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夏令营活动方案(案例)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54636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夏令营活动方案(案例)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白居易琵琶行1

学生先找到的是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诗句:“自言本身京城女……”我请学生带感情的把这些诗句读一遍,然后请他谈谈琵琶女的遭遇。学生读的情感不是很到位,接着回答:“琵琶女年轻时受人追捧,生活奢华,年老后遭人遗弃,只好嫁给商人,孤独凄苦。”学生回答基本准确,但不够细腻,情感体验也就难以深入。

我请其他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继续补充。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说明琵琶女不仅琵琶弹奏技艺高超,而且人长得美。”一个学生回答说。“很好,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琵琶女‘色艺俱佳’。”我及时肯定并追问,“知道这句诗用了什么手法吗?”“衬托,用‘善才’和‘秋娘’衬托琵琶女。”学生回答快速准确。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蓖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四句诗不仅表现了琵琶女受到追捧,而且写出了她的生活豪华奢侈;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和前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琵琶女年老后不再受到别人的追捧,只好嫁给商人。”另一个学生回答说。他的回答全面细致,赢得了其他学生的赞许。我表扬了她,也追问了两个问题:“按理说琵琶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弹琵琶的技艺会更好呢,为什么反而受到抛弃呢?再说嫁给商人也不错啊,不是有‘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说法吗?”学生哈哈大笑,并很快明白了:琵琶女受抛弃不是因为技艺,而是因为年长色衰,可见是一个被侮辱的形象;而商人在那时的地位非常低下(商人为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嫁给商人正好说明了琵琶女今日遭遇之凄惨。

“琵琶女本来是京城人,而现在嫁到了浔阳,而且一个人独守空船,所以很寂寞很悲伤。”又一个学生补充道。

看大家回答差不多了,我及时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琵琶女本是京城名妓,而今沦落江湖;过去年轻美貌,而现在年长色衰;以前门庭若市,而今日独守空船;其心中悲凉凄苦可想而知,那么,白居易呢?一个著名诗人、朝廷命官何以也有这样的‘沦落’感呢?请同学们找出具体的诗句谈一谈。”我顺势把课堂向前推进。

学生快速找出了白居易自叙的诗句:“我从去年辞帝京……”我同样请学生深情朗读,并结合具体诗句谈白居易的“沦落”经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可看出诗人本来在京城做官,现在被贬到江州做司马,内心同样十分凄苦。”学生回答很快,我肯定了他并顺便交待了白居易被贬的原因。

“‘浔阳地僻无音乐……往往取酒还独倾……’等诗句说明浔阳环境非常差,而且诗人非常孤独。”另一学生补充道。我追问了一句:“是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非常差,差到什么程度呢?诗句中有具体的意象吗?”学生很快找出了“黄芦、苦竹、啼鹃、哀猿”等意象,我继续追问:“浔阳自然环境真的这么悲切凄苦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这里是“以情驭景”的写法:以“悲切”之眼观物,物皆着“悲切”之色彩;从而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

我小结两位学生的回答后,请学生把琵琶女和白居易自叙身上的诗句连起来读一下,并思考一下这两个人有着的“沦落”遭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学生读完后陆续回答。

“两人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偏僻的浔阳,一个是年长色衰被迫嫁做商人的妻子,一个是获罪被贬到江州做司马。”

“两人都曾经有过奢华的让人羡慕的生活,而现在的生活都十分糟糕。”

两个学生的回答不错,但仍可深入,引导后学生继续回答:“两人都很有才干,琵琶女有高超的演奏技艺,白居易的文学才华闻名当世,可是一个被抛弃,一个被贬官,都不被人重视。”学生的这个回答已经很到位了。到此,两人的形象已经很明确了,但我想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不错,两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才干,不仅不被重视,反而都遭到抛弃;那么,是谁抛弃了他们?为什么要抛弃他们?造成他们‘沦落’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思考。”

我话音未落,就有学生回答:“抛弃琵琶女的是武陵少年和老鸨,抛弃白居易的是皇帝,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是当时冷漠的社会。”回答干净利索,获得了不少学生的认可。这样回答自然是对的,但是总有些不对劲。“有一定道理,白居易可以说是皇帝抛弃,但琵琶女年长色衰,抛弃她的恐怕不仅仅是武陵少年和老鸨了,还有谁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抛弃琵琶女的除了武陵少年和老鸨等人外,还有另外一个人:时光老人。

在这个基础上,我说:“实际上,我们都没有琵琶女和白居易那样的经历,但是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却激起了我们内心持久的共鸣,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永恒的时光面前都是弃儿,尤其在我们遭遇挫折时,这种喟叹便从心底油然而生,真可谓是千古一叹啊。”这一段话令学生大为折服,他们眼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但我没有停止,稍作停顿后继续说:“这声慨叹历经千年而更加清晰,在慨叹之余,我们能否给这声叹息一些慰藉,或者说给他们找出一条慰藉之道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再一次将课堂推向深入。

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没有人愿意回答。可能是问题指向不明确,或者是难度超出了他们的思考范围。

“大家不妨先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谈起,给他们提供一条救赎之道。”我把问题更明确了一些。这下就有学生回答了:“给琵琶女找一个欣赏她的人,找一个知音;白居易,就只能等着皇帝的召唤了。”他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我也笑了。

“这也是一个办法,我看最欣赏琵琶女的是白居易,干脆让白居易把琵琶女带走得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我的调侃引发了更大的笑声,“万一她找不到怎么办呢?而就白居易而言,就算皇上召回了他,也不见得他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事实上,白居易后来被皇上召回了,但是他不再批判现实了,他的棱角已被命运和挫折磨平。”这一番话后,学生又糊涂了。

“那只能改变社会了,创造一个给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社会。”又有学生回答。这自然是对的,我肯定了他:“不错,这是一个好办法,但一个人是很难改变社会的,而且就算社会进步了,也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今天我们欣逢盛世,但不也难免有这样的喟叹吗?”

这下学生真的无话可说了。

白居易琵琶行2

在教材入选的古诗中,有不少篇目是带有这种备注式的序的。如《孔雀东南飞》,其序寥寥几十字,故事的概要已清,诗歌的调子已明。这种伤感的调子与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沉重凄苦连为一片。《归去来兮辞》中,相对于不足400字的诗歌,200多字的序未免有点长,陶渊明在序里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被迫出仕,到“违己交病”“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盼望“敛裳宵逝”。这些交代,为后面诗歌情感的抒发做了充足的酝酿。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其序不足40字,写尽阴晴变化,有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对比,我们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中诗人“吟啸徐行”的淡定、从容,感受到苦难里用豁达酿就的那一份诗意。

《琵琶行》的序,也在向读者交作的缘起,但除了这一层,我以为,《琵琶行》的序还有更丰富的意蕴深藏其中。

首先,在《琵琶行》的序中,暗藏着作者最想说又不能明言的幽愁暗恨——迁谪意。

《琵琶行》的序,文字虽少,信息却十分丰富,诗歌主体中的离别、演奏、讲述、倾诉,这里都有。把这些“序”中有、诗中也有,“序”与“诗”呼应的内容抽离,我们就会发现,留下的是这样的几句话:“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在这两句话中,重复率最高的几个词是:“左迁”“出官”“迁谪”。没有这几个词,《琵琶行》的读法可能是这样的:异乡的离别——江畔闻乐——弹奏者的故事——听乐人的故事——漂泊者天涯同悲。有了这几个词的暗示,我们读到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迁谪意”。无论是开头的萧瑟苍茫的离别意,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曲中意、零落难堪的身世意,传递的无不是孤独感伤、磊落不平的“迁谪意”。

其次,序中半显“迁谪意”,诗中极隐“迁谪意”,显与隐相互呼应,收放有度。

我们读这个序时就会发现,一方面,作者在反复强调这种迁谪的难堪之感,一方面却又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果真是“始觉”有迁谪意吗?若仔细读来,就会发现迁谪意是始终伴随的,不独“是夕”。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谪居”是“卧病”的因。“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也许在外人看来,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但在谪居的诗人看来,是人在低处的难堪,芦不精神,竹也恶苦。“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安静的环境,刘禹锡认为是无丝竹之乱耳,白居易说是寂寥和落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和“猿”不是此地的特产,但入耳的缘何只有“啼血” “哀鸣”这两种声音?无非是“以我观物,物物皆著我之色”罢了。“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如果说环境的偏僻、潮湿,我们还可以理解为不开心的理由外,春天、花朝、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为何也不能唤起作者的快乐呢?最后,作者辩解似的说了一句“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山歌与村笛在别处可以说是山野之音的质朴,在此处是却“难为听”。读到这里,我们发现,因为“迁谪”,作者已经自动屏蔽了所有的快乐。从迁谪的那一刻便开始了不快乐。但白居易如何敢对贬谪他的皇帝说——你从贬谪我的那一刻开始,我便有“迁谪意”呢?

因此,序中反复说“迁谪”来显露心中之意,又用“始”虚晃一枪,将读者瞒过。诗中再谈“谪居卧病浔阳城”,显而又隐,隐而再显,虚虚实实、欲说还休,将被贬谪的牢骚发得恰到好处。

第三,《琵琶行》的序除了表露和掩饰自己的心迹外,也是文章叙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琵琶行》,人们看到的多是其抒情艺术、描写艺术,但叙事的艺术也是《琵琶行》不可忽视的精彩。其叙事不是单一的直线式讲述,而是曲曲折折,反复讲述。

以琵琶女的故事为例,序中讲了两遍。第一遍是对于别人问的回答:“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第二遍是“曲罢悯然”的自叙:少小欢乐,“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第一遍重在讲命运的跌宕,第二遍重在说情感的落差。第一遍,是不动声色的讲述;第二遍是带着情感的讲述。第一遍,是线条,第二遍是着色。与诗歌中的奏曲、讲述遥相呼应,有了这几次的呼应,这个故事日益饱满,读者的情绪一再被推动。而在诗中,诗人又详细讲了一遍:“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这一次的讲述,多了渲染对比,年轻时的风光、年老时的落寞,世人的重色轻才、商人的重利轻别离,都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

同一个故事,为什么要多次被讲述?如同“迁谪意”被罩上“始觉”的幌子一样,诗人把自己的故事也放在琵琶女故事的重重包裹和暗示之中。包裹,依然是掩饰真实意图的需要。琵琶女的弹奏不是故事的终点,弹奏是为了引向琵琶女的故事;琵琶女的故事也不是终点,终点是诗人自己的故事。作者讲述琵琶女的故事时,后面始终伴随着诗人自己的故事,伴随着诗人沉重的叹息。这一声深沉的叹息,是为琵琶女,更是为自己多舛的命运。在多次的讲述中,琵琶女已经俨然是诗人的化身,是诗人命运的一面镜子。出于“隐”的需要,故事讲得曲曲折折、回环往复,但又因为这多次的讲述,诗歌的意图得到暗示和强化。

《琵琶行》的“序”,如同房屋的一扇窗,如同一道回廊,既是一道风景,也是我们抵达透视作者心声的关紧之处。穿越诗人设下的重重迷障,我们才能抵达诗歌的核心——被作者掩盖的“幽愁暗恨”。

因为愁和恨居于“幽暗”之处,它们被掩藏得好,所以诗中虽有磊落不平之气却不让人觉得尖锐,虽有牢骚却不让人觉得难堪。诗歌的情感,明亮而不刺眼,文章在“哀”和“不伤”中找到了平衡。无怪乎作为一国之君的李忱在白居易死后也写诗悼念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种“幽暗”的隐藏艺术,为《琵琶行》赢得了庞大的读者群。[本文转自 教育教学论文]

参考文献:

白居易琵琶行3

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表现音乐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于琵琶演奏的描写,作者通过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和对比。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段是《琵琶行》中的经典段落。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出琵琶弹奏的音色。其中也有大弦和小弦的对比,大弦的声音像是急雨,小弦的声音像是私语,这样的对比,贴切的阐释出琵琶这种乐器中大小弦的区别,同时通过比喻,让人们感知到琵琶这种乐器的音乐美。在大小弦的切换之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符,营造出一种韵律感十足的氛围。

白居易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精妙的修辞,至今都是文学史中对音乐描绘的经典片段。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聆听琵琶女一曲技艺精湛的琵琶曲,引得万千愁丝。在对音乐的描述中,作者善于通过人们熟知的声音来进行比喻,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作者所描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的交错,让没有听过琵琶的人,也能够想象到琵琶演奏时高低起伏的音律美。这些人们本来就熟悉的声音,本身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错综复杂的音色交替,让一场琵琶演奏的盛宴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白居易创作最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他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入文中,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律动。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动而不晦涩的表现出音乐难以言说的美。

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让音乐的美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加之白居易本身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通过通俗浅显的语言,表现出音乐美,让人们难以忘怀。

二、正面描绘琵琶弹奏的方法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时也有正面描绘琵琶弹奏方法。白居易对琵琶弹奏的动作、神态等都给予细致的描绘。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琵琶弹奏者的弹奏技巧与情感。这样一种描绘在文学史中是比较少见的,很多文人墨客对音乐美的感受源自于音乐的旋律所带来的心灵上的体验,但是很多描写音乐的人本身对音乐都是外行,不懂真正的乐器的弹奏规律与技巧。但是白居易却能够对乐器弹奏方面给予细致的描绘,体现出他对琵琶乐器的认识,在诗中对于弹奏方法的描述中,作者提到了拢、捻、抹、挑,这些都是琵琶弹奏的基本技巧。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的“转轴拨弦”就是琵琶弹奏中一种比较常用的动作。而“低眉信手”则是一种弹奏琵琶的常用神情。而在弹奏结束时候,有一个“沉吟放拨插弦中”,又极其传神的表现出弹奏者弹奏结束时候的状态。同时通过这些细致的刻画,我们也能够看到弹奏者的状态,从“信手”中就能够看出这位弹奏着技艺的高超,表现出弹奏者从容不迫的弹奏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专业的琵琶演奏者,才能够让“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琵琶这优美动听的音色,更多的是这音色背后的弹奏者的身世,以及音色中所透露出的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感伤。作者也因此想到了自己的境况,不免感伤起来。所以此时的琵琶的弹奏,让作者的内心情感得以升华,这就是音乐最大的妙处,能够触发人们的情感,超越音乐本身的技艺,情感上与人们达成共鸣。

在整个弹奏过程中,琵琶声如泣如诉,或高昂或低沉,生动形象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作者对于琵琶弹奏的专业性,让人无不钦佩,在作者丰富的笔触一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哀愁伤感的艺术境界。这样一种艺术境界,作者不仅亲身体会到,同时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让后世的我们也体验了一番。金人王若虚指出:“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由此可见,白居易对音乐的阐述,让人为之动容。正是因为白居易对于《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过程的细腻的刻画,以及对琵琶这种乐器的认识,使得他的这首《琵琶行》名流至今,成为描绘音乐美的名篇。

夏令营活动方案4

各中心学校:

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共同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促进幸福瓯海建设,根据《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的通知》(x瓯教学〔20xx〕x号)、《关于开展20xx年春泥计划“缤纷夏日”系列活动的通知》(x明办〔20xx〕号)精神,经研究,区教育局、区明办、区关工委、团区委、区妇联决定联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20xx年7月10日-12日。

二、活动地点:雅林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报到等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三、活动内容:见附1

四、参加对象:全区小学农村留守儿童(三年级及以上),20xx年已参加过区关爱留守儿童夏令营的营员原则上不予参加。分配名额见附4。

五、活动要求:

1.营员必须身体健康,自愿参加,家长**。

2营员必须遵守夏令营的活动纪律,不得擅自离开活动场地,离开活动地点必须告知辅导教师。

3夏令营活动是由区教育局、区明办、区关工委、团区委、区妇联联合举办的公益活动,不收任何费用。

4营员在夏令营期间营服、洗漱用品由主办单位提供,其它生活用品自备。每位营员准备一个艺节目并自备伴奏带及所需的道具、服装。

白居易琵琶行5

关键词美学;艺术;琵琶

琵琶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艺术的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唐代,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从 而带来文学与音乐艺术的繁荣。《琵琶行》作于816年秋天,当时由于白居易的直谏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锐减,消极情绪日渐增多。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高超演技,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诗作中,白居易把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本诗的主旨。《琵琶行》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它运用了优美的、有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宋元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为词和曲,文风也较唐代婉约,琵琶作品也多以咏物为主,引物思情。情感^含蓄,张于湖《琵琶亭》、刘敞的《琵琶亭》、苏轼的《采桑子,诉衷情――琵琶女》、岳珂的《次韵乔江州琵琶亭诗二首》、元代张可久的《越调?小桃红?离情》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琵琶题材文学作品。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因素乐的影响以及经济的繁荣,有关琵琶文学作品的也更加理性,内容不再限于思情与咏物,而是对乐器本体和音乐、音色、弹奏方面描写表现比较多。这是因为,琵琶发展到明清时期,各方面发展更加成熟,演奏技巧也更加精湛了,诗词表现琵琶本体艺术魅力已成为这时期的一种趋向,形成了明清时期的琵琶咏。琵琶的在文学上的价值也脱破了仅仅是咏物抒情的范畴。

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要以儒家的“礼乐”思想和道家的“大乐与天地同和”思想为代表。“礼乐”思想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礼是指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和礼仪规范,乐是指有着政治意义的音乐。孔子是“礼乐”思想的奠基人,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中国民族乐器的音乐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美学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的音乐是最完美的至上的音乐,重视音乐的政治、社会、伦理、教化功能,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把中和的美学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和发展,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和谐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乐器中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他主张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相(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

关于道家的音乐音乐美学思想,《乐记》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观点,诱发于宇宙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而宇宙的和谐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其实就是音乐之美,所以乐者,天地之和也。道家的阴阳观点还体现在琵琶演奏手法上,琵琶中最基本的弹挑技巧是琵琶的灵魂,食指的弹奏使人感到阳刚有力之感,拇指的挑奏又使人感到阴柔婉约之美,这一阴一阳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出琵琶演奏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琵琶音乐更深层次的影响,无不表现在重写意、轻写实的手法上,这也像中国国画与西方油画的风格上区别,油画注重写实,形象逼真,浓墨重彩,而中国画追求意境的表达“泼墨写意、淡写轻描”。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也多为写意为主,如著名琵琶文曲《夕阳萧鼓》、《阳春白雪》、《月儿高》、《彝族舞曲》、《塞上曲》这些描写景色的音乐也极少运用直接临摹的手法,更多的是淡化的模仿和意境的表达,对景色的描写主要是用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去追求音外之意。这些文曲虽然有文字的标题,但这些标题只是把听众欣赏音乐引入到一个规定的情境中,有一种似画非画、似象非象的感觉,而不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那样通过音色、速度、节奏的变化将不同动物可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这也是琵琶中传统音乐美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125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