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方案范例(精推精编5篇
【导言】此例“一村一品方案范例(精推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村一品方案1
为扎实推进文化燎原“五个一百”行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把大谢集打造成农业强镇、工业新镇、环境美镇、文明村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三贴近”原则,以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以挖掘推广特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突破口,以创业文化、合作文化、科学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为结合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突出抓住农村文化“阵地、队伍、活动”三大环节,繁荣农村文化,推动大谢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发展目标及创建标准
1、总体目标:以弘扬大谢集镇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主线,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镇形成“有组织、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打响“全国文明村镇”品牌。
2、分步实施目标:根据试点为先,统筹推进的原则,确定分步聚实施目标。
20xx年(发展18个村),因村制宜,培养、发展、规范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和品牌,培育8秧歌特色村、6个锁呐特色村等特色村,4个健身操特色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模式,年底覆盖率达到20%。
20xx年(发展12个村),着力培养、培训、发展活动项目和内容,使全镇40%以上的村都有自己的活动队伍和场所。
20xx年(发展30个村),覆盖率达到80%,全镇60个村达到“一村一品”的群众文化活动目标。
3、特色文化品质之村标准: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标准是“五好”,即“五大文化”建设好,“五大文化”建设内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体现;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好,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和一批活动设施;文化队伍建设好,有一个文化带头人和一支业余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有一个特色文化活动项目;文化活动机制好,有一个长效的文化活动机制,活动经费有保障。
三、重点工作
(一)借力发展,完善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坚持项目推动,针对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设施投入后继乏力的现状,把阵地完善工程与省体育强村、先进文化村及农家乐特色村创建工程相结合,完善一批文化设施;坚持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现有文化活动场所、橱窗,设立大石车灯陈列室、文艺活动演练厅及文化长廊等阵地,努力实现一室多用。
(二)注重特色,组建特色文化活动网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今年,首先在群众文化活动底子厚、基础深、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先试先行。谢集管区发展3个村,以谢集北门秧歌队和王胡同秧歌队表演为龙头,积极探索发展山东邦子、快书文化项目;昌邑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是组建侯花园锁呐队、前昌邑健身操队等队伍;大刘管区发展2个村,重点在大刘村、前贺村、组建秧歌队等队伍。树立发展典型,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逐年发展,使每个行政村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项目,最终建立覆盖全镇的“一村一品”群众文化活动网络。
(三)搭建平台,发挥特色文化凝聚和导向作用。加强对村级特色文化培育的培训指导,试点村每月举行一次活动,每季召开一次全镇特色文化发展交流会,每年策划一次大谢集特色文化一台戏,做到周有训练、月有活动、季有交流、年有会演,着力唱响培育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对本地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人们在交流情感、分享快乐的同时,既陶冶了情操,又凝聚了人心,既提高了群体素质,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特色文化“一村一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张福宝,副组长:张彦磊、冯长伟,成员:邵成印、郝文山、闻艳、祝涛、姚明元、翟中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文化站,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督查落实和考核评比等工作。镇文化站要抓好一村一品特色文化的调查摸底和乡土文化人才登记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各村主要负责人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稳定”的理念,把“一村一品”文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发展目标、完成时间、步骤和责任人,努力形成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
2、政策激励,形成合力。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制定激励政策。组建特色文体队伍,实现统一服装的,奖1000元/村。以上各项年底通过镇考核组验收的,统一发放奖励资金;被评为特色文化品质之村的,给予适当鼓励。充分发挥镇财政资金导向、聚合作用,鼓励扶持热心公益事业和先富起来的农户投资兴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积极发挥乡村文化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
3、健全制度,狠抓落实。为确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建立班子成员联系试点村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破解发展难题,狠抓工作推进;并把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工程列入村主要干部业绩考核内容,酌情予以加分,确保完成任务。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的5篇1村一品方案范文(必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一村一品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村一品方案2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06年6月19日)
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市与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全市辖12个县市区,134个乡镇,6454个行政村,总人口812万人,耕地783万亩,乡村农户165万户,农业人口596万人,乡村从业劳动力371万人。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化升级,全市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良好开端,日趋凸显,在局部地域已形成主导格局。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发展到18个,占乡镇总数的%;专业乡镇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万户,占%;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71元、6019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专业村发展到67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其中农产品生产型602个,涉农服务型21个,非农产业型41个;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万户,占%;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66元、6063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综合分析,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围绕大蒜圆葱、瓜菜、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奶牛肉牛、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基地、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目前,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03处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2570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6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56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建成700余处规模养殖基地;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二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宽。一村一品由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及非农产业并举,种植业由过去以粮食生产为主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并举转变,一村一品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670个、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万个,其中,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瓜果等种植业329个、万户,大牲畜、生猪、肉羊、家禽等畜牧业77个、万户,水产业17个、万户,林果业167个、万户,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27个、万户,其它非农产业53个、万户。
三是产业层次逐步提升。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和产品规模不断膨胀,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0个蔬菜瓜果专业乡镇种植基地万亩,平均种植规模万亩;1个生猪养殖专业乡镇生猪存栏规模万头;3个水产养殖专业乡镇养殖规模万亩,平均养殖模万亩,4个林果种植专业乡镇种植规模万亩,平均规模万亩。获得商标注册14个,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达到9个、5个、3个,分别占50%、26%、17%。主导产品年出口创汇达到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
四是区域带动日益增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市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万农户、从业人员万人,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户和从业人员的%、%;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万元、万元,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1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7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万农户、从业人员万人,分别占专业村农户和从业人员的%、%;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万元、万元,分别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66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村一品方案3
近年来,寺坞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县级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蚕桑生产向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快速方向,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蚕桑产业成为寺坞村的农业支柱产业。
蚕桑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初步形成一个现代农业园区。
池淮镇寺坞村距代县城40公里,距镇政府10公里,交通便利。该村地处山区,十里干滩,常年水源不足,大片土地种田缺水,产量低。全村总户数为320户,有236户从事养蚕业,占全村农户数的比例是74%;1075口人,农业劳动力590人,耕地面积1400亩,20XX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 9443 元,高出本县人均收入8583元的10%。全村农业经营收入371万元,其中蚕桑收入为万元,占农业经营收入的72%。
全村桑园面积连片种植有880亩,桑园基本集中连片。20XX年饲养蚕种1800张,生产蚕茧吨,蚕桑产值万元,占农业经营收入的72%。在充分发挥蚕桑优势,不断壮大蚕桑养殖产业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植业收入向养殖、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20XX年10月,村两委班子抓住农业对口项目建设的契机,通过召开动员会、观摩学习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扶持政策、蚕桑生产形势、经济效益、适用技术等方面知识,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调动和吸引村民积极加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20XX年12月注册成立了“开化县绿洲蚕桑专业合作社”,90%以上的养蚕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合作社在技术指导、物资供应、蚕茧收购上为农户开展服务,并与农户签订蚕茧收购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合作社成立后,为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园和堤升“一村一品”蚕桑产业环境,更好地发展蚕桑生产,村两委班子和本村绿洲蚕桑专业合作社组织养蚕大户外出学习养蚕先进技术和推广“一村一品”经验,通过聘请特产局专家进行讲座,宣传“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和经验,在全村营造发展氛围,增强全村人民的发展意识。在重点抓好一批养蚕大户“一村一品”示范户建设的同时,按照“高目标引领、强措施推进、高效率落实”的思路,对全村的所有农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突出蚕桑养殖产业建设,形成“专、新、特”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依托蚕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根据蚕桑生产标准要求,推行园区统一连片规划种桑,全村880亩桑园,集中连片的达到85%以上。基本消除了粮桑混种造成的农药中毒现象。二是统一推广新品种。20XX年,寺坞村开始推广最新一代雄蚕新品种,到20XX年,实现全年饲养雄蚕新品种,实现了蚕品种的更新换代。三是统一推广桑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化的桑园主要病虫害是桑螟,且主要危害是第三代。为此,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在7月下旬,开展桑园病虫害统防统治,桑螟发生率比去年下降了45%。四是统一规划建设小蚕共育室,组织小蚕共育。20XX年,新建改建小蚕共育室750平方米,组织小蚕共育625张。
我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为产业发展方向,取得可喜成效。20XX年饲养蚕种1700张,生产蚕茧吨,蚕桑产值万元。236户养蚕,养蚕户占总户数的。蚕桑收入占农业经营收入的72%。养蚕户户均蚕桑收入达11345元。我村在充分发蚕桑优势,不断壮大蚕桑养殖产业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植业为主向种养结合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植业收入向养殖、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全村“一村一品”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已成为寺坞村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寺坞村今后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蚕桑生产,积极建设特色蚕桑基地示范园和提升“一村一品”蚕桑产业,力争到20XX年,将现有蚕桑基地880亩建成高标准的蚕桑示范园区,年养蚕发种量达1800张,年产值达300多万元。
村一品方案4
20XX年我县一村一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一村一品办公室的指导下,紧扣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模式,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促进了以茶业、生猪、蔬菜、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培育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一村一品发展主要成效
截止目前,全县发展省级、一镇一业示范镇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31个,涉及11775户、39822人,其中从事主导产业农户8714户、从业人口30324人,分别占农户总数和全村总人口的74%和76%。按主导产业类别划分,种植业6个村,占19%;养殖业4个村,占13%;林果业5个村,占16%;其它农业16个(含茶叶、综编、藤编等),占52%。20XX年,31个示范村预计实现生产经营总收入65028万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8228元,比上年增长1080元,同比增长。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的农户占全村总农户的74%,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7%。一村一品发展规模、促进农民增收的比重均大幅增加。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产业培育,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质量
一年来,我们按照大力发展茶叶、生猪、蔬菜、烤烟、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园区经济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规范化、区域化产业基地,以此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促进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XX年,全县预计新发展茶园万亩,全县茶叶总面积发展到万亩,年产干茶6818吨,实现产值亿元,生猪出栏83万头,种植蔬菜万亩,种植烤烟万亩,农民群众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明显增加。以红庙镇罗账岭村为代表的一批专业示范村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大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茶叶基地规模,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群众积极参与,促进了茶园基地快速发展,全村累计新发展茶园500余亩,为茶叶示范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县各镇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逐步将传统的油菜(小麦)—水稻(玉米)复种模式转化为养猪、种茶、种菜、农产品加工等高效农业生产模式,70余个村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更加凸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
(二)狠抓示范带动,推动一村一品发展步伐
我们在抓一村一品工作中,围绕我县农业五大主导产业,通过县上抓示范点,镇上抓重点村,村上抓示范户,上下联动,层层示范的工作方式,推动了全县一村一品建设快速发展。一是坚持招大引强,发挥招商引资在发展一村一品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努力,江苏商会、陕西汉森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新美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将投资南郑农业产业发展,预计投资总额亿元,将对我县一村一品发展发挥较强的拉动作用。二是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发挥先进农业技术在一村一品中的支撑作用。依托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县建立10个科技示范基地、确定100名科技指导员、培育1000名科技示范户,带动0户农民增收致富。牟家坝镇牟家坝村茶叶产业、圣水镇林场村苗木花卉产业以及小南海镇的烤烟产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其产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多次接待县内外的参观交流,已成为我县一村一品发展的亮点。三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在一村一品发展中的承载作用。抢抓省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重大机遇,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资金向园区整合、要素向园区配置,着力打造园区发展新引擎。全年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全县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10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9个。同时年内将拟认定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在园区推进工作中,我们通过抓规划、抓进度、抓投入、抓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园区建设,通过园区的规模扩张和示范带动,进一步加快了一村一品发展步伐。
(三)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一村一品发展水平
一是抓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先后两次组织示范村负责人参加一村一品培训学习,宣传介绍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经验,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二是抓科技推广,提高科学种养水平。以“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工培训工程”、“科技_工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等有效载体,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并分类型确定示《山草香·》范户,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年累计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万人次,其中职业农民培训1250人,培训茶农、烟农、药农、养蚕户、生猪养殖户等6万多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6万份。深入开展了科技兴农十项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三是抓农产品认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县已完成无公害蔬菜、茶叶认证6600亩,茶叶有机认证万亩15家茶叶企业通过了QS认证无公害农产品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整县环评。三是抓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县农业信息网站作用,采取信息发布、电子农务、短信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发布政策、价格、市场供求、技术等信息20XX余条。利用县农业信息站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幕,每天定时发布有关农产品价格、市场、技术、招商、项目、企业信息。
(四)健全组织体系,增强一村一品发展能力
坚持把培育适应“一村一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目前,全县注册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5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县级15个,4个企业(基地)被评为全市十大茶厂、养殖场和设施蔬菜示范基地。20XX年18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引导和支持绿娇子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朵彩苗木花卉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有效增强了农产品的营销能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步推进,服务层次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42个,入社成员10237人,注册资金亿元。其中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全省百强社,八宝农民专业合作社、严氏绿叶合作社坚持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从事良种茶苗繁育、茶叶加工销售以及技术、信息、农资供应等配套服务,搭建分散小农户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良好平台,吸纳本村及周边村镇农户积极加入,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已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三是积极发挥品牌效应,“汉水银梭”、“黄云翠竹”绿茶、“黄关”黄酒、“秦巴欢”菜籽油四枚商标被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商标。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资金投入较少。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仍存在投入不足,设施落后、陈旧,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步伐。
(二)政策支持不够。一村一品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每年专门用于一村一品发展上的项目仅有1至2个,大多数村多年来没享受过一村一品专项扶持,特别是在每年的一村一品统计年报会上,部分村干部怨言较多。
(三)发展水平不高。现有的“一村一品”大多属于自然形成,我县虽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了区域规划,但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聚集度不高,带动效应不强,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四)农村劳力缺乏。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缺乏文化层次高,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员,在发展一村一品、推进结构调整、状大主导产业等方面思想保守、劲头不足、困难较多。
(五)组织体系松散。尽管我县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地处城镇,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龙头企业服务于一村一品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下年工作打算
(一)完善发展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一村一品发展思路,进一步修改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资源、地域、生态、传统等优势,增强一村一品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
(二)建全保障体系。建立农民自投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着力解决一村一品发展融资问题,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
(三)强化人才培训。依托农业、技术、科技、劳动、职教等培训阵地,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加强对示范村驻村指导员、村领导班子、农民技术骨干和专业大户的培训,不断提高带动能力。
(四)培育组织体系。鼓励支持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完善管理和运营机制,达到“建立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村一品方案5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经济建设的核心,产业兴旺通过五大途径落地施行,将对各行各业产生较大影响。如产业兴旺中的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要求中国的土地政策更重视耕地和农村的发展,种业将成为第一产业中的重点攻克产业;质量兴农要求乡村重视第一产业发展,向品牌化、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商和其他加工产业的发展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缩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人均耕地面积小、第一产业的人均收入占比不断降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中国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带动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种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重点攻克的“卡脖子”行业。
种业分为农作物种子和动物育种。农作物种子中,虽中国主粮种子对外依赖度低,但高端蔬菜种子主要依赖进口,且育种技术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动物育种对外依存度高,中国居民以猪肉消费为主,但中国的猪育种对外依存度仍超过97%。
乡村振兴战略还将直接影响到如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等融合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融合发展。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政策将有利于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的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融合产业中,乡村旅游业近几年增速快,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