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原文及欣赏【优推4篇】
【导言】此例“《岳阳楼记》原文及欣赏【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绝美古文赏析【第一篇】
醉翁亭记
欧阳修〔宋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赏析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1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岳阳楼记原文及译文【第二篇】
《岳阳楼记》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背后的故事【第三篇】
《岳阳楼记》写作的历史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范仲淹与《岳阳楼记》的主人公滕子京,年龄相仿,范仲淹长滕子京一岁,同科进士。哥俩一见如故,说身世,谈抱负,十分投机。
滕子京初授泰州军事判官,之后一直在地方上混事,远没有范仲淹混得好。
范仲淹升任京官以后,很欣赏滕子京的才干,举荐他进入试学院,后又改任专管审核刑狱案件的大理寺丞。
天圣七年(1029年),京都开封一场雷火将玉清昭应宫内三千六百一十间房屋烧成瓦砾。
灾后,范仲淹、滕子京等诸多高、中、低级官员,分别奏请刘太后放弃垂帘听政,将军政大权交还给仁宗赵祯。
刘太后大怒,将范仲淹等高级官员逐出朝廷任地方官,将中低级官员一一贬逐边远州县。范仲淹被贬为青州(今山东潍坊市)知州,滕子京也于天圣九年(1031年),由大理寺丞贬至闽北邵武县。
明道元年(1032年),滕子京奉调入京,任殿中丞,掌管皇帝衣食住行等事务。
然而时运不济,这年八月,内宫再次发生火灾,又连烧八殿。小黄门王守规首先发觉,带着宋仁宗逃至延福宫,这才躲过一劫。
仁宗恼怒,诏令追查起火原因。
滕子京与秘书丞刘越分别上疏谏,认为宫中屡屡失火的直接原因是规章制度不严,未能防患于未然。但根本原因是太后垂帘,妇人柔弱,朝纲不整,政失其本。
这很扯淡,但那时候就信这个。尽管理由冠冕堂皇,但刘太后听了心里不爽。
好在不久之后,刘太后病逝,常劝太后'还政'的人,都有提升,滕子京也迁任左司谏。
没过多久,有人告滕子京所奏宫中失火原因不实,其本人有不可推脱之责。
景佑元年(1034年),滕子京又被降为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市)。
后范讽因事被贬,滕子京因与范讽过往密切受株连,又被降为池州监酒。再调江宁通判、湖州知州。
滕子京在地方上打转转的同时,范仲淹在京城混得也不是很如意。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遂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范仲淹因此得罪吕夷简,遂被罢黜,改知饶州。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自在就行了。
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西夏国王嵬名元昊大举兴兵侵宋。
滕子京升任刑部员外郎、职直集贤院、任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北)知州,开始了长达四年防御西夏东侵的艰难生涯。
与此同时,范仲淹出任庆州知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以抵御西夏入侵的重任。
在此期间,滕子京与范仲淹等诸将领精诚合作,终于将西夏军击退。
战争结束后,滕子京大设牛酒宴,犒劳羌族首领和士兵,又按当时边疆风俗,在佛寺里为在定川战争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祷,并安抚死者亲属。
滕子京的良苦用心,为得是笼络少数民族民心,借以求得民心安定和边疆的安稳。但此举却因为花费较多,给自己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国王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 。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但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在范仲淹的举荐下,滕子京提升为天章阁待制、任环庆路都部署,接任范仲淹庆州知州职位。
滕子京调京不久,驻扎在泾州的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告发滕子京在泾州滥用官府钱财,监察御史梁坚对其进行弹劾,指控他在泾州费公使钱十六万贯,随即遣中使检视。
滕子京恐株连诸多无辜者,将被宴请、安抚者的姓名、职务等材料全部烧光。
这等于是在销毁证据哦。
其实,所谓十六万贯公使钱,是诸军月供给费,用在犒劳羌族首领及士官的费用只有三千贯。
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及监官欧阳修等都为其辩白,极力救之。后滕子京只被官降一级,贬知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市境),后又贬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境)。
御史中丞王拱辰上奏不放,认为滕子京'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
因而在庆历四年(1044年)春,滕子京又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任郡守。
《岳阳楼记》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岳阳楼记》写作的过程
滕子京到巴陵后,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国事为重,勤政为民,办了几件好事,如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和重修岳阳楼等,受到称赞。
在重修岳阳楼之后,他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请他作记,共襄这'一时盛事'。随信还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以供范仲淹参考。
范仲淹本是苏州吴县人,小时候就在太湖边玩耍,后母亲改嫁,又随继父到洞庭湖畔的澧县和安乡县读书,所以对太湖、洞庭湖的风情非常熟悉。
此时,范仲淹因'庆历新政'遭到当朝保守派大臣贾昌朝、陈执中、王拱辰等的攻击而失败,已于庆历五年(1045年),由参知政事贬谪为邓州(今河南南阳市)知州。
范仲淹抵达邓州后,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
时尹洙被贬筠州,疾病缠身,范仲淹便把尹洙接到邓州养病。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
此时,接到滕子京的请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范仲淹,借楼写湖,凭湖抒怀,自然是感慨万千。
了解了这些事情,就清楚范仲淹与滕子京哥俩的仕途经历和处境,明白了北宋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就更能准确把握《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怀。
绝美古文赏析【第四篇】
吴山图记
归有光〔明代〕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赏析
《吴山图》是作者的朋友魏用晦离任吴县县令时,当地百姓送给他的一幅山水画。《吴山图记》即以这幅画为线索,先寥寥数笔概写吴县的风物名胜和湖光山色,然后自然而然地写出魏用晦在担任县令时与当地百姓结下的难以忘怀的深厚感情,并以北宋苏轼和韩琦的故事,揭示出“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己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以此来称颂魏用晦对吴县的缱绻深情。作者不刻意雕饰文字而写得清新淡雅,着眼吴县山水画而寓意于山水画外,构思颇为新巧。
文章首先介绍了吴县诸多的崇山峻岭、吴王故宫、西子遗迹、名胜风景以及沉浸着七十二座山峰的广阔太湖,给读者展示了一派“海内之奇观”的吴县秀丽风光。作者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中颂扬“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作好铺垫。接下来记叙了魏用晦做了不到三年的吴县县令,因考绩优等,被召入朝做给事中,吴县百姓念其恩德想挽留他没有成功,便赠《吴山图》以作为纪念。作者在这儿记叙的是临别赠图而不是赠送其他贵重物品,这既表明了吴县百姓对其思德惠政的感谢,也表明了魏用晦为官清廉的品德。
第二段,归有光以极为感慨的口气,论述了县令对于百姓的重要。“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县令如果贤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叨他的恩泽而享有荣耀;县令如果不贤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遭到他的祸殃而蒙受耻辱。这些议论是为了直接引出下一句“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魏君之于吴县的山川,实在是为山河增添了光彩。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写吴县秀丽山川、名胜古迹的文字相互照应,使议论和写景有机地配合在一起,将魏用晦治理吴县的功绩形象地表现出来。最后以“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结束此段,不仅写出了魏用晦对吴民的怀念之情,也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末一段,归有光以苏轼称赞韩琦不忘情于黄州,并替黄州人将韩琦的《思黄州》诗刻在石碑上的故事,引出“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的道理。并以魏用晦已离开吴县三年,仍时常拿出《吴山图》深情地叹息,来说明魏用晦为官贤明,不忘百姓的品德。文章最后紧扣主题,深深地感叹道:“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使对魏用晦的颂扬之情达到高 潮。文章写得婉转情深,意蕴悠远,笔墨更在山水之外,颇具情韵。
从这篇不长的散文中可以看出归有光把握此类文章的功力。他以县令和吴民相互思念之情作为文章之魂,以《吴山图》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无论是描写吴县秀丽山川、抒发感慨的议论,还是记叙古代贤人的故事,都离不开烘托魏用晦的贤明和政绩。文章以舒缓的语气叙说平平常常的事,却又紧扣着抒发深情这个中心,因而不使人觉得他颂扬好友牵强、琐屑。从文章中还可以看出归有光善于把生活小事引摄到“载道”的“古文”上来,以及善于以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来抒发情致的为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