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科学探究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34415

【导言】此例“科学探究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学探究1

一、深刻领会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来事物的探究,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如何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多侧面的教学活动,需要设计活动方案,搜集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并操作实验,需要认真观察,并运用各种手段来分析、解读、处理数据;需要提出假设或预测,并把自己的看法、意见传递给他人,最后得出结论。所以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领略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所以科学探究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目标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要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思维方式及操作模式,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目标在于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获取技能的目的。

三、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指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发现学习”指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究结论。前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后者是知识的发现者。物理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过程,还是一个实验探索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展开。因此,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科学探究注重对结论的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原理,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主体性。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认识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和协作者。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具体落实,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突破口。

四、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是多元的,内容是开放性的、丰富性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探究性的,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亲身体验,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能力是活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类型的活动来培养,创新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真实情景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作出合理猜想或假设,然后自己制定探究方案,动手动脑去验证猜想或假设,同时借助教师的帮助,学生通过协作和交流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最后发现物理现象与规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渗透着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着科学方法的运用。物理教学若使学生按此过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认知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技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探究式教学以学科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些方式进行活动,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加入活动中,师生充分交流,教学相长,这是课程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实施过程是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课内课外相辅相成的过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5篇科学探究,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科学探究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科学探究范文2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运用

前言

科学探究教学和学习能够体现出教学的先进性,这也是目前教育领域最突出的特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能够突出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科学的主人,促进他们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结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探究,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科学探究教学具有很多特征,它的运用让学生的发展得到了关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仅实现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形成了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念和态度。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科学探究教学的特征

科学探究教学具备几点主要的特征,即指导性、建构性和自主协同性,指导性指的是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和主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的准备,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另外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个问题提出、探究方法和结论等进行指导,解决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其次,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开展探究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实现科学探究的实质性;最后,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真实性,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科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2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在问题的情景中产生的,只有在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中,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意识才会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产生对科学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观察蚂蚁的身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展示蚂蚁的图片,并让学生留意生活中蚂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在学生深入的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蚂蚁是靠什么产生嗅觉的呢?它跟人类一样有鼻子和眼睛吗?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会对蚂蚁有更多的探索,对它们的身体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1]。

2.2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探究: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提出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生活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自主思考和探索,动手实践;小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新的科学知识教学进行设计和加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更深入理解,所以教师给足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立思考科学问题,对科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实现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

2.3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应该是集体的任务,教师应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小学科学《磁极与方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在每个小组分发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器具,比如磁铁,铁块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果,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提升,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4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测量水的温度》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和感受科学的变化,比如平时喝水的温度,泡茶的温度,感受不同温度的水带来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更能体验乐趣,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讨论的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让学生可以从整体出发,构建自己对探究教学的认识,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也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方法和策略,然而科学探究教学方式实现真正的价值,营造更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科学探究范文3

桂馨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项目,是基金会为支持中国乡村小学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和规范开展教学而特别设立的乡村教师支持项目。项目旨在提升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系统知识,改进教学技能,使其成为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合格教师。

“科学探究之‘器’”中的“器”是指科学和技术的结晶物。想一想,人类发现自然界里有电,科学家探究它的奥秘,发明了电池,电能才得到了实际应用。这个电池就是“器”,它是技术的产物。一百多年之中,经过不断的改进,电池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手机、电脑、电子表、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到处都少不了电池,电池成为现代人须臾不可缺少的“器”。

在其他行当里,如文化领域里边也有“器”。古时候写字用什么写呀?用树枝在地上写,然后发现这块岩石比那块岩石软一点,就拿去在岩壁上画画、做记号。以后发明了羽毛笔、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这也是“器”。军事领域里,武器几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大刀长矛打不过军舰和枪炮,普通武器打不过原子弹、氢弹,那也是“器”。科学家发现了某些物质的科学规律以后,就会出现新型的“器”。所以我们说,“器”是科学与技术的结晶。

科学探究活动所用的“器”,其主要作用是测量。科学探究的范围很大,下面就介绍一些不太常见的“器”,讲讲如何用这些“器”做科学探究。

最近,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共同启动了一个叫做《中小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的课题,在全国范围里开展。笔者参与了其中一所项目学校的课题研究,同时做小学科学探究学习案例的探索和开发。

这所项目学校探究课的研究对象是航空航天科技,这个课题项目研究范围很窄,特别是涉及到“航天”知识。让小孩子去探究一些航天的东西确实比较难。校长动员了学校全体教师,大家一起想办法,在半个多月里,开发出了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十六个课题。

这些研究课题很巧妙,初看有点稀奇古怪,然而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对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极有启迪。

一、科学探究中用于测量的“器”

测量是探究技能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他的技能是大家都熟悉的,如:观察、排序、解释数据、推理、比较、提出假设、预测、分类、使用变量、交流、调查、实验、计算、建立模型等。

“测量”如何来定义呢?就是运用各种工具测量一个物体或事件的大小、距离、时间、体积、面积、容积、重量和温度等,同时还要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秒表、量杯、量筒、弹簧秤、温度计及各种传感器)。

1. 测量长度。如果每人手上有一张图,要求大家测量图上线条的长度,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

(文具盒里边有一些工具,可以用它们来试试,然后把测量出来的结果用铅笔写在线的旁边。)

(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第二小组汇报了测量的长度以及用什么工具测的。很特别的一点是他们测量曲线的长度,他们用一根线去量曲线的长度,再把线拉直放在尺上测量一下就测出来了。但总的来说,曲线测起来还是比较麻烦。

既然这样,是不是来做一个测量曲线的“器”呢?在数学里边,什么东西的长度与它的直径有直接关系?直径定了周长肯定是一定的,就是一个圆。我们可以用纸做一个测距仪。最后做好的测距仪是这样的(如下图)。

制作方法:用文具盒里的材料来做,一支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图钉,胶水和剪刀,还有一张卡纸,上面有印好的三个圆。做好测距轮后,测量直径,再量出周长。(从零开始滚过去,看一下滚一周有多长,这样就更直接,不用计算了)。

我们剪的时候会有些误差,有些人剪在线的外面,有些人剪在线的里面,所以最后滚一圈的长度会有些差距,还有的可能剪得不太平整,有些坑坑洼洼的,所以还不如就拿着轮,在直尺上从零开始滚过去,轮上有个记号,看看回到记号这儿是多长。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呢?就是要让各位教师知道,这是一种很好的测量曲线的方法。也就是说,用它来测量曲线会很方便。这样的“器”现在已经有了,而且是个非常简单的“器”。

笔者出示轮式测距仪。 (右图一)

这个“器”就称为轮式测距仪,目前国外应用的比较多,它的轮子转一圈正好是一米,这儿有个计数器,归零以后,要测量长度的时候,只要拿着这个柄推着走就可以了,这个测距仪用起来非常方便。它的精确程度是一米以下,非常准的。这个仪器最大可以测到五位数,可以用在农村测量土地的大小、长度、宽度上,还可以用在交通警察测量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现场,比如车侧翻的轨迹是一个弧形,用直尺量可能有问题,就可以用这个仪器去测;另外就是排电缆,从一处要排另一处,弯弯曲曲的,不知道线该有多长,也可以用它测量;此外,还有运动场里画场地的时候,足球场长应该多少米,宽应该多少米,都可以用它去测。

要做到精确测量,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精度呢?其实,就是求平均值 ,一般来说三次加起来除以三,平均数有了,精度就高了。取样的次数越多,精度就越高。教师们在上课时,也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做。

教师们使用测距仪测量弯曲小道的长度。 (见右图二)

我们用电子表格自动求平均数,平均值是米,当然用不着这么高的精度,可以把后面的数值四舍五入,近似值是21米。我们取了九个样,平均得出来的是这个数值。也就是说,我们测量曲线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个器材应该说是很好用的,很方便。这儿就反映了平均值的意义。图三中的这个曲线,在统计学里边叫做“正态分布曲线”。

测量数据都集中分布在中间这一段,用数学的办法,取它的平均值就能够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小学数学里就有这个内容。

其实,生活中摩托车上的里程表就是用的这个原理。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记里鼓车也是用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1900多年前中国就有这样的“器”了。

我们骑着摩托车,开着汽车,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车上的里程表数值是怎么来的。其实它们的原理和我们的测距仪是一样的。

古代的记里鼓车是为了测量路的长度,比如要知道从京城到兴山这个地方路有多远,就用马或者人拉着这个车,它每走一里路有一个木头人敲一下鼓,走了十里路呢,另外一个木头人再敲一下鼓,记里鼓车旁有个人在记数,当时科技不发达,就是手工记的,记到最后,到底走了多少路就可以得出来。

记里鼓车这个“器”就是科学与技术的结晶。这样一个古代的机械,我们今天还在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里程表也在不断改进。比如,以前用齿轮来带动计数器,现在有很多是感应式的,里面没有齿轮了,就是一个感应头,它转一圈跳一个数字,自行车、山地车上都用得很多。这些计数器都是感应式的,不是用齿轮传动计数,齿轮传动不论做得多么精巧都会有些阻力,骑车会感到重,而且还会磨损,用感应的办法就不会磨损,这是测量路程的“器”。

另一种测量长度的“器”,一个是超声波的测距仪,一个是激光测距仪(见左图四)。激光测距仪测量的距离可以长一点;超声波测量的距离会短一点。

激光测距仪还有一个功能,可以计算面积。测了长度,只要按一下乘号,再测宽度这一块的面积就算出来了。如果要测这一块的体积也可以,把它翻过来放在地面上,测得高,再把刚才的面积乘以这个数,就是这一块的容积。

像这种测距方法,在那所研究航空航天科技的项目学校里怎么用呢?学生放飞的火箭下降时有个降落伞,比较容易瞄准,学生就对着降落伞测火箭飞的高度。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不一定测得多么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现代科技有这样的东西可以用来测距离,他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在生活当中都会想到用它。比如去买房子,这个房子面积多大,层高多少,那就测好了,测了就可以判断售楼材料写的是否准确。

还有一种测量长度的器械,是一个数码显微镜,这个是测微小距离的器械。

测量微小距离的显微镜

显微镜我们大家都知道,学校配备的学生显微镜是生物显微镜,或者是在工具箱里看到的手持式的显微镜。

教育部配的学生显微镜,光都是从下面照上来的,我们把它叫做透射式的,标本要是透明的,如植物的切片、岩石的切片等,切得很薄,夹在玻璃片里,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光从下面照上来,透过标本。而这个测微距的数码显微镜是上面有光下面也有光,不必将标本切薄就可以观察。

我们主要讲它的测量功能。比如要测面值一元的硬币上面那个“1”的长度,测出来的长度是毫米;它还可以测量圆、测量角度等。

像这样一些器械,用在科学课教学上是非常有利的,它不仅可以观测微小的事物,还可以用来照相,也可以储藏很多的资料,教师上课也很方便。

有所学校做了这样一个研究,看厨房的抹布和厕所马桶盖上哪个的细菌多,结果是厨房抹布上的细菌要比厕所马桶盖上的细菌还多。

有些长度单位我们接触不到,但是关于长度的故事或者距离的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感动。下面这个幻灯片就描述了一个长度、距离到达极致的令人震惊的故事。

播放幻灯片《从镜头看世界》:

我们来进行一次高速的旅行,从一米开始,然后按照十的乘方增加,慢慢往上去进行宏观世界的探索,祝大家一路顺风。

这是从一米处看到的树叶;从十米上空看到的一片树林;一百米,看到我们房子的房顶;一千米,十千米,这时城市已经很小了,看不清房子;这是一千公里,这里看到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角,一万公里,这是人造卫星上看到的,要离开地球了;十万公里,看起来地球很小了,我在哪里呀?一百万公里,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轨道,白色部分是月亮的运行轨道;一千万公里,地球轨道的一部分;一万万公里,金星和地球的轨道;十亿公里,水星、金星、木星和地球的轨道;一百亿公里,这时我们能看到太阳系和行星运行的轨道;一千亿公里,太阳系看起来变得有点小了;一万亿公里,太阳看起来就是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就是红框里边的那一颗,边上都是恒星;一光年(光年是天文学里测量距离的单位,光1秒钟走30万公里,光一年所走的距离就是一光年。在天文距离上用公里就没办法来统计了,数字太大。)十光年,一百光年,在这个距离上我们已经在银河系里边旅行了,你看满天的星斗,我们还没有出银河系;十万光年,开始接触银河系的了;好,这就是银河系,一百万光年,从那个距离我们看到的银河系;一千万光年,我们还能往远处走,但是,我们还是早点回家吧,回去了。宇宙是如此的广袤,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真是太渺小了,我们是谁?我们将去什么地方?我们从何而来?这样看了以后,我们的眼界也开阔了,不要老看着我们眼前生活上的一些事,经济上的一些事,想想我们在自然界太渺小,我们要为小朋友的科学教育而奋斗。

刚才是往宏观的方向,现在往微观的地方去。一片树叶,十厘米的距离,我们看到树叶的样子;再往里面,一个厘米,我们能够看到它的结构,如叶脉等;一个毫米,细胞组织开始展现;十个微米,细胞内部结构;一个微米,细胞的核;这个是染色体了;这是埃米;一百埃,这是DNA的显微照片,不是模型;十埃米;一埃,大家看清楚啦,这是一个碳原子;十个皮米,我们可以看到电子了;这是一个皮米;我们可以看到原子核;十个飞米,碳原子的原子核,一个飞米,能够看到质子。现在你想想,你是宇宙的中心吗?看了这以后呢,我们对整个自然界有个比较深的了解,从测量展开去,我们看到了宇宙还有物质内部的一些情况,都跟测量有关,都跟我们的长度单位有关。

科学探究4

关键词小学科学;自主探究;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立足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的欲望,从而保证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条理和有逻辑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结合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质量,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设非常生动性的教学情景,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认识到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以及重要性,促进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激发。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内心的质疑意识入手,有针对性地扩展学生的发展曲线,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探究能力,深入挖掘存在于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还要利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效果以及质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让学生能够领悟课本中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科学学科教育的特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小学科学主要是由理论知识和科学实验而组成的,教师要认识到这一教学特征,利用多媒体技术开拓学生的思维,将抽象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给予学生主动权,提升学生探索热情

在自主性探究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热情地进行知识内容的探索以及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良好的引导以及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丰富自身的学习,感知发现问题的本质性内容。另外,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到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提出内心的疑惑,如果这些问题是来源于学生本身的话,那么学生会更有兴趣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将整个课堂教学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基础教学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攻克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比如,在班级中为学生讲解“太阳和影子”时,由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难理解影子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视频中为学生展示有关地球公转和自转方面的内容,将地球运动和太阳进行紧密的连接。在向学生展示完这部分知识内容之后,教师要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当了解完地球运动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之后,那么对于不同的时间来说,影子有什么变化呢?同学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过呢?”当教师向学生说完这句话之后,每个学生都会回忆自身的生活经历,因为有些学生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也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所以这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带着问题进行科学知识的有效验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为学生进行完整的展示,再加上这种生动性的描述,既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也有助于使学生充分把握这部分知识内容,更积极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掌握这节课所要讲述的知识重点。在后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软件中向学生模拟一天不同时期影子的变化,通过生动和直观地展现,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印象,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科学素养。

三、参与实践性指导,经历探索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指导。教师在自主探究教学课堂中,不要只关注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而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关注以及引导,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然界的一些实际性事物,并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技巧,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和挑战的过程,具有相对性的特征,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班级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以及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科学素养。比如,在为学生讲解“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次将木块、石头、小纸片、铁盖放入水中,让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精准的实验现象,并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在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验探究的内容来思考小纸片和铁盖究竟是沉还是浮,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性的实验,保证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以及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将探究性教学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星球。浅析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教师,2016(01).

[2]许彩霞。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探讨[J].小学科学,2016(09).

科学探究范文5

一、家庭科学探究式作业理解

作业是构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在课后的拓展和延续,是学生真正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好鏊。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充分了解学生,有意识调整自己教学的切入点。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组成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家庭的这一环节是不可忽视,也是不容忽视的。科学的学习不应只单纯局限于常规的课堂教学,科学学习应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这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

与语数外等学科作业不同,科学作业不仅要注意对学生科学知识点的掌握,更应当注重本学科的特点,发挥开放性、探究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给予学生更多挑战的空间,激发出孩子们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对于求知的“内需力”。通过科学探究式的作业,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这样探究式的作业形式才是科学课后真正需要的。

二、家庭探究式作业设计原则

1.练习联系生活实际,简单可行。回到家中的孩子们,接触更多的是生活,只不过由于孩子在生活中没有意识注意到一些现象,或是一带而过没有进一的研究,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探究的机会。另外对于科学探究的器材选择也应该更简单易操作,这样容易从身边获得器材,比如,纸杯、筷子、锅铲、梳子、瓷碗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研究的工具或器材,更能激发学生们对于科学家庭探究的主动性,也使得原本的作业变得不再是学生心中的一种“负担”。

2.练习设计多方位,多角度。所谓的“多方位”就是要求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方面,可以从种植饲养型、实验探究型、调查型、趣味型、操作型作业等角度进行设计,也可以设计与时代相结合,社会热点关注的问题等类型,防止学生作业习惯机械的模仿,随便给予应付,而要着眼关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练习具有层次与挑战性。对于作业的设计既不能过难,也不过太简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关照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两者有机结合,使布置作业内的容能够让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从而不断促进和激发学生思维、智力、兴趣等方面的健康成长。否则,学生会从失败中失去信心,失去完成作业的动力和信心。

三、家庭探究式作业设计形式

既然是家庭式的科学探究作业,那么就一定要用利用好家庭场所的特点和优势,既要与学校有区别也要有联系。以下就介绍一些符合家庭开展的作业形式:

1.饲养种植。对于动植物的观察和探究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活动,科学课更应该在课后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饲养种植活动,从中直接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而饲养和种植的过程普遍都比较长,正适合学生在家中进行。其实对于动植物的研究,科学家们也是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而得到,让学生自己去种植,去观察、测量、记录,然后研究记录到的科学事实、科学数据。这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科学成果。对于学生来说从中更直接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和神奇之美,获得直接感知和技能、乐趣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产生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

2.动手制作。科学源于生活,更应当用于生活。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难题或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的。因此课后的小制作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某一个教学知识点进行。比如,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需要的材料制造一艘可以运载货物的小船;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小车,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辆像“火箭一样快”的小车;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材料做一个“鸡蛋保护器”等等。这些小制作活动不仅把科学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还能鼓励孩子们利用身边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或废旧物品进行,引导孩子们利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东西,引领着学生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使用恰当的工具进行创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资料收集。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速度惊人,更新非常快。而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课本内,孩子们得到的这些知识和信息是非常少的,现在孩子们得到信息的方式也早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网络、报纸、课外读物都是孩子们得到信息的好方式。把得到的各种信息加以整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可以针对在课堂上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争议比较大的地方,让学生自己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加以整理,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论述,长期积累下来,就可以形成对某一种问题的系统研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3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