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范例实用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范例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1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智慧园区要建设的内容和建议意义,然后从智慧园区的基础云平台、总体架构、网络拓扑等三大技术方面进行分别描述,三个方面相互融合有机的构成了智慧园区的总体解决方案。
关键字 IaaS PaaS SaaS 智慧园区
一、前言
传统园区建设者对于园区建设只做到九通一平,即基本的水电气、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智能化都由入驻企业自行完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入驻企业、园区管理方的需求,亟需一种能解决传统园区缺乏整体规划、信息重复建设、信息服务薄弱、资源浪费等问题的方案。
智慧园区采用“云”技术架构,通过“云-管-端”的承载方式,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型园区。 感知层采用多种行业终端、家庭终端、个人终端,采集信息;通过园区网将数据信息传送到系统的核心――云平台,在云平成对园区业务的统一管理、统一处理、统一存储,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园区智能化管理。在云平台上运行丰富的云应用,满足不同的行业需求。
智慧园区产业属于综合集成方案项目,包括基础通信网络建设,软件中间件,应用APP,感知终端等各个模块系统的有机集成,项目前期资金投入相对较大,主要投入基础网络建设,中间件,感知终端。建议可以分期建设,逐步投资,根据园区的规划,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决定建设的范围 。智慧园区一旦建设完毕,对园区内企业的经济发展,以及招商引资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智慧园区建设内容
信息化未来的最大价值在于使资源的供应方和需求方通过网络云服务平系在一起,这些资源包括传统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各行各业的工业企业资源和信息资源。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以云计算、物联网、运营支撑三大技术平台为基础,能够快速、方便地创建各类云应用和物联网的应用,并且云应用和物联网应用的各个系统能够互通互联,各个系统达到有机的结合, 面向园区基础建设提供新一代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及宽带承载、接入和室内覆盖网络,为园区打造基础网络平台,提供无缝数据接入。通过园区服务平台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各项服务业务应用。通过园区管理平台为园区运营管理单位提供各项运营管理业务应用。
三、智慧园区建设方案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基础云平台
对于数据中心的建设,云计算是多种概念和技术并行发展,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模式,多维度的复合概念,不同的企业应用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云计算技术来构建。云计算不仅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还能大幅度提高应用程序从设计开发到业务部署的速度,并有助于加快创新步伐,创造更大的业务成效。
针对智慧园区建设方案的分析, 应该从面向云服务和云计算的角度出发,搭建具有先进性的方案架构。 首先我们需要建设的是面向服务的、具有可扩展性,是一个弹性的框架的共享的云平台。
智慧园区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架构主要由五个层次组成,分别是 IaaS 层,PaaS层,SaaS 层,运营管理层和用户层,如图1智慧园区云服务平台架构图所示。
IaaS 层IaaS 层将硬件设备等基础资源封装成服务供用户使用,在 IaaS 环境中,用户相当于在使用裸机和磁盘,既可以让它运行 Windows,也可以让它运行 Linux,因而几乎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IaaS 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允许用户动态申请或释放节点,按使用量计费。运行 IaaS 的服务器规模达到几十万台之多,用户因而可以认为能够申请的资源几乎是无限的。同时, IaaS 是由公众共享的,因而具有更高的资源使用效率。
PaaS 层对资源的抽象层次更进一步,它提供用户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PaaS自身负责资源的动态扩展和容错管理,用户应用程序不必过多考虑节点间的配合问题。SaaS 层的针对性更强,它将某些特定应用软件功能封装成服务,比如提供在线客户关系管理 CRM(Clien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服务或者 OA 服务等。SaaS 更面向园区企业,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软件服务,使园区企业真正实现“拎包入住”。
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既可以对底层架构的深入管理和运维,也提供如呼叫中心,体验中心,培训中心,控制中心等面向最终用户的服务,是连接用户与数据中心的桥梁。
云服务平台可满足入住企业不同的功能需求,通过 IaaS层可提供计算,网络以及存储的资源租赁服务,也可提供数据的管理,同步,备份等数据服务。在
PaaS 层,可提供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用户可在 PaaS层进行开发和测试。用户也可通过 SaaS 层的软件服务进行企业的运营与管理。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总体架构
在基于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基础云平台的基础上吗,智慧的园区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可以从五个纬度进行定义,第一纬度就是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基础云平台,包括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中间件,运营管理平台,园区综合服务门户等;第二纬度为园区网络服务商,也即是园区无处不在的网络;第三个维度是物联网体系,包括了终端服务、应用服务、定制业务等模块,集成了运营支撑、网络接入等模块,对外提供了管理门户和应用使用门户,第四个维度是运营支撑平台,包括IT资源的监控、资源的管理、运营管理、IT运维管理、业务运营门户等多个部分。该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业务运营、主机托管、业务等多种应用的运维和计费等工作,使园区的管理方从园区建设中获益,从而达到企业和园区管理方的双赢。第五个维度就是园区安全和运营管理体系,这个属于园区建设和园区战略思路方面内容,不在此文中描述。
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的架构各个维度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通过各个硬软件平台可以迅速地创建各类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的综合应用,满足园区企业的各类ICT方面的业务需求,从而提高园区内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具体架构图如图3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的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从基础云平台、总体架构和网络结构三个方面来阐述,部署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利用各种智能化、信息化应用帮助园区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及运营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转型升级。
国内外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进展,新加入智慧园区建设行列园区更是斗志昂扬,美国硅谷以智慧化服务机制换智慧园区公共实体平台,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借助AT&T、印度电话工业公司、Tulip电信等电信企业巨头共建多样化数据中心,满足园区企业融合和经济高速发展需求。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强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软能力已经是迫在眉睫,智慧园区的建设中注重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紧紧围绕公众需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终端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范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差异网的价值所在。
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2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智慧城市; 集约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46
[中图分类号] ;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80- 02
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G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向政府和社会提供覆盖政务、经济、民生等多方面的智慧应用和综合服务。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包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电子政务的手段来实现,智慧城市是电子政务的高级阶段,建设智慧城市,当务之急是要做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1 “智慧泰州”建设的基础
近年来,泰州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电子政务、数字城管、平安城市等多个涉及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项目已建设运行,为打造智慧城市奠定了基础。由市经信委主办、市电信公司承建的“智慧泰州”门户已经上线运行,这是泰州市“智慧城市”国家试点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标志着泰州市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门户平台涵盖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便民缴费、智慧查询、智慧旅游等七大类100多项智慧城市应用项目,支持电脑、手机和Pad等各种终端访问方式。今后,市民缴纳水、电、煤气费用,各类政务、社保、医保、公积金、交通违章查询,购置电影票,交通出行等100多项服务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智能服务。
2 “智慧泰州”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泰州市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3) 各部门之间缺乏业务协同,“信息孤岛”大量存在。由于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大都是本部门使用, 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抓取、动态及时更新、异构资源汇聚、实时服务等功能,导致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同时,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难以实现数据和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如企业法人数据涉及税务、工商、质监、统计等多个部门,但这些部门的数据没有实现共享,往往需要花大量精力单独比对获取。
3 “智慧泰州”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
通过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塑城市公共信息系统的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成信息资源高效融合的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平台,推广一批成熟高效的助力经济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政务建设和民生保障服务的重点应用,率先建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环境国内领先、城市管理运营与民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的智慧型现代化城市。
主要任务
结合泰州城市发展现状和规划,编制泰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建设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通过持续推进政务、交通、社保、医疗、城建等重点智慧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推动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提升城市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创建特色是通过“智慧泰州”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市场化运作,整合医药企业信息资源,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园区建设,积极打造集约、环保、智能的智慧医药城,进一步带动园区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
“智慧泰州”七大重点项目
(1) 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对城市各类公共基础数据进行梳理,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目录,通过建库工程实现既有公共基础数据的入库,并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增量采集、更新、关联等操作,实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
(2) 智慧交通:构建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系统智能调度,提高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交通监控平台,深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
(3) 智慧警务: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引擎、数据挖掘、影像技术、下一代宽带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进一步深化警务信息“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按照“1+3+6+8+N”的基本应用框架建设智慧警务系统,具体可概括为:1个中心——市、县警务云计算数据中心;3类数据库集群——基础数据库、应用数据库、专题数据库;6大综合性应用平台建设;8类支撑保障系统建设;N个专业应用系统建设。
(4) 智慧医疗: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体的服务平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测专用信息网络、以应急处置为重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等。
(5) 智慧城建:建立住建系统公共资源中心,整合房地产、园林绿化、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等重要基础数据,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建立泰州智慧城建门户,为机关、市民、企业等提供综合的服务;建立智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实现对重大建筑工程统一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安全问题。
(6) 智慧社区: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内容涵盖民政基础数据库管理、社区管理应用平台、社区服务应用平台、民政业务信息平台、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建立视频监控系统、物价服务系统等社区便民服务设施、社区便民服务和老弱病残信息化监控服务系统,实现业主对社区信息的掌控,实现信息广泛、及时的主动推送,实现社区内老弱病残的信息化监护。
(7) 智慧医药园区:建设专业级的IDC机房和医药公共资源服务中心,汇聚全国的医药信息,为医药城企业提供数据容灾、云计算、云存储等服务。整合并统一建设医药高新区政府门户网站群,为机关、企业、居民提供统一、便捷的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医药高新区综合管廊建设、可再生能源应用及绿色建筑项目监管,建设低碳、集约、环保的医药园区。
4 构建“智慧泰州”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智慧城市将给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带来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是推动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点,我市应当从区域全局发展高度给予足够的重视,指定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并组建相应的工作班子来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建议:成立由市信息办牵头、市住建局和市经信委具体负责实施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泰州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制订《泰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建设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计划。
(3) 以应用为主导,稳步推进“智慧泰州”应用项目建设。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引入智慧城市的概念;二是把城市的信息化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三是把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目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跨越式地追求智慧城市建设,否则有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却达不到期望的目标,引发诸如城市化建设中纵向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问题、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问题、资金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等,造成城市的发展不可持续。建议: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稳步推进泰州智慧城市建设。
(4) 强化、完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精准推进泰州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技术支撑保障体系是智慧泰州建设的基础,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泰州建设的关键。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涉及高性能计算、物联网、传感器网、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网络服务与网格服务等多学科和多技术,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队伍和支撑体系,而且核心技术人员、人才和团队要逐步实现本土化。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整合现有研发平台资源,营造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用户牵引、研究院(所)与大学深度参与的智慧泰州研发环境,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参与有关标准制定,争取使泰州一些重点企业的关键技术研发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要制定智慧泰州信息安全目标与策略,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物联网和云计算传输信息安全,完善基础数据冗余备份措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及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从技术上保障信息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 沈明欢。 “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 城市观察,2010(3).
[2] 袁文蔚,郑磊。 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J]. 电子政务,2012(4).
[3] 秦洪花,李汉清,赵霞。 “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 信息化建设,2010(9).
[4] 田讯。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J]. 信息化建设,2011(12).
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3
2013年,在国内信息化投资和信息消费需求的推动下,我国软件产业运行将在2012年缓中有降的基础上延续低位趋稳,预计全年增速在22%~25%之间。
以上总体判断基于以下原因:
行业维持相对景气。在日益增长的消费性IT需求及“十二五”规划所带来的IT商机这两大因素的共同驱动下,2013年中国IT支出将大幅增长,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IT产品与服务市场。此外,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物联网专项等产业利好政策,为维持产业较快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信息化投资仍处高峰期。智慧城市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辐射和带动交通、城市管理、医疗、电力、节能环保、安防等多个领域的政府信息化投资,并推动相关软件企业提高资源投入,成为IT市场背后主要的成长动能。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约120个城市(区)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随着《“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的颁布,“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成为国家大力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推进金宏、金税、金财、金关等金字工程二期、三期持续建设,为面向政府领域的软件企业带来重要发展契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和基建项目的万亿元投资使城轨、港口、航道等领域在未来几年将进入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高峰,为相关软件企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信息消费需求不断释放。IDC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占比达%。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深入整合,使面向消费级的个人移动应用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个人信息消费市场高速增长。同时,消费升级、智能家居、智能汽车以及智能房屋、物业管理将推动产业链中制造业、零售业与服务业快速增长,产生强烈的信息消费需求,推动企业级软硬件及整合服务的成长。
但是,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低迷的国际需求导致软件出口业务持续不振。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软件出口增速始终在20%以下。短期来看,我国软件出口业务持续不振的局面难有大的改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国际业务难以摆脱业务增速不断下降的发展态势。
利润空间持续萎缩的形势短期难以扭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并已在2012年下半年逐渐显现其影响,且将随着宏观经济回升迹象不明显持续到2013年上半年。预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软件产业收入增速仍将低于成本的上升速度,下半年则有望回升。
核心技术被国外掌控,国内企业难于摆脱跟随模式。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内企业不得不与国外企业合作,这给了国外企业获取价值链中最重要的利益并顺利进入国内市场的机会,国内企业沦为跨国IT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渠道商。随着跨国企业加快进军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如果不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快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沦为国外企业附庸的境况仍将持续,难以摆脱被动跟随的发展模式。
恶性竞争频繁发生影响行业有序发展。我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缺乏导致捷径取巧的恶性模式盛行,以及互联网用户层面不具备专业分辨能力、缺乏权益维护手段,致使不正当竞争行为频频发生,还反映出专业评判标准缺乏、事件处理机制不完善、约束和惩戒手段较少等行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行业管理体系亟待健全、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因此,应采取的对策是:
加快落实税收优惠和企业认定等政策。一是加快服务业务营业税减免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出台,并进一步做好增值税、所得税等财税政策细则性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二是加快完善和加强软件企业认定、软件产品登记备案管理的“双软认定”制度,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重点业务目录。三是按照国家一系列规划的具体要求,加强宣传,稳步推进各项规划的启动和实施工作。
大力支持重点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一是利用“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支持“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云计算关键支撑软件研发与产业化”、“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挖掘关键技术”等项目,加快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环节,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二是把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重点,加强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三是围绕我国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社会管理软件产品和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管理软件系统解决方案。
加强推动国产安全可靠软件集成应用。一是以安全可靠办公软件的应用为方向,在有条件的部委、地方政府和重点行业重点推广,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通过安全可靠办公软件在政府信息系统和重点行业的率先应用,提高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二是扩大自主创新国产软件专项资金规模,完善政府采购和软件正版化工作具体实施细则,全力支持国产软件产品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大宣传贯彻力度,提高社会对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助力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应用推广。
加快推进软件名城和软件园区建设。一是继续推进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挥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指导各地方将软件名城和示范基地建设与智慧城市(园区)、数字城市(园区)建设紧密结合,与地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精准定位,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共进共赢。三是要紧抓产业发展趋势,瞄准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的细分领域,注重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链条,推动各环节协同发展。四是要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在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结合产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进行创新突破,从多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实现区域软件产业的全面提升。
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4
作者简介:刘志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郑少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CJA100148)、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SYSX20130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2008年以来,广东职教园区建设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功能综合的大型职教园区、资源整合的区域型职教园区、片区整合的专业组合型职教园区三种建设模式。广东职教园区建设采取了政策引导与政府推动、超前规划与科学设计、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产业对接与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等策略。未来广东职教园区建设,需要正确处理“整体与个体”的矛盾、形成和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
关键词:职教园区;模式;策略;广东
近年来,职教园区因具有集约化发展、资源共享、产业对接等方面的优势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成为一种新型的职教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1];《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把“建设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发展壮大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两份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很多地市先后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广州、清远、肇庆、中山、佛山、东莞、深圳、珠海、惠州等市均制定了不同规模的职教园区建设规划,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职教园区建设。广东全省职教园区规划建设的土地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政府资金投入预计超过300亿元,可以说是广东职教发展史上的一项浩大工程。广东职教园区建设以珠三角为中心,以粤东西北地区为支撑,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模式和发展策略的选择也各不相同。
一、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模式选择
职教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园区定位、土地使用、资金投入、产业对接、校企合作等方面,所处区域不同、经济实力不同、职业教育资源基础不同、政府支持力度不同,职教园区规划建设的规模和方式也各不相同。综合考虑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服务面向等方面特征,可以将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功能综合的大型职教园区模式
清远市省级职教园区和广州教育城是广东省正在规划建设的两个大型职教园区,两个职教园区的总占地面积都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园区内的学生规模都超过20万人。大型职教园区有几个特点:
一是占地面积大,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多,建设规模巨大。清远市省级职教园区总占地面积约公顷(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40亿;广州教育城总占地面积公顷(平方公里),同时预留发展延伸用地10平方公里。清远市省级职教园区计划入驻中职、高职院校17所,分五个组团入驻,园区建成后学生数量预计达到20万人,加上教师、家属和其他服务工作人员,园区人员总规模约为24万人;广州教育城计划入驻6所高职院校、12所中职院校、6所技工学校,分六个组团入驻,学生数量预计达到20万人,园区人口总规模约为26万人。
二是功能综合复杂。清远市省级职教园区的建设目标是“以职业教育产业为驱动引擎,融山、水、林、城为一体,集教育培训、研发孵化、商贸服务、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等功能的多元复合型宜居智慧新区”[2]。园区有非建设用地公顷,基本都是山水自然生态,城市建设用地中,除教学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顷,交通设施用地公顷。整体上是按一个新的城市区域来规划设计的。广州教育城的功能设计也十分复杂,包括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内综合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绿地系统和水系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市政设施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等。
三是园区定位与城市整体规划紧密结合。清远市省级职业教育园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清远市全面对接珠三角的着力点,推动清远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升级,吸引高素质人才,促进清远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广州教育城的设计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经过精心设计。广州教育城周边的广州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健康产业园等先进制造业片区对中高级技工形成了强大的需求,为教育城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与广州教育城的相互联动,将促进研发创新功能的发展;与此同时,增城副中心核心区(荔城)、中新镇区、镇龙片区等为广州教育城提供了宜居生活保证,最终形成“产-学-研-城”的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3]
(二)资源整合的区域型职教园区模式
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工业经济和外贸经济较为发达,工厂企业众多,各地市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对中高级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人才需求巨大,但职业教育资源总体还比较薄弱,分布也往往比较分散,不适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南方职教基地”战略后,这些地市积极行动起来,统筹规划职业教育资源的扩容和提升,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园区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中山的五桂山职教园区、东莞的横沥东莞职教城、惠州的惠城区三栋镇职教园区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2009年以来,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冀和粤北山区转移,粤东西北地区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极大地激发了粤东西北地区的职业教育需求和发展潜力,部分地市优先发展职业教育,也在整合职教资源,建设区域型职教园区,湛江的湖光农场职教园区就是其中的代表。区域性职教园区有以下特点:
一是占地面积在500公顷(5000亩)以下,园区入驻院校数量3-5所。区域型职教园区的规模大小与该区域职教资源的整体情况和发展需要密切相关,因此,规划园区大小、集中程度因地而异。中山五桂山职教园区2007年11月开工建设,规划总用地公顷(3000亩),包括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中山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综合服务区等四大部分。位于横沥镇的东莞职教城2011开工建设,规划用地1500亩,总投资20亿元,包括东莞市技师学院职教城校区、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和职教城公共服务区四大功能模块。[4]惠州三栋职教园区2010年开工建设,规划用地面积3000亩,拥有职校5-8所、在校生达5万人以上。2013年,惠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进驻。
二是功能重点突出,院校组团方式多样化。中山、东莞、惠州工业制造类产业集中,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发展重点是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规模,推进中职教育与产业对接,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2011年,中山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万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万人;东莞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万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万人;惠州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万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万人。[5]针对不同的情况,职教园区的功能重点和院校组团方式各不相同。中山市职教园区、惠州职教园区是中、高职院校集中在一个园区发展,相互依托,资源共享;东莞职教园区则将高职园区和中职园区分别规划,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东莞理工学院资源共享,中职园区理工学校与技师学院、公共实训中心资源共享。
(三)片区整合的专业组合型职教园区模式
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佛山、珠海等中心城市,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较为完整,有较好的发展基础。2011年,深圳市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所,在校生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3所,在校生万人;佛山市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所,在校生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2所,在校生万人;珠海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2所,在校生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11所,在校生共人。[6]这些城市在建设“南方职教基地”的方式上不是以新建职教园区为重点,而是以突出专业集群优势、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体系的匹配度为重点,根据区域产业布局来建设集约化、集群式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市把“探索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列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根据规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建设成高级技能与工艺型人才培养基地、中高职衔接和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盐田、龙岗两区组团建设物流、旅游和先进制造业职教基地;宝安、光明两区组团建设服装、汽车、模具和服务业职教基地;福田、罗湖、南山三区组团建设金融事务、电子与信息技术、珠宝和创意产业职教基地。
2010年,佛山市制定《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方案》,提出总部加基地的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江职业技术学院和三水工业中专、三水理工学校及三水乐平工业园等院校和企业为依托形成总部三水片区;以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广东轻工学院,以及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连同佛山创意产业园、南海狮山工业园、省技能鉴证中心等企业为依托,形成禅桂片区;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顺德13所中职学校及部分大型企业为依托,形成顺德片区;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高明职业技术学校、高明技工学校及高明沧江工业园等企业为依托,形成高明片区。[7]
2011年,珠海市制定《珠海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整合资源,依据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深入把握珠海产业发展动向,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三大专业集群板块,建设集群优势明显的专业集群式职教园区。香洲区(含高新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打造旅游会展、卫生护理、文化创意、计算机软件、金融数据处理等专业;金湾区(含高栏港区)重点建设航空港口石化专业集群,重点开办生物医药、飞机及发动机维修、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和物流管理等专业;斗门区重点建设机电农林专业集群,重点开办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和种植、水产养殖、现代生态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
二、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政策引导与政府推动策略
政策引导和政府主导推动,是职教园区快速发展的源动力。广东职教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三个政策性文件:其一,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强调“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8]。其二,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文件明确提出“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其三,2010年广东省政府颁布的《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集约化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发展壮大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并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在上述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纷纷将政策转化为决策,将计划落实到行动,2010年以来,职教园区的规划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决策,为职教园区的规划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一,省委、省政府,各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教园区建设项目,注重顶层设计和及时决策。2011年,省政府同意在清远市规划建设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3月,基地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2013年9月,基地首批项目“两校一中心”(清远市第一中学、清远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清远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12年11月,广州市委办公会议专门探讨广州教育城建设问题,成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12月,广州市政府通过《广州教育城建设工作方案》,并成立建设指挥部;2013年底基本完成土地出让和土地整理,并启动一期入驻学校项目的动工建设。2011年,东莞职教城列入东莞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并于当年7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一期项目完工并启用。[9]其二,为加强职教园区建设,各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园区规划建设指挥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解决职教基地规划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职教园区建设中的选址、规划、资金、征地、迁建等等复杂的问题,正因为有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配合,强力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才能克服解决职教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无数阻碍和困难,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超前规划与科学设计策略
统筹规划、超前规划是职教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其一,广东省政府和珠三角各地市政府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2011年,《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颁布,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市两级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0万人,其中转移招生达到40万人。到2020年,全面建成我国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10]。早在2006年,广州就制定了《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珠三角地区各市也都根据本市人口、产业、经济等因素,统一制定全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并将职教基地(职教园区)建设列为重点工程或重要项目。其二,职教园区选址、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的整体规划。职教园区的功能定位比较复杂,不仅要考虑职教园区与职业技术教育整体布局的关系,还要考虑与区域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关系、与产业对接互动的关系、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关系等等。每一个职教园区建设方案都是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需求的选择。
高标准设计、科学设计是职教园区建设优势高效的基础。职教园区的总体性和控制性规划确定后,园区内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土地使用的优质高效就有赖于科学设计。其一,办学条件设计的高标准。职教园区内职业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特别是图书馆、实训实验场所、教室、体育设施的生均面积高于国家有关标准。另外,园区内生均拥有的绿地面积也远高于市区院校,确保学生拥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其二,关注职教园区内的院校的独特个性风格。职教园区多采用组团式进驻方式,组团之间、组团内的院校均考虑其原有专业特色、文化特色设计形成独具个性的建筑风格。其三,重视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科学设计。资源共享理念是职教园区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各个职教园区均把公共图书馆、公共技能实训中心、产学合作工厂、公共服务中心作为规划设计的重点。规划设计尽可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各种办学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学校之间、学校与城市之间形成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以广州教育城为例,一期规划,50%的图书馆、20%的实训校企合作工厂、50%的文体活动中心在共享带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此外,教师公寓、商业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在共享带建设,总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11]
(三)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策略
资源整合是避免各自办学的资源重复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职教园区建设本身就是整合、优化职教资源的重要举措。广东职教园区资源整合的重点包括:其一,物质和空间资源整合,主要指职教园区的共享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东莞职教城的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图书馆、剧院、体育中心)分列园区南部的东西两侧。广州职教城制定了共享带专项规划,将公共资源整合集中分布在“两心五带”(即东部和西部两个城校共享中心,学校组团布置五条校共享带)。其二,专业资源整合,主要指职业院校组团进驻前的专业优化调整。职教园区往往采用组团进驻的方式,同一组团的院校专业上一般都存在重复设置的现象,入驻前需要进行专业的优化整合。广州教育城一期入驻交通运输组团、城市建设组团、工业制造与信息化组团共13所院校,学生规模万人。各组团院校组团进驻前,都需制定专业优化组合的整合意见,经教育局批准后实施。其三,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整合。职教园区建成后,园区内院校之间的教学资源、文化资源、制度资源都具有进一步优化整合的潜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资源整合侧重于内部的资源优化整合,资源共享则更多考虑学校、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共享平台建设。其一,公共实训平台。现代化、高标准、设备先进,与企业生产接轨的现代工业实训中心,是各职教园区的标志性建设项目。其二,公共信息平台,主要是图书资源、数字资源共享中心。实现一馆资料,全区共享,减少图文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提高使用效率。其三,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学术交流中心、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中心、培训管理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其四,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是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技术孵化推广中心等机构。园区内预留的科技创新平台主要为校企联合研发、教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四)产业对接与校企合作策略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依托,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依据。建设职教园区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主动对接、深入互动的重要手段。其一,园区建设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清远省级职教园区建设与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转移对接;广州教育城建设与周边的科学城、知识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产业资源对接;深圳、佛山、珠海则主要以产业资源的布局来决定职教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布局。其二,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着随意性强、专业设置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园区校企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依托行业协会力量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职业岗位标准的变化,为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提供依据。其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是将生产过程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将生产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使职业教育和生产过程有机衔接。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主动适应产业和企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和职教园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真正建成并全面运作的职教园区还不多,这里仅以东莞职教园区为例,分析其在校企合作方面所作的探索。其一,采用“冠名班”、“订单式”培养,企业提出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专门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东莞市技师学院分别与玖龙纸业、珠江啤酒等17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冠名班”协议。其二,建设“模拟工厂”、“校内车间”,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东莞职业城与忠信制模等60多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学生实训基地框架协议,引入了企业模式,在学校建立“校内车间”、模拟工厂生产环境等方式,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和“零距离”接轨,实现校企双赢发展。其三,园区或职业院校与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合作,制定长期合作发展协议。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分别与思科系统、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香港职业训练局签订合作发展协议;东莞理工学校分别与保时捷、微软等公司签署相关合作项目协议。其四,与国外企业和培训中心合作。东莞职教城积极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开办中德合作班,建立HWK和IHK培训鉴定中心、英国ASFI认证中心,与德国BBW职业教育集团签署共建“学习型工厂”和培训中心[12],这些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五)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创新策略
职教园区改变了过去职业院校只从自身利益考虑办学和发展的局限性,为园区内院校之间的合作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潜力和空间。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实际的效果,关键在于职教园区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活力。其一,明确职教园区管委会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管委会的服务创新功能。管委会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办学实体,是中间组织和服务平台,主要职责是为政府、园区院校和企业提供信息沟通服务、公共资源服务、园区与社会合作服务。只有把管委会这个服务平台建设好了,才能充分发挥职教园区的优势和活力。其二,职业园区校企合作的平台和制度创新。职教园区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新的校企合作平台,为校企合作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进入园区之前,职业院校只能单独与企业进行协商谈判,往往很难与大型企业合作,职教园区则可以联合多所院校共同与大型企业、国际企业洽谈更高层次的合作项目。其三,人才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岗位的能力之间的对接,一直是困扰职业院校的问题。职教园区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将职业能力的标准要求更快地反馈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并参与人才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职教园区为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其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教园内的职业院校组建职教集团,更有利于各种办学资源共享和整合,也更容易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其二,中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合办学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也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改革发展。其三,校企一体化办学。随着职教园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走向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将在现代学徒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广东职教园区在建设模式和发展策略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也取得阶段性的建设成就。但是,广东职教园区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否则会影响到职教园区发展的成效,甚至影响到广东建设南方职教基地的大局。一是要正确对待“整体与个体”的矛盾。职教园区是一个整体,而入驻的职业院校则是独立办学的个体。如果各个院校仅关注自身学校的利益,则职教园区的整体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形成与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职教园区的发展仅依靠政府的推动和资金投入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理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运作,从而激发职业院校和职业园区的改革活力。三是要创新人才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职教园区应充分发挥园区与产业、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吸引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并成为职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监督的重要主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Z].2008-12-18.
[2]清远市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R].清远市城乡规划局。2013.
[3]广州教育城总体规划(2013-2020)[R].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10-11.
[4]东莞职教城概况[EB/OL].http:///dgzjc/?act=view&id=14&encode=gbk&idlist=413,2014-12-01.
[5]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EB/OL].广东统计信息网,2014-12-01.
[6]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佛山市、珠海市)[EB/OL].广东统计信息网,2014-12-01.
[7]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十二五”规划[Z].2012-04-18.
[8]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0-18.
[9]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教育城建设工作方案[Z].2012-12-29.
[10]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Z].2011-06-27.
[11]广州教育城共享带配套服务设施工程项目建议书[R].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2014:52-55.
智慧园区建设规划方案5
一、主要工作目标
(一)信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到2017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172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69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带动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32%;网络零售交易额75亿元,年均增长36%。
(二)信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到2015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到2017年,完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改造,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以上,3g/lte(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4g网络实现全市重点乡镇、高速公路、县际干道、主要景区有效覆盖,各区市县城区深度覆盖。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每秒30兆比特(mbps),__主城区及有条件的区市县城区达到500兆比特(mbps)以上,农村家庭达到10兆比特(mbps)。云服务水平达到为全社会广泛提供服务的能力。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智慧城市、两化融合、电子商务、三网融合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二、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工程
加快以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和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发挥其对扩大信息消费的重要支撑作用。
三、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努力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广播影视节目水平,促进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三)强化广播影视产品服务能力。加快打造__红色影视文化城。大力宣传,积极邀请影
四、拓展信息消费领域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两化融合、教育信息化等重点工程建设,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拓展信息消费领域,积极培育多元化信息消费市场,有效发挥信息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信息消费环境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环境建设,为有效扩大信息消费提供有力保障。
保密局、人行__市中心支行、__银监分局)
六、完善支持政策措施
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并实施合理财税支持政策,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更好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消费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