客络绎不绝。

这个占地2800亩的高尔夫球场项目,由北京润地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投资兴建,本来审批立项的功能是一个绿色体育休闲园,但建成后却成了高尔夫球场。该公司副总经理朱森向媒体透露:“球场土地属于四季青镇,在北京市的总体规划上应为绿化带。受政府委托,润地公司投资两亿余元建成了目前这样一个以高尔夫球场为主的绿色体育休闲园。高尔夫球场所占的2700亩地,是包括绿化带在内的总面积。”他也坦承:“球场属于未批先建,公司将补办相关手续。”

香山国际高尔夫球场并非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建在绿化带内的球场——在北京加快绿化隔离带地区建设、“引资建绿”的政策背景下,原本是向社会免费开放的万柳体育公园,变成了占地2700亩的北京万柳高尔夫俱乐部;而位于朝阳区的鸿华高尔夫球场,也是当地政府以“建设绿化隔离地区”名义,强行拆除之前的建筑而建成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彭剑波,对北京市的高尔夫球场历经两年进行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高尔夫正式球场和高尔夫练习场的建设,侵占了北京市大量的绿化隔离地区。

长江防洪区域内的高尔夫球场

驱车行驶在镇江通往扬州的润扬大桥上,两侧的东方高尔夫球场与太阳岛高尔夫球场大片的绿地与长江交相呼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随着前往高尔夫球场客人的增多,扬州本地的出租车司机们才渐渐知道,江边的绿地不是景观带,而是高尔夫球场。

东高高尔夫球场位处扬州市朴席镇双桥村,是以“东高森林湿地生态园”、“体育公园”的名义,被扬州市发改委列入《扬州市2008年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该报告明确指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湿地生态旅游和体育运动球场,主要包括主入口门区、核心景观区、生态湿地区、水上运动区和原有林地五个部分,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度假、健身、休闲的场所,以及组织体育球类赛事和提供球类等体育运动的培训。

由于“生态体育公园”用地主要位于长江防洪堤内的防洪区域,因此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才可建设。对于该项目,位于武汉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确实给发了一纸批复,但只是批准搞“湿地公园项目”,而没有批准建高尔夫球场。一位业务专员向记者介绍说。

高额处罚后仍在营业的“圣安德鲁斯”

“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高尔夫》栏目组来球场录制节目,此栏目每周四晚23:30播出,敬请关注哦!”——2012年8月14日,圣安德鲁斯(郑州)高尔夫俱乐部在微博上如此写道。但是在一年之前,这个占地4200亩的高尔夫俱乐部未必会有这样的兴奋,因为她首先要担心的是自己的生死。

“圣安德鲁斯(郑州)高尔夫球场至今未办理任何土地使用手续。球场占用的土地有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属于严重的违规违法占地。”中牟县国土资源局主管土地利用的一位副局长坦言。2008年10月31日,中牟县国土局责令圣安德鲁斯(郑州)高尔夫球场限期拆除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平方米、圈地用铁网7432米;责令其退还已圈占的亩土地,恢复土地原貌;处罚款共计元。”

然而,俱乐部缴纳了2957万元的高额罚款后,却对拆除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处罚决定视而不见。直至今日,球场仍在火热营业中,

2011年7月12日,人民网一位记者来到了这家高尔夫俱乐部。走进球场,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大片的绿草坪,高低起伏、沟壑连绵。三三两两的高尔夫运动者在工作人员服务下,不时地挥舞着球杆,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

叫停!还是叫停!

事实上,国务院自从2004年开始,就在叫停高尔夫球场建设,对高尔夫的禁令起码颁发了十几道。200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要求,继续暂停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以及超标准的大广场与大行政中心建设等用地审批。2005年12月,根据国务院有关决定精神,国家发改委了《产业调整指导目录(2006年)》分别对别墅、高尔夫球场用地亮出“红灯”。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联合发文明确规定,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赛马场项目等被列入禁止用地项目。

2011年被称为是高尔夫政策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这一年的4月11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签发《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这份标明“特急”的文件指出,一些地方无视200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占用大量耕地和林地资源,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地开展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并在6月底前将本地区的所有的球场名单及违规球场清理整治情况进行汇总、报送。

查处,还是查处!

2011年7月12日,国土资源部召开上半年挂牌督办违法违规案件新闻会,通报了8起国土资源领域违法违规案件查处情况,公布了5起挂牌督办案件。在这13起违规案件中,有3起涉及高尔夫球场。在云南省腾冲县委、县政府违法批地案中,除一人因病故免予处理外,涉案的11人均受到处分。其中腾冲县已经调职的党政一把手均受到严肃处理,腾冲县委原书记王彩春、时任云南省交通厅副厅长,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行政降级处分,被免去其省交通厅副厅长职务;腾冲县政府原县长张惟建,时任保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行政记大过处分。此外,保山市发改委原主任、时任保山市政府秘书长丁昌吉被进行诫勉谈话,严肃批评。

最终腾冲县政府撤销了相关批准文件,收回了亩国有土地使用权,注销了亩林权使用证。对高尔夫球场进行植树绿化。对已建酒店、住宅及道路涉及的土地,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后,重新按招拍挂程序处置。

高尔夫策划案【第二篇】

展览主题:高尔夫旅游产业发展

展览时间:2010年x月x日----2010年x月x日 9:00----17:00

展览地点:xxx展览中心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xxx高尔夫公司

展览范围:

高尔夫旅游产品: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用具、高尔夫服装、高尔夫模拟器,高尔夫配件、高尔夫商店装备、发球练习场及室内果岭、室内高尔夫、高尔夫观光、高尔夫专业书刊、高尔夫杂志/出版商、高尔夫培训书籍及音像制品、高尔夫球场设计公司、高尔夫球场建设公司、球场风景、建筑设计师、高尔夫球场配件、园林设计、园林雕塑、温室设备、园林喷泉、土壤改良剂、土壤介质、园林机具、草坪配件及其服务、园林机具维护等系列高尔夫产品及与高尔夫旅游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产品或业务宣传。

观众范围:

高尔夫运动用品及服装的专业采购者、开设高尔夫商店的高尔夫球场运营商、体育用品零售商、大型商场采购部、邮购零售商及有意交流高尔夫运动用具、服装、配件、商店装备、发球练习场及室内果岭、高尔夫观光、专业书刊及高尔夫杂志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士。

展览宣传:

一、 展览宣传

深入剖析高尔夫旅游产业的优势特点,制造产业新闻题材。进行现场形象包装,完成交通干道户外广告(广告兼作导视牌)的。

户外——在各高尔夫球场及高尔夫俱乐部或高尔夫用品专卖店等附近做提示性广告

影视媒体——创意、制作项目宣传片,选1-2个电视频道做告示性广告宣传

团队建设——组委会推广团队的组织、培训项目及团队标准的行为识别、理念识别、视觉识别的统一和导入

二、观众及参展商邀请

这是组委会在会展览报名工作开始前及进行中的主要工作任务。参照“展览范围”及“观众范围”描述对主要观众及参展商逐一发送邀请函。

展位布置:

展览现场的规划与布置,在展览会的组织活动中十分重要。合理布置展位的基本要求是:展示或陈列的各种展品要围绕着既定主题,进行互为衬托的合理组合与搭配,要在整体上显得井然有序、浑然一体。

对参展商的展位要统筹安排,进行合理分配,可以进行抽签,将展位编号;或者竞拍,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由参展商自由角逐;或者投标,对自己所需的展位依照主办方提供的招标标准和具体条件,由参展商自行报价。

安全保卫和辅助服务:

主动将展览会的举办详情向当地公安部门进行通报,依法履行常规的报批手续;还应向声誉良好的保险公司进行数额合理的投保;在展览会的门券上,应列出参观的具体注意事项;聘请一定数量的保安人员,事先给参与展览会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贯彻防火、防盗、防损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意识。

成本预算 :

1、展览场地费用(租用展览场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展览场地租金、展馆空调费、层位特装费、标准层位搭建费、展馆地毯及铺设地毯的费用、展位搭装加班费等) 100000元

2、展会宣传推广及招展和招商的费用(广告宣传费、展会资料设计和印刷费、资料邮寄费、新闻会的费用等) 30000元

3、相关括动的费用(技术交流会、嘉宾接待、酒会、展会现场布置、礼品、请展会临时工作人员的费用等) XX0元

展览礼仪注意事项:

(1)展示整体形象

在整个参与展览的活动中,参展商的整体形象是直接反映到观众眼中、并带来影响力的因素,树立和展示参展单位的工作服务人员和展示物的良好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工作服务人员,在展位上应统一着装,穿深色西装、套裙。大型展览会上的专门迎送人员,应穿着色彩鲜艳的单色旗袍,身披大红色绶带。除了礼仪小姐之外,全体工作人员应佩带标明本人单位、职务、姓名的胸卡,以示身份。

高尔夫策划案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2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和丰富,休闲度假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宜昌市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重点发展“旅游娱乐休闲”,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宜昌市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源于15世纪苏格兰的现代高尔夫球运动,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全球的体育赛事和休闲时尚。高尔夫球运动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初具规模的休闲产业。人才培养与开发是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宜昌乃至三峡地区休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相关的理论来指导。作为地方性旅游高职院校,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顺应宜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率先在三峡地区开设了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积极培养其专业人才,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开设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必要性

1.专业行业背景。休闲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产业体系中的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可以预见,休闲产业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休闲产业是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服务业、娱乐业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各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彼此交错,为人们的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旅游业正在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休闲服务业在中国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休闲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新的转折点和增长点,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尔夫运动作为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景可观。自1984年中国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成立以来,这项源于苏格兰的古老的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被公认为是高尔夫运动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国参加高尔夫运动的人数有呈几何增加态势,球场、运动设施越来越呈现大众化消费趋势,具2010年中国高尔夫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高尔夫俱乐部或球会近500家,球洞数共有约9500洞,高尔夫核心人口约为万人(年满18岁,过去一年内下场打球超过8轮次的高尔夫人口),2010年国内高尔夫核心人口同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11%。而核心人口进行高尔夫旅游(异地打球并住宿)产生的打球轮次为259万,占总打球轮次的%,高尔夫旅游市场前景继续看好。2010年,仅宜昌地区就有2家高尔夫俱乐部相继开业。

2.人才需求分析。高尔夫球会与球场数量是反映高尔夫球运动和高尔夫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高尔夫球经济孕育于高尔夫球运动。所谓高尔夫球经济,即“围绕并依附于高尔夫球运动而形成的各类生产、经营、服务等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高尔夫球经济范围广,其范畴涵盖多个行业。除了需要大量的高尔夫设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信息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高尔夫职业人才进入到高尔夫产业的各个行业,见图1。

目前,国内已建成近500家球场,3000多家练习场,而且还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从消费人数来看,中国高尔夫消费人数已达相当规模。短短20年时间,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果。目前宜昌地区开业球场已有两家,按常规计算,每家高尔夫球场需要经营管理人才300~400人,仅宜昌地区就需求大量的高尔夫专业人才。随着高尔夫休闲运动的逐渐普及,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扩大。

3.高尔夫产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高尔夫产业发展要求我国高尔夫教育向多元化的层面发展,以适应高尔夫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变化。1997年的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成立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进入本世纪初,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高尔夫草坪专业和高尔夫专业,到现在为止已经开设了高尔夫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已有50多所。目前,我国高尔夫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教材、实训环节等方面正在不断完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人才培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紧贴行业发展,制订好高尔夫商务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尔夫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之一,是三峡地区旅游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旅游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尔夫运动平民化消费的趋势及三峡地区高尔夫行业的发展也对高尔夫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贴行业发展,更好地规划三峡地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该密切和高尔夫俱乐部、球会合作,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由学院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然后根据工作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制订人才培养验收标准。同时,学院教师与俱乐部管理人员相互兼职,并由俱乐部高管对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并验收。

2.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华中地区高尔夫球会的调查,高尔夫球会设施一流,但是在服务等软件方面还较欠缺。一是球场的管理还不是十分规范,球会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二是球童素质不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各类高尔夫俱乐部、球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高尔夫器材设备市场营销、高尔夫技术推广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具备策划和组织大型高尔夫赛事能力,从事高尔夫教练、陪练、球员,高尔夫运动的教学、训练、赛事组织与管理或其他俱乐部管理人员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3.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休闲产业发展的实际,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以满足整个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以休闲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休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具体可以概括为“全程理论与实践交叉模式”,即“理论教学+仿真实训+课堂修正+顶岗实习+总结提升+零距离就业”,见图2。

4.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立足分析高尔夫专业的相关职业和岗位,把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工作态度等要求一一列举出来,找共同点,形成教学门类。以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职业能力总体框架”(表1)和“专业职业能力――知识――课程的内容”(表2)来探讨该专业的具体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5.注重课堂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三个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掌握高尔夫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高尔夫服务的技能、高尔夫赛事组织策划方法、高尔夫产品市场营销等技巧;通过实训实习,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基本特点,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于实际;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会所服务能力、球童服务能力、高尔夫产品销售能力、赛事组织和管理能力等。

6.加大社会培训力度,规范培训认证体系。学院除了学历教育以外,社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学院现有的资源开展职业培训,同时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学历教学的水平。2011年5月我院为宜昌三峡天龙湾高尔夫俱乐部专门举办的球童培训班,对提高球会管理服务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为学院开展社会培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经。

目前我国现有的高尔夫专业证书培训与认证途径有限,高尔夫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及资格认证主要由中国高尔夫协会举办,除此之外还没有其他的认证途径,因此希望国家劳动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和发展高尔夫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学校的高尔夫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学生“双证制”教育,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高尔夫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高尔夫教育的发展,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教学将根据三峡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从事休闲服务行业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完善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促进宜昌乃至三峡地区高尔夫休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郁小平。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杨红波。我国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探讨[J].旅游研究,2010,(9).

[3]李萌。山东省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4]吴克祥,张驰。中国高尔夫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与实践[J].工作研究,2006,(2).

[5]康保苓。高职院校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高尔夫策划案【第四篇】

[关键词]高尔夫;政策;政府;球场;限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8—0068—10

1 引言

国外有关高尔夫旅游的研究表明,高尔夫球场是一项重要旅游休闲资源,高尔夫旅游度假者具有人均消费高、度假时间长和出游频繁的特点,能够有效拉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澳大利亚、墨西哥、埃及、泰国、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都将高尔夫球场作为重点旅游项目对外推介。国内学者针对高尔夫旅游发展模式、市场需求及结构和旅游影响的研究表明,我国具备高尔夫旅游开发条件,高尔夫旅游能够起到“推动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但政府限制和禁止高尔夫项目发展的政策导致高尔夫旅游经济难以启动。由于社会舆论认为高尔夫球场占用耕地资源,在国家禁止项目建设背景下的快速增长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高尔夫项目的质疑;面对公众质疑和指责,有部分学者调研认为,我国高尔夫球场并未占用耕地,高尔夫项目具有改善投资环境、拉动旅游业发展、带动土地升值等一系列积极作用,建议政府放松对高尔夫项目的政策限制。同时,有学者认为,“高尔夫球场未占用耕地”缺乏实证数据支撑,高尔夫项目增长明显有违中央政策,要求政府加强管制,加大对高尔夫项目查处力度。

显然,高尔夫政策一直是社会争论热点,但却没有相应研究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过我国高尔夫政策。即使在上述研究争论中,也没有文献指出高尔夫项目建设受到哪些政策限制,哪些政策合理或不合理,哪些政策应该放松或收紧。也就是说,针对高尔夫政策讨论与建议的相应研究忽略了对政策内容的分析和解读;缺乏了政策内容的文本分析依据,导致相应研究要么主观地指责高尔夫违背政策,要么从高尔夫行业角度呼吁政策支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20多年来的高尔夫相关政策进行回顾和文本分析,结合同期高尔夫项目发展数据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以探讨各项高尔夫政策的合理性,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2 研究思路、方法及过程

本文以高尔夫政策回顾为起点,通过对20多年来涉及高尔夫政策文件的梳理,解读各项政策出台背景以及各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的政策执行意愿;结合同期高尔夫项目发展情况,评价并分析高尔夫政策的效果,最后对政策失效的成因作深层探讨,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因此,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对涉及高尔夫的法律、法规、政府公文等文献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对各项涉及高尔夫政策的条文逐一联系上下文语境、意境及政策出台背景进行解读,以求更加真实地还原政策本意,整理出高尔夫政策体系。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需要获取的信息包括高尔夫政策和高尔夫项目两个部分。具体调研过程及方法如下:

政策文献收集与整理

政策调研主要通过“中国资讯行——法律法规库”,以“高尔夫”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对收集到的政策文件再逐一全文分析,删除与高尔夫无关或对高尔夫项目发展影响甚微的文件(如高尔夫球杆进出口关税、高尔夫汽车),同时对涉及高尔夫政策最多的国务院、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部委近年来的所有政策逐一分析,根据文件内容和政策连续性判断有无可能遗漏相应政策。同时,将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的政策统称中央政府政策,把各省、市(包括地县级)政府政策称之为地方政策,以便对中央和地方政策差异进行比较。

高尔夫球场用地类型调研

高尔夫球场用地类型具有一定社会敏感性,虽然笔者在高尔夫行业内有很好的研究进入性,但也较难从开发商渠道获得真实的用地数据。由于所有高尔夫球场的施工皆以专业造型设计为依据,设计公司在进行规划设计前必须对项目地进行详细勘测,能够十分全面、准确地掌握球场原貌及土地类型,并会作为案例和成果长期保存。因此,本文的高尔夫球场用地调研主要从高尔夫球场设计机构获取,分别从两家球场设计机构获得了34家球场项目的土地原貌信息,将土地划分为耕地、林地、荒山、草山(包括牧场、市政待绿化用地)和水面(包括沼泽、滩涂)5类,对34个样本项目的各类用地面积进行统计。

高尔夫项目发展历程调查

国内没有权威机构过高尔夫球场数据,本文根据2011年广州豪富高尔夫公司的《中国高尔夫旅游指南》、香港富通公司的《中国高尔夫球场指南》以及深圳朝向公司的《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发展报告》中所列出各高尔夫球场开业时间等相应信息反推各年新增的高尔夫项目数;另外,高尔夫球场规模有大有小,国际上对高尔夫球场数量统计分为18洞均值数和俱乐部数(登记注册的法人数)两种方法,本文采用的项目数为第二种统计方法,即一家高尔夫俱乐部视为一个项目,并以开业时间计人当年净增项目数。

3 高尔夫政策变迁分析

中央政策

从本文收集、整理的国务院及各部委所出台政策中有关高尔夫内容来看,中央政府的高尔夫政策经历了由支持到限制、由限制到禁止的演化。各阶段的主要政策及解读如下:

鼓励发展政策(1993年之前)

本文查找到国内的高尔夫政策文件起始于1992年,即国务院以国函[1992]132~140号连续9个文件分别同意了北海银滩、大连金石滩、福建武夷山和湄洲岛、广州南湖、杭州之江、江苏太湖、昆明滇池、青岛石老人、上海横沙岛等10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规划,这10个项目规划中都包括高尔夫球场。从财政部的财农税[1993]字第59号文要求“高尔夫征用耕地必须缴纳征地税”和后续系列政策文件(见表1)相应规定来看,在1993年之前,高尔夫球场建设不但可以使用耕地,甚至可以免征耕地使用税;作为鼓励外商投资项目(国家计委、经贸委、外经贸部令[1997]第7号文),还可以享受到“两免三减半”的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这表明,在1993年之前中央政府对高尔夫项目采取了鼓励政策,1992年国务院直接连续发出的9个同意高尔夫球场建设的文件就是最好的说明。

限制发展政策(1993~2003年)

自1993年开始,国务院开始关注高尔夫球场盲目建设问题,中央政府有关高尔夫的政策明显由支持转向为限制。从表1可以看出,国务院及下属各部委先后出台了有关高尔夫项目的用地类型、审批、税收、环评、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一是对用地类型的要求不断提高,1997年开始严禁占用耕地等优质土地;二是2000年开始,球场用地审批权限由地方政府上升到国土资源部;三是从2002年开始,高尔夫项目由鼓励外商投资直接转变为限制投资;四是在环境保护上,国家环保局两度发文明确要求高尔夫项目建设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五是在税收上,高尔夫球场的营业税在2001年6月份由5%上升到了20%。由此可见,从1993年开始,中央政府对高尔夫项目发展由支持转为限制,且限制越来越严。

禁止发展政策(2004年至今)

在所有高尔夫政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的1号文,即《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由于该“暂停”之后,没有相应文件允许球场再开工,标志着高尔夫项目建设在政策上从此时被禁止。此后出台的系列政策大多围绕着如何对待建、在建和运营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如表2所示。

国务院办公厅的1号文专门针对高尔夫球场,这表明高尔夫项目在当时已经成为政治问题。在2004年和2007年由国务院直接颁发的28号文和8号文中,皆明确要求“继续停止”和“特别要禁止”高尔夫球场项目,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税务总局、环保部皆在国务院文件基础上,分别出台了相应配套政策以执行国务院文件;这表明中央政府对高尔夫项目清查、整顿采用“组合拳”,即国务院相应文件后,各部委行使各自职能出台相应落实政策。在国务院及各部委大力禁止高尔夫项目发展的同时,国家旅游局和假日办仍从高尔夫旅游角度发文提出了“开发高尔夫旅游产品”(假日办[2005]10号文)和“促进高尔夫设施生产和高尔夫人才培养”(旅发[2007]51号)的政策,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在2007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两年多时间里,国务院及各部委没有任何有关高尔夫政策。2009年9月30日,则由发改委办公厅、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工商总局、体育总局和旅游局等七部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始对高尔夫用地情况进行摸底(发改办社会[2009]1993号)。此后国务院及办公厅出台文件中明确要求“规范高尔夫球场发展”和“大力培育高尔夫用品”(国发[2009]41号及国办函[2010]121号),这似乎表明中央政府为了发展高尔夫旅游休闲业对高尔夫的政策有所松动。随之而来的“发改社会[2011]741号”文件要求各地方政府对“国办[2004]1号文”之后违规违建球场进行综合清理整治,提出要查处和追究相关渎职失职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但对整治到位的球场从新从高缴纳相关规费后可办理相关手续。

实际上,“综合清理整治”是“规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但在追究渎职失职责任和社会舆论监督双重压力下,开发商既不敢报批、各政府部门也不敢审批新球场,高尔夫项目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禁止发展期。

地方政策

本文对省级政府的政策分析发现,仅有福建、广东、河南、江苏、湖南、湖北、吉林、四川、海南、浙江、江西、重庆等12个省级政府(包括厅局单位)的文件中涉及过高尔夫。其中,广东、福建、四川、江苏、湖北、河北、湖南、河南等8个省的高尔夫政策与中央政府基本一致,或限制和禁止高尔夫用地,或提高税率,但海南、吉林、江西、重庆等在国家出台限制或禁止高尔夫项目政策的同时,颁发的文件中明确提出“鼓励高尔夫球场适当科学发展”、“积极引导高尔夫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吉发[2006]31号)”、“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高尔夫球以营业额3%缴纳文化建设费(赣府字[2002]4号,国家规定为15%)”等利好高尔夫的政策。在国办函(2010)121号文件之后,曾经出台过限制或禁止政策的河北和河南两省分别提出“重点发展以廊坊、涿州为代表的首都周边高尔夫项目聚集区(冀体字[2011]3号)和规范高尔夫项目发展(豫政办[2011]3号)”等政策。

在地(市)级政府所出台的相应政策中,仅有广州、深圳、汕头、南京、苏州、成都、厦门等7个城市出台过限制高尔夫项目建设的相应文件,同时却有贵阳、宁波、长春、郑州、许昌、哈尔滨、大连、无锡等9个城市在2004年之后颁布文件,或同意高尔夫球场建设,或加强高尔夫旅游产品开发,或将高尔夫球场作为招商项目等。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高尔夫项目的限制和禁止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用地类型上,1997年开始禁止使用耕地、林地等优质土地建设高尔夫球场;二是在高尔夫球场项目发展上,2004年开始暂停和禁止所有球场项目建设。但高尔夫旅游则一直未被限制,在限制和禁止球场项目发展政策背景下,文化、体育、旅游部门及地方政府则主要从促进旅游休闲业发展角度颁发利好高尔夫的政策。由于高尔夫旅游休闲业必须依赖于高尔夫球场,促进高尔夫旅游休闲业发展势必需要建设高尔夫球场,这与限制和禁止项目建设的政策有所冲突,势必影响政策效果。

4 高尔夫政策影响及效果分析

对项目用地类型的影响

高尔夫项目建设需要两年时间,为了与1993年和2003年政策调整相对应,本文分别将样本球场的开业时间以1995年和2005年为节点,以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划分,统计各阶段高尔夫项目中耕地、林地、荒山、草山和水面的所占面积及比例,整理出各个时期高尔夫项目的土地使用性质,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不同时期的高尔夫球场用地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1)耕地和林地所占比例在持续下降;尤其是耕地所占比例由1990年以前的38%下降至%;1995年以后的下降更为明显,这与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从1993年发文限制高尔夫项目使用耕地的时间一致,表明保护耕地的政策“高压线”得到执行。(2)荒山及草山所占比例持续上升,这两类性质用地几乎占到了近期高尔夫项目用地的70%,表明绝大多数高尔夫项目使用了劣质土地。(3)水面所占面积持续略微上升,主要与高尔夫设计师理念转变有关,既尽量选址在地表径流多的区域,以降低球场用水成本。

从各类土地性质在高尔夫项目用地中所占比例变化与高尔夫政策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来看,中央政府禁止使用耕地等优质土地的政策对项目用地类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绝大多数球场选择了草山和荒山进行项目建设,这表明高尔夫用地政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效果。

对项目数量发展的影响

本文研究统计出自1984年以来各年的中央政策、新增项目及项目累计数量,如表4所示。

在表4中,1984年至1993年的第一个10年里,高尔夫项目增速有限,皆为个位数增长,每年新增数量最多不超过4个;从1994开始,突然跃至两位数增长,在至2003年的第二个10年间发展最快的1996年和1997年分别新增25个和24个,其他年份新增项目在20个以内;从2004年开始,每年新增高尔夫项目皆超过25个,净增数量明显加快。高尔夫项目增长周期与高尔夫政策的3个阶段在时间上恰好完全重合,这表明球场项目增长与高尔夫政策可能存在着紧密联系。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近30年来我国高尔夫项目的增长过程及其与政策的关系,本研究以中央政府涉及高尔夫项目发展的关键性政策为节点,绘制了各时期新增项目数量与中央政策的对比图(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1993年以来中央政府对高尔夫项目的政策经历了支持到限制、限制到禁止的3个发展阶段,但年增高尔夫项目数量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更严厉的政策出台当年及次年,高尔夫项目净增数达到阶段高峰值;这似乎表明中央政府越限制,增长数量越多,限制和禁止高尔夫项目发展的政策明显失效。

然而,高尔夫球场建设需要两年的周期,从图1可以看出,在中央政府新一轮更为严厉政策出台后的第3年,项目新增数和增速明显放缓,进入震荡下降期。这表明中央政府出台更严厉的政策主要基于对各地在建和待建球场项目过多、发展过快的考虑。高尔夫球场建设周期及总体增速下降的事实表明,中央政府限制球场增长的政策具有一定效果;但2004年禁止球场建设以来我国高尔夫项目数量仍然翻倍的事实则表明,禁止高尔夫球场项目建设的政策没有执行到位,政策效果不佳。

5 高尔夫政策效果欠佳的原因分析

相应研究表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产生了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加上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下激励官员的目标与政府职能的合理设计之间的冲突,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各政府部门之间在部分经济和社会问题上存在分歧,政府内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博弈。政府内部在高尔夫项目发展问题上的博弈导致高尔夫政策出现上下不一致、部门不一致和前后不一致是限制和禁止高尔夫项目发展政策效果欠佳的主要成因。

政策的上下不一致

上下不一致表现为同一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高尔夫发展政策上的不一致。在我国,上下级政府关系非单纯的正式权力关系,在相应政策问题上存在着多种谈判和博弈形式;在国务院及各部委密集限制、清理、暂停和禁止某种行为(如征地、拆迁、上马高能耗项目),地方政府不出台与之相应的配套政策,其实是与中央政府谈判和博弈的一种表现。绝大多数省市不紧随中央政府出台限制和禁止高尔夫项目的执行政策,可以看成地方政府对高尔夫项目发展的支持和默许。即使在响应中央政策方面发文最多的广东省,同时期出台的执行政策也大打折扣,如1995年国务院文件要求“严禁高尔夫球场占用耕地”,广东省政府同期文件变为“原则上不准占用耕地”。吉林、河南、海南明确发文支持高尔夫项目,更能表明中央政策在省级政府受到了抵制;限制或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的地、县级政府则更少,甚至于多个地级政府公开发文鼓励高尔夫项目发展。

在财政分权体制和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鼓励高尔夫项目建设的动机明显,这不仅因为高尔夫项目能够起到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土地升值的作用,更因为高尔夫项目直接投资近亿元,加上房产及旅游配套项目,总投资达到10亿元级规模,对当地政府财税贡献明显。超过10亿元投资项目对绝大部分地级市来说都算得上大项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强烈动机和需要使得地方政府默许甚至鼓励高尔夫项目发展。高尔夫政策上下不一致增加项目发展空间,这也体现了我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稳定机制。

政策的部门不一致

从各政府职能部门出台的高尔夫政策可清晰看出同一级政府(国务院各部委)不同部门对高尔夫项目发展的态度迥异。从国务院出台过涉及高尔夫政策的9个部委来看,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局、住建部对高尔夫项目发展始终采取否定态度,表现为国土部门一直出台严格限制、审查和禁止高尔夫用地的政策;环保局自成立以来就要求加强对高尔夫项目的环境评估,住建部则明确限制和禁止对高尔夫项目(含地产)建设审批。但文化部、体育总局、旅游局则一直未在国务院出台限制、暂停和禁止高尔夫项目政策之后,相配套的执行政策。即使在国务院密集出台严格清理、整顿高尔夫项目的政策背景下,国家旅游局或将高尔夫球场评为4A级景区,或发文鼓励推出高尔夫度假产品,或将高尔夫列为重点旅游项目。

在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下,同级政府各横向部门(“块块关系”)从各自行政管理职能考虑,难免会与另一职能部门存在冲突而进行博弈,各部门在政策执行中的博弈不一定皆为负效应,很多时候能够让政策更加兼顾到多方利益。从各部委政策中有关高尔夫的文件不难看出,政府部门之间对高尔夫项目发展存在分歧和博弈,这种部门之间不一致会影响到限制和禁止高尔夫项目发展的政策执行效果,增加高尔夫项目运作空间。

政策的前后不一致

高尔夫政策在时间上的前后不一致不仅指中央政策由支持到禁止的前后逆转,还包括同一时期内中央政府在政策执行上时紧时松。从表1可以看出,1997年、2002年和2007年都是阶段时间内出台限制型政策最密集、最严厉的时期,紧随其后的1998年和1999年、2003年、2008年却没有限制高尔夫项目发展的政策出台,是什么原因导致限制型政策突然中止了?只要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周期就不难发现,这3个时期分别是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非典”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的经济低迷时期,政府迫切需要加大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由于高尔夫项目具有较强的带动房地产和旅游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促使中央政府放松高尔夫政策,这也是为何近20年来我国高尔夫项目“逆势发展”的原因。高尔夫项目发展政策的前后不一致能够为一些待建、在建及被暂停的高尔夫项目赢得发展空间,从限制和禁止型政策的执行间隙中能够获得一定的发展时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几乎形成了“瞒报或拖延至经济不景气的政策宽松期公开高尔夫项目以既成事实”的行业惯例。

6 结论及建议

对国务院及各部委和地方政府20年来涉及高尔夫的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1)中央政府的高尔夫政策经历了“从鼓励至限制、从限制到禁止”的变迁;(2)同期高尔夫项目用地类型表明,限制及禁止使用耕地、林地等优质土地建设高尔夫球场的政策执行效果好,高尔夫球场用地类型趋向合理,2005年之后的球场用地皆以荒山、草山为主,占用优质土地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3)同期高尔夫项目数量增长数据表明,虽然高尔夫球场增速受到政策影响,但限制、暂停及禁止高尔夫项目建设的政策执行不到位,每年球场项目净增量居高不下。对政策出台时间及内容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每逢宏观经济遭遇外部危机或重大事件冲击时,中央政府限制或禁止高尔夫项目的政策会相对宽松,出现政策及执行上的前后不一致;财政分权体制和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下地方政府(尤其是地县级政府)具有发展高尔夫项目的动机,不愿执行中央限制和禁止高尔夫项目建设的政策,甚至明确鼓励,从而出现了中央和地方政策的上下不一致;同级政府各部门从其行政职能出发,对高尔夫政策存在分歧,使得高尔夫政策在政府部门之间不一致。政策上的三个不一致是高尔夫项目在“禁止”政策背景下仍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高尔夫策划案【第五篇】

*

三、教学要点

*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日世界,已经没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挽狂澜以及在战争后与唯一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号称“北极熊”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通常所说的苏联。现在,俄罗斯联邦可以说已经成为苏联庞大遗产的最大的继承者。那么,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呢?带着这些一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展示板书: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内容组织

师: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战胜法西斯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联在战争中2700多万人丧生,约30%的国家财产化为灰烬。战后初期,苏联的许多工业生产指标倒退到了30年代初的水平,农业产量比战前减少40%左右。要重振这样一个深受战争破坏的国家,在当时看来简直无法想象。西方舆论甚至断员,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但是从1946年苏联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四五计划完成的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国防工业领域,1946年建成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爆炸了苏联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此外,苏联取消了战时实行的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度,改为免证敞开供应;三次降低物价;斯大林格勒、基辅等大城市也在废墟中重建。可以说,四五计划的实施,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但是,在苏联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同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在抵制西方思想渗透、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中,苏联在文艺界和学术界开展了广泛的批判运动,许多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造成严重损害。

资料:斯大林晚年政治体制僵化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表现在权力机制领域,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战争时期斯大林把党和国家的所有最高职务集中在自己手中,战后,虽然有些战时职务取消,但权力的集中程度依旧,党和政府正常的议事程序迟迟不予恢复,被战争中断的党代表大会制度直到1952年才得以相接(这时召开的联共(布)“”与1939年召开的“十”已相隔13年联共(布)“”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从战争结束至斯大林逝世的8年间,中央全会也只开过两次(1947年和1952年)。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都是由斯大林及其选择的少数领导成员作出决策,至于谁能进入决策圈子,也就意味着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反之则可能遭贬黜,甚至被清洗。由于权力体制的正常形态被破坏,权力机制的运行几乎完全依赖个人意志,因此,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1953年1月13日,塔斯社报道了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据称,苏联保安机关破获了一个由15名克里姆林宫医生组成的反革命间谍集团,这些医生受帝国主义情报机关和国际犹太民族主义组织的指使,企图用有损于健康的医疗方法谋害苏联领导人。这个所谓“医生间谍案”没有任何事实根据,是保安机关迎合斯大林的个人意志而蓄意制造的。这类案件的发生即使在政治清洗周期性进行的苏联也属荒唐之举,它表明,“斯大林模式”的运行已经偏离常态,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

师:在弊端和问题面前,由于斯大林在世时体制已经僵化,而且也没有人敢于对斯大林的做法提出异议,可是随着斯大林的逝世,转机出现了。

(展示板书: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逝世)

师: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作为过渡性的领导班子,马林科夫继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主持党中央书记处,在领导核心中居突出位置的还有主管外交的莫洛托夫和负责保安机构的贝利亚。由于“斯大林模式”体制缺乏民主选择机制,所以权力的继承是通过党内斗争来完成的。这场斗争很快就在过渡班子中展开了。但是,赫鲁晓夫在这场斗争中最后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排除了“斯大林时代”遗留的保守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为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师:其中,有一次关键性的会议,就是苏共“二十大”。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等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团应邀列会。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作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突然召集代表开会,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严重错误极其危害,但对斯大林的错误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把个人崇拜的根源简单的归结为他的“不良品质和性格”。报告在苏联国内造成了思想混乱,不久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震惊了世界。会后,苏联国内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高潮,进行了大规模的冤假错案工作。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借此掀起了反苏、、主义的浪潮,一度造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的动荡不安。苏共“二十大”和“秘密报告”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从总体上看,此举顺应当时人心思变的大趋势,所以获得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但同时也激化了赫鲁晓夫与中央领导层中保守势力的矛盾,“二十大”闭幕不久,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等中央主席团成员策划了一次倒赫行动。但在国防部长朱可夫、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科兹洛夫等人支持下,将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及主席团,赫鲁晓夫巩固了他在苏联党政的领导人地位,这也为他开始实施改革措施创造了条件。

(展示板书:2、改革经过及其内容)

师:苏联模式,或称“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存在着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也正是通过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这两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功绩,使得苏联模式的创造者再也看不到它的弊端了,战后的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也就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了。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为在理论上打破、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提供了机遇。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那么,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修整?

生:经济、政治领域

师:首先,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冤案和加强法制。由于不讲法制的政治性清洗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其后果十分严重,涉及面十分广泛,所以从冤案入手顺应民心,有利于卸掉历史包袱,形成新的政治基础。这方面的工作从苏共“二十大”前已经展开,“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查,大部分冤案得到,同时释放了90%以上的在押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为了从制度上防止随意制造冤案,撤销了原内务部直属的“特别会议”(该机构成立于1934年,集中行使公安、检察、法院职权,包揽从逮捕至处决的全套司法程序)和审理所谓“国事案件”的“特别程序”,削弱了保安机关的权力,并对保安机关进行了调整改组,国家安全事务由新设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内务部只负责社会治安。这样,过去那种保安机关自成体系、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只听命于个人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在此基础上,还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条例、法规,恢复和加强司法制度,使社会控制进入有序的轨道。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先后颁布了《刑事立法纲要》、《刑事诉讼纲要》、《民事立法纲要》、《民事诉讼纲要》、《法院组织立法纲要》、《检察长监督条例》等法律文件,为建立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与加强法制相联系,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总之,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其次,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鉴于以往国家对农民的强制征粮机制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的长期不振,赫鲁晓夫在减轻农民负担、振兴农业方面采取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措施。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价幅度达到倍;第二步更大的动作是取消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此两项占原农产品征购额的84%),实行统一的农产品采购制度,与此相应,1958年取消了国家拖拉机站,把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此外,还放宽了对个人经营副业的限制,扩大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调整农业政策的同时,赫鲁晓夫还大力提倡垦荒运动,在中亚、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大片新垦区成为向国家提供谷物和经济作物的基地。在上述措施的刺激下,50年代中后期,苏联农业一度出现上升态势,1958年与1953年比较,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但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深入持续下去,在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国家又开始提出不切实际的农业发展指标,要求在短时期内农业产量赶超美国,于是高征购政策再度推行,农民的负担又趋加重。赫鲁晓夫还不顾国情,盲目地要求将牧草地改种玉米,造成饲料粮的短缺。新垦区因不注意生态保护而导致土壤的沙化,收成递减。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抵消了农业改革的正面效应,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又陷入了困难境地。

第三,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根据1957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的决定,撤销了25个中央级部委,设置105个经济行政区,由这些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专业管理局对工业企业实施管理。显然,这种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地位,而只是变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部门,所以它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只是在“条”与“块”之间进行了权力的调整。其结果,在削弱中央的同时助长了地方的,并由此引起国民经济运行的混乱。为了对这种改革的负效应进行补救,重新设立了中央一级的专业管理委员会,经济行政区也作了合并,调整为47个。这些措施实际上又使工业管理体制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展示板书:3、改革的效果)

师:那么,赫鲁晓夫的改革有没有取得成效呢?可是,就在赫鲁晓夫1971年逝世时,苏共的讣告中说:“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为什么不加上什么“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

家、政治家”之类的修饰呢?

生:(略)

师: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是赫鲁晓夫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这次大会一方面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性的再批判,决定把斯大林遗体移出列宁墓,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并将斯大林格勒改称伏尔加格勒;另一方面却接过斯大林晚年的口号,在通过的新党纲中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同时模仿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做法,制造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这样,赫鲁晓夫在“清算”斯大林的表象下,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斯大林晚年的覆辙,使自己的政策方针偏离了改革的目标,引起了党内外的普遍不满。1962年,赫鲁晓夫在内外政策上采取了两项轻率的举动,一是将州一级地方党委按工农业分设两个委员会,由此引起地方权力机制的混乱和地方干部的不满;二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冒险举动和妥协退让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威望。1963年,因旱灾引发的粮荒最后宣告了赫鲁晓夫农业政策的失败和“共产主义建设”的落空。于是,赫鲁晓夫的主席团同事们决定剥夺他的权力。1964年10月12日,正当赫鲁晓夫在黑海边休假时,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与会者商定逼赫鲁晓夫下台。次日,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接受主席团的“判决”,眼看大势已去,赫鲁晓夫被迫表示“自愿退休”。10月14日,苏共中央举行全会,正式解除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同时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次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任命柯西金接任部长会议主席。

(展示板书:4、勃列日涅夫改革)

师: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历史进入了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时期(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局势”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在其执政前期,苏联经济增长加快,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政治局势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长,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到执政后期,随着他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僵化,改革趋于停滞,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活力衰退,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师:可以说,苏联在战后的几十年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看到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造成的弊端,也试图去扭转局面,两人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触及体制的根本,都只是在不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进行一些小修小补,也就是从理论上说没有对生产关系进行真正的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调整,那么其结果只能有一个──失败。

师:982年11月10日,执政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因病逝世,苏联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11月12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选举安德罗波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从1967年起长期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的安德罗波夫对形势的认识比较清楚,他上台后试图从修正“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着手,为调整政策、改革既有体制开路,由此而提出“苏联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并认为苏联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建立高效率的经济”。按照这一思路,安德罗波夫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打破僵化的社会机制,推动经济改革。但是,由于安德罗波夫上台时已经身患重病,带病执政15个月后即于1984年2月9日逝世,所以未及展开他的改革实践。接替安德罗波夫的是契尔年科,这位上台时已经73岁的老人秉承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保守路线,没有什么新的作为,并很快亦于1985年3月10日去世。3月11日,苏共中央非常全会选举54岁的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新一代领导人开始掌权,苏联历史进入了大变革的新阶段。

(展示板书:二、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师:第一,改革的背景: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对于进入80年代的苏联来说,已是势在必行。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和方向: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制订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未见成效。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论点,一是认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趋于接近”的论点。这样,戈尔巴乔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因此,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民主的社会主义”来改造社会主义。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入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其结果,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随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展示板书:2、“八·一九”事件3、苏联的解体)

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冲击了高度集权的旧体制,却没有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因此,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弱化,随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的扩大,而在苏联的国家结构中,地方势力大多与民族主义势力结合在一起,成为瓦解联盟国家体制的基本因素。在1988年6~7月间举行的苏共第十九次会议上,分成三派: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新思维“主流派”。1990年3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决定,苏联的法律须经爱沙尼亚立法机构批准才能生效,由此开了加盟国家法律高于联盟法律的先例。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为抗议50年前苏德条约将其划入苏联范围而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约200万人手拉手组成长达600千米的“人链”,显示独立的决心。当年年底,三国共产党先后宣布自己为独立政党,脱离苏共。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本国独立,把民族分离运动推向新阶段。与此同时,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日趋高涨,1990年,先后有11个共和国发表宣言,甚至包括俄罗斯联邦。

师:面临联盟解体的威胁,戈尔巴乔夫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即在确认各加盟国的基础上缔结一个新的联盟条约──“国家联盟条约”。1990年9月,成立了由各共和国主要领导人组成的起草委员会,11月23日,新联盟条约草案公布,供全民讨论。12月召开的苏联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围绕是否保留联盟的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最后决定重新起草新联盟条约,并将是否保留联盟的问题提交全民公决。1991年3月17日举行的全民公决结果显示,%的投票人赞成保留经过革新的共和国联盟。(注: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等国议会拒绝执行全民公决决议,这些国家公民被禁止参加投票。)但是,此时中央政府和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和权力已经进一步削弱,联盟机构的决定已无法约束自行其是的各共和国。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增强了与戈尔巴乔夫抗衡的能力,实际上成为支配苏联政局变动的关键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企图维持原苏联国家体制的党、政、军领导人密谋发动一场,以阻止联盟国家的解体趋势,恢复中央集权体制。7月底,新联盟条约草案修订完成,预定8月20日正式开始签署。8月4日,戈尔巴乔夫赴克里米亚休假,计划19日返回莫斯科主持条约签署仪式。这时,密谋的付诸实施。8月18日,策划的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内务部长普戈、陆军司令瓦连尼可夫等人在莫斯科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派代表前往克里米亚,要求戈尔巴乔夫下令实施紧急状态,如不接受就采取坚决措施。当天下午,由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到达克里米亚总统别墅,但戈尔巴乔夫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于是,者在当晚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8月19日晨6时,亚纳耶夫向全国宣布,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根据苏联宪法,由他本人从即日起履行总统职务。随后,他又宣告,即日起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此期间国家的全部权力移交给紧急状态委员会。这时,部分军队已开进莫斯科,坦克包围了俄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

师:“八·一九”事件引起国内外的强烈震动。叶利钦指责是违反宪法的行为,呼吁人民群众起来反击。19日下午,大批群众响应叶利钦的号召聚集在白宫前进行抗议示威,军队的坦克在人群中无法行动。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也纷纷发表声明,谴责行为,支持叶利钦。同一天,美国总统布什明确表态,不承认苏联新领导人,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在美国带动下,其他西方国家也以各种方式声援叶利钦,并向当局施加压力。由于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又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谴责,发动者很快陷于孤立,军队的分裂更使的目标无法实现。20日,苏联空军、空降兵、海军和战略火箭军司令都公开表示不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已被调入莫斯科的部分军队也发生倒戈,奉命进攻白宫的克格勃特种部队“阿尔法”小组则拒绝服从命令。到21日,失败已成定局。当晚,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为是非法的。戈尔巴乔夫也在当天恢复了与外界的联系,并发表声明,称自己已控制了局势,将立即返回莫斯科履行总统职务。次日凌晨,戈尔巴乔夫回到首都,随即逮捕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和其他一些参与的人员,并对党、政、军机构进行清洗、改组。

师:“八·一九”事件的结果与其发动者的愿望相反,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这一事件虽然以戈尔巴乔夫的复职告终,但真正的胜利者却是叶利钦。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已失去实际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成为按叶利钦意志行事的傀儡。8月23日,叶利钦下令,暂时中止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没收共产党的财产。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他还下令,停止各政党在军队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暂时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于是,执政七十余年的苏联共产党结束了它的存在,从组织上解体了。(注:苏共解体后,俄罗斯共产党继续存在,不久恢复活动,成为合法政党。此外,还有若干组织自称苏共的继承者,但统一的苏联共产党未再恢复。)

师:苏共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核心,残存的中央政府已没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继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在“八·一九”前宣告独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独立。尤其是8月24日乌克兰宣告独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国的连锁反应,短短一个月内,又有7个共和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

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相继宣告独立(土库曼和哈萨克分别于10月和12月宣告独立)。面对这种局势,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总统为维持一个最低限度的联盟作了最后的努力,他与各共和国领导人频频会谈,试图恢复被“八·一九”事件中断的签署新联盟条约的进程。然而,这时乌克兰等国已经决心走向彻底独立,它们对留在一个联盟框架内已不感兴趣。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也已经决定抛弃戈尔巴乔夫及其主持制定的联盟方案,准备自己另搞一套。12月1日,乌克兰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90%的投票者赞成完全独立。12月3日,叶利钦宣布承认乌克兰独立。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在明斯克会晤,叶利钦提出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构想,得到另两位领导人的赞同。12月8日,在布列斯特郊区别洛韦日森林的一个别墅里,三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停止其存在”,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前苏联各机构在联合体成员国境内的活动予以停止”。协议规定,独联体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性质,不设议会、中央政府和总统,也不建立统一的军队。协议还规定,独联体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前苏联的成员国和其他赞同其宗旨的国家均可参加。独联体的成立使戈尔巴乔夫的新联盟方案彻底破产,三个斯拉夫国家的领导人决定了苏联的最终命运。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和中亚五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等六项文件,正式宣告11个原苏联共和国以创始国身份自愿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与此同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师:可是,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但也有人说: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生:后者的观点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师:那么,苏联的解体究竟给人民带来的是什么?尤其是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在叶利钦的率领下走向了何处?

生: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进行了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政治上推行“休克疗法”,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推行经济改革,也就是全面开放物价、对外贸易完全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向市场经济迅速过渡。其结果是造成俄罗斯经济整体全面下滑。政治上也全盘西方化,通过一系列政策,希望把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一切痕迹都清除掉。外交上,也积极向西方靠拢,希望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1993年,因与最高苏维埃矛盾激化,派兵攻占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1996年7月,再次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在此期间,俄罗斯经济状况继续恶化,不见好转,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越来越复杂。1999年12月31日,离任期还有半年的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委托普京任代总统,并把原定于明年6月举行的总统大选提前到3月举行。

师: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课堂小结

师: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布置作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796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