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50263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通用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一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在教育届也逐渐被普及。多媒体虽然是一种刚刚兴起的教学工具,但却在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去了福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不少的教学者并未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因而,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应用题;高效。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多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逐渐赢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认可。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因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所以,多媒体教学法的引进则显得尤为必要,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来改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

一、让多媒体变为学生兴趣激发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其中不乏各种理论性的知识,而这些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难以激发小学生们的兴趣,甚至会让其感到厌烦,因而,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话,不仅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还会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心生厌烦。相反,如果在数学课堂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话,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结合了图像与声音的特点,既能带给学生们视觉上的冲击,又能提供学生们听觉上的享受,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项感觉器官,此外,多媒体还能够化抽象为具象、化静态为动态,从而丰富教学课堂,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法鞭长莫及之处。因而,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话,既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又能很好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通常而言,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抽象思维尚未完善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必要,能够很好地提高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几乎不会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而是口述整个应用题,让学生们在听的同时思考解答方法,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多媒体教学法则能够为学生们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们的思维深入其中。如此一来,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便被极大地激发,其数学潜能自然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相应地凸显。例如,笔者曾经利用多媒体巧妙地为如下一道应用题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桌上有梨和苹果共15个,已知梨比苹果多5个,问梨和苹果分别有几个?笔者利用多媒体将这一个应用题展现在屏幕上,并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梨和苹果来引导学生们先求出苹果的数量,进而再求解梨的个数,最后完成整个应用题的解答。相比于传统的口述应用题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显然能够更好地集中小学生们的注意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一般来说,数学应用题是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运算,从而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故而,数量关系的处理是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然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且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较为抽象难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处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呢?笔者认为传统的挂图或者作图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倘若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的优势,则可事半功倍。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乌龟和兔子分别居住在同一直线上的a、b两处,一天,乌龟和兔子突然想去对方家做客,它们同时从家中出发,已知乌龟每小时走5米,兔子每小时走10米,一段时间之后乌龟和兔子在距离ab中点4米处相遇,求ab之间的距离。这道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多且复杂,因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势必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将这一应用题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们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标识在图中,如此便可将所有的数量关系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此外,这样的教学法还能调节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创建习题库。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所谓勤能补拙。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练习题主要是章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再者,课本上的章节练习与课后练习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具有层次性,换言之,这些练习题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到个人的能力。相反,倘若利用多媒体创建习题库则可打破书本习题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在习题库中添加高、中、低等多个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这样既能避免“一把抓”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又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一举两得。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它不仅能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们应当合理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从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作者:肖玉树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恒济小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68。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二篇】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奇勒认为:学习取决于整个情境结构的突然知觉,学习是知觉经验中原有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豁然生成。这一理论虽然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但它强调整个环境对学习的作用,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离不开良好情境的创设。课堂教学中,教师博大的胸怀、民主开放的教学观念,常常会让学生思维海洋里卷起美丽浪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并重。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影响内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虽然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但是外因对内因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忽视了“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原则。

在自主学习中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是应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

在自主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时,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想和怪问,敢于发现和创造,而不应在学生提出与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相异的问题加以制止,应当适当地加以鼓励,促使学生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课改实践掌握一定的探究教学策略,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使探究学习能顺利进行.通过长时间的课堂观察,有较大触动和感想,进行了尝试性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积极地旁观和倾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之中关键在于转化教师的角色,要改变教师传统的'“传授者”角色,改变教学过程中“同學一问一答”这种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中“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谈不上探究教学,而学生能不能“活”起来,则取决于教师愿不愿,敢不敢“放”和变不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旁观和倾听的策略,让学生“动”起来。如前所述,作为旁观者,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一个好的旁观者是积极地旁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直接参与所观察的事件之中,鼓励学生在探究中的奇思异想.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交流,探究教学非常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学生的个人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知识的背景性介绍,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

掌握提问策略。探究通常是由问题引起并贯穿整个探究过程,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固然好,但也不能等学生提出问题才去探究,实际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提问要注意一定的策略。

(1)问在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获得一种“自我奖赏”的感觉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问题难易适度。即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也就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问题过易,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当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时,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正确、适时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的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三篇】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七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2)几个单元下来,编辑的反响不错,我把设计出的几个单元交给实验教师,实验教师也感到操作起来比原来容易了一些。这也激发了我进行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的热情,忽然想到:如果,把全册的作文教学设计成一个综合的系列主题实践探究活动,这样,活动本身成了一个整体,全册的作文都能与学期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相统一,这样不是更好吗?念头一闪,我马上想起了当年为了体现作文教学中“落实两史一情教育”而为五年级第十册做的作文教学设计来。为了开展主题的两史一情教育,我可以把全册作文教学用活动串起来,没有了限制,设计活动主题,不是更加自由了吗?于是,我认真地分析九册教材。第九册教材安排了如下作文教学的内容:写学校景物(或其它景物)、写一个敬佩的人物、读后感、想和别人说的话(什么内容都可以)、缩写、未来的……(想象作文)、我会做……、家乡的变化。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当小导游介绍家乡”,这个交际话题,启发了我:能不能把全册的作文教学都以“未来家乡的客人当导游”串起来呢?这样的话,学生还可以在实践探究中学习一些导游知识,不也是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打下基础吗?再说,“导游”是类似游戏的活动,学生对此感兴趣,为当好导游,学生会主动积极地观察、了解、探究家乡,当导游本身,又是一种表达交际的“真实情境”…..想到这里,我笑了。于是,一个能够把全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诞生了。指导思想: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将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主题系列化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习作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在运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进行活动当中,学习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学做小小导游员”为主题,学习学习了解“导游”的一些基本知识,组织学生为“导游”而开展深入了解家乡的综合性调查实践活动。活动目标:1、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促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志向;2、认识社区,增进与社区、社区人民的关系;3、在调查了解家乡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社会性交往;4、学习一些“导游”的常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5、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6、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7、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活动设计:系列活动之一:导游尝试安排学生对家乡的风景、名胜或其他方面值得参观的地方进行调查了解。然后,按照九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的安排,开展一次“小小导游员”角色扮演活动――一人做导游,为全班其他“游客”介绍家乡的某一处风景名胜或值得参观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导游”活动,进行录相或录音。同时,教师选择相关风景区的导游实况资料(可以是音像,也可以是文字资料)。组织学生回顾班内学生“导游”的介绍情况,将之与风景区导游的实况资料作对比,分析认识“与真正导游工作人员在导游实践方面的差距”。教师介绍“导游”对家乡的经济发展、对促及家乡与外来游客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要做一个导游,要做一搞好导游”的兴趣。系列活动之二:学习导游知识以“了解导游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为目标,开展主题课外阅读和资料收集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相关的旅游学校教师、导游工作人员来校为学生讲解;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检索下在相关学习资料;如果条件不具备,教师先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后,印发给学生,组织学生阅读。进行资料汇集与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导游应具备的各方面基本知识当中,小学生可以学习并做到的是对家乡的景、人、物、事的了解。系列活动之三:为本学校做一次导游角色扮演:未来校参观的客人做导游。介绍要点:介绍校园的一处景物或建筑。组织学生对校园内自己喜欢介绍的一处景物、一处建筑进行实际观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景物或建筑的特点。同时,开展调查访问活动,细致了解与相关景物建筑相关的人或事,选择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内容。学生对观察、调查了解到的资料进行组织,整理,并撰写“导游词”。写好以后,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其他同学当客人,给同学“导游”,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然后,作修改。最后,全班开展“为客人做导游”的活动。如果班容量较大,可以将“介绍同类、同种景物”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别介绍统一景物、建筑的不同侧面内容。系列活动之四:介绍家乡的人为“客人”介绍家乡的人。研究家乡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或自己认为值得向“客人”介绍的人物,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感人事迹、他们为家乡、为祖国作出的贡献等。将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写下来,为“客人作介绍”。先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或值得向客人介绍的人物进行“检索”,确定“自己当导游”时向客人介绍谁。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要了解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确定“相关要点”,然后,分头进行调查、资料收集、访谈、观察、采访等工作,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要介绍的人物”。小组对搜集了解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每个学生书面将要介绍的人物的经历、事迹、贡献等写下来。班内举行一次“家乡人物介绍”活动,每个同学扮演“导游角色”,介绍家乡人物。系列活动之五:向游客介绍关于家乡的书调查了解并搜集关于介绍家乡的书,向游客介绍关于家乡的书籍、文章,介绍读了以后的感受。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搜集活动,搜集阅读写关于家乡的书籍文章。活动中,向家长、社会人士了解:从古到今,有哪些介绍家乡的书籍、文章,想办法找到相关的书籍、文章,开展阅读活动。然后,班内开展“介绍图书、交流读后感受”的活动。交流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从大家搜集到的图书文章中,选择“有必要、有价值”向游客介绍的图书或文章。选好以后,针对其的1篇文章或几篇文章,写自己的读后体会。班内组织活动:用介绍自己读后体会的方式,向“客人”介绍关于家乡的书。系列活动之六:介绍自己家乡的'特殊游玩技术。调查家乡有哪些有特色、很好玩的游戏项目。现在班内交流一下自己了解到的、认为好玩的游戏项目。然后,大家讨论:那些好玩的项目已经开发成了“旅游项目”或者经过开发可以成为旅游项目,并说明理由。认真调查研究这些“游戏项目”如何“玩”。可以向大人们打听,可以亲自玩一玩。以“介绍如何玩”为重点,写1篇“家乡好玩的项目介绍词”,注意写清楚“好玩的感受”。在班内进行“向游客介绍好玩项目”预演。系列活动之七:写“家乡趣闻、逸事、小故事介绍”。搜集家乡的趣闻、轶事、小故事,编辑成册。然后,选择一个典型内容,用简要介绍其中一个故事的方式,来为小册子做“引子”,使游客读了这个介绍,就喜欢这个小册子。班内组织一次介绍活动,比一比:看谁的介绍简短,能够抓住主要内容,最吸引人。系列活动之八:向游客介绍家乡近几年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开展家乡变化调查采访活动。每一个同学或一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个角度;对家乡实际的观察、调查访问,了解家乡在“某一个方面”的发生的变化。调查访问结束,小组进行交流。每个人针对他人的调查主题,提供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同时也丰富自己的资料。将自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家乡的变化写下来。写好以后。班内进行“向游客介绍家乡变化”的“预演”。系列活动之九:向游客未来家乡发展蓝图。家乡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更好。游客参观旅游完毕,还要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发展。人人做一个“家乡未来小设计师”,设计家乡未来发展蓝图。首先,开展专题社会调查,从环保、经济、社区生活、居民生活、风景区建设等各个方面选取一个专题,了解现在家乡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上网、课外阅读、收看影视、访谈等方式,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大家对发现的问题和了解到的“发展趋势”进行交流。然后,针对自己在专题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社会和科技在这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未来的家乡设计“发展蓝图”。想象好以后,把自己的“设计”写成文章――《未来家乡的……》。小组或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针对每一位同学的“设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从别人的设计中,汲取经验。然后修改自己的设计。系列活动之十:综合性“导游实践”活动。班内开展一次综合性导游实践活动。根据家乡的特点,将“导游时要向游客介绍”的内容分成若干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掌握资料的情况等,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别。然后,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进行“导游实践表演”。班内根据学生表演的情况,评选出每个类别的最佳导游。同时,将活动中学生撰写的各类“导游词”,分类、整理成册。如果当地旅游事业发展较快,可以请当地旅游事业部门的专门人员来参与学生“导游实践表演”的评比。几点说明: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观察、调查访问、采访、实践等场地条件、信息传输条件、社会人力资源配合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资料采集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二、口语交际与写作教学是融入了活动之中的,而且,本活动专门为使用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教材而设计。其中涉及到的写的内容,基本符合各个单元对“写作”的要求(个别的作了内容和顺序的调整),口语交际安排在活动中“以导游介绍”为主要方式进行。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每一次“写导游词”,将习作要求融入其中,对“写”进行有效的指导――将“写作文”与“写导游词”合一。当然,在体例上,允许学生多样化。安排活动进程时,要考虑“写与单元作文”的关系,恰当安排好活动时间和进程。相关的课是安排:课程计划中安排的“写作”课时、“活动”课时以及课外时间。三、前面的九个活动,都是为最后的活动作准备。每一次活动在实施时,教师要进行认真设计,使之更个够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说去写。[1]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四篇】

1.学生学习行为。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和思考的学习模式。

2.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板演、教学示范操作、教学语言以及教学姿势、表情等,这一系列的教学行为都是基于以讲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让学生愉快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教师的引入行为要具有吸引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详细进行解释,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对于不同状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待,创造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要关注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评价和指导,最后加上一定量的数学习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3.学生、老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促进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ppt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具等实物可利用资源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新颖的环境下更生动、形象地接受数学知识。

4.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叫做生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之间的关系叫做师生关系。其中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数学问题之间的讨论和合作,这种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比较明显,而师生关系主要指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以及双方共同研究问题。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中师生关系平等,呈现民主的特点。

出自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感情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有平等的和民主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完全将自己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和谐的课堂气氛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2.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的过程较明显。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双方之间即时的信息反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种平等式的交流互动,还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和学习,教学的质量也就随之提升。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上教师起到了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老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索、反思,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思考方法。

4.充分地利用教学环境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和灵活。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涉及到立体的图形和系统的流程,计算机等多媒体工具能将立体图形和更精确的知识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新途径,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具有一定的特色。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主导作用,并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是主要的行动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基于学生的情况设计了生动的课堂教学方案,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共同进行探讨和研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途径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让学生形成了主动思考、探索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利用科技手段来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第五篇】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才可以提高数学的综合能力水平。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指学习知识,还有联系实际的能力,即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要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二者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内涵,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生活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较少联系生活实际。长此以往,忽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没有实现数学与生活多样性的结合,只是一味地教学固有的知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以关注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生活化”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当今的社会发展要求,将数学原理组织成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中学习到重要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数学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体在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小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教学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化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一味地为了让数学生活化就把所有的知识都与实际联系起来,忽视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教师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客观合理地将数学教学和生活相联系,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2.恰当联系实际。

老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比如练习题:动物园里运来三头大象和五只猴子,问:大象比猴子少几只?学生都喜欢小动物,一定会积极认真地计算,从而在计算中获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将问题创设得过于情景化,这样学生会只关注问题情境,从而忽视问题本身的意义。

3.加强实践。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真正地开发潜能却很难。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一般的知识学习都是在黑板上完成的,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从而不能真正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个体常常被忽略,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自然就缺乏学习热情。所以老师要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

三、改变策略。

1.适当改变策略。

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呈现课本知识。现在的课堂大多是老师讲公式,然后用公式解决问题,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加强课外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放手让学生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勾股定理,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例如让学生自主做各种形状的卡片,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结论和课本是一样的,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买卖。亲自实践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氛围更宽松,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探索、交流、沟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自己接受知识,就必须让他有浓厚的兴趣。如果缺乏兴趣,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就很难培养。在很多学生心里,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无非是练习、计算、得出结论,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大家眼里,数学课就是用符号、定式、定义解决问题。所以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只是照着教材上的知识讲给学生听,要删除旧的东西,适当地加入新的内容。这样学生也会尝试改变,学习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数学本身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重要的是老师的引导。老师要理解学生,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老师要因人而异,兼顾整体和个体,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老师要加强创新,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也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相对学习书上的固有公式,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显得更加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除了考虑知识本身的要求外,还要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老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印迹,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5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