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翻译(实用3篇)
【导言】此例“答谢中书书翻译(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校寻物启事怎么写1
“如发现若归还,愿与您结为挚友,我在这愿叫您一声哥,弟等着您的答复。”近日,在xx大学教学楼的公示栏里出现了一张另类的寻物启事,启事贴出第二天,失主丢失的钱包就被送回。
“您如果已将钱包遗弃,那请您将遗弃地点告诉我……我对天发誓无论您以哪种方式与我联系,我都不会将您的'信息泄露或继续打扰您。我只有一个愿望,过年了我想拿我的身份证坐火车回家,如果没有它,我回家将很困难。四海之内皆兄弟,我在这愿叫您一声哥,弟等着您的答复。”18日下午,xx大学大一学生小李在浴池不慎将钱包丢失,钱包内有身份证、医保卡、银行卡和若干现金。当天晚上6时左右,小李将这张寻物启事张贴到学校的教学楼、食堂和寝室等地。
“丢了钱包之后,我非常着急,因为钱包里有各种证件,没有身份证我就回不了家,银行卡补办也特别费事。我将寻物启事写得很诚恳,一是让同学能体会到我的焦急心情,拾到后能尽快还给我,二是想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使钱包被拾到的几率大些。”小李说,就在寻物启事贴出的第二天早上,钱包就被好心同学送到了指定地点,除了各种证件齐全外,现金也是一分没少。
多名xx大学同学都表示,他们愿意接受这种另类的寻物启事,幽默、调侃的语言让他们印象深刻,会更加留意失物,要是有线索会及时通知失主。大二学生腾同学说,学校中这种另类寻物启事很多,前不久《甄嬛传》热播时,就有同学将《甄嬛传》中的段子拿出来改成寻物启事,当时在校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说失物也找到了。“另类寻物启事更容易让我们记住,如果看到了失物会归还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3篇答谢中书书翻译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答谢中书书翻译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答谢中书书翻译范文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25―01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简单的说类似我们常说的“举例子”。即就是举用古代或者众人皆知的典故、寓言故事等,来帮助作者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古人在行文中,喜好或明或暗地使用典故,阅读和教学中要明了所用的典故所涉及的人和事及其含义,翻译时也要将所用典故体现出来。当然,在典故的具体运用中,很难截然分清楚所用的是有关人、地、事、物的哪一类典故,翻译时也无法将原来的典故整个讲出来,那样就会喧宾夺主,乃至改变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但又不能不指明所用典故及其用意。
文言文中典故的翻译采用的方法是点义法(属于意译):即不将典故照抄出来,只点明典故的含意即可。其具体翻译方法如同下文举例:
例1: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杵臼、月照、西乡等四个人的故事,翻译时就无法把他们的故事都讲出来,但如果全部删去则会影响文意,这时只需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例2: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这句话中包含了出自《尸子》的“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和出自《礼记檀弓下》的“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两个典故。教师教课时,必须讲清楚这两个典故,而翻译时只需译成“我听说有节操的人不饮用名为盗泉的水,方正清廉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就行了。
例3: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林觉民《与妻书》)
这句话中,“司马春衫”和“太上之忘情”即为典故,前者是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语典,后者是道家哲学观点。道家推崇“天道无情,太上忘情”,两者皆是抛弃一切之情,此处指忘却世间荣辱、人生痛苦。在此需要点出典故的意义,译成“我只能像江州司马一样为百姓疾苦泪湿青衫,但无法学习所谓的太上之人忘却烦恼。”
人教版必修五的《滕王阁序》一文中,作者在第四至六段,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为文章增光添彩不少,课本中也对相关典故做了比较详细的注解,但往往由于阅读不细,翻译方法欠当,教师和学生在翻译时有不小困难。在此,稍作罗列,并做翻译,以备参考。
其一,“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此处连用汉梁孝王、陶渊明、曹植、谢灵运等人故事,译成“今日的聚会就像梁孝王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与会嘉宾的才华可与邺水赞咏莲花的曹植媲美,贤主嘉宾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
其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里运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四个官场失意之人的故事,翻译成“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
其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几句连续使用了终军、宗悫、谢安、孟母、孔鲤、李膺、杨得意、钟子期、俞伯牙等人的故事,可以翻译成:
虽然我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有幸能像当年的孟母一样和贤德之士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像当年的孔鲤那样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就学学俞伯牙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答谢中书书翻译范文3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时,可不作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
示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明史・郑濂传》)
学生翻译年号永乐的第一年被征入朝,(留下原来担任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答案分析永乐、元年分别是年号、年号开启的第一年,这都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
正确翻译永乐一年(或元年)被征入朝。
示例2. 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爰盎,人名)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爰盎晁错传》)
学生翻译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非常骄横)。
答案分析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应保留原文。如译为“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意义就变成“淮南一带称王的诸多诸侯”。
正确翻译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
二、该译不译,文白混杂
有些考生在翻译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不彻底翻译或不翻译,对词类活用词翻译不够清晰到位,导致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示例3: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郑)家者,遣人索之。加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明史》)
学生翻译使者来了,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置其一半不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
答案分析“置其一半不打开”,文白掺杂,读者还不知具体含义,应彻底干脆地用白话翻译:“丢下另一半未打开”。“认为是‘至行’感应的结果”,“至行”何意呢?读者也不清楚,如此老师就觉考生不会翻译而有忽悠之嫌。
正确翻译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三、脱离语境,孤立翻译
在古文中,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脱离语境去翻译具体句子,往往就难以准确。
示例4.(原平)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宋书・郭原平传》)
学生翻译原平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此人颠沛流离,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的脚通行。
答案分析选句前的语境是:郭原平在房子旁边种了一些竹子,春季夜里有人来偷竹笋,被郭原平偶尔撞见,偷笋的人奔逃掉进了水沟。于是句中的“颠沛”就应翻译为“跌倒”。另外,句中的“足”,也应译为“足以”,意即郭原平尽量将桥建得宽。
正确翻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至使此人跌倒,于是就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示例5.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自卫。伯颜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元史・列传十四》)
学生翻译出行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兵器锋利,兵器多了,只能徒然使事情受到牵累。
答案分析“行人”不是出行的人。因为前面说是奉命使宋,故应译为:出使的人。“以言不以兵”,“兵”不是兵器,前面有句“请兵护卫”,故“兵”应为:士兵或武士。
正确翻译出使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武士随从,随从武士多了,只能徒然使出使的事受到牵累。
四、该补不补,语意错误
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语意就难见清晰连贯。
示例6.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后汉书・吴汉传》)
学生翻译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
答案分析“召见”是何人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模糊。再从后面“封汉为广平侯”来看,可见,是被皇帝召见。
正确翻译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示例7.(王韶病卒,高祖言甚凄怆)。使有司为之立宅,曰:“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学生翻译逝去的人要住宅有什么用呢,只是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答案分析“但以表我深心耳。”“以”后少了一个“此”, 翻译时要补上。
正确翻译只是以(此)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
五、该调不调,不合规范
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影响句意的理解。
示例8.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学生翻译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侍妾有七十人。
答案分析古代常把数量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一种,我们翻译时要加以调整。“从”是“使……跟从”之意。
正确翻译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跟随。
六、要点遗漏,字未落实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表达舒缓语气的语气词,与取消独立性或倒装标志的结构助词,要字字落实。许多考生,对有些实词、虚词等意义未认真落实,以致句意翻译不到位。
示例9. 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梁书》)
学生翻译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很礼待他。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答案分析句中的“礼异”是并列着的两个动作,“礼”为“礼待”,“异”为“以之为异”,即“认为他很奇特”,属意动用法。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一般都属于评分点,而学生翻译时如遗漏了这一要点,则必导致失分。
正确翻译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示例10. 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新唐书・韩休传》)
学生翻译罪轻的人不被宽容,罪重的人放过而不问,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