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79015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彩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一篇】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1]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0.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二篇】

关于互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互动式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并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与互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其突出的自身特点:一是互动性,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更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教师则由主讲转向引导与参与。课堂上师生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对话与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讨,通过头脑风暴,交流讨论,集思广益。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学习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需要有意设置一些互动游戏、案例分析、提问抢答、角色扮演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学院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课,总计32个学时。

进入20xx年,学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90后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显下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难以保证。有鉴于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决定在20xx级新生部分班级中试点推行互动式教学改革。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互动式教学改革一次实践运用

根据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一规划,笔者针对所教的市场营销161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

(1)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笔者坚持“启发原则”与“参与原则”,即将引导启发与学生参与作为整个教案方案设计的核心;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研究过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对此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提前写好教案并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三是教学场地安排,结合于互动式教学特点,笔者提前申请了学院多媒体多功能活动教室,并且科学地布置好场地。

(2)教学实施开展情况。首先,上课之初,笔者将全班42名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7人。紧接着在笔者的主持下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破冰活动。10分钟的热身小游戏过程中,选举出每位小组的小组长,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随后,笔者以一个视频案例切入教学,要求各小组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并且发言。教师借机观察与推测学生学习的热点、难点,进而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引导与讲解。两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各类问题引导发学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课前笔者为学生列了1-2本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下次课上进行分享与发言。

(3)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评估。2节课的教学中,有热身游戏、案例分析、交流讨论与自由发言,学生认真投入,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也较为充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前的准备工作仍有不足,教学技能技术仍需提升

尽管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从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到互动方式上都有认真的设计,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过程中也显得有些生硬。这些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互动式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技能技巧,还要求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導学生积极参与,良性互动,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年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要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为主体,全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潜力。

互动式教学改革的预期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把控

两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氛围热烈,学生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言,欢声笑语不断。但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则难以有效把控。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让问题切中要害,真正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掌握教学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充分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深入到教学核心内容中去。

互动式教学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切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特点,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参与中磨炼自己的思想,形成相应的情绪情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笔者认为互动式教学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进一步调动广大高校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的积极性是关键

笔者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保证实际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这一教学改革中教师对互动式教学改革的态度起着关键作用。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地过去认真备课、认真组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投入更多地时间设计教学环节和与学生良性互动,同时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地教学技能技术。与此同时还要教师克服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应有效果。

互动性教学改革要进一步突出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接受主体的教育过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则突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把握提问引导的质量,教师提问的水平直接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问题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二是课堂上的专题讨论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三是教师要掌握倾听的艺术。教师通过通过有效倾听鼓励学生积极思想、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向更深的方向发展。四是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互动的范围,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接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互动性。

[1]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三篇】

大学时代是个人心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相当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据大学生群体及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促进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适应能力较弱

新生入校后将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恋家情节较重的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不适的状况。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此时易产生自卑、消极、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起居方面也会因其特别的风俗习惯,难以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产生焦虑感。

2、学习动机缺乏

大学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学习目标模糊。一些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學习时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成绩的下滑使他们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中突然沦为一名中等生,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在一个集体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强化集体协作意识、互相理解与包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有人因性格过于内向而不善与人沟通。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使人产生孤独感,更有甚者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渐渐自我封闭,惧怕接触外界。

4、个人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就业焦虑感在临近毕业时会越发严重。多数人求职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工的好岗位非常有限,社会需求量很小的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一些家庭贫困和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承载了全家人改变命运的期望,但就业现实又令自己难以如愿,部分人就会出现心理失衡、怨恨社会等不良情绪。

5、恋爱观不成熟

大学生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帮助他们的心理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心理影响[1]。大学生的情感还比较稚嫩,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多数学生都不善于处理爱情与学业、爱情与责任的关系,恋爱受挫后,部分大学生会失魂落魄,出现偏激心理。

1、“补救式”教育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着重点主要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疏导和调适上,关注于如何消除大学生已产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对个案的心理疾病治疗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数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对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统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绝大多数暂时无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消极心理预防和积极心理引导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觉,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强调追根溯源从预防着手,就会治标不治本。

2、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老师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兼职老师,其中有个别老师仅仅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级考试就能持证上岗,而我国此类考试的各地区标准及难度不一,导致证书无法代表实际能力。这些非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咨询实操训练,不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业务水平,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而对比美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需通过专业的心理资格考试,还必须得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这两种形式。目前,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面性,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引导,还需将此教育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保持课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辅导的课外机构,但其具有被动性,若学生不主动前来咨询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愿意正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会主动求助,怕被人歧视和排挤。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高校应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它们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正确的三观可以让人充分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减少盲目与偏执,维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难而迷茫,使其能较好地处理、平衡各种复杂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感。

2、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补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消减了传统心理教育的被动性和局限性[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机能,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活及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全面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还能最大程度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塑造出学生的健全人格。

3、扩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靠校内几位心理教育专职老师来完成,应将各院系教师、学生都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其中。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心理素质过硬的学长来劝导、安抚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龄人,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可设置各院系心理咨询站,重点培养年级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要求心理委员每月填写一份班级心理“晴雨表”并及时上交给心理辅导员,使其能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各班同学的整体心理状态。联合校园内各方力量共同呵护与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加强这些组织体系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可定期约请专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4]。

4、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网络构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网络的虚拟性可使大家畅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极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心理网站,在网站上设置心理学知识板块、发布各类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随时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动态[5];开设能直接和心理教师进行网络交流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在自由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可尽情表达内心体验,教师也能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动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另外,高校可借助目前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的高使用率特点,开发针对移动终端的心理教育平台。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服务号,将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移动化,方便与学生随时沟通。高校运用互联网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形式。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教学

高校可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集中多发点,结合他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日活动;也可每周组织给学生放映一些思想积极向上,题材覆盖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种类型的影片;还可在校园公示栏的醒目位置设计心理宣传橱窗,在校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利用校园广播讲解各种心理问题案例。通过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视。能从大学生心理养护的角度为其排解常见心理困惑,起到预防、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3)提供并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真正的锻炼与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进个体心理成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会实践不仅令大学生增长了眼界、增加了社会阅历,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调适及承受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高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并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使其开放部分实习岗位,争取为大学生创造并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

1、重视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学会自我调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6]。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大后,大学生才能做到处事不惊、从容理性。高校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与自我规划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善于借用各种理由进行心理减压,从而将外部环境对自己情绪产生的不利因素尽量弱化;还应建议他们主动接触品质优秀且格调高雅的课外教育,多结交正能量的伙伴及多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告诫他们需自觉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识侵蚀。

2、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注重和谐的人文环境建设

高校应努力建设优良文明的校风学风,倡导友爱温暖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可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让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消除孤独感。同时,高校应创建整洁、清新、舒适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校园内部公共设施,并对那些易于诱发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意识的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及净化。这些都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大学生感到积极、愉悦,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依靠感和归宿感,从而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

(2)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心理品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直接性影响,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教師应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断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自觉的愿意主动与之亲近。对于自己尊敬、崇拜和喜爱的老师,学生对其所授课程大多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能够吸引和感染学生并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形成。

(3)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反馈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资料得到科学管理,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该系统必须满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学生的心理隐私。学生登录系统后会进行多项心理测评,测评内容以心理档案的形式录入数据库并得出相应测评报告,系统会根据测评结果自动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7]。之后,心理健康老师将依照系统筛选的结果,对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心理辅导。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便于老师随时存储心理咨询辅导内容,并利于后期的及时跟进和信息查询工作。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对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每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拓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英琦。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科版),20xx(7)。

[2]曾梦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

[3]袁忠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xx(39)。

[4]方瑗。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xx(3)。

[5]莫梦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科版),20xx(6)。

[6]张佳。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文学教育,20xx(2)。

[7]程安琪。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四篇】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心理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任何突发状况都要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节,时刻向学生传递积极地情绪;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积极情绪,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对待学生,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第五篇】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79015