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服务方案范例(精编3篇)
【导言】此例“安保服务方案范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安保服务方案1
迎难而上,培养社会紧缺人才
2008年以来,学院认真研究政法高职教育发展新形势,紧紧围绕立足、融入、服务平安北京和服务社会基层发展需求,找出路、找定位,主动适应平安北京建设新需要,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定位,将培养中高级安保人才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新重心。学院是北京市唯一开设安全保卫专业的高职院校,全国可借鉴的经验也十分缺乏,专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安保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相对滞后的现状,与安保行业发展的需求、与首都首善之区的地位以及建设世界城市、和谐社会的发展不相符,安保专业已被劳动部、公安部确定为社会六大紧缺型人才培养专业,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巨大的中高级安保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市场亟待开拓。
为此,学院加速推进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并将安全保卫专业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学院党委和专业所在的安全防范系专业建设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短短5年的时间内,实现了专业跨越式发展。安保专业先后设立了安保管理、高级随身护卫、航空安保等多个专业方向。以安保专业为龙头,安防工程技术、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为两翼的安保专业群已经形成,在校生从2007年的40人,迅速扩展为专业群内近900人的规模。2011年通过了北京市教委示范校建设验收。
探索构建安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北京市教委为构建首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蓝图,面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选择了13个专业开展分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安保专业位列其中。在项目论证与立项过程中,安保专业将安保行业各级各类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要求结构进行分层、分类分析,形成与国家职业分类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并借鉴国际安保职业分级框架,兼顾安保实际职业需求和职业人才发展需求的职业分级标准,构建了完整的安保职业人才分级、分类培养方案及配套的教育管理制度,为在现代职教体系框架下,面向人人,面向终身,构建安保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新模式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思路。特别是全市首个面向保安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分级制试验班的成功举办,在安保行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借助分级制改革项目,安保专业建设在职教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迈上了新台阶。先后成功申办了国家精品课程、司法部精品课程、市级专业创新团队、市级职教特聘专家等多个项目,基本实现了“国内创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建设目标。
校政企行、职教联盟,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
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与命脉,安保专业立足于职业教育,是从职业出发的教育的逻辑起点,以学习者为中心,背靠政府、依托行业、融合企业、联合院校,构建了全国首个“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通过联盟内公安主管部门,安保行业协会,专业相关院校以及中安保、故宫博物院、国家会议中心等近70家安保从业单位的积极参与,30余家单位的密切合作,40余名安保行业专家的深度融入,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核心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分级制改革、各类课题研究等数十个专题开展了一系列研讨、交流、培训与项目合作。特别是通过引入社会资金,校企共同成立了伟之杰、政博安等不同层次的安保培训学院,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建设格局。校内投资1,600余万元建设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安全保卫专业教学实训基地,融教学、培训、服务、鉴定于一体,校外已经全面实现了毕业生在联盟内60余家实训基地开展短期实训、项目实战和实习就业,使安全保卫专业建设从源头到出口,平台更加广阔,破解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难题,逐步凝练成“实训、实境、实战”,训战结合,准军事化教育管理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的“三实递进、双结合”安全保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底,该模式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球视野、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安保职业标准
几年来,安保专业坚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国际职业教育对接的合作平台。通过与英国、以色列、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安保公司、院校开展广泛交流,整合来自国际间“行业、企业、院校”三方的资源和信息,进一步增强了成员对国际安保行业、国际职教理论的了解。通过全面推进与新加坡策安公司、法国家乐福集团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的深度合作,形成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断拓展安保专业的国际合作空间。2012年9月,在澳大利亚政府官员和北京市教委官员的见证下,与澳大利亚康普利斯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正式引进国际安保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证书进入中国安保市场,将实现安全保卫与风险管控双文凭证书国际班和面向国内安保行业的在职人员培训项目的落地实施。使安保专业建设接轨国际,服务产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业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国内国外、专兼结合,打造双师结构优秀团队
通过校企人才互挂及外教引进,通过国际项目实践、国外教育培训与国内脱产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安保专业团队的职业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了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和“双师”优势。目前,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达到了100%,有16名教师获得了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职业培训与评估师”(TAE)职业资格证书,安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模式已全面与国际接轨,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水平达到全新高度。
立足政法、面向社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几年来,安保专业以提升学院在行业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为目标,不断丰富服务形式、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开拓稳定的社会服务载体,丰富培训形式。通过立足政法、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形成了政法系统在职培训、安保在职人员分级制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成人学历教育等多种稳定的社会服务载体,近3年已先后完成了司法警官培训2,000余人次,保安员培训20,000余人次,为跨国公司培训企业安保主管200余人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二是积极参与重大活动,提升专业美誉度。发挥准军事化学生管理优势,近年来先后有3,000余人次师生参与奥运会、残奥会、中网公开赛、中石油大会、全国两会、“十八大”安保等重大社会服务活动和安保项目实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三是创新专业服务形式,提升行业影响力。立足职教联盟,通过深化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积极推进保安员、保安师国家职业标准调研与试题库开发、北京市保安职业经理人培训考试项目等新的服务形式;通过外派专业教师赴苏丹、斯里兰卡任海外安全官,与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端安保人力支持;与社会培训机构横向联合,开展建筑物消防员证(初级、中级)、安防值机员证、安防系统维护员证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项目,满足安保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共同打造安保职业能力提升整体解决方案,全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总之,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保卫专业将继续坚持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办学方向,坚持“高端、优质、特色”的发展道路,以优秀人才培养为途径,满足行业对中高端技能型安保专门人才的需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3篇安保服务方案范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安保服务方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安保服务方案2
从数据到应用
平安保险在2003年基本完成了容灾系统的IT基础架构建设,包括建立了数据级容灾系统的基础架构,在上海备份中心建立了重要生产系统的数据复制环境,采用Oracle的DataGuard技术,实现了生产系统数据的实时复制,全国130余个生产数据库实施了数据级容灾。平安保险的数据级的容灾环境,已经实现如下目标:各系统平均数据丢失时间小于8小时,最大数据丢失时间小于24小时;支持本地生产系统的集群切换,数据复制的启动、停止、异常中断等不影响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复制异常时能够通过Openview报警。
平安保险领导层认识到,虽然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容灾系统,具备了基本的容灾能力,但缺乏相应的综合灾难恢复计划,也没有针对灾难发生后的应对、决策、详细的灾难恢复步骤。一旦灾难发生,如何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系统运行,保护公司利益?2004年,平安保险启动业务系统容灾项目。该项目完成后,保证在灾难发生后规定时间范围内,上海灾备中心恢复关键业务系统的应用,使业务正常运作。
在实践中选择厂商
容灾系统和一般的业务系统有一个巨大差别:业务系统是每天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容灾系统是为灾难准备的。灾难当然不是经常有,容灾系统建设的问题也就不容易发现。选择一个好的厂商,就放心了一半。
惠普凭借成熟的BCP/DRP方法论,对平安保险IT架构和灾难恢复需求的了解,以及经验丰富的实施顾问,被平安保险选为平安灾难恢复计划(DRP)咨询项目合作伙伴。
在为平安保险设计的方案中,涵盖高可用容灾系统平台的软硬件技术介绍、日常运作流程设计、突发事件管理、大型灾难的应对计划与策略、业务持续性管理团队建设和咨询等诸多方面的服务,可以帮助客户从技术、流程、人员三方面提高业务持续能力,保证企业IT 系统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平安保险从三个方面进行业务连续系统的建设:
1.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关键业务远程灾难恢复,包括数据的远程复制、关键业务应用程序的紧急切换、关键业务的连续运行;
2. 建立一个业务连续团队,进行人员选择,制定相关的角色和职能,做相关技术和流程培训等,使得有合格的人员和严格的制度,保证业务连续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
3.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业务连续计划,包括多个关键流程,如:灾难信息通知流程、灾难界定与决策流程、紧急应对和业务切换流程、紧急运行管理流程、系统恢复和业务回切流程等,这些将使得业务连续成为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的系统。
平安保险采用的业务连续/ 容灾解决方案是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不但涵盖从服务器、存储系统、光纤网络互连设备到软件、数据库等全部IT相关范围,还包含了人员组织建设、人员培训与容灾知识普及、灾难恢复流程设计和演练等内容,同时平安保险还重视实施完成之后的持续关注,并可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定期对容灾系统进行灾难演习,防患于未然。
只建项目是不够的
DPR项目在2004年6月启动,2005年1月21日验收。项目内容包括灾难风险评估、业务影响分析、灾难恢复策略设计、详细方案设计、容灾方案实施、灾难恢复计划开发以及最后的灾难恢复测试和演习等。
平安保险拥有众多应用系统,总数超过100个,其中关键业务系统超过50个。这导致业务影响分析和灾难恢复计划设计复杂。业务影响分析阶段,通过对30个业务部门的68位员工的访谈和协商,与业务部门一起制定了各个业务系统的灾难恢复时间指标(RTO)和灾难恢复数据指标(RPO),最终RTO和RPO得到业务和IT部门双方的认可。在灾难恢复计划开发阶段,克服了系统多、时间紧、人手紧缺的困难,惠普技术人员和平安项目组一起按时完成了DRP的开发。
容灾系统是建设好了,该怎样检验容灾系统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呢?容灾演习是对容灾项目建设是否成功的检验标准,也是对容灾维护管理流程和文档检测的重要手段。通过演习及时发现问题,并确保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和人员的操作准确无误。2004年11月13和11月27日,平安保险举行了两次整合测试,在2004年12月11日~12月12日举行了第一次灾难恢复演习。灾难恢复演习中,平安参加人员超过100个,其中IT人员超过70个,用户测试人员超过30个,整个演习超过28个小时,顺利实现了业务系统从华南(深圳)数据中心切换到华东(上海)数据中心。演习的成功举行,标志着平安在全国各大保险公司中率先完成IT灾难恢复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惠普咨询专家的帮助下,平安保险还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容灾系统的管理机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灾难的预防措施,以及灾难恢复计划的测试、试运行和维护等。为了保障容灾系统长期、稳定、有效地运行,惠普还为平安保险提供了后期的培训、测试和支持服务。
平安保险实现了该项目的总体目标:灾难恢复时间指标(RTO):现灾难后3~5天内恢复关键业务系统80%的处理能力;灾难恢复数据指标(RPO):各系统平均数据丢失时间小于8小时,最大数据丢失时间小于24小时。
记者手记
为提高IT系统的可靠性,IT系统的容灾建设已相当普遍。随着许多企业实施业务系统大集中,针对IT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容灾能力的需求日渐突出。然而,目前大多数容灾系统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有技术层面的缺陷,也有流程和人员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当灾难发生时,根本无法实现应用系统的快速恢复,甚至可能导致业务运转的长时间灾难性中断。
安保服务方案3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基本路径;优化
新媒体时代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档案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理念发生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理念等也需要同步跟进和提升,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环境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更好地满足服务需求,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才是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出路。
一、新媒体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在新媒体媒介手段尚未融入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的相关单位里,由于工作方式仍是传统和陈旧的,服务理念死板僵化,工作手段落后,导致档案管理的效率低下,档案服务的品质迟迟得不到提升。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相应档案管理部门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均进行了大幅改革,新媒体技术使得档案管理拥有了得力助手,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更高,出现的差错率也不断降低,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也就同步提升,档案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更高。
(二)促进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新媒体进入到档案管理领域,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均能够借助于新媒体技术,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实现档案的充分利用,档案的利用率更高,面向的受众更加广泛和多元。尤其对于档案的宣传推广工作而言,传统的仅依靠线下宣传的方式不仅成本消耗较大,获得的反馈效果也不高。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帮助,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媒体等媒介形式进行档案资讯的宣传和推广,传播领域巨大,传播效率更高,目标受众更加具体和全面,获得的实际效果也更加突出。
(三)强化档案资源的安全性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档案的安全性。传统时代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重要依赖于实体档案封存和储藏,在档案外借过程中则存在档案遗失和损坏的可能,安全性较低。新媒体平台的介入则极大的优化了档案安全管理的环境,安全管理的机制更加健全,管理手段和实际效果也更加优化。在档案存储方面可通过数字化和安全加密的手段使得档案安全性提升,档案存在的遗失、损坏和泄露等问题也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在档案用户身份信息安全和档案本身安全性上也拥有更大的保障。
二、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服务的困境
(一)档案管理服务主体理念落后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理念和想法就需要不断升级,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而实际情况是,许多档案管理服务的主体在想法和理念上仍十分落后,对于新媒体与档案管理之间的关联性认识不足,对于两者的密切关系缺乏有效理解,造成实际工作中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认知和应用上的巨大缺失。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在概念和特点上均有着巨大升级,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明确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巨大帮助,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存在的巨大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应当珍贵纸质史料的保管以及整理出版纸质文献书籍是档案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而不应忽视和抛弃。大量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长远眼光,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得失,对于档案管理的长远发展缺乏认识,造成新媒体技术融入上的巨大障碍。
(二)档案管理服务对象信息不安全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安全性,既要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性,还应确保档案管理服务对象信息的安全性。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便是高度开放和自由的环境,这给档案服务用户提供了巨大便利,如可借助于开放式、共享式的信息环境快速获取目标信息,更好地实现档案的查阅和利用,但同时也潜藏着用户信息泄露和盗取的问题,用户安全性有着巨大的威胁。用户在档案使用中必然会向档案服务主体出示个人隐私信息,一旦被暴露在新媒体开放环境,安全隐患必然存在,“隐私悖论”同时形成。此外,档案解密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解密档案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同样巨大,直接关系着个体乃至整体的安全。
(三)社会公众参与其中的意识淡薄
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关系到档案服务主体单方面,还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而实际情况是,新媒体时代让人们能够更加公平和便捷地获取档案信息资源,自身的诉求得到巨大满足,但在自我付出方面的认识和实际付出则相对较少。传统思维限制了人们的想法,对于档案管理服务的认识仍较落后,档案管理服务意识淡薄,自我只在档案服务中获取,知识单方面静态地接收信息,而不会去和表达信息。尤其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档案管理而言,人们往往只会从图书馆中获取所需信息,对于自我参与和服务的认识则相对不足,实际产生的兴趣和行为也相对缺乏。
三、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优化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档案管理服务主体的观念
要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其在时代变化中的更好创新和优化,就应首先实现档案管理服务主体的观念升级,将新媒体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一方面,应当认识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价值,明确传统纸质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现实意义,借助于新媒体实现纸质媒体价值的更好呈现。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对纸质媒体信息进行整合,方便用户查找和借阅,提高纸质媒体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还应认识到新媒体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巨大便利,在硬件方面实现匹配升级,在软件方面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借助于办公系统、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媒介更加高效地完成日常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
(二)强化用户信息安全与个性服务平衡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安全问题是重大问题,关系到档案管理主体以及档案用户双方面。要更好地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满足用户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同时也满足用户信息安全和档案资源安全需求,就需要不断强化用户信息安全与个性服务平衡性,落实好安全管理问题。一方面,档案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制度,基于相应法律法规实现信息安全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的更好保护,强化数字信息的隐私性;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服务主客体的媒介素养。对于“隐私悖论”问题,应在严格遵循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增强主体的媒介素养和客体的媒介素养外,不断提升用户的自我保护意识,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三)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意愿
社会公众的参与是档案管理工作优化的重要保障,为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意识到社会公众服务参与的重要价值,并通过有效手段实现公众参与意识和实践意愿的提高。一方面,应当让有兴趣、有机会参与到档案管理服务中公众获得实践,通过其全程参与和体会,将相应的感想和理念传播出去,通过个体的传播实现档案管理服务公众化的更好宣传。另一方面,应当通过举办相关活动扩大影响力,让社会公众接触并认识到相关理念和实践机会的存在。可通过举办阅读推广和征文比赛、视频文化活动等,让公众参与到档案建设和服务当中,逐步形成档案管理服务参与意识,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助力档案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和不断优化。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化档案保存服务
在新媒体时代,为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关键还在于对新媒体技术的基本应用,实现档案保存和服务的不断优化。为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寻求新媒体时代的管理方法,顺应新媒体的要求,学习并掌握相关及时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均不断提升,落实好档案管理的基本。首先,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完善大数据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良性的档案管理生态圈;其次,可通过新媒体平台打造档案服务媒介,让用户更加便利地使用档案资源。如通过手机APP的开发,借助于微信、微博、QQ、微视频等手段进行档案信息存储、研究,迅速、传播,分享档案相关资讯和信息,形成新的传播空间。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优化的基本路径是助力档案管理在新媒体环境更好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于档案管理部门来说,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服务主体的观念,进一步强化用户信息安全与个性服务平衡性,同时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意愿,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化档案保存服务,才能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环境,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提升打造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沈建新。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J].山西档案,2018(01):89-91.
[2]陈显龙。新媒体时代我国档案宣传的工作模式[J].科技传播,2016,8(09):136-137.
[3]邢雯雯。新媒体时代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具体途径[J].城建档案,2016(04):14-15.
[4]刘晓红,夏春阳。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及服务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5(35):37-38.
[5]张晓伟。新媒体技术在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1(1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