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论文精编5篇
【导言】此例“高级经济师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经济师高级论文范文1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国高校经济院系中,近年来深感在发展中存在着潜在危机。出现潜在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大变革中,体制创新不足,整个教学体系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体系已经严重地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为:
1、研究生培养模式陈旧。研究生培养基本上仍沿袭20世纪80年代初的培养模式,即导师个人负责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导师组制。
2、课程体系的更新比较缓慢,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部分内容严重老化,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及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入学考试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入学新生质量无保障。
4、考试及答辩制度松弛。
总之,研究生的培养缺乏必要的质量检验,显然,这在制度设计上,是不合理的,在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导师队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是难以为继的。
在这样的培养制度下,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1、部分研究生不以研究为业,硕士研究生成为部分冷门专业或一般院校本科生改换门庭,提高就业能力的中转站,生源质量下降。部分硕士生在学期间草率应付课程学习及论文写作,学术水准、研究能力下降,难以承担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总体质量下降;
2、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在职博士生中,来自政界、商界的考生增加,由于工作繁忙,致使他们不能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和正常的学习秩序,这对于建立大学正常教学秩序、学术人才培养机制、师德师风建设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
3、博士生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难以从事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由于课程体系不合理,专业理论基础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影响了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4、考试及答辩缺乏正常的淘汰机制。在硕士论文阶段,硕士生往往将求职以及相关的实习放在首位,导师迫于压力,往往不敢严格要求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做论文,一再降低论文标准;在论文答辩中,评审专家及答辩委员本着对学术、对学生、对学位制度负责的态度,对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或质疑,往往受到误解。 显然,这种情况并非普遍,但却不容忽视。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既有制度安排不合理的问题,也有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作为高标准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差深远。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我们从2004年上半年起,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培养做了以下几项主要改革:
1、从2005级起,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中,实行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博士研究生部分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制度。为保障考试的公证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应的试卷及改卷规则。
2、进行了硕士、博士两级经济学基础理论平台的课程建设。从2004级起,为全院硕士生开设了高级宏观经济学(1)、高级微观经济学(1)、高级计量经济学(1)和数理经济学。并把上述3门列为经济学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保证博士生的教学质量,特别规定了博士生必须通过为硕士生开设的上述3门经济学课程,不通过者,不得申请博士学位。在此基础上,为全院博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2)、高级微观经济学(2)、高级计量经济学(2)和经济博弈论,并把前3门作为学位课程。我们对两级平台课程均实行了严格的教学管N-硕士生课程采用了国外大学经济学硕士级别的优秀教材,博士生课程专门请了海外大学学术造诣高,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在硕士统开课程教学上,实行学大纲,材,统一试卷、统一密封流水改卷。在考场管理上,采取了严格的考场管理制度,如经济学院领导亲临考场巡视或主持考试。
3、制定了新的硕士、博士连读生选拔制度。2005年规定,凡是取得高级宏观经济学(1)、高级微观经济学(1)、高级计量经济学(1),课程平均成绩为全院学生成绩20%之前的才可报名参加硕士、博士连读的选拔。报名之后,第二年必须修完统开的博士级别的经济学理论课程,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出一个研究计划,提交专家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比例淘汰后,才能入选硕士、博士连读生。2005年9月,我们在2004级硕士生中确定了20%参加选拔,最后经过3轮淘汰,有17名入选,他们于2006年秋季正式成为博士生,修业4年。
4、制定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自2005年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双盲评审。2006年,在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并编制了随机抽选评审专家程序。
5、加强了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学院及系所组织了大量的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也积极组织了各种学术活动。
6、启动了研究生教材建设计划。在两年统开课程实践基础上,组织研究生统开课程教材的编撰工作,2006年6月,第一批4本教材已经开始编写。
当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所进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主要是强化学生的基本学术训练,为提高其创新能力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但是,它在实行过程中,也不断遇到重重阻力。
1、部分博士生导师对于执行入学(部分)课程统考制度产生了不同看法。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目前每届硕士生人数达400人以上,需要补修硕士统开课程的博士生约80-90人,其他院系要求选修的研究生达500人以上,每门课即使按80-100人大班上课,也需要6位教师。目前,能够承担硕士统开课程的教师却严重不足。
3、由于课程难度提高,部分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学习遇到困难,课程考试不及格,抵触情绪比较严重。一时间怨言甚多。
4、2006年实行博士论文全国专家库双盲评审,到目前为止,已有8篇学位论文被校外专家判定不合格,约占送审论文的10%。
2005年夏,针对在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声音,院务委员会委托院研究生会就课程改革在研究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证明,大部分研究生是认同我们所进行的课程
改革。认为开设这些专业基础课对于未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关密切”、“有一定相关”、“基本无关”、“说不清楚”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关密切”与“有一定相关”的比例之和大于60%,其中,部分课程的认同度达到了80%~90%;在学生对这些必修专业基础课的满意程度调查中,博士生、硕士生对绝大多数课程的满意度都高于70%。到2005年秋季,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经逐步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教师发现,经过严格的课程训练,学生的现代经济学基础得到较大提高,研究能力尤其是实证研究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对新的培养方案从不理解、抱怨转向理解和公开支持。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两年半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归纳如下:
1、初步形成了经济学院现代经济学教育体系框架。与此前构建的本科现代经济学课程平台配套,初步形成了经济学院现代经济学教育体系的三级课程平台,为今后建立、完善现代经济学教育体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根本转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入学生源质量有所提高。实践证明:实行研究生入学考试按一‘级学科以至全部经济学科统考制度是可行的,而且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1)统考使入学新生具有大致相近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为后续的高级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2)报考人数并不因为实行统考而下降,甚至较大幅度地提高了:(3)考生的总体质量提高了。由于统考,热门专业择优录取,冷门专业上线生源不足,可以接受热门专业的调剂生,考生的总体质量因此提高了;(4)在博士生中,非院校在职生比例下降了。
3、学生学风改变,素质提高,竞争力上升。由于实行了必要的激励和淘汰制度,严肃了考场纪律,经济学院研究生的学风大为转变。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各教室中,到处可见埋头苦读的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规范化及学术训练强度的提高,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为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平台和工具手段。
4、形成了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学术水平的外在约束机制。建立在全国专家库基础上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为严格博士学位论文标准,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建立了外在约束机制,它有利于促进研究生认真从事学术研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促进导师加强指导,严格把关。
5、培育、发现了一批新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研究生统开课程的设立,规范教学管理、选送出国进修等一系列措施,在经济学院内部发现了一批新人,培育了一批新的骨干教师队伍。这批新的骨干教师平均年龄轻、知识结构新,是经济学院实现向现代经济学教育、科研体系转轨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之一,但是这些教师人数还比较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四、在高起点上培养创新型人才
两年多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1、入学考试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需要赋予研究生导师及导师组在选拔优秀生源方面更大的自:另一方面,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导师招生自的扩大能够真正实现选优。笔者考虑,今后在生源比较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实行初试全部课程由校院统考,同时提高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赋予导师或导师组在复试中的双层选拔制度。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模式的根本转轨。80年代中期,我院每年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规模很小。2005年,硕士招生规模已达400人以上,博士招生人数达90人左右。我院近年进行的硕士博士两级平台课程建设,实际上是一种标准化课程培养模式。在一些已经比较成熟的经济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课程中,通过材、学大纲,统一考试,学管理,建立一批标准化课程,实行大班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能够在招生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最近,我们正在修订研究生培养计划,基本思想是:(1)按照功能模块、一二级学科分别设计经济学硕士、博士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模块(政治理论课、方法论、通用技能课程)、经济学基础理论及技能模块;(2)研究性课程及创新技能训练模块(研究seminar、文献选读seminar、学年论文报告、学术会议论文、调研、学位论文等)。我们准备逐步扩大标准化课程在硕士生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争取在数年后,整个经济学院能开出包含经济学基础理论及技能模块、经济学专业理论模块的标准化硕士课程20-25门,供不同专业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以课程组的方式选修。将标准化课程占硕士应修课程学分的比例逐步提高60%以上,博士课程体系也应逐步完善,开设一批供全院硕博士生选修的高级课程。此外,根据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开设一批个性化的研究性的学科前沿课程,并辅之以其他培养环节,形成较为完整的培养模式。
3、重视实践及个性化创新研究指导规划,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的全过程指导与论文评审、答辩制度。如由不同学术专长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制度,贯穿论文研究全过程的定期的文献seminar、研究性seminar课程制度等等。
4、建立标准化教学规范及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教材、教学大纲、网上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制度等)。
5、健全完善既有的优秀生源选拔制度(优秀本科生推免硕士生、硕博联读生选拔等)。
6、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全程质量考核及分流培养、甄别淘汰制度等等。
强化学术基础训练的目的是使研究生能在一个较高起点上尽快进入学术前沿,进行具有真实创新意义的研究活动,因此,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与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奠定高层次学术研究基础不同,创新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创新能力基本上不能靠课堂教学尤其是标准化课程教学培养。课程教学只能提供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为创新性活动奠定基础。创新型人才必须而且只能在实际的创新性活动中培养。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主要依靠导师及其团队的指导。如果导师不从事创新性研究,缺乏创新研究能力,势必难以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性研究。院系行政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只能发挥指导及辅助作用,只能在队伍组织、资源投入、制度设计以及业绩评价上为调动教师的创新活动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吸引优秀生源。生源质量不尽理想,是妨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与国内重点大学以及经济学科较强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逐步改变经济学院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其次,从经济学院的历史经验看,还可以从本校理科部分科系中招收部分本科生读研究生。
2、调整学制。研究生学制应当逐步过渡到三四制及二四制,或实行硕士三年、博士四年制。
3、扩大硕士、博士连读生的比例。硕士、博士连读在头两年就基本修完了硕士及博士的大部分课程,后四年主要从事研究。这以相应的学习制度和规定的变革与调整为前提。
4、根据经济学院建立现代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创新体系的要求,统筹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结构与质量,对于科学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今后,要下大气力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适应现代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创新任务的师资队伍。为此,应对人事制度和科研考核制度作一定的调整与变革。
5、建设跨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逐步建立一批创新团队,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研究型学院的重要战略步骤。创新团队应根据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进行组织,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制定创新团队的管理办法,把对创新团队的管理纳入日常的科研管理中去。如何鼓励跨学院、跨一级学科的创新团队建设,是实现科研创新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如何形成与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创新团队管理模式,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高级经济师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高级经济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经济师高级论文范文2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1: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师
一、要把产业升级作为新世纪初的主要任务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全面买方市场开始出现。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从城镇市场到农村市场,99%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状态。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一般只有6%左右。技术和资金密集性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品种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市场需求不振,物价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这一新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我国初级产品产量虽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造成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如一次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7位。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我国吨钢耗是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只需要80公斤;我国每吨氧化铝综合能耗为1700公斤标准煤,而国外先进水平只需要650公;我国每生产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87公斤石油,而日本只需要13公斤,德国18公斤;我国12种主要原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以上的水平。产业低度化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认真贯彻十五大提出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师肩头的重任。
二、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据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估计,在2010年左右信息科学中的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知识经济正在叩击我们的大门,它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有关研究预见,将主要体现以下十五个方面:
1、知识生产要素的相对作用最大。知识经济正在使生产力结构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知识已经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2、第四产业将成为社会支柱产业。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类型四、三、二、一型,第四产业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保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产业群是支柱产业。
3、第四产业部门的利润率高。工业经济时代使第一产业的利润大大降低,而知识经济的来临,又使利润正在向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主导技术的第四产业部门转移。
4、基础设施的构成变化。现在我们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三个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把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各个环节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5、知识创新和运用将是经济优势。工业经济时代,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价格是竞争力的关键。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创新与运用能力的强弱、知识总量的多少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则成为经济实体综合经营力强弱以及是否有经济优势的关键。
6、知识经济时代的垄断概念不同。知识经济中的垄断一般不会带来生产和技术的停滞,也不会阻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7、经济增长点将发生新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经济由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反映人类消费热点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8、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智力资源,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存在收益递增趋势,这会大大缓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能够实
现可持续发展。
9、知识经营成为制胜之道。知识经济是企业由资本经营转向知识经营的一大飞跃。知识经营是创造、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10、中小企业受青睐。随着知识经济出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靠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这个技术背景下,一改企业规模越大越好的概念,企业规模小同样也有优势,一是灵活,易发挥积极性;二是企业综合效益与每个员工利益关系更密切,有利经营。
11、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继PC之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崭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代表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跟不上这一潮流,就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12、科教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工业社会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教育由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
13、社会财富分配要素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占最大比例,而不再是资本、资源等要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是这个社会最富裕的人。1997年美国前六位富豪中的五位信息业人士,就是预示。
14、将面对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即一方面新的第四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智力型劳动力,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但另一方面传统经济部门不可能吸纳更多的体力型劳动力。
15、将创立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生产的主要是知识产品,其生产存在分散化、非标准化的趋势,主要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这样,我们的管理就应该着眼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知识经营把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战略等,敏捷、快速地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常言道,天气变了要增减衣服,对象变了要改变方式。面对知识经济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观念产业的重大影响,我们中国经济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三、要适应新世纪企业管理目标的新特点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的六大学派。这些管理科学的理论是需要认真去学习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的,而现在有人认为,谁当了厂长(经理)或车间主任,他就自然懂管理了。其实,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单懂你那一行专业,搞化工的就只懂化工,那就不一定能搞好管理。要了解有关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能够站在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看问题,不能只埋头看你这一个企业。另外,还要有远见。成思危教授说,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结构三维空间,再加一维,就是时间维。所以,面向21世纪的管理者,学习任务很重。在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一个必须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认真树立一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还需要认真地学习管理科学。新世纪的到来,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怎么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好更有效地搜集、过滤、提炼和传播。这是21世纪企业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大量的没有过滤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管理者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订了很多报纸、杂志,实际上一天看不了多少。如果再上网的话,在网上随便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能够有一套对知识信息的精炼和过滤的办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需要的知识拿到手。另外,还需要知道你可以到什么地方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非常重要。从国内屡屡爆发的价格大战看,不少企业管理者以为价格就是竞争力。其实这个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力应该包含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而非价格竞争力,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竞争力,是指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广义的竞争力,还应该包括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的能力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概称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培训,管理的创新靠实践,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成思危教授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直接学管理,他是学不懂的,容易走火入魔,以为他学的那套管理理论能用之四海而皆准。一旦真正到了企业里工作,他就会碰许多钉子。
美国有许多MBA就是这样。我本人也是MBA。拿到MBA,只能说明他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懂得了,但是真正的到了企业里行不行,还很难说。所以学管理的学生不仅一定要高素质。最好事前还要有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效果才有可能比较好一些。由于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的组织的内外环境。因而没有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所以它又含有特定的艺术成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不存在一次又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条件可以证明存在,因而似乎是决策因人而异,显出艺术性;第二,管理对同一决策对象而言,决策本身既包含有实验意义,又具有实施价值,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因而显现出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第三,管理者的三项重要资源:决策能力、用人和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均是因决策者个人而异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艺术;第四,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非优秀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因而,不仅要求科学严谨而且要求艺术。在21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和各种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目标,除了强调企业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外,还要强调用户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21世纪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从体制、结构、管理等各个方面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21世纪的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精神上,都会有新的变化。因此,面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师,有必要很好地研究探讨和尽快适应这些新变化。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2:经济师论文语言连贯性分析
一、加强语气的前后呼应,使上下文衔接
句子之间,除了内容的连贯以外,还要注意语气的呼应。语句之间缺乏条理性,主要是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语气的前后呼应,则主要在于语言技巧。在经济论文写作中,加强语气的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恰当运用衔接性的语言。衔接性的语言,以连词为主,还包括某些代词(这里、这样、那样等)、副词(显然、诚然、其实、同时等)和某些固定词组(实践证明、显而易见、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等),此外,还有一些承接性的习惯用语,如在这里、所谓是指、这就是说之类。这些词语许多就是复句中所用的关联词语,也有一些是只用在句群之间的。衔接性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表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使语句前后衔接。因此,缺少了必要的衔接性语言,语气就不连贯。例如下面这段话:作为经营和运用货币信用杠杆的职能机构,①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信用高度集中的要求。②要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灵活运用信用,人民银行应在这两方面发挥其调节作用和纽带作用。③不论社会制度如何,货币信用的高度统一集中,已成为当代一切国家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信用活动都已为该国中央银行加以有效的驾驭。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当然更应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句子的排列顺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却不大通畅,总觉得疙里疙瘩。如果我们在①、②和③处分别添上既、又和事实上,读起来就通畅多了。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都要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不用关联词语而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关系的叫做意合。在口头表达中,意合的现象比较多,书面表达就比较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用意合方式的却过多地使用了关联词,也会影响语气的通畅。第二,利用代词称呼。为了在语气上呼应,除了运用衔接性词语外,还可以利用代词作呼应。因为代词和它先前所代的词语有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到代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它和前面的所称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文气衔接,上下贯通。请看下面这段话:在银根放松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加之软约束又没有得到硬化,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的热情往往并不高,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常常能得到贷款。这显然不利于资金市场的发展。这段话里用了它们、这等代词。通过这些代词的前后呼应,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既流畅又简捷,连贯感也非常强。如果把这些代词统统换成它们所指代的词语,行文会显得口罗嗦,自然语气的连贯就更谈不上了。代词除了称代的作用外,还起着关联词语的作用。在所有的代词中,那么、这样的衔接作用更为明显,写作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我们行文的助手。
二、应避免语言穿插过多,回复过大的现象
要想经济论文的语言通畅,就要使论述的各要点之间保持连续性。有的人喜欢说绕圈子话,从一点扯开,说了半天才回到本题上来,这样的语言当然是不会连贯的。例如下面一段话:所谓另一种汇价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从非贸易收汇来看,一些人主要认为,非贸易收入外汇后,一部分换成人民币,另一部分换成外汇券,而这些外汇券在黑市上兑换人民币,黑市交易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够完全取缔,但是国家曾明文规定,外汇券兑换外币必须凭外币兑换外汇券的兑换证明,与国家规定的汇价不一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且不谈黑市交易的法律性质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外汇券的购买力高于同等额度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使用外汇券能够买到较为便宜的商品和劳务。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却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这样当然令读者感到吃力。在论证中,先退一步说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穿插过多,回复太大,阐述同一论题的语句之间的间隔过远,就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上段话中前一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应该移到下文适当的地方,后边画横线的可以删去,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只有这样,文章的脉络才清楚,语言才连贯。经济论文的上下文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如若受到破坏,语言的连贯性也随之受到破坏。上面那段话多少反映了口头表达时即兴思维的特点。口头表达时对语言衔接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带有即兴的性质,说话人往往爱从一点生发开去,绕了一大圈才回到本题。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自己说话的习惯来写作,就很容易出现这类毛病。
经济师高级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创新
特色专业建设问题是当前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中,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为此,笔者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和体现数理分析的特色,为“三农”行业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竞争力和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活动。
一、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经济学专业创办于1994年9月,于2009年6月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大的专业方向。三年来,专业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中心,扎实有效地展开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1.着力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结合,突显数理经济分析特色
经济学专业建设立足于当前经济热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经济理论与实践统一,着力农村一线调查和数据获取,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数量分析的能力。如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中,特别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社会调查能力,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第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白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一般商品波动和农产品波动的共性与个性;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在学院资料室和学校电子图书馆查找中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动态,把握当前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探寻我们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中的突破点;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的预调查发现和修正设计中与实际不符合的地方,通过团队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确定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带领学生从事农村的一线调查,让学生掌握农民和农村干部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认知、预期和建议,使学生具备对基层经济现象的强感性认知;第五阶段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和描述性统计,并与数量经济学团队密切协作,使学生掌握Eviews的软件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计量实证的回归分析;第六阶段引导学生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理性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并通过课堂讨论,提升报告和论文的内涵和深度,争取在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第七阶段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形成简洁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为调查地区和相关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切实服务于基层和整个社会。
2.着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数理经济分析思维
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数理经济思维这一核心目标和特色,经济学系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改革和修订。一是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设社会调查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改变数量经济学单一上机实习模块,将上机实习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书本练习和模拟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计量软件及操作的基本性能,对思考问题进行模拟设计;其次对自己设计的模块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采集,掌握数据的采用方法,学会处理数据和对数据基本特征的把握;第三是再回到实验室,将模拟模块付诸实践,做好数理经济学的分析。三是改革激励机制,引导数理经济分析思维创新。经济学专业为体现自己的特色,重点对通过英语六级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给予奖励,特别对学生发表的数理经济方面论文,利用模型解决“三农”、企业和政府实际问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给予相应的资助。
3.着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强化数理经济分析技能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将一般知识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有效结合,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为此经济学专业在两年的实施中着力于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数理经济分析的综合技能。具体而言:一是精炼教学团队,增加提高学生数理经济分析技能的新课程。根据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组建了由教授领衔,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特色领域,促进了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的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为强化学生的数理经济基础性技能,新设置了行为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课程。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材编写和研究,探索经济学专业特色的经济学系列教材。目前组织和撰写了本科生、研究生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体现数理分析特色的专业教材。三是依托创新实验班,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创新实验班的培养计划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专门设置了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了包括社会责任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求职和考研指导等内容的创新实践方案;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开设了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实验班讨论、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创新类课程,组织了学生假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性数量模型设计与应用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开辟实习教学基地,创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平台。近两年以来,经济学专业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新开辟了“望城工业园示范区”的实习基地和“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基地。利用这些实习基地,集中组织学生进行以理论经济热点、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特色为主题的专业实习和统计计量分析,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理性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的技能,确保学生实习任务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完成。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
1.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特色与成绩显著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确定以后,结合经济学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学院领导深谋远虑,精心规划和指导,采取多项积极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经济学科与专业建设。通过不懈努力,目前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业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团队领衔人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军作用。三年来,专业教师的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在高层次,高级别课题申报和高等级成果奖励获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2项,横向课题2项;年在研项目科研经费60万元以上。出版专著3部,1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项,校级奖3项。 转贴于 2.经济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划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管理规范、工作扎实,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来,在过级及证书方面:2006级经济学创新班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有16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通过率为%,其中500分以上的有7人;1名学生通过雅思考试,3名学生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4名学生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7名学生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证书。07级创新班四级和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人数为26人,通过率为%;9人获得机动车辆驾驶证,12人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6人获得普通话等级认证,1人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1人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08级经济创新班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27人,六级一次性通过17人,并有7名学生的分数在550分以上;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100%,其中还有6名学生通过了计算机国家二级。09级创新班,目前湖南省计算机二级过级率为%,英语四级过级率超过80%。
在保研、考研和公务员方面:2006级经济学专业共有14人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研究生,其中1人被英国利兹大学录取,3名学生进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2007级经济学专业共有9人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湖南大学等学校研究生。
在科研与创新方面:2006级有6名学生参与导师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研究,有7名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有3名学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创新实践活动有8名学生被评为“优秀”;2007级目前有多名学生在《当代经济》等杂志共发表了4篇论文,在 《郑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了10篇报道,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6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2009级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2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省级创新课题1项。
3.重视目标管理和过程,专业教学研究成果丰富
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修订规范教学管理文件,通过教务处的学生评教系统及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健全了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建设。2009-2011年,经济学特色专业取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立项5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项,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省级创新实验项目2项。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2项;主编或参编部级规划教材6本,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突出
基于学校特色和本专业建设需要,我们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成果显著:一是主持研究了多项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研课题。近年来,专业教师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安全体制政策、现代农业建设、湖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富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积极创建产学研基地建设。如在怀化等地区开展农科教相结合研究与实践,在醴陵市进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湘大集团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策划,创建了新型的企业运作模式等,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又先后在长沙、浏阳、望城、宁乡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服务、“双百”工程建设。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知识与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的农户手中,为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引领市场经济下农户经济和农业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精炼教学团队
继续加强现有经济学专业平台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加强科研方向的凝练,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的立项,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部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激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提高CSSCI、EI等的收录数和引用率;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和专业教学团队的精炼,带动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实现经济学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优化精品课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扎根基层、奉献自我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培育其专业责任感,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深入基层和企业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开展学术型实践调查和研究,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科研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加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精品、优秀课程建设工程”,以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群。
3.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性实践
本科阶段适宜开展的研究型学习活动有:专业研讨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目前已开设了专业研讨课、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下阶段拟依托农业经济管理省部共建特色实验室和我院优势师资力量,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性课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获得技能的增长和知识的构建,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目的。
经济师高级论文范文4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为了发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将西方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讲解宏观经济学离不开案例的分析,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使晦涩的理论模型变得生动,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否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取决于授课教师的个人偏好,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讲课的效率,无论从色彩上还是动态的效果上,多媒体课件都有它的优势;相比而言,板书授课的优势是教师一步一步的演绎推导和作图可以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所以,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既提高讲课效率又提高授课效果的很好的方式。而多媒体授课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性还在于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就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网络上的信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信息和数据,都可以做到及时观测,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和数据信息。为了更好地保证所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和即时性,讲授宏观经济学的教师除了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以及经常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科研成果之外,对于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也应当有深入研究,比如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这些学科的部分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材选择的多样化
现阶段,国内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陈旧、分析方法单一和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受到教材的影响,学生很难接触到及时更新的理论和针对性更强的案例。除了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知识结构和内容上的变化,有义务不再传授陈旧的或者是错误的、不恰当的理论,同时应该不断更新学生的教材或者是参考书目。比如,如果能够开展双语教学,可以选取英文版的比较新的教材,很多英文教材的优点在于,定位比较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案例和习题新颖、贴切、印制精美等等,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当然,翻译版的也可以,问题是现在很多译文版有很多翻译或者书写上的错误,教师要仔细检查,并一一对学生指出。如果不能直接选用英文版的教材的话,也要在参考书目中列举出足够量的原版宏观教材以供学生课下阅读。另外,课堂上可以经常介绍一些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前沿科研成果和论文等,让学生了解这门课当前的进步、争论和新的发展方向,以促进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数据
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以外,应该让学生知道书上的每个定理、每个模型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和数据。所以,对历史事件和生活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敏感都是学好经济学必要的素质。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内容而无法将其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算是学好经济学的表现。所以,学会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和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对学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告诉学生在哪里得到与课程的研究内容相关的数据,比如银行的网站,尤其是各国央行以及世界银行的网站,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和美国经济分析(BEA),也可以具体到各个省市统计局的网站等等。学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习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济师高级论文范文5
关键词:建设工程经济教学改革 建造师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3年,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取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核准,由注册建造师代替。自当年2月27日起,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审批项目经理资格,改由注册建造师代替,在5年的过渡期内,原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与建造师同时使用,待2008年2月27日过渡期满后,原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作废。
自文件下发至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这期间,考试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关率比较低,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过关率低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难度比较大。
《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作为一级建造师考试的科目内容之一,如果在校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那么,对于其相关执业资格的考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特点
《建设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工程技术方案评价及优选中的具体应用。其研究对象是以建设项目为主体,研究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求最优的工程技术方案。本课程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支柱与支撑作用。
学习本课程应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建设工程经济》是对上述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从而体现了培养高等技术经济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的要求。
2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一级建造师考试的影响
从考试内容看本课程
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考试设四个科目,具体是《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经济》及实务《建筑工程》。《建设工程经济》考试科目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和工程估价三大部分,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因此,探索基于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从实际工作内容看本课程
从建筑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的人才结构中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越来越重要,如目前本行业中大量需要的一级、二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等,都需要掌握本课程中的许多相关的专业知识:工程经济、工程财务、工程技术、建筑工程定额和概预算、招投标管理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建设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取,对于学生掌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而目前,我国一级建造师的考试过关率并不高,尤其是《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过关率极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般的工程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要想获得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时,几乎都要拿起课本,重新学习以前在学校里未学过的或者学过而未掌握好的知识。试想下,如果这些专业从业人员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的话,那么资格考试对他们来说就只是众多考试中的一次考核而已了。
由此可以发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对于学生积累知识,学习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 。
然而,目前我们对《建设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①如何使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去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②如何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素质。
③如何将本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应用于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一级建造师考试内容,探索基于建筑工程类执业资格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能力和素质的案例式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不改变本课程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改变以往按照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的方式,而应该以实用性为主,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以后考取证书做好知识积累。
一级建造师考试中的相关案例,设计合理、涉及的知识面广,符合工程实际,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案例作为教学的模拟案例,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建造师考试的案例为基础,设想增加“模拟建造师考试”教学练习部分,以提高学的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本门课程的理论性强,又比较抽象,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进行理论讲授,这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每次教学,均以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欲望。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用实际生活中案例引出本节课程的理论基础。
其次,重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最后,结合建造师考试案例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试考核向建造师考试靠拢
通过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对一级建造师考试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期末考试考核时,除了对教学大纲要求内容进行必须的测试以外,还可以增加一级建造师考试内容,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根据每年建造师考试的大纲要求调整期末考试考核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以后考取建造师打好基础。
4预期达到的效果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希望达到以下效果:
使《建设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教学更为系统化
既有理论教学的内容,又有实际案例操作,注重了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了职业化教育的特点,提高了学生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找工作。而基于资格证书考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考试中学习,而获取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欲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欲望。
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这种尝试本身也对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双师”型教师伍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促使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5结论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执业资格证书恰是体现高技能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基于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