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读后感【推荐4篇】
梁启超传读后感【第一篇】
读完《梁启超家书》,对一个之前“只闻其名”的中国近代知名文化人士,有了初步的了解。相信对大多数同龄人来说,对“梁启超”这个名字,都是熟悉而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大家中学都学过历史,但教科书对人物的描述――尤其是近、现代诸多知名人士的描述――都是冷冰冰的,没有血和肉。而此书,恰好将一个梁启超赋予了血和肉,让他成为我们认知中的一个完完整整的人。这个人,对子女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扮演着严父和慈母的角色。这个人,毫无疑问是中国过去1中最著名的文化人士之一,但同时,他又和我们一样,有着平凡的一面。
整本书中,表现最多的是一种对子女在做人、做学问上的教诲――这不奇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往往扮演一种严父的角色。但梁先生在度和方式上的把握,却值得我们欣赏。这种严父,不是一味的打骂说教,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而多是采取鼓励,以自己做榜样的方式,和子女成为朋友,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做好严父的同时,梁先生也对子女展现了比一般的“慈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一面,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我一向认识的中国人对感情表达的羞涩、内敛一面――梁先生却像足了西方人。对子女的爱、关心,无处不散发出一种令人歆羡的柔情。试问我们多少人不敢当面表达对父母、对子女的爱,以致空留遗憾。
其实我们与梁先生并无距离,他也像我们一样,有着普通人的感情――这种感情包括对世间万物的喜怒哀乐,甚至包括对钱财物的患得患失,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不虚伪的人。
读这本书,让我脱离历史的冰冷感,去读懂一个拥有真性情的、作为普通人的梁启超。
再回过头来说句题外话,梁先生在书中提到的学校教育中知育、情育、意育三个教育层次中的厚此薄彼,在百年后的中国教育中,问题仍然存在、甚至病入膏肓,令人不禁唏嘘。
梁启超传读后感【第二篇】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时间的微风吹过,转眼间,我已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成长为一名亭亭玉立的少女,距离上一次给你们写信也不知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所以,趁现在这个天赐良机,我想要再给你们写一封。
昨天晚上,在我放学回家将书包放下后妈妈便拿着手机想要让我在微信上看1篇文章。但是由于好不容易才等到的假期,我只想痛痛快快地玩上一会,什么也不用管。于是,我推开了妈妈那拿着手机递到我面前的手,抬脚欲走,但却听到妈妈说:“你不看这篇文章的话,妈妈会感到不安的啊……”,而闻言转身的我,正好将妈妈脸上那抹一闪而逝的不安收入眼底。在内心经过激烈的“看”与“不看”的斗争后,“看”的念头终究是压下了“不看”的念头。怀着不知怎样形容的复杂心情,我接过了母亲的手机看了起来。文章讲述的是几个独生子女对待父母的真实事例,其中有一个事例我记得格外清晰:一对年老的夫妇长途跋涉地去北京看望自己正在读大学的女儿,由于想要给女儿一个惊喜,他们并没有事先给女儿打电话告诉她他们要来看望她这件事。然后,到了女儿的.宿舍,女儿先是吃惊后是愤怒,不停地埋怨他们没有把他们要来的事告诉她,而且这对老夫妇所期望看到的喜悦也未曾在女儿面上出现,更坏的是女儿一直都以冷脸对待他们,甚至说要和同学一起去浙江玩,不继续招待他们,而且在听说他们要走后,立马就为他们订购了火车票。
我一直认为,在与亲人,尤其是父母久别重逢后,应该有无尽的喜悦之情,而且也应该好好地招待他们,但令我没有想到甚至无法想象的是,一个孩子居然能在与父母久别重逢后表现得如此冷漠,而且还是养育了自己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父母!在看完文章后,我因内心的震撼而沉默了良久,将手机还给母亲后,我紧紧地抱住了母亲。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父母是如此的爱我,爱到连我的爱也要好好地珍藏起来。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不安从何而来——她只是害怕我像文中的那些孩子一样对待她,变得不爱她罢了。
妈妈呀,我又怎么会不爱您呢?您与爸爸将我养育,让我成长的恩情我都还未来得及报答。担心不再被爱失,应该是我才对呀!
祝你们圣诞节快乐!
您们的女儿:xx。
文档为doc格式。
-->
梁启超传读后感【第三篇】
既然文章的题目是《最苦与最乐》,那么首先要清楚什么事情“最苦”,什么事情“最乐”。
在文章中梁启超说,“最苦”就是“欠了别人的东西没有还”,这里“欠了别人的东西”不是指借了别人的具体某种东西,而是指别人帮助了你,你却没有表示感谢,没有给予报答,或者说人家让你去完成某项任务你却没有完成……等等。
而“最乐”呢,当然就是你还了欠的别人的东西,心里的包袱就放下了。这里的“还了别人的东西”也不是仅仅指把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具体东西还了回去,而是指你完成了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之类的事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深有同感。比如说,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帮助,我却没有感谢人家;爸爸妈妈让我做一件事情,我却没有完成;答应朋友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忘记了……想一想,类似的事情在我的生活里真是无处不在。
这篇文章告诉我,要经常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有“欠了别人的东西不还”的情况,不要让自己背上“最苦”的包袱。只有学会感恩,学会帮助别人,学会遵守诺言,才能做到“最乐”。
梁启超传读后感【第四篇】
读罢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一文,知道背负责任之苦,尽到责任之乐,感慨颇深,竟不由得与作者产生共鸣。“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细数往事,历历在目,慨叹万千之时,也深深体味到“负责最苦,尽责最乐”之真意。
生命自啼哭落地,衣食受之于父母,日益长大成人,便于内心最深处,思成家立业,感恩图报。于是,便有了对父母的责任。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何况生之为人?然人各有志,四海为家,虽有感恩之心,无奈千里之外,终不能膝前尽孝。日夜萦绕,思念故乡,牵挂父母。待鸿图大展之时,父母亦时日无多,更是在心中悔恨。未能尽儿女之责,遗憾终生。
建立家庭,结为夫妻,生育后代,抚养子女。身为丈夫,照顾妻子,身为妻子,体贴丈夫,身为父母,抚育儿女。夫妻不和睦,家庭不和谐,伤及夫妻感情,影响子女成长。未能对家庭尽责,愧为丈夫,愧为妻子,愧为父母。
踏入校门,老师教导,同学互助,增长学识,锻炼品行,对父母付出尽责,对师生帮教尽责。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浪费父母金钱,愧对师长教导。学无所成,艰难度日。未能尽学生之责,无颜见父母师长。
走进単位,工作着落,同事关照,上司带领,当应尽责协作,努力创新。慵慵懒懒,碌碌无为,不敢担当,推诿拖拉,一无所成,领导查问,惶恐不安。凡事不适时而为,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日里夜里,于良心上受自我谴责,寝食不安。未尽员工之责,愧领企业薪金,枉费领导栽培。
未能尽儿女之责,未能尽丈夫妻子之责,未能尽父母之责,未能尽学生之责,未能尽员工之责,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夜不能寐,食不能安,苦不堪言!
由此可见,未尽到责任,背负责任之苦。若尽到责任,一身轻松,何苦之有?
要苦中得乐,须时时尽责,处处尽责。尽责之前,必要负责。重担在肩,谨小慎微,忍辱负重,鞠躬尽瘁,不懈奋斗,负责之苦可想而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忠义不能两全,负大责者承受大苦尽大责,得大快乐,故负大责尽大责之圣贤豪杰少有。负小责者承受小苦尽小责,得小快乐,故负小责尽小责之平凡人多见。
因此,负责最苦。但,苦尽甘来,无论尽大责或尽小责后,或大或小的快乐,亦为最乐。也因此,尽责最乐。
为求心安理得,不枉生而为人,仍要负责,更要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