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探索我家乡的历史(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5853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探索我家乡的历史(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探索我家乡的历史【第一篇】

大学生活是一段宝贵的青春岁月,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很庆幸有机会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探索历史大讲堂”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下面我将从活动的组织安排、讲座内容、讨论互动、灵感启发和日常应用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活动的组织安排让我印象深刻。活动的策划者为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历史课堂、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让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历史。我特别喜欢组织者为我们精编的讲座内容,每个讲座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亮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世界历史和当代历史等多个领域。这样的安排既满足了我们对历史的兴趣,也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

其次,讲座内容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每个讲座都由专业的历史学家主讲,他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他们用丰富的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将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深层含义。例如,在一次讲座中,讲者用许多历史文献和素描给我们介绍了明代李时中的丰功伟绩,这让我深深被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所折服。

第三,讨论互动使我从讲座中受益匪浅。每次讲座之后,主讲人会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和讨论。这样的互动环节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思维和参与度。我们可以就讲座内容与主讲人进行深入的探讨,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自己的见解和疑惑。通过互动讨论,我不仅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还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和尊重不同的意见。

第四,讲座给了我许多灵感和启发。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也能从中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在这些讲座中,我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看到了历史磨难下的人性光辉。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念。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最后,学到的知识在我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历史不仅仅是一堆过去的事实,它更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在我生活中,我努力运用历史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一个家庭聚会上,我根据历史,了解到矛盾的社会团结以及解决方法们,并通过给予意见、提醒大家、化解矛盾等方式来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了解历史更是指引着我的前进方向,增强了我对未来的希望。

总之,参加“探索历史大讲堂”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得到了丰厚的知识和经验。活动的组织安排、讲座内容、讨论互动、灵感启发和日常应用都让我深感受益匪浅。历史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希望通过“探索历史大讲堂”这样的活动,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对历史产生兴趣,并将历史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无论是在职业发展还是人生道路上,学习历史都能够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历史的奥秘,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无限的可能性。

探索我家乡的历史【第二篇】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思考未来。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足迹所带来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以及深刻的思考。在我的探索历史足迹的活动中,我思考了很多,对历史和人类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将分五个部分分享我在活动中的感悟心得体会。

第二段:感受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在探索古建筑和博物馆时,我深刻感受到文化底蕴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作为历史的见证,古建筑和博物馆不仅仅是展示文化的场所,更是将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实践。通过欣赏历史文物、古建筑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我更加珍视和心怀感恩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刻了解文化与个体以及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到了我们每个人都为文化的发展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第三段: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探索历史足迹不仅可以认识历史,更可以了解古代和现代的联系。历史足迹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过去,更是现在和未来。各种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亦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接触和游学,我深刻认识到只有真正领悟了历史对现实的影响,我们才能够推动现实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探索历史足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探索,我们不仅可以繁衍保存文化及历史,还可以增进个人素质、豁然开朗人生境界。历史足迹所带来的精神启迪和文化吸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以及选择。此外,探索历史足迹还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并且增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普及。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在探索历史足迹的活动中,我收获颇丰。通过接触与学习,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历史的深远意义,并且对于维护文化遗产、推动历史保护和品牌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历史足迹对于个人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珍视和保护,让它们在未来得到传承。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探索更多的历史足迹,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品味生活的美好和深刻。

探索我家乡的历史【第三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关注乌克兰局势:美国务卿威胁制裁俄罗斯》。

教师:历史再一次将俄罗斯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让我们想到一个已经逝去的国家苏联,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的苏联,一同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非常时期,非常抉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内容,非常时期的苏俄采取了怎样的抉择?

学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展示:

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搜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地……”

材料二19,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与消极影响。)。

学生: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

教师:19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苏维埃政权决定继续推行对农民余粮的无偿征集政策,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展示: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展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二、国家危机,历史抉择——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

展示: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教师:列宁做出了怎样的判断?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展示:新经济政策和共产主义政策比较。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表格内容的填写,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同,理解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展示: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产产量统计表、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学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的水平。

2、苏联的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联成立的基本情况,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学生:19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苏联成立前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展示:苏联的成立与发展地图。

教师: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的道路该走向何方?

展示: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哥尔克村。

展示: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了解苏联的国情,认识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历史背景。)。

三、风口浪尖,再次抉择——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展示: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

教师:1925年,联共(布)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工业化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展示:苏联《完成五年计划》(海报)、“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宣传画)。

教师: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

教师:通过以上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教师:苏联在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苏联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盖了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

展示: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所以,他就明确提出一个要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把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就是说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斯大林。

2、农业集体化。

展示: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园在田间用餐。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本相关文字,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过。)。

教师: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农业集体化运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展示:

材料一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据统计,“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倍,轻工业只增长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弊端。)。

教师:随着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全国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起来。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模式。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9页小字部分内容,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斯大林模式特点。

教师:“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它对苏联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影响?

展示:

材料一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材料三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公斤,1955年为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教师: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且在这模式下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最终导致了斯大林个人专断。

展示:苏联大清洗运动。

展示:

材料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国。——丘吉尔。

材料二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我们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回答。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并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普京该怎样抉择?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2)“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4)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5)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板书。

板书设计:

探索我家乡的历史【第四篇】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进程中,历史记录了人类的一切经历和探索,是人们理解自身、认识世界、塑造未来的一个重要来源。我们探索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今的社会和生活,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事情,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体会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历史是一个有生命力的领域。通过阅读各式各样的历史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我深切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戏剧,都让我深深地了解了历史的独特之处,让我体会到,在历史中,那些人物,那些事件,都是有生命力的,他们和我们一样真实存在着。

第三段:体会历史的启示性和指导性。

历史并不是一个被尘封的东西,它具有启示性和指导性。透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汲取营养,积累智慧,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例如,通过学习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领导人物的经验,我们能够发现,每个历史事件都蕴含着独特的启示和教训,我们需要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灵感和指引。

第四段:体会历史的重要性和使命。

历史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承载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使命。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了解和探究过去,也是建立和发展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历史的价值和作用,要积极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提高历史研究的水平,保护好历史遗产。

第五段:结论。

历史的探索和研究无时无刻不在,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探索历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不断地探索,寻找那些可以为我们带来启示和指引的经验、教训和智慧。希望我们探索历史的旅途越来越丰富多彩,让历史这道独特的文化软肋照亮我们的心灵与生活。

探索我家乡的历史【第五篇】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而第二单元的题目正好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见本课在这一单元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4)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5)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6)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了探索中国式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规定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任务。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出现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究其原因,需要从对国情认识不足、缺少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等方面分析,层次较多,理论色彩较浓,学生要正确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色彩较浓,而且许多知识学生也很陌生,不易理解,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就非常重要。因此我尽可能多的举一些例子,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我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其参与交流与合作的方式,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说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知识,引入本节内容。由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这三个问题进行知识的前后联系,并引出本课内容。

2.解释课题:“探索”意味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就会有失误,也会有成就。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1)中共八大的召开,掌握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时间、内容、讨论正确与否。

(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通过对教材中小字的阅读来理解概念,教师也进行适时的讲授,补充一些相关知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4)主要标志: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能够举出课本上的例子。

(5)引导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

(6)成就:引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

(7)模范人物:不仅仅要求学生知道这些模范人物的名称和事迹,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精神。

4.处理课本习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5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