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精编4篇
【导言】此例“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一篇】
论文关键词: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不争的现实。而其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其脱离其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到社会主流的汉文化中进行跨文化就业时,由于其客观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就业更显艰难。关注大学生就业,在当今和谐的语境下,更应当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所谓职业决策自我效~,(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m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职业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才能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其成功就业。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要最大限度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就必须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团体辅导方案。所谓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是指运用团体辅导理论,有系统地将一系列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活动.达成团体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文化背景,尝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团体辅导理论.设计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方案的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兹伯格(ginzberg)、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社会学习等团体辅导理论。
金兹伯格、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辅导的基本假设是: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舒伯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阶段(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阶段(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阶段(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阶段(六十五岁以上)。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各种类型的辅导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个性特点、素质、能力,以及职业内外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从而选择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本方案的设计,正是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性需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而展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切实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人本主义理论是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人都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自我的倾向,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团体辅导应是非指导的,着重鼓励及激发这种动机,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本方案的设计坚持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原则,通过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气氛,相信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通过设计尽可能多的催化活动.让成员勇敢地自我开放.学会如何倾听自我、发现自我、信任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nringtheory)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观察)的学习。它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此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本方案根椐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时注重提供更多机会.增加成员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问接经验(观察)的学习,鼓励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方案设计的因素考量
1.团体目标的考量
本方案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betz和taylor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操作性定义确定为: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了解自己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二是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三是将个人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四是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五是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本方案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进行设计。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再针对每个单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
2.达成团体目标的途径考量
班杜拉认为,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有四种途径,即亲身体验、替代学习、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种。因此,其提高遵循上述四种途径。
对于亲身体验,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作为一种直接经验是个体在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这些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本方案设计了“我的成功”、“20个我”、“他人眼中的我”等活动,让个体回忆以往的成功经历,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对于替代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经验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个体首先通过社会比较过程判断他人能力的高低,然后通过信息提供过程进行观察.从他人的成功操作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方案设计了“毕业生访谈”,通过安排与团体成员同一专业、已在社会较为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与其面对面交流.与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次很好的替代学习机会。另外,本方案设计强调分享,在辅导中,提供大量替代性学习的机会,强化成员“他行,我也行”意识,进而开始模仿他人的积极行动。
对于言语说服.班杜拉认为.个体拥有一定的言语说服和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规劝。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本方案设计了“热椅(优点轰炸)”活动,让每一个成员轮流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对大家,其他成员轮流大声说出他的优点,让每个成员在大家的言语肯定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体验被尊重、被夸奖的感受,在赞美与信任的氛围中重塑自我形象。
对于情绪唤醒,班杜拉认为,个体的情绪有力影响着自我效能,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消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不断提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方案设计了“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活动,让成员设想自己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或歌唱家,在激昂、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唤起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设计了“生涯狂想曲”、“水晶球”活动,让每位成员畅想自我职业成功的美好场景,唤起他们对成功人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努力,人生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3.团体成员的民族特性考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成长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心理背景。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民族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落后。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信息相对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学生一旦身处思想开放、信息活跃、文化多元的大学环境,思想、观念难免落伍。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生涯拍卖”、“墓志铭”活动,目的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与碰撞,引导他们开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代共脉搏。
二是自我较为封闭,不懂得开放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与能力。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20个我”、“别人眼中的我”、“swot自我分析”、“面具脸”活动,目标促进成员自我开放,坦露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了“同心圆”、“棒打薄情郎”活动,让成员学习与人沟通。了解和接纳他人。
三是自信心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高,底气不足,对生涯发展较为担忧,情绪容易焦虑等。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我的成功”、“天生我才”、“目光炯炯”、“生涯狂想曲”活动,协助成员了解自我长处,学会肯定自我、欣赏自我,珍惜自我潜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心。设计了“热椅”活动,通过成员相互肯定,强化信心。设计了“微笑训练”、“形体训练”活动,从行动上培养成员自信心。
四是行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不愿改变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等。本方案设计了“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四个单元的内容.就是促使团体成员对自我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制订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鼓励成员通过实际行动大胆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1.团体名称与性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属于结构式、发展性团体。
2.团体辅导目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团体辅导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更合适。
4.团体规模:l0一16人。
5.团体地点:团体辅导室或抗干扰性较好的教室。
6.活动时间及频率:共8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左右。
7.领导者:心理辅导工作者.有一定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经验。助手l人。
8.理论基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金兹伯格以及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二篇】
1、心理危机的概念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况(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在运用寻常的应付方式不足以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其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2]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第一,他们与学生亦师亦友,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领路人,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地位与优势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应该由专业的危机干预人员为主,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
首先,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早预防、早教育的作用。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知己知彼,熟悉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信赖和亲近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管理中,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等直接接触的方式以及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基层组织中及时反馈信息的间接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其次,由于班级组织形式相对稳定,辅导员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有利于危机干预和教育工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对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十分了解,对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状态,与其亲密接触的人较容易发现。由于辅导员这一工作的特殊性,每天都要接触学生,既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又是管理者和指导者,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较快地、直接地或间接的获取信息并及时进行疏导,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损失。还能潜移默化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保健方法,这些工作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早预防、早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起核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辅导员具有高度的亲和力。辅导员一般比学生的年龄稍长、刚经历过大学生阶段,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十分了解,双方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而双方互动交流则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所在。辅导员可以利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受困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初步了解并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评估其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并采取化解和救助措施。一般来说,心理危机的干预如果只有单方的干预、没有对方的认同是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度很高,他们更喜欢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与学生平时地接触较多,双方在年龄、生活方式、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共同性多、共通性大,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少、代沟小,较容易建立真挚地友谊和信赖关系。所以,辅导员的独特地位使他们最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能在心理危机的初始阶段就给予及时疏导,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损失。
再次、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和管理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辅导员在上岗前都要接受正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这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一般都会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让辅导员能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的知识,特别是要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这样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可以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此外,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大学生的上课情况、人际关系、课余生活、社会活动都受到辅导员的关注和引导。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使辅导员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能力在心理危机干预中都是很必要的。因此,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网络中处于第二级网络,是连接一级网络学生骨干和三级网络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中坚力量。
3、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
心理危机干预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性工作,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的群体,也是心理危机干预过程的主要参与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学习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渊博的心理学基础,这样才能成功化解大学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和运用心理咨询技巧,辅导员可以进一步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工作方法。因此,辅导员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辅导员只有自己具备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的沟通技巧,才能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时,有的放矢。辅导员还应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试技能。一方面,帮助学生重塑信心,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帮助了解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疏导不良情绪,减轻由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工作压力。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专题报告。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影片、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辅导员处理心理问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操作水平,使心理危机干预真正成为其必备的职业技能,切实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及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需要辅导员为本班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档案应该根据每个大学生的情况进行独立的建设,包括新生的心理档案、家庭背景档案、生活和学习习性档案、心理危机高发群体档案等。在入校时对所有大一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后经专业分析并结合后期进一步观察逐步建立、在后期的管理和调查中,及时补充档案。档案内容需根据不同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类型以及家庭背景等进行设置,对贫困生、独生子女、新生、毕业生、学业困难学生、身体缺陷学生、单亲子女及孤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心理档案按班整理后保存在辅导员手中,辅导员除了对其进行保密管理外,更重要的是随时查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更新。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的支持、配合与帮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沈晓红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温情与理解有助于大学生采用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积极的应对方式做事、思考;而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和溺爱,则会导致其采用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消极应对方式做事、思考。据了解,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上大学了就认为其长大成人了,不愿管也不想管了,或者怀着一种想管但又管不住的无奈心态。事实上,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继续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配合专业人员和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旨在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而且,心理危机干预中经常面对的是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疾病,这些问题只有真正的心理咨询、治疗甚至专科医院才能完全行之有效地解决,简单的说教和行政手段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是初步的、持续的,更为深入的处理则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学校心理咨询专家在配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中必须起到应有的作用。辅导员在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后,应积极配合心理咨询人员,对学生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问题进行心理治疗。总而言之,成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最终要靠心理咨询专家和专科医生。辅导员要积极配合专业人员和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危机学生”要及时转介。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三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scl-90;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非常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曾对邢台市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过一次调查,在此基础上为寻找一种有效的提高高职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心理辅导模式,本研究设计出一套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为检验其有效性特进行本应用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从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贫困生资料库里,随机抽取18名。其中男生9名,女生9名,文科生9名,理工科9名,平均年龄±岁。因小组是封闭性发展团体,为保证团对的稳定性和研究的有效性,要求参与的18名学生承诺完成整个长程团体辅导。
2.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调查问卷SCL-90,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
统计工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是相关样本平均数的t检验。
研究过程:本研究进行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首先对18名贫困生进行scl-90的测评,掌握团体辅导开始前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状况;然后,对其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最后,对所有被试进行相同的量表测评,对比前后两次测试的结果得出三个月来心理素质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访谈的方式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团体辅导持续三个月,每两周一次,每次2小时,在学院活动室进行,由两名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导完成。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共六个主题,依次为“热身训练――相识”、“自我认识”、“我的情绪我做主”、“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压力化动力”、“行动力训练”。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见表一)
四、讨论
本研究所使用的团体方案是根据笔者前期关于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结果所制定的。团体辅导涉及的六个方面旨在使其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学会调节不良情绪、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锻炼坚强的意志并管理内在的压力将其化为行动力。此辅导方案针对性强,通过本研究也证明其有效性。
表一:团体辅导前后各因子对照检验
(注:*P
由以上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团体辅导的18名贫困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偏执及其它(饮食和睡眠 )七个因子上在统计学意义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反映出本研究所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对改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个性化一对一辅导方案【第四篇】
[关键词] 学生辅导员 学生社团 人才培养
目前,用工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内容已经从专业课成绩、英语能力、计算机水平等常规指标向多方位、多层面发展。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局限在学生专业领域拓展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这种定性的培养方案不仅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埋没一些学生的才能和潜能。可通过建立一个以学生辅导员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弥补现存培养方案的缺陷。该培养方案与以往方案不同,更加贴近学生。以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相配合,通过个性化档案建设和针对性培养计划,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一、辅导员在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随着大学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和深化,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辅导和高校学生活动的制定与督促。因此,与授课老师相比,辅导员更加贴近学生群体并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威信。基于以上原因,将学生辅导员引入培养方案能提高方案的适用性和普及性。培养方案的实施中,辅导员须在综合测评组织的帮助下进行以下工作。
1.信息采集和资料库建立
本培养方案是基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信息库作为个性化培养趋向的依据。学生辅导员作为该信息库的维护者,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学生的自然信息和参加各种类型比赛的获奖情况等,并对学生进行交叉分类。辅导员可以通过信息库的检索功能方便的整理出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
2.人才推荐和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中,学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因材施教将具有特长和爱好的同学推荐到适合的组织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学生工作辅导员还需配合相应组织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以实质性的提升学生技能。对于多次尝试同一领域技能却无显著提升的同学,在征求本人意见后推荐其加入其他组织。另外、辅导员需在个性化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对素质培养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进行督促与预警。
3.提升必备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软实力”在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向更加深入、更加重要的方面发展。所以,培养方案将这些能力的提升作为必选内容,由学校有关部门进行统一培训和辅导。
心理素质的提升包括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受挫耐压能力的锻炼、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等。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的提升主要是配合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进行深化学习。
二、学生社团的职能
1.学生社团定位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并且普遍存在监管松散、活动模式化等缺点。因此,目前的学生社团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本培养方案将学生社团从普通的学生组织上升成为辅助学生辅导员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教学机构。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提升素质。
2.学生社团工作方式
为确保学生社团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需进行下列工作:
首先,应完善学生社团机构设置,建立一个社团监管部门。通过该部门进行社团资料采集、社团培养方向确定、社团活动审批、社团活动完成度测评、社团会员技能提升情况考察等。通过进行上述工作,对培养方向相近的社团进行整合。同时,通过技能考察结果进行社团等级评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拔以保持社团在良性竞争下逐步进步趋于完善。
其次,定期组织个性化技能培训或兴趣提升。根据类型不同开展相应的培训和素质拓展活动。在活动进行的同时,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最后,定期向学生辅导员进行人才跟踪汇报;对信息库中学生参与活动及活动中的提升情况进行汇报,并通过信息库对比功能对未获得提升或进步不大的学生进行筛选。根据个体情况,对其进行动员或建议其更改素质培养趋向。
3.学生社团职能示意图
三、培养方案实施方法
1.培养方案实施条件
为使本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学校可根据需要在管理制度做出相应调整:
首先,高等院校体制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辅导员的地位,但其在高校中仍属于不被重视的群体之一。故其在对学生素质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受到较大限制。所以实施院校应通过相应规章制度提升学生辅导员的职能和工作权限,以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有章可依、有法可执。
其次,高校须将信息库的建设作为办公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库中应详尽包括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学习情况、参赛获奖情况、兴趣爱好、参加个性化培养的提升情况等。同时,授权辅导员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新。并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作为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测评方式之一。
最后,实施院校需定期举办或承办各种方面领域的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检测与鼓励学生投入到个性化培养方案中,使其在比赛中获得提升得到锻炼。同时,实施院校可创办个性化奖学金以奖励在培养方案中获得较大提升的学生。
2.培养方案整体示意图
四、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以学生辅导员为核心的高校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原理、功能以及使用说明,总地来说,此培养方案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方案针对性强、学生认可度高;(2)个性化培养可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3)培养方案工作原理简单、信息库软件实用性强,便于高校推广;(4)资料库亦可作为辅导员举办及参与活动的人才备选库。
参考文献:
[1]邢博闻。基于讲座类学生社团的高校辅修系统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2]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王章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